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温暖的教育者》读后感

笔构网

2025-04-27读后感

请欣赏《做温暖的教育者》读后感(精选8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做温暖的教育者》读后感 篇1

人们常说,不读书的人只有一种人生,爱读书的人可以有成千上百种人生。读书人跟着书中人物走进一种种独特的人生,品味各色各样的生活。今年的春节比较特殊,由于新型冠状肺炎疫情的缘故,我一直宅家门看书。每一本书都有它的温度,每一本书都可以温暖我心。在此期间我认真阅读了方华老师写的《做有温暖的教育者》,并做了详细的笔记,给我的教育道路指明了方向,解决了成长的疑惑。

今天再次翻阅笔记,写下感悟。

非常欣赏书中方老师的三个观点:

1.教己育人

身在教育圈看教育,也深知我们教育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只有真正把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教育才能温暖,才有温度。故而在教书路上不仅仅“教书”更要“育人”。育人先育心,从心灵入手,从方法引导入口,从合作分享开始。育人需要结合德育教育、每周一课少先队活动课团课、每月主题教育活动……

育人关键在教己。英国学着贝奈特说,唯一真正的教育者就是教育了自己的人。苏霍姆林斯基也说:唤起人实行自我教育的教育,乃是一种真正的教育。疫情当前,“教师摇身一变成为主播,家长摇身一变成班主任,学生成为手机之王”,没有一定的自主能力,自律能力,不知不觉间就会与能自主教育的人拉开距离了。这不仅仅说教师要有“教己”的能力,学生也要养成“教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啊。

作为一名教师,非常认同方老师说的一番话:“教己”是要有积极、健康的学习心态,要有不断修正、纠错的能力,要有正确、健康的价值观。其次才是要有知识、技能、交流的素养。当然教育工作者还要有主动担当的职业意识。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在育人路上,要清楚认识学生和我们成人一样有喜好、有情绪、有选择、有惰性,且自控力还不如成人。所以,我们除了要对学生讲对错、是非外,还应该从学生的认知规律、情感、兴趣、喜好等角度来思考教育,教导孩子学会学习,学会做一个合格的公民。

方老师说,真正“教己”不是非得学校组织外出培训学习,而是在“八小时之外”自我学习。我们时间花在哪里,我们的着力点在哪,成果就在哪。我们的行动在哪,成长就在哪。优秀教师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不断自我诊断,自我学习,自我完善而成的。只愿我们都能一路成长。

2.读书联盟

关于读书联盟,真是越看越欣喜,多希望我校的领导也看到这本书,好抱团一起阅读。如果一名老师都不爱阅读,他又如何教会学生阅读?方老师说推进区域阅读是推动全民阅读的基础,只有教育者和青少年真正爱上阅读,对全民阅读的期待才有可能实现。

阅读是一个人内心的独白,是一个人静心的沉思,但阅读也需要同行的鼓励、同伴的分享。我们可以采用静读、闲读、细读、精读和群读、伴读、互读等各种方式,只为坚持阅读。

打造“书香校园”可以参考方老师的“三四式平台”。“三”是指形成三级平台,即县级、片区级和校级阅读平台。“四”是指明确读书联盟的四项目标:一是唤醒与激发联盟成员的读书意识;二是培养教师的读书习惯,培育读书氛围;三是通过阅读提升教师和家长的教育专业素质;四是打造书香校园,营造全民阅读的氛围和生态。

在校级阅读平台操作中,鼓励教师和家长一起阅读,学校可以组织“教师进行每月一推荐(好书),每双月一互动,每季一诗会(为您读诗),每学期一展示,每半年一论坛,每年一评选(读书人家,最美育人家庭,最美阅读人等),每书一体会(一文一体会,一书一体会,一学习一体会),每活动一交流”等活动,抱团阅读,我相信这样的阅读活动能让学校走得更远更好。抱团阅读,能让教师精神世界更丰富,学校生活更精彩。

