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论语第读后感(精选8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语第读后感 篇1
子游讲:“多次谏言君主(而不取),就会遭受侮辱;多次直言朋友的过错(而不从),关系就疏远了。”
此篇为里仁篇最后一篇,与整篇的内容不能融为整体,恐为后人补添之句。
读《论语》当有质疑之心,尤其是存在逻辑谬误的地方,宁可存疑,也不可强解。
奉《论语》的一字一句为金科玉律也已被视为腐儒。
此篇论述的为人之常情,讲真话难,因为真话会驳人面子,即使我们常常处于为对方考虑而讲真话,除非胸怀极其阔达之人,才不会计较,一般人在被人指错的时候,内心应该都是不那么舒坦的。
作为下属和朋友当然有责任去告知上司和朋友他们的过错,但是如果过于繁琐,也会导致关系紧张,而最终结果却是自己受辱了,甚至最后关系破裂。
正是会担心受辱,所以一般人往往选择了不讲真话,所以现在的朋友之间以相互点赞为流行,一旦出现批评和指责,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但当朋友之间不再有相互的规过,那朋友的关系是亲密了,但是内心却总是疏远的了。
不讲真话和讲真话过于繁琐都不应是朋友之间相处方式。朋友之间的也要讲究沟通技巧,一个人的情商就非常重要了。
论语第读后感 篇2
在现在社会中,所谓的孔孟、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圣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和思想的高贵纯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链接。而于丹教授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灰色的孔子一旦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读于丹说论语,让我领略到的就是这样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于丹给我们讲述的《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我们经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内心价值取向。
平时,总喜欢看一些纯文类的书籍、目的也是想净化自己的心灵,荡涤内心的浮躁,但这种借之外力的注意力转移较之于自内而外的`因“三省吾身”而泰然自若的从容实则“其远差矣。”能将一部《论语》经典讲得深入浅出,显示了作者深厚的国学造诣。在“君子之道”章节,作者对君子进行了精辟讲解。但书中有个观点让我费解,“君子的社会角色是变通的、与时俱进的。一个君子重要的不在于他的所为,而在于他所为背后的动机。他们是社会的良心。”用动机而不是用行为判断人,这是早已被唾弃的谬论,让人联想起卫道、道德杀人等不雅字眼,作者放在自己钟情的君子身上所为何来?历史上心怀悲悯手举利刃和流着眼泪杀人的人着实不少,莫非他们也是君子?不知该敬佩还是同情作者,一位《论语》的信徒,却无心快语道破了“君子”的伪善本质。
论语第读后感 篇3
子路修养在外,注重形体的仁义,视自私为耻;颜回修养在内,注重本义的仁义,视自满为耻;孔子修养无形,注重自然的仁义,视自欲为耻。可见,子路志在他人评价,“与朋友共”未得兼济;颜回志在我心无悔,“愿无伐善”仍属有心;孔子志在兼善天下,“安、信、怀之”于民福祉。
《道德经》对上善若水解为:“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是无形无体的,至上善行就象水润万物一样无声无息,又不从万物中要求回报。而人的本性,容易受形体的影响,这就常常因欲而生争,因争而生尤,因尤而生惑。老子倡导人性上善,就是要去除形体上的拘束,无私的心法才会形成,只有逝去“有”,才会表现“无”,人的真品德才会表现出来,从而达到大德大善的境界。孔子的理想,与老子的“上善若水”相吻合,因为无私、无欲、无我而存善。
仁行千里,兼善万物而不伐善;义布天下,广惠万物而不施劳。细品孔子的理想,不禁为其宽广的.胸怀而叹,联想到近代的雷锋、焦裕禄,其品行自然非一日之功。
论语第读后感 篇4
在现在社会中,所谓的孔孟、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圣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和思想的高贵纯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链接。而于丹教授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灰色的孔子一旦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读于丹说论语,让我领略到的就是这样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于丹给我们讲述的《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我们经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内心价值取向。
平时,总喜欢看一些纯文类的书籍、目的也是想净化自己的心灵,荡涤内心的浮躁,但这种借之外力的注意力转移较之于自内而外的因“三省吾身”而泰然自若的从容实则“其远差矣。”能将一部《论语》经典讲得深入浅出,显示了作者深厚的国学造诣。在“君子之道”章节,作者对君子进行了精辟讲解。但书中有个观点让我费解,“君子的社会角色是变通的、与时俱进的。一个君子重要的不在于他的所为,而在于他所为背后的动机。他们是社会的良心。”用动机而不是用行为判断人,这是早已被唾弃的谬论,让人联想起卫道、道德杀人等不雅字眼,作者放在自己钟情的君子身上所为何来?历史上心怀悲悯手举利刃和流着眼泪杀人的人着实不少,莫非他们也是君子?不知该敬佩还是同情作者,一位《论语》的信徒,却无心快语道破了“君子”的伪善本质。
论语第读后感 篇5
