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的鱼钩》读后感

笔构网

2025-04-17心得

请欣赏《金色的鱼钩》读后感(精选10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金色的鱼钩》读后感 篇1

金色的鱼钩这篇课文那感人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住了我,我仿佛身临其境一般,脑海里浮现出老班长那高大的身躯、和蔼的笑容。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1935年秋天,红军进入了草地,许多同志得了肠胃病,指导员派老班长走在后面照顾三位跟不上队伍的小战士。老班长为了不让三个战士的病恶化,便做了一个鱼钩给三个战士钓鱼做汤喝。可是鱼却是来之不易老班长怕小战士们食物不够吃,便自己不吃鱼,而吃战士们吃剩下的鱼骨头。最后,老班长终于坚持不住,光荣地牺牲了。

当我读到课文中“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下的鱼骨头”这句话时,我惊讶得睁大了双眼,内心被强烈的震撼着,我越看越投入,越开越被老班长的一言一行所感动。我觉得老班长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个小小的鱼钩,而是舍己为人的高尚品德!

我的'内心被深深地感动着,真想让老班长活下来,让他也来享受享受我们今天幸福、美好的生活!

其实,老班长本来可以吃了那些鱼,这样他或许就可以活下来了,可是,他却为了那三个小同志能活下来,为了祖国的光明前途,而奉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长眠在了地下。

我们应该好好向老班长学习,学习他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学习他对共产主义的一片忠心。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一定要勤奋学习,努力把握今天的美好时光,长大以后成为祖国的栋梁,慰籍那些为了祖国革命事业而光荣捐躯的烈士的英魂

让“金色的鱼钩”在祖国改革开放的今天,世代相传,永远光彩夺目!

《金色的鱼钩》读后感 篇2

今天,在作文课上张老师给我们讲了《金色的鱼钩》这个故事。

故事讲的一位红军老班长带着三个小同志艰难地过草地时,老班长不幸被饿死、累死,体现了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精神。

让我印象最深的一幕是:老班长让三个小同志喝鲜美的鱼汤,而自己却吃着他们剩下的鱼骨头。

再想想我们这美好的生活,一日三餐都不一样,有鱼、有肉、有蔬菜、有水果。而且我们还总是浪费粮食,吃了一半就倒掉。

有一次,我吃饭时只吃了几口,说:“妈妈,我不吃。”妈妈又烧了碗面,“我不吃,我要鸡腿!”妈妈也没办法,只好给我做了个三明治。

今天,我听了《金色的鱼钩》这个故事以后,我感到非常羞愧,老班长只能吃鱼骨头,而我呢!吃米饭都还要倒掉,我的脸忽然红了。

感谢那些革命先辈们的`伟大付出,让我们现在有如此美好的生活。我要努力学习,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美好,更加繁华!

《金色的鱼钩》读后感 篇3

读了《金色的鱼钩》这篇课文我深受感动,课文把老班长的舍己为人的精神描写得淋漓至尽。

当我看到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这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邹紧眉头硬咽下去。的时候,我就想到我们现在的生活:一碗饭,吃几口觉得不顺口就扔下不吃了,然后,去买小零食吃。

遇到不爱吃的菜偷偷倒掉,吃其他的。如果老班长在我们每个人的家中,他会允许我们浪费食物吗?现在,我多么想让我手里的饭来换老班长手里的'鱼骨头啊!老班长把鱼让给病号而自己吃草根,我们来之不易米饭被我们白白的浪费掉是多么可惜啊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大家对这首诗一定很熟悉吧,可是有谁真正理解这句是的含义呢?这是一的值得深思的问题。

《金色的鱼钩》读后感 篇4

一本散发着墨香的语文书放在我的面前,我好奇的拿来翻阅着,啊,一篇篇文章多么生动优美!特别是《金色的鱼钩》把我深深地感动了。

《金色的鱼钩》主要写的是红军过草地时一位炊事班长为了让三个病号走出草地,将仅有的食物让给病号,自己光荣牺牲的故事。文章语言简练,朴实无华,记叙真实而生动,使人仿佛置身在那个时代的生活当中。看完以后,我被深深地感动了。老班长啊,当指导员向你布置任务时,你毫不犹豫地接受了;当三个病号吃不上东西时,你整夜合不拢眼;当你钓到鱼时,你让病号吃,自己却吃剩下的鱼骨头和草根;当小病号发现你的秘密时,你嘱咐他不要说出去,当病号们被饥饿和疾病折磨时,你鼓励他们不要丧失革命意志……老班长,你付出了这么多,自己却牺牲了!难道你的身子是铁打的?难道你这样做只是为了完成任务?不!不是这样!是革命精神支撑着你,是你不顾自己,保护革命后代。

我掩卷沉思着:老班长,课文中说你死了,我认为你还活着。你的精神,你的形象永远活在人们心中。而且,当今社会像你的人太多了。有人遇到天灾,人们立即伸出了援助之手;大街上有个小孩迷了路,有人会送他回家;一个小孩快要在车轮下丧命,有人飞身扑去将他救出……到处都有你,有你的精神,有像你一样的.行动。红领巾也行动起来了!他们帮助五保户,主动为灾区捐钱,向人们宣传法律……我们革命的下一代,不会辜负老一辈的希望!

