春节现象调查报告

笔构网

2025-04-14报告

请欣赏春节现象调查报告(精选6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春节现象调查报告 篇1

调查时间:

20xx年xx月xx日

调查地点:

xx省xx市xx区

调查方法:

在互联网上收集资料。问长辈

调查人:

xxx

漫长的历史岁月使年俗活动内容变得异常丰富多彩。其中,那些敬天祭神的迷信内容,已逐渐被淘汰,而那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内容,像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习俗至今仍很盛行。

贴窗花

新春佳节时,许多地区的人们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一一一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而且也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是一种非常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人们一般称其为"窗花"。窗花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因窗花的购买者多为农民,窗花有相当的内容表现农民生活,如耕种、纺织、打鱼、牧羊、喂猪、养鸡等。除此,窗花还有神话传说、戏曲故事等题材。另外,花鸟虫鱼及十二生肖等形象亦十分常见。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喜气洋洋。

拜年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春节现象调查报告 篇2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值得每一个中国人去传承与发扬。然而,近年来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了较大改善,对春节的态度却日渐轻慢。在我所接触到的很多人都普遍表示过年没意思,对新年少了儿时的那种期盼。尽管还有一些孩子对“年”依旧保存有较大的兴趣,却也只是因为过年时可以尽情的玩,并不了解“过年”的真正含义所在。

就我个人而言,我很难理解上述现象。我对春节向来都有着很深的感情,感觉过年关是一件幸福的事,也是一件神圣的事。我深知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然而越来越多的人的态度的轻慢势必会造成全社会春节意识的淡薄,以致到头来这样国宝级的节日趋于消亡-------这是我所不愿看见的。处于当代大学生该负有的对弘扬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责任感与好奇心的驱动,我特利用年后的空余时间做了这个社会调查,以求更加全面的认识现今社会不同年龄段的人对春节的态度。

调查时间为20xx年1月24日到20xx年1月30日(即农历正月初二到正月初八);调查地点为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蒙阴镇巨山村、柳泉村、刘官庄村、季官庄村、瓶子村、石门村等六个行政村;调查对象为着六个行政村中不同自然村的不同年龄段的村民;调查采用的方式为面对面、一对一的采访,并以文字的方式记录。在采访过程中将村民分为儿童(六岁到十二岁)、青少年(十三岁到二十五岁)、壮年(二十六岁到四十五岁)、老年(四十六岁以上)等四个年龄段,并作分别面对面的调查。下面就按这四个年龄段的结果做分别介绍:

一、 儿童(六岁到十二岁):

说到儿童,我想每个人都会有一个余年有关的难忘的记忆----或美好或忧伤----我自然也不会例外。因而在介绍调查结果之前,我想先说一下我自己的有关童年中年的记忆。

六岁之前我的记忆是空白的,这也是在划分年龄段时从六岁开始记的原因。记得六岁到十二岁这段时间里,我对过年时充满了期待与喜爱的。尽管那时候并不能理解“年”的真正含义,但我知道过年这几天可以见到很多平时见不到的长辈、兄弟姐妹,可以拿到来自父母长辈的压岁钱,可以吃到平时吃不到好东西,可以尽情的玩尽情地吃,父母对自己的.要求也会变得宽松许多。当然还有许多说不清原因的由于孩子的天性产生的原因。十几年过去了,通过本次的调查,我发现如今孩子们对春节的态度与我儿时的记忆是那么的相似,甚至原因都是一样的!以下是结果。

本次共对六个行政村的123名六岁到十二岁的儿童进行了面对面的采访。其中有22人只发笑摇头而拒绝回答问题,实际应答率为82.1%。在接受问答并作出合格答案的101名儿童中,有81名明确表示自己盼望过年的意愿。另外20名的回答模棱两可,大意是不知春节是怎么回事,没有什么具体的感受。又分别针对产生不同态度的原因,对这两类人进行进一步的调查。

有明确意愿的81个孩子的原因相对比较统一,回答“过年的时

候有很多好吃的好玩的”的有75人,这部分人双亲中至少有一人常年陪伴身边,生活无忧无虑。另有7人回答过年可以见到爸爸妈妈,爸妈会给他们买很多好吃的好玩的。这部分人,属于纯粹的留守儿童,双亲皆外出打工,平时难得见到父母。回答模棱两可的20人,都是年龄10---12岁之间的。