推及学生活动,我相信学生看到我们老师如此积极努力读书,他们也会加入我们的“抱团读书”,“书香校园”便指日可待。

3.尊重与接纳

尊重教育。教师之间需要相互尊重,师生之间需要相互尊重,家校之间需要尊重,校社之间需要尊重。有怎样的心态就有怎样的教育观,有怎样的教育观就会教出怎样的人。我们工作者应以真心换家长真情,以热爱工作换工作热情。家校合作才能赢未来,尊重教育、尊重学校、尊重老师,尊重孩子=尊重我们的未来。

接纳教育。教育的真正价值好似给种子浇适量的水、施所需之肥,与阳光、雨露等自然力量一起帮助种子生长。乡村孩子,就像一颗颗种子一样,这些种子良莠不齐,有些发芽较快,成长较快,而有个别种子迟迟不愿意“发芽”,这时候我们要有耐心,给予他适合的水分、空气、阳光,温度,等待他慢慢“出芽”。

就如接纳我们乡村的孩子不是“优等生”,明白我所教育的孩子至少三分之二并不是别人眼中的“好孩子”“优秀的孩子”,他们只是一个普通人,他们的学习跟不上进度,作业没法按时上交,上交的作业错误百出,甚至有时会调皮捣蛋惹我生气,可他们一个个都是那么淳朴,那么善良,总是在不知不觉间让人心怀温暖。

也许我接纳一个个独特的他们。同时更要引导、激励他们学会做人。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将来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乡村教育需要“关爱”,需要“关注”,需要更多的“光”,愿真心扎根乡村教育的教育工作者,真诚努力改善乡村教育,为乡村教育带来更多美好。

仅仅写了一篇《做有温暖的教育者》读后感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多读几遍,多写几次感悟;更需要行动起来,把每一次的感悟内化为行动,成长自我,用心教育每一个学子。

《做温暖的教育者》读后感 篇2

题目中“温暖”的字眼吸引了我,因为这是我想做的,我想温暖我的那一群小伙伴!

读完《做温暖的教育》这本书,我的心里有了很大的震撼,让我感受到了很多,以前所没思考过的东西。这本书不是长篇大论的大道理,而是以一个个实际例子来叙说来书写的,上面出示了很多的学生和家长的留言与来信,以及陶老师自己的回信和诗句等等,用这些来向读者们叙说这教育该如何做。这样的书让我们看起来极容易懂又很容易接受,也许这也是一种温暖吧,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一种温暖。

在书的楔子部分,有这几个大大的黑体字——享、想、研、养、换、用、化、创、悟、静、赏、度,这几个字概括了整本书的内容。而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享”字,书中写道“幸福是一种感觉,感觉是会传递的!”

书上例举了陶老师与她的学生以及学生家长的留言来往,这些留言里,即使在这严寒的冬季里,也能让我感觉到暖暖的气息。在学生留言中的称呼写的是“陶妈妈”,她们亲切的话语,真的就像母子间的对话。我想这就是温暖教育的结果吧,陶老师像他的学生传递了温暖,让学生们感受到了温暖带来的幸福感觉,而学生们的这种幸福感也返回到了陶老师身上,这就是幸福的传递吧。

我想,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有没有注意过这方面呢,我从工作中感受过幸福吗。这一章有一句话也写得非常的好,那就是“自己暖和,别人感到温暖,这才是教育。”

我该如何做个温暖的教师呢?面对小孩子,首先需要一颗爱心,我想这应该是每一个教师所必要的吧。如果没有一颗爱心即使你的学识在渊博,学历再高也永远做不了一个好老师。做一个温暖的教师应该懂得让课堂具有趣味性。因为孩子们还不太了解知识对于他们的重要性,只有孩子们觉得有趣了,他们喜欢了,才会乐于参与到活动中去。而他们只有在活动中玩的开心、学的快乐,才会慢慢的感受到温暖。