论语,是记录圣人孔子的言行的书。读了之后,你能够感受到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抱负,他的很多高尚品德是当今很少人有的。他不仅仅教会人们就应如何接物待事,而且十分严谨的规范自己,以行动来做出表率。他之因此被后人成为圣人,就是正因他在平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累积成了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给我们的思想带来了无穷的`宝藏。
读了论语通译,虽然不能看了古文就知道如何翻译成现代文,但是在注释的帮忙下也能明白孔子所想告诉我们的。觉得十分感慨,孔子在那时就能明白的这些道理,为什么那么多的人到此刻都还不明白。公司寄语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学而篇第一》了。“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明白别人。是啊,现实生活中,人人都需要明白,个个都渴望明白。人们视明白为沟通感情的纽带和联系心灵的桥梁。大家都期望人与人的相处就应多一点宽容和尊重,多一点容忍和谅解。但是,世界何其大,人生何其复杂。若时时都想得到别人的明白,恐怕是不可能吧。正因,人生没有相同的路,每个人都不一样,两个思想志趣不一样的人对待同一件事,两种价值取向相异的人看待同一个问题,要彼此明白不是强人所难吗?人不是从一个模子里造就出来的,你有另人头痛的事,我也有。我们彼此都渴望明白,可又用自己的要求去看别人,去苛求别人,于是我们之间有了“墙”,于是你苦恼,我也苦恼。但是,人们有没有想过,许许多多的小事,为什么必须要他人明白,必须要他人明白?其实,应对种种的不明白,只要我们给他一个微笑,用宽阔的胸怀去应对,不被明白又何妨?
商鞅是行变法,落得“五马分尸”的结局;达尔文在说物种进化的时候被人们骂成疯子;助人为乐的雷峰经常被人嘲笑,他们这些举动,又有谁能明白?如果他们一味的追求明白,又怎样扞卫真理?他们最初不被理解,是正因他们的追求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他们最终名垂青史,是正因他们敢于在不明白的目光中昂首向前。在现实中,有多少人能明白“明白”这个东西。他们能够追求别人的明白,以别人的议论为自己的主题,以别人的言谈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以别人的反应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甚至要去讨好别人,为了所谓的明白,写了一些优柔寡断毫无逐渐的可笑人生。他们真的知道明白吗,他们觉得他们真的是在明白别人,并换取别人的明白吗,不是这样的。
明白不仅仅仅只是你需要别人来明白你,根本就不是同路人为什么要逼迫别人明白你,难道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同情和怜悯?这样作难道不会太悲哀了吗?于是,终日沉浸在观察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之中,优柔寡断,碌碌无为。不再发奋改造自己的生活,不再发奋实现自己的价值,却只是追求明白。明白不是牵强的,是需要别人有和你相同的东西然后互相共鸣而产生的。就算不被明白,又有什么关联,只要我们能在某些方面明白了别人,想必别人也必须能明白你的吧。孔子很早就这么说过了,不担心别人呢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明白别人。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人不光为明白而活!
“明白万岁”?
不被明白又有何妨。
论语第读后感 篇6
《论语》是我国儒家思想的前年经典绝学,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其中大多是孔子回答弟子们的提问后所做的记录;有一部分是回答诸侯国君、卿大夫和各方人士的问题;还有一部分没有问题,只是记录孔子的一些言论。因此,《论语》中记载的言论涉及方方面面,充分反映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其中的很多思想至今对我们的言行都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例如在“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中,孔子告诉我们如何正确对待已经学
过的知识;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中,我们知道读书而不思考就会茫然无所知,只空想而不读书就必然会产生疑惑等等。
然而,如果我们仔细阅读《论语》,除了那些我们都很熟悉的千古名句之外,我们还会找到一些能够反映时代背景的.语句。
例如:“自行束?以上,我未尝无诲焉。”它的意思是:学生主动带一束肉干来见我,我是不会不教他的。我认为,当今社会的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尊敬老师,老师爱护学生,这些都不需要物质来衡量的,而在孔子生活的那个年代,学生要送礼才可以得到老师的赐教,这足以反映出当时封建社会的腐朽。
再如:“朝,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如也;君在,如也,与与如也。”意思是说,孔子上朝的时候,与下大夫说话,侃侃而谈,从容不迫;与上大夫说话,态度和悦;君子在场时,说话局促不安。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和不同等级的人说话态度明显不同,他的做法与当今以人为本、和谐社会是不相符的,充分说明孔子所处时代是一个等级分明的时代。
此外,从“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意思是说朋友送的礼物如果只有车马,没有祭肉,孔子也不会行拜礼)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当时的人们很重视祭祀祖先,即使别人送再多的东西,如果没有祭肉,主人也不会高兴等。
