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精选26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 篇1
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是世界文学史上的名著,上学的时候曾经读过,但似懂非懂,最近读了一遍有了一些体会。
“唉,这人啊真是一种惯会自怨自责的怪物!而我,亲爱的朋友,我向你保证,我一定改弦更张,绝不再像已往那样,总把命运加给我们的一点儿痛苦拿来反复咀嚼回味;而要享受眼前,过去了的就让它过去。是的,好朋友,诚如你所说:人们要是不这么没完没了地运用想象力去唤昔日痛苦的回忆----上帝才知道为什么把人造成这个样子----,而是多考虑考虑如何挨过眼前的话,人间的痛苦本来就会少一些的。”这段话揭示了人性的一些本质。人生是个经历的过程,也是个积累的过程。如果以经历生活的态度去生活,人生就会轻松许多。成功是经历,失败也是经历;赚钱是经历,赔钱也是经历;兴高采烈是经历,垂死挣扎也是经历;家庭和睦是经历,众叛亲离也是经历。每个人只能有自己的经历,谁也不能替代谁。但生活同时也是积累的过程,今天的你是过去的积累。人们都喜欢快乐,都不喜欢痛苦。然而快乐就像酒一样,容易挥发,而痛苦就像水一样,不容易挥发。
为什么快乐容易过去而痛苦会伴随人很长的时间呢?这就要看人为什么会快乐,人为什么会痛苦。人得到能满足自己愿望的东西或碰上对自己有利的事情时会快乐,比如找到满意的对象、得到钱物、得到职位、吃到美味、欣赏到美妙的音乐等都会使人快乐。人们失去或者得不到能满足自己愿望的东西或者碰上对自己不利的事情时会痛苦,失去钱物、与人争吵、受人误解、考试失败、身体不适等都会使人痛苦。人们得到之后就会习惯于东西和财物带来的.便利,会很快地变得麻木,而失去会给人原来习惯的生活带来不便。当你拥有某样东西时,你可以选择不用,比如我们有很多东西,但使用得很少,因此你有选择,因此你不会痛苦。当想使用某样东西而你没有它时,你就会痛苦。
很多人生活在过去,咀嚼失去的快乐,回忆当日的辉煌,悔恨过去的错误,另一些人则憧憬未来的美好或担心未来的不确定性。对于人来讲,真正有意义的就是现在,也就是歌德所说的眼前,人永远只能和现在一起流失。过去的永远失去,未来的变化无常,如果要想把握生活,要想提高我们的幸福指数,歌德的建议是:多考虑考虑如何挨过眼前。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 篇2
花了几天时刻读完了歌德所著的《少年维特之烦恼》。这本书刻画了一个多愁善感的年轻人维特寻找自我直至崩溃的心路历程。在此书中,一个热情洋溢的少年维特,正因邂逅了一位已订婚的少女绿蒂,并对她一见钟情无力自拔,而陷入了感情煎熬的无底深渊。经过长期的挣扎,最后正因感到感情的无望,而走上自杀这条路,这个悲惨的结局,是多么令人惋惜与感伤!
在歌德笔下的维特,虽然拥有许多过人的天赋,在事业上有突出表现,但却不会安排自己的感情生活。他的过度多愁善感让自己的感性淹没了理性的决定力,而陷入意志消沉的境界,而无法开展亮丽的人生。最后,这脱缰的热情,由于没有受到了解与适当宣泄,而沦为为爱结束生命的`杯具。
这种感情深处的美丽与哀愁,为何总是没有标准答案?
例如英国温莎公爵不爱江山爱美人的洒脱;或吴三桂一怒为红颜,引清兵人关的蛮干,又何尝不是为了一个“爱”字。
我想,很多杯具的产生,都是由于当事人以为人生只有“是”或“不是”两种抉择而已,如同莎翁笔下的哈姆雷特一样。事实上,人生应有很多第三条路能够选取。只是我们往往太执著,太死心眼了,而无法自在生活下去。
如zzz所言:“花开自在。”花就是花,不管我们从哪一个角度看它,不管我们用什么情绪看它,它依然是它,花开自在。或许,我们就应学习这种“自在”的人生哲学,那么许多生命中的困惑,将可迎刃而解。
可怜的维特,他用一曲死亡的葬歌成全了所有人的解脱。这样惨烈的感情,这样伟大的牺牲,让人不禁潸然泪下。我坚信,维特那朝圣者灵魂,将伴着着他飞向那无所不能的上帝。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 篇3
终于读完了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战线拉得真的得很长,由于我的感情经受不住这样的跌宕,越到后面,越觉得心情压抑而痛苦。似乎我就是维特的朋友威廉,这就是给我的信,而我就这样眼看着一个朋友的生命消逝,而无能为力。
很多读了《少年维特之烦恼》的人都觉得维特是个疯子,无论是对生活、对爱情,还是对死亡。然而我,爱维特,崇拜他的人格和情操,还有他诗一样的气质。越是爱他,越是痛心!就是这样,人要是不那么死心眼、不那么执着地去追忆往昔的不幸,而是更多地考虑如何对现时处境泰然处之,那么人的苦楚就会小得多,维特也不会死。人们往往因为执着而苦恼,最令人苦恼的是得不到又放不下的爱情。
维特是那么的充满艺术气质,他热爱大自然,只有置身于美丽的大自然中,他才会觉得他的灵魂充满奇妙的欢乐,感到温馨和幸福。他也爱书籍,可是远比不上他对自然的爱。他觉得惟有自然才是无穷丰富的,惟有自然才能造就伟大的艺术家。他爱孩子,在孩子身上他能感受到天真无邪,似乎能远离现实生活中的尔虞我诈。只有在自然中,在与孩子一起时,他才是快乐的,我感受得到他的快乐,并渴望他永远快乐下去。
可是现实并不允许他快乐,因为总有他厌恶的人。某些稍有地位的人对老百姓总是冷冰冰地采取疏远的态度,他们似乎以为接近老百姓有失他们的身份;还有一些浅薄之辈和捣蛋的家伙,他们做出一副降贵纡尊的姿态,好在穷苦百姓面前更显得鹤立鸡群。不管是因为他平民的出身还是因为他对百姓的同情,他有这样渴望平等的心和对平民的尊重也是值得敬重的。他对现实认得很清,他知道人与人之间并不平等,也还不可能平等,但仍然认为那些以为必须远离所谓群氓以维护自己尊严的人,同那些因为怕吃败仗,所以见了敌人就躲起来的胆小鬼一样,应该受到谴责。在那样的时代,也反映了青年的追求。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 篇4
与歌德的大多数作品一样,《少年维特之烦恼》是以他自身的一次“荒谬”的爱情经历为原型的小说,歌德曾在一个小城镇里的一次舞会上认识了一名法官的女儿——名叫夏绿蒂·布夫的女子,并不可遏制的爱上了她,但她是他好友的未婚妻,对于这份无法拥在怀里的爱,他感到异常痛苦,曾几度想自杀以求解脱,最后他只好不辞而别,离开了那个让他痛苦不已的小城镇;后来又得知自己的一个朋友因恋友人之妻无望而自杀的消息,相同的情感和遭遇让他深有感触,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于是在仅一个月的时间里就完成了这部书信体式的情感细腻的悲剧小说。