而我认为要做温暖的教师,最重要的应该时时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多微笑、说话柔和、多于孩子沟通。即使孩子现在有很多还不懂,但只要你对他露出一个微笑,他就会很开心;只要你用柔和的话语和他们说话,她们就会更靠近你。

这本书不是我看的第一本关于教育类的书,也不会是最后一本。但这本书里所讲述的,对我的`心灵对我的工作产生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我希望我的孩子们能对我敞开心灵之门,我希望我能成为一名温暖的教师,让温暖传递的幸福充满每个孩子的童年。

《做温暖的教育者》读后感 篇3

陈震老先生写的这本书首先打动我的是标题——做温暖的教育者。简短温馨的用语,却一语道破了教育的本质——植根在人性的土壤,植根于呵护心灵的花园。可是,我又觉得是一种呼唤,一种祈求,一种渴盼,一种鞭策,一种拯救。所以,他又刺痛着我,刺痛了我似乎已经沉睡了的教育情怀,刺痛了我每天奔波于冰冷的教育现实的苍白与迷惘。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总是想起孔子这个教育家。

孔子和几个弟子谈人生理想。他的一个弟子曾点说,我的理想是,在大地开化,万物复苏的季节,穿上新做的春装,陪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再带上一批孩子,大家一起去刚刚开冻的沂水中,把自己洗涤得干干净净,然后沐着春风,让自己有一场心灵的仪式,然后,大家就高高兴兴唱着歌回去了。我只想做这样一件事。

孔子听了他的话,长长地感叹一声说:“吾与点也!”“与”,赞同。即是说,孔子的'理想和曾点是一样的。这个理想中,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天地万物与心灵的和谐,充满人性的温馨与高贵。正因为如此,所以孔子才能安贫乐道,才能在活到老、学到老,才能性情耿直、敢于抨击。而文中所提到“爱心、真心、公心、慧心”,“教师的三宽”宽松、宽容、宽厚”,教师的教学三宝——坐如钟、立如松、行如风等,就是在告诉我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一个美丽的灵魂。

文中有许多教育思想也是与孔子的教育思想一脉相承的。比如孔子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君子仁人。而本书中提出的“教育之根在于人性”。孔子提出的教学原则是因材施教,教学方法采用“循循然善诱人”的启发式,要求弟子学思结合,举一反三等;提倡教师以身作则,师生教学相长等,在这本书中多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当然,根据教育现状作者在这本书中做了更为明确的阐述。比如关爱是要有能力的,教学为什么需要吸引力,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等等,都是可贵的教学思想与教学实践的结合。比如《教学之根在于悟性》说到:“教学说到底,就是要弄明白事物的规律、道理。通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学生领悟到所学事物的规律和道理,并能在实际中运用。这就是教学的成功。”一句话就把看似讳莫如深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准确地表达出来,让人有豁然开朗。

做温暖的教育者,是一种教育理想与情怀,也给我们教育一线的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会多读经典涵养自己、多学习,多反思,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不断提高自己成为一个温暖的教育者的能力,向温暖的教育者的行列迈进。

《做温暖的教育者》读后感 篇4

偶然的机会有幸得以加入叙事者这个平台,通过这些老师们的教育随笔、读后感以及读书分享等,无声的浸润着我。最近叙事者共读的书目是《做有温暖的教育者》。

首先,这本书就深深的.吸引着我。带着有温度的教育当是如何的疑问,我翻开了这本书,并且一旦开始,我便不愿合拢。他的一些观点,一些话,让我对教育是什么,教育应该带来什么有了进一步的思考。

教育的功能不时的被夸大,教育者的职能不时地被贬低,教育者的地位时上时下。作者写到:教育是给孩子更多可能。我觉得教育本应如此。

教育工作者,无论身负盛名还是背负骂名,他的职业灵魂便是育人。有的人认为教育就是转化优生,有的人认为教育就是提高及格率,有的人认为教育就是考上名校的指标,有的人认为教育就是搞好成绩!假设这些教育目标都达到了,那么不及格的,没有考上985、211的,不是优生的,这些学生反映的是教育的什么呢?那这部分没有达到所谓的教育目标的人是否要受到某种“优待”呢?

