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读后感

笔构网

2025-05-07读后感

请欣赏离骚读后感(精选8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离骚读后感 篇1

《离骚》在诗歌艺术表现手法上有很大开创,其中之一就是比兴手法的发展。

比兴手法在《诗经》中还是单纯的触物起兴,而在《离骚》中则形成了一个寄寓深远,绵邈优美的「香草美人」审美意象群。

《离骚》是一篇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的高度艺术性的抒情杰作,它奠定了中国诗歌史上浪漫主义传统的基石,被后世视为浪漫主义的源头。受楚地巫文化传统的影响,屈原凭借其自由奔放的想象力,以其波诡云谲、变化莫测的神来之笔,将神话传说中的云龙凤鸟、神女天帝,自然界中的香草佳木与现世人间的坎坷际遇糅合错综在一起,在幻想与现实的水乳交融中,创造了一个奇伟瑰丽,迷离缤纷,高远玄邈的艺术世界。

“宁溘死一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这句是我最难忘的一句。这里没有华丽的词藻,但却在字里行间充分的透露出作者希望报效祖国,为国家效力的热衷这情。

是啊,也许屈原那热血沸腾的心我们终生无法亲身体验,可我相信,就如他所说的:“我不能和今人志同道合,但却心甘情愿沐浴彭咸的遗辉。” 好一幅幽美恬静的水墨画卷,好一种看破世俗,红尘的浩荡之气,好一位用生命来铸成宏伟诗篇的屈原。

浪漫幻境中的求索既是屈原内心冲突、苦闷的象征,也是他坚贞执着的顽强人格的展现。对国家真挚深沉的爱和对自我高洁人格的坚持,使屈原始终坚守理想,生死以之,最终以死殉志。而由其心血凝成的《离骚》,也因此塑造了一个光照千古的不朽人格,千百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精神和人格的'形成。

屈原一心要兴国图强,实现美政,但却蒙冤被谮,眼看自己被楚王疏远,排挤出政治舞台,满腔的爱国抱负即将化为泡影,心中充满了无比的忧愁、悲苦和愤慨,发愤以抒情,于是便有了《离骚》这篇震古烁今的不朽诗篇。

读好《离骚》,你会发现,自己整个心灵都受到了净化还有对情感的升华,没错,面对生活,人生的道路,我们都要持有自己的原则,屈原有“芳与泽其杂糅兮,唯玿质其犹未兮”一说,哪么我们又何尝不可有自己的看法与坚持! 读好《离骚》虽没有完全理解,但是,我却知道了为何它是一部中国文学史上的奇珍瑰宝--它是一部感动人们,激发人们,有强烈艺术魅力。

离骚读后感 篇2

关于楚辞,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离骚》;说到离骚,我们最了解的莫过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其实说了解,也是最近读了以后联系上下文和注解才知道的,以前虽然学过,但却不甚了解其内涵,只知道有这么一句话经常被人们引用。看看这些大量的来稿,许多教师在要表达自己不断努力进取的意愿时,还都喜欢用这一句话来代替。这句出自屈原的代表作《离骚》的名句意思是说:在追寻真理方面,前方的道路虽然还很漫长,但我将百折不挠,不遗余力地四处去追求和探索。楚辞读起来并不好懂,也不好记诵,所以如果有人能完整的背出《离骚》,那是一件很值得骄傲的事情。这种以楚地方言为基础的文学体裁,在屈原遭小人污蔑被流放时加工创作成了文学史上独具风格的文学表现形式。屈原在遭人污蔑、颠沛流离的生活中仍不忘楚国的前途和命运,担忧国君身边的小人进谏谗言,将楚国的前途毁于一旦。即使在如此恶劣的生存条件中,仍不改自己的志向,执着于对理想信念的追求,哪怕“路漫漫其修远兮”,也要“上下而求索”。

