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读后感

笔构网

2025-05-12心得

请欣赏《白鹿原》读后感(精选10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白鹿原》读后感 篇1

《白鹿原》是作家陈忠实的代表作,这部长篇小说共50余万字,由陈忠实历时六年创作完成。

目前,《白鹿原》已经被改编成电视剧和电影了,相比较原著而言,电视剧和电影为了符合当下观众的观影需求,弱化了书中的现实刻画,放大了书中的感情纠葛,这也是当下电视剧值得诟病的地方,不论是什么题材的影视剧,都只是披着各式各样的外衣看主角们爱得死去活来。

全书都是围绕“没有皇帝了要怎么生活?”这个问题展开的。首先,以田小娥作为切入点,毕竟影视剧都比较注重对田小娥这个角色的刻画,这个霍乱终身的女子,既可恨又可悲,她既挣脱不了封建的桎梏又不遵守三纲五常,自身的局限性决定了她对男人的渴望,想活下去,但又不想办法谋生,只是一味的试图通过男人改变自己悲惨的人生,可惜,在那个朝不保夕的时代,别人是靠不住的,她的思想直至她死的那天都没有觉醒,这个心胸狭隘、随波逐流的女人注定是成不了大事的。

全书我最喜欢的是白灵和鹿兆鹏,他们是那个年代大多数知识分子的缩影,正是有他们为了救国救民奋不顾身的精神,才有了现在美好的生活,他们是被历史铭记的一群人。白灵和鹿兆鹏在一起是我最喜欢的结局,虽然可惜白灵和鹿兆海的感情,但是鹿兆鹏才是白灵最终的归宿。脑海中鹿兆鹏和白灵的形象非常符合影视剧中卧底的形象,白灵聪明美丽、有勇有谋,鹿兆鹏帅气潇洒、得体稳重。书中最令人扼腕叹息的是白灵没有死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之中,而是最终死在自己同志手里。当然,白灵和鹿兆鹏也不是尽善尽美的人,他们也有缺点,但是,正因为如此,更符合革命刚开始的模样。

白嘉轩无疑是全书的灵魂人物,一个敦厚保守的老族长。无论世道如何变化,白嘉轩始终宠辱不惊,守着祠堂,维护着村规民约,面对任何违反自己封建传统思维的事情都表现得极其心狠手辣,六亲不认。读后感·笔直的腰杆是他高贵的尊严,最终也在岁月变迁中变得佝偻。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是他始终坚守的信仰,他是封建社会忠实的拥护者。

相比白嘉轩的墨守成规,鹿子霖则是一个随波逐流,见异思迁的人。他对白嘉轩从最初的嫉妒一步步上升到仇恨,为了赢过白嘉轩他用尽心机,利用田小娥设计白孝文,被田小娥勾引后的白孝文自甘堕落,确实给了白嘉轩沉痛的一击。他还爱慕虚荣,贪图官位,为了利益不择手段,卑鄙无耻。

我特别喜欢作者的叙述方式,他只是平静的在给我们讲故事,并没有做任何的评价,书中既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甚至可以说,白鹿村的每个人都亦正亦邪。是一部非常值得花时间阅读的小说。

《白鹿原》读后感 篇2

那天谈这本书的时候,朋友说陈是个农民,他讲故事的时候也跳不出他农民思维的框架,尽管他尽了最大努力写一部史诗。那么,哪本书是中国书籍中的史诗?朋友推荐了姚橹的《平凡的世界》。我真的没见过这个。我得找个时间读一下。

《白鹿原》,朋友评论说有些叙述不够。写家族史的时候,遇到瓶颈的时候,就用魔幻现实主义来弥补。的确,书从一开始就有一些民间的鬼神传说,写出来就渐渐回归现实生活,写到田小娥死后的奇诡,就开始用这些鬼神形象。经常有人说,相比《白鹿原》,《百年孤独》多少有点不喜欢“画虎不成反狗”的讽刺。但《白鹿原》成为现代著名小说是没有理由的,其中一定是因为它在大多数人心中写下了历史。也许,这也是作者心目中的历史,真实的故事,不仅仅是发生的人和事,还有漂浮在这片土地上的传说,与这片土地融为一体。在那片辽阔的土地上,让时间冲刷,让无知的人杀戮,最后东西和事物都面目全非,只有那片土地依然存在。

