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残奥会温暖与感动常在心得体会

笔构网

2025-05-26心得

请欣赏北京冬残奥会温暖与感动常在心得体会(精选14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北京冬残奥会温暖与感动常在心得体会 篇1

“冰墩墩”掀起的热潮还在持续,“雪容融”紧接着登场——3月4日,北京冬残奥会开幕。以“生命的绽放”为主题的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延续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带给世界的温暖和感动,并让这场盛会的意义远超体育范畴。放下国别与种族的隔阂,突破战火与纷争的阴影,“一起向未来”的呼声将全球人民团结在一起,共同呼唤一个更具包容性的世界。

3月4日是中国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在民间有“龙抬头”的说法。一个月前,北京冬奥会在“立春”中给了人们初春萌芽的蓬勃希望和生命之力,“龙抬头”则寓意着万物齐发的盎然生机和五彩斑斓。在北京冬奥会上,运动员挑战人类极限的同时也让观众享受了一场场超级视觉盛宴;已经拉开序幕的冬残奥会则为残疾人运动员向世界展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提供了舞台,而他们自强不息、奋力拼搏的精神,带给全球观众的激励和感动也必将余韵悠长。

从1976年第一届冬残奥会在瑞典举办以来,冬残奥会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世界残疾人运动员展示竞技水平和演绎生命价值的舞台,也为世界搭建起友谊的桥梁。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肆虐,一些地区还存在不确定性,而北京冬残奥会依然如期举行,这是中国为促进奥林匹克事业和残疾人事业发展作出的新贡献。

事实再次向世界证明,中国是值得信任的。中国已经向世界呈现了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冬奥会,各国运动员没有后顾之忧地在这里交流和竞技,我们也有信心有能力举办同样精彩的冬残奥会,确保残疾人运动员在美好的无障碍体验中,尽情展现生命之美。人们将会看到,尽管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但“勇气、决心、激励、平等”的残奥价值观将在北京冬残奥会上熠熠生辉,团结与和平的信念也将再次被高高举起。

国际奥委会终身名誉主席萨马兰奇曾说:“残疾人运动是唤醒人类良知的运动。”全世界有超过10亿的残疾人,约占总人口的15%,其中中国有8500多万残疾人。北京冬残奥会提供了一个窗口,让世界集中看到他们的存在、努力和不易,同时也给世界一个机会,为残疾人运动员的自强不息鼓掌,并推动全社会对残疾人的关怀。推动人类的和平、包容和融合,是本次冬残奥会吉祥物“雪容融”名字的重要内涵,也是它传递给世界的温暖信息。

就在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前夕,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发表的《中国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和权利保障》白皮书披露,全国残疾人社区文体活动参与率由2015年的6.8%持续提升至2021年的23.9%。北京冬残奥会上,佩戴防伪追溯码的导盲犬和其他多项高技术助力残疾人的设施和服务,也都纷纷亮相。北京准备此次冬残奥会的'细心周到完全不亚于此前的冬奥会,对履行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精神一丝不苟,这是中国政府“执政为民”理念的一种自然的国际延伸。

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上,最后一棒火炬手是位盲人运动员,这在残奥会和冬残奥会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当这位盲人运动员摸索着几次尝试将火炬插入雪花台时,全场观众为他加油打气;当火炬留在大雪花中心,整个体育场掌声雷动。这一幕令人动容。有网友评论说:“他虽然看不到光,却为我们点亮了夜空。”历史已经镌刻下北京2022年冬奥会带给人们的惊喜和希望,它也将镌刻下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的温暖和感动。

“两个奥运,同样精彩”。我们期待,在北京冬残奥会的赛场上,残疾人运动员用他们的友爱、勇气和坚强,为这个动荡不安的世界注入和平、温暖、积极的能量。

北京冬残奥会温暖与感动常在心得体会 篇2

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开幕式将于4日晚上演,在浪漫、唯美、富有诗意的冬奥会开幕式之后,冬残奥会将呈现一场怎样的开幕式?近日,冬残奥会开幕式导演沈晨在接受采访时进行了介绍。

