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冬至吃饺子心得体会(精选10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冬至吃饺子心得体会 篇1
时光,在我们的忙忙碌碌、酸甜苦辣中一天天逝去,一张张日历在春夏秋冬中匆匆飘散。不知不觉又到了年终岁尾,除了准备迎接新年,圣诞的气氛也浓厚起来了。
不过,12月22日的冬至不仅是我国农历中的一个重要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在我国古代,不仅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但是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太快,一些隆重温馨、丰富有意义的传统节日习俗正在被人们淡忘和简化。比如冬至,就是很多中国小孩所不知道的。
为了让孩子们了解中华民族传统的冬至节,弘扬民族文化,将富有中国特色的节日传承下去,xx幼儿园小二班的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开展了“快乐冬至我传承”的主题教育活动。
活动开始啦,老师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先组织孩子们用观看动画片的形式,简单了解了冬至的由来,知道了它是24节气中最早制定出的一个,这一天,是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通过观看动画片,孩子们还了解了一些冬至节的有趣的风俗,例如包饺子、搓汤圆、吃馄饨等等。其中,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是饺子的传说。因为饺子是孩子们非常熟悉的一种食品,但是对于它的来历却没有知道的。
现在,孩子们明白了原来它是“医圣”张仲景的杰作,知道了它的原名叫“娇耳“,是张仲景为了救治遭受冻耳之苦的乡亲们而做的。后来,张仲景在冬至这天去世了,人们为了纪念他,从此都要在冬至这天包一顿饺子吃,并且都说,冬至这天吃了饺子,就不会冻耳朵啦!
接下来,老师们趁热打铁,引导孩子们进行了包饺子活动。老师把五颜六色的太空泥发给孩子们,然后一步一步进行包饺子的.示范活动。孩子们认真的看着老师把太空泥揪成一个个小团子,把它擀成薄薄的圆形,再在里面放上彩色的“馅儿”最后把两面对起来,捏紧,一个“饺子”就包好了。平时,只吃过饺子却没自己动手包过饺子的孩子们有了实践的机会,都禁不住跃跃欲试,所以当老师示范完成后,都自己动手包了起来。一边包,老师一边交给孩子们一首儿歌《冬至到》。
“冬至到,冬至到;南馄饨,北方饺;暧暧和和吃一碗,保你耳朵冻不掉。冬至到,冬至到,敬祖宗,把墓扫;会亲访友拜老师;平安幸福乐陶陶。冬至到,冬至到,这一夜,最长了;甜甜蜜蜜睡一觉;明天太阳会更好。”
在绵绵柔长的儿歌声里,在冬至那温暖的阳光里,看着自己包的五颜六色的可爱的“饺子”,孩子们觉得自己度过了一个温暖难忘又别具一格的冬至节,体会到了冬天的美好。而这些,也充分体现了我园生活化园本课程的特点。
冬至吃饺子心得体会 篇2
冬至是我国传统24节气之一,冬至吃饺子是我国的传统习俗,为了让社区居民感受浓浓的节日氛围,大家一起度过一个欢乐的冬至,12月21日,xx社区开展了“温暖冬至.爱在社区”冬至包饺子志愿服务活动。
活动现场,大家分工协作,热情高涨,纷纷表示要“露一手”。切剂子、擀皮、包饺子,个个动作娴熟,有说有笑,还相互切磋包饺子的技巧,开心地比较谁的饺子形状好看,不一会儿的工夫,面前的盘子里就摆满了形状各样的饺子。
在社区的食堂,包好的饺子很快就下锅煮了起来,当热气腾腾的.饺子端上餐桌后,志愿者们首先将煮好的饺子打包了几份,送到社区不能自理的老人们家中尝到社区送来的饺子后,纷纷竖起大拇指志愿者点赞,感谢他们送上冬至的祝福与关怀。那浓浓的饺子香,更让大家都忘却了冬日的寒意。
xx社区冬至包饺子的活动不仅弘扬了传统节日文化,丰富了社区的服务内涵,营造了浓厚的节日氛围,更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同时也让辖区居民在寒冷的冬日里感受到浓浓的关怀和社区大家庭的温暖。
冬至吃饺子心得体会 篇3
与此同时,古往今来,人们都重视在“冬至阳生”之日开始新一年的保健养生。因为节气运行到冬至这一天,阴极阳生,此时人体内阳气蓬勃生发,最易吸收外来的营养,而发挥其滋补功效,也就是说,冬至前后是养生保健的关键时期。
有人说,从冬至那天算起,以九天作一单元,连数九个九天,到九九共八十一天,这个冬天就过去了。如唐朝杜甫的: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白居易的: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读来身临其境。