教育者面对的教育对象性格迥异,天赋亦然。正如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一片叶子,受教育者在特定的评价标准体系里又如何都会称心如意呢?每个人自有每个人的出路,教育应该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可能。

就像我们的学生当中,有的天资聪颖,学习能力快;而有的,稍微迟钝,有点吃力。面对这不同层次的学生,教育者都要想方设法为他们提供更多可能。让他即使某一个方面薄弱,也可以健康、快乐的成长着!

在很多时候,对后进生的学生冷眼相待,对学习成绩不佳的学生心灰意冷,对种种不如意的学生行为的消极对待都是在剥夺学生更好成长的可能性!每个人都可以有情绪,教育者更应该做一个优秀的情绪管理师!

或许是作为一名新教师,或许是因为我本身不会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我对自己所有的学生都一视同仁。即使始终不做作业的、调皮顽劣的,我都始终对他们怀抱着希望,我总是愿意相信:下一次他们会更好的!我也愿意相信,当下成绩的不如意,也并不代表着永恒!

社会、学校、家庭,太急于给成长中的孩子下定论,贴标签。有多少孩子都是沉沦于坏标签中,既已定论,又何苦挣扎的消极避世态度。这些急功近利的行为非但不能激励学生知耻而后勇,却恰恰让这些标签称心如意。因为比起撕掉标签,接受这样的标签貌似更容易!

教育,应为学生提供茁壮成长的养分,以及快乐成长的更多的可能性,而不是扼杀他们成长的概率。教育,应为处于其中的每个孩子提供更多向上的可能,那种可能不必人人雷同,但应是有的!

《做温暖的教育者》读后感 篇5

陈震老先生写的这本书首先打动我的是标题——做温暖的教育者。简短温馨的用语,却一语道破了教育的本质——植根在人性的土壤,植根于呵护心灵的花园。可是,我又觉得是一种呼唤,一种祈求,一种渴盼,一种鞭策,一种拯救。所以,他又刺痛着我,刺痛了我似乎已经沉睡了的教育情怀,刺痛了我每天奔波于冰冷的教育现实的苍白与迷惘。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总是想起孔子这个教育家。

孔子和几个弟子谈人生理想。他的一个弟子曾点说,我的理想是,在大地开化,万物复苏的季节,穿上新做的春装,陪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再带上一批孩子,大家一起去刚刚开冻的沂水中,把自己洗涤得干干净净,然后沐着春风,让自己有一场心灵的`仪式,然后,大家就高高兴兴唱着歌回去了。我只想做这样一件事。

孔子听了他的话,长长地感叹一声说:“吾与点也!”“与”,赞同。即是说,孔子的理想和曾点是一样的。这个理想中,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天地万物与心灵的和谐,充满人性的温馨与高贵。正因为如此,所以孔子才能安贫乐道,才能在活到老、学到老,才能性情耿直、敢于抨击。而文中所提到 “爱心、真心、公心、慧心”, “教师的三宽”宽松、宽容、宽厚”,教师的教学三宝——坐如钟、立如松、行如风等,就是在告诉我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一个美丽的灵魂。

文中有许多教育思想也是与孔子的教育思想一脉相承的。比如孔子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君子仁人。而本书中提出的“教育之根在于人性”。孔子提出的教学原则是因材施教,教学方法采用“循循然善诱人”的启发式,要求弟子学思结合,举一反三等;提倡教师以身作则,师生教学相长等,在这本书中多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当然,根据教育现状作者在这本书中做了更为明确的阐述。比如关爱是要有能力的,教学为什么需要吸引力,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等等,都是可贵的教学思想与教学实践的结合。比如《教学之根在于悟性》说到:“教学说到底,就是要弄明白事物的规律、道理。通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学生领悟到所学事物的规律和道理,并能在实际中运用。这就是教学的成功。”一句话就把看似讳莫如深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准确地表达出来,让人有豁然开朗。

