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读后感(精选10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读后感 篇1
最近,看完了浙江省杭州市天杭实验学校的名班主任郑英的《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一书。这本书讲的多是初中学生的管理经验,但对一直担任小学班主任的我启发也颇多。
首先,班级管理要从细微处着手。
班级是一个小社会,也是一个大家庭。班级管理既要从大处着眼,又要从小处着手。名字,在多数人看来是多么普通,多么不起眼的一种代号,可在郑老师的眼里,却成了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从姓名中找到了教育契机,通过作诗、猜谜、编题、命名、专刊、桌签、暖色等形式,让学生感觉自己引起了老师的注意,得到了老师的重视,从而也使老师在用心对待学生姓名的同时,也走进了学生的心灵。
这样一个极其简单的细节,如果没有教师的用心采撷,也不能成为教育的"维C ",另外,在与学生的对话,如何奖励与惩罚学生,怎样与科任教师合作,与家长合作等班主任司空见惯的日常工作中,郑老师也能从具体的事例反思、总结并逐步形成一种教育的艺术。通过众多的案例,我们发现郑老师在与学生对话时表现出的学识与智慧,这需要老师胸藏千秋腹有底蕴,如果没有这些隐性的丰富来支撑,又怎能有那显性的精炼。对照自己,便有了迫切想要充电的愿望。
在奖励学生的时候,我们多比较随意或依靠习惯,奖励两个本子、笔之类的,或发张小奖状了事;当学生犯了错误时,声色俱厉地呵斥一番,甚至罚抄、罚站等粗暴地处理,而不去考虑这样的奖惩是否能起到相应的作用。郑老师在这方面发掘出了新活有趣、驱动内在、真情感人、得体适度的奖励艺术和依"法"施罚、语言责罚、引导担责、心灵责罚的惩戒艺术,让奖励平中见奇,使惩戒令人信服,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与家长合作时,令我感触最深的是多管齐下,形成立体。与家长沟通的方式有很多,除了我们常用的家访、电话联系、家长会等以外,我最感兴趣的是"联系本"的形式。通过联系本,教师、家长、学生之间随时进行无声的交流,十分便捷。每一种交流方式,郑老师都能从细节考虑,在家校之间构筑一架畅通的桥梁,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教育合力。
其次,敢于创新,不走寻常路。
除了以上的日常班级管理外,郑老师还善于创新,她和同学们一起为班级设计的"狄德罗睡袍"——班徽,换一种方式制定的班规,因势利导整顿的仪表,公平有效的卫生安排等方面,独辟蹊径,开启了班级文化的建设,为我们展示了诸多班级管理的妙招,也让我们分享了过程的甘甜与幸福。
令我最受启发的有两个地方,第一是"收作业讲究技术含量",每天早上,当我踏进教室门口时,总有一种无力感:教室里要么乱糟糟的,大家都在串马灯似的交各种作业,边交边大声说话,不是组长喊"交作业了!"就是组员叫"组长,作业本!"要么就是低着头在书包里翻来翻去找本子,还有的干脆站着看着大家发呆。本来应是书声琅琅的晨读,却变得像茶馆似的。不说吧,这大好的时光浪费,太可惜了;说吧,大家都似乎有事干——交家庭作业啊!每每这时,我就在想,这种现象必须得改变了。可是除了苦口婆心地进行"一日之计在于晨"的说服教育外,始终没找到或者应该说根本没有认真思考如何找出根源所在,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因此,这种现象已存在较长一段时间了。看了郑英老师如何阻止这一"破窗现象"的论述后,为她采取的解决办法而由衷地佩服,也为自己遇到问题,只知叹息而不求"解"的懒散惭愧和自责。
另一个就是关于"班队课怎样上才有效",说实话,我的班队课,正如郑老师所说,已走形变样,甚至沦为摆设。随着国家对德育工作及班主任管理的重视度越来越高,班会课应成为常态化,让它真正发挥作用。如何上好班队课,郑老师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趟出了一条可行的路。"凡事预则立",让班会主题提前亮相,每月四周,主题分为四大版块:生日、节日、爱国、机动,同时制定德育日历,将每月主题统筹安排,然后从"目标的唯实、环节的节约、活动的自然、立意的本真"等几个方面具体设计班会课。告诉我们如何从宏观和微观上把握好班会课,也为我们即将开展的班主任工作的实践研究指引了方向。
第三,善于总结与反思,从熟悉的地方看风景。