“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冬天会过去的',只是需要时间,需要忍耐。有句诗熟记于心:梅花香自苦寒来。人生百年,草木一秋,每个人都是尘世中匆匆过客。人生有诸多烦恼和磨砺,正如自然界一年四季周而复始,而人生季节一去不复返,有多少冬季不能重复。冬天是一年的终结,也是新的一年伊始,而人生的拐点往往在最低点开始攀升,因为衰极必兴,人生的坐标是波浪曲折向前,每个人,在生命的历程中,总有太多不喜欢面对的人和事,无法逃避,你只能面对、接纳。实质上,寒苦虽是不受人待见。但,生命,还必须接受这样的冶炼。春天的盎然,体现了生命的力量;夏季的炽热,展示了生命的强大;而秋冬的寒凉,却是对生命的历练。可见,能在枯寂之中保持内心鲜活,能在苍凉之上亮耀生命暖色,是需要智慧和胆识的。也正因为这智慧和胆识,才更令人欣赏和钦佩。所以,我们要珍惜每一天。只要心中有爱,希望就在绝望中诞生。
冬至吃饺子心得体会 篇4
12月22日是传统节日冬至,“冬至到,吃水饺”是中国传统习俗。冬至这一天,为了让孩子们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丰富孩子生活经验、提升孩子生活情趣,格林幼儿园在冬至这天,举行了“冬至包饺子”活动。活动邀请家长走进班级,和孩子们一起包饺子,共同欢度这个中国特色的节日。
1、在包饺子开始之前,老师先给孩子们讲述了冬至这个传统节日的习俗由来,然后,老师又教给孩子们一首“冬至到”的儿歌,接着认识了包饺子所需要的原材料和用具。
2、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让孩子了解冬至的.由来,也给孩子们一个自己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感受一下包饺子的那份快乐。孩子们对活动充满期待,家长朋友也对活动十二分的支持,纷纷从家里带来了擀面杖、还有彩色面团等。
3、活动现场,只见有的家长协助小朋友们擀面皮、包饺子!有的孩子们也不闲着,帮着爸爸妈妈们按皮、撒面粉……场面温馨感人、其乐融融。
大家瞧瞧,孩子们一个个全副武装、大显身手,忙得不亦乐乎!每个小朋友的手里都拿着一个小擀面杖,还挺像那么回事。孩子们有的在擀面皮,有的在做造型,有的在捏花边,虽然包出来的.饺子千姿百态,形态各异,但从孩子们脸上洋溢的笑容中可以看出来,他们的心里是多么开心快乐!
4、一会功夫,小朋友已经包好了许多,虽然样子不是很美观,但是孩子们都非常兴奋。“吃饺子了!”一听到声音,孩子们都兴奋的尖叫起来。瞧!一个个跟小馋猫一样,吃得可香了。
冬至吃饺子心得体会 篇5
“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为了传承中华传统习俗,增进各民族团结交融,丰富师幼校园生活。12月19日,新疆吉木萨尔县第二双语幼儿园组织全园幼儿及各班家长委员会成员900多人开展了以“民族大融合,快乐过冬至”为主题的包饺子实践活动。
首先,教师们给孩子们讲解了冬至的来历和习俗;接着,各班教师、家长委员会的成员与幼儿们一起开心包饺子,共同庆祝中华民族这个传统的节日。大家分工明确,配合默契,有的包、有的摆、有的学,同时有的说、有的笑、有的乐,欢声笑语,其乐融融,真真实实感受到了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温馨。虽然孩子们包的饺子样子不是很美观,但看着自己亲手包的饺子,孩子们都非常兴奋,无比自豪。当一盘盘热气腾腾的饺子端上来时,孩子们拿起碗和筷子,争先恐后品尝自己的.劳动果实,家长喂孩子吃饺子、孩子喂家长吃饺子,让家长感受到了由衷的快乐,让幼儿体会到了真实的感恩。大一班幼儿薛雅萱说:“今天是冬至节,我和小朋友们一起包了饺子,我们特别开心。”小二班家长呼加阿何提说:“今天在幼儿园与孩子们一起包饺子庆祝了冬至节,我们都很高兴,汉族与少数民族都是一家人。”
本次冬至包饺子活动不仅让孩子们了解了冬至的由来,了解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更让孩子们从中体验到了劳动的快乐,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让各民族孩子在活动中快乐地成长。
冬至吃饺子心得体会 篇6
今天是二十四节气的冬至,为了使孩子们亲身感受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20xx年12月22日渭滨区广元路幼儿园开展了“迎冬至,包饺子”实践活动。
活动开始前,老师通过短片让孩子们了解了冬至的由来与传说,向小朋友们讲述了有关冬至的传统习俗。随后就到了本次活动的重要环节——包饺子。教师先向孩子们讲解了一些包饺子前的准备工作和包饺子过程中的细节和要领。不等老师说开始,孩子们就迫不及待地挽起袖子,开始动手操作了。同时老师还邀请了一些家长和小朋友一起感受节日的气氛。老师、家长和孩子们一起揉面、分面团、擀面皮、包饺子,分工协作,繁忙而有序。在欢乐、温馨的气氛中,小朋友们个个大显伸手,充分展示着自己的`手艺,现场气氛热烈,孩子们认真参与其中。活动结束后,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将包好的饺子送到了厨房师傅们的手里,午餐时间就可以品尝到自己亲手包的饺子。
通过此次活动,使孩子们了解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感受到了传统节日的氛围,体验到了劳动的快乐,同时也增进了家园间情感交流,更是让幼儿学会了谦让与分享,培养了幼儿间互助合作的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让孩子在真实的活动中快乐地成长!