据悉,本次开幕式的名称与核心内容为《生命的绽放》,通过质朴的情感、简约的编排,表达“自强不息、突破自我、残健融合”的理念,展现残疾人生命绽放的动人时刻。参演人员中有30%是残疾人、70%是健全人,将以残疾人表演者为主要角色。

与冬奥会开闭幕式一样,冬残奥会开闭幕式也将在国家体育场“鸟巢”进行。虽然是同一个场地,而且同样运用了超大地面屏幕,但沈晨介绍说,冬残奥会开幕式与冬奥会还是有所不同。

在色彩方面,沈晨说:“冬奥会开幕式讲述了冰雪的故事,闭幕式是蔚蓝色浪漫和红色的激情碰撞,而在冬残奥会开幕式中,我们将用大家能够看到的所有颜色来融化和兼并。”他表示,冬奥会开闭幕式更多传达的是一种中国式浪漫的人文特色,比如折柳送别等。而冬残奥会开幕式则从创意阶段开始,就明确要讲述残疾人自己的故事。

“为什么是这样的?因为我们想表达的是每一个残疾人内心最美丽、最精彩、最绚烂的绽放瞬间。每一个残疾人,都有自己内心的故事,每一个人都在改变着世界,也都在创造着世界。”他说。

与此同时,中国元素在冬残奥会开幕式中也必不可少。其中,象征团结、友谊、共融的“同心圆”概念将贯穿始终。沈晨介绍说,开幕式倒计时、国际残奥委会标志展示、文艺表演以及点火瞬间等等,都将有“同心圆”出现。“之所以是‘同心圆’,就是让大家不断聚焦、不断感受那份团结、友谊以及打破壁垒后的共融。”

此外,沈晨还透露,冬残奥会吉祥物“雪容融”也将在开幕式上闪亮登场,在运动员入场时带领大家欢迎远道而来的残疾人运动员。

北京冬残奥会温暖与感动常在心得体会 篇3

泰国奥委会副主席、国际奥委会委员巴达玛·利斯瓦达恭近日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中国克服诸多挑战成功举办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在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史上谱写了新的篇章。

巴达玛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成功举办,说明只要精心策划、团结一致,我们就可以变不可能为可能。”

她说,虽然全球肆虐的疫情给运动员和其他所有人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但中国成功举办这两项赛事,进一步证明了体育不仅能给人们带来快乐,也能传递希望与鼓舞。

“奥运会这样的国际性体育赛事可以说是唯一能够让全世界在和平、团结且没有任何歧视的情况下携手前行的活动。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将继续鼓舞并启发年轻一代和残障人士积极开展并投身于冰雪运动。”她说。

巴达玛表示,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为自己留下了太多难忘记忆,北京是历史上首个举办过夏季奥运会和冬季奥运会的城市,为未来奥运会的举办城市树立了新的标杆。

她说,中国向全世界奉献了简约、安全、精彩的奥运盛会。同时,中国将本国传统文化与冰雪文化和奥运文化完美融合于一体,所做努力令人钦佩。

她尤其对北京冬奥会的开幕式表示赞叹,通过人工智能、机器视觉、5G和云技术等科技手段的运用,中国克服了疫情影响,在赛场中营造了“人少而不空”的效果,也进一步印证了科技将在体育中发挥更大作用,并最终实现相辅相成的目标。

巴达玛表示,从2008年夏季奥运会到2022年冬季奥运会的14年间,北京发生了巨大变化,发展迅速,现代化程度更高。本届冬奥会期间,“我们见证了中国的科技发展”,可谓创新、现代科技、绿色能源和可持续发展的完美结合。

北京冬残奥会温暖与感动常在心得体会 篇4

伴随着唱片的转动,唱片上逐渐显现出运动的人物造型。随后,一个个赛场瞬间呈现了出来。北京冬残奥会的精彩,就是由这样的一个个难忘的瞬间组成,北京冬残奥会的记忆,就是由这样一个个鲜活的人物、生动的故事构成。

