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样听孩子才肯说》读后感

笔构网

2025-06-27读后感

请欣赏《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样听孩子才肯说》读后感(精选10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样听孩子才肯说》读后感 篇1

对基础差、习惯不良的学生,我会有种怜惜。他们也想学习好、头脑聪明、人见人爱,可是学习上却比别人慢一拍;他们也想及时完成作业,不打架、不惹大人生气,可是总是管不住自己的身体和头脑。病症表现在孩子身上,病根实际在家长身上。想到这些家长,我脑海里浮现最多的就是一张张焦急、无奈、恨铁不成钢的面孔。交流时,往往我还没说几句,家长们就迫不及待的如祥林嫂般唠叨孩子的不是,最后以老师,您使劲打结束。遇到这样的,我就推荐他们读《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一书。

这本书内容非常具体,基本上是生活中的一个个小场景组成的,通过正反两种互动方法的对比,让家长懂得如何做、怎样说才是有效的。同样的意思,不同的语言说出来,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家长要了解,孩子说一些话时,内心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什么样的话会伤害激怒孩子,什么样的话能让孩子有安全感平静下来。例如对于一些爱发脾气的孩子,对家长提到了帮助孩子面对他们感受的四个技巧:

1、全神贯注地倾听。

2、用“哦”“嗯”“这样啊”来回应他们的感受。

3、说出他们的感受。

4、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

用这样的方法孩子会得到安慰与理解,沟通更容易进行。书中有小练习,可以训练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方式等。现实中很多家长教育孩子的时候,会忍不住掺杂发泄的`情绪,想到哪,说到哪,自己痛快了再说。与后进生家长交流时,我总是一再强调:回家不要打骂孩子,关心孩子心情,多花些时间帮助孩子克服学习上的困难。辅导孩子时,一定要控制情绪,如果觉的要发火了,赶紧走出去,缓和情绪。书中多次提到要关注孩子的感受,从孩子的角度去体验他们的感觉,去体验家长用不同态度说的一些话,对孩子心理感受的影响。孩子虽小,但他们是有喜怒哀乐、独立思想、独立人格的人。只有真正地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与他们交流,才能真正做到尊重。

我觉得这本书本质上是一本人际交往的书,其中很多的理念和方法不仅适用于家长与孩子之间,适用于与所有人之间的交流。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样听孩子才肯说》读后感 篇2

女儿今年8岁了,上一年级了,每天放学回家总是要父母催着做作业,动作磨叽。有时你说说她,她死不悔改,脾气倔的要命,不听话和我反着来,还胆小怕事,为此,我想尽办法对付,软硬兼施,但成效甚微。夫妻俩伤透脑筋,有一天老公单位里一同事介绍了一本书《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于是我就在网上购买了此书。拿回来每天晚上细细品味着书中的智慧。《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是一本非常实用的家庭教育图书。该书的两位作者法伯与玛兹丽施都是三位孩子的母亲,是国际著名亲子沟通专家,美国最畅销亲子教育书系作者。这本书与其他教育书不同,为了帮你建立正确的育儿观念,它用了好多种丰富又有趣的形式,有很多实例,除了文字,还有的以漫画形式出现,每段内容之后还安排了各种练习题,让你在实际运用中自然而然地学会与孩子相处的技巧,每章节末尾作者还总结了常见问题、注意事项以及一些小故事,另外还配有作业题,让人读起来很生动,不知不觉就融入其中。我想正确的育儿观念也会是在这个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的吧。书上的每个细节、每个案例都好像发生在我身边,都在提醒我引导我如何与孩子沟通,如何读懂孩子,如何真正地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认真读完之后,在矛盾与冲突中反思,有所收获。当我读到第五章恰当地赞赏孩子,深受启发,我平时赞赏孩子就是“你真棒”,“你很聪明”等。书中教给我们不应该只用简单的语言评价孩子,特别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需要更多精神上的鼓励。女儿平常在家喜欢画画和做纸工,每次拿给我看,我就会习惯地用“挺好看的”,“很美丽”等词汇来夸奖她,可是近阶段,当我夸赞她后,她会接着问,妈妈你说你最满意这张画的哪个部分,或者提出一些问题让我回答,很明显孩子已经不能满足我习惯性的用词,在读完《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这本书后,我感觉以前做的真的很不到位,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让许多父母能在行动中看清自己,带来的是父母和孩子更多的合作。

