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

笔构网

2025-06-13读后感

请欣赏《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精选12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 篇1

《当呼吸化为空气》是保罗·卡拉尼什的作品,这也是他的自传。

保罗是美国著名的神经外科医生,优秀而成功,在高强度的医生工作中,他仍不停思考生命的意义。在似乎已经到达人生巅峰,保罗即将成为一名神经外科教授之际,年仅35岁的他患上肺癌。而全世界只有万分之零点一二的人会在36岁前患上肺癌。这种戏剧性却不是小说的情节,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的真实人生,何其可叹。当保罗看着他的CT扫描图,一个个熟悉的名词,他自己可以判断出来的情况,医生的身份变得格外沉重而无奈,从医生到病患,却也只能看着自己的生命流逝。

患病前保罗断断续续地写了他对医学,对人性,对医患关系的理解,回忆了自己是如何“弃文从医”,从思考文学与哲学,到拿起手术刀解剖尸体,在患病后,保罗对生与死有了更深的理解,他笔耕不辍,仍将前行。

医生的笔调总是冷静而理性的。在确诊自己的病症之后,保罗做了一个出乎人意料的决定——他决定重返手术台。或许生命的长度,保罗已无法确定,但他却可以努力做好剩余的每一分每一秒。当他重新拿起手术刀,强忍疾病带来的不适,努力确保着不出差错,依旧适应着高强度的.工作时,人性的坚毅在保罗淡淡的笔下淌出,作为读者的我,心疼、羞愧以及钦佩,百感交集。诊断癌症六个月后,保罗的病情稳定下来,未来似乎又有了新的希望。

保罗通过一份面试,条件丰厚,妥善处理好自己的未来,可是,保罗自己同样清楚,癌症是一把悬在头上的达摩剑,将悬未悬。保罗力求完美地做好最后一台手术,充满了仪式感,仿佛在为自己的医生生涯画下一个圆满的句号。

意料之内地,保罗的病情开始恶化,他再一次从医生变成了病患,无法拿起手术刀,无法出席自己的典礼。保罗已经无力回天了。疾病是令人无望的存在,好在上天还会这个男人留下了一丝安慰,保罗的女儿卡迪出生了。孩子的出生为这个沉痛的带来了欢笑。在生命弥留之际,保罗和妻子露西的感情愈显动人,他们一大家人,笑着玩着,陪着孩子,也像是在陪着保罗,家里充满了色彩与活力,仿佛从来没有发生过什么悲痛的事情。保罗继续写着他的书,这是他献给女儿卡迪的书。

最后,“我准备好了。”保罗在病床前的这句话很温和,很淡然,直面死亡的他一直是最伟大的战士。作为医生的他目睹了很多死亡,保罗知道死亡是不可抗拒的,因此他坦然地面对。当呼吸化为空气,当躯体腐去,灵魂仍将永存。

这是保罗的第一本书,也是最后一本书,也是他的自传。而此刻,我多么希望这只是一本小说,一个存在于虚拟世界的故事。然而,20xx年3月,保罗已经离开这个世界了。书的封面写着保罗生前的一句话:“我将死去,但仍将前行”,这句话是保罗对于死亡的智慧。保罗的这本书在豆瓣评分8.8分,有人说,活着的人应该看看这本书。的确,现如今我们多数人害怕死亡,畏惧黑暗,但保罗教会我们热爱与思考,热爱活着的时光,热爱爱着你的人,思考人生的意义,思考死亡的意义。

蔡康永曾评价这本书:“如果觉得活得轻飘飘的,没有什么意义,那么这本书会像一个镇纸,令我们想起生命的重量。”生命的重量何足伟大,当呼吸化为空气,生命永存。

《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 篇2

这是我看过的第一本关于生命告别的书。在看这本书之前,我很小心地避开了几乎所有类似和相关题材的书。这本书最初吸引我的地方在于,作者身份的转互,并以独特的写作视角来完整部作品。这是一个特例,而正是所有的特例才有一些与众不同的研究价值。

这是一本200多页的小册子,就像书名一样,花不了多少时间就能读完,很自然,很顺畅。甚至自然和顺畅得有一些不自然。略感意外的是,一本有关生死的书,内容是如此平和,几乎没有任何起伏,原本还以为会有什么惊心动魄地过程和描写,到最后什么都没有,轻轻巧巧地就结束了。

