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的世界读书心得

笔构网

2025-07-07读后感

请欣赏苏菲的世界读书心得(精选35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苏菲的世界读书心得 篇1

一个叫苏菲的女孩在放学的路上收到了一封没有名字的信,上面写道:“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从这以后苏菲不停的会收到这种神秘的来信,每次那封神秘的来信的内容都是不一样的,于是,他就这样默默的在一位神秘的导师指引下,思考导师提出的问题,因为她也很好奇,她企图解开这些令她费解的问题,但是事实的真相远远超出了她的想象,就这样,她在一步一步的探索……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许多平常很疑惑的问题,原本我以为他是一个不符合实际的“学问”,直到我看懂了他,才豁然明白他的伟大之处,我也认为了这是一门哲学而不是科学,他是心理上的一种感受,他不能用数学公式来计算,也不能用科学现象来解释,哲学的世界有太多的奥妙可以值得我们去探索,每一次的发现就是对我们人生的领悟,苏菲的名字在希腊文中是智慧的意思,本意即是‘爱智’,不过也有人说,智慧是哲学的本质,而人生是哲学的外在意义。苏菲是一个有智慧的女孩子,她运用自己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的知识积累,一步一步发现这个世界,在我看来哲学也是一种让我们成长的一个支点,值得我们去探索和发现,他的价值是不可用金钱来衡量的。

在我们现代充满竞争和压力的环境中,有几个人会想到‘善待’自己的生活呢?除了每天上班下班面对陌生的面孔和没有表情的手机,渐渐的,我们的生活变得乏味枯燥,觉得很没有意思,每天做着重复的工作,有几个人会对这些东西感兴趣呢?

所以,就现在,让我们放下匆忙的脚步去发现身边的美,去感受这个神奇的世界,充实感自己的生活,带着好奇心去探索和发现,你会觉得一切事情都这么神秘到又很美好,你不在枯燥,生活不再乏味,让我们得生活多姿多彩起来,面对阳光充满想象,就像苏菲一样拥有智慧和善于发现的心情。

没有想不到的只有做不到的,这句话是一直是我奋斗的动力,我们要有自己的想法,未来的.路还很长,不怕我们失败就怕我们没有去想的勇气,更别说做了,未来的路还很长,我没谁也想不到下一秒会发生什么,那还不如上我们把这一秒过的够精彩,幸福其实就在下个路口等着你,让我们收拾心情整装出发。

当我了解哲学以后我感觉他就存在我的身边,其实我没有什么把握能够彻底了解世界和生命,可是我想只要自己想去做,自己快乐,那么什么都是有意义的,我们应该对自己的生活负责,应该知道我们究竟想过什么样的生活,人生就这么长,我们不能无所谓的活着,像一个没有灵魂的躯体。

苏菲的世界是一个神奇的世界,充满智慧的世界,它将会唤醒每一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以及对人生的终根意义和对人生的好奇。

苏菲的世界读书心得 篇2

我读过许多名著,但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苏菲的世界》这本书。这本书主要写了14岁的少女苏菲不段地收到一些奇怪的信,从而她便迷上了哲学……

让你更加深刻的'了解这个世界,这里面还有许多宗教。看了这本书之后,有点感兴趣,不去为名利而烦恼,为死去的人和活着的人祈祷……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东西是可以改变的,但也有许多东西是不可以改变的。世上所有东西都是由几个不变的物质所组成的;也有许多东西是循环不变的,草的轮回其实就是生命的轮回……

人的一生也许会遇到许多不幸,有些人能够坚强的面对,而有些人却选择了逃避,甚至甘愿失败,也有的人只会怨天尤人。《苏菲的世界》这本书的宗旨就是在不幸中寻找幸福,苏菲是幸运的,因为她为真理而活着,不是为别人而活着。一个人再有头脑,再有抱负,如果单单只是为他的“责任”而活着,那也许太没意义了。

我读了这本书之后最大的体会就是:人活着有很多原因,但最重要的是为了真理,生命的真理!