当然,作为一个老师,“恰到好处”的语气同样重要。老师要将鼓励、信任的语气用在最合适的地方。因为即使是同样的话,用不同的语气说,会带来不同的效果。比如,孩子不小心把牛奶杯子倒翻了,如果老师用质问指责的语气说:“你怎么这么不小心!”这是孩子就会显露出害怕的表情。如果换上一种柔和的`语气:“孩子,不要紧,有没烫到,下次可要小心一些哦?”听到这样的话孩子就会很舒服,觉得老师是很亲切地,她就会一览你,信任你。

作为老师,我们要多感受孩子,体验孩子的感受,多以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多肯定、接纳孩子。首先要改变对孩子的态度及对人性的基本看法,然后再学习不加价值及判断地倾听孩子说话、真诚的沟通,相信必能成为没有输家的父母或教师。不论大人或小孩都期盼被肯定、接纳,当被如此对待时,他就能破茧而出,改变自己,塑造全新的自我,使自己更有作为。孩子就像有无限潜力的种子,而教育者的接纳就是开启孩子潜能之门的钥匙!学会倾听,首先要端正教育者的态度,建立亲密的关系,孩子心里少了设防,就会对我么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我们了解孩子的想法,也才能更好地教育好孩子。

这本书中许多的方法都很奏效,我也在慢慢反思自己的教育,纠正自己的行为,可是遇到紧急的情况时,没有时间和孩子周旋时,我还是会不由自主地返回到控制孩子,命令孩子的老状态。每当我要生气时,老公就开玩笑的地说:“老婆,不要发火,去看看那本书,书会让你降火的。”当他要发火时,我同样建议。为了女儿,我们互相监督着对方,以书中那些优秀的方法督导自己。前几天听到录音机里有这么一句话:“世界上,没有错的孩子,只有错的父母。”教育是慢的艺术。可是生活是快节奏的,教育不是在真空中,协调好“尊重孩子、体谅孩子,让孩子自主地成长”和“有效地教育孩子”这一对矛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教育是中庸的艺术,我们常常处于矛盾之中,教育就是要在各种解决方法中,找到一个合适的度,让孩子享受到各种方法的好处,而尽可能地避免坏处。这就是教育的中庸艺术。“承认孩子的感受,是我们可以给予孩子的最好的礼物。我们帮孩子认识了他们的内心世界,而一旦他们清楚地了解了他们内心世界的现实状况,他们就会鼓起勇气去面对问题。”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此书克服了说教的毛病,结合了众多的故事,辅助于明白晓畅的漫画,又教了很多实用简单却有效的方法,让人看了就懂,懂了就能用,用了就见效。它对我的生活和教学影响很大,使学到的技巧真正内化到自己的生活和教学当中。书还没有读完,后面的`几个章节我要慢慢的去品读,如果大家有兴趣的可以跟我借阅。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样听孩子才肯说》读后感 篇3

一直在飞翔,一直在找寻,一直在思索,一直在前行。我要的一种生命更灿烂,我要的一片天空更蔚蓝。因职业的关系,我接触到了很多小孩子,这些孩子的个性不相同,家长们的教育方式也是都不一样。从中看到很多失败的教育例子,也看到很多很好的教育瞬间。对如何跟孩子沟通心中也有了很深的疑问。

在网上购买了《如何说孩子才会听,如何听孩子才会说》的书,读完一遍,感慨甚多。我想老师们和所有的父母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吧,而作为尚未成为父母的年轻人,回想自己并不太遥远的童年,也能发现书中所列出的或对或错的场景。

看完后,真的被书的内容深深吸引住了,这本书通篇用丰富、实用的案例,生动的漫画以及针对性很强的练习题等形式来表现,将孩子与父母的错误对话和正确对话进行对比展示,当你看到那些错误的对话方式时,你会不自觉联想到:原来之前我也是如此对待孩子的,那我以后应该如何与他交流呢?旁边就是告诉你正确的对话方式。本书共分了六个实用章节,我只拿第一章来简单说说自己归纳的重点,大家看了就可以知道这本书的魅力所在啦:如何帮助孩子克服消极情绪?答案:承认并接纳他们的感受,不要否定孩子的感受。