还有人说这本书的.成功在于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定位。的确,这本书没有对现代中国各种政治派别的好恶作出明确的描述。如果不是说,可能是对儒家的崇敬,但更像是对民间智慧的崇敬。白嘉轩就是这片土地的化身,关于他的传说,以及他的坚毅、淳朴、狡诈,都是这片土地的具体表现。改朝换代,白嘉轩留在家里,守护着他一辈子劳作的土地,守护着他朴素的信仰,尽管他是弯的。

想起最近的一本书,一个村子里的中国。这也是因为读了《白鹿原》之后,生下了想了解土地和农民想法之后读的书。使土地荒芜的可能不是季节的变化,而是人为的强行改造。这片土地上没有腰特别直的白嘉轩。时代任意改变了村庄的面貌,再多的爱和思念也改变不了它日渐衰弱的事实。土地,它被赋予了许多拟人化的神圣意义,它没有人类的意志。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无论多么卑微和愚蠢,仍然是这片土地命运的主人(不仅是那些遭受耕地的人,还有那些统治他们的人)。是主人愿意相信这片土地的永恒,愿意守护它,还是会在命运的改变中背弃自己的使命,只想要一个人活下来。

跳出书的时候想了很多。当我回到书中时,我想起了一开始讨论的“农民思维”问题。这个没有错,但是一个人的思维维度决定了一本书的高度。但是,我们并不比作者强多少,所以我在这本书里找到了一个我可以思考很久的观点。再想想,是土地山川值得敬畏,还是人值得敬畏?如果我们相信前者,我们的思维就会有底线,如果我们相信后者,我们就有勇气改变一切。如果你只选择一个,也许只有时间可以回答。

《白鹿原》读后感 篇3

这本小说我大学时就曾看过。但那时的自己毫无阅历,人生也未曾受过任何挫折,尤其学业上的种种顺利,让自己时时沉浸于前途无限光明的幻想中。对这种虽然名气足,但却内容冗长而又充满乡土特色的小说实在难以静下心来细细品味。随手翻过几次,但总是半路而止,体会不出任何甘苦。

工作以后,发现了自身能力的种种欠缺,也发现了人生并非过去想象般一帆风顺,经历了不少焦头烂额之苦,时过境迁之后再读它,体会则完全不同了。

白鹿原上,白家与鹿家三代人,不足百年的时间里,跌宕起伏的人生轨迹,很让我有些感慨。

感慨之一是世事难料。白鹿原上,白家兴旺过,鹿家兴旺过,但好景都不长,跌下去,又起来,起来又下去。白鹿两家三代人被命运在砧板上无情地反复敲打。什么时候正面烤,什么时候背面敲,世事难料。所以,自己不论什么时候,都别悲观,也别骄傲。活得好,是祖上有德,自己运气好;活得不好,是时候没到,自己还要再加把劲儿熬一熬。人的一生漫长得很,一时得意、一是低落,千万不要把一时的状态当成永恒。对人生的态度,在困难的'时候要能坚持得住,在得意的时候要沉稳得住,不要被表象迷惑。

感慨之二是尊重别人。尊重高位的人,也尊重卑微的人。地位卑微的人难保一辈子卑微,即使一辈子卑微,下一辈子,人家未必不翻身,时间能改变一切。即便是打了一辈子长工的鹿三,还生出了一个将来当保安营营长的黑娃一样的儿子来。地主白嘉轩的儿子,也有卖房卖地半死不活的一天。世界是多元的,不要把人看死了,这等于自断后路。这样的后路,眼前可能不需要,等到真需要的时候,已经晚了。

感慨之三,做人要向朱先生学习。朱先生读圣人书,有崇高的精神境界,立志学为好人;又不拘泥于圣人之言,在混乱不堪的世界中,既不随波逐流,也不拘泥死板,不论世事怎么变化,总能找到自己能做的事情,尽力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低调而不骄傲。管你张县长李县长,共产党还是其他,他有他的抱负、理想与信念,成败不萦于心,不媚俗,不庸俗,光明磊落。同时,在生活面前,他有血有肉,有男人的骨气,又不失情调,让我佩服。

