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感(精选14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感 篇1
古文很多名篇,以前读书的时候接触过,但是说真的,应试教育阶段的读书,都是水过鸭背的,因为不是为自己真正的需要所读的。譬如这篇《邹忌齐王纳谏》,只记得这是以前读过的,但是讲什么,其中给人启迪的是什么,却毫无印象。今天中午午睡前翻开床上的《古文观止》读到这篇文章的时候,有“惊为天文”之感,这篇文章寓意深刻,发人深思。这么好的文章,为何之前毫无所感?!
本文选自《战国策.齐策》,先以生活小事“比美”问答开篇,引人入胜。继而写邹忌因小悟大,体察出一番政治道理:越是居高位者所受蒙蔽越深,并以此讽谏齐威王。齐威王接受邹忌的意见,悬赏纳谏,最终使齐国战胜于朝廷。
邹忌最令我敬佩的是他的察。《弟子规》里说:“闻过怒 闻誉乐 损友来 益友却 闻誉恐 闻过欣 直谅士 渐相亲”,可是,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闻誉恐,闻过欣”呢,谁不是“闻过怒,闻誉乐”呢,谁都喜欢听好话呀!文中,当邹忌把一个问题:“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抛给他的妻子、小妾和远方来的客人时,这三者都说徐公不如邹忌(“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按道理,一般的人听了三者的评价之后,应该对自己的相貌有信心了吧。可是,当邹忌真正见到徐公后,发现自己其实不如徐公,他思考后得出一个结论:“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我,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情人眼里出西施);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能有这样一份自察,有这样一份清醒已经很不容易了,能难得可贵的是邹忌把自己体察出来的道理进谏给威王。什么是忠臣?这就是忠臣,唯有忠心耿耿为国家着想的人,才会有这样的行动力。
最让我佩服的还有威王的这份从谏如流的.心胸和英明。当邹忌由己及国推理出“宫妇私王,朝廷之臣畏王,四境之内求于王”,判断出“王之蔽甚矣”(受到的蒙蔽一定非常厉害),威王听从了邹忌之言,下令奖励进谏者,结果一开始进谏者门庭若市,但是一年之后,有人即使想规劝都没有什么可以说的了。想想看,这样的国家,还不强大吗?所以,齐国“战胜于朝廷”,不需要用武力去征服,别的诸侯国都来朝拜齐国。
这个故事,其实对我们现在来说也是非常有启发的。一间学校也好,一个市区也好,一个国家也好,上级领导如果没有像威王这样的纳谏心态,肯定是治理不好的。同样,身为子民,如果发现问题,而不敢于去说,去提意见,也是不称职的。对于广州地铁翻新改造,广州第十六中学的学生阿华的进谏就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教育,就要多培养这样的人,这才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希望。
《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感 篇2
邹忌的妻子偏爱他,他的妾畏惧他,他的客人有求于他,所以都说邹忌比徐公美。实际上邹忌比徐公差得远。邹忌从这件事想到了整个国家,于是通过自己的经历劝谏齐王广开言路。齐王爽快的同意了,并颁布了劝谏的具体措施。一年之后齐国政治修明,没用一兵一卒就使敌国畏服,纷纷来齐朝见。这就是有名的《邹忌讽齐王纳谏》的主要内容。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善于听取正确的意见也很重要。试想如果邹忌把道理摆的一清二楚,可齐王就是不听从,还会有“战胜与朝廷”的结果吗?不会。善于听取正确的意见,对个人、群体乃至国家都有很大的'好处。
我国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楚汉相争”的故事。说的是力量较为弱小的刘邦最终打败了力量强大的楚王项羽。刘邦有三位人才,张良负责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萧何负责筹集粮草,保证运输畅通;韩信负责挥师百万,战必胜,攻必取。刘邦积极听取三人的正确意见,做出正确的抉择,才会建立西汉大业。而项羽虽力量强大,却刚愎自用,十分固执,谋士范增多次献计均不采用,最终落得四面楚歌,自刎乌江。由此可见,领导者如齐王般善于听取正确意见,有利于集体的发展、强大。若不善于听取意见,则会损失惨重,追悔莫及。
