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家书》读后感

笔构网

2025-05-09读后感

请欣赏《红色家书》读后感(精选8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红色家书》读后感 篇1

《红色家书》一书选录了一些有代表性的革命先辈英勇就义前寄予家人的遗书,我怀着无比崇敬和感慨的心情,认真阅读了《红色家书》,深有感触。

每一封家书里包含对家人最真挚的强烈的情感,对信仰最忠诚的坚定,都让我深深的感动。家书作者们对于父母、子女、爱侣和亲属有眷眷深情,对各种复杂环境有内心的矛盾与挣扎,更有坚定不移的理想与信念,每一篇都感人肺腑、催人泪下而又振奋人心,唯将情长寄尺笺,碧血丹心照汗青。一个又一个鲜活的血泪故事,交织出一副又一副革命烈士勇往直前,甘洒热血的感人画卷。

尤其是革命战争时期留下的一些家书,收录了党成立初期、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等各个时期先烈们的心声。这些家书有的写于硝烟弥漫的战斗间隙,有的写于慷慨就义的前夜,有的写于白色恐怖的日子。字里行间,向我们展现了革命者身处艰险却矢志不渝的英勇气概和必胜信念,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践行。

以下是我在拜读革命前辈们的家书之后的`几点体会和收获。

1、舍生忘死的无畏精神

烈士们甘愿抛头颅洒热血,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让中国人民真正“站起来”,这是他们的信仰与初心。陈觉给妻子赵云霄的信写道:“我们正是为了救助全中国人民的父母和妻儿,所以牺牲了自己的一切。我们虽然是死了,但我们的遗志自有未死的同志来完成。大丈夫不成功便成仁,死又何憾!”。“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一切听之。”这是烈士刘伯坚在牺牲前给妻子的遗言。为了理想,为了明天,为了国家,先辈们死且不惧,何惧之有,为雪国恨身先去,重整河山待后世!多少先烈的前赴后继,才有了今日强大的祖国的繁荣昌盛!

2、舍家报国的奉献精神

家书的作者们,深爱着自己年迈的父母、幼小的孩子、相知的伴侣,但他们更加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党的事业,他们有着无比坚定的革命信仰。为了自己的信仰,他们毅然决然地告别白发爹娘,告别娇妻幼子,不畏艰险、不怕牺牲踏上漫漫征程。

血脉亲情是人心底最柔软的地方,永远都无法舍弃的,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共产党员也是有着铁骨柔情的血肉之躯,在他们满腔的革命豪情背后也有着割舍不断的儿女情长。江诗咏在给两位哥哥的信中写道:“弟出世所不能放心者,就是白发双亲未能奉养,最后托付你们二台老兄。在家总要时刻顺亲之意,顺亲之行,使父母终归乐土。”刘愿庵在给妻子的信中勉励道:“别了,亲爱的,我的情人,不要伤痛,努力工作,我在地下有灵,时刻是望着中国革命成功,而你是这中间一个努力工作的战斗员!”

然而,为了大多数人的幸福,他们最终放弃自己的幸福,甘愿赴汤蹈火,身赴枪林弹雨,淡漠生死,所以他们最终虽死犹生,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3、舍我其谁的实干精神

担当是一种责任、一种自觉、一种境界、一种修养,敢于担当更是一位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在诵读《红色家书》的过程中,我看到了诸如“此身纯为被压迫者牺牲,非有丝毫个人企图”,“把全部爱我的精神,灌注在我们的事业上”,“我们愿流尽最后一滴血”等一往无前的革命担当。

心中的理想即使再伟大,也要通过敢为人先的勇气和舍我其谁的斗志来实现,共产党人吃苦在先、冲锋在先、改革在先、创新在先,以往的艰辛历程,无一例外地镌刻着“敢为人先”的烙印。

所谓“功成未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正是这样一种敢于担当不计得失的精神,才换来了我们得之不易的今天。

我突然觉得我很幸福,因为我生活在一个先辈们渴求的为之奋斗一生并献上宝贵生命而得来的和平、幸福和充满生命力的新时代。先辈们心中的希望通过新中国几代人的努力已经成功实现了,相信在未来,祖国会更加强大。先烈们为了自己心中的信仰和希望百折不挠、九死不悔的精神力量,一定会在历史的浩瀚长河中熠熠生辉,我辈之人当以此为前行之楷模,以中国之复兴为毕生目标,奋勇前进,才不负时代给予我们的责任和机遇!