感慨之四,有自己的原则,但也给别人一个机会。白嘉轩做事太硬,鹿子霖就圆滑很多。白嘉轩要是能够在坚持自己的原则的同时,多给子女一点谅解,或许白孝文也不至堕落到那种程度。而鹿子霖做事情太过阴损。这样的阴损是否能招来祸患我看不一定。但做人还是光明正大些好,坦坦荡荡,才能心无所惧。

《白鹿原》读后感 篇4

读完感觉这就是一部中国农村的近代史。白鹿原上,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统治势力的更替,农村社会由治到乱的一个过程。本来在旧封建的儒家礼教的统治下,一切似乎井然有序,但在一切太平的表相下又潜藏着各种矛盾冲突。田小娥作为妾(中华文化独有的家庭身份)倍受来自家庭的歧视和大老婆(妻)的欺辱。黑娃虽然作为忠实的长工鹿三的儿子得到东家的特殊照顾,可以和东家的儿子孝文孝武等一起去家族祠堂里读书等,但他体会到的却是各种生而不平等,东家孩子眼里很平常的零食冰糖,在他却是觉得自己没有权力享用之物。

人在欲望和道德之间苦苦挣扎,如果守住了道德或者不被人发现突破了道德底线的行径,你就是正人或君子。否则你就是千夫所指,甚或有性命之忧。这种严苛的生活、劳动准则,造就了中国绵延几千年文明的'成果。中国人从出生就处在克服种种欲望的人生修炼之路上了,"存天理,灭人欲",正是中华文化的精要。在这种近乎严苛的修炼人生,构成了中国人的信仰和终极追求,不显山不露水,似乎与宗教无关,实际上中国人自觉地采用了揉合了佛道种种宗教与儒家生活哲学后的宋明理学,从求神佛不如求诸于内的改变,使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获得了从宗教束缚中的解放,走向了以生活规则为主要內容的自我约束一一一自我信仰的道路。在这条路上,社会眼光之下而不是神佛的审视,人们是充满着希望,克服着生理上心理上种种痛苦的折磨走完人生的。这就是《白鹿原》里的故事。

《白鹿原》读后感 篇5

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陈忠实在这部四十多万字的小说开篇引用了巴尔扎克的这句话,而在读完《白鹿原》后,我真切的感受到了此话的贴切,黄土塬上的一段历史,借这部小说充分展现。

起篇的情节是神奇甚至有些荒诞的,配角冷先生借独特诡异的治病方法、男一号白嘉轩借连娶七房女人的壮举、关键人物朱先生借游学南方的奇趣经历、故事主场景白鹿原借有关白鹿的神妙传说闪亮登场,抓人,一下子将我拉进小说。

接着,作者着力描绘的便是原上人们的生活,家庭的纷争、家族的争斗、改朝换代的动荡一一上演,人物众多,事件繁杂,各种人物的性格特征逐渐明晰,看这一段,我感觉是在观赏一幅渐渐展开的塬上风情画卷,但,作者的用意绝非如此简单,在一个个故事的`推进中,他已经将小说中的人物按信仰、按人生观进行了自然的划分,同样出生在那片黄土塬上的人们,开始渐行渐远。

清廷倒台、军阀混战、民国建立、国共合作、合作破裂、两党相争、抗日卫国、解放、文革,一系列的历史事件将小说情节逐级推向高潮,故事的重点似乎也从老一代逐渐转移到新一代的已经走出白鹿原的青年身上,他们或国或共、或由共变国、或由国变共、甚至由土匪变国又变共,起伏跌宕,好不热闹,其间有情爱、有亲情、有义气、有传奇、有历险、有机缘、有命运,有的东西太多,太重,重的让我渐渐觉得托不动这32K的印本。

到了最后,这些走出黄土塬的人又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回到了原上,或发达、或落魄、或存活、或死亡。白嘉轩老了独眼了、鹿子霖疯了死掉了,大剧落幕,戛然。