屈原担忧的是整个楚国的命运,思考的是人民大众的.利益,对于自己,却只要“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就满足了,我们在感叹屈原丰富神奇的想象的同时,也为他不慕名利的淡然而折服。联想到如今有些教师的素质,真是令人感到汗颜。前段时间,教师不满绩效工资的发放与公务员有差别,于是以“教师待遇不能低于当地公务员水平”规定为由,抛下班上的学生不管,让学生自习,聚集到有关部门“找说法”。虽然这只是个别地方的个别现象,但却给教师队伍抹了黑,拖了后腿。教师为了自己的物质利益,放着学生不管,故意以自习课消极怠工,这种行为实在不配“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如果说教师们认为自己的付出与收获不正比例,认为自己应该得到更多,我不反对教师们通过某种方式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但在这些教师的方法取舍上我去不敢苟同。因为,他们在维护自己权益的同时却侵害了另一部分人的权益,这一部分人就是学生。教师可以置学生于不顾,找有关部门找说法,那学生又该找谁找说法呢?学生的利益又该由谁来维护呢?教师们在让学生上自习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自己这样做是在伤害学生,这与那些教师们认为是侵犯了自己利益的人的行为有什么区别呢?

有人说过:“选择教师,就是选择了清贫。”当你决定成为一名教师时,就注定了更多的是牺牲奉献,是甘于平淡的日子。如果想通过当教师来致富奔小康是可耻的,也是不切实际的。如果这些教师能像屈原那样,无论在如何艰苦的条件下都坚持自己的理想不放弃,像那些为了学生甘愿牺牲自己生命的教师那样,无论情况多么危及险恶始终心里始终都想着学生,都坚持着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持有的信念,那么,这些教师就应该明白到底“上下求索”的是什么了。

不仅是教师如此,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如此。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不迷失自我,在喧闹的生活里固守一份执著和信念,多给予一点付出,少问一些收获。

离骚读后感 篇3

行吟泽畔兰泣露——《离骚》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离骚》作为《楚辞》的源头,读来总有一种震人心魄的力量。穿过千年历史的帷帐,去触摸那汨罗江畔带露的文字,任蒹葭苍苍结成溯流的兰舟,踏向那久违的圣地。

岁月太长,时光空隔,《楚辞》在流光溢彩的今天已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这样的解读太艰辛,它不是都市丽人们手中的玩物,也不如《孙子兵法》一般可以成为商战的法宝,它是一个孤独而干净的灵魂,期待着那些沐浴而歌的心灵,去完成穿越时空的对话。

太史公在《史记》中写道:“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志洁高雅,萋萋芳华,屈原低吟浅唱,走在楚国的衰亡之路上。

满腹才气,一身抱负,屈原自信地笑了。那喜悦的场景在江边重沓,意气风发的少年才俊们踏上了不归的仕途。当才华遭遇潜存的规则,当傲骨碾成了尘埃与粉末,当真情换就了生存的筹码,还有谁能把憔悴的枯颜赌向那不可挽回的时代。借用了林妹妹的话:“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他走得那样决绝,不给自己任何余地。 日记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这是他冥冥中的谶语——执著的.信念永不改变——即使是死亡。

屈原溺水,生一世,竟是为了这一瞬。千年的流水载着愁思,江南的湖塘中映出了一个大写的人字。他,生于东西文化的交汇之处,以惊世之才破空而出;他,誓为国学的守望者,开拓着新文化的方向。一部《人间词话》撼天动地。王国维,静安,或者是先生,也是在这样的季节里卧水而眠——不是与一切告别,是灵魂对空明境界的奔赴。

历史反复回旋,汨罗江的诀别,一袭白衣,两身倒影,铸成《离骚》风华绝代。

离骚读后感 篇4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离骚》作为《楚辞》的源头,读来总有一种震人心魄的力量。穿过千年历史的帷帐,去触摸那汨罗江畔带露的文字,任蒹葭苍苍结成溯流的兰舟,踏向那久违的圣地。

岁月太长,时光空隔,《楚辞》在流光溢彩的今天已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这样的解读太艰辛,它不是都市丽人们手中的.玩物,也不如《孙子兵法》一般可以成为商战的法宝,它是一个孤独而干净的灵魂,期待着那些沐浴而歌的心灵,去完成穿越时空的对话。

太史公在《史记》中写道:“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志洁高雅,萋萋芳华,屈原低吟浅唱,走在楚国的衰亡之路上。

满腹才气,一身抱负,屈原自信地笑了。那喜悦的场景在江边重沓,意气风发的少年才俊们踏上了不归的仕途。当才华遭遇潜存的规则,当傲骨碾成了尘埃与粉末,当真情换就了生存的筹码,还有谁能把憔悴的枯颜赌向那不可挽回的时代。借用了林妹妹的话:“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他走得那样决绝,不给自己任何余地。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这是他冥冥中的谶语——执著的信念永不改变——即使是死亡。