这也是读了这本书之后感受最深的地方,其实郑老师的这本书并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只是从平时经历或看到过的教育案例中,立足于班主任的常规工作,通过具体的教育言行承载厚重的师爱,反复思考、总结,将实践与思考对接,给我们展示了有滋有味的管理过程。
面对繁琐的班主任工作,我们常常疲于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处理一件又一件事情,都很少能停下脚步、静下心来好好地思考,还常常感叹"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真的如此吗?郑老师回答得好:不是!是我们失去了一颗善感的心,故而对周围的事物熟视无睹。如果我们能培养起对教育细节的敏感性,就能即使面对家长里短、常规琐事,也能怡然自得。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常常遭遇一个个问题和困难,但谁又能说这不是一个个契机呢?只有我们有心,那些所谓的问题也许根本不是问题,所谓的困难也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难。熟悉的地方不缺风景,缺的是一双发现美的眼睛。郑英老师就有着这样一双敏锐的眼睛和一颗善感的心。她看到了其他教育者未曾留意的风景,感受到其他班主任未曾体会过的幸福。作为班主任的我也希望能"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执着如一地守望着这片教育的农田,浇灌出丰硕甘美的果实!
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读后感 篇2
这本书总共分成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在细微处用心,第二部分:不走寻常路。这本书不仅教会老师们怎么在细微处用心做好班主任的工作,同时也教会老师们如何用另一种方式轻松而有滋味地当一名班主任。
来到高岚中心学校已经快两年了,同时也当了快两年的班主任,这两年里酸甜苦辣都有。刚当班主任有着许多的困惑,当班主任的路途是艰辛的,也遇到了许多的问题。两年里不断地在书中,在班主任工作室里,也在自己的实践中摸索总结,努力让自己做一个智慧的班主任。要乐于班主任工作,也要智慧于班主任工作。看了郑老师的书了解到,郑老师临危受命,连续七年同时担任两个班的班主任工作。刚看书的'自序部分,看到郑老师七年同时担任两个班的班主任,让人觉得很不可思议。当过班主任的都知道,班主任的工作很艰辛也很繁琐,当了一个班的班主任我们偶尔会有埋怨。可是郑老师的班主任工作却做得有滋有味,带着好奇和敬佩我认真地读完了这本书。每遍读完似乎都能从中获得不一样的体会。这次体会最深的就是班主任如何与家长合作。
书中有一节是赢得家长,教育就成功了一半。与家长合作确实是一门艺术,很多时候我们与家长合作都存在许多误区。误区一或卑或亢,姿态不当。刚当班主任那会儿,对“尊重家长”这着不恰当的理解,每次对家长基本都是有求必应,从谏如流。慢慢发现,有些家长会不断提出一些难以实现甚至有些过分的要求。这给班主任工作带来很多困恼,其实班主任与家长之间应该要建立一个平等的关系,在平等的基础上互相合作,共同帮助孩子进步。误区二疏密失度,尺度不佳。与家长的联系,并不是越近越好,也不是越远越好。不能事无巨细,逐一汇报,也不能让家长对孩子的在校表现一无所知。误区三片面关注,厚此薄彼。班主任不能“重两头轻中间”,很多时候班主任会对成绩突出的学生关照有加,对那些成绩居后或行为不良的学生也会格外上心,而那些成绩一般,听话又沉默寡言的学生似乎很容易被老师忽视。这样家长也会被理所当然的忽视,所以不能片面关注。要把爱洒向每一位学生,让他们在爱的阳光下如向日葵般茁壮成长。老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和每一位学生家长。班主任工作中,还存在许多的误区,要我们不断地克服。和家长良好关系的建立,靠的不是技巧和圆滑,而是班主任发自内心地对家长尊重和关怀。班主任要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凝聚班级。
郑老师的《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让我学到了很多:要用心做好班主任工作,发现其中的乐趣,要用智慧通盘谋划,从细微处着手,活到老,学到老,成就班主任的智慧,让班主任的工作做得有滋味!