在赛场,所有人都是胜利者!“我们延续了冬日暖阳的设计主题,用胭脂粉与冰雪蓝两种色彩营造温暖氛围。”冰雪蓝呈现冰雪运动的空灵与清澈,胭脂粉象征温柔、希望、包容与乐观。此外,云水蓝、丹紫红、宝石蓝、柠檬黄等明亮色彩作为辅色加入,让暖意更加浓郁、饱满和明媚。

“这也代表了在色彩斑斓的世界里,残疾群体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拥有不息的生命力,也怀揣着对更美好生活、

更包容世界的不懈追求。”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科技美学的融合,用“简约而不简单”的表现形式,成为手册的亮点。在各代表团旗帜入场与向志愿者致谢环节的页面中,放射性的线条构成了千姿百态的、绽放的花。“观众可能看不出花朵的品种,这正是我们想达到的效果。”夏小奇解释,花朵的图形既是残奥运动员奋勇拼搏的身姿,也是志愿者默守岗位的身影。

在爱的感召环节的页面设计中,橄榄枝的枝蔓顽强地向前伸展,寓意爱和和平。中国式的浪漫带给世界以震惊,随着冬奥的圆满结束,北京冬奥产生的影响将持续扩大,愿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的温暖时刻,留存为永恒的记忆。到了和雪容融说再见的时候了,你是否会不舍?是否会留恋?

北京冬残奥会温暖与感动常在心得体会 篇5

“龙抬头”,再启程!

今夜,残奥会的火种时隔14年再度点亮千年古都,续写“双奥之城”的荣耀;

今夜,“鸟巢”时隔12天再迎盛大聚会,2022年初的冰雪盛会终现生命绽放。

世界目光聚焦于此,灿烂星辉照耀前方。在冬残奥会精神的感召下,“精神寓于运动”的残奥理念与“平等、参与、共享”的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理念在此相融相汇,书写成一篇自强不息、突破自我、残健融合的动人故事。

鸟巢上空,夜空中星光闪烁。场地中央,洁白的冰面也渐渐幻化成闪烁的星海,浮现出过往12届冬残奥会的光辉历史。从瑞典恩舍尔兹维克到韩国平昌,世界残疾人冰雪运动员宛如点点星光,在冬残奥会赛场实现生命价值,演绎人生精彩。

最终,画面定格在“2022中国北京”,北京冬残奥会如期而至。此后的9天赛期里,北京冬残奥会不仅将成为来自五湖四海的残疾运动员展示竞技水平和精神风貌的平台,更将为促进奥林匹克事业和残疾人事业发展作出新贡献。

英雄无言,热爱有声。

8名残健融合护旗手护送五星红旗入场,他们是中国残疾人运动员以及为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做出贡献的代表,视力残疾人们在仪式旗台两侧无伴奏合唱《我和我的祖国》。随后国旗升起,国歌奏响,现场的听力残疾人们也用手语“演唱”国歌。

赤诚爱国心,浓浓家国情。在无声、无色的世界里,他们的赤子之情同样浓烈。这一刻,《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从他们炽热的心间流淌而出,成为中国促进残疾人平等参与和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的缩影。

不仅如此,伴随着《歌唱祖国》的旋律,东道主中国代表团步入场内。本届冬残奥会,96名中国运动员将参加6个大项73个小项的角逐。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运动员全部为业余选手,他们也成为广大残疾人积极参加体育运动,推动实现“健康中国”的生动写照。

一枚国际残奥委会标志,出现在一位盲人手中。不同于以往冬残奥会开幕式,国际残奥委会标志的展示方式,这枚小小的会徽“无形”却深深烙印在更多残疾人的心中。运动点燃希望,拼搏成就梦想,此刻最小的会徽也以向世界发出“改变始于体育”的号召。

浪漫延续,希望长存,“大雪花”造型的火炬台再一次呈现在观众面前。身为最后一棒火炬手的盲人运动员李端,在火炬台前小心摸索着火炬接口,将“飞扬”火炬插入雪花火炬台,期间全场掌声雷动,洪亮的“加油”响彻鸟巢。