这本书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比较独特的视角,同时作为医生和病人,如何看待自己,如何面对可预知的死亡。作者用超乎常人想像的冷静与理智告诉读者,也许是唯一正确的面对死亡的方式。我一直很怀疑世界上是否真的有人可以有计划地倒数自己剩余的生命,为短暂的余生做冷静理智的安排。作者甚至没有花什么篇幅去追问自己的内心,探讨生命的意义或者回忆过往的幸福,而只是平实地记述了自己的经历。这是因为这,才让我觉得这本书朴素得过分。

我不知道有多少读过这本书的人会像我一样,觉得有那么一点点失望,嗯,就是一点点。这一点点的失望不是因为书的内容低于预期,而好像是因为一个这么厚重的话题被这么薄薄的一本书讲得平白无奇,就好比看到一个精巧的魔术,被一句话点破之后所产生的.——"就这?"

现代医学和科研几乎已经证明了人并没有什么特别,只是一台机器——有时候运行正常,有时候出点故障,最终彻底失灵。我曾经表达过一个略显消极的想法——人生就是一个认命的过程。无论是谁,最终的结果大概是:"不过如此"和"只能如此"。我猜想,作为医生,可能比我们这些人更早地认识到人和生命究竟是什么。于是,就像书里所写到的那样,病人和家属更关心的是如何治疗、花多少钱、还能活多久;而医生也许更想知道的是:上帝保佑,希望我刚刚放在隔壁房间的冰淇淋还没化……换一个视角思考问题是一件挺困难的事情,尤其是要换位到自己的对立面。这种困难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生存的环境,认识的高度和维度,自身的社交络等等。这种困难造成的结果是我们在大多数的时间里都无知地过活——这并不是一件坏事——遇到自己不熟悉的事情时往往不理智。我亲眼见到一个医生脸上略带微笑地对家属解释,病人目前已经处于脑死亡的状态,几乎无法挽救生命了,而家属一再哀求是否还有什么办法可以减轻病人的痛苦甚至还有什么办法起死回生。

于是,意义在哪里?无论一个人是伟大还是渺小,最终,最终都"不过如此"、"只能如此"——要向死亡低头,无论有没有机会,最终的结果都只是"认命"。也许,我们可以站在某一个时间点上,往前看往后看。这个时间点就是答案终将揭晓的那一刻,往前看,过去做了什么;往后看,将来要做什么。只不过,在那一刻,往前看的意义好像已经不太大了。

《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 篇3

作者保罗是一名天才医生,本书是他在得知自己患癌时写下的一本书。保罗成长在亚力桑那州的金曼,取得了斯坦福大学英语文学及人体生物学的双料学位。后于剑桥大学获得了科学史与哲学研究硕士学位,并且以优异的成绩从耶鲁大学医学院毕业,即将获得斯坦福医学院外科教授职位并且主持自己的研究室。他是一个一直在思考人生意义的人,并且也一直在为之付出努力。

在人生即将抵达巅峰的时候遭遇了病魔的打击,我以为书中会有很多悲痛的段落,然而,却没有,作者用很真实质朴的笔触,写出了自己的感受,做为医生,他很清楚自己的病情,也清楚的知道自己的结局。在医生的生涯中他见证了很多人的死亡,而现在开始见证自己的死亡之旅。他是坚强的、勇敢的,他选择了重返手术台,就像书中写道:“我要逼迫自己,回归手术室,因为我做得到,那就是我。因为我必须学会以不同的方式活着。我会把死神看作一个威风凛凛、不时造访的贵客,但心里要清楚,即使我是个将死之人,我仍然还活着,直到真正死去的那一刻。”

本书中的一些医学病理常识,和一些大型精密神经手术的描写,让我见识了外科医生的手术的复杂性和技术的专业性。再到后来他病情加重不得不离开自己为之辛勤奋斗的事业,开始用文字书写,回顾自己的人生以及患病后的细节,在奋笔疾书中他找到了生命的意义。他写道:“展望无垠广阔的未来,我看到的不是寂静无人的空荡荒原,而是更简单更纯粹的东西:一页我将继续书写的白纸。”他最后写给还是婴孩的女儿的句子却平静得让人落泪:“你曾经让一个将死之人的余生充满了欢乐,我不奢求这样的欢乐永无止境,只觉得平和喜乐,心满意足,此时此刻的当下,这是我生命中最重大的事。”认真努力的活,坦然诚实的面对死,需要多大的坚强和勇敢,保罗做到了。后记中,保罗去世后,她的妻子露西写下的一段文字,同样温暖人心,给人鼓舞。她写道:”生与死,谁都逃不掉,看不透,但我们有适应和处理的能力,就算无法掌控,也能因为对生与死的探寻,去寻找人生的意义。”