商朝的最后一位国军纣王,荒淫无度,不理朝政,宰相比干诚恳劝谏,纣王非但不听从,还杀了他。国家其他重臣也去劝谏,几乎都落得与比干同样的下场。于是商朝逐渐变的衰落,为周所灭。如果纣王如齐威王般善于纳谏,有错就改,还会亡国吗?可见听取正确意见的重要。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诚恳地嘱咐后主,要“广开言路”,就是希望后主如齐王般广泛纳谏,整顿国家朝政。
由此可见,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非常重要,我们只有学会听取他人的正确意见,才能不断完善和发展自我,最终才能获得成就。让我们做一个善听的人吧。
《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感 篇3
今天,我又去听了路老师的一节课。路老师这节课上的是文言文。重点是分析文言词语的的意思,以及朗读课文。
上课之前,路老师先带学生复习《战国策》的相关知识,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快速进入课堂学习,另一方面,也可以检查学生对背景知识的掌握情况。紧接着是朗读课文,路老师让学生分别扮演邹忌,妻,妾,客人,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让学生进行点评。继而总结出文言文朗读的注意事项:停顿、语速、重音、语气语调等。并以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案例,教师给予范读,可谓既有理论依据,又有具体实例。紧接着让全班同学齐读课文,去感受文言文语言的'特点。
读完课文之后,接着是解决文言词语的意思。路老师以课件的形式,将课文展示在大屏幕上,并把要注意的词语标以红色,并给出了解释,学生一目了然。讲完词语后,路老师找学生试着一段一段翻译,并加以纠正,讲解非常细致。并让学生比较妻妾的回答,为后面分析人物做了铺垫。最后,再次分角色朗读课文,路老师自己也扮演了一个角色,一下子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感 篇4
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过就改,则是明智之人。能倾听逆耳之言,历史上并不多见。唐太宗算是是一例,他没有杀魏徵在个乡巴佬,得益于皇后的枕头风。我认为最突出、最典型的,要数邹忌与齐王了。
讽谏帝王,批皇帝是要掉脑袋的。固然邹忌的奇才大智,胆大包天,直陈大王,值得佩服。但是并不希奇,历史上多少忠臣义士,赤心耿耿,尽忠进谏,丢掉了性命。希奇的是勇于纳谏的`齐王,他不但没有杀邹忌,反而采纳了他的意见,立即下令群臣及全国人民,可以用各种办法,指陈弊病,不仅言者无罪,反而重赏,这是何等气度,何等胸怀。环顾我的左右,大官小官,有谁能够听听别人的意见呢。措辞稍不中听,小鞋就穿上了。可悲呀。我在给职工讲课的时候,说了这篇文章,大家都唏嘘不已,说社会进步了,当官的倒退了。
《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感 篇5
最近我在《中国成语故事》中看到了一篇文章《邹忌讽齐王纳谏》。我十分喜欢这篇文章,并从中悟出了一个道理。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个叫邹忌的人问自己的妻子、小妾和客人,自己和城北徐公谁帅,大家都说他帅。可他真正见到徐公时,才知道大家都在奉承他徐公远比自己帅很多。然后他把这事告诉齐威王,平时不能只听表扬奉承的话,而听不进批评的话。威王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下令天下人都可以给他提建议,都有赏,于是齐国就慢慢强大起来了。
我觉得:如果一个人只喜欢听表扬,而不听批评,就肯定会飘飘然、自以为是,所以得把这两者相互均衡一下,才是最好的。
我曾经读过一篇寓言,说:齐国有一个国王,他有一把三石重的弓(大约一百八十斤)。可他手下大臣为了奉承他,都说他这张弓重九石(约五百四十斤)。他的箭术不怎么好,可他手下的大臣为了奉承他,都说他的箭术堪比后羿。所以齐王到死都以为自己能拉九石的弓,箭术比后羿都要厉害。