《红色家书》读后感 篇2

"一封家书别生死,几纸笔墨诉衷情"。读了卓泽凯给父母的家书,心中敬意不禁油然而生,那代表着一个革命者在面对生死时仍然选择舍小家为大家的高尚灵魂。

相信他在临行前最为牵挂的就是他的家人,他也是一位儿子、一位丈夫、一位父亲,没有人是不惧怕死亡的,只不过他选择了一件比活着更有意义的事。自古忠孝两难全,在卓泽凯写给父母家书的字里行间中,我们看不出悲天悯人、痛哭流涕的伤感缠绵,有的只是他愿为革命献身,无怨无悔、视死如归的革命情怀,在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正是因为有一批批一代代像卓泽凯这样的英雄人物的流血牺牲,我们才能在革命战争中取得胜利,我们才能有今天的美好。

"与家人为伴,日日相依。"这是谁人不向往的生活,但是他---卓泽凯,一位特殊年代的革命者、共产党员,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告诉他,国家的安危和民族的兴亡才是他心中的向往。为了让百姓不再饱受战乱之苦,为了国家的和平,为了人民的幸福,他放弃伴于父母妻儿身边的机会,为公忘私,为国忘家。

卓泽凯在家书中写到:"人终不免一死,死于枪弹之下更比死于被褥之间的痛快而更有意义,你们千万不要为我感到悲哀或可惜,更不要把我的死当做耻辱。"那种完全置生死于度外,甘愿为革命舍弃一切的献身精神,我衷心钦佩。在家书落款之前他写道:父母乐知天命的等待光明的到来吧。在生死之时,他仍然对革命充满希望,并坚信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能看到革命的胜利,而他,选择了用自己的鲜血来铺出这条胜利之路。

对于自己的妻儿,我想他也是万般不舍吧。他说:"我死后,文翠自是悲苦,她如能守守之,不能守也千万不要加以反时,再嫁……不是什么去脸的事。"即有万般不舍,无奈更希望家人的幸福,在那个时代,在大家都接受不了再嫁的时代,在他的生死之际,他依然想把最大的幸福留给家人。"对我的儿女们,我就怕父母太娇养了,娇养的结果。必是造成不成器的东西。华山长大后,小学毕业即不必进什么中学大学,最好送到工厂去做工。"父母、妻子、儿女……可以想象他的内心当时又是有多么的复杂痛苦,就要离父母妻儿而去,就此辞别这个战乱的世界,用自己的生命为未来的光明多争取一线希望,我想,他当时应该是笑着离开这个世界的吧。

卓英雄,那个你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光明,我们看到了。致敬!英雄!

《红色家书》读后感 篇3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的遗孤夏芸回忆说,这是谢觉哉同志1960年到长沙看望母亲郑家钧时当场题写的,表达了他对亲密战友的怀念。“千里赤云寄相思”。后来夏芸才知道,自己的真名叫夏赤云,意为红色的云彩,那是父亲在她刚出世时给她取的名字。经毛主席做媒,父亲和母亲在1926年结婚,当时战友送了一副“世间惟有家钧好,天下谁比明翰强”的对联。后来,得知丈夫遇难,郑家钧极悲痛,写诗祭夫:“不存白骨精神在,革命还有后来人。”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纵观《红色家书》系列专访,亮点频频,新意迭出。诸如,焦裕禄“当人民的孝顺儿子”;袁国平“以殉道者的`精神为革命、为国家、为民族服务”;陈潭秋“受命于危难之时”视死如归;周恩来胸前一直挂着“为人民服务”的胸牌,“不搞特权,不留骨灰”等等,都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然而,反观当下,少数干部却不是这样,他们的所作所为与革命先辈的伟大风范形成巨大反差。在新形势下,一些人经不起执政和改革开放的考验,物欲横流,信念动摇,丧失根本,“不信马列信鬼神,不信组织信个人”,烧香拜佛,抽签打卦,迷信风水,走火入魔,甚至“一边烧香拜佛,一边腐败”,美其名曰:“权有多大,利就有多大”,让人匪夷所思。特别是受苏东社会主义国家党亡政息的影响,一些党员产生信仰危机,对此我们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红色家书》读后感 篇4