溺水,生一世,竟是为了这一瞬。千年的流水载着愁思,江南的湖塘中映出了一个大写的人字。他,生于东西文化的交汇之处,以惊世之才破空而出;他,誓为国学的守望者,开拓着新文化的方向。一部《人间词话》撼天动地。王国维,静安,或者是先生,也是在这样的季节里卧水而眠——不是与一切告别,是灵魂对空明境界的奔赴。

历史反复回旋,汨罗江的诀别,一袭白衣,两身倒影,铸成《离骚》风华绝代。

离骚读后感 篇5

苍凉的黄昏下,你独咽断那楚楚南天。千古登临,被玩弄的余晖,散落在历史的深渊,微熏成殷红的一片。

黄昏老去,遗落残阳。沉淀在湘水中的愁怨,被红尘腐蚀的岁月酝酿……

风不懂,雨亦不懂。

长剑在腰,却无法划破红尘锁链,只撩芦苇,惹清风,为你摇晃苍白的头颅……

公元前278年壬月初,在这个九毒之首的毒月,苍天一角的眼泪为你稀释了苟且偷生的痛苦,冰彻透骨的湘水,彻底冻结了令尹子兰和靳尚对你的仇视,漫天的流言被楚顷襄王的昏庸冷到了极点。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你的本色没有被奸臣的谎言摧毁,你毅然抱石投江,你的'反抗与无奈被岁月沉甸甸地摇晃……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下下而求索”,你不愿轻易地放弃。楚国的盛强还被你的忠心勾勒着。

你坚持到了最后一刻,却在这湘水中得到了永生的寂寞。

风云不再,历史仍流。你那深爱的楚国山河,早已缤飞、销尽……江山换了,你的心也还随江山变吗?你无法再回答。但千古流韵的《离骚》中,飘逸着你的坚毅与顽强,伟大的爱国情怀似一股风,在华夏血脉中穿游!是的,踏过五千年的风霜雨露,你始终都没有变过!

在红尘俗世中,你不愿做任人摆布的棋子。汩罗江畔,你为了坚持自己的本色,宁愿做荒野没有归宿的灵魂……

微雨的黄昏中,为了自己本色的生存,我们义无反顾,在一片雪地上前行,看那灯火摇曳着生命,直至衰老……

离骚读后感 篇6

《离骚》读罢空惆怅,日月同光。虽已读完了《离骚》,但耳边似乎还回响着屈原对楚怀王的怨恨:“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在那个社会,准则可以随意歪曲,小人们竞相把苟合取悦于人当作法度。但屈原说到:“宁溘然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说很容易,做到却很难,常人也许会放弃这个国家,也许会屈服于这个歪曲的社会,但他却“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愿”。这是怎样的高尚情操!

我怜屈原虽“修跨以羁羁,但朝谇而夕替”。我更敬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忧国忧民。

屈原因自己从善爱美,小人投机追曲;“众女”“谣诼”,君王不察,而自己“不忍为此态”,不愿同流合污,而遭受贬黜。这让我深深的憎恶楚怀王与众小人,我对屈原感到同情。

但是到后来,我发现了屈原并不需要同情。因为他写到“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所惩?”这让我明白屈原是一个强者,他可以让人民尊敬甚至是责骂,但他不需要同情。因为同情是人们对弱者的'专属词,需要同情的是楚怀王与众小人,他们永远也解脱不了罪恶的枷锁。有人认为屈原是懦弱的,因为他放弃了自己的生命。但我永远尊敬他,他的正直、善良让我们感到羞愧。如果现在的大官们都有屈原那高尚的情操和忧国忧民的伟大精神,中国的政治思想、军事、经济等应该发展的更快更好吧。如果百姓们都有屈原的忧国忧民,中国不会出现染色馒头、地沟油等事件。

屈原虽然已死,但他将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离骚读后感 篇7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离骚》作为《楚辞》的源头,读来总有一种震人心魄的力量。穿过千年历史的帷帐,去触摸那汨罗江畔带露的文字,任蒹葭苍苍结成溯流的兰舟,踏向那久违的圣地。

岁月太长,时光空隔,《楚辞》在流光溢彩的今天已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这样的解读太艰辛,它不是都市丽人们手中的玩物,也不如《孙子兵法》一般可以成为商战的法宝,它是一个孤独而干净的灵魂,期待着那些沐浴而歌的心灵,去完成穿越时空的对话。