我收回思绪的翅膀,从心底喊:老班长,我一定要学习你那种先人后己,舍己为人的品质。

《金色的鱼钩》读后感 篇5

金色的鱼钩今天,我读了《金色的鱼钩》这篇作文,读后感言我要来说一下。

书里主要讲了一个炊事老班长带着三名病号克服困难走出草地的事迹,因为食物不够多,看着“我们”几个一天比一天瘦,老班长去找野菜,挖草根,又用缝衣服的针烧红做了个钓鱼钩去河边钓鱼,第二天他总能端着热气腾腾的鱼和野菜汤给我们吃。“我们”病号们吃了一个精光,可老班长自己不吃鱼汤,留给生病的.“我们”,自己只能趁“我们”不注意偷偷吃草根和鱼骨头和鱼刺。

读到这里,我在想鱼刺怎么能吃下去呀,会卡喉咙的呀?我觉得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老班长舍己为人,忠于革命的精神永垂不朽。

再想想我平时只吃鱼和肉,蔬菜也不怎么喜欢吃,而且还浪费食物,一点也不知道食物的来之不易,我终于知道了在那个时候粮食多么的珍贵。现在的我浪费粮食是多么的可耻。

《金色的鱼钩》读后感 篇6

通过查阅、搜素,我们会发现最近几年在我国悄然兴起一种具有突破性的阅读教学实践,那便是群文阅读。

叶圣陶先生一生从事语文教学研究工作,在语文阅读教学研究方面,造诣很深,提出了系统的教学理论。叶老认为,语文教材是从学生现在或将来需要读的同类读物中举出来的“例子”或“样品”,学生如果能够读懂这些篇章,也就能去阅读同类的东西。本人在阅读了蒋军晶老师的《语文课上更重要的事》一文后,对“群文阅读”教学也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台湾的赵镜中教授也概述了“群文阅读”的特征:同一个议题、多个文本、探索性教学。

在观看了李勇校长《金色的鱼钩》后,“群文阅读”这个词便跃上脑海。用李校长自己在学情分析中的话说:“五年级学生应该关注一类文章的阅读,提升对比参读的能力,因为本设计引入群文阅读,拓展一代人,使语文学习引向广读和深读。”课堂上,李校长就是这样做的。

他以老班长这个人为例子的。在教学中,通过关注细节,主抓老班长外貌的对比与变化,语言的含蓄与省略,以及动作背后的心理,让学生一步一步挖掘,一点一点明白,老班长是一个怎样的`人。学完本文,再引入《丰碑》,进行对比阅读,让学生明白了像老班长这样舍已为人、忠于革命、尽职尽责的军需处长,更是带领学生走进了一代人,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我们发现,这一代人虽然年龄不同,性别不同,牺牲的方式不同,但有一样东西却是相同的——他们都是为了革命,他们都有着相同的精神。 叶圣陶老先生他把语文教材视为学生课外学习的基础,要求教师从教材出发,用“例子”中学到的阅读能力,尽量推广、扩大,落实到课外广大的阅读天地。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一定要以此为目标。李校长的课给我指名了方向,我想,课堂上,如果我也能让学生读“一群”文章,那么课堂就不会如此单一,也不会老是自己喋喋不休,为了分析而分析。

但群文阅读对于教师,意味着挑战。我们要去读更多的文章,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朝向“丰盈”的精神。让我们也大胆尝试“群文阅读”教学吧,给语文课留下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更自主、更愉悦地阅读。

《金色的鱼钩》读后感 篇7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金色的鱼钩》,里面的事发生在1935年的秋天,写的是一位红军老班长带领几个年轻的士兵过草地的故事。