这一刻,在鸟巢中央“微火”的映衬下冬残奥会开幕式更显温情。而无论是开幕式倒计时、文艺表演和点火瞬间,象征团结、友谊、共融的“同心圆”概念贯穿始终,也让关注着这场盛会的人不断感受“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人文情怀。

如果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中24节气倒计时、天上奔涌而落的黄河之水,在鸟巢上空绽放的“迎客松”烟花,尽显“中国式浪漫”;今夜,全部由残疾人参演的《同在蓝天下》,残健融合的舞者绘出一张绚丽笑脸,国家体育场则共同唱响生命的赞歌。

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实现完美交接,背后是筹办工作“同步规划、同步实施”的运筹帷幄。2月20日,北京冬奥会圆满落下帷幕。此后的短短12天内,北京冬奥组委在场馆建设和运营、竞赛组织、疫情防控、赛事服务保障等方面顺利完成冬残奥会的转换工作。

“两个奥运、同样精彩”,最终,完美、感人的开幕式成为中国兑现这项庄严承诺的崭新起点。此后的9天时间内,来自五湖四海的冬残奥运动健儿汇聚于此,发扬拼搏精神、展现自强不息风貌,共同组成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冬残奥盛会的拼图。

北京冬残奥会温暖与感动常在心得体会 篇6

3月4日,世界的目光将再次聚焦国家体育场“鸟巢”,备受关注的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将于4日晚精彩亮相,目前各项准备工作就绪,今晚将进行演出前的最后一次彩排。

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将以“生命的绽放”为主题,在80分钟左右的时长内,秉持残健融合的理念,通过十多个场上环节,在温暖、感动的氛围中,展现残疾人对“更美好的生活、更包容的世界”的不懈追求。

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开闭幕式总导演张艺谋:已经跟冬奥开幕闭幕不一样,冬奥还是冰雪蓝,而我们是这样的一种五彩斑斓的感觉,表达出热烈的情感、打动人心的情感来,而这个特点恰巧是冬残奥会最能达到的。我们加班加点把这场开幕式充满感情的这个点突出,也许我们就成功了。

本次冬残奥会开幕式汇聚了来自全国多地、各行各业的参演人员,其中残疾人占比为30%,主创团队运用仿真排练技术,提高排练效率,突显人文关怀,通过将残健融合的理念贯穿于内容和形式当中,阐释自强不息、同心与共的精神内核。

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开闭幕式导演沈晨:我们表现残疾人自己这方面,肯定是温暖、感人的,因为讲的都是每一个残疾人自己的故事,但是我给了一个比较重要的理念,就是从头贯穿始末,一直在强调“同心圆”的概念,无论是我们的舞美空间、视觉空间以及表演空间,“同心圆”本身是一个中国古老的文化概念,而且“同心圆”里面还有个非常好的寓意:团结、友谊、平等,对于残健共融的这一届冬残奥开幕式,这个理念是最重要的亮点。

北京冬残奥会温暖与感动常在心得体会 篇7

本届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和刚刚过去的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一样,简约而精彩,温暖而感人。其中有一个环节是火炬手李瑞点燃火炬的那一刻,看过冬残奥会开幕式的观众当时都为李瑞捏了一把汗,因为他为在触摸大雪花的中央位置点燃主火炬所经历的时间显然超出预期,以至于现场有人喊出”加油“为他打气,并且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最终李瑞还是把主火炬稳稳地插入指定位置,点燃主火炬。对于普通人,这显然是非常容易完成的动作,但对于只能用双手来触摸感知方位空间的完全没有光感的`盲人,这项任务并不简单。另外,在开幕式护送国旗到升旗台环节中有一名穿戴假肢的护旗员也特别引人注目,虽然到现在为止我还不知道他姓甚名谁,但在护送国旗的这段路程上,他的步伐异常坚定矫健,看起来与常人无异,可以想见他一定付出过比普通人更多的努力和汗水。