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读后感 篇3
本学期,我校推荐了郑英老师的《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郑老师把自己班主任工作的点点滴滴生活汇成经验,把班主任的智慧集聚于这本书中,用自己的细致到位和大家分享。我感受到了,她是一位睿智的老师,以细腻、包容的情怀,将班主任的常规工作做得有条不紊,书中字里行间流淌着教育的回甘之味,教育的有滋有味。
郑英是如何把班主任工作上做得有滋味的呢?透过她的书,可以找到答案。“在细微处用心。”正如郑老师所说,优秀教师第一条是“记住学生的名字”。在她眼里,一个个平淡无奇的名字都充满了生机,一个名字是一首歌,一个名字是一段情,一个名字是一个故事,因为它寄托着父母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她用学生的名字做藏头诗,她为学生量身定做谜语,她将学生的名字编入习题,她以学生的名字命名备品,她把学生的名字作为专利称号,她还为每位学生制作了精美的书签,她把学生的名字用到了极致,成为了教育艺术。这是老师走进了学生心灵的第一步,是沟通师生情感的纽带,是教师赢在起跑线上迈出的坚实一步。多么细心而又有智慧的老师啊!极其简单的细心,却有着不简单的内涵,从中透射出人文关怀。
不仅要学会在细微处用心,鼓励孩子、欣赏孩子,而且在必要时要学会惩戒学生,当然善用、慎用这把双刃剑。郑英老师书中提到惩戒的规则需要明确,“丑话”说在前,给学生一个“可视”的标准,从而注意自己的言行,降低犯错误的几率。同时惩戒也需要留有空间,给学生自选性的惩戒方式。这有利于学生灵活机动地选择自身能够的方式承认并改正错误,而且能尽量地确保学生一旦犯错,就早有思想准备,起不到惩戒的效果。在实际的班主任工作中,我效仿这种做法,学生在出现错误,进行惩戒的时候,这种可选性的方式的确让孩子更乐于去接受,同时也竭力维护规则的'权威。
我非常欣赏书中这样的一段话:“用你对生活的态度去对待你的学生,你会发现另一片场景。学生也许会不尽人意,就像生活,但你努力多少,就会回报多少。我们也许要的不是回报,但那种酸甜苦辣之后满满成长的喜悦,这将是一种过程中最幸福的事。作为班主任体味的就是这样一种有着涅槃的成长幸福,你和学生一起,不会孤独。”
郑老师她所做的事情也是我们很多班主任都在做的,只是她在常规工作中多了一份细心、一份用心,并注重积累。书中介绍的郑老师班主任妙招,真可谓“一线班主任的实用宝典”,班主任开展班级常规工作时,可经常翻翻这本书,对做好班主任工作大有裨益。
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读后感 篇4
最近,看完了浙江省杭州市天杭实验学校的名班主任郑英的《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一书。这本书讲的多是初中学生的管理经验,但对一直担任小学班主任的我启发也颇多。
首先,班级管理要从细微处着手。
班级是一个小社会,也是一个大家庭。班级管理既要从大处着眼,又要从小处着手。名字,在多数人看来是多么普通,多么不起眼的一种代号,可在郑老师的眼里,却成了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从姓名中找到了教育契机,通过作诗、猜谜、编题、命名、专刊、桌签、暖色等形式,让学生感觉自己引起了老师的注意,得到了老师的重视,从而也使老师在用心对待学生姓名的同时,也走进了学生的心灵。
这样一个极其简单的细节,如果没有教师的用心采撷,也不能成为教育的"维C ".另外,在与学生的对话,如何奖励与惩罚学生,怎样与科任教师合作,与家长合作等班主任司空见惯的日常工作中,郑老师也能从具体的事例反思、总结并逐步形成一种教育的艺术。通过众多的案例,我们发现郑老师在与学生对话时表现出的学识与智慧,这需要老师胸藏千秋腹有底蕴,如果没有这些隐性的丰富来支撑,又怎能有那显性的精炼。对照自己,便有了迫切想要充电的愿望。