故事很平淡、简单,年轻的维特因为要替母亲和姑妈交涉遗产的分配问题而来到了一个小城镇,并被那里的自然风光和淳朴的民风所深深吸引,心情愉悦而宁静,后来在一个舞会上认识了司法官S的女儿绿蒂,并被她的美貌与优雅的谈吐举止所深深吸引,不可遏制的爱上了她,尽管她早已跟阿尔伯特定婚,后来他和阿尔伯特成了朋友,此时维特已陷入了尴尬痛苦的境地,于是他毅然离开,以求在事业上得到解脱,但是污浊的社会环境与鄙陋的人情世态让他倍受压抑与苦闷,同时对绿蒂的思念也越发深切,于是他又回到了绿蒂所在的那个小城镇,此时绿蒂已和阿尔伯特结婚,他热烈的情感无处寄托,痛苦并慢慢衍生了绝望,他决定以死殉情,于是他用向阿尔伯特的手抢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中。
据说当时这部小说出版后,有许多和维特迹遇相仿的人因看了这部书而自杀,因此我是带着强烈的好奇心打开了这本书。小说用日记与书信体写成的,这种体裁充分而鲜明的让主人公的内心情感摆上了纸面,我们读着读着,会感觉到自己就是维特的倾诉对象威廉,仿佛维特就坐在我们面前,向我们一诉忠肠,我们的心境会随着他的讲述而起伏,当然现在的我们读完这本小说后,也许会因维特因恋友人之妻无望而产生的绝望感到不解,我们生活中那些爱来爱去爱个没完没了的歌曲和电影太过于泛滥了。
维特的绝望与痛苦,一方面来源于与社会传统的矛盾冲突,另一方面却是维特个人的性格使然。维特是狂飚突进运动时代的一个形象,体现了德国新兴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精神,他渴望自由,张扬自我,却又处在一个到处是传统束缚与精神桎梏的社会,这促矛盾冲突让他感到痛苦与绝望,却又无力对产生这种痛苦的社会做出过于实质性的反抗,他是一个生活中的弱者,同时又是一个精神上的强者;绿蒂对他来说,她就是自然、质朴和美的化身,是他的精神寄居,逃避现实的避难所,但这份情感在面对她与阿尔伯特时却找不到方向。他的自杀是一种精神反抗,宣告了他同这个社会的决裂,控诉了这样一个社会对他这样的青年人的压抑与窒息。
维特是悲哀的,他的自杀是一个悲剧,即使他活在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他也依旧会是这样一个悲剧,这是他的精神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强烈背离而衍生的性格使然,他是一个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看着这个现实世界的一切并渴望它和自己的精神世界重合的人,这注定了他的悲剧性;他对绿蒂的情感,也过多的倾向于他的精神想象,如果最后绿蒂跟他在一起,也许(或者可以说是一定)也会发现她其实并没有他想象的那么美好(也许我们应该庆幸这一点,绿蒂一直到最后在他心中依旧是美好的);他无法立足于这个社会,死后也不能以基督徒的方式安葬在教堂墓地,他在活着的时候是孤独的,死后也依旧孤独。
最后还是那句话,维特他是一个社会生活中的弱者,精神上的强者。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 篇5
有人说,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基本上可以看作是他前半生的写照。在这本书中作者融入了他大量真实的生活经历。那年,歌德仅仅23岁,他爱上了一个有夫之妇绿蒂。因此,绝望而痛苦的歌德脑子里不时出现自杀的念头。而这时他的一个朋友耶鲁撒冷也恰好因恋上同事妻子而绝望自杀。此消息大大震动了歌德。他把自己对绿蒂之恋与耶鲁撒冷事件混合在一起便构成了整个故事的轮廓。只用了四个星期的时间歌德就完成了这部小说。1774年小说一发表便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整个欧洲掀起了一阵维特热歌德的手揭开了沉睡在当代的深深激动着的心灵里的一切秘密。
我们可以想见维特的形象:青衣黄裤清秀而瘦弱敏感而多情。他保持了童真的本性面对世界时他的心明净如一泓清水。他重视自然真诚的感情珍视他的.“心胜于其它一切”对阿尔伯特似的理智冷静的人非常不满。他对绿蒂的一见钟情、一往情深也正是因为她如此天真无邪在举止行事中保持了一个少女可爱的自然本性。绿蒂在维特的心中完全就是自然与美的化身他对她的爱简直达到了“忘我”的程度! 绿蒂难道仅仅是维特的恋人?她几乎是维特全部理想的化身美的代表。当维特的理想在现实中无所依傍的时候他遇见了绿蒂绿蒂成为他心灵的攀附对象和避难所。他对她的爱虽是炽热的、忘我的却已偏离了爱的真义因为这是一种非理性的、变态的爱最后的结果不是毁灭他人就是毁灭自己。
我想在《少年维特之烦恼》中主人公的自我意识相当强烈。青春和美都是他热切向往的东西。他为自由而生为自由而死他宁死也不愿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然而这种价值目标如何实现呢?当然不可能通过改造社会的实践我们的主人公还没有这样的思想觉悟他们在命运的掌心里只能是一枚渺小而安静的棋子。因此他们只能选择爱爱它个地老天荒、至死不悔这样或许能抒发心中的苦闷?在这个意义上说这不仅仅是他们个人的悲剧也是整个时代的悲剧。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 篇6
提起伟大的文学家歌德,我想没有人不会对他肃然起敬吧!这个一生追求自由、力争反抗、崇尚自然的人也曾经经受过感情的折磨——他喜欢上了他的朋友的妻子,也正是由此,他写出了这部举世瞩目的作品《少年维特之烦恼》,而且,仅仅用了4个星期。
本小说是以书信的格式写的,着实是一大亮点,也是我所意想不到的。里面有许多值得人深思的东西,那我就一一品尝吧!
我们只好面对现实,就像一个旅行者不得不翻越一座大山那样;倘若没有这座大山,道路自然短得多也好走得多;既然这座大山就挡在前面,那就只好翻越了!
生活中是有许多座大山,但是,就因为它们挡住了去路,就放手离开吗?路总是要走的,只是看我们的意志是否坚定,是否可以迈过那一步。有时其实就只差那一步,可是有些人坚持不下来,决定不继续翻越,可是,那样的话,会走到你最终的美好的结局吗?