我喜欢看金庸的武侠小说,他的武侠小说有个特点,就是里面有很多武林高手甚至主人公都是残疾人士,比如《射雕英雄传》里的江南七怪的老大柯镇恶、以九阴白骨爪名扬天下的梅超风、《倚天屠龙记》中的金毛狮王谢逊、还有《神雕侠侣》中的主人公独臂大侠杨过。这些人物在小说里都是武林高手,他们拥有比普通人更高强的武功,特别是杨过的黯然销魂掌更是独步天下,感觉身体残疾并没有给他们带来不便,反而另他们能力更加突出。我曾经也会幻想自己看不见的时候是不是也能正常生活,在家独处时我甚至还尝试过蒙上双眼在家走一圈,但对于我最为熟悉的地方,只要蒙上眼睛我还是会到处碰壁,根本无法行动,更别谈生活工作了。可见小说毕竟是小说,真实世界的残疾人在实际生活中无疑会付出更多的辛劳。所以对于自强自立的残疾人士我一直是抱有同情心且十分敬佩的。对于歧视残疾人士的行为和个人,我也一向是反对和鄙视的。先不论歧视行为对于残疾人的伤害,谁又能保证普通人自己就能平安一生而不会遭遇变故?

因为这次北京残奥会开幕式的缘故,我还特地查阅了相关资料才知道原来残疾人占世界人口的10%-15%,这其实是不小的比例。残疾人在中国大概占6.34%,因为我国人口基数大,所以我国残疾人的绝对数量也是相当多的。在我看来残疾人士只是某些功能受限的人群,当今世界科技不断发展,残疾人穿戴相匹配的科技产品后完全可以弥补生理功能的缺陷,生活工作不仅与普通人无异,甚至还更为优秀,也同样可以为社会做出大的贡献。我相信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残疾人与普通人的界限会越来越模糊,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他们就是人类大家庭中的一份子,大家一起学习、生活与工作,一起向未来,共享人类发展成果。我想这也是举办残奥会的目的之一,因为残疾人也同样能享受精彩人生,也祝愿我国冬残奥会健儿在比赛中努力拼搏,为祖国争光,为世界添彩!

北京冬残奥会温暖与感动常在心得体会 篇8

3月13日晚,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闭幕式在北京国家体育场举行,我在线上全程观看了直播,感触颇深。整个闭幕式是那么的震撼人心,也是那么的温暖感动。中国在疫情蔓延和国际局势紧张的今天,克服重重困难成功举办了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并且以傲人的成绩处于金牌榜前列,让世界看到了我们国家的发展和欢迎世界各族人民的热情。让我印象最深的节目是《爱的感召》,是由盲人演唱者、听障手语表演者等组成的残健组合共融的演出团舞。他们展现了拥抱世界的动人力量,也向世界发出了爱的感召。演员们用手语讲述亲情、爱情、友情,向世界表达了人间温情,也向世界展示了希望。

冬残奥会让我看到了力量、温暖与希望,看到了每一个生命的活力。最后,祝福伟大祖国更加繁荣昌盛。

北京冬残奥会温暖与感动常在心得体会 篇9

以一路领先的姿态到达终点,中国选手郑鹏夺得北京冬残奥会越野滑雪男子长距离(坐姿)项目金牌,也为中国队取得了在该项目上的历史最好成绩。

夺冠后的郑鹏在受访时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因为他实现了四年前的梦想。在2018年平昌冬残奥会越野滑雪男子坐姿15公里比赛中,郑鹏获得第四名,创下了当时中国队冬残奥会个人项目的最好成绩。

虽然已经成绩不俗,但四年前距离领奖台仅一步之遥的郑鹏仍不免遗憾。“前几圈如果控制再好一点,可能成绩会更好。”彼时的他这样总结自己的表现,同时立下了更高的目标。“回去继续加把劲,努力争取登上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的领奖台。”

他做到了。“今天把这几年的训练水平都给发挥出来了,感觉滑的节奏都比较顺,中途可能有点小失误,还是及时地调整回来了。”