苏菲的世界读书心得 篇3

《苏菲的世界》起初听到这个书名我还以为这也许是一本类似于小孩子探险的故事。直到翻开它我才知道…呵,大相径庭。

《苏菲的世界》用小女孩苏菲莫名其妙收到一位不知名人物写信教授的哲学课程讲述的从最早自然哲学到近现代的哲学家们代表性的哲学理论。

首先,我觉得这本书讲哲学知识是次要,它提醒我们保持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是重新唤醒我们的好奇心才是它的主要目的吧!书中把我们比作生活在兔子身上的微生物,而大人们随着对外界的熟知,开始安于循规蹈矩的生活,不想知道生活中的一切的来由,也懒得去想“为什么”。这使我想到小时候见到什么都想问,但大人们经往也回答不出什么让我满意的答案。久而久之,有时见到不懂的事情,想再问句为什么时,心里却早就知道得不到什么解释。于是便只默默地想着。后来也便只粗略地看过,连想也不想,因为也得不出结果来。那些哲学家们便是似乎对每个事物都有无数疑问,同样也没人能为他们解疑答惑,但是他们却不会就此置之不理,而是去学习更多知识去解释这一花一草的来由而不是只会欣赏。因此,我们应该保持好奇,相信一切都会有可能发生,而且也许现在所谓的不可能未来会成为我们生活中最平常不过的一小部分呢?

其次,我觉得哲学家们提出的一切都是相互矛盾的,这样很快从这个思维跳到另一个思维,一时间让人很难理解和转变。这也许就像有时做题时,我都搞不懂自己在想什么,等到终于七拐八绕地想出来下次再看这题却怎么也统不到原本的思路上了。有很多哲学家会想出两种完全对立的.观点,让这两种观点在自己脑中来回交替,好像是在不断交换立场与自己的另一观点对抗。在我看来,这是很让人无法理解并且不可具体想象的。原来我以为我知

道哲学家就是那些提出种种为世人所流传的科学或对人生的理论看法的。但现在我发现我好像并不理解哲学家到底是做什么的,并且越想方设法地理解反而越糊涂。

总体而言,我觉得看了《苏菲的世界》让我脑子里一团乱麻。有时我甚至想我们或也是一个书中的角色,那如果是这样我们完全可以像苏菲一样,自己来把握自己的命运让自己的活更充实。

苏菲的世界读书心得 篇4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文学性很强的哲学书.它的主要内容是:以苏菲不断受到一位神秘人寄来的信件为线索,从哲学的角度向人们解释了世界盒大自然等的形成与发展……告诉人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本来哲学是比较枯燥乏味的,但《苏菲的世界》一书却截然不同.它在向读者讲述哲学的同时,运用了生动的语言来描绘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使读者阅读时产生一种像读侦探小说般的心情.书中刻画了一个勇敢,聪颖的少女——苏菲.因为追求哲学,就一定要有好奇心,这正是苏菲最大的特点,所以我觉得作者刻画这个人物的用意就在于此.

为了向人们解开世界历史之谜,书中涉及的内容很多.从远古罗马到现代,在每一个不同时期,有哪些为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哲学家,他们主要讨论的'题目是什么,一些哲学家的经历和遭遇,这本书都详细地为人们做了讲解,仿佛整部世界哲学史在你面前演变了一遍.它内容广,但并不紊乱,书中内容分成许多章节,每节题目都点出了该章节内容的中心,或深藏或巧露;而每一节内容都会阐述几个问题.这样的分节使人读后更容易消化,也更容易理解.

书中讲述了不少的人生道理,使我获益良多.而它所讲述的有关哲学的知识,开阔了我的视野.其实当中的道理很多问题我也曾想过,但这些问题都在头脑中一闪而过,因为我觉得它对我来说实在太陌生.当我读完此书后,我觉得一个生存在世界上的人,连世界从何而来也不知道,也不曾去想,未免有些幼稚.