在奖励学生的时候,我们多比较随意或依靠习惯,奖励两个本子、笔之类的,或发张小奖状了事;当学生犯了错误时,声色俱厉地呵斥一番,甚至罚抄、罚站等粗暴地处理,而不去考虑这样的奖惩是否能起到相应的作用。郑老师在这方面发掘出了新活有趣、驱动内在、真情感人、得体适度的奖励艺术和依"法"施罚、语言责罚、引导担责、心灵责罚的惩戒艺术,让奖励平中见奇,使惩戒令人信服,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与家长合作时,令我感触最深的是多管齐下,形成立体。与家长沟通的方式有很多,除了我们常用的家访、电话联系、家长会等以外,我最感兴趣的`是"联系本"的形式。通过联系本,教师、家长、学生之间随时进行无声的交流,十分便捷。每一种交流方式,郑老师都能从细节考虑,在家校之间构筑一架畅通的桥梁,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教育合力。
其次,敢于创新,不走寻常路。
除了以上的日常班级管理外,郑老师还善于创新,她和同学们一起为班级设计的"狄德罗睡袍"——班徽,换一种方式制定的班规,因势利导整顿的仪表,公平有效的卫生安排等方面,独辟蹊径,开启了班级文化的建设,为我们展示了诸多班级管理的妙招,也让我们分享了过程的甘甜与幸福。
令我最受启发的有两个地方,第一是"收作业讲究技术含量".每天早上,当我踏进教室门口时,总有一种无力感:教室里要么乱糟糟的,大家都在串马灯似的交各种作业,边交边大声说话,不是组长喊"交作业了!"就是组员叫"组长,作业本!"要么就是低着头在书包里翻来翻去找本子,还有的干脆站着看着大家发呆。本来应是书声琅琅的晨读,却变得像茶馆似的。不说吧,这大好的时光浪费,太可惜了;说吧,大家都似乎有事干——交家庭作业啊!每每这时,我就在想,这种现象必须得改变了。可是除了苦口婆心地进行"一日之计在于晨"的说服教育外,始终没找到或者应该说根本没有认真思考如何找出根源所在,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因此,这种现象已存在较长一段时间了。看了郑英老师如何阻止这一"破窗现象"的论述后,为她采取的解决办法而由衷地佩服,也为自己遇到问题,只知叹息而不求"解"的懒散惭愧和自责。
另一个就是关于"班队课怎样上才有效".说实话,我的班队课,正如郑老师所说,已走形变样,甚至沦为摆设。随着国家对德育工作及班主任管理的重视度越来越高,班会课应成为常态化,让它真正发挥作用。如何上好班队课,郑老师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趟出了一条可行的路。"凡事预则立",让班会主题提前亮相,每月四周,主题分为四大版块:生日、节日、爱国、机动,同时制定德育日历,将每月主题统筹安排,然后从"目标的唯实、环节的节约、活动的自然、立意的本真"等几个方面具体设计班会课。告诉我们如何从宏观和微观上把握好班会课,也为我们即将开展的班主任工作的实践研究指引了方向。
第三,善于总结与反思,从熟悉的地方看风景。
这也是读了这本书之后感受最深的地方,其实郑老师的这本书并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只是从平时经历或看到过的教育案例中,立足于班主任的常规工作,通过具体的教育言行承载厚重的师爱,反复思考、总结,将实践与思考对接,给我们展示了有滋有味的管理过程。
面对繁琐的班主任工作,我们常常疲于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处理一件又一件事情,都很少能停下脚步、静下心来好好地思考,还常常感叹"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真的如此吗?郑老师回答得好:不是!是我们失去了一颗善感的心,故而对周围的事物熟视无睹。如果我们能培养起对教育细节的敏感性,就能即使面对家长里短、常规琐事,也能怡然自得。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常常遭遇一个个问题和困难,但谁又能说这不是一个个契机呢?只有我们有心,那些所谓的问题也许根本不是问题,所谓的困难也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难。熟悉的地方不缺风景,缺的是一双发现美的眼睛。郑英老师就有着这样一双敏锐的眼睛和一颗善感的心。她看到了其他教育者未曾留意的风景,感受到其他班主任未曾体会过的幸福。作为班主任的我也希望能"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执着如一地守望着这片教育的农田,浇灌出丰硕甘美的果实!