与四年前不同,郑鹏认为自己能够在长距离比赛中夺冠的关键就在于对节奏的掌控。“毕竟是18公里,就怕前面的节奏太着急了,会影响后面的体能分配,今天还是节奏把握得比较好。”他说。收获金牌的郑鹏面对记者提问总是能够冷静分析比赛的得失,而他成长为专业滑雪运动员的道路其实布满荆棘。今年29岁的郑鹏出生在福建莆田。2011年,在一家汽修厂当学徒的他被升降机砸伤双腿造成残疾。

2013年,郑鹏在家乡残联的推荐下报考北京一所残疾人体校并被录取,从此与滑雪运动结缘。进入国家队后,在上强度的训练中,郑鹏也会滑倒摔伤,但他仍咬牙坚持,日复一日地朝着自己的梦想进发。

时隔四年终于圆梦,站上最高领奖台的郑鹏却没有过多提及自己的艰苦付出,而是将更多感谢给予了自己的教练和队友。“四年来我们按照教练的系统训练计划提高体能,在匀速训练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体能分配方式。”他说。

与教练提供的训练指导相比,郑鹏认为队友给予他的更多是心理上的支撑。“今天我们有三位队员参赛。如果自己真的发挥不好,还有队友在后面接棒,让我感觉轻松不少。”郑鹏笑言。

北京冬残奥会温暖与感动常在心得体会 篇10

随着雪容融前进的脚步,一条冰雪赛道在脚下延展。赛道展开,“欢迎”的字样越发醒目!

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上,护旗手们手持国旗缓缓前行,场地内呈现出蓝天白云的美丽景象。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蓝天白云下,五星红旗更加鲜艳。现场的残疾人合唱团齐声唱响《我和我的祖国》,大家一起,共同唱出对祖国的热爱!

第13届冬季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4日在北京开幕。这一冰雪盛会,不仅将检阅中国冬残奥运动的发展成果,还将解开中国冬残奥代表团的“三大悬念”,见证其在家门口的再次突破。

说一下最终的点火吧。我觉得这个点火过程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我说设计并不具有任何贬义。而是张艺谋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所有的关注集中定格在这几十秒。通过盲人和普通人点火过程的明显差异,让残奥会的主题,意义一下子走进了所有观众心里。关爱残疾人,一齐创造美好未来。如果盲人火炬手和正常人一样轻松插入火炬,那么大家对残奥主题的感受就会减弱很多。让盲人火炬手轻松插入火炬很难吗,非常简单。无论是设计辅助插入装置,还是简单粗暴的用模型反复练习,都可以实现。所以我觉得是设计过的。这让我想起来当初阿里颤巍巍点火的画面,一代经典。

关于最后的点火仪式,看直播的时候大家是比较揪心的,因为最后是在志愿者的帮助下,火炬才算是顺利点燃。但我个人是很喜欢这样的安排的,因为即便是身处黑暗,无法见到光明的盲人,依旧能够点亮所有人心目中耀眼的圣火。我想,这是最打动人心的环节。盲人把火炬插到雪花上,让我感动。

我虽然不是盲人,但现在迷茫的很,我站在黑夜笼罩的路口,没有任何光亮,根本不知该如何去走?看到盲人多次失败最终摸索成功把火炬插到雪花上,我想我也应该这样,虽然没有指路明灯,可是路还是要走的呀,一直站在原地不是办法,走吧,走才知道对不对。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没有方向的前提下,坐以待毙是下下策,只有勇敢去做,才会在摸爬滚打当中逐渐找到自我,找到真正的方向。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开幕式同样给我信心和动力,也一样精彩。希望,所有迷茫的人都能找到真正的自我和方向。

因此,有理由期待,在本届冬残奥会上,中国运动员在展现出新时代中国残疾人自强不息精神风貌的同时,也能在运动成绩上实现新的突破。

北京冬残奥会温暖与感动常在心得体会 篇11

残奥会将于3月4日至13日举行,为期10天。届时运动员将参加两个大类中6个运动项目共78个不同竞赛项目的争夺:

雪上运动:高山滑雪、越野滑雪、冬季两项和单板滑雪。

冰上运动:残疾人冰球和轮椅冰壶。

这些赛事将在北京、延庆和张家口三个赛区的六个场馆内举行。其中两个场馆——国家体育馆(残疾人冰球)和国家游泳中心(轮椅冰壶)-是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和残奥会的遗留场馆。

