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快车谋杀案》读后感

笔构网

2025-07-02读后感

请欣赏《东方快车谋杀案》读后感(精选8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东方快车谋杀案》读后感 篇1

第一本阿加莎的书,在知道她是写《控方证人》的作者后,又受豆友对她顶礼膜拜般的评论,十分迫切地翻开她的第一本书,之后又买了第二本,第三本。

节奏比较缓慢,随着故事的逐渐展开,密闭的火车遭遇大雪停车,有人被谋杀这件事变得充满诡异的气息。案件发生后波洛对每个人单独进行了谈话式审问,看似漫不经心地提出无关紧要的问题,却对每个人的语气,眼神及一切细节极度敏锐,心中有数却面不改色。就算是所有精心设计好台词看似万无一失的案件,也会有细微的破绽,毕竟,人是最复杂的动物。案件的突破点就是细节,和人物本身未通过需要所泄露的信息。

推理过程逻辑相当缜密,完全没有跳过去的步骤或猜出来的答案,全凭推理和检验。可以说,这本小说的结局并不算惊艳,而最爽的还是推理过程,像坐过山车,刺激!

因这本书爱上阿加莎。

《东方快车谋杀案》读后感 篇2

如果一个恶名昭彰的罪犯,却通过金钱逃过了法律的制裁,作为受害人的亲戚朋友又该如何自处呢?英国著名的推理小说家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东方快车谋杀案》就是以此为背景创造的。

名侦探赫丘里·波洛搭乘东方快车前往英国伦敦,卧铺车厢里除了侦探先生和列车员还有12名来自世界各地身份背景迥异的乘客。当天深夜,东方快车撞进了雪堆,而车上的乘客雷切特先生身中12刀被刺死在自己的包间内。波洛侦探接受了列车公司的委托调查这起谋杀案,而随着调查的深入,死者雷切特先生的真正身份浮出水面,他是一个拐骗儿童集团的头子凯赛梯,策划了包括阿姆斯特朗拐骗案在内的多起拐骗案,但依靠累计起来的大量钱财,以及通过这种人的秘密疏通,利用法律上的不严密,竟被宣判无罪,之后改名换姓重新生活。而通过对12名乘客的谈话调查,却发现这12个人每个人都有漏洞,都有嫌疑,但偏偏部分互相之间的证言又能互相验证,每个人又都没有嫌疑。而最终波洛侦探得出了惊人的结论:这12个人都是凶手!这12个人都是阿姆斯特朗拐骗案受害者的亲属朋友,为了给死去的阿姆斯特朗一家复仇,而精心策划了这一起谋杀案,每个人刺杀了一刀,最终完成了这起谋杀案。

在小说的最后,12名凶手之一的琳达·阿登阐述了策划这起谋杀案的过程,她是阿姆斯特朗拐骗案遇害小女孩的外祖母,她的女儿和女婿也因这起拐骗案去世,但是案件的主谋却逃脱了法律的制裁,当时这12人就决定“凯赛梯逃脱的死刑,以后必须执行”,最终决定由12人一起执行这起死刑。一个陪审团由12人组成,而这12人任命了一个12人陪审团,宣判了凯赛梯的死刑,并且担任了行刑队的角色。

法律是正义的,但却是不万能的,而执行法律的人也不是万能的,因而就有迟来的正义,甚至不来的正义。对于我们这些法律的执行者来说,经手的案件成百上千,但对于案件的受害人来说,一个小小的案件甚至都关系到其的一生。罪犯逃脱了法律的制裁,给受害人的家属朋友带来的却是无尽的痛苦。当法律无法带来公正的判决,又该如何?