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读后感 篇5
刚刚拿到这本书时,我便被书名所吸引了——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对于初为人师的我觉得班主任不仅让我毫无滋味,而且五味翻阵。然而读了这本书后,我感受到了,一位睿智的老师,以细腻、包容的情怀,将班主任的常规工作做得有条不紊。书中字里行间流淌着教育的回甘之味,教育的有滋有味。
首先,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年轻的班主任郑英老师。郑英却在班级管理上做得风声水起,1978年出生的她曾连续7年担任了两个班的班主任。她先后成为了《班主任》和《班主任之友》的`封面人物,并也成为了自己所教学科的权威刊物《中学政治教学参考》的封面人物。
郑英是如何在班主任工作上做得有滋味的呢?透过她的书,就可以找到答案。“在细微处用心。”正如郑老师所说。优秀教师第一条是“记住学生的名字”。每个孩子的名字就是一首歌,一段情,一个故事,因为它寄托着父母家长对孩子的期望。郑英老师将班中的孩子的名字串连成文,使孩子的名字顿时有了生明,更显示出在集体中的价值,增添了同学间的亲密感。郑老师还提出我们可以在记住孩子的名字时可为孩子取昵称,在课间谈话时都能用到,甚至可以带进课堂。这是老师走进了学生心灵的第一步,是沟通师生情感的纽带,是教师赢在起跑线上迈出的坚实一步。多么细心而又有智慧的老师啊!极其简单的细心,却有着不简单的内涵,从中透射出人文关怀。
不仅要学会在细微处用心,鼓励孩子、欣赏孩子,而且在必要时要学会惩戒学生,当然善用、慎用这把双刃剑。郑英老师书中提到惩戒的规则需要明确,“丑话”说在前,给学生一个“可视”的标准,从而注意自己的言行,降低犯错误的几率。同时惩戒也需要留有空间,给学生自选性的惩戒方式。这有利于学生灵活机动地选择自身能够的方式承认并改正错误,而且能尽量地确保学生一旦犯错,就早有思想准备,起不到惩戒的效果。在实际的班主任工作中,我效仿这种做法,学生在出现错误,进行惩戒的时候,这种可选性的方式的确让孩子更乐于去接受,同时也竭力维护规则的权威。
班主任开展班级常规工作时,经常翻翻这本书,大有益助。书中收录了诸多班主任的管理妙招,的确是“一线班主任的宝典”。将适于自己班级的方法带到实际工作中去,会让人不知不觉地发现做班主任确实是有滋有味。
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读后感 篇6
参加了培训后,深深折服于郑英老师的教学态度,我想要更深入的了解她管理班级的一些方式方法,也是经验尚浅的我迫切在工作中成长的需要,我买了郑英老师出版的这本《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读完这本书,一些班级管理借鉴来用,确实效果是不错的。
首先,讲的是学生名字的艺术,她抓住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让学生感到老师对自己的重视。以前,我教的班级很多,除了自己做班主任的班级会记住学生名字,其他班级,教了一年下来,能叫出名字的也就只有5、6个,想让学生回答问题就只能点座号,有时想要叫某个同学,但是名字记不住也只能作罢。看了这本书,我知道了名字的重要性,最起码,我现在学会了记住学生的名字,也许一开始比较费力,但是记住学生名字的效果还是显而易见的,我能随心所欲的叫出学生的名字,学生也能从课堂中感觉老师对他的尊重,上课也会更给力。