做温暖的教育者,是一种教育理想与情怀,也给我们教育一线的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会多读经典涵养自己、多学习,多反思,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不断提高自己成为一个温暖的教育者的能力,向温暖的教育者的行列迈进。

《做温暖的教育者》读后感 篇6

对一本教育类书籍的的阅读方式有多少种可能性呢?安静地进入,让作者带着你简单游弋在各种教育观念间,寻觅着教育中的清风明月,陈震老师的《做温暖的教育者》一书做到了。

陈震老师是一名普通的老师,他的语言功底深厚,善于敏感把握身边事物,对各种话题,信手拈来,皆从教育的角度进行叙述,日积月累,坚持书写,构成了二十七万余字的教育类著作。

书中文章大多短小精炼,无赘言赘语,给人很强的阅读愉悦感。书中话题涉及丰富,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一位普通教师为师、为学、为人的自在寻觅过程。应对现实的`琐碎与繁杂,陈震老师始终以教育者的智慧关照教育现实,展现了一位老师的工作与生活姿态。

作为一名老师――――要寻求有境界的工作姿态。

书中对老师的工作姿态提出了很多推荐,如:教师的基本要求是发奋创设宽松的和谐环境,调节构成宽容的内部心境,坚持宽厚关爱的沟通心态;“小疑获小进,大疑获大进”,能够发奋培养出有怀疑态度,批判思维与创新精神的学生等等,这些都是需要教师不断寻求的!

对于教育者的工作姿态陈震老师认为有境界为上,借鉴王国维先生对于境界的经典描述,即:第一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有境界的教育自成格调,有境界的教育才有生命力。境界有大小、高下之分,并无优劣。教知识,教方法,教心态能够成为教育的三种境界,对于成长中的人来说,知识,方法,心态都是重要的,境界由低到高,低层次是知识获得,高层次是心态培育,只要能够有效整合,就能促进终生的和谐发展。同事生日祝福语作为一名老师――――要寻求有品质的生活姿态。

有品质的生活姿态是内涵多元的,阅读是良好的通道。读书能够愉悦身心、提升自己。读书让生活更有品位,读书使人内心更加宁静,读书使职业更有智慧。

老师是文化的传承与引领者,读书不仅仅是提升自我的需求,也是职业的要求。一位教师只要愿意与书为伴,坚持“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态度,就能寻觅到心中的清风明月,就能塑造出有品质的生活姿态。

让每一点感动在心中融化,让每一点感触在心中发芽,并将思考记录笔端。陈震老师作为一名普通的老师,为我们带给了工作与生活姿态的良好范本。让我们以温润的内心,寻觅着教育中的清风明月,成为温暖的教育者!

《做温暖的教育者》读后感 篇7

陈震老先生写的这本书首先打动我的是标题——做温暖的教育者。简短温馨的用语,却一语道破了教育的本质——植根在人性的土壤,植根于呵护心灵的花园。可是,我又觉得是一种呼唤,一种祈求,一种渴盼,一种鞭策,一种拯救。所以,他又刺痛着我,刺痛了我似乎已经沉睡了的教育情怀,刺痛了我每天奔波于冰冷的教育现实的苍白与迷惘。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总是想起孔子这个教育家。

孔子和几个弟子谈人生理想。他的一个弟子曾点说,我的理想是,在大地开化,万物复苏的季节,穿上新做的春装,陪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再带上一批孩子,大家一起去刚刚开冻的沂水中,把自己洗涤得干干净净,然后沐着春风,让自己有一场心灵的仪式,然后,大家就高高兴兴唱着歌回去了。我只想做这样一件事。