所以,人们不要只听表扬而不听批评。虽然好话好听,但也要有容纳批评的胸怀。
《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感 篇6
有一天,爷爷给了我一本故事书,名字叫《邹忌讽齐王纳谏》。我很喜欢看它。这个故事主要讲了古时候有个人叫邹忌,他的妻子,小妾,客人分别都说他,比城北边的'美男子—————徐公还漂亮。邹忌并没有感觉到自己特漂亮。晚上他想了想,原来妻子说我漂亮,是因为她偏爱我;小妾说我漂亮,是因为她害怕我;客人说我漂亮,是因为他有求于我。
第二天,邹忌上朝见了齐威王,他对齐威王说了这件事;又说现在齐国也一样啊!宫里的妃嫔,没有一个不偏爱您;大臣都害怕您;老百姓都有求于您。所以都说好听的,不反映问题。齐威王想了想,说你说的很对,于是就下了一道命令:所有的人只要能指出我的错误,就能得到奖赏。一年后,就是别人想指出他的错误,也找不到了。由此,齐国开始蒸蒸日上,一天天强大起来。
看完这个故事,我想虽然这个故事过去几百年了,但是它揭示的道理,在如今还有积极意义:一些家长偏爱孩子,平时顺着孩子,只说好听的,直到考试结束了,成绩不好才打骂,可是也晚了。所以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说谎。假话容易使人失误,最终做错事。同时也要勇于听真话,知错就改。这样才能办好事情。
《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感 篇7
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过就改,则是明智之人。能倾听逆耳之言,历史上并不多见。唐太宗算是是一例,他没有杀魏徵在个乡巴佬,得益于皇后的枕头风。我认为最突出、最典型的,要数邹忌与齐王了。
讽谏帝王,批皇帝是要掉脑袋的。固然邹忌的奇才大智,胆大包天,直陈大王,值得佩服。但是并不希奇,历史上多少忠臣义士,赤心耿耿,尽忠进谏,丢掉了性命。希奇的'是勇于纳谏的齐王,他不但没有杀邹忌,反而采纳了他的意见,立即下令群臣及全国人民,可以用各种办法,指陈弊病,不仅言者无罪,反而重赏,这是何等气度,何等胸怀。环顾我的左右,大官小官,有谁能够听听别人的意见呢。措辞稍不中听,小鞋就穿上了。可悲呀。我在给职工讲课的时候,说了这篇文章,大家都唏嘘不已,说社会进步了,当官的倒退了。
《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感 篇8
最近我在《中国成语故事》中看到了一篇文章《邹忌讽齐王纳谏》。我十分喜欢这篇文章,并从中悟出了一个道理。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个叫邹忌的人问自己的妻子、小妾和客人,自己和城北徐公谁帅,大家都说他帅。可他真正见到徐公时,才知道大家都在奉承他徐公远比自己帅很多。然后他把这事告诉齐威王,平时不能只听表扬奉承的话,而听不进批评的话。威王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下令天下人都可以给他提建议,都有赏,于是齐国就慢慢强大起来了。
我觉得:如果一个人只喜欢听表扬,而不听批评,就肯定会飘飘然、自以为是,所以得把这两者相互均衡一下,才是最好的。
我曾经读过一篇寓言,说:齐国有一个国王,他有一把三石重的'弓(大约一百八十斤)。可他手下大臣为了奉承他,都说他这张弓重九石(约五百四十斤)。他的箭术不怎么好,可他手下的大臣为了奉承他,都说他的箭术堪比后羿。所以齐王到死都以为自己能拉九石的弓,箭术比后羿都要厉害。
所以,人们不要只听表扬而不听批评。虽然好话好听,但也要有容纳批评的胸怀。
《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感 篇9
不久前,我偶尔看到古文观止中有一篇文章,题目是《邹忌讽齐王纳谏》说的是邹忌在齐威王时为相,身高1.86米,身材匀称,相貌堂堂,仪表不凡。他知道天外有天,人上有人,比他漂亮的男子比比皆是。一天早晨,他穿好衣,戴好帽,照着镜子对妻子说:“我和徐公相比,谁更漂亮?”妻子说“你!”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然而,邹忌不信,于是问妾:“我与徐公比谁漂亮?”妾回答“徐公哪能与你相比!”第二天,一个客人从外地来,邹忌和他聊了一会后问“我与徐公比谁漂亮?