这是一本生命之书,读完本书的文字,我的内心充满了力量。想起了那句哈佛名言:你荒废的今日正是昨日殒身之人祈求的明日。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人生意义是什么呢?珍惜当下,及时去做想做的事情,快乐充实的过好属于自己的每一天。

《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 篇4

这是我看过的第一本关于生命告别的书,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在看这本书之前,我很小心地避开了几乎所有类似和相关题材的书。这本书最初吸引我的地方在于,作者身份的转互,并以独特的写作视角来完整部作品。这是一个特例,而正是所有的特例才有一些与众不同的研究价值。

这是一本200多页的小册子,就像书名一样,花不了多少时间就能读完,很自然,很顺畅。甚至自然和顺畅得有一些不自然。略感意外的是,一本有关生死的书,内容是如此平和,几乎没有任何起伏,原本还以为会有什么惊心动魄地过程和描写,到最后什么都没有,轻轻巧巧地就结束了。

这本书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比较独特的视角,同时作为医生和病人,如何看待自己,如何面对可预知的死亡。作者用超乎常人想像的冷静与理智告诉读者,也许是唯一正确的面对死亡的方式。我一直很怀疑世界上是否真的有人可以有计划地倒数自己剩余的生命,为短暂的余生做冷静理智的安排。作者甚至没有花什么篇幅去追问自己的内心,探讨生命的意义或者回忆过往的幸福,而只是平实地记述了自己的经历。这是因为这,才让我觉得这本书朴素得过分。

我不知道有多少读过这本书的人会像我一样,觉得有那么一点点失望,嗯,就是一点点。这一点点的失望不是因为书的内容低于预期,而好像是因为一个这么厚重的话题被这么薄薄的一本书讲得平白无奇,就好比看到一个精巧的魔术,被一句话点破之后所产生的——"就这?"

现代医学和科研几乎已经证明了人并没有什么特别,只是一台机器——有时候运行正常,有时候出点故障,最终彻底失灵。我曾经表达过一个略显消极的想法——人生就是一个认命的过程。无论是谁,最终的结果大概是:"不过如此"和"只能如此".我猜想,作为医生,可能比我们这些人更早地认识到人和生命究竟是什么。于是,就像书里所写到的那样,病人和家属更关心的是如何治疗、花多少钱、还能活多久;而医生也许更想知道的.是:上帝保佑,希望我刚刚放在隔壁房间的冰淇淋还没化……

换一个视角思考问题是一件挺困难的事情,尤其是要换位到自己的对立面。这种困难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生存的环境,认识的高度和维度,自身的社交网络等等。这种困难造成的结果是我们在大多数的时间里都无知地过活——这并不是一件坏事——遇到自己不熟悉的事情时往往不理智。我亲眼见到一个医生脸上略带微笑地对家属解释,病人目前已经处于脑死亡的状态,几乎无法挽救生命了,而家属一再哀求是否还有什么办法可以减轻病人的痛苦甚至还有什么办法起死回生。

于是,意义在哪里?无论一个人是伟大还是渺小,最终,最终都"不过如此"、"只能如此"——要向死亡低头,无论有没有机会,最终的结果都只是"认命".也许,我们可以站在某一个时间点上,往前看往后看。这个时间点就是答案终将揭晓的那一刻,往前看,过去做了什么;往后看,将来要做什么。只不过,在那一刻,往前看的意义好像已经不太大了。

《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 篇5

短短四十页的后记看了将近两个小时,视线一次次地被眼泪模糊,忽然有一瞬间,因为哭泣鼻子被完全阻塞没办法呼吸,本能地张嘴长吸一口气,重重呼出来的时候,释放的也许还参杂着某一瞬间对于无法呼吸的恐惧。我们在讨论疾病和死亡的时候,往往觉得那是离我们非常遥远的事,可这种突如其来的“测验”,却让我们瞬间感受到自己对健康和生的渴望。

是不是所有人在真正面对死神时,思考的都不再是生存还是死亡这个千古难题,而是到底怎样的人生才值得一活?