精彩对话举例:错误方式:孩子:我的小乌龟死了,今天早上它还好好的。父亲:不要这么伤心,宝贝。孩子伤心的哭。父亲:不要哭,不过是一只小乌龟嘛,我明天再去给你买一只来。

孩子哭倒:我不要另外一只!父亲:不许不讲道理。正确方式:孩子:我的小乌龟死了,今天早上它还好好的。父亲:噢,不会吧?太让人震惊了!孩子:它是我的好朋友。父亲:失去朋友是很痛心的。孩子:我还教它怎么玩把戏呢。父亲:你们在一起玩得很高兴。孩子:我每天喂它。父亲:你对那只小乌龟真的是很有感情,它即使离开你,也不想看到你这么伤心,所以你要开心,它也会开心的!总结:很多时候,我们越是叫孩子把不好的感受撇到一边(不论我们说得多么亲切),孩子似乎越伤心。很多时候,家长们通常都不会像第二种方式那样回答孩子,他们担心一旦把这种感情点明了,情况会更糟。可是事实恰恰相反,当孩子听到可以描述他内心感受的词语时,他会深感安慰,因为有人认可了他的内心感受。

关于这段对话,我有个同事采取了另外一种方式,她将这两种错误和正确的对话方式都念给孩子听,并且告诉孩子,如果他遇到这种情况,他也有可能会得到这两种回答,这是每个人的思维差异所决定的,也要孩子谅解爸爸和妈妈教育方式的不同。她的用意是,让孩子也能从这边书的案例中去了解对方的感受。

可以说,这本书不单单只是家长看的,聪明的家长,完全可以通过这本书的案例,即时与孩子互动。其实我单单看完第一章,已经从内心认可了这本书的魅力,也完全了解了为什么这本书会被称作“破译父母与孩子交流密码的神奇语言”。相信更多朋友看到了,也会与我有一样的感受。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样听孩子才肯说》读后感 篇4

对基础差、习惯不良的学生,我会有种怜惜。他们也想学习好、头脑聪明、人见人爱,可是学习上却比别人慢一拍;他们也想及时完成作业,不打架、不惹大人生气,可是总是管不住自己的身体和头脑。病症表现在孩子身上,病根实际在家长身上。想到这些家长,我脑海里浮现最多的就是一张张焦急、无奈、恨铁不成钢的`面孔。交流时,往往我还没说几句,家长们就迫不及待的如祥林嫂般唠叨孩子的不是,最后以老师,您使劲打结束。遇到这样的,我就推荐他们读《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一书。

这本书内容非常具体,基本上是生活中的一个个小场景组成的,通过正反两种互动方法的对比,让家长懂得如何做、怎样说才是有效的。同样的意思,不同的语言说出来,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家长要了解,孩子说一些话时,内心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什么样的话会伤害激怒孩子,什么样的话能让孩子有安全感平静下来。例如对于一些爱发脾气的孩子,对家长提到了帮助孩子面对他们感受的四个技巧:

1、全神贯注地倾听。

2、用“哦……”“嗯……”“这样啊……”来回应他们的感受。

3、说出他们的感受。

4、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

用这样的方法孩子会得到安慰与理解,沟通更容易进行。书中有小练习,可以训练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方式等。现实中很多家长教育孩子的时候,会忍不住掺杂发泄的情绪,想到哪,说到哪,自己痛快了再说。与后进生家长交流时,我总是一再强调:回家不要打骂孩子,关心孩子心情,多花些时间帮助孩子克服学习上的困难。辅导孩子时,一定要控制情绪,如果觉的要发火了,赶紧走出去,缓和情绪。书中多次提到要关注孩子的感受,从孩子的角度去体验他们的感觉,去体验家长用不同态度说的一些话,对孩子心理感受的影响。孩子虽小,但他们是有喜怒哀乐、独立思想、独立人格的人。只有真正地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与他们交流,才能真正做到尊重。

我觉得这本书本质上是一本人际交往的书,其中很多的理念和方法不仅适用于家长与孩子之间,适用于与所有人之间的交流。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样听孩子才肯说》读后感 篇5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是美国作家阿黛尔法伯与伊莱恩玛兹丽施合作编著。旨在通过实用的技巧与事例练习,教会广大的父母如何与孩子正确的沟通,解决亲子之间的冲突问题。