小说的最后,波洛侦探最终还是决定隐瞒这起谋杀案的事实。我们无从指责侦探先生违背了法律,或是褒扬他遵从了人性。也许只有当法律极尽完善,每个罪犯都得到应有的惩罚,才能避免东方快车谋杀案这类事情的发生。

《东方快车谋杀案》读后感 篇3

在辛普朗东方快车上,一个名叫雷切特的美国富翁被杀害了。同节车厢的其他十几位乘客和乘务人员都成了怀疑对象,但所有人都有不在场证明,排除外来人员作案的可能后,侦破工作陷入了僵局。

雷切特原名卡塞蒂,是位臭名昭著的绑匪头子,他绑架并杀害了很多儿童,小黛西·阿姆斯特朗便是其中之一。尽管小黛西的父母支付了巨额赎金,但小黛西还是被撕票了。这让身怀六甲的阿姆斯特朗夫人悲痛欲绝,在产下一个死婴后撒手人寰。阿姆斯特朗先生因无法承受妻女相继惨死的打击,不久之后也自杀身亡。但是被警方擒获的卡塞蒂却依靠绑票得来的巨额财富,以及手中掌握的很多人的秘密,钻了法律的漏洞逃脱了制裁。随后,他改名换姓离开美国,成了一位悠闲的绅士,靠着利息在国外旅行。

但阿姆斯特朗一家的仆人、朋友、亲人,从来没有忘记过他们。若干年后,他们成功策划了东方快车谋杀案。卡塞蒂得到了应有的惩罚!说到这里,读者就明白了,这节车厢上的其他乘客,除了波洛、医生和布克之外,全都无一例外的参与了谋杀。因为对故事梗概很熟悉,搞清楚他们是如何谋划的才是我读下去的动力。

通过《尼罗河上的惨案》和本书,我对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写作风格有了粗浅的了解。开篇通常是对各色人物的介绍、前情铺陈,随后发生命案,再后来便是波洛对所有嫌疑人、证人的反复问讯。真相就在反复问讯中一点点水落石出。听着是不是有点枯燥,但实际上读起来非常引人入胜,让人欲罢不能。下一步我打算找来这两部电影看看,尤其是《尼罗河上的惨案》,埃及壮丽的风光太令人向往了!

《东方快车谋杀案》读后感 篇4

案件本身并没有很吸引我,比较有意思的是波洛与快车内十二人的对话,这十二个人来自不同的国家和阶级,身份地位不同,性格特征各异,在看似一种机缘巧合的情况下,搭乘上同一辆东方快车,一场谋杀案将所有人联系在一起,背后实则是一场严丝合缝的群体作案。

这件谋杀案有一个特点,死者是震惊美国的一件绑架案中的主谋,却逃离法网,逍遥在外。于是这里引发了一个关于法制问题的思考,对于那些犯有罪行却没有获得法律制裁的人,采取私人性报复的做法是否正义?或许有时候越过法律处理问题能够弥补法律的一些漏洞,但是另一方面也会带来秩序的混乱,如果人人都以暴制暴,那么这个世界上肯定会存在无数的流血杀人事件,于是不断地重蹈覆辙,最终没有人愿意相信法律,都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实行报复,法律也就丧失了它的效力,而没有法治的社会无疑是可怕的。

小说中有提到:“在这个案子中,我认为,正义——严格的正义——已经得到了伸张。”真相揭露后,波洛的对结果的处理也相当于默认了这一点,在这一案件中,实施伦理上的正义或许是合适的。

《东方快车谋杀案》读后感 篇5

今年寒假里,我看完了一本阿加莎?克里斯蒂写的侦探小说――东方快车谋杀案,这本书曾被拍成电影。

它讲的是一个可爱的小个子比利时侦探赫尔克里?波洛。事件是:波洛乘东方快车回家,遇到一起谋杀案,一名男子被划十二刀死亡。当时车厢内有十六间包厢分别有十六名乘客,其中有波洛和他的两个朋友、一个管理员、一个死者和其余十一名乘客。波洛从天气、物品、气味等各种蛛丝马迹,来破解这个巧妙玄机。

我认为,我们在遇到困难时应仔细观察、思考,就一定能解决问题。

《东方快车谋杀案》读后感 篇6

侦探波洛搭乘东方快车去英国的途中发生了一起杀人案,死者雷切身重十二刀惨死,波洛最终成功破案并救赎了全车的嫌疑人。发现死者本来的身份是一个十恶不赦的人,原名叫卡塞蒂,是他引起了阿姆斯特朗一家的'悲剧。