保罗大概是我见过的面对死亡最“理智”的人了。医生的.职业打破了他对癌症无知的恐惧,却因为比常人看得更真切带来了更大的痛苦。忽然想起来也是刚看过的一个小短篇《你一生的故事》,如果你从一开始就知道结局,无论好坏无论悲喜,知道每一个通往结局的细节,但你却无法改变,你是否能够坦然踏上注定的旅程?我觉得这里可以用贝克特的那句话来回答,“我无法前行。我仍将前行。”

保罗的妻子露西写的一段话也是我非常喜欢的,她这样评价她的丈夫,“保罗以优雅的姿态面对病痛的每一个阶段 — 他没有故作勇敢,也没有怀着虚妄的信念,认为可以“克服”或者“战胜”癌症。他坦然真诚,自己本来规划好的未来变得无望,他表示悲痛,但同时又创造了一个新的未来。”

《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 篇6

今天我阅读了一本优秀的著作,叫做《当呼吸化为空气》,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启发,让我受益良多!

保罗对生命意义的探究似乎从儿时便开始了。是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求知是什么让人类的生命充满意义?而他的想法便是:文学是精神生活的最高境界,而神经系统科学则探索大脑最为优雅的规律。“意义”这个概念,很是让人捉摸不定,但也难以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道德价值观割裂开来。

儿时的保罗并不认为自己会成为医生,爱好是文学,是其中的力量。在其母亲的启蒙下,保罗的文学素养日益提高。而一切的转变是在其看了《撒旦:不幸的卡斯勒医生的'心理疗法与治愈》后产生的假设:思想不过就是大脑运转的产物。尽管人类拥有自由的意志,但仍然是有机生物体,大脑是器官,也遵循一切物理定律。文学是人类的一大笔财富和意义,而通过某种方式实现文学价值的,就是大脑这个机器。至此,保罗开始寻找生物和神经系统科学的相关课程进行学习。纵观所有,年轻的少年可以拥有无限的遐想。可以梦想做一切自己想做的事情。因为有梦,才敢追梦。探索,是年轻的一种生活方式。而坚持便是使其实现的精神力量。我想保罗所传达并不是人生只有一种可能性。人的一生在不断成长,成长的过程中人生观价值观也可能会不断改变,再一一修正自己前进的步伐。直至完成。

成年后的保罗,最后选择成为一名神经外科医生。见证过许多死亡,也见证过许多别离。身为一名医生,有的病人你救不了,有的却可以妙手回春。而每有一个病人逝去内心的沉重也益发加深。有的时候,这种沉重感非常明显。压力与沮丧弥漫在空气中。只能将这愁云惨雾呼吸进去。现实生活中有些医生会麻木,会无感。而谁又知道,在这之下的真实内心又是如何呢?为多救病人的超负荷工作,不眠不休只为和死神赛跑。医生的工作无疑是圣洁的。后期的保罗,上帝似乎和他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在即将抵达人生巅峰的他,忽然被诊断出患有第四期肺癌。对比很多癌症晚期患者,保罗没有暗无天日的绝望,也没有怨天尤人愤恨上帝不公。他知道自己终有一天会死亡,只是不知道这天具体是什么时候。而如今,只是它来了而已。观至此处,我很讶异会有人如此平淡地去接受死亡。其实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有限的生命里究竟有没有做完自己所有想做的事。人在世上走一遭,总归有遗憾和不甘。而保罗似乎并没有这些遗憾和不甘。他坚持做了身为医生的工作,身为丈夫的责任,身为父亲对子女的期盼。人活一遭不在于寿命的长短而在于生命的意义。

保罗,一名得了癌症的医生,他还在这个世界上的最后一年里,一边跟肿瘤作斗争,一边完成了这本书。他对生命价值的追求,死亡意义的思考。正是当下浮躁的人们应该静心思考、学习的。

终了,内心不免有点沉重又带着点新生的期盼。人生在世不求功名利禄,但求勿忘初心。我们智慧的最高峰,便是活在当下。活在当下却又不仅仅是当下。全心全意地做好每一件自己想要完成的事情,而不是即时享乐。且每当一件事情全力去完成之后,畅快淋漓的内心总是澎湃的。身随意动,每日每时每刻。