关于校规班规方面,学生偶尔会犯错,迟到、不交作业、不搞卫生等小问题会经常出现,以前我总是骂他们或叫他们家长来教育,很多时候他们也只是害怕我而摄于我的威严。现在,我会让学生选择措施来“惩罚”,也就是书中所介绍的“自助餐”,让学生选择,这样可以让学生有所选择,也不会让学生觉得自尊心受挫。记得有个这样的故事:有两个买茶叶蛋的,其中一个会问进来的客人,“你要茶叶蛋吗?”客人总是回答“不要”。而另一个生意却很不错,他问的第一句话是“请问你要一个茶叶蛋还是两个”,这样给客人形成一个概念就是在一个和两个之间做出选择,那他卖出去的茶叶蛋就比第一个人要多。其实,我们设计合理的套餐让学生选择也是如此,学生也会形成一个这样的概念,他必须选择一个来弥补自己犯的错,而不是想要逃避。
书中还介绍很多值得我去借鉴的做法,我们不能全部照搬,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但是从中,我们可以学习到一些自己没想到过的新的有效的方法。同时,也提高自己的班级管理水平。
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读后感 篇7
本学期,我校推荐了郑英老师的《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郑老师把自己班主任工作的点点滴滴生活汇成经验,把班主任的智慧集聚于这本书中,用自己的细致到位和大家分享。我感受到了,她是一位睿智的老师,以细腻、包容的情怀,将班主任的常规工作做得有条不紊,书中字里行间流淌着教育的回甘之味,教育的有滋有味。
郑英是如何把班主任工作上做得有滋味的呢?通过她的书,可以找到答案。“在细微处用心。”正如郑老师所说,优秀教师第一条是“记住学生的名字”。在她眼里,一个个平淡无奇的名字都充满了生机,一个名字是一首歌,一个名字是一段情,一个名字是一个故事,因为它寄托着父母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她用学生的名字做藏头诗,她为学生量身定做谜语,她将学生的名字编入习题,她以学生的名字命名备品,她把学生的名字作为专利称号,她还为每位学生制作了精美的书签,她把学生的名字用到了极致,成为了教育艺术。这是老师走进了学生心灵的第一步,是沟通师生情感的`纽带,是教师赢在起跑线上迈出的坚实一步。多么细心而又有智慧的老师啊!极其简单的细心,却有着不简单的内涵,从中透射出人文关怀。
不仅要学会在细微处用心,鼓励孩子、欣赏孩子,而且在必要时要学会惩戒学生,当然善用、慎用这把双刃剑。郑英老师书中提到惩戒的规则需要明确,“丑话”说在前,给学生一个“可视”的标准,从而注意自己的言行,降低犯错误的几率。同时惩戒也需要留有空间,给学生自选性的惩戒方式。这有利于学生灵活机动地选择自身能够的方式承认并改正错误,而且能尽量地确保学生一旦犯错,就早有思想准备,起不到惩戒的效果。在实际的班主任工作中,我效仿这种做法,学生在出现错误,进行惩戒的时候,这种可选性的方式的确让孩子更乐于去接受,同时也竭力维护规则的权威。