这个案件中不仅是每个人都有所隐瞒,火车上发生的所有的一切都是有预谋有目的的戏剧性谋杀,所有的证据和证词都是事先设计好的,每个人说的都不是实话。波洛所听到的一切都是给波洛演的一出戏,也是本来的计划。然而突如其来的大雪改变了一切,他们留下了两条“线索”,编造了一个猩红色睡衣的女人。

而波洛破案的难点在于,他处在一个全封闭的空间,没有外界能提供任何有效的信息,没办法调查这些人身份的真实性,所有的真相都只能靠波洛的逻辑推理。最终得出了两种答案。

而正确的那个就是:火车上13个嫌疑人中,有12个是凶手。但最后,人们选择了救赎。选择那个错误的漏洞百出的结论,给这十三个人以救赎。

《东方快车谋杀案》读后感 篇7

很少有书让我印象深刻,尤其是国外的小说。当面对纷繁复杂的名字时,我总是看不下去。可是《东方快车谋杀案》给我了与众不同的体验,整部作品行云流水、不疾不徐……这是典型的英国小说风格,你大可以在下着雨的傍晚,生了壁炉的火,躺在摇椅上静静地阅读。

豪华而浪漫的东方快车,纵情驰骋于辽阔的亚欧大陆上,大雪纷飞,将列车困于温科夫齐与布罗德之间。车厢内发生了一起神秘的谋杀,死者雷切特被足足刺了十二刀。十二名不同区域不同阶级的人,上至女王,下至教师,究竟谁是凶手?随着事件调查的的深入,波洛通过化学处理还原了未燃尽的信件上的几个字“阿姆斯特朗”!绑架、勒索、杀人、自杀、罪犯逃脱法律的审判,一系列惊人内幕抖露了出来。雷切特,原是阿姆斯特朗绑架案的真凶。

雷切特,你,罪大恶极。我们会带你出去兜兜风。在风雪之夜中,停下的不仅仅会是火车,还有你的生命!火车飞驰,铁轨碰撞的金属声,如同安眠药般,让你心安理得,但是满天飘舞的雪片其实是飞向你的刀片啊!

看完书,仍然久久无法释怀。什么才是真正的正义?

有人认为,道德是最高的法律,而法律仅仅是最低级的道德。当法律无法惩治那条漏网侥幸逃脱的鱼儿时,必然会遭受到道德的谴责。这个世界有这样的法外之地,就如白雪皑皑的南斯拉夫那段铁轨之上,十二名陪审对雷切特处以道德的裁决。

特别喜欢由这本书改编电影中波洛的一句话,“车上没有杀人犯,只有需要重生的人”。这本书有一个温暖的结局,让人拍手叫好。在最后,波洛提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猜想,使真正的凶手得以涅槃脱身。波洛默许了这次谋杀,他得到了灵魂的升华,曾容不下任何凶杀的他,在这次事件中,认识到了比真相更为重要的东西——人性。保持本性的善良,这才是人性的最让人敬重的!法律无情人有情,这便是波洛行的正义。

人们不仅因为阿加莎的推理小说的剧情跌宕起伏而喜爱她的作品,更是由于她的作品总有些超越字与纸、超越生与死的东西。

《东方快车谋杀案》读后感 篇8

“柯南道尔之后最伟大的侦探小说家,是侦探文学黄金时代的开创者和集大成者,无可争议的侦探小说女王,侦探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每一个开始走进推理小说世界的读者,都能多多少少看到这些与阿加莎克里斯蒂有关的赞誉之词。这也难怪,一个世纪以来,作为世界推理小说三大宗师中唯一的女作家,因为其很多推理作品主题和题材史无前例的开创性和经典度,阿婆少不了会受到无数读者对她的爱戴。另一方面,从通俗的角度来说,包括我在内,很多推理爱好者都会有所好奇,在刻画逻辑脑洞和惊悚悬疑的的领域,女作家的优势可能并不那么明显,那么阿婆是怎样推陈出新,用怎样旗帜鲜明的推理笔法奠定了自己在推理小说史上的宗师地位,引得后人竞折腰?