近日,在省委书记、省长刘奇同志的大力推介下,全省掀起了研读《红色家书》的热潮。作为一名组工干部,更应该作出表率,于是我利用晚上空闲时间,细细品读了《红色家书》中的一些篇章,确实让人感慨万千,体会颇深。

一是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都说“家书抵万金”,从一封封语言质朴、热情洋溢的家书中,我们看到了革命者最讲亲情,最懂真爱,即使他们天各一方,生死攸关,仍惦念着白发双亲,牵挂着妻子儿女。周恩来写给妻子邓颖超的信中既有离别的思念,又有工作上的支持,比起花前月下的爱情多了一份令人称赞、敬佩的成熟和深沉。

二是让我更加端正了人生态度。何叔衡给儿子的信中写道:“命运并非上天的安排,要积极面对人生。路在脚下,凡事都要靠自己努力。对于自己走过的路,读后感无论成败,都不应该后悔。对于未来的路更要靠自己来走,而最重要的还是脚踏实地走好眼下的每一步,踏实做好眼前的'每一件事,就组成了未来的幸福。”从这些朴实的话语中,道出了我们面对顺境和逆境的人生态度,要脚踏实地做人做事。

三是让我的思想进一步得到净化。思想的纯洁是一名共产党人的基本要求,经过《红色家书》的洗礼,不仅让我增强了党性,更激发了干事创业的热情。

《红色家书》读后感 篇5

诵读《红色家书》后,我热泪盈眶,心情久久难以平静。在硝烟弥漫、烽火连天的革命峥嵘岁月,革命先烈们为了民族独立和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抛头颅洒热血,才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新中国的历史,是用鲜血写就的;新中国的未来,是用拼搏铸就的。我们要向革命先烈表示最崇高的敬意,永远怀念他们、牢记他们;要学习他们坚定信仰、对党忠诚,不屈不挠、舍生取义,攻坚克难、无私奉献,艰苦奋斗,清政廉洁的革命精神与高尚品质,要铭记他们的遗愿,永志不忘他们为之流血牺牲的伟大理想,传承伟大的红色基因,汲取无尽的前行力量。

作为陈家新任第一书记,使命光荣,但面对脱贫攻坚、发展集体经济、乡村振兴、民生服务等中心工作,倍感责任重大,压力重重。我必须对得起组织信任与领导重托,以一种敢做善成的勇气,逆势飞扬的豪气,挑起这负重担,变压力为动力,攻坚克难,读书笔记.以昂扬的斗志和优良的作风迎难而上,共克时艰。一是尽快进入角色。坚定理想信念与信心,珍惜锻炼机遇,尽快融入新岗位着手开展各项工作,不成功便成仁;二是沉下身静下心。走到人民群众中去,与群众融合,打成一片。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为民服务,解忧,做群众冷暖的贴心人;

三是是找准工作思路。严格按照上级要求,摸清陈家情况,因地制宜合理定位,找准工作思路,确定发展方向。三是要有所作为。以不屈不挠、攻坚克难的精神积极做好党建+精准扶贫、党建+发展集体经济等工作,不断推进陈家村党建和经济发展。四是树立良好形象。传承勤政廉洁,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建立威信,获得群众拥护。