本书包过两大板块:第一板块是技巧篇,包含如何感受、寻求合作、替代惩罚、如何赞赏与愤怒管理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二板块是案例解答,包含了众多的读者来信以及作者的解答方案。

看完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这本书非常适合新手父母,以及迫切想要解决亲子相处中的各种问题,但苦于不知采取何种方式的父母。相较于《孩子,你的情绪我在乎》,这本书更加通俗易懂,没有太多的理论知识,只有简单明了的观点,漫画版的技巧演示,由浅入深的事例练习。如果照着此书去练习,成为情绪管理型的父母,便不再是难事。

在此,和大家分享一些书中的观点和技巧:

1.当孩子不开心的感受遭到否认或忽略时,通常会变得更加难过,即使父母此时提供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也不会有什么效果。

技巧:倾听孩子的感受,并帮助他们表达出来,让他们知道自己的感受被理解,在共同协商解决方案。

2.父母们指责、辱骂、威胁、命令的时候,孩子通常很难合作。

技巧:描述当时的'事情,描述自己的感受,指出自己希望对方做的事情。

3.评价式的赞赏,如聪明、漂亮、完美之类的词,不仅不会让孩子关注到自己失误的地方,更会让他们灰心丧气,不再继续努力尝试。

技巧:夸孩子聪明,不如夸孩子努力,描述你看到的和你的感受就能带来不可思议的结果。

4.如果我们告诉自己,不要理会自己的感受,只能增添愤怒和绝望,我们所面临的挑战在于:要明白如何适当的表达我们无法遏制的愤怒来释放自己,同时又不伤害到孩子。

技巧:愤怒时,对孩子说我非常生气,非常非常生气,我要打人了,所以快跑快去逃命。情绪冷静下来之后,在和孩子进行情绪管理训练(描述事情,描述自己的感受,指出希望对方做出的改变)。

以上是本书的重点,也是精华之所在,供需要学习的父母参考。也欢迎大家一起探讨亲子关系中的困惑与经验!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样听孩子才肯说》读后感 篇6

买了本《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撕开书的包装,我匆匆浏览了一下,于是得出个结论:又是一本大字、多图乱泼鸡汤的打着家庭教育旗号的华而不实的书,还曾感慨为何再版次数如此之多?莫非中国的家长必须受这样的教育?不过用了一个晚上读了之后,这种偏见就一扫而空了。我并未教育过孩子,说亲子沟通也为时过早,但是书里的理论和技巧倒是可以适用于任何的人际交流。

另外,对美国的教育专家也比较佩服,事实上,这种书正适合多图。前面几章分别给出了一些家庭中常见对话的图示,有几种选项供读者选择。在读书这种氛围中,你可能会思考许久选择正确的答案——所谓的“正确”就是“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会说”,但是事实上在日常交流中,人的思维往往不会有过多的时间去思考,你很有可能会选择那些让“孩子不听孩子不说’的答案。我试着进入画中的场景,多数还是会选择一些对方拒绝沟通的答案,因为可能真的在固有的思维范畴里,比如,孩子说:我不喜欢蜘蛛。可以替代为任何人,当某某说我不喜欢某某的时候,你可能下意识会说:为什么?然后接下来会阐述你的观点。在书里的答案是:哦。这个答案即便是要停下来思考,得出这个答案也要好久。这里就涉及了一个倾听的艺术。很多人在面对陈述的语境的时候却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那么对方就会索然无味,也许对于孩子更是如此。他说不喜欢蜘蛛,只是表达不喜欢而已,一个”哦“也仅仅表达知晓,却没有是非评判的意味,或许这就是最好的沟通。同理,”呵呵“什么的也是不错的.,虽然这是网络沟通中断的信号标志,有时候想想这些话语的因缘倒也挺有意思。

虽然如此,坚持下去真的很难,因为沟通是即时是而且太迅速了,很多时候人是反应不过来的。要让我们相信一本书改善了亲子或者是身边的一些关系是很难的,我觉得这本书最终要的是提供了一个方向,一个方法,一些可以参考的场景,只有当我们真的进入情境中设身处地的为沟通的另一方考虑了,进入了自己的潜意识,这样的良性沟通的桥梁才能最终搭建。作者说,对此她只能送上温暖的祝福,这是很温馨的,因为她终究知道教育类书籍的局限,而且也明白,这些并不容易做到,想要对方”听和说“我们都需要努力。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样听孩子才肯说》读后感 篇7