《白鹿原》读后感 篇6

人物刻画了种种,貌似的反面人物田小娥,黑娃,白孝文,鹿子霖,呢田小娥作为一个女人落此下场是因为没有原则性导致一步步走向深渊吧!白孝文,怎么就感觉白嘉轩对他的打是助纣为虐呢,这个儿子的教育越硬越叛逆这是,而后的成功说实话不怎么能深入进去这个人物了,没觉得他后来就给白家长脸了!黑娃从头到尾觉得一步步剑走偏锋,对于朱先生对他的评价先实践悔恨后读书学做人真是恰到好处,人性由坏到好的转换反而对他印象越来越深刻,是践行了中华民族的知错能来,善莫大焉的传统美德吧!鹿子霖,没有他小说也就没意思了吧,各种人性的丑陋面在他身上安了一遍,不过溯源到祖宗及后代就有点理解不动了,因为着实感觉他及祖宗要求的培养后代的方式很是正确啊,而且两个儿子虽然没在老子身边,可确实是优秀的`,为什么就不如白家后代不懂!

白嘉轩,朱先生,鹿兆鹏,白灵,冷先生等等一众正面人物有个别的也可圈可点吧,朱先生是圣人,膜拜他的品性修养!冷先生侧面描写较多,舍钱救女婿给个大大的赞,会看人却怪大闺女命差吧!白灵,这个经历在当时的女子中算是丰富多彩吧,有得有失吧,性格任性能强劲儿的体验人生寻找到幸福,然而也是这骨子强劲儿葬送了自己的生命吧,两者怎么样能全乎也许是每个人毕生追求吧!白嘉轩,腰挺得太直了,也就是品性原则太锋芒毕露了吧,面对变化的心态着实值得浮躁的自己学习着宠辱不惊,有朱先生这个大导师在后面真的是够幸运!鹿兆鹏,爷们,有情怀,只是对于黑娃刚开始的任性而为及后面批评黑娃拜祠堂的举动的态度有点理解不了,脑子里浮现的是孝这个词鹿兆鹏到底是怎么看待的?

《白鹿原》读后感 篇7

人物刻画了种种,貌似的反面人物田小娥,黑娃,白孝文,鹿子霖,呢田小娥作为一个女人落此下场是因为没有原则性导致一步步走向深渊吧!白孝文,怎么就感觉白嘉轩对他的打是助纣为虐呢,这个儿子的教育越硬越叛逆这是,而后的成功说实话不怎么能深入进去这个人物了,没觉得他后来就给白家长脸了!黑娃从头到尾觉得一步步剑走偏锋,对于朱先生对他的评价先实践悔恨后读书学做人真是恰到好处,人性由坏到好的转换反而对他印象越来越深刻,是践行了中华民族的知错能来,善莫大焉的传统美德吧!鹿子霖,没有他小说也就没意思了吧,各种人性的丑陋面在他身上安了一遍,不过溯源到祖宗及后代就有点理解不动了,因为着实感觉他及祖宗要求的培养后代的方式很是正确啊,而且两个儿子虽然没在老子身边,可确实是优秀的,为什么就不如白家后代不懂!

白嘉轩,朱先生,鹿兆鹏,白灵,冷先生等等一众正面人物有个别的也可圈可点吧,朱先生是圣人,膜拜他的品性修养!冷先生侧面描写较多,舍钱救女婿给个大大的赞,会看人却怪大闺女命差吧!白灵,这个经历在当时的`女子中算是丰富多彩吧,有得有失吧,性格任性能强劲儿的体验人生寻找到幸福,然而也是这骨子强劲儿葬送了自己的生命吧,两者怎么样能全乎也许是每个人毕生追求吧!白嘉轩,腰挺得太直了,也就是品性原则太锋芒毕露了吧,面对变化的心态着实值得浮躁的自己学习着宠辱不惊,有朱先生这个大导师在后面真的是够幸运!鹿兆鹏,爷们,有情怀,只是对于黑娃刚开始的任性而为及后面批评黑娃拜祠堂的举动的态度有点理解不了,脑子里浮现的是孝这个词鹿兆鹏到底是怎么看待的?