首先是欢迎仪式:一群穿着五彩服的卡通玩偶出现在我的眼前,慢慢地,他们变成了一座“彩虹桥”,十分好看.到选手入场了:147个国家和地区的4000多名残奥会选手,走进欢乐的鸟巢。他们有的坐着轮椅,有的架着拐杖,有的靠人扶持,有的双目失明……但他们每个人的脸上,都是一片灿烂的笑容。

动人的一幕出现在德国代表团入场时。选手们步入场地,笑向观众,并亮出了一面写有四个汉字“北京你好!”的德国国旗。547名中国代表队出场了,全场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开始表演了,首先是《太阳鸟》:“太阳鸟”飞向一位盲人歌手,盲人歌手唱起了:《天域》。《星星,你好》:舞台的中央,320名聋人姐姐穿着洁白的裙子,翩翩起舞,用手语对着天空说:“星星,你好!”<<永不停跳的舞步:百名聋人舞蹈家,用灵动的双手,“跳”着酷似芭蕾的舞步,轻盈欢快地旋转、跳跃.她们中间有一位身着白色芭蕾舞裙的小姑娘,坐在轮椅上用双手翩翩起舞。她就是“芭蕾女孩”—李月。她跟“芭蕾王子”一起翩翩起舞……

最后,韩红阿姨和刘德华叔叔一起唱起主题歌:《和梦一起飞》。

最激动人心的一刻即将到来,33岁的侯斌叔叔用自己的手臂,将轮椅和身体一同拉起,一点点向上攀升,全场观众的加油声伴随他一直攀升到39米高处的主火炬燃点,他伸手向前,点燃主火炬。顿时,全场沸腾!天空放出美丽的烟花。

明天我们等待着中国健儿再创辉煌!

北京冬残奥会温暖与感动常在心得体会 篇12

在闭幕式上,我印象尤为深刻的依旧是具有中华文化内涵的元素,冬奥会的“黄河之水天上来”、“来时迎客松,去是临别柳”,冬残奥会开幕式上的中国结,闭幕式的留声机,无一不体现着中华文化的美和中国人骨子里的浪漫。

冬残奥会闭幕式结束了,也标志着北京这座双奥之城的使命告一段落。一朵雪花的故事贯穿了整个冬奥会与冬残奥会,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美好而深刻的难忘回忆。在从冬奥会开始到冬残奥会闭幕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深深为每一位运动健儿身上的奥林匹克精神所感动。中国冬残奥会代表团在本届冬残奥会上金牌与奖牌数断层第一,很多项目创造了参赛以来的最好成绩,要恭喜他们取得的成绩,也期待未来我们的冰雪运动领域可以发展得越来越完善。

我们要学习运动健儿身上不屈不挠与坚持的精神,也要树立文化自信,在更多的场合展现出中华文化之美。

北京冬残奥会温暖与感动常在心得体会 篇13

前不久落幕的北京冬奥会,其开、闭幕式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科技的加持下,两场盛典将中国的浪漫与文化底蕴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此前的采访中,北京冬残奥会开闭幕式导演沈晨表示,将延续“简约、安全、精彩”的理念,让残疾人和健全人携手参与,把文艺演出融入仪式流程中,呈现一场温暖、感人、精美的开幕式。

沈晨还“剧透”称,倒计时环节值得期待,同时会徽展示环节将出乎所有人意料,会用一个不同且感人的方式呈现。

“通过残奥运动,构建包容性世界”,这是残疾人运动的愿景,也将推动中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北京冬残奥会无处不在的人文关怀,从冬残奥村一个又一个的暖心细节中便可见一斑。

而通过举办冬残奥会,对政府决策和公众观念产生积极影响,使残疾人更充分参与社会生活,推动保障残疾人在体育、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平等权益,共享积极社会发展成果,也是北京冬残奥会的一大意义所在。