一直在飞翔,一直在找寻,一直在思索,一直在前行。我要的一种生命更灿烂,我要的一片天空更蔚蓝。因职业的关系,我接触到了很多小孩子,这些孩子的个性不相同,家长们的教育方式也是都不一样。从中看到很多失败的教育例子,也看到很多很好的教育瞬间。对如何跟孩子沟通心中也有了很深的疑问。

在网上购买了《如何说孩子才会听,如何听孩子才会说》的书,读完一遍,感慨甚多。我想老师们和所有的父母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吧,而作为尚未成为父母的年轻人,回想自己并不太遥远的童年,也能发现书中所列出的或对或错的场景。

看完后,真的被书的内容深深吸引住了,这本书通篇用丰富、实用的案例,生动的漫画以及针对性很强的练习题等形式来表现,将孩子与父母的错误对话和正确对话进行对比展示,当你看到那些错误的对话方式时,你会不自觉联想到:原来之前我也是如此对待孩子的,那我以后应该如何与他交流呢?旁边就是告诉你正确的对话方式。本书共分了六个实用章节,我只拿第一章来简单说说自己归纳的.重点,大家看了就可以知道这本书的魅力所在啦:如何帮助孩子克服消极情绪?答案:承认并接纳他们的感受,不要否定孩子的感受。精彩对话举例:错误方式:孩子:我的`小乌龟死了,今天早上它还好好的。父亲:不要这么伤心,宝贝。孩子伤心的哭。父亲:不要哭,不过是一只小乌龟嘛,我明天再去给你买一只来。

孩子哭倒:我不要另外一只!父亲:不许不讲道理。正确方式:孩子:我的小乌龟死了,今天早上它还好好的。父亲:噢,不会吧?太让人震惊了!孩子:它是我的好朋友。父亲:失去朋友是很痛心的。孩子:我还教它怎么玩把戏呢。父亲:你们在一起玩得很高兴。孩子:我每天喂它。父亲:你对那只小乌龟真的是很有感情,它即使离开你,也不想看到你这么伤心,所以你要开心,它也会开心的!

总结:很多时候,我们越是叫孩子把不好的感受撇到一边(不论我们说得多么亲切),孩子似乎越伤心。很多时候,家长们通常都不会像第二种方式那样回答孩子,他们担心一旦把这种感情点明了,情况会更糟。可是事实恰恰相反,当孩子听到可以描述他内心感受的词语时,他会深感安慰,因为有人认可了他的内心感受。

关于这段对话,我有个同事采取了另外一种方式,她将这两种错误和正确的对话方式都念给孩子听,并且告诉孩子,如果他遇到这种情况,他也有可能会得到这两种回答,这是每个人的思维差异所决定的,也要孩子谅解爸爸和妈妈教育方式的不同。她的用意是,让孩子也能从这边书的案例中去了解对方的感受。

可以说,这本书不单单只是家长看的,聪明的家长,完全可以通过这本书的案例,即时与孩子互动。其实我单单看完第一章,已经从内心认可了这本书的魅力,也完全了解了为什么这本书会被称作“破译父母与孩子交流密码的神奇语言”。相信更多朋友看到了,也会与我有一样的感受。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样听孩子才肯说》读后感 篇8

如果从全书的定位上来讲,《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精华版)的书名,应该叫“操作版”,或者“实操手册”更为合适。相较于《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的原版来说,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实用练习手册。

全书的结构分了两个大的板块,分别是“原则和技巧”、“问题与答案”,我将它概括为“方法”和“解惑”。前者是普适性的办法,后者是个别化的解决。这就是全书的总体样貌。

相比原版而言,这本书就是一本亲子沟通的“短平快”。没有枝枝蔓蔓,直奔问题解决。

事实上,依我的理解而言,父母与孩子的沟通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在言语当中进行的。因此,怎么说就显得至关重要。当然,身教是更为重要的教育。不过,我们今天探讨的是关于沟通的问题。除掉表情、动作以外,语言的比例就是百分百了。因此,说成为了头等大事。我们每天生活在言语当中,但是,要做到真正正面的、有效的说,是非常难以达到的。