冬至吃饺子心得体会 篇7
冬至是中国农历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北方人有冬至吃饺子的习俗。为了让孩子们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内涵,弘扬民俗文化,金海名苑天材幼儿园于12月21日、22日组织了“庆冬至,为爱添彩”系列活动。
12月21日下午,家长学校的家长们发起了一场交子活动。孩子们对活动充满期待,家长朋友也支持活动,从家里带来案板、擀面杖、饺子盘。活动现场,我看到父母朋友们擀皮包饺子,我们的孩子也没闲着,帮着父母压皮撒面粉……现场温馨感人,其乐融融。
12月22日上午,幼儿园里洋溢着节日的欢乐和忙碌的绿色。大班的`老师除了让孩子们知道冬至的由来,还把厨房搬到了教室,让孩子们学会包饺子,锻炼动手能力,让他们感受到包饺子过冬至的快乐。有的班级邀请家长来幼儿园和孩子一起过冬至节。活动中,家长和孩子一起擀面条、包饺子,笑得不亦乐乎。在一起感受饺子的过程中,孩子们慈爱地展现了他们的童心——。其实我也可以!
通过这样的活动,孩子们不仅知道了冬至的由来和冬至吃饺子的习俗,还感受到了劳动的快乐。让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继续传承给孩子。
此次活动带来的不仅是美味的饺子,更是天财幼儿园人文教育的精髓。
冬至吃饺子心得体会 篇8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不知不觉间,时间又从缝隙里溜走了好多,春节又一次到来了。
从来都不愿动手的我,这次想要包饺子了,看妈妈包出的饺子又大又圆,满不甘心的我嘟囔着说:“那我们来比比看谁包的饺子好?”我向妈妈下了战书。妈妈毫不犹豫的地说:“行啊,我也正想见识一下你的手艺呢。”
只见妈妈动作顺畅的用筷子夹了一些肉馅放在饺子皮的中间,不多不少,再轻轻一捏,一个饺子就出现在我眼,妈妈的动作就像一个专业的厨师那么娴熟。
看到妈妈包的`那么好,心里不甘心:我一定能包的比妈妈好!我左手拿着面皮,右手拿着筷子夹了一些馅儿放在面皮上。我把面皮合起来,一捏,手粘糊糊的。不好,馅儿从左边冒了出来,我赶紧拿一张面皮贴在了左边捏好。我刚要捏右边,糟了,馅儿又从右边露了出来,我立即又拿一张面皮贴在了右边补上了缺口,把它捏好。唉,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一共用了三张面皮总算包了一个特大号的饺子。我把它放在面板上,它却像个懒汉似的趴着不起来。我只好对它采取“暴力”——用两指把它使劲地按了一下,它才肯坐起来。呵!还挺着个大“将军肚”,滑稽极了!逗得爸爸妈妈哈哈大笑,我也不好意思地笑了。
该包第二个饺子了,这回可得吸取教训了,我只放了一点点馅,包完后一看,肚子扁扁的,是个典型的“瘪三”。马上要放弃的我,在想起妈妈略带挑衅的眼神下,我拿起面皮,用筷子夹克了些肉馅放在面皮上。这次的的馅既不多也不少,可皮还没对齐,我就不管三七二十一猛地一捏,一个“丑小鸭”就“诞生”了。
对于这第三个饺子我还是比较满意的,转头一看妈妈已经包了整整一个面板,上面的饺子一个个圆润饱,昂首挺胸地立在上面,和我包的简直天差地别。
于是我下定决心,接下来千万不能再出差错了。我拿着面皮,小心翼翼地夹馅、合皮、捏啊捏……“丑小鸭”终于进化成“白天鹅”了!我的“杰作”赢得了爸爸妈妈的赞赏。
饺子包的差不多了,该下锅煮啦,妈妈把饺子放下去,饺子就像跳水运动员,一个个跳下沸腾的水中,在水中翻腾着,过了一会儿,“白天鹅”们鼓着肚皮漂了上来,妈妈把他们邀舀进碗里,我吃的津津有味。
虽然这次比赛我输了,但是对于万年不动的我来说,学会了一项技能却是无比喜悦。
冬至吃饺子心得体会 篇9
冬至是中国农历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北方人有冬至吃饺子的习俗。为了让孩子们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内涵,弘扬民俗文化,金海名苑天材幼儿园于12月21日、22日组织了“庆冬至,为爱添彩”系列活动。
12月21日下午,家长学校的家长们发起了一场交子活动。孩子们对活动充满期待,家长朋友也支持活动,从家里带来案板、擀面杖、饺子盘。活动现场,我看到父母朋友们擀皮包饺子,我们的孩子也没闲着,帮着父母压皮撒面粉……现场温馨感人,其乐融融。