”客人答道:“徐公不如你漂亮!”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将徐公端祥后又照着镜子看了看自已,自感不如徐公。晚上他躺在床上想了又想,终于明白了,看来一个身居高位的人要想听夸奖的话很容易,而想听真言,或反面的话是很难的啊!于是,邹忌入朝去见威王,说:“我确实知道,我不如徐公漂亮,我的妻子是偏爱我,我的妾是害怕我,我的客人是有求我,所以说我比徐公漂亮。现在齐国疆土方园千里,城池一百二十座,宫里的后妃没有不编爱你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不畏惧你的,国人没有不想求于你的,由此看来大王你很难听到真言,被蒙骗得太厉害啊!”威王听后下令:“大臣、官吏和百姓,凡能当面指出我的错误的受上等奖赏,上书进谏的受中等奖赏,能够在街市和朝廷议论,讽刺我的错误并传到我耳朵的受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后,群臣积极进谏,门庭若市面上,几个月后,只是偶尔有人进谏。一年后,即使想进谏也没有什么要说的了。由于威王广开言路,虚心听取民众批评,采纳不同意见,革新施政,从而治理有方使国泰民安,国人称赞不绝。
本文中所讲的是身居高位的帝五将相,帝王将相想听到的则常常是赞美,颂扬,而想听到真言,特别是批评的意见却是很难的。其实,普通的人也是如此,听顺耳之言则易,听逆耳之言则难。你看那还不会说话的婴儿吧,他也喜欢听好听的。你若是給他掉个脸,或将他说一下,他的脸上就会立即出现不愉快的表情,甚至还会伤心地哭起来。相反,你若给他变个笑脸,再将他夸奖一下,立马高兴的手舞足蹈。
大人和小孩一样,爱听的是赞扬的.话,爱看的是笑脸。也正是因为人有耳好声,目有好眼色,口喜好味道,身骨体肤图舒逸这个特性,所以人为了不得罪上司和身边人,而要讨好人,利用人,就习惯善恭维,奉承,对人只说好听的,而好听的话对人有何益处呢?没有,一点也没有!不但没有,而且还容易使人骄傲自满,目中无人,狂妄自大。最终毁了自已,与朋友有了距离。相反,尚若一个人能经常虚心听取他人的
意见,能看到自己的不足,就会少犯错误,少走弯路,事业必有成就。古语说得好,衷言逆耳利于行,苦口良药利于病。邹忌讽齐王纳谏是忠臣的风范,妈妈的指责和唠叨是伟大的母爱,朋友之间开诚布公,直言相告是真诚、耿直、无私的可贵友谊。
《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感 篇10
我的高中第三册语文课本里有一篇《纳谏与止谤》。文中极力赞扬邹忌与齐威王,称他们是贤臣与圣君;并追古思今,提出借鉴与取法的主张,意下是要平民老百姓、下级干部学习邹忌那种委婉而讽的进谏方法,让领导干部学“千载而下,犹令人感奋不已”的具“何等气度,何等磊落胸怀”的齐威王。
在名家名篇面前,我是愚者一得,认为这种见解错了。
先从时间上看,齐威王、邹忌跟我们相距千载,作者是“《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初小时就成诵了”,4400年后,再读一遍。”虽然是60年,人间已经沧桑几度,更何况千年呢。为什么“委婉而讽”仍然是当前规劝领导最好的方法?为什么邹忌竟应该永远是那些忧国忧民、想对领导提出意见和建议的同志的“榜样”?
面对“龙鳞”不可批,“圣听”不得逆的国君,邹忌是“贤臣”,不能不用委婉而讽的方法来规劝。但我们现在是社会主义法制社会,每个人都受法律的保护,每个人都有言与行的自由,有话就讲,何必畏畏缩缩学邹忌呢?要下属学邹忌的,恐怕是只有邹忌式的进谏才接受得了的领导,更可能是平时老虎屁股摸不得的角色,哪配得上“宽大明智、精神高尚的形象”的.褒称?而时在今日,想讲话样一来不就等于证明今天的民还只是小小的民,官还是高高在上的官,我们还是有天无法的社会吗?
其实不然,中国正大踏步地从两三千年的封建社会的影响中走出,走向民主与法治。民主社会的标志是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更何况,新中国的“官”,应该是名副其实的人民的公仆,人民向自己的公仆提出意见,表示不满,又何必察貌辨色,心惊胆战,委婉而讽呢?