《白鹿原》读后感 篇8

经过半个多月的奋战,我终于把《白鹿原》看完了。《白鹿原》共34章,我每天花半个多小时看两章,加上后面有三篇短篇小说一天看完,共耗时18天,加上周六周日休息时都没看,算下来前后也差不多快一个月的时间。

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看《白鹿原》没感觉有阅读障碍,没有生涩之感,并没有产生看不下去然后强逼着自己看下去的。但也没有多大的阅读快感,没有那种想要一口气看下去全部看完的感觉。毕竟这不是武侠小说,也不是通俗传奇小说。

但阅读的过程中,愉悦感还是有的。小说的时间跨度很大,从白嘉轩娶妻说起,到鹿子霖丧命结束,时间前后跨度有五六十年吧。毕竟灵灵出生时皇帝还在龙廷上,但发生了武昌起义。然则故事开始白嘉轩十七岁第一次娶妻,应该还是上上个世纪了。此后他娶一个媳妇死一个媳妇,直到第七个媳妇,然后给他生了两娃,然后中间又生了几个娃都没留住,直到白灵生下来,这至少得十来年时间。鹿子霖死的时候已经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了。那时黑娃和白孝文起义投诚,半年后的新春里,黑娃被白孝文阴谋杀害,鹿子霖吓疯,然后又过了半年多,在入冬的时候鹿子霖终于死了。

这里通过白鹿两家在原上的经历和明争暗斗,展开一幅史诗般的画卷。作者娓娓道来,故事缓缓展开。虽然很多是家长里短,但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还是发生了很多具有时代特色的事件,而白嘉轩和鹿子霖的孩子们也因各自理想不同,分别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若说是《白鹿原》是一部史诗式的作品,倒是担当得起的。尽管我对作品中体现出的某种好坏立场不甚以为然,但平心而论,还是觉得这部小说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尽量保持了客观的立场。只是鹿子霖光明正大的两个儿子,虽然参加了对立的裆派和菌队,倒都显得光明磊落——好吧,其实鹿兆鹏有时候根本算不上什么光明磊落,但至少其决心和信念是始终如一,只是如此高大上的一个人物,到作品结尾竟然是下落不明,生死未知,而且大概是死了,否则黑娃也不会冤死在白孝文手里。鹿兆海则更是决心和信念始终如一。他最终牺牲于国难之中。至于到底是死于日军枪下,还是死于供军枪下,其实并不重要,都是国难。当然,小说里觉得有很大不同。

白孝文卑鄙无耻,小说结尾倒是落得了好下场,还冤杀了黑娃,了却心头隐患。这不知道算不算是作者的一个伏笔和意味深长的隐喻。

整部小说的故事其实都是跟随着时代走的。个人的努力和选择最终都是屈从于时代波浪的起伏。顺了,只要不死,便万事顺意。逆之,要么死,要么被人踩翻在地,所以故事本身并没有什么特别吸引人的地方。虽然不至于从开头或半路猜到各人的结局,但也没什么使人急欲知道结局的。那个时代,如果没死,或者没跑,那么命运最终都是注定了的。黑娃也迟早要被人整死的。

白灵是个意外。但其实又不是什么意外。革命道路上总得有人要牺牲嘛!虽然不是牺牲在敌人手上。鹿兆鹏觉得弟弟一心抗日却死于国共内战而挺讽刺,却不知白灵死于自己同志的手下,更加讽刺。

白灵临死前大骂下令处死她的毕政委,说他不是特务,就是野心阴谋家,如果两者都不是,就是一个十足的蠢货。“你处死我,你也同时记住,你比我渺小一百倍!”

渺不渺小不重要,反正毕政委是把她给处死了。同时还处死了其他很多同志。最后上头制止了这种行为,证明他杀错人了,但人家也没啥事,写个检讨道个歉换个名字就又继续干革命了。

这使我想起富田事件。更想起那个王十味来。却不知道王十味临死前,有没有觉得处死他的人,不是特务,就是野心阴谋家,如果两者都不是,就是一个十足的蠢货,比他渺小一百倍。——谁知道呢!