困难固然是可以困住许多人,但是,困难亦可以帮助许多人,让他们变得更坚强、更勇猛。
所以,朋友,面对现实吧,因为现实是无法改变的,一切美好的结局老天都是可以给你的,只是看你在追求的过程中有怎样的改变。
那么,如果现在面前有一座大山,你会怎样选择?是翻越它?还是逃避它?思想只在一线之间,可是,结果却有天壤之别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 篇7
与歌德的大多数作品一样,《少年维特之烦恼》是以他自身的一次“荒谬”的感情经历为原型的小说,歌德曾在一个小城镇里的一次舞会上认识了一名法官的女儿——名叫夏绿蒂布夫的女子,并不可遏制的爱上了她,但她是他好友的未婚妻,对于这份无法拥在怀里的爱,他感到异常痛苦,曾几度想自杀以求解脱,最后他只好不辞而别,离开了那个让他痛苦不已的小城镇;之后又得知自己的一个朋友因恋友人之妻无望而自杀的消息,相同的情感和遭遇让他深有感触,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于是在仅一个月的时刻里就完成了这部书信体式的情感细腻的杯具小说。
故事很平淡、简单,年轻的维特正因要替母亲和姑妈交涉遗产的分配问题而来到了一个小城镇,并被那里的自然风光和淳朴的民风所深深吸引,情绪愉悦而宁静,之后在一个舞会上认识了司法官S的女儿绿蒂,并被她的美貌与优雅的谈吐举止所深深吸引,不可遏制的爱上了她,尽管她早已跟阿尔伯特定婚,之后他和阿尔伯特成了朋友,此时维特已陷入了尴尬痛苦的境地,于是他毅然离开,以求在事业上得到解脱,但是污浊的社会环境与鄙陋的人情世态让他倍受压抑与苦闷,同时对绿蒂的思念也越发深切,于是他又回到了绿蒂所在的那个小城镇,此时绿蒂已和阿尔伯特结婚,他热烈的情感无处寄托,痛苦并慢慢衍生了绝望,他决定以死殉情,于是他用向阿尔伯特的手抢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中。
据说当时这部小说出版后,有许多和维特迹遇相仿的人因看了这部书而自杀,因此我是带着强烈的好奇心打开了这本书。小说用日记与书信体写成的,这种体裁充分而鲜明的让主人公的内情绪感摆上了纸面,我们读着读着,会感觉到自己就是维特的倾诉对象威廉,仿佛维特就坐在我们面前,向我们一诉忠肠,我们的心境会随着他的讲述而起伏,当然此刻的我们读完这本小说后,也许会因维特因恋友人之妻无望而产生的绝望感到不解,我们生活中那些爱来爱去爱个没完没了的歌曲和电影太过于泛滥了。
维特的绝望与痛苦,一方面来源于与社会传统的矛盾冲突,另一方面却是维特个人的性格使然。维特是狂飚突进户外时代的一个形象,体现了德国新兴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精神,他渴望自由,张扬自我,却又处在一个到处是传统束缚与精神桎梏的社会,这促矛盾冲突让他感到痛苦与绝望,却又无力对产生这种痛苦的社会做出过于实质性的反抗,他是一个生活中的弱者,同时又是一个精神上的强者;绿蒂对他来说,她就是自然、质朴和美的化身,是他的精神寄居,逃避现实的避难所,但这份情感在应对她与阿尔伯特时却找不到方向。他的自杀是一种精神反抗,宣告了他同这个社会的决裂,控诉了这样一个社会对他这样的青年人的压抑与窒息。
维特是悲哀的,他的自杀是一个杯具,即使他活在我们此刻所处的社会,他也依旧会是这样一个杯具,这是他的精神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强烈背离而衍生的性格使然,他是一个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看着这个现实世界的一切并渴望它和自己的精神世界重合的人,这注定了他的杯具性;他对绿蒂的情感,也过多的倾向于他的精神想象,如果最后绿蒂跟他在一齐,也许(或者能够说是必须)也会发现她其实并没有他想象的那么完美(也许我们就应庆幸这一点,绿蒂一向到最后在他心中依旧是完美的);他无法立足于这个社会,死后也不能以的方式安葬在教堂墓地,他在活着的时候是孤独的,死后也依旧孤独。
最后还是那句话,维特他是一个社会生活中的弱者,精神上的强者。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 篇8
最近,在业余时间,我读了德国作家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当我闭上眼睛,主人公维特的形象立刻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想到维特的故事,我不禁想了很多。我心里有太多的话要告诉这个悲伤的年轻人。
《少年维特之烦恼》讲述了一位有才华、爱自然的青年维特,他独自一人到了一个小山村谷,他沉溺于在梦幻般的自然风光钟,感到无比惬意。不久后,维特在一次聚会上遇到了一位名叫绿蒂的漂亮姑娘,并且深深地爱上了她。
但是,没有人想到绿蒂已经订婚了,她的忠诚阻止了她接受维特的爱。这无疑是对陷入热恋中的维特的.沉重一击,一连串的麻烦也接踵而至,他不得不向她告别,依依不舍地离去。
歌德描述了维特的感情起伏,利用抒情和讨论生动、详细介绍了维持思想感情的变化,将他个人恋爱的不幸放在广泛的社会背景中,揭露和批评了封建等级偏见、小市民的自私保守,热情地歌颂了个性解放和自由。
读完这本书后,我很同情维特,也理解他为什么这么难过。但同时,我也明白一个真理:在生活中,我们无论什么烦恼,什么挫折,不能像维特那样选择逃避,生活的道路不是平坦的,不可能一直鸟语花香,我们不能说没有办法走下去,然后放弃。在生活中,我们无法避免挫折,只能面对。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在挫折中坚持,永不放弃,直到战胜挫折。
所以我们应该勇敢地面对生活,这样的自己,才是好的自己。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 篇9
当我第一次看到《少年维特之烦恼》时,这书名就吸引了我,一个像我这样的少年,他的烦恼又是什么呢?
维特是一个德国的少年,他热爱自然,又多才多艺,善琴能舞,懂诗画,按照现在的标准,算是一个小男神吧。他在等级社会里深感压抑,到乡村寻求解脱,结识了少女绿蒂并热烈地爱上了她。
维特对爱情的追求也是真挚的,书中有一段“亲爱的维特!这是破天荒第一次她叫我做亲爱的,叫得我周身筋骨都酥软了。我把这句话重复了无数次,等到夜里要上床睡觉时,还自言自语叨咕了半天,最后竟冒出一句:晚安,亲爱的维特!”看到这里,我也希望维特和绿蒂能够爱情顺利。但他的故事出乎我的意料,绿蒂和阿尔伯特订婚了,而阿尔伯特和维特两个才华横溢的人也成了好朋友,每次他们两个谈论绿蒂,维特心理就很难受,他又无奈,又自责,最后因爱情破灭而自杀。
看完这本书后,我也能深深体会到“维特之烦恼”了:社会压抑,加上爱情的不如意,对于维特这样一个天生敏感的人来说,足以使他感到绝望和崩溃,他的`自杀,让人觉得十分惋惜。
维特是可怜的,可怜是因为他热爱这个世界,却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他爱绿蒂,却也失去了这最后一根稻草。而爱情和社会又是相关的,他们的爱情也是整个社会的缩影,社会越沉闷,爱情也越复杂。
维特又是勇敢的。绿蒂也不只是他爱情的追求,而是他在面对这个污浊社会时的一个典范,一个寄托。仔细想想,他的自杀并不是懦弱,而是勇敢,他敢于借助自杀来表达自己对爱情和社会的无声反抗。
我认为,许多人在读这本书时,都会有同感。我们无时无刻在面临烦恼,我想让爸爸带我出去玩,我想画出自己的小世界,我想看喜欢的书,我想陪弟弟玩耍,可事实上,我有一堆作业和兴趣班。爸爸妈妈就像催命鬼,“英语背了吗?”、“作业写了吗?”,两句话就把我们打入了冷宫。
几米说,“大人都忘了,他们也曾是小孩,他们的口袋里,经也藏有各种怪兽”,“小孩宁愿被仙人掌刺伤,也不愿听见大人对他们的冷嘲热讽”
我知道,大人也有压力,领导一个电话,他们就立刻进入紧张的状态。其实,大人不必唠叨,我内心也很热爱学习,想做一个好的班长,想在各方面得到老师的表扬,我也希望不落后于自己的理想。
当然,我是不赞成人们自杀的,除了烦恼,我们还有很多快乐。学校有作业,也有很多美食和可爱的同学们,期末复习时每道错题都在折磨我,但最后的分数和奖状也很令人兴奋,不是吗?