在开幕式以及后续比赛的场上与场下,这些人文关怀将如何更深入、更生动地呈现,也将是北京冬残奥会的一大看点。

2018年平昌冬残奥会,中国轮椅冰壶队6:5战胜挪威,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夺得历史首枚金牌。北京冬残奥会,曾创造荣耀的他们能否卫冕成功,将是一大看点。

在位于北京顺义的国家残疾人冰上运动比赛训练馆冰壶馆中,“平昌夺冠已成历史,从零开始奔向北京”这句高悬的标语格外醒目。此前的采访中,中国轮椅冰壶队队员表示,要把压力变成动力,打好自己的比赛。

2018年平昌冬残奥会轮椅冰壶决赛,中国队通过加时赛6-5击败挪威,夺得中国代表团历史上第一枚冬残奥金牌。

近年来,中国残疾人冬季运动发展迅速,全国冬残奥运动员由原来不足50人发展到近千人,技术官员从无到有,发展到100多人。

北京冬残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由217人组成,其中运动员96人,是中国参加冬残奥会以来,代表团规模最大、运动员人数最多、参赛项目最全的`一届。

虽然其中有85名运动员为首次参加冬残奥会,占比88.5%,但多个项目展现出不错态势。例如2017年从零起步的中国残奥冰球队,仅用不到4年的时间,就达到世界A组水平,同时获得北京冬残奥会参赛资格。

平均年龄只有21.8岁的中国残奥单板滑雪队,是中国体育代表团中最年轻的队伍。领队张国生表示,这一年多下来训练效果很不错。“我们有信心在本届冬残奥会中展现出残疾人自尊、自强、自信的精神风貌。”

北京冬残奥会温暖与感动常在心得体会 篇14

3月5日,北京冬残奥会迎来首个比赛日。斯洛伐克选手亨列塔·法尔卡索娃第一个出场,从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的岩石赛道飞驰而过,犹如一道闪电。她与领滑员马丁·莫蒂卡配合默契,两人之间始终保持着合适的距离。与其他领滑员不同,莫蒂卡在领滑过程中甚至没有减速。最终,法尔卡索娃以1分19秒50的成绩夺得女子滑降(视障)比赛冠军,这是本届冬残奥会产生的首枚金牌,也是法尔卡索娃赢得的第10枚冬残奥会金牌。

“我很满意,也非常开心,今天自己的表现近乎完美,场地和天气因素也都有助于我发挥。”法尔卡索娃说。法尔卡索娃出生于1986年,17岁时,法尔卡索娃所在的高中举办了一个滑雪训练营,从那时起,她就迷上了这项运动。“因为我的家乡不在山区,所以我在那之前从未想过自己会成为一个滑雪运动员。在我第一次走到雪道上的时候,我就对这项运动着了迷。”她说。

2009年,法尔卡索娃在韩国平昌举行的残疾人高山滑雪世锦赛上夺得女子视障滑降和超级大回转两个项目的金牌,开启了她在世界大赛上的`奖牌收割模式。2010年温哥华冬残奥会上,她更是取得三金一银,开始了在这个项目中的传奇之路。

翻看法尔卡索娃的履历,除了视障之外,伤病一栏还写了长长的好几段话:2013在西班牙参加世锦赛时,她摔断了自己的手腕和三根肋骨;2017年,她曾受到背部伤势的困扰;2019—2020赛季,她在世锦赛滑降项目中摔伤了自己的右膝;此外,她还曾遭遇面部多处骨折……

“是的,最近几年我经历了三次手术,现在手术的伤口还很疼,能回到赛场,非常艰难,但是我要感谢我的新领滑员以及团队,他们给我鼓励,让我能继续我的滑雪生涯,享受这项比赛。”法尔卡索娃说。

在滑降项目夺金后,法尔卡索娃还将继续参加女子视障超级大回转、大回转、回转和全能四项比赛。在平昌冬残奥会上,她一共赢得四金一银。

“永远不要怜悯自己!”这是法尔卡索娃的座右铭,她以美国高山滑雪选手希弗林为偶像,但她在北京这条奥运赛道上所取得的成就,已令她的偶像望尘莫及。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