听说前些年改编的电视剧里,把白灵死在自己同志手上的情节改了,改了死在国民裆反动派的手里。其实我觉得没有这个必要吧。改成毕竟纪律严明,毕政委滥杀无辜,上头最后让他杀人偿命就好了。又或者后面让毕政委投敌,彻底暴露其坏人的反动本质,然后把他消灭,不就得了。这样我想会更有看头。

但毕竟我们不是导演,导演这样安排,想必是有原因。至于具体什么原因,我们就说不准了。

《白鹿原》读后感 篇9

历时一周,读完了人民文学的《白鹿原》。

当看到又想象到鹿子霖死在一个初冬的寒潮晚上时,全书完,不知道鹿子霖在死亡来临时是否像书中的原上的其他人物临终时突然的正常一样,尽管已经屎尿不分。眼前是否闪过了他的一生,家族的一生,以及白鹿原上的一切,所有他经历过的厚重。

不得而知。

当合上厚厚的这本书的时候,我久久不能平静。每天读一部分的时候,总想着要读完,当读完的时候,竟失落至极。现在人们评价一个小说好坏的依据就是看结局是否符合自己的预期,人人都向往美好,美好从来转瞬即逝。一如白鹿原上平静的时光。

是的,白鹿原上是不平静的。几乎整本书,整个白鹿原都被宗族,礼数,传统,爱恨,情仇交织辉映,每个人物鲜活饱满却又只是原上一小段岁月中的尘埃,虽不起眼,却也参与了白鹿原的历史。

这是真正的黄土高原上村落间鲜活的宗族生活。农耕生活中的时令节气,宗族中的礼数教义,家庭中男尊女卑,同族同族间每家每个人的光景盘算、每个乡村都是这样一辈辈传下来,变得厚重,变得可口口相传。犹如年年耕种的黄土地一般,多少年不曾改变,却又年年长出新的庄稼。厚重继续承载这一方风水。

对应节气的时候。天空,太阳,白云,麦穗,街巷,甚至屋檐上的砖瓦都在跃动着美好,陈忠实老先生的文字中有一种跳跃的.神态,无论面对时令,瘟疫,年馑,甚至威胁,死亡。这种跳跃的神态总能把当时当刻包括天地四维中间包括人的复杂的心理活动一一跃然纸上。

可以说,从古至今,中国的历史就是一个个白鹿原串联起来并并排铺展开来的。无论多么光彩的记载文字,底色仍然来自于最基本的广袤的土地上一个个原,一个个梁,沟,川。一个个平淡的村庄,宗族,家族,一个个真实有血肉的来过这个世界的人。

面对情欲的欲火中烧,欲罢不能,面对利益的暗中盘算,背后插刀,面对礼教的无言忍受,忍辱负重,面对饥饿的多重抉择,本性暴露,面对新思潮的贸然突进,裹足不前、面对公婆,儿女,兄弟,丈夫,媳妇,朋友,亲家,同僚,信仰,利益等等所说出来的话,做出来的事。

一切的一切都是作为人在现实中的最优抉择。从这方面看,每个人的活着,死亡或许都可以说的通,因为基于生存的需要,本能的需要。不得不做出选择。而趋利避害也是人之本性。原上的人除了老天爷的年馑以及不明不白的瘟疫之外,剩下所有的事情,都由每个人参与,每个人承负。

白鹿原是一个缩影,跨越几个时代的农村样本,大清朝到辛亥革命到北伐战争到国共合作到抗日战争到三年内战到新中国成立。对于农耕人讲,谁坐江山不重要,重要的是有自己的土地和不必要的麻烦,一句话,活着。对于朱先生讲,谁做皇帝不重要,重要的是先贤至圣的教导是立身之本,教化之基。哪怕世界污浊如汪洋,自己还得清澈透明。对于女人们讲,儿女出息多大不重要,重要的是无病无灾,平淡度日。朴素的生活态度一直是农村人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生存法宝,不蹦跶,脚踏实地,做多少吃多少。

对于年轻人则不同,新思想成为他们反抗父辈的动力,甚至不惜抛家舍业,反目成仇。原来除了宗族的礼教之外,还有更自由更开放的思想相比之下,显然靠三纲五常抵不过新思潮的浪涌。是的,世界翻篇了,工业革命了,有主义之争了,到底什么才是主义,主义是人说的还是天理,没人说的清,相反多少年轻人在舍身取义奔赴主义的路上前赴后继。所谓主义是何?