在人生中自然会有坎坷,但只要乐观面对,勇敢地去排解,往好的方面想,总能战胜挫折,得到新的幸福。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 篇10
本来就容易被世间的不公和封建束缚烦恼的维特遇到的了他的爱情,他心中的天使夏绿蒂。就是这份得不到的爱情让他的烦恼终于全面爆发,最终让他的生命走向尽头。
这样惊天动地的爱情席卷了当时年轻一代,整个德国沸腾了,一时间,身穿蓝燕尾服、黄背心,脚蹬长统靴的“维特装”成了当时青年男子的时尚,年轻女子则爱穿绿蒂的服式,尤其是她与维特初次见面时的服式:白上
衣,袖口和胸襟上系着粉红色的蝴蝶结,社会上甚至出现了维特式的自杀。
我们暂且先不谈自杀是否可取,只谈爱情。有人说那只是单恋,我一开始也这么认为,因为自始至终,夏绿蒂从来没有对维特说过一句我爱你,但是仔细品味她的言行,我相信,她也爱维特,离不开维特,只是她有她的
束缚。作为女人,她有一个善良的爱她的丈夫,她也是爱丈夫的,她应该爱她的丈夫。
可是,只有维特才与她志同道合、意气相投,才能达到情感上的交融。她难以抉择,不愿、也没有决心和勇气以牺牲自己的婚姻为代价,投进维特的怀抱,她必须忠于她的丈夫而不是她的情感。
维特说过他的心才是他唯一的骄傲,惟有他的心才是他一切力量、一切幸福和一切痛苦的源泉。只是他有一颗不变的心。他需要有一些更吸引人的东西分散他的注意力,只是在那个时代,没有让他追逐事业、理想的环境。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 篇11
《少年维特之烦恼》是歌德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也可看作是他前半生的写照。《少年维特之烦恼》中融进了他大量真实的生活经历。23岁的时候歌德曾经爱上一个名叫绿蒂的女子然而她却是有夫之妇。歌德因此绝望而痛苦脑子里不时出现自杀的念头。而这时他的一个朋友耶鲁撒冷也恰好因恋上同事妻子而绝望自杀。此消息大大震动了歌德。他把自己对绿蒂之恋与耶鲁撒冷事件混合在一起便构成了整个故事的轮廓。只用了四个星期的时间歌德就完成了这部小说。1774年小说一发表便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整个欧洲掀起了一阵维特热歌德的手揭开了沉睡在当代的深深激动着的心灵里的一切秘密。
《少年维特的烦恼》讲述的是一位才华横溢、热爱自然的青年维特独自一人到青山幽谷、晨曦暮露的小山村,他尽情地沉醉于这梦幻般的自然景色中,怡然自得。这种惬意的日子没过多久,维特在一次舞会上认识了一位年轻美貌的姑娘绿蒂,并深深地爱上了她。可谁也没想到绿蒂竟然已经订婚了,她的忠诚使她无法将自己的爱情献给维特。这无疑是给热恋中的维特一个沉重的打击,一系列的烦恼也随之而来,他只好告别绿蒂,不舍地离开了。可在那个腐败的社会,他处处碰壁,心灵再次承受着痛苦和失落,他又再次回到原先的山村。物是人非啊!绿蒂结了婚,善良的村民也一个个惨遭不幸,他绝望了,在奥西思的悲歌中,拿枪对准了自己的头颅……
它告诉了我们:只有努力战胜生活中所遇到的`挫折和失败,我们的生命才有意义和价值。即使最后我们还没有成功,但至少我们努力过、奋斗过! 努力,并不一定成功;但放弃,则一定会失败。坚持就是胜利,在最后一秒还未到来之前,结果永远是未知的,所以在困难面前我们应选择坚持奋斗,永不言弃,努力向成功的彼岸进发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 篇12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挫折,都不能轻言放弃。这是我读完《少年维特的烦恼》后的第一感受。
《少年维特的烦恼》讲述的是青年维特爱上了姑娘绿蒂,可没想到绿蒂早已订婚,这给了他沉重的打击。之后,一系列的烦恼也随之而来。最终,处处碰壁的维特绝望透了,在奥西思的悲歌中,用枪对准了自己的头颅……
主人公维特所处的社会充满等级的偏见和鄙陋习气:官场的保守腐败、市民的庸俗屈从、贵族的势利傲慢……维特那么纯真朴实的一个少年,却遭遇种种不公,最后只能愤而自杀。我为维特的命运感到悲哀的同时,也替他惋惜。他失去的不仅仅是自己宝贵的生命,更是失去了一种乐观的精神,一种越挫越勇,永不言弃的品格。如果是我,我会选择再觅一处适合的工作,再寻一个值得爱的人,而不是为了一段风一般的爱情,而葬送了自己生命。
还记得名人张海迪吗?张海迪5岁时因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瘫痪。她因此没有进过学校,童年时就开始以顽强的毅力自学知识,她先后自学了小学、中学、大学的专业课程。海迪15岁时便随父母下放聊城莘县的一个贫穷的小山村,但她没有惧怕艰苦的生活,而是以乐观向上的精神奉献自己的青春。在那里给村里小学的孩子们教书,并且克服种种困难学习医学知识,热心地为乡亲们针灸治病,在莘县期间,她无偿地为人们治病一万多人次,受到人们的热情赞誉。从她的身上,我们可以领悟到挫折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前苏联的奥斯特洛夫斯基曾说过:“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腾,不遇着岛屿和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不可能都是鸟语花香。我们不能像维特一样选择逃避,要勇敢面对,不言放弃。明代著名的医学家李时珍,曾三次考举人,三次失败,后来立志学医,终于写成了流传千古的《本草纲目》;南朝的祖冲之,在当时极其简陋的条件下,靠一片片小竹片进行大量复杂的计算,一遍又一遍,历经无数次失败,终于在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爱迪生在发明灯泡中,寻找可以作灯丝的材料,实验失败了2300多次,才最终找到了合适的材料……这一切都告诉我们,永不言弃是一种品格,更是一种顽强的精神!永不言弃的人总会胜利!其实,死亡解决不了一切,它所能留下的是更多人的痛苦。
维特倾注了所有的希冀,却只能用孤独绝望来结束一场本就虚无缥缈的爱情。虽然作者最后让维特走向了死亡,但他所做的,是让一个虚幻的角色代替我们去释放痛苦,而不是让我们步入后尘。我们的确需要逃脱,但我们需要逃脱的是烦恼而不是生命。当我们慢慢长大,那些所谓的烦恼,多年之后就会如年久失修的老房子,坍塌成灰,随风溃散在时光的角落。他告诉我们,生命,不要轻言放弃!莫亏待自己的`韶华!“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也要百折不挠,永不言弃。只有这样,我的生命才有意义!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 篇13