二、 青少年(十三岁到二十五岁)。

这正好是我现在的这个年龄段,但调查结果让我自己大吃一惊,从结果中我发现,我似乎与同龄人有些格格不入。

这一年龄段中 共有151个受访者,其中有2个托词说忙而拒绝回答问题应答率为98.7%.除去四份不合格的问卷,共得到145份有效答案。

对春节的态度:应答的145名青少年中,有93名明确表示“对春节失去了兴趣,没有了而是那种期待的感觉”。这部分人完全理解春节的含义,也知道如果这个节日消失对中华民族来说是个损失。但尽管如此他们依旧不会因此而更加重视这项文化。对他们而言,挣钱或学习挣钱的本事才是正经的事。像类似这样的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事,与他们无关。消失了他们会遗憾,保住了他们也会高兴,但不会为此贡献力量。

另外的52人表示对春节没有了期待,但依旧对过年充满了兴趣。这部分人大多是20岁左右的外出务工的人。他们说春节的时候能够放下一切压力尽情的玩、可以见到平时没机会见到的老朋友、老同学。但同时他们也表示春节时无法避免的饮酒是件令人头疼的事。

三、 壮年(二十六岁到四十五岁)

此年龄段的答案分歧比较大:

此年龄段共有274名受访者,无人拒绝回答,应答率100%,且全部合格。这其中有126人是外出打工的,余下的148人是在家务农的。为了区别两类人,将访问结果分类介绍。

(一)、外出打工的部分。

这一部分的受访人数为126,全部表示渴望过年,他们的共同原因是春节的时候可以回家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其中61人认为春节尽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但已经过时了,没有什么值得珍惜的。另外的65人的认识有所不同,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这个传统节日依旧保持者浓厚感情,如果这个节日就此消失,与他们个人感情上是无法接受的。

(二)、在家务农的部分。

这部分的受访人数为148,其中70人认为春节与平时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是承上启下的一天。这部分人一般为常年的自家土地上耕作的农村劳动力,几乎全年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但每到春节,他们依旧相当重视,像履行义务一样维护着这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其余的78人多数为家庭主妇,她不但不渴望过年,而且还有些讨厌过年。因为和那些男人们一样每到春节他们就像履行责任一样将过年几天要用的、要吃的都给准备好。这些事虽说并不难办,但零碎的活多了,也着实的累人!

从总体上看,这个年龄段的人大约有一半的人渴望过年,另外一半不渴望甚至厌恶过年;在这这两部分人中又个有一半的人认为有必要弘扬中华民族的这个传统节日,各有一半的人认为这个节日不值得传承。

四、 老年(四十六岁以上)

调查结果显示这部分人的意见是比较统一的,他们对春节几乎都是既盼又怕、都认为作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春节很值得传承与发扬。

这一年龄段的受访者人数为187,除有两个言语上有些糊涂答案不可信外,其余185人皆作出可信的有效答案。在有效答案中有179人认为春节是值得保留的传统节日并很盼望春节的到来。但由于老年人怕老的通病,这部分人又都害怕春节的来临,因为一过春节就预示着他们又老了一岁。其余6个老人,还或许是由于年事已高的缘故吧!他们对春节没有了盼,只剩下了怕。当然,他们也是认为春节时个值得继承和发扬的传统节日的。

在这一部分人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比较喜欢听戏。同时,还有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就是,他们在年轻的时候像如今的青少年一样对戏曲也没有什么兴趣,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却在不知不觉中喜欢上了它,我不能理解这其中的原因。

在采访的过程中,我向年纪比较大地老人请教年轻人为什么对春节失去兴趣的原因时,一位老人说道:“如今的生活水品提高了,家家饭桌上摆放的食品都比他们年轻的时候过年时的饭桌上的还要丰富。天天过的都像过年一般,谁还会渴望着过年啊!”仔细想来也确实如此。

春节现象调查报告 篇3

前言:生活在这个丰衣足食时代的我们,是否还记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的深远含义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探究一下吧。

调查日记摘要

20xx年1月15日

——在过年前的这段日子里,各地掀起了一股“装修旋风”,装修材料不是别的,而是“够气派的”的黄金,对此人们有着各色的争论……

20xx年1月30日

——农历正月初四。前几天过新年的热闹气氛,随着人们投入到工作中去而慢慢退散了。可是,令人吃惊的`是家家户户所剩余的过年礼品、糖果……

20xx年2月2日

——农历正月初五。今天在网上冲浪,一条标题为《100吨水在途中消失了37吨》的公益广告,显眼地出现在互联网上。因为好奇心驱使,我在搜索栏上打上了“浪费水资源”,结果出现36,200多条相关信息!其中包括“湖南的地水资源缺乏”,“中国治理水资源浪费低效”,“餐饮业水资源浪费严重”等等。

调查报告

由于近年来人们的生活过得越来越好,“节约”一词在人们的心里已日渐忽视和淡忘了。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种种的浪费现象如果继续下去的话,其后果是很严重的!13亿人口,全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如果每人每天浪费1元,一年全国就浪费了4745亿元;如果每人每月浪费500克粮食,一年全国就浪费了65万吨粮食;如果每人每月浪费1吨水,一年全国就浪费了156亿吨水!积沙成堆,积水成河。如果我们每天都能够节约一点点的话,就不会出现这些巨大的浪费了!