其实也正是有了一辈辈不愿接受传统的年轻人,才使得历史的车轮一道道辙的走了下来,只不过有的成为了车辙,有的成为了车轮。最后又成为了一个个家族炫耀门庭的说词。

白鹿原上的女人们是伟大的。这个伟大只能现在说。在旧时代或许就应该是那样,唯父母是从,唯丈夫是从,几乎没有自己的地位。做饭,生娃,干活,孝敬公婆,养育子女,一条无形的脚链束缚着他们的一生。可以说,没有女人,就没有白鹿原。但白鹿原上的人却不善待女人们,女人们只是生娃的工具,一如耕田犁地的黄牛一般。女人们只是端饭提尿盆的奴婢,男人们用十几袋粮食和十几捆棉花就可以得到一个女人的一辈子。不会生育,可以休掉。如果死掉,也仅仅是两块薄板匆匆埋掉。乱世女人一斗米,此言不虚。极少有女人能够挣脱束缚。

《白鹿原》读后感 篇10

谈《白鹿原》书中的人物描写陕西省作协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陈忠实先生的大作《白鹿原》,1997年荣获中国文ispeak学最高荣誉——第四届矛盾文学奖,后被改编成同名话剧、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我读过《白鹿原》长篇小说,也看过改编过的电影《白鹿原》,对陈忠实的这部巨作深深震撼!“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陈忠实老先生在这部四十多万字的小说开篇引用了巴尔扎克的这句话,其实也就告诉了我们他老人家的真正的写作意图。

《白鹿原》作品里的人物都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他们刚正不阿的民族气节和委曲求全窝囊的生活背景,无不反映作品动乱的年代。族长白嘉轩哲人式的思考与内醒,虽然笔墨不多,但从未间断,最终表达了人物更深一步的'思想内涵和小说影射的哲理。作者用很多不同的方式不断地丰满这个人物:作者先赋予白嘉轩笔直的腰干,最后又让他终日在夸张的大罗锅状态下生活。赋予他冷静锋利的眼眉,又最终让他失去锐利的ispeak所在。这些反衬颇具独到之处,感觉作者无比偏爱这个角色。

相信作者通过白嘉轩也同时表露了自己对人生对历史的思考和反观。白嘉轩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称职的族长。他宽以待人,尤其对自己家的长工鹿三,他们已有几代的交情了。当年白嘉轩的父亲白景德给鹿三娶妻,时隔多年,白嘉轩又诚恳地提出要给鹿三的儿子鹿兆谦娶妻,并让自己的掌上明珠白灵认鹿三做干大……ispeak凡此种种,全都彰显了白嘉轩作为族长的仁义。读后感·但他的儿子卖房卖地不死不活的样子实在让人心酸,族长恨铁ispeak不成钢,硬是拿自己的儿子没有办法。鹿三的儿子后来当上保安营营长的黑娃,感情和经历虽然轰轰烈烈,但结局也是悲惨,作者对黑娃的描写细致入微,对黑娃的相好描写更是入木三分。鹿子霖圆滑,白嘉轩耿直,不管怎样混世都没有好的结果,因为他们活在乱世,黑暗的世道是不让人有好日子过的。

书中还重墨突出一位满脸沧桑的老头子佝偻着腰,拄着拐杖,瞇着双眼,注视着不远的前方。我想这位老人就是白鹿原上传统文化的代表和捍卫者白嘉轩族长。老人在看什么?也许是在看白鹿原,也许是在追寻逝去的白鹿,也许是在想念自己的儿女…但我更相信,老人是在怀念过去平静的岁月,对眼前发生的感到困惑和无奈。这幅画准确地表达了《白鹿原》作者的意图:ispeak为产生于农耕社会的传统文化唱挽歌。作者:王继玲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