小说主要讲了男主人公维特与女主人公夏绿蒂之间的爱情故事,但是它不同于其他浪漫的爱情故事,它是悲惨的,令人叹息的爱情故事。维特出生于一个较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他能诗善画,热爱自然,多情善感,有一天他为了排遣内心的烦恼,离开家去了一个偏僻幽静的山村。就在这里的一场舞会之后,他遇到了真爱,夏绿蒂。可是夏绿蒂已经订婚,这是阻碍他们两人在一起的不可触碰的隔阂。一次又一次的见面使两人掉入爱情的漩涡无法自拔。无奈之下维特只能离开那个同时带给他幸福与痛苦的小山村,离开他心爱的夏绿蒂。思念是让人无法忍受而又欲罢不能的东西,拿着经过夏绿蒂之手的她未婚夫的枪,维特最终选择了自杀。
据说这部小说的情节是根据歌德的亲身经历写成的,当年歌德的确遇到过一叫绿蒂的女孩,那是他青年时应聘到魏玛共和国做官。绿蒂相貌动人,勤劳能干,是歌德很快便爱上了她。但是绿蒂早已同他人订婚,她的未婚夫知道歌德喜欢绿蒂,但是他并不嫉妒,而是同情,他甚至还考量过绿蒂和歌德在一起会不会更幸福。但是绿蒂始终没有给歌德他想要的爱,更多的只是友谊。绿蒂也深深地明白歌德的痛楚,并多次劝说他离开自己,即便这样,歌德仍是犹豫不决,而他对绿蒂的爱又一天天的加深。因此,在痛苦不堪的情况下,歌德还是主动离开了。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 篇14
这本书在过去曾引发了“维特热”。许多人为维特热血的青春、至死不渝的爱而感动。我看完了整本书也有点恍惚,但我却并不觉得感动,或许因为这充斥着爱情的悲剧令我感到不值吧。
维特,一个清秀而瘦弱,敏感而矛盾的少年。面对这个世界他纯净的犹如一泓清水,所以在对绿蒂一见钟情时,他难以压抑的兴奋与喜悦便喷涌而出。他爱她,爱到无法自拔。他为她倾入了全部,包括身与心。他固执地认为“心胜于其他一切”,他感性,无视阿尔伯特理智冷静的劝告,在矛盾中行行复行行。
最后,悲剧还是发生了。他没有得到他心爱的人,于是疯狂的将自己的理想、青春、义无反顾的勇气以及生存的勇气毁于一旦。维特扳动了枪,结束了自己,也结束了自己的烦恼。
在歌德看来,爱情是伟大的,人们可以为之生,为之死;同时爱情又是渺小的,它不过是承载了自我价值的实现。话点的很明了,如今却还有人将生命毁在一个“情”字上,自以为很潇洒,却给身边的人带来了不可磨灭的阴影。
温吞的生活容纳的了多少轰轰烈烈?幸福与爱不过是平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打破头颅去争抢的看似美好,但却如流光易逝。青春是通往幸福路上的成长阶段,这段日子里,我们要学会的不是用过激的手段结束令人烦恼的生活,而是背负好行囊,摸索着,进步着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 篇15
今年寒假,我读了一本德国著名作家歌德写的作品——《少年维特之烦恼》。这本小说讲述的故事正如歌德那充满烦恼的前半生和他的好友耶路撒冷遭到巨大的爱情不幸而自杀的情景。这样一部日记书信体的名著,充满才情的歌德仅仅用了四周时间就完成了。我读来,如行云流水般,美感极强。
书中名叫维特的进步青年,其实就是歌德的化身,他因为过倦了城市的虚伪生活,准备来到乡村寻找纯真质朴。他在那里疯狂地爱恋上了一位美丽的姑娘——绿蒂,但不幸的是绿蒂已经和另外一位青年——阿尔贝特订了婚,维特就无法与她结婚,因此他感到莫大的痛苦。哀愁与烦恼就像烈火一样燃烧着维特的心,他经常想割断自己的一根血管来透透心中的闷气。就这样等待着,维特感到越来越痛苦,于是他离开了乡村回到城市。维特在城市里谋得了一份不错的差使。可是有一天,维特应邀去一位伯爵家吃饭,才华横溢的他却因为仅是中产阶级的`出身而被一群贵族嘲笑了,他因此辞去了自己的工作,又回到了乡村里。回到乡村后,维特这种“割血管”的念头越来越强烈。终于在圣诞节前夕开枪自杀了。维特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也结束了自己的痛苦。
这本书看似只讲了维特一个人的烦恼,其实反映了当时整个欧洲的封建社会以及当时也有一些像维特那样的进步青年反对封建、追逐自由、渴望爱情的社会共性。书中的进步意义凸显,但我们新时代的青年却不应该像书中的维特那样,因为一次不幸而放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宝贵的,决不能用它来开玩笑。我们可以把眼界放得开阔一点,如果有什么东西无法拥有可以到别处寻找另一个美丽的风景,不必因此而苦恼自杀。生命有许许多多更有意义的事情来等着我们新青年去实现。
维特再也不会醒来,歌德的烦恼也随之合拢。阳光明媚的午后,同是少年的你也可以捧来《少年维特之烦恼》读上一读。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 篇16
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为世界文学史上的名著,上学的时候曾经读过,但似懂非懂。最近读了一遍又有一些体会。生活在18世纪的哥德之所以成为一名伟大的作家是因为他洞悉了人性本身。书中有些话对今天的我们依然有很多指导意义。
“唉,这人啊真是一种惯会自怨自责的怪物!而我,亲爱的朋友,我向你保证,我一定改弦更张,绝不再像已往那样,总把命运加给我们的一点儿痛苦拿来反复咀嚼回味;而要享受眼前,过去了的就让它过去。是的,好朋友,诚如你所说:人们要是不这么没完没了地运用想象力去唤昔日痛苦的回忆——上帝才知道为什么把人造成这个样子……而是多考虑考虑如何挨过眼前的话,人间的痛苦本来就会少一些的。”
这一段揭示了人性的一些方面的本质。人很容易自怨自责,喜欢咀嚼痛苦。人生是个经历的过程,也是个积累的过程。如果以经历生活的态度去生活,人生就会轻松许多。成功是经历,失败也经历,赚钱是经历,赔钱也是经历,兴高采烈是经历,垂死挣扎也是经历,和睦是经历,众叛亲离也是经历。每个人只能有自己的经历,谁也不能替代谁。但生活同时也是积累的过程,今天的你是过去的积累。人们都喜欢快乐,都不喜欢痛苦。然而快乐就像酒一样,容易挥发,而痛苦就像水一样,不容易挥发。
为什么快乐容易过去而痛苦会伴随人很长的时间呢?这就要看人为什么会快乐,人为什么会痛苦。人得到能满足自己愿望的东西或碰上对自己有利的事情时会快乐。找到满意的对象、得到钱物、得到职位、吃到美味、欣赏到美妙的音乐等都会使人快乐。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快乐的基本特性是得到。人们失去或者得不到能满足自己愿望的东西或者碰上对自己不利的事情时会痛苦。失去钱物、与人争吵、受人误解、考试失败、身体不适等都会使人痛苦。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痛苦是与失去和得不到紧密相连的。人们得到之后就会习惯于东西和财物带来的便利,会很快地变得麻木。从心理上来讲,人们会将获得归因于他们的.努力,因此心理很平衡。而失去会给人原来习惯的生活带来不便。当你拥有某样东西时,你可以选择不用,比如我们有很多东西,但使用得很少,因此你有选择,因此你不会痛苦。当想使用某样东西而你没有它时,你就会痛苦。