春节诚然是个喜庆的节日,我们在玩闹的同时,也不要忘记节约。据调查显示,人们春节期间的浪费竟是平时(非节假日)的10倍!这些数字真要算起来也可说是天文数字了。

人们种种的浪费现象,水、电资源与食物资源的浪费尤其严重。

“节约用水,从点滴做起”的广告虽然随处可见,但是并没有得到人们的真正重视。我国是有大量的“水”,但好的水资源毕竟是有限的。如果人们再没有节制地浪费水资源和污染水资源,只靠污水处理是难以扭转缺水这一局面的!

现在,让我们一起看看最新的水资源十大浪费现象:

1.刷牙时不关水龙头;

2.洗澡涂肥皂时不关水龙头;

3.自来水管发生漏水或爆管未得到及时修理;

4.用过量水洗车,洗车的水未能循环使用;

5.随意开启消防龙头用水;

6.老式便器水箱容量过大,大小不分档;

7.洗衣服时不用手搓而只用水冲;

8.直接用自来水冲洗道路;

9.在公共浴室洗澡后“人离水未关”;

10.解冻海鲜使用“自来水常流法”。

显而易见,这都是我们熟悉的日常行为,勿庸置疑,我们的节约意识还有待提高!

调查结论

很多人认为,节约是一种“寒酸”的生活方式,现在的生活过得这么舒适,哪一点点浪费又算得上什么呢?我是这样认为的,假如换一个看法,大家眼里所谓的“寒酸”,其实便是节约了。节约是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是一种好习惯,是一种品德。

后记

“节约资源,从我做起。”杜绝浪费现象,说易不易说难不难,关键是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

春节现象调查报告 篇4

一、调查报告的原因:

寒假期间,我随家人过了一个祥和快乐的春节,在过春节时,发现了一些风俗习惯,在中国人的过年习俗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过年的习俗又是怎样来的呢?我带着疑问走访了村里的知名老人。

二、调查报告的内容:

通过走访调查了解到:春节,代表了新的`一年的开始;春节,意味着新春的到来,是美好的象征。周而复始的过着春节,可为什么要过春节呢?相传,古时候有个吃人的怪物叫“年”。“年”每隔365天就会出来吃人。有一个聪明的小孩想了一个办法:他让人们在门前贴上红对联,挂上红灯笼,并放鞭炮。“年”被吓跑回湖里。从此,人们每年都贴对联,挂灯笼,放鞭炮。“年”从此再也不敢出来了。所以人们第二天都会穿上新衣服,走家串巷去拜年,见到了人都会说“过年好”。这个习俗也就被传了下来。直到今天,人们仍会说“过年好”。

春节,人们都会在一起吃团圆饭,无论多远,也都会想方设法赶回家。腊月二十九,人们就开始忙着贴对联、“福”字、挂门钱。把“福”倒过来贴,有“福到了”的意思。大年三十,女人们就忙着包饺子,男人们就去“上坟” 。“上坟”意味着想让死去的亲人也感受到新年的气息,同时也表达了晚辈对已故亲人的怀念与孝敬。

年三十晚上吃饺子成为中华民族不可缺少的习俗。一是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去“招财进宝”之意;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里的祈望。在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金如意、糖块、花生、枣、栗子等包进馅里。吃到金如意、吃到糖的人,来年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

春节,长辈会给晚辈们一些压岁钱,意味着给晚辈们添岁,也寄托着长辈对晚辈的爱与期望;初一的饺子初二的面,初三还得串亲戚。人们会从大年初二走亲戚,串朋友,有的一直串到初九或初十。人们交流过去一年的得与失,为新的一年绘新谱。

三、调查报告的总结

春节的习俗来源已久,在中国民族流传了上下几千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望“春节习俗”在中国大地上发扬光大。

春节现象调查报告 篇5

调查概况

一、调查对象:亲朋好友

二、调查目的:更多地了解我国的民俗文化

三、调查方法:聊天

四、调查地点:自已家

五、调查时间:春节期间

六、调查人:

调查经过:

1、春节的起源(服装、食物、庆典、活动、音乐等)

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每到腊月三十,就出来觅食人肉,。有一年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年”忽闻半空中响起鞭声,吓得直逃。它又迎头望到一家门口晒着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门里一瞧,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溜了。人们摸准了“年”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