苏菲的世界读书心得 篇5

青灯黄卷。我缓缓捻起书页,思考着生命的命题,思绪随着月色渐飘渐远,化成无垠的惆怅。用哲学的眼光审视生活,直抵其核心。

苏菲的世界》一书以跌宕起伏的侦探情节为背景,穿插着描述了世界哲学史。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弗洛伊德,从德谟克利特到笛卡尔……细致入微地表述了自古以来全人类的哲学信仰,带我洞见了人类正在不断变化的世界观与自我价值取向。宗教信仰、自然宇宙、人类生命,世间万物的各种事物不断冲击与交融,形成了当今现代社会的主流趋势。

如果说人类哲学史是一条车轨,那么文艺复兴时期就是一个最大的转折点。正如狄更斯在《双城记》中写得一样:“那是最昌明的时世,那是最衰微的时世;那是睿智开化的岁月,那是混沌蒙昧的岁月;那是信仰笃诚的年代,那是疑云重重的年代;那是阳光灿烂的季节,那是长夜晦暗的季节;那是欣欣向荣的春天,那是死气沉沉的冬天;我们眼前无所不有,我们眼前一无所有;我们都径直奔向天堂,我们都径直奔向另一条路。”对于之前完全迷信宗教的观念,在那个时代有所作为的哲学家身上已经荡然无存。他们开始怀疑,提出泛神论的学说,提出上帝即自然的观点,对后来柏拉图提出理想型世界的理论影响深远。介于时代背景的取向,有一部分人受到了教会的残害。他们在这个时代的缝隙中踌躇独行,他们的肉体亡于当代,而思想却盛于千秋。

纵观全书,从古至今人类都在试着诠释着同一个命题——生命哲学,在这一主干下有若干分支。拥有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则用这一宗教的学说与方式解释着对生命的看法。显而易见,他们从同一起点出发,走过不同的道路,但最终都抵达同一个终点。这就是哲学的妙处。我们不能用一个固定的框架定义某个学科,因为每一样智慧都是相通的。依我拙见,所有的学科皆是哲学的分支,而他们的所有最终都要上升到哲学层面。

书中令我印象颇为深刻之处有三。

首先是公元前四百年的雅典神秘哲学家苏格拉底。他对于人类最高智慧的认知一改前朝主流,提出最聪明的是认识到自己的无知的人。这种观点与我国古代的“大智若愚”之说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是对人类本身自我认知的一大提升。他还指出,每个人只要运用自己的常识,都可以了解历史。这对于当今对未来有无限憧憬的青少年来说无疑是莫大的鼓舞,同时也正面表述出历史与哲学的相互交融。

二是柏拉图回归灵魂的渴望。他执着于关注永恒不变的事物和流动的事物。而他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不仅关心自然界中永恒不变的常量,也关心人类道德与社会中永恒不变的真善美。他将世界分成两部分:感官世界和理型世界。他主张用理性去观察万物,而非一味依赖感官。这避免了进入形而上学的误区,也奠定了后世以理性研究哲学的基础。

三是犬儒学派对于生命幸福的追求。现在对于“犬儒”的`定义与苏格拉底学派下犬儒学的意义所指大相径庭。记得犬儒学者戴奥基尼斯的故事,据说他住在一个木桶里,除了一袭斗篷,一支棍子与一袋面包之外,什么也没有。有一天他坐在木桶旁,舒服的晒太阳时,亚历山大大帝前来探望他。亚历山大站在他的前面,告诉他只要他想要任何东西,他都可以赐予他。戴奥基尼斯答道:“我希望你闪到旁边,让我可以晒到太阳。”就这样,戴奥基尼斯证明自己比亚历山大这样伟大的将军更富裕,也更加快乐。对于该学派的学者,真正的幸福不是建立在外部环境上的,真正的幸福从不依赖稍纵即逝的物质,而是在精神层面上如鱼得水,获取自己想要的一切。

哲学是一个极大的范畴,且不能直接落实于纸笔间。关于哲学的思考完全是在意识与认知中完成的,缥缈而神秘,抓不住、吹不散。在生命命题中,我们总是在不断寻求不同的方式找到自己的幸福。每当我回望往事,以前总在追逐诗和远方,执着于那种怡然自得的生活,但从未两者兼得。如今放下执念,细细感受生活的乐趣与闲适,才发现诗和远方就在身旁。哲学也是如此,越是死死抓住越无法触摸,唯有在赤裸面对灵魂之时,才能感受到淡淡一抹余韵。

柏拉图说:“每一种生物都是理型世界中永恒不变形体的不完美复制品。”但在理性中掺杂感性,人类的完美就因为其自身的不完美。这种命题中思想的摩擦碰撞,看似矛盾实则合理,相辅相成,我想这就叫做辩证。