很多人生活在过去,咀嚼失去的爱,回忆当日的辉煌,悔恨过去的错误,另一些人则憧憬未来的美好或担心未来的不确定性。对于人来讲,真正有意义的就是现在,也就是哥德所说的眼前。人永远只能和现在一起流失。过去的永远失去,未来的变化无常,如果要想把握生活,要想提高你的幸福指数,哥德的建议是:多考虑考虑如何挨过眼前。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 篇17
只因为你为爱而生维特死了,那个青衣黄裤的少年,用一把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他丝毫不畏惧,在他眼里,死亡已成为了一种救赎。“我捏住这冰冷的,可怕的枪柄,心中毫无畏惧,恰似端起一个酒杯,从这杯中,我将把死亡的香戮痛饮。”他穿着绿蒂碰过的衣裳,衣口袋里放着绿蒂曾佩戴在胸前的淡红色的蝴蝶结儿,冷静地去敲开死亡之门。
子弹已经装好,钟敲响了十二点。
我静静地合上书页,仿佛听到了那“砰“的一声,一切都须臾即逝。但我的脑中一直不断重复着维特死之前说的那段话,“我要先去啦,去见我的天父,你的天父!我将向他诉说我的不幸,他定会安慰我,知道你的到来,那是我将奔向你,拥抱你,当着无所不能的上帝的面,永远永远的和你拥抱在一起!”这样声嘶力竭的呐喊,听起来是那样哀恸和绝望,他只能把他们的爱情带入坟墓,祈祷着上帝能洒下同情的泪水,让他们的爱情开出花朵。这样伟大而又高傲的一个人,在爱情面前却是那样的渺小和可怜,也许他早就预料到自己的结局,因而他告诫后人,“做个堂堂正正的男子汉吧,不要步我的后尘。”维特所不知道的是,他的举动已经吞噬了广大青年的心。没有人觉得他不伟大,因为不是所有人都有为爱而死的勇气。诚如他自己所说,“人世间只有很少高尚的人肯为自己的亲眷抛洒热血,以自己的死在他们的友朋中鼓起新的,百倍的生之勇气。”尽管维特的做法有些决绝,这样极端的爱也许会让活着的人背上沉重的负担,甚至失去爱的勇气,但维特还是义无返顾地做了。
他丝毫没有退路,自从见绿蒂第一眼开始,就不能自拔。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他对绿蒂的爱如洪水猛兽般日日在他的心中激荡,将他折磨,他内心的意志被蚕食鲸吞,明明知道绿蒂已经订婚,“尽管仅只是些稍纵即逝的影子,但只要我们能像孩子似的为这种现象所迷醉,它也足以造就咱们的幸福”,他这样的为自己找借口,一次又一次的去找绿蒂,直到阿尔伯特回来,他痛哭了一个夜晚。面对已为人妻的绿蒂,他只能不断压抑自己那火热的情感,在每晚睡觉前,一遍遍亲吻绿蒂的信物,同时还要忍受道德的炙烤。在他意识到这辈子都不可能拥有绿蒂时,他开始坐卧不安,整日混混沌沌,神智不清,就像被恶鬼驱赶着这游荡的步行者一样,那种爱而不得的欲罢不能将可怜的维特折磨的奄奄一息,苟延残喘。他那极度的空虚甚至让他萌生了极端的想法,杀死她的丈夫,再杀死她,再杀了自己。然而善良的维特,最终决定牺牲自己。在最后一次见绿蒂时,他双眼噙满泪花,为绿蒂读了几首莪相的诗歌,在念到最后那句“明天,有位旅人将到来,他见过我美好的青春,他的眼儿将在狂野里四处寻觅,却不见我的踪影。”绝望的维特一头倒在绿蒂身上,两人灼热的脸依偎在一起,再也控制不了的狂吻起来。这是他们唯一的一次亲近,也是最后一次。维特心中只有一个强烈的想法,他要为绿蒂死,不是绝望,而是信念。
可怜的维特,他用一曲死亡的葬歌成全了所有人的解脱。这样惨烈的爱情,这样伟大的牺牲,让人不禁潸然泪下。我相信,维特那朝圣者灵魂,将伴着着他飞向那无所不能的上帝。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 篇18
想念绿蒂的维特就像是被魔化了一样,而魔化他的就是他对她的那份爱恋。如此执着,如此彻底,以至于最后只能用很激进的方式来释怀。“我具有再多的精力,也会被对她的热情吞噬掉;我具有再多天赋,没有她一切都将化为乌有。”那么真实却又是那么残酷的心底话。一方面,我对于他的执着无法理解,甚至无法原谅最终他告别的方式;一方面,我又为他的'执着感到心酸,而且开始体会他的悲哀,他的痛苦,而这种痛苦,似乎也只有随着呼吸的停止才能罢休。带着矛盾的心情,我看完了这本书。
他以为自己只是绿蒂一个人的吗?在他的丧礼上,有多少人为他痛哭流泪?如果他知道他的逝去会给那么多爱他的人带来痛苦,不知道他还会不会选择这种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了。无疑,维特是让人难解的,可是,于这个混沌的世界,他的想法又是那么的难得。
“我们人啊,常常抱怨好日子如此少,坏日子如此多;依我想来这种抱怨多半都没有道理。只要我们总是心胸开阔,享受上帝每天赏赐给我饿美女的呃欢乐,那么,我们也会有足够的力量承担一旦到来的痛苦。”字字铿锵,句句有力。每一个独特的想法都像是一颗扎实的种子,悄悄地,埋藏在我心中的土壤里。我知道,我要适时地灌溉,种子才会萌发得好。当这本书紧紧合上,一个人静静的时候,我就会想想,那些曾经冲击我心的思想……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 篇19
“……我们只好面对现实,就像一个旅行者不得不翻越一座大山那样;倘若没有这座大山,道路自然短得多也好走得多;既然这座大山就挡在前面,那就只好翻越了!”
生活中是有许多座大山,但是,就因为它们挡住了去路,就放手离开吗?路总是要走的,只是看我们的意志是否坚定,是否可以迈过那一步。有时其实就只差那一步,可是有些人坚持不下来,决定不继续翻越,可是,那样的话,会走到你最终的美好的.结局吗?
困难固然是可以困住许多人,但是,困难亦可以帮助许多人,让他们变得更坚强、更勇猛。
所以,朋友,面对现实吧,因为现实是无法改变的,一切美好的结局老天都是可以给你的,只是看你在追求的过程中有怎样的改变。
那么,如果现在面前有一座大山,你会怎样选择?是翻越它?还是逃避它?思想只在一线之间,可是,结果却有天壤之别……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 篇20
天色渐暗,月亮渐渐升高。她那银盘似的脸,透过柳梢,给人间留下温和的笑容。此时此刻,我躲在夜的怀抱里,坐在窗前,悄悄打开书,走进《少年维特之烦恼》这本书的世界里
子弹已经装好,钟敲响了十二点。砰的一声,一切须臾即逝。维特烦恼不堪,为了爱毫不犹豫拔枪自杀。在他眼里,死亡已成为一种救赎。只有选择离开,才会保全他的爱情。当我读到这里,一颗柔弱的心猛然被强烈地撞击了一下,仿佛夜色被他的枪声深深撕了一道口。窗外的月光,忽然之间也消失了,隐在远山之中悄悄地流泪。人世间只有很少高尚的人肯为自己的亲眷抛洒热血,以自己的死在他们的友朋中鼓起新的,百倍的生之勇气。维特的做法太决绝了,可怜的绿蒂姑娘,她的悲伤会逆流成河!