《红色家书》读后感 篇6

“家书”其外形和材质大抵不过是几页纸罢了,但蕴含于其中的重量可不是几页纸所能承担的,其凝聚于其中的情感,足以抨击人心。

当我第一次拿到这本书时,便被它大红色的封面所吸引。红色,一个多么美好又多么引人深思的颜色啊!为了它有多少人甘愿付出汗水,青春乃至生命!为了它有多少事令人感叹至极,铭记于今!为了它又有多少时间在长河中划下一道深深地记号!但当它在空中缓缓升起,最后飘扬飞舞时,它被世人所知晓,被世人所铭记,被世人所敬仰。这大红色啊!跟血一样的红啊!在历史和如今的链接中,它到底扮演了一个怎样的角色?而答案就在我眼前的这本书中。我慎重地将他翻开,生怕损坏了一样,瞪大眼睛仔细地阅读那一行行感情真挚的铅字,直到读完一刻也不敢放松。读完后,许久,我默不作息。

我轻轻地闭上眼睛,脑海里闪过一封封书信的画面,书信的主人各不相同,主人的相貌也各式各样,但他们的眼神却是一样的。他们从长度大小厚薄各不相同的眼睛里折射出相同的光,那光好像是一把火,在眼睛里熊熊燃烧,在黑暗中跳着赤色的舞蹈。亲情、爱情、友情这些人之常情在一封封家书中发光、放大,而这些光似乎交织在了一起,变得极其闪耀,射穿人心,这就是家国之情。这种伟大的情感在这些伟大的革命烈士中体现地淋漓尽致。乡书中的革命烈士夏明翰,他为中国革命事业牺牲了青春、牺牲了爱情甚至牺牲了生命!他在给同为革命战士的妻子郑家钧的家书中写道:“坚持革命继吾志,誓将真理传人寰。”这是怎样的凌云壮志?又是怎样的赤胆忠心?面对他的志向我们敬佩不已;听说他的命运,我们又不禁潸然泪下。

“自古忠孝难两全”,不又正好是为这些烈士们唱出的壮词吗?多么令人痛心和惋惜啊!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一位位青年才俊为祖国奉献青春,一位位丈夫、妻子、儿女、父母为祖国燃烧生命。他们的鲜血化为国旗上的一缕红在东方初升的太阳下闪闪发光。同时,我又为他们感到高兴。毕竟,他们所奉献的事业终是扬起了!他们所一生至死、无比殷切的中国终是立足世界之林了!他们的名字也将载入史册,流传千古。作为新青年的我们应该承红色精神,不断学习、进步,长大后回馈社会,报效祖国。

梁启超先生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那么,来吧!新时代的青年们,让我们一起扬起我中华之富强!

《红色家书》读后感 篇7

在互联网高速发达的时代,书信似乎与我么这个时代格格不入,但是在曾经战火纷飞的年代,一封封书信是何其珍贵。它们寄托理想,它们寄托壮志,它们寄托思念,它们寄托着革命英雄们为了革命奉献青春、奉献生命的大无畏精神。这些家书值得我们诵读,这些家书值得我们传承。今天,红色家书我传承,为大家诵读了杜永瘦写给妻子的家书《啪啪的枪声,是我们诀别的`标志》。

说实话,刚翻开家书时,映入眼帘的便是"杜永瘦"这三个清晰的大字,然而羞愧的是,知识浅薄的我对于这个为了中国革命牺牲自我的伟大革命英雄却没有任何的印象。在阅读完他的家书后,心中思潮起伏,一对于革命烈士英勇就义的精神感到钦佩,二更为自己对于革命知识的淡薄而感到惭愧。

书信中提及,杜永瘦于两日后就要被枪决了,然而在整篇书信中杜永瘦始终以一种欢快的基调写的。虽然我们从书信的字里行间无一不能发现他对于妻子的爱与牵挂,对于老母的思念与不舍,对于未出生的孩子的抱歉,然而这些他并未提出,他自始自终以一种慷慨激昂的语调表明自己对革命的坚定意志。在他心里,小家固然重要,然而为了大家,他必须以歉疚的心抛弃小家,投身于奉献大家的事业中去。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个革命英雄只是位22岁的青年。22岁,正值青春年华之季,然而这位少年却永远长眠于革命故土之中。