都说哲学有三大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深以为然。但同时,我也在思考“为什么会出现哲学?”如果没有哲学,人类就不会有历史。哲学是人类认知发展的体现,是人类自身对于理型世界追求的方式,也是实现人类文明螺旋式上升的指示。人类生活在自然中,必体现哲学,只是主体自身有无意识到而已。哲学是所有学科的最高级,同时也渗透在各种事物中。在哲学国度,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是与非,每一种思想都有其存在的意义。

人类之所以称之为人类,是因为其会思考。倘若人一生都沉醉在物质中追寻纸醉金迷、灯影摇红,那么其一生必是麻木而无意义的。笛卡尔说:“Cogito,ergo sum。(我思故我在)”人类真正存在的意义不是活过走过,而是想过思考过。我们是人类,只有思考才会找到出路。且将新火试新茶,就让这团哲学之火熊熊燃烧,传承人类的思想文明;让当代的少年打破民族冲突的桎梏,探索人类未来的最高智慧,诗酒趁年华!

苏菲的世界读书心得 篇6

青灯黄卷。我缓缓捻起书页,思考着生命的命题,思绪随着月色渐飘渐远,化成无垠的惆怅。用哲学的眼光审视生活,直抵其核心。

苏菲的世界》一书以跌宕起伏的侦探情节为背景,穿插着描述了世界哲学史。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弗洛伊德,从德谟克利特到笛卡尔……细致入微地表述了自古以来全人类的哲学信仰,带我洞见了人类正在不断变化的世界观与自我价值取向。宗教信仰、自然宇宙、人类生命,世间万物的各种事物不断冲击与交融,形成了当今现代社会的主流趋势。

如果说人类哲学史是一条车轨,那么文艺复兴时期就是一个最大的转折点。正如狄更斯在《双城记》中写得一样:“那是最昌明的时世,那是最衰微的时世;那是睿智开化的岁月,那是混沌蒙昧的岁月;那是信仰笃诚的年代,那是疑云重重的年代;那是阳光灿烂的季节,那是长夜晦暗的季节;那是欣欣向荣的春天,那是死气沉沉的冬天;我们眼前无所不有,我们眼前一无所有;我们都径直奔向天堂,我们都径直奔向另一条路。”对于之前完全迷信宗教的观念,在那个时代有所作为的哲学家身上已经荡然无存。他们开始怀疑,提出泛神论的学说,提出上帝即自然的观点,对后来柏拉图提出理想型世界的理论影响深远。介于时代背景的取向,有一部分人受到了教会的残害。他们在这个时代的缝隙中踌躇独行,他们的肉体亡于当代,而思想却盛于千秋。

纵观全书,从古至今人类都在试着诠释着同一个命题——生命哲学,在这一主干下有若干分支。拥有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则用这一宗教的学说与方式解释着对生命的看法。显而易见,他们从同一起点出发,走过不同的道路,但最终都抵达同一个终点。这就是哲学的妙处。我们不能用一个固定的框架定义某个学科,因为每一样智慧都是相通的。依我拙见,所有的学科皆是哲学的分支,而他们的所有最终都要上升到哲学层面。

书中令我印象颇为深刻之处有三。

首先是公元前四百年的雅典神秘哲学家苏格拉底。他对于人类最高智慧的认知一改前朝主流,提出最聪明的是认识到自己的无知的人。这种观点与我国古代的“大智若愚”之说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是对人类本身自我认知的'一大提升。他还指出,每个人只要运用自己的常识,都可以了解历史。这对于当今对未来有无限憧憬的青少年来说无疑是莫大的鼓舞,同时也正面表述出历史与哲学的相互交融。

二是柏拉图回归灵魂的渴望。他执着于关注永恒不变的事物和流动的事物。而他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不仅关心自然界中永恒不变的常量,也关心人类道德与社会中永恒不变的真善美。他将世界分成两部分:感官世界和理型世界。他主张用理性去观察万物,而非一味依赖感官。这避免了进入形而上学的误区,也奠定了后世以理性研究哲学的基础。