如果“谏”的含义在今天就等于“批评”,我想在建设四化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提倡的是直谏,而不是讽谏。时间对于四化是极其重要的,而邹忌式的讽谏,慢慢绕圈子,磨嘴皮子,这与现代化的节奏是格格不人的。
今天读《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的意义,我觉得就是认识历史上曾有过一个善于打比方的臣子和一个能够反省的国君而已。当然,邹忌的委婉而讽的方法,如果不是用来监督公仆,而用来规劝朋友,教育子女,那还是可以借鉴的。
《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感 篇11
学完这篇课文,我对邹忌和齐威王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对于邹忌,我敬佩他的谦逊,佩服他的勇气,在众人的夸奖声中,他没有迷失自我,而是客观的亲自去分析评价他自己,他对于这件事情的理智的判断和睿智的分析,让我折服;另一方面,他作为一个臣子,敢于去逆龙鳞,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居然“逆”的那么精彩!自古以来,敢于直谏的臣子,许多都受到了不公的待遇:比干被挖心而死,屈原被放逐……而邹忌,他仍然勇于去谏,而且又运用了他的语言的艺术,“讽”谏齐王,让我不得不为他的但是和睿智而喝彩!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齐威王做到了这一点,作为一个君主,他知错能改的品质显得尤其可贵,他的宽大与风度,让我为他折服,当他受谏之后,利马就下令全国,要求国人面刺其错误,讽谤于市朝,无罪有赏,这种磊落的胸襟,让人心生敬意。纵观历史,又有多少君主能做到如此呢?商纣王面对进谏却炮烙挖心,周厉王不能接受他人的意见,竟以止谤为喜欢,认为“防民之口,甚于防串”,这么强大的反差,也难怪他们各自的结果不同了。
我希望,现在,在21世纪,在以后,不要再有太多的讽谏了。
《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感 篇12
我的高中第三册语文课本里有一篇《纳谏与止谤》。文中极力赞扬邹忌与齐威王,称他们是贤臣与圣君;并追古思今,提出借鉴与取法的主张,意下是要平民老百姓、下级干部学习邹忌那种委婉而讽的进谏方法,让领导干部学“千载而下,犹令人感奋不已”的具“何等气度,何等磊落胸怀”的齐威王。
在名家名篇面前,我是愚者一得,认为这种见解错了。
先从时间上看,齐威王、邹忌跟我们相距千载,作者是“《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初小时就成诵了”,4400年后,再读一遍。”虽然是60年,人间已经沧桑几度,更何况千年呢。为什么“委婉而讽”仍然是当前规劝领导最好的方法?为什么邹忌竟应该永远是那些忧国忧民、想对领导提出意见和建议的同志的“榜样”?
面对“龙鳞”不可批,“圣听”不得逆的国君,邹忌是“贤臣”,不能不用委婉而讽的方法来规劝。但我们现在是社会主义法制社会,每个人都受法律的保护,每个人都有言与行的自由,有话就讲,何必畏畏缩缩学邹忌呢?要下属学邹忌的,恐怕是只有邹忌式的进谏才接受得了的领导,更可能是平时老虎屁股摸不得的角色,哪配得上“宽大明智、精神高尚的形象”的褒称?而时在今日,想讲话样一来不就等于证明今天的民还只是小小的'民,官还是高高在上的官,我们还是有天无法的社会吗?
其实不然,中国正大踏步地从两三千年的封建社会的影响中走出,走向民主与法治。民主社会的标志是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更何况,新中国的“官”,应该是名副其实的人民的公仆,人民向自己的公仆提出意见,表示不满,又何必察貌辨色,心惊胆战,委婉而讽呢?