所谓正面,意味着话语的指向不是冷漠、不是嘲讽、不是对立、不是拒绝、更不是打击,“每天早晨,我都发誓今天会不一样。今天我会是一个热心、耐心、充满爱心的父母。但每天早上,我又都变成一个可怕的、歇斯底里的疯子。”相信这是很多父母的切身感受,这本书提供了五种基本的解决方案——关于感受、关于寻求合作、代替惩罚、关于赞赏、关于愤怒、我认为,“关于感受”这一点,是整本书也就是作者阿黛尔·法伯和伊莱恩·玛兹丽施全部的立论基础。好的沟通源自于对感受的接纳。正如心理学中所积极倡导的“无条件积极关注”,无条件接纳孩子的一切表现与感受。只有当孩子真正感受到了这样的容纳,才具有了良好沟通的开端。

至于后面的几个问题,也是身为父母最常接触和最头疼的问题,寻求合作往往遇到的是——你越说,我越不干!左耳朵出进右耳朵出。书中提供了六种办法,我认为,“用一个词表达”和“提供一个选择”是非常有效的办法。说的越少,话语的提纯度就越高。唠唠叨叨的妈妈之所以被所有的孩子反感,就是因为语言泛滥。而提供选择,最终指向的就是问题的解决。二选一也罢、多选一也罢,总而言之都要选。

最逗乐的也是最有智慧的解决方法当属“关于愤怒”这一节。作者一针见血:“家庭教育是个高压力的工作。”那么,要“如何适当地表达我们无法遏制的愤怒,来释放自己,同时又不伤害孩子”呢,吉诺特博士的答案真是太妙了——“所以!快跑!快去逃命!”

对精华版的重温,唤起了之前的记忆。从中给予我再一次的深刻的感受是,所谓教育,真是一门趋于大道无形的`艺术:爱、智慧、幽默,一个都不能少。

最后来个画蛇添足,精华版不一定要做成精装版。此建议。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样听孩子才肯说》读后感 篇9

如果从全书的定位上来讲,《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精华版)的书名,应该叫“操作版”,或者“实操手册”更为合适。相较于《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的原版来说,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实用练习手册。

全书的结构分了两个大的板块,分别是“原则和技巧”、“问题与答案”,我将它概括为“方法”和“解惑”。前者是普适性的办法,后者是个别化的解决。这就是全书的总体样貌。

相比原版而言,这本书就是一本亲子沟通的“短平快”。没有枝枝蔓蔓,直奔问题解决。

事实上,依我的理解而言,父母与孩子的沟通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在言语当中进行的。因此,怎么说就显得至关重要。当然,身教是更为重要的教育。不过,我们今天探讨的是关于沟通的问题。除掉表情、动作以外,语言的比例就是百分百了。因此,说成为了头等大事。我们每天生活在言语当中,但是,要做到真正正面的、有效的说,是非常难以达到的。

所谓正面,意味着话语的指向不是冷漠、不是嘲讽、不是对立、不是拒绝、更不是打击,“每天早晨,我都发誓今天会不一样。今天我会是一个热心、耐心、充满爱心的父母。但每天早上,我又都变成一个可怕的、歇斯底里的疯子。”相信这是很多父母的切身感受,这本书提供了五种基本的解决方案——关于感受、关于寻求合作、代替惩罚、关于赞赏、关于愤怒、我认为,“关于感受”这一点,是整本书也就是作者阿黛尔61法伯(AdeleFaber)和伊莱恩61玛兹丽施(ElaineMazlish)全部的立论基础。好的沟通源自于对感受的接纳。正如心理学中所积极倡导的“无条件积极关注”,无条件接纳孩子的一切表现与感受。只有当孩子真正感受到了这样的容纳,才具有了良好沟通的开端。

至于后面的.几个问题,也是身为父母最常接触和最头疼的问题,寻求合作往往遇到的是——你越说,我越不干!左耳朵出进右耳朵出。书中提供了六种办法,我认为,“用一个词表达”和“提供一个选择”是非常有效的办法。说的越少,话语的提纯度就越高。唠唠叨叨的妈妈之所以被所有的孩子反感,就是因为语言泛滥。而提供选择,最终指向的就是问题的解决。二选一也罢、多选一也罢,总而言之都要选。

最逗乐的也是最有智慧的解决方法当属“关于愤怒”这一节。作者一针见血:“家庭教育是个高压力的工作。”那么,要“如何适当地表达我们无法遏制的愤怒,来释放自己,同时又不伤害孩子”呢,吉诺特博士的答案真是太妙了——“所以!快跑!快去逃命!”