我非常欣赏书中这样的一段话:“用你对生活的态度去对待你的学生,你会发现另一片场景。学生也许会不尽人意,就像生活,但你努力多少,就会回报多少。我们也许要的不是回报,但那种酸甜苦辣之后满满成长的喜悦,这将是一种过程中最幸福的事。作为班主任体味的就是这样一种有着涅槃的成长幸福,你和学生一起,不会孤独。”
郑老师她所做的事情也是我们很多班主任都在做的,只是她在常规工作中多了一份细心、一份用心,并注重积累。书中介绍的郑老师班主任妙招,真可谓“一线班主任的实用宝典”,班主任开展班级常规工作时,可经常翻翻这本书,对做好班主任工作大有裨益。
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读后感 篇8
这本书总共分成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在细微处用心,第二部分:不走寻常路。这本书不仅教会老师们怎么在细微处用心做好班主任的工作,同时也教会老师们如何用另一种方式轻松而有滋味地当一名班主任。
来到高岚中心学校已经快两年了,同时也当了快两年的班主任,这两年里酸甜苦辣都有。刚当班主任有着许多的困惑,当班主任的路途是艰辛的,也遇到了许多的问题。两年里不断地在书中,在班主任工作室里,也在自己的实践中摸索总结,努力让自己做一个智慧的班主任。要乐于班主任工作,也要智慧于班主任工作。看了郑老师的书了解到,郑老师临危受命,连续七年同时担任两个班的班主任工作。刚看书的自序部分,看到郑老师七年同时担任两个班的班主任,让人觉得很不可思议。当过班主任的都知道,班主任的工作很艰辛也很繁琐,当了一个班的班主任我们偶尔会有埋怨。可是郑老师的班主任工作却做得有滋有味,带着好奇和敬佩我认真地读完了这本书。每遍读完似乎都能从中获得不一样的体会。这次体会最深的就是班主任如何与家长合作。
书中有一节是赢得家长,教育就成功了一半。与家长合作确实是一门艺术,很多时候我们与家长合作都存在许多误区。误区一或卑或亢,姿态不当。刚当班主任那会儿,对“尊重家长”这着不恰当的理解,每次对家长基本都是有求必应,从谏如流。慢慢发现,有些家长会不断提出一些难以实现甚至有些过分的要求。这给班主任工作带来很多困恼,其实班主任与家长之间应该要建立一个平等的关系,在平等的基础上互相合作,共同帮助孩子进步。误区二疏密失度,尺度不佳。与家长的联系,并不是越近越好,也不是越远越好。不能事无巨细,逐一汇报,也不能让家长对孩子的在校表现一无所知。误区三片面关注,厚此薄彼。班主任不能“重两头轻中间”,很多时候班主任会对成绩突出的学生关照有加,对那些成绩居后或行为不良的学生也会格外上心,而那些成绩一般,听话又沉默寡言的学生似乎很容易被老师忽视。这样家长也会被理所当然的忽视,所以不能片面关注。要把爱洒向每一位学生,让他们在爱的阳光下如向日葵般茁壮成长。老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和每一位学生家长。班主任工作中,还存在许多的误区,要我们不断地克服。和家长良好关系的建立,靠的不是技巧和圆滑,而是班主任发自内心地对家长尊重和关怀。班主任要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凝聚班级。
郑老师的《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让我学到了很多:要用心做好班主任工作,发现其中的乐趣,要用智慧通盘谋划,从细微处着手,活到老,学到老,成就班主任的智慧,让班主任的工作做得有滋味!