《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 篇7

当呼吸化为空气,多么富有诗意的文字,然而阅读中好几处都忍不住热泪盈眶。不是因为这是一部癌症病人晚期的催泪之作,而是因为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依然能理智、清醒、用实际行动过好当下的分秒。

你见证生前的呼吸化作死后的空气。你在死亡中探究生命的意义。你只是一个三十六岁的神经外科医生,你的生命本来有无限可能性,虽然你的职业让你有更多机会窥探死亡,但旁观者和当局者那根本不是一回事,尤其是对待死亡这件事。

我想,正是因为作者这一生都在探求生命的意义,而这个终极答案就是活在当下。所以当他得知自己得了肺癌之后还能平静接受,在不确定还能活多久的时间里,依然拿起手术刀去拯救更多的生命,去和死神抗争。

他对于事业、理想的近乎执拗的追求让人动容。对于家庭、妻子的责任心也让我感动。只是,当读到他得知自己的癌症病情而只得放下手术刀,闲下来的时候,他竟然感到无聊,我想一个普通人是很难理解他的人生的。这种时时现在人生的金字塔,理想唾手可及的人,本就不是我们这样的'凡人,只满足于活下去。他是追求生活效率的人,他在追求理想的路上没有退缩,甚至没有疑惑,如果没有癌症,他的前途无量,他可以说马上就能实现梦想,过上自己想过的生活了。

也许天妒英才,才让他这么走了。躯体有尽时,灵魂无绝期。正如他妻子露西所说,他虽然走了,她除了思念他,依然那么深的爱着他。我想,他也会影响每一个看到他文字的人。

《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 篇8

在得知自己不幸患上癌症之后,你会做什么?是嚎啕大哭,怪罪命运的不公;还是默然接受,等待不可知的死亡;或是完成自己最后的梦想,留些痕迹在这个世界。保罗36岁时面临这个问题时,做出了决定,所以,才有我们看到的这本《当呼吸化为空气》。

他在患病后留给这个世界的,一是可爱的女儿卡迪,二就是这本书。我一直在想,一个人的心理强大成什么样子,才能云淡风轻的把这些经历都写下来,不停的回首,也就是在这些回首中,他认清了生命的意义。

我很害怕看这样直面生死的书,剖析生与死的意义,大多数时间我们没有闲暇去想这样的问题。可能因为我还没有看清这个世界的美好,就要读懂这个世界无奈,实在太残忍。但在读这本书时,我的心情大多数时是并不沉重的,可能因为保罗有意无意的把最让人们接受的那一面融入了他的文字中,把阴暗的一面留给了自己无数个痛苦的夜晚……

在读到她妻子写的后记时,描写保罗曾经受的苦痛与折磨,我才觉得有了一点烟火气,这才是他的境遇,而他的文字中流露的,却是云淡风轻与坚定。

弃文从医,我很容易想起中国伟大的文学家革命家鲁迅,他们正好相反。或许是时代不同,境遇不同,但我觉得文与医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就像医可以治愈人的身体,而文可以治愈人的心灵。鲁迅迫切的想改变中国人的旧思想,所以他选择了文;而保罗想探清生命的真谛,所以他选择了医。而在保罗患病之后,他又选择用最初的文,写下这些文字,我很庆幸他这样选择,实在是治愈了我的内心。

这本书上半部“当我身体强健时”写了他早年的一些经历,从他的生平就能看出他一直是对自己的生活规划的很完整的人,在他一步步走向人生巅峰时,命运就给他开了这个玩笑。他虽没有有意透露,不过我在他的文字中还是能感受到他的不甘与无奈,和众多患病者一样,他也是一个普通人,他也会脆弱与彷徨,但最终他的心愿,我想在那句“我准备好了”之后,就已经实现了。