对精华版的重温,唤起了之前的记忆。从中给予我再一次的深刻的感受是,所谓教育,真是一门趋于大道无形的艺术:爱、智慧、幽默,一个都不能少。

最后来个画蛇添足,精华版不一定要做成精装版。此建议。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样听孩子才肯说》读后感 篇10

上个月读了樊登老师的《读懂孩子的心》,在这本书里,樊登老师介绍了几本关于亲子沟通方面的书籍,其中就有这本《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

这本书的作者是阿黛尔法伯和伊莱恩玛兹丽施是国际著名亲子沟通专家,她们的著作不仅深受家长的欢迎,而且也得到专业权威人士的认可。这本书全美销售量超过300万本,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关于这本书的讲座教材和录像带被全球20多万个亲子团体所使用。

这本书一共分为七章,从七个不同的方面来帮助家长们,如何和孩子更好的沟通。

第一章: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

如何面对孩子的负面感受呢?很简单,就是接受他们的感受,我们和孩子是完全不同的个体,不能用我们的感受代替孩子的感受,感受没有对错之分,所有的感受都是被接纳的,但某些行为必须受到限制,孩子的感受被接纳了,他们才能开始集中精力改变自己的情绪。

第二章: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

孩子不愿意合作,是因为他们和我们在需求上存在矛盾,尊重孩子是和孩子合作的。

第三章:代替惩罚的方法

惩罚孩子,实际上剥夺了他从内心深处对自己错误行为的反省过程,不要把孩子看作麻烦的制造者,要把他们当做解决问题的积极参与者。

第四章:鼓励孩子自立

家长培养孩子的一个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帮助他们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让孩子自己做自己的事情,亲身经历各种问题带来的挣扎,在自己的错误中得到成长,让孩子依赖感降到最少,让孩子成为有责任感的人。

第五章:学会赞赏孩子

在家里得到赞赏的孩子,更愿意为自己设立较高的.目标,赞赏需要谨慎善意的赞赏,有时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拒绝。做父母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学会如何及时称赞孩子做对的事情。

第六章:让孩子从角色中释放

父母如何看待孩子会影响到孩子们的行为。做一个真实的自己,比做一个妈妈的乖女儿,乖儿子更重要,永远都不要低估了你的话,对孩子一生的影响。

第七章融会贯通

第七章就是告诉大家要想把孩子从角色中释放出来,是个复杂的过程,这不仅仅要彻底改变对孩子的态度,而且需要运用到我们前六章所学的内容。

这本书特别好,它里面有具体的例子,还有练习让你去做,通过具体的练习可以做到情景再现,如果是你的话,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办?这本书没有年龄段的限制,我觉的非常受用。

最近读了两本关于亲子教育方面的书,我觉得对我的帮助很大。我是一个农村长大的孩子,受农村封建思想的影响,在我的潜意识里,我觉得拉孩子特别简单,就是我是妈妈,我说了算,所有的事情你都得听我的安排,其实真的不是这样的。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应该尊重她。而且与孩子相处也没有那么简单,孩子一天天在长大,他的思想在发生着变化,我们必须不断的学习才能跟上孩子的脚步,正如樊登老师所说,要想成为一个好的父母,必须成为终身学习者,我觉得这句话对我的触动很大。不光是在做父母方面,你要成为终身的学习者,而且是在生活工作当中,应该一直保持着这种终身学习者的态度,去面对生活,这样你才能更好的融入这个社会,融入当下的环境当中。

世界上最难买的就是后悔药,如果时间能够倒回的话,在我怀孕期间在孩子小的时候,我想我会读大量的亲子方面的书籍,当然,说这些已经没有用了,从现在开始我已经在学习,已经在进步,我相信通过我的学习,我和我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会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加油!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