三是犬儒学派对于生命幸福的追求。现在对于“犬儒”的定义与苏格拉底学派下犬儒学的意义所指大相径庭。记得犬儒学者戴奥基尼斯的故事,据说他住在一个木桶里,除了一袭斗篷,一支棍子与一袋面包之外,什么也没有。有一天他坐在木桶旁,舒服的晒太阳时,亚历山大大帝前来探望他。亚历山大站在他的前面,告诉他只要他想要任何东西,他都可以赐予他。戴奥基尼斯答道:“我希望你闪到旁边,让我可以晒到太阳。”就这样,戴奥基尼斯证明自己比亚历山大这样伟大的将军更富裕,也更加快乐。对于该学派的学者,真正的幸福不是建立在外部环境上的,真正的幸福从不依赖稍纵即逝的物质,而是在精神层面上如鱼得水,获取自己想要的一切。

哲学是一个极大的范畴,且不能直接落实于纸笔间。关于哲学的思考完全是在意识与认知中完成的,缥缈而神秘,抓不住、吹不散。在生命命题中,我们总是在不断寻求不同的方式找到自己的幸福。每当我回望往事,以前总在追逐诗和远方,执着于那种怡然自得的生活,但从未两者兼得。如今放下执念,细细感受生活的乐趣与闲适,才发现诗和远方就在身旁。哲学也是如此,越是死死抓住越无法触摸,唯有在赤裸面对灵魂之时,才能感受到淡淡一抹余韵。

柏拉图说:“每一种生物都是理型世界中永恒不变形体的不完美复制品。”但在理性中掺杂感性,人类的完美就因为其自身的不完美。这种命题中思想的摩擦碰撞,看似矛盾实则合理,相辅相成,我想这就叫做辩证。

都说哲学有三大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深以为然。但同时,我也在思考“为什么会出现哲学?”如果没有哲学,人类就不会有历史。哲学是人类认知发展的体现,是人类自身对于理型世界追求的方式,也是实现人类文明螺旋式上升的指示。人类生活在自然中,必体现哲学,只是主体自身有无意识到而已。哲学是所有学科的最高级,同时也渗透在各种事物中。在哲学国度,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是与非,每一种思想都有其存在的意义。

人类之所以称之为人类,是因为其会思考。倘若人一生都沉醉在物质中追寻纸醉金迷、灯影摇红,那么其一生必是麻木而无意义的。笛卡尔说:“Cogito,ergo sum。(我思故我在)”人类真正存在的意义不是活过走过,而是想过思考过。我们是人类,只有思考才会找到出路。且将新火试新茶,就让这团哲学之火熊熊燃烧,传承人类的思想文明;让当代的少年打破民族冲突的桎梏,探索人类未来的最高智慧,诗酒趁年华!

苏菲的世界读书心得 篇7

临近放假,就连午自修的气氛也浮躁了起来。早晨的闷湿拦不住下午的磅礴之势,像是太多急促的鼓点,席卷了烈日暴晒下的世界,窗外只有首尾不见明灭掩映的灰和黑,一点点攀爬上整个苍穹。你的眼神开始飘忽迷离,无暇顾及堆积如山的作业,连忙跪在椅子上向外探去。窗玻璃映出你一副惊奇而又专注的样子。风云摇动,光影迷离。后桌的像是忍耐了很久的样子,不屑的看着你,淡淡的说:“小孩子!”

望着大雨倾注的江南的你依旧。

已是春秋交接之际,草木开始肆意的膨胀起来。你用很慢很慢的步调走在操场的花坛边,即使没有天白颢颢,葳蕤茂盛的无名白花还是覆盖了整个草垛,用鼻子靠近闻一闻,就有一股淡淡的青涩太阳的芳香,像是诗经里写的“蘼芜”。你兴奋地指着她们给同行的女友,不料女友慢慢地扣好书包上珠光宝气的搭扣,慢慢的说:“你不要用手指,像个小孩一样,说说就好了。你喜欢的话,下次我带你去花鸟市场看。”

你无言,沉默却又耐不住好奇的注视着她们。

风空洞洞的吹过,一年又在你的惊奇之余过去。你像是不谙世事的孩子,世界那么大,你却总是用自己柔软而又憧憬的心去捕捉一瞬间的诧异,譬如一句对生命的轻轻地赞叹。

你看见清晨浅浅的阳光里,繁星透过晨雾洒下的斑斑点点,一个老婆婆挎着菜篮子弓着腰走下石阶,你看不清她脸上的表情,只是隐约的感觉,她的身影似曾相识,只是此去经年,柔弱如稻草。