“日子很长,但年岁很短。”这是保罗在书里提到他们住院部流行的一句话。却触动了我的心灵,医院这个地方,医生这个职业,都悄悄在我的心目中,变得更神圣了些。

《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 篇9

真真实实在看这本书的时候忍不住哭了好几次,为保尔的不幸,为保尔的坚毅,也为他与妻子之间的情意而感动。读的过程中自己常常会被其实作者早已不在这个世界上的事实所惊觉到(每次意识到后,又一股惋惜之情接踵而来,只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好好珍重自己的身体,不要把它不当一回事,趁还来得及的时候。人的一生当中除了健康问题,其他的都可以不是问题。),因为书中人物形象真的太真实或者说保尔把他的所受所感全都让我们经历了一遍,不同的是虽然我们就像旁白一样目睹这一切,而保尔却是故事的.主人公,多希望他只是故事的一个小角色啊,不用汇聚那么多的目光,不用多么强烈的存在感,不用肩负那么多的责任,只用平平安安的度过一生就好。

看完书,会审视自己的生活,会厌弃自己的所作所为,不能够庸庸碌碌浪费生命呀。保尔连在生命的最后时期都努力去做自己喜欢而想要做的事情,让自己的一生生如夏花,是如秋叶,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呢!

我想这就是保尔想传达给我们读者的东西吧——用尽全力去拥抱自己喜欢的事情和人生,不仅仅是说说而已。

“保罗在《当呼吸化为空气》中所传递的信息,很强烈,也很独特,但也有些孤独。”

让人受益终生。

《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 篇10

初看此书时,首先是被保罗精彩的人生履历所吸引,保罗·卡拉尼什PaulKalanithi,美国著名神经外科医生,作家。1977年生于亚利桑那州,获得斯坦福大学英语文学及人体生物学双料学位,后于剑桥大学获得科学史与哲学研究硕士学位,并以优异成绩从耶鲁大学医学院毕业,即将获得斯坦福医学院外科教授职位并主持自己的研究室。在就任医生期间,保罗曾因其出色的研究成果,获得美国神经外科医生协会最高奖。

如此完美的人生履历,只要他完成住院医师培训,顺利毕业之后,就会有有医生和教授的身份、百万年薪、高品质的生活及优厚的科研条件在等着他,而当他生活与事业都在奔向巅峰的途中,癌症不期而至,当呼吸化为空气时,这些锦绣前程也化为海市蜃楼,可望而不可及。

为什么选择做医生?

保罗.卡拉尼什生长在一个医学世家,他的父亲和叔叔都是医生,他的兄长也是医生,在美国医生是一个体面而受尊敬的职业。但他并不是从小就在家庭的熏陶下树立了成为医生的理想,恰恰相反,他在高中毕业时是绝对不愿做医生,而是受其母亲的熏陶,对文学产生的浓厚兴趣。在文学的海洋中,他不断探寻着这一问题,“是什么让人类的生命充满意义”。文学是精神生活的.最高境界,而大脑则是显示精神生活的载体,而神经科学则探索大脑最为优雅的规律。为了探究并真正理解“生理与精神并存的意思”,最后放弃文学,走上了医学的道路。并立志成为神经外科医生兼神经系统科学家。

当身患癌症之后的思考?

活在当下,而活在当下究竟是要一个怎么样的活法呢,当诊断晚期肺癌之后,保罗曾抱怨自己时日无多:“你要是告诉我,还剩下三个月,那我就全部用来陪家人;还剩一年,我可能写本书;还有十年,我就回去救死扶伤。活在当下,这种真理对我根本没有帮助,我这当下该怎么活啊?”。而保罗最终用行动给了我们答案,他坚持在人生最后的时光里,去做一些他认为人生最有意义的事,他先重新回到手术台,这是他认为自我实现的地方,实现了一个神经外科医生价值的地方。而当他再也无法拿起手术刀时,他拿起了医生另一种最好的工具——语言,即文学,给我们留下了这本巨作,他没有刻意去阐释生与死的意义,而是用他的所见、所闻、所想来引发我们对于生与死的思考。“我无法前行,我仍将前行”,“我仍将活着,直到真正死亡的那一刻”。

我们作为医生的反思?