掩卷沉思,我不禁为他惋惜,同时也想起自己以前经历的一件事。记得那次期末考试时,我根本不当回事,只知道拼命地玩。临近考试时,开始抱佛脚,恨不得立马汲取书里的知识。卷子分下来,时间如流水逝去,可我的笔根本不听我的话。成绩出来了,一个不及格把我扔进无底的深渊里。如何在父母面前蒙混过关,不受批评呢?对了,我灵机一动模仿父母签名。可是千瞒万瞒,没想到老师把成绩发到群里,一切秘密暴露无遗。父母假装不知道,可我心里热锅上的蚂蚁,备受煎熬。一个月,两个月,半年过去了那一段时间,我是雨中愁眉不展的丁香结,无法对谁倾诉。最终,我还是选择面对,向父母坦诚了错误。爸爸只是淡淡说了一句: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听了爸爸的话,我终于如释重负。这个烦恼,虽然折磨了我很长一段时间,但它是一个成长的节点,给予我一生的受益。
夜深了,一缕月光不知什么时候已悄悄爬上书桌。我合上书页,几只萤火虫在窗外飞来飞去。那一闪的,一闪的微光,似乎蕴含着一个启示: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有维特式的烦恼、解不开的丁香结,但无论遇到什么样的烦恼都不能选择逃避。人生的道路如果都是平地,那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 篇21
终于读完了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战线拉得真的得很长,由于我的感情经受不住这样的跌宕,越到后面,越觉得心情压抑而痛苦。似乎我就是维特的朋友威廉,这就是给我的信,而我就这样眼看着一个朋友的生命消逝,而无能为力。
很多读了《少年维特之烦恼》的人都觉得维特是个疯子,无论是对生活、对爱情,还是对死亡。然而我,爱维特,崇拜他的人格和情操,还有他诗一样的气质。越是爱他,越是痛心!就是这样,人要是不那么死心眼、不那么执着地去追忆往昔的不幸,而是更多地考虑如何对现时处境泰然处之,那么人的苦楚就会小得多,维特也不会死。人们往往因为执着而苦恼,最令人苦恼的是得不到又放不下的爱情。
维特是那么的充满艺术气质,他热爱大自然,只有置身于美丽的大自然中,他才会觉得他的灵魂充满奇妙的欢乐,感到温馨和幸福。他也爱书籍,可是远比不上他对自然的爱。他觉得惟有自然才是无穷丰富的,惟有自然才能造就伟大的艺术家。他爱孩子,在孩子身上他能感受到天真无邪,似乎能远离现实生活中的尔虞我诈。只有在自然中,在与孩子一起时,他才是快乐的,我感受得到他的快乐,并渴望他永远快乐下去。
可是现实并不允许他快乐,因为总有他厌恶的人。某些稍有地位的人对老百姓总是冷冰冰地采取疏远的态度,他们似乎以为接近老百姓有失他们的身份;还有一些浅薄之辈和捣蛋的家伙,他们做出一副降贵纡尊的姿态,好在穷苦百姓面前更显得鹤立鸡群。不管是因为他平民的出身还是因为他对百姓的同情,他有这样渴望平等的心和对平民的尊重也是值得敬重的。他对现实认得很清,他知道人与人之间并不平等,也还不可能平等,但仍然认为那些以为必须远离所谓群氓以维护自己尊严的人,同那些因为怕吃败仗,所以见了敌人就躲起来的胆小鬼一样,应该受到谴责。在那样的时代,也反映了青年的追求。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 篇22
《少年维特之烦恼》这是一部以书信体格式来描写维特少年时的小说。它是由德国的约翰。沃尔夫冈。歌德所写。看了之后沃知道了很多做人的优秀品格。
这本书是说了维特在少年时爱上了一个名叫绿蒂的姑娘。绿蒂有着很多的弟弟和妹妹,这些小家伙正好也喜欢维特,维特就更爱绿蒂了。每天不惜走几里路到那里看望她。可是一个沉重的打击给了他,绿蒂早就有了男朋友,他的名字叫阿尔贝特,他是个非常懂礼貌的人,而且绿蒂也非常喜欢他。这时维特绝望透顶,他告别了他们,到了另外一个地方生活。
维特在新的地方又认识了一个女孩,她和绿蒂长得很像,维特每天都可以见到她,这使维特得到了一些安慰。可是维特还是忍不住回到了绿蒂生活的地方。当他再一次来到绿蒂的家时,绿蒂苦苦地求道:“你不要再来扰乱我的生活了。”维特一听,心想:我忍不住,那我还不如自杀算了。于是,向阿尔贝特借了一把枪回到自己的家,到了夜里十二点钟,只听一声枪响,维特死去了。
这个故事让我们知道有时沉重的放弃也是必要的。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 篇23
今天,我读了德国著名作家歌德的名作《少年维特之烦恼》,我不但被年仅25岁的作家感动了,更深深地被里面的故事情节吸引住了。
《少年维特之烦恼》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市民阶级青年维特在当时德国遇到了麻烦,来到乡村寻求解脱,遇到了绿蒂并爱上了她。最后因爱情而死。
我觉得维特是个心态低的人,他爱上的这个叫绿蒂的姑娘,而姑娘已同别人订婚,爱情上的挫折使维特悲痛欲绝。之后,维特又因同社会格格不入,感到前途无望而自杀。
我想,这个世界上像维特这样的人很多,这些人身上或多或少地都有维特的影子。这些人也应该看看这本书,寻找人生的出路,以求解脱。当然,我们不要学维持的`自杀,不论因为什么原因,过早地结束生命是不对的,是对自己、对他人不负责任的行为。人生的历程很短,不能早早地选择死亡。我们要在人生过程中学会排解,要学会勇敢地面对人生。
我从少年维特之烦恼学到了很多,这就是读书的价值和意义。我们要多读书。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 篇24
结尾,维特自杀了,我对启蒙主义新人的理解不深刻,对于维特以这种方式告别生活的举动不是很理解,只是表示一种震撼和同情。他们在欲望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选择了死亡,选择了逃避,他们用死来宣告自己的自由,这是一种果敢,是一种不服输的劲头,但这种劲头又显得那样无力。他们不敢脚踏大地,他们是泥足巨人,永远活在自己设想的环境中,这种环境只是一种遥不可及的梦,梦醒人死,这就是他们的结局。
不过,整部作品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对自然的描写,“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来到菩提树下,发现这儿十分僻静”,这种感觉我很熟悉,这是一种回家的感觉。向往自然,在有自然的地方走走一直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我家在农村,每次回家我都会独自一人绕着田埂走来走去,呼吸着田野里清新的气息。读高中时也一样,学校在淮河岸边,河两岸种了很多树,像迷宫一样,这就成了我周末放松休闲的去处,一个人走着,一直走着,很悠闲地走,看看风景,欣赏一下阳光,什么都不用想,很是惬意。可是这种生活已离我越来越远,读到“在树荫下喝我的咖啡,读我的荷马”时,不自觉就想起了我曾有过的生活。
当然,我对自然的理解不深刻,我只是在自然中放松自己,而维特却是试图在自然中抹去社会本性,释放自然本性,回归到人精神的原始本真状态,追求真正的个人自由,这种追求要崇高的多,也困难的多。但自然的能量是巨大的,“唯有自然是无限丰富的,唯有自然才能够造就伟大的艺术家。”他们希望在自然中寻求到这种状态,所以他们关注自然,向往自然。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 篇25
当我第一次看到《少年维特之烦恼》时,这书名就吸引了我,一个像我这样的少年,他的烦恼又是什么呢?