孔子听了他的话,长长地感叹一声说:“吾与点也!”“与”,赞同。即是说,孔子的理想和曾点是一样的。这个理想中,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天地万物与心灵的和谐,充满人性的温馨与高贵。正因为如此,所以孔子才能安贫乐道,才能在活到老、学到老,才能性情耿直、敢于抨击。而文中所提到“爱心、真心、公心、慧心”,“教师的三宽”宽松、宽容、宽厚”,教师的教学三宝——坐如钟、立如松、行如风等,就是在告诉我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一个美丽的灵魂。

文中有许多教育思想也是与孔子的教育思想一脉相承的。比如孔子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君子仁人。而本书中提出的“教育之根在于人性”。孔子提出的教学原则是因材施教,教学方法采用“循循然善诱人”的启发式,要求弟子学思结合,举一反三等;提倡教师以身作则,师生教学相长等,在这本书中多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当然,根据教育现状作者在这本书中做了更为明确的阐述。比如关爱是要有能力的,教学为什么需要吸引力,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等等,都是可贵的教学思想与教学实践的结合。比如《教学之根在于悟性》说到:“教学说到底,就是要弄明白事物的规律、道理。通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学生领悟到所学事物的规律和道理,并能在实际中运用。这就是教学的成功。”一句话就把看似讳莫如深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准确地表达出来,让人有豁然开朗。

做温暖的教育者,是一种教育理想与情怀,也给我们教育一线的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会多读经典涵养自己、多学习,多反思,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不断提高自己成为一个温暖的教育者的能力,向温暖的教育者的行列迈进。

《做温暖的教育者》读后感 篇8

假期里,认真阅读着陈震先生的《做温暖的教育者》,全书近二十七万余字,文章一百五十三篇,从教育到教师再到教学,让我们深深感动的是先生对教育和教学的执着和热爱。安静地进入,让作者带着你轻松游弋在各种教育观念间,寻觅着教育中的清风明月,陈震老师《做温暖的教育者》一书将带我们实现一个温暖教育的梦。

书中文章大多短小精炼,无赘言赘语,给人很强的阅读愉悦感。书中话题涉及丰富,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一位普通教师为师、为学、为人的自在寻觅过程。面对现实的琐碎与繁杂,陈震老师始终以教育者的智慧关照教育现实,展现了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工作与生活姿态。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寻求有境界的工作姿态。

书中对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姿态提出了很多建议,如:教师的基本要求是努力创设宽松的和谐环境,调节形成宽容的内部心境,坚持宽厚关爱的沟通心态等等,这些都是需要教师不断寻求的!

对于教育者的工作姿态陈震老师认为有境界为上,即:第一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有境界的教育自成格调,有境界的教育才有生命力。境界有大小、高下之分,并无优劣。教知识,教方法,教心态可以成为教育的三种境界,对于成长中的人来说,知识,方法,心态都是重要的,境界由低到高,低层次是知识获得,高层次是心态培育,只要能够有效整合,就能促进终生的.和谐发展。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寻求有品质的生活姿态。

有品质的生活姿态是内涵多元的,阅读是良好的通道。读书可以愉悦身心、提升自己。读书让生活更有品位,读书使人内心更加宁静,读书使职业更有智慧。“在浮躁与功利充斥当今社会每个角落的时候,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物质的富有与占有。”“教师的有品质的生活方式就不仅仅是一个个人抉择的私密问题,而是关乎他人的共域论题。”阅读则成了实现品质生活的核心。“阅读是我们美化心灵、愉悦身心、提升自己、影响他人,进而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阅读是我们坚守精神家园。”

“养鱼贵在养水,养花贵在养土,教育贵在温暖人心”,静静地合上书,让音乐继续,心中默默地祈盼,让我怀揣对教育的真心和爱心也在阅读、反思和实践中学做一个温暖的教育者。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