2、春节的习俗(图书、文字、实物等)

扫尘、贴春联、贴窗花、贴福字、包饺子、吃年夜饭、除夕守岁、放鞭炮、发压岁钱、拜年等。

3、不同民族的春节(苗族、傣族、壮族等)

苗族杀猪打糍粑预示着春节的来临。春节作为一岁之首,对于苗族来说,是一个神圣的节日。三十晚上“守岁”而不睡觉。从初一开始,最鲜亮最激动人心的各种活动由此开始。有祈神祷富的祭祀祖先,有驱疠禳灾的驱邪、有祈祷丰年的占岁,有谢恩的喂牲,有联络感情的拜贺新年,有娱人娱神的各种活动等,此外尚有一系列禁忌习俗约束人们,不可冲犯神灵,以祈福分。

傣族: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节日,是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目。谷雨开始那天定为“泼水节”。在三四天的节日里,人们相互泼水,表示洗去身上的陈年旧土,祝福新的一年幸福平安。

壮族分布在广西、贵州、云南、广东等地区的壮族同胞,与汉族同时过春节。除夕晚上,要做好节日那天所吃的米饭,称为“压年饭”,有的地区群众称为“吃立节”,壮语为“过晚年”的意思。它预兆来年农业丰收。有的还包制有一尺多长,五六斤重的烷粑,人口少的一家人一顿还吃不完哩!大年初一清早,天还没亮人们就起床,穿上新衣服,燃放爆竹迎新,妇女们都争着到河边或井旁“汲新水”,开始新的一年沸腾的生活。

4、家乡的春节是怎样的(春节里的趣闻)

除夕贴春联福字,晚上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守岁吃年夜饭、看春晚,子夜放烟花鞭炮,火树银花,欢乐祥和。初一吃饺子,象征着团圆和福气。主妇包饺子时会在饺子里包一枚硬币,谁要吃到这个饺子谁就是最有福气的人。吃完饺子人们走出家门,亲朋好友互相拜年,给小孩子发压岁钱,这是我们最开心的时刻。

调查结果:

我们的春节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充满了喜庆热烈的年味儿。

我的思考:

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春节现象调查报告 篇6

一、调查对象:

本村村民

二、调查方法:

聊天

三、调查地点:

自己家,村民家

四、调查时间:

春节期间

五、调查人:

李玲玲、房子雯、王泓力等

六、调查准备:

笔、信纸、照相机

七、调查经过:

1.上网了解并搜集图片,较全面地了解与新年有关的知识。

2.访问附近的街坊、亲戚朋友,学会收集整理资料并根据资料进行分析问题。

3.了解当地春节习俗,并写下详细的调查记录。

4.最后总结资料,说出自己的研究所得和调查结果。

八、春节的起源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腊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2、春节的习俗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有扫尘、贴春联、包饺子、吃年夜饭、除夕守岁、放鞭炮、发压岁钱、拜年等传统习俗。

3、家乡的春节

在家乡,除夕贴春联,晚上全家人在一起吃年夜饭、看春晚、我们孩子就放烟花,快快乐乐的`迎接新年。

老话儿说得好“初一初二满街走。”除夕夜后,就是大年初一,人们穿好新衣,清晨来来往往的拜年人络绎不绝。大街小巷都是拜年声,小辈给长辈拜年,不光小孩,就连老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笑容。大年初一吃饺子象征了团圆和福气。主妇在包饺子的时候会在饺子里放硬币,谁要是吃到了就是最有福气的人。吃完饺子人们都各自出门拜年,给压岁钱,街上还会有一些奶奶们跳舞、扭秧歌,此刻,就是我们最开心的时刻。

九、调查结果:

春节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都是很重要的一个节日通过这次的关于潍坊春节习俗的调查我对春节习俗的由来和演变也有了更新一步的了解。感受我们节日悠久的历史,人们在过年时的开心,加强了过年的味道。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当地很多的春节习俗尽管在形式上有了不少变化,但大致上都是在春节讨个大吉大利的好彩头,为新的一年做个好的开始,寄托了人们对将来的希望,对更加美好的生活的憧憬。

十、我的思考:

我们可以通过本次调查活动让更多的同学了解春节文化,珍惜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领略中国文化魅力,让我们更加热爱我们的节日,发扬我们的传统节日。春节是中国最传统,最隆重的节日,象征着美好、幸福。是新的一年的开始。由于时代的发展,很多传统的旧习俗也有了新的变化。但不管生活变得多么现代化,春节依然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我希望中华民族的传统的璀璨文化可以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