当然,虽然在《论语》中,我们看到了一些带有明显时代色彩,透露出封建社会的气息的言论,但从整体上看,它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做人做事的原则、治家治国道理,使我们受益匪浅。因此,它仍是一本好书,孔子也毫无疑问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
论语第读后感 篇7
《论语》是我 国儒家思想的前年经典 绝学,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其中大多是孔子回答弟子们的提问后所做的记录;有一部分是回答诸侯国君、卿大夫和各方人士的问题;还有一部分没有问题,只是记录孔子的一些言论。因此,《论语》中记载的言论涉及方方面面,充分反映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其中的很多思想至今对我们的言行都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例如在“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中,孔子告诉我们如何正确对待已经学
过的知识;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中,我们知道读书 而不思考 就会茫然无所知,只空想而不读书就必然会产生疑惑等等。
然而,如果 我们仔细阅读《论语》,除了那些我们都很熟悉 的千古名句之外,我们还会找到一些能够反映时代背景的语句 。
例如:“自行束?以上,我未尝无诲焉。”它的意思是:学生 主动带一束肉干来见我,我是不会不教他的。我认为,当今社会 的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尊敬老师 ,老师爱护 学生,这些都不需要物质来衡量的,而在孔子生活 的那个年代,学生要送礼才可以得到 老师的赐教,这足以反映出当时封建社会的腐朽。
再如:“朝,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如也;君在,??如也,与与如也。”意思是说,孔子上朝的时候,与下大夫说话,侃侃而谈,从容不迫;与上大夫说话,态度 和悦;君子在场时,说话局促不安。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和不同等级的人说话态度明显不同,他的做法与当今以人为本、和谐 社会是不相符的,充分说明 孔子所处时代是一个等级分明的时代。
此外,从“朋友 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意思是说朋友送的>礼物 如果只有车马,没有祭肉,孔子也不会行拜礼)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当时的人们很重视祭祀祖先,即使别人送再多的东西,如果没有祭肉,主人也不会高兴 等。
当然,虽然在《论语》中,我们看到了一些带有明显时代色彩,透露出封建社会的气息的言论,但从整体上看,它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做人 做事的原则、治家治国道理,使我们受益匪浅。因此,它仍是一本好书,孔子也毫无疑问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
论语第读后感 篇8
《论语》,记载的是孔子与他的学生的对话。它是一部对我们很重要,教我们如何做人,学习,是我们必读的名著。论语里有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就讲出了做人的几个道理和学习的方法,给予我们启迪,也指引我们学习的方向,目标。而“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告诉了我们要孝敬父母,尽孝的方法。说明了做人要知恩图报,孝敬父母。许许多多,说都说不完。人只要按照《论语》里所要求的,做到其中的一点就比许多人好多了。
总之,《论语》记载了仁,孝,信等道德范畴,是我们须认真阅读、学习的一部典籍。作为一个略知一点中国历史的中国人,我认为,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很少有著作能够《论语》这样长久而深远地影响着中国的历史。也正正因这样,我对《论语》的态度一向是只敢仰视而不敢触及。即使以前零零碎碎地读,也从不敢随便发表什么评论。据中学的历史课本记载,从汉代董仲舒罢黜百家开始,一向到清末,《论语》作为儒家的核心著作之一和官方认可的正统思想,统治了中国思想界达两千年之久。
事实上,这两千年中,官家推行论语更多的是作为一种统治的工具。正因论语讲“礼”、讲“仁”;讲“忠”,将“孝”;或许也正因《论语》中讲“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有人说我的这种言论是在抹杀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化。其实不然。我主张打-倒的,是那个作为思想枷锁的《论语》,是那个用所谓的“仁义道德”(鲁迅语)来禁锢人们的思想的《论语》。将其打-倒,反而有助于我们从全新的角度认识《论语》。首先,论语源自生活。和西方的很多道德伦理著作不一样,他没有对某一个问题的深入专门的论述,他只是一个个生活中的片断,并且其中的主角并没有意识到他们的言语将被记录下来。因此显得十分自然。正是正因《论语》来自生活,是生活鲜活的再现,因此我们才就应用一种独特的方法去读它。个人认为,与其风格比较像的一部书是晋代的《世说新语》。我们怎样读《世说新语》的我想大多数人如果不是出于学术目的(例如需要写一篇论文或读书报道什么的),必须不会去分析它的中心,分析某段话是多么曲折地表达了一个多么深刻的学术理论――我们大都会把它当成一种生活的纪录,以一种闲心来读它。我觉得,其实闲谈的心境才是最适合读这样的书的。读到会意处,拊掌一笑,自然就明白了他要表达什么。或许比条条框框地分析加分家长寄语
解来得好一些。若要用一句话来归纳《论语》讲了什么,我觉得就应是“如何做人”。做人和做学问是不一样的。做学问也许还能在纸上做,做人却只能到生活中去做了。读教人做人的书,自然要放到生活中去读而不是仅仅在纸上读,到故纸堆中去寻找疑问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