太史公在《史记》中写道:“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志洁高雅,萋萋芳华,屈原低吟浅唱,走在楚国的衰亡之路上。

满腹才气,一身抱负,屈原自信地笑了。那喜悦的场景在江边重沓,意气风发的少年才俊们踏上了不归的仕途。当才华遭遇潜存的规则,当傲骨碾成了尘埃与粉末,当真情换就了生存的筹码,还有谁能把憔悴的枯颜赌向那不可挽回的时代。借用了林妹妹的话:“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他走得那样决绝,不给自己任何余地。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这是他冥冥中的`谶语——执著的信念永不改变——即使是死亡。

溺水,生一世,竟是为了这一瞬。千年的流水载着愁思,江南的湖塘中映出了一个大写的人字。他,生于东西文化的交汇之处,以惊世之才破空而出;他,誓为国学的守望者,开拓着新文化的方向。一部《人间词话》撼天动地。王国维,静安,或者是先生,也是在这样的季节里卧水而眠——不是与一切告别,是灵魂对空明境界的奔赴。

历史反复回旋,汨罗江的诀别,一袭白衣,两身倒影,铸成《离骚》风华绝代。

离骚读后感 篇8

每每读屈原《离骚》,我都有一种窒息的感觉,屈原对美政的描绘,对明君的追求,以及那种求而不得的绝望,令我感同身受地明了屈原旷世的孤独,生生的执念。楚江边那遗世独立,悲怆怨愤的幽魂,勾起了我几多的感慨!

自傲不是错,自傲本无罪。可当你有高贵的出身,有惊世的才华,同时又有白莲般的品质的话。自傲就成了别人喉中刺,眼中钉,肉中瘤了。屈原屈原出身贵族,娴于辞令又明于治乱。本就令人眼红,可偏偏屈原还以“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这样高贵出身自喜,以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的才华自傲,以“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的品质自得。又怎能避免陷入 “世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的境地呢?于是屈原失去了楚怀王的宠信,同时失去了屈原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令楚国成为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的理想的机会。屈原的国泰民安,豪情壮志,雄才伟略,爱国热情终于再无用武之地了,他的治国宏图立马变为泡影,一切抱负沉入海底。屈原从天上重重的`摔入深渊,他心中充满了愤懑与绵长的愁苦。屈原不舍,不甘,不屈。他执著地扑向他的理想,从此让自己走上了不归路。

执著带给他的是更深的迫害,更透骨的孤独,更彻底的绝望。屈原的遗世独立注定只能是一个人的翩跹。他的才华,抱负,美德再无人在乎,君王不但视而不见,甚至厌烦不耐,朝廷中找不到一个志趣相投之人, 就连自己最贴心的女伴也劝自己明哲保身“ 女嬃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 。屈原明白此时应该“及行迷之未远”,“退将修复吾初服”,但作为一个有抱负,有理想,有责 任的君子,他无法做到独善其身。 那么自傲睨视的人,为了理想他上奔下寻, 他次次进言,屡表忠心,可他却连楚怀王的面都见不了。在经历了一次次的失望后,屈原也开始抱怨君王的不智,“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但无论屈原表忠心还是表怨愤,再无法得到君王的侧目了。他踯躅前行,悲怆的背影,揉碎了多少士子文人、乡野孺妇的心啊。

屈原反省自己的遭遇而“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开始想要收敛自己的一切才华,抛弃那个耀眼的理想,“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忍辱而活,他转而化解自己“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哪里没有芳草,何必执著于一处呢?但 他明白失去了那个理想,那个刻入灵魂深处的执念,便连自己也丢失了,他可以丢失生命,却不能丢失理想。于是他纵身一跳,跳入了滚滚楚江,用自己的生命祭祀自己的理想。许多人说屈原的死是一种懦弱,其实屈原的死并无关勇敢懦弱与否的问题,而是在于生命的空无与充实的问题,这种对理想执拗地追求、壮烈的宣告、彻底的守望,正如西楚霸王项羽的乌江自刎是对自己判断失误最气吞山河的担当一样,他举动本身就是一种惊天撼地的勇气,足于睨视天地万物。

对屈原而言, 不管我们理解与否,都不重要了,他在楚江边生生守候着自己的理想,反舔着自己的孤寂灵魂。屈原连同他的理想,因为他的执著,他的守候将与日月同辉。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