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读后感 篇9
这本书总共分成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在细微处用心,第二部分:不走寻常路。这本书不仅教会老师们怎么在细微处用心做好班主任的工作,同时也教会老师们如何用另一种方式轻松而有滋味地当一名班主任。
来到高岚中心学校已经快两年了,同时也当了快两年的班主任,这两年里酸甜苦辣都有。刚当班主任有着许多的困惑,当班主任的路途是艰辛的,也遇到了许多的问题。两年里不断地在书中,在班主任工作室里,也在自己的实践中摸索总结,努力让自己做一个智慧的班主任。要乐于班主任工作,也要智慧于班主任工作。看了郑老师的书了解到,郑老师临危受命,连续七年同时担任两个班的班主任工作。刚看书的自序部分,看到郑老师七年同时担任两个班的班主任,让人觉得很不可思议。当过班主任的都知道,班主任的工作很艰辛也很繁琐,当了一个班的班主任我们偶尔会有埋怨。可是郑老师的班主任工作却做得有滋有味,带着好奇和敬佩我认真地读完了这本书。每遍读完似乎都能从中获得不一样的体会。这次体会最深的就是班主任如何与家长合作。
书中有一节是赢得家长,教育就成功了一半。与家长合作确实是一门艺术,很多时候我们与家长合作都存在许多误区。误区一或卑或亢,姿态不当。刚当班主任那会儿,对“尊重家长”这着不恰当的理解,每次对家长基本都是有求必应,从谏如流。慢慢发现,有些家长会不断提出一些难以实现甚至有些过分的要求。这给班主任工作带来很多困恼,其实班主任与家长之间应该要建立一个平等的关系,在平等的基础上互相合作,共同帮助孩子进步。误区二疏密失度,尺度不佳。与家长的联系,并不是越近越好,也不是越远越好。不能事无巨细,逐一汇报,也不能让家长对孩子的在校表现一无所知。误区三片面关注,厚此薄彼。班主任不能“重两头轻中间”,很多时候班主任会对成绩突出的学生关照有加,对那些成绩居后或行为不良的学生也会格外上心,而那些成绩一般,听话又沉默寡言的学生似乎很容易被老师忽视。这样家长也会被理所当然的`忽视,所以不能片面关注。要把爱洒向每一位学生,让他们在爱的阳光下如向日葵般茁壮成长。老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和每一位学生家长。班主任工作中,还存在许多的误区,要我们不断地克服。和家长良好关系的建立,靠的不是技巧和圆滑,而是班主任发自内心地对家长尊重和关怀。班主任要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凝聚班级。
郑老师的《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让我学到了很多:要用心做好班主任工作,发现其中的乐趣,要用智慧通盘谋划,从细微处着手,活到老,学到老,成就班主任的智慧,让班主任的工作做得有滋味!
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读后感 篇10
最初吸引我的是这个名字——《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读后感7篇。我带着十分的兴趣,读完全书,不禁感叹这是一位小细致、大智慧的班主任。
郑英老师在班级管理上做得风声水起,1978年出生的她曾连续七年担任了两个班的班主任。她先后成为了《班主任》和《班主任之友》的封面人物。
郑英是如何在班主任工作上做得有滋味的呢?透过她的书,就可以找到答案。"在细微处用心。"正如郑老师所说。优秀教师第一条是"记住学生的名字".每个孩子的名字就是一首歌,一段情,一个故事,因为它寄托着父母家长对孩子的期望。郑英老师将班中的孩子的名字串连成文,使孩子的名字顿时有了生明,更显示出在集体中的价值,增添了同学间的亲密感。郑老师还提出我们可以在记住孩子的名字时为孩子取昵称,在课间谈话时都能用到,甚至可以带进课堂。这是老师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读后感走进了学生心灵的第一步,是沟通师生情感的纽带,是教师赢在起跑线上迈出的坚实一步。多么细心而又有智慧的老师啊!极其简单的细心,却有着不简单的内涵,从中透射出人文关怀。
郑英老师在和孩子们的交流中很少用指责、训斥、也很少唠唠叨叨、不着边际。更多的时候她用简短富有寓意的小故事或者小案例来打动孩子们,留给孩子们的是思考和沉静,更是收获感悟。
在细微处用心,着眼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她将班主任工作变得生活化,生活是顺其自然,充满着神奇的。她讲到,用你对生活的态度去对待你的学生,你会发现另一片场景。学生也许会不尽人意,就像生活,但你努力多少,就会回报多少。
我们也许要的不是回报,但那种酸甜苦辣之后满满成长的喜悦,这将是一种过程中最幸福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