读着读着,我就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激动的眼泪。原来,老班长为了让小梁他们吃饱肚子,自己吃鱼骨头。为了不让小梁知道原因,还说:“他早就吃过鱼了,看到碗里没有吃干净,扔了怪可惜的……”而小梁却打断了老班长的.话……最后,老班长把小梁搂到身边,跟他说:“小梁,说真的,弄点吃的不容易啊!”小梁再也忍不住了,说:“老班长,以后,我帮你一起找,我看得见。”老班长又给小梁他们一碗饭,小梁觉得这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最后,小梁大口大口地吃着鱼汤……这天上午,大家四处去找野菜,却发现,老班长昏倒在一个小塘边……于是,他们立即分工,一个人去钓鱼,一个人生火,一个人照料老班长。小梁在水边钓鱼,心里盼望鱼儿快点上钩。等了好久,才钓上来一条两三寸长的小鱼……

老班长走了,小梁小心地把鱼钩收起来。小梁想:等革命胜利了,一定要把它送到革命烈士纪念馆。

读完这篇文章,我的感受是:我们今后一定要向老班长学习,老班长太伟大了!

《金色的鱼钩》读后感 篇8

今天,我们学了金色的鱼钩深有感触。本文讲了1935年秋天,红军进入了草地。因为有三个小同志得了肠胃病,所以指导员就让炊事班长照顾他们走出草地。四个人相互依偎着一步一步走着,因为三个同志都病了,所以他们走的很慢很慢,一天只走了二十多里路。每到晚上宿营时,老班长就到处挖草根,和着青稞面给三个小同志做饭。不到半个月青稞面就吃光了。饥饿盘绕着他们,虽然老班长到处找野菜、挖树根,可是光吃这些草怎么行呢?一个正常人每天光吃草根都要生病,更何况三个病号呢?老班长看着他们整天合不上眼。有一天,老班长在河边洗衣服时,忽然发现了一条小鱼跃出水面,他急忙做了一个鱼钩,让三个小同志吃上了新鲜的鱼肉,喝上了鱼汤。可又一位同志注意到,他们吃鱼的时候,老班长从来不吃东西。他发现老班长咋吃他们剩下的鱼骨与草根,眼泪禁不住流了下来。眼看就要走出草地了,老班长却饿晕了,三个同志立刻去钓鱼做汤,但是老班长还是牺牲了。

多么感人的.故事呀!一个平凡的炊事班长宁可自己少吃点,也要小同志们养好身体走出草地。他把生命的希望留给了别人,把死留给了自己。听老师将当年红军行军了二万五千里,当时在红军爬雪山过草地时根本没什么吃的。红军的队伍很长,每当前面的红军战士走过去后把草都吃光了,后面的红军战士只好解下皮带艰难地坚持着,甚至有些战士实在没有什么可吃的了就把自己和其他红军拉下来的大便翻出一些没有消化的草根、树皮等洗干净接着吃。

想想都可怜,树皮草根皮带怎么能吃呢?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写的《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我们多么怀念那些革命先烈,是他们用自己的鲜血塑造了这大好河山;是他们用鲜血洒下的幸福生活。为了这些为我们的幸福生活抛头颅洒热血的先烈们,我们一定要珍惜现在的这些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报答我们的先烈,为我们的祖国尽自己的一份力。

《金色的鱼钩》读后感 篇9

当我读完《金色的鱼钩》这一课的时候,我的眼泪已经流了下来。本课主要讲了一个四十岁的老班长为了照顾三个生病的同志,自己却去世了。

最感动的是老班长给三个病人吃新鲜的鱼汤,自家却吃剩下的鱼骨头。

当我读到老班长倒在草地了时,我的眼泪已经哗哗的往下掉。想起自己每次吃饭时,吃米饭总是在地上种几个米粒。

在遇到自己不喜欢吃的饭菜的时候总是半碗半碗的往外倒。

我现在多么想把自己白花花的大米和老班长的鱼骨头换啊!

老班长为了救人自己却牺牲了。非常的让我感动。

《金色的鱼钩》读后感 篇10

今天,我怀着尊重的心情,读完了《金色的鱼钩》,读完这篇文章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文章是这样的: 1935 年秋天,三个战士病得跟不上队伍了,指导员让炊事班长照顾他们。别说好吃得有营养的东西给伤病员吃了,能填饱肚子的食物都没有了,班长只能去找食物,找野菜,找草根。一天,班长钓到了一条鱼,做成了鱼汤。从此班长总是端着鱼汤给小队员吃,可他却没吃一点鱼,只是吃草根。最后班长在一次外出找食物时,饿死在野外。

当我读到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吃剩的鱼骨头。我想到了自己,有了好吃,我把好吃的都吃完了,只留三分之一的给妈妈吃。我和老班长真是天镶之别。

我要做个像老班长那样处处为别人着想的人。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