《无人生还》初识阿婆便对她炉火纯青的推理心生敬佩,《东方快车谋杀案》读毕后更是感动于阿婆笔下藏匿在事态万象背后那点滴的人情冷暖。

正处交通运行淡季却意外爆满的火车,席位一票难求。小胡子侦探波洛不知不觉中卷入了火车上一场扑朔迷离的案件中: 因突如其来的雪灾,火车被迫停封闭,除了一位知心好友外,连得力的警察也没有。侦探波洛孤身奋战,对付12位嫌疑提前布下的陷阱,想想都替他捏一把汗。在《东方快车》全书读到三分之二,种种蛛丝马迹和阴谋逐渐显露出来时,阿婆的勇气便可见一斑,这样剧情中易出bug的宏伟故事背景,即使是在推理的黄金年代,这种战略性的构思也是超前的。更彰显推理实力的是,全书没有一处叙诡,包括12位嫌疑人的证词在内,波洛发现的每一处证据都按顺序交代得清清楚楚,循着理性的光辉迸发在读者的眼前,并且在这个过程中,种种可能被体察到的人性之恶被阿婆借波洛之手“温柔”得撕开、揭露,评判正义和罪恶的法官继《无人生还》后,这次以脱离常形的“审判之义”再次出现在了《东方快车》之中,借助于“推理”这把快准狠的“利刃”,对多样人性的探讨和揭露,是阿婆作品中一个无法回避的主题。

一位侦探加一位得力的帮手(华生)是福尔摩斯的故事,两位“侦探”(兄弟两人共同写作)对付罪犯是埃勒里奎因的传说,那么一位侦探对付12位嫌疑人和更多的谜团,似乎只有小胡子侦探波洛。

不难想象,阿婆的很多其他作品:如《阳光下的罪恶》、《尼罗河上的惨案》等,如果诞生在一些国内推理作者的笔下,很可能会为了猎奇将犯罪场面写得五腥八味。可是阿婆的文笔在推理作家中是少见的熨帖优美,让我感受到了紧贴于缜密逻辑之中、英伦风味十足的文学美感(暂时没读过连城三纪彦)。不管是一个接一个离奇死亡的《无人生还》,还是密闭空间中一具尸体、12个嫌疑人的紧急情形,在阿婆的笔下纯粹的恐怖氛围都被瓦解分离,取代之以娓娓道来、不急不慢的叙述。这虽然不免让一部分人觉得阿婆的文字过于啰嗦, 可是如果没有了这样具有层次、不吝心血的描写,也无法施展出这样张力十足的情节起伏,想想如果没有那一页一页的证词、证据展现于你眼前,就算直接告诉我们凶手是谁恐怕也会让人云里雾里。作为女作家的阿婆有与生俱来的细腻体察感,人物的一颦一笑、一张一弛都能被她精准得捕捉到,《东方快车》中至今让我印象深刻的“戏精”美国哈巴特老太太,整个案件中的她的动作和形象就像是大街上的的多事老太,一刻也停不下来,波洛对她也是无可奈何。然而在她真实身份公布之前,我一点也没怀疑过她的“演技”,更无法想象这居然是她的演技。在阿婆的刻画下,她的乖张和“做作”却显得并不做作,给沉重的案子增添了几分人情味。

这是阿婆的厉害之处之一。

另一方面,让我觉得有趣的一点是,在没读阿婆作品之前,包括我在内,很多人对波洛和马普尔小姐的认知远低于百年来世界读者口口相传的侦探代表福尔摩斯,这也反映出了一个事实:“福尔摩斯”系列的形象塑造得非常成功。但是相比而言阿加莎写的才是严格意义上的推理小说,这是毋庸置疑的。绝大部分她的作品中,推理的笔墨都是详细而循次渐入的,简单领略一下也好,想完全参与到这场推理游戏中更是没问题。波洛的形象或许并不如福尔摩斯般让读者讨喜,但是,阿婆作品中那耐人寻味的情节和值得仿佛咀嚼的文字美感却如福尔摩斯般流传扎根在我们心中。在某个慵懒的午后,一杯咖啡,一张椅子,即使再次打开某一本读过的阿婆的书,又会是一场奇妙的探险。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