我非常喜欢文中的一段对医生职责的描述“医者的职责,不是延缓死亡或让病人重回过去的生活,而是在病人和家属的生活分崩离析时,给他们庇护与看顾,直到他们可以重新站起来,面对挑战,并想清楚今后何去何从。”这与美国医生特鲁多所说的“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相信这也是我们医生每日都在做的事情。给病人多一点时间,多一点安慰。他们有时在等的并不是我们尚未说出口的“专业知识”,而是期待着我们与之同情,给他们以切身感受的亲切感。

最后我想用文中,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与诸君共勉——“给病人签署手术的知情同意书不仅仅只是一场迅速告知手术的司法程序,而是一次机会,让我们和正在承受痛苦的同胞订立盟誓:

我们在此共聚一堂,一起走过接下来的路。我承诺竭尽我所能,引导你走向彼岸。”

《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 篇11

作者保罗是一名天才医生,本书是他在得知自己患癌时写下的一本书。保罗成长在亚力桑那州的金曼,取得了斯坦福大学英语文学及人体生物学的双料学位。后于剑桥大学获得了科学史与哲学研究硕士学位,并且以优异的成绩从耶鲁大学医学院毕业,即将获得斯坦福医学院外科教授职位并且主持自己的研究室。他是一个一直在思考人生意义的人,并且也一直在为之付出努力。

在人生即将抵达巅峰的时候遭遇了病魔的打击,我以为书中会有很多悲痛的段落,然而,却没有,作者用很真实质朴的笔触,写出了自己的感受,做为医生,他很清楚自己的病情,也清楚的知道自己的结局。在医生的生涯中他见证了很多人的死亡,而现在开始见证自己的死亡之旅。他是坚强的、勇敢的,他选择了重返手术台,就像书中写道:“我要逼迫自己,回归手术室,因为我做得到,那就是我。因为我必须学会以不同的方式活着。我会把死神看作一个威风凛凛、不时造访的贵客,但心里要清楚,即使我是个将死之人,我仍然还活着,直到真正死去的那一刻。”

本书中的一些医学病理常识,和一些大型精密神经手术的描写,让我见识了外科医生的手术的复杂性和技术的专业性。再到后来他病情加重不得不离开自己为之辛勤奋斗的事业,开始用文字书写,回顾自己的人生以及患病后的细节,在奋笔疾书中他找到了生命的意义。他写道:“展望无垠广阔的未来,我看到的不是寂静无人的空荡荒原,而是更简单更纯粹的东西:一页我将继续书写的白纸。”他最后写给还是婴孩的女儿的句子却平静得让人落泪:“你曾经让一个将死之人的余生充满了欢乐,我不奢求这样的欢乐永无止境,只觉得平和喜乐,心满意足,此时此刻的当下,这是我生命中最重大的事。”认真努力的活,坦然诚实的面对死,需要多大的坚强和勇敢,保罗做到了。后记中,保罗去世后,她的妻子露西写下的一段文字,同样温暖人心,给人鼓舞。她写道:”生与死,谁都逃不掉,看不透,但我们有适应和处理的能力,就算无法掌控,也能因为对生与死的探寻,去寻找人生的意义。”

这是一本生命之书,读完本书的文字,我的内心充满了力量。想起了那句哈佛名言:你荒废的今日正是昨日殒身之人祈求的.明日。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人生意义是什么呢?珍惜当下,及时去做想做的事情,快乐充实的过好属于自己的每一天。

《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 篇12

不懈努力追求了30年,保罗距离职业巅峰还差最后几个月,站在最接近神经科学家与神经外科医生云端的塔尖,肺癌却意外先来做邻居。

接受—愤怒—不甘—重新接受,有露西的支持与帮助,最后的旅程有吱吱呀呀的卡迪相伴,还有同事和朋友的关心,最重要的是保罗自己开放强大的内心,真诚直面自己的死亡预期,并且坚持思考自己最后生命的意义和最重要的事。也许神经科学界因此少了一个诺贝尔生理/医学奖,但这本书一定会鼓舞很多的人,健康或生病的人,勇敢的与死神做斗争,以及肿瘤的三级预防的重要性:

1、病因预防,减少接触致癌因素,比如戒烟戒酒,霉菌烧烤大气污染等。

2、三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基本肿瘤表现出症状的时候都属于中晚期了,所以强调高危人群每年的健康体检。

3、临床预防,防止疾病进一步发生发展,积极康复。

主治医生艾玛一直拒绝给患者确切的生存倒计时,确实鼓励了一部分患者生存下去,但我更倾向是否告知应该由具体的患者人格特征决定,或者也不妨编织美丽的谎言,给病人更肯定的生存希望种子,精神的力量真的不容忽视。

当呼吸化为空气,当生命变成文字,保罗和露西,相知相伴。

当生命只有三个月六个月一年,你会做什么?现在做可以吗。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