12月22日上午,幼儿园里洋溢着节日的欢乐和忙碌的'绿色。大班的老师除了让孩子们知道冬至的由来,还把厨房搬到了教室,让孩子们学会包饺子,锻炼动手能力,让他们感受到包饺子过冬至的快乐。有的班级邀请家长来幼儿园和孩子一起过冬至节。活动中,家长和孩子一起擀面条、包饺子,笑得不亦乐乎。在一起感受饺子的过程中,孩子们慈爱地展现了他们的童心——。其实我也可以!
通过这样的活动,孩子们不仅知道了冬至的由来和冬至吃饺子的习俗,还感受到了劳动的快乐。让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继续传承给孩子。
此次活动带来的不仅是美味的饺子,更是天财幼儿园人文教育的精髓。
冬至吃饺子心得体会 篇10
大年三十,我国北方都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形状多种多样,有传统的弯月形,还有把面皮对折后,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沿半圆形边缘捏制而成,称之为“捏福”;有呈“元宝”形的,象征着财富遍地;有的还将饺子捏上麦穗形花纹,象征着新的一年五谷丰登。无论饺子什么模样,都象征着老百姓对来年生活蒸蒸日上的美好期盼。
饺子的馅心种类更是数不胜数,以前,有最基本的白菜馅儿、猪肉馅儿、韭菜馅儿等等。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饺子又增添了许多新品种,什么海鲜陷儿、冰淇淋陷儿……味道也越来越好了。
可你知道吗?饺子不但好看,好吃,还有许多关于它的习俗呢!
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相当盛行。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之时,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除夕夜的饺子,是伴随着辞旧迎新的`鞭炮声,将饺子下入沸腾的锅内;过去,大年三十要下好几锅饺子,第一锅先敬各路神仙,敬祖宗,然而才轮到家中的长者和孩子吃,喻为尊老爱幼,其余家人吃第二锅饺子。在山东胶东半岛很多地方的人家煮饺子时,主人还要故意煮破几个,但盛出来时,却不能说破、碎、烂等忌语,而要说是饺子“涨”了,“挣”了。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饺子破了,包在里面的菜就会掉出来,而“菜”谐音“财”,合起来就是“涨财”或“挣财”饺子的装盘码放也很有讲究,是不能随便摆放的,还有句俗语呢:千忙万忙,不让饺子乱行。在山东等地盘子要用圆形的,先在中间摆放几只元宝形饺子,然后绕着元宝一圈一圈地向外逐圈摆放整齐,称为“圈福”,又叫“聚财”;有的甚至规定,盘子无论大小,每只盘子只能摆放99个饺子,且要布满整盘,因为“九”谐音“久”,摆放九十九个,就象征着“久久福不尽”。关于饺子,更有一个动人的传说。相传医圣”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后辞官回乡。正好赶上冬至这一天,他看见南洋的老百姓饥寒交迫,两只耳朵都被冻伤,冻烂了,当时伤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他想:“我会医术,何不帮他们治治呢?”张仲景总结了汉代300多年的临床实践,便在当地搭了一个医棚,支起一面大锅,煎熬羊肉、辣椒和祛寒提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煮熟之后连汤带食赠送给穷人,起名曰:驱寒娇耳汤。老百姓从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伤寒,不知不觉中耳朵都好了。从此乡里人与后人就模仿制作,称之为“娇耳”或“饺子”,也有一些地方称“扁食”或“烫面饺”。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张仲景,每到过年时便都要煮饺子吃,逐渐成了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