书信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便是他那份感人肺腑却又激昂的话语"你的前途应当是‘干’!你的责任应当是‘干’!你的命运更使你不得不‘干’!干啊!只有才干是你的出路---人类的出路!"这让我不由得联想到了新时代的我们也必须拥有这份干劲。新时代,新征程,新作为。亦如杜永瘦所说,唯有干,才有出路。新时代的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在这个以知识经济为主的时代,用自己的知识为祖国的建设与发展传递自己的力量,努力让祖国屹立于世界的巅峰。唯有这样,我们才能对得住那些为了祖国和平而不懈奋斗的革命英雄,唯有这样,我们才有资格站立和生活在这片革命先烈由鲜血换的和平土地上。

"啪啪",两声枪声,虽让我们可爱的战士永远地长眠于革命故土之中,然而"啪啪"的两声枪响,亦打在了千万战士的心中,他们在哀悼牺牲战士同时,又燃烧更强的革命熊熊之火,鼓足干劲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拼尽全力。如今,"啪啪"的枪声震荡在我的心迹,让我明白当代大学生在新时代应该如何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贡献力量?

《红色家书》读后感 篇8

“家书”其外形和材质大抵不过是几页纸罢了,但蕴含于其中的重量可不是几页纸所能承担的,其凝聚于其中的情感,足以抨击人心。

当我第一次拿到这本书时,便被它大红色的封面所吸引。红色,一个多么美好又多么引人深思的颜色啊!为了它有多少人甘愿付出汗水,青春乃至生命!为了它有多少事令人感叹至极,铭记于今!为了它又有多少时间在长河中划下一道深深地记号!但当它在空中缓缓升起,最后飘扬飞舞时,它被世人所知晓,被世人所铭记,被世人所敬仰。这大红色啊!跟血一样的红啊!在历史和如今的链接中,它到底扮演了一个怎样的角色?而答案就在我眼前的这本书中。我慎重地将他翻开,生怕损坏了一样,瞪大眼睛仔细地阅读那一行行感情真挚的铅字,直到读完一刻也不敢放松。读完后,许久,我默不作息。

我轻轻地闭上眼睛,脑海里闪过一封封书信的画面,书信的主人各不相同,主人的相貌也各式各样,但他们的眼神却是一样的。他们从长度大小厚薄各不相同的眼睛里折射出相同的光,那光好像是一把火,在眼睛里熊熊燃烧,在黑暗中跳着赤色的.舞蹈。亲情、爱情、友情这些人之常情在一封封家书中发光、放大,而这些光似乎交织在了一起,变得极其闪耀,射穿人心,这就是家国之情。这种伟大的情感在这些伟大的革命烈士中体现地淋漓尽致。乡书中的革命烈士夏明翰,他为中国革命事业牺牲了青春、牺牲了爱情甚至牺牲了生命!他在给同为革命战士的妻子郑家钧的家书中写道:“坚持革命继吾志,誓将真理传人寰。”这是怎样的凌云壮志?又是怎样的赤胆忠心?面对他的志向我们敬佩不已;听说他的命运,我们又不禁潸然泪下。

“自古忠孝难两全”,不又正好是为这些烈士们唱出的壮词吗?多么令人痛心和惋惜啊!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一位位青年才俊为祖国奉献青春,一位位丈夫、妻子、儿女、父母为祖国燃烧生命。他们的鲜血化为国旗上的一缕红在东方初升的太阳下闪闪发光。同时,我又为他们感到高兴。毕竟,他们所奉献的事业终是扬起了!他们所一生至死、无比殷切的中国终是立足世界之林了!他们的名字也将载入史册,流传千古。作为新青年的我们应该承红色精神,不断学习、进步,长大后回馈社会,报效祖国。

梁启超先生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那么,来吧!新时代的青年们,让我们一起扬起我中华之富强!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