维特是一个德国的少年,他热爱自然,又多才多艺,善琴能舞,懂诗画,按照现在的标准,算是一个小男神吧。他在等级社会里深感压抑,到乡村寻求解脱,结识了少女绿蒂并热烈地爱上了她。
维特对爱情的追求也是真挚的,书中有一段“亲爱的维特!这是破天荒第一次她叫我做亲爱的,叫得我周身筋骨都酥软了。我把这句话重复了无数次,等到夜里要上床睡觉时,还自言自语叨咕了半天,最后竟冒出一句:晚安,亲爱的.维特!”看到这里,我也希望维特和绿蒂能够爱情顺利。但他的故事出乎我的意料,绿蒂和阿尔伯特订婚了,而阿尔伯特和维特两个才华横溢的人也成了好朋友,每次他们两个谈论绿蒂,维特心理就很难受,他又无奈,又自责,最后因爱情破灭而自杀。
看完这本书后,我也能深深体会到“维特之烦恼”了:社会压抑,加上爱情的不如意,对于维特这样一个天生敏感的人来说,足以使他感到绝望和崩溃,他的自杀,让人觉得十分惋惜。
维特是可怜的,可怜是因为他热爱这个世界,却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他爱绿蒂,却也失去了这最后一根稻草。而爱情和社会又是相关的,他们的爱情也是整个社会的缩影,社会越沉闷,爱情也越复杂。
维特又是勇敢的。绿蒂也不只是他爱情的追求,而是他在面对这个污浊社会时的一个典范,一个寄托。仔细想想,他的自杀并不是懦弱,而是勇敢,他敢于借助自杀来表达自己对爱情和社会的无声反抗。
我认为,许多人在读这本书时,都会有同感。我们无时无刻在面临烦恼,我想让爸爸带我出去玩,我想画出自己的小世界,我想看喜欢的书,我想陪弟弟玩耍,可事实上,我有一堆作业和兴趣班。爸爸妈妈就像催命鬼,“英语背了吗?”、“作业写了吗?”,两句话就把我们打入了冷宫。
几米说,“大人都忘了,他们也曾是小孩,他们的口袋里,经也藏有各种怪兽”,“小孩宁愿被仙人掌刺伤,也不愿听见大人对他们的冷嘲热讽”
我知道,大人也有压力,领导一个电话,他们就立刻进入紧张的状态。其实,大人不必唠叨,我内心也很热爱学习,想做一个好的班长,想在各方面得到老师的表扬,我也希望不落后于自己的理想。
当然,我是不赞成人们自杀的,除了烦恼,我们还有很多快乐。学校有作业,也有很多美食和可爱的同学们,期末复习时每道错题都在折磨我,但最后的分数和奖状也很令人兴奋,不是吗?
在人生中自然会有坎坷,但只要乐观面对,勇敢地去排解,往好的方面想,总能战胜挫折,得到新的幸福。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 篇26
歌德毕竟是歌德,他天才般地,把现实中的道德判断的阻止和理想中的唯爱至上的冲动的巨大冲突和矛盾浓缩却不少其精华地写在一部仅有一百多页的作品中,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文字渲染,让每位读者都无法再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来阅读。最后维特自杀了,这仿佛昭示着冷冰冰的现实的全面胜利,其实不是,是沉默的死亡对其无声的却是巨大的嘲讽。
写到这里,让我不由地想起了海子,那个站在太阳痛苦的芒上的诗人。他的境遇和维特很像,他遭受着感情和外在的挫折,却仍抱有一颗赤诚的心,但当现实张开血盆大口将其吞没和统治整个世界时,他绝望了要当个幸福的人,却是在明天。他决心赴死,在嘉峪关的轨道上留下了他与世界永远平行的身影。多少文人骚客死于此,远的如屈原,近的如卧夫。海子那一代是理想与现实冲突最激烈的一代,海子的死是一个时代结束的标志,是中国思想界现实全面战胜理想的集结号,甚至有人评论说:海子之后,再无诗人。当然这样评论,有点夸张,但不得不承认,海子已不再是海子,他正在变成一个符号,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想的神像。因为缺乏才要树立,能战胜现实,或者说能尽全力去与现实战斗的人,实在太少了。在海子慢慢变成神像的同时,人们也在向现实下跪。或许是听了旁人对现实的描述,是如何巨大和可怕,或者是希望安逸苟且地活着,许多人没做过努力便向现实低头,他们可以为自己找无数个理由,怕自己活得太累,怕麻烦,他们喜欢窝在一个小圈子,时间久了,眼光变短,心智被消磨待光,年轻人应该有的锐气没有了,乳虎啸谷,鹰隼试翼的魄力也随手头的香烟吹散了。暮气沉沉,有的只是一颗变老的心,目光短浅,以为这就是整个世界。
现在越来越少人相信爱情,相信理想,越来越多人相信房子,车子,票子,相信现实,相信当下所拥有的一切。毕业季到了,看看校园里有多少男女也迎来了分手季,除了少数人是为了满足生殖冲动外,我相信他们中的许多人是有真爱的,然而面临毕业,现实在校门外向他们张牙舞爪,他们便怕了,未经历战斗,就惨白地留下最后一封情书或是一句道别。青年作家卢思浩写过一篇文章,叫作《你一无所有,你拥有一切》,毕业之时,我们的确是穷的只剩下青春,然而青春也让我们足够富有。那为何还是要选择没有努力的放弃?为何不一起奋斗,一起颠沛流离,然后唤一声:要定你?
我想现在的许多人都陷入了一个误区,以为这才是真正的成功:抛弃爱情与理想,选择了安逸小资。这种人或许有过真爱和理想,但一经现实的阻挠,便心无旁骛,心安理得地放手了,他曾在深夜里哭泣,以为自己做了很大的努力。最后他选择了一个自己不是那么爱的人当妻子,只因为妻子家里富有,可以让他少奋斗二十年,选择一份自己毫无热情的工作,只因为这份职业强度小工资高。每天,他在人前是那么的风光无限,可当他看到一对亲密的穷夫妻在街边停下自行车,有说有笑地往烧烤摊走去的时候,他才明白谁是人生真正的赢家。
其实人最怕的是悔恨,它会像幽灵一样漂浮在你的整个天空,甚至在你将要离世的时候,它都要化成一滴泪挂在你脸上。我想书中的维特对于自己是不会悔恨的,因为他没有向自己投降,至少他对得起自己。
人生的意义不就在于此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