如果“谏”的含义在今天就等于“批评”,我想在建设四化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提倡的是直谏,而不是讽谏。时间对于四化是极其重要的,而邹忌式的讽谏,慢慢绕圈子,磨嘴皮子,这与现代化的节奏是格格不人的。
今天读《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的意义,我觉得就是认识历史上曾有过一个善于打比方的臣子和一个能够反省的国君而已。当然,邹忌的委婉而讽的方法,如果不是用来监督公仆,而用来规劝朋友,教育子女,那还是可以借鉴的。
《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感 篇13
谁不爱听别人对自己赞赏的话?有些话语是出自说话者对你真实地欣赏,也有些纯粹只是好听的话罢了,却也能使你飘飘然,忘了自己是谁。
翻开《战国策》,打开历史的长河,我的心落在了一篇名叫《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古文里去了。古文的大意是这样的:
邹忌身高八尺以上(184公分),容貌俊秀。一次他穿戴整齐,在照镜子。他问他的妻妾和朋友:“是我美还是城北的徐公美?”他们都说是邹忌比徐公美,徐公是齐国有名的美男子,住在城北。过了几日,徐公拜访邹忌,邹忌仔细端详徐公,自觉不如。等徐公走后,他再照镜子,觉得相差甚远。
晚上邹忌躺在床上,回想今天发生的事情。自己明明不如徐公美,为什么妻妾、朋友偏说徐公不及他美?思考良久,邹忌终于恍然大悟:“妻子说我美,是因为他偏爱我,妾说我美,是因为她害怕我,朋友说我美,是因为他有求于我。”
第二天,邹忌向齐王请见,告诉齐王昨日发生的事情,并劝谏齐王要分清是非,不要被赞扬的好话所蒙蔽双眼。
看完这篇古文,我沉思良久,突然发觉生活中,我看到了,得到了多少这样“赞扬”的话。回想起来,才知道大多数都是哄我开心罢了。
有一次闲来无事,仿照古文写了一篇,自我感觉良好,于是就发到了网上。大部分网友都说写得好,甚至还有一个网友说写的比古人写的还好。这句话使我差点没有飘上天花板。竟就认为我是骆宾王第二。可当我将我的“大作”和古文在一起对比时,我低下了头。我的文章怎能和古人的文章相提并论呢?这简直是一个天一个地啊!我这才明白。网友们看我是个小孩子,哄哄我就是了。
有一次,爸爸的上司请客,我也跟着去了。一桌子人,爸爸的上司像一颗明珠般夺目,包括他的孙女。客人的目光没有不在爸爸上司和他孙女的身上的。有的客人说他的孙女漂亮、可爱,即使她不怎么漂亮、可爱。有人说他的孙女声音甜美,即使她的声音不怎么甜美。
有一句话: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忠言虽然好,但是却会让人听不舒服,但是,那些好听顺耳的假言假语,又有什么用呢?
生活中也是这样的,你能够看得透吗?忠言逆耳与假言假语你愿听那种呢?真话,你听得到多少呢?
所以,当别人赞美你时,你需要一双能辨别是非的眼睛,使你能认清自己。
《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感 篇14
我们学过《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文章,邹忌从自己的妻子爱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并发现了问题,向齐王说自身问题并向齐王说这件事及其原因,齐王接受他的意见并改正,最后战胜于朝堂之上。
是啊!齐王这种自己听别人意见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应该接受吸收别人给自己的建议,这好比在一块石头中剔除无用的杂质一样。我们接受别人意见,就应该改正,在国共内战时期,红军就因为没有听毛泽东的话而导致全军的崩溃。最后接受毛泽东的意见进行长征,保存了革命的星星之火。在楚汉争霸时,楚霸王是何其威风,有力举千斤的力气,而就是因为不听自己手下谋士的意见,最后自刎于乌江边上;而他的刘邦呢!他没有霸王的才气,没有霸王带兵的智谋,他只是因为听取萧何的意见,让韩信带兵,打下了汉朝的万里江山。
我们也应该学习邹忌说话的方式。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忠言不一定逆耳,如邹忌向齐王进谏时,他只是用自己的经历来提示齐王他自己也蒙受骗了,从而使齐王自知受骗并改正自己的`不足。我们在以后工作时也应该用婉转的话,当自己发现自己上司的错误时,我们用婉转的话提醒自己上司,使他明白自己的错误,而保全了他的面子,会是他对你有好感;如果你直言向你上司提出他的错误,那样可能使你的上司觉得自己丢掉了面子,会记恨你,给你小鞋穿。即使是当前胜利了,以后也可能会报复你,我们这样做是不是得不偿失呢!
所以我们要向齐王那样善于接纳别人给自己的建议或者自己的不足;也要学邹忌那样说话的方式,那样我们做事可能会更加地顺利。我们要善于听取别人给自己的意见,使自己不足给“刷”出来,使自己变得更加完美,使自己更加地充实。我们说话的技巧也可能使我们的命运更加地平坦,不像山那么峻不易攀爬。
最后,我呼吁所有的学生,我们要善于听取别人给自己的意见,并且要改正自己的缺点。我们向别人提建议时要注意自己的说话技巧。要提醒别人知道自己的错误,也不损伤他的面子,那样才能让他知道自己的错误,如果我们直接说,那样可能伤了他的自尊,就算他知道自己错了,也不会改。所以我们要善于接纳别人的意见。海纳百川,最后使自己成功,我们说话技巧也十分的重要,我们始终要善于纳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