还是早上很早,光线来不及照穿整条冗长的弄堂。你看见两遍堆放的破箱子,锅碗瓢盆,以及有点腐臭的垃圾桶,都只能在雾里圈出一圈浅浅的轮廓来。头顶是深冬里飘荡着的白寥寥的天光,你的思绪开始漫游到二次元,那个被笛卡尔喻为的“精神世界”。你开始想象你可以长上翅膀穿过这个不见首尾的巷子,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那种从未体会到的自由与快乐。

你看见路灯,夜色朦胧里,把人行道上消防栓的影子胡乱的投射在废弃的断墙下,和着路树的枝影虚实交错的的掩映。你想到了恩培多克勒,想到了为了他为了哲学这项伟大的事业而毅然舍弃生命的悲伤,你很难过,因为你还不能体会那个时代的'痛。

周末你和女友结伴去泳池玩水。你奋力向彼岸游去,周遭所有的建筑在几秒中内只看的清轮廓。池底的灯散发的白光像深海里的游鱼从一片浅蓝中浮动出来,突然你想到了斯宾诺莎曾经说宇宙间只有一种实体,即作为整体的宇宙本身,而上帝和宇宙就是一回事。你有些困顿,因为现在的你似乎已经和世界融为一体。

你开始思考你是谁,思考宇宙从哪里来,像一个小小的哲学家。你捧着你的小书,时而望天,时而沉思。

这真的只是你单纯的好奇吗?你一遍一遍的问自己。似乎你永远无法认为这一切的理所当然,刨根问底像是你特有的潜质。哲学的深奥你暂时还无法深刻的体会,可是你能可以看见大人们看不见的东西,譬如街边赫然出现的一簇野菊花,你总是惊喜的停下脚步仔细端详着,像是看透了她喷薄的灵魂。

“妈!妈!你看!多可爱的花!可是她们到底是怎么长成这样的呢?”

“嗯。以后你就知道了。”她随口敷衍着,“你这个小孩子,快点跟上来,要迟到了。”

像是苏菲的小小世界,所谓的“你”,不过是潜在在另一个世界的“我”而已。

对了,这本书就叫做《苏菲的世界》。

可惜世俗蹂躏,来年我来看此花时,还会这般惊奇吗。

苏菲的世界读书心得 篇8

我读过许多名著,但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苏菲的世界》这本书。这本书主要写了14岁的少女苏菲不段地收到一些奇怪的信,从而她便迷上了哲学……

让你更加深刻的了解这个世界,这里面还有许多宗教。看了这本书之后,我对基督教有点感兴趣,不去为名利而烦恼,为死去的人和活着的人祈祷……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东西是可以改变的,但也有许多东西是不可以改变的。世上所有东西都是由几个不变的物质所组成的;也有许多东西是循环不变的,草的轮回其实就是生命的轮回……

人的一生也许会遇到许多不幸,有些人能够坚强的面对,而有些人却选择了逃避,甚至甘愿失败,也有的人只会怨天尤人。《苏菲的世界》这本书的`宗旨就是在不幸中寻找幸福,苏菲是幸运的,因为她为真理而活着,不是为别人而活着。一个人再有头脑,再有抱负,如果单单只是为他的“责任”而活着,那也许太没意义了。

我读了这本书之后最大的体会就是:人活着有很多原因,但最重要的是为了真理,生命的真理!

苏菲的世界读书心得 篇9

“就在这时,门铃响了,并要我开门拿包裹。”苏菲随手把门带上后,便拆开了信封……

苏非用手指着镜子里的自我说:“你是谁”此时苏非和我的脑子里想得是一样的:我是谁不用说,我是庄子婷,可是这个叫庄子婷的人又是谁是我。得,又绕回去了:我是谁我居然不明白自我是谁,这不是太可笑了吗我甚至无法去决定自我的长相、父母、家族,我更没有选择自我是人还是兽的权利,这不是太不合理了吗但这些却是我不得不理解的事实。

“世界从何而来”我不明白,说实话,到此刻为止没人真正明白不是吗

哲学问题是永恒不能改变的吗是,也不是。有关于宇宙之类的各种事物的来源,各种各样的类似问题在人类脑海里占据了几千几百年了,我还想不着,没有人能够解决或回答这些疑问,而人类也永远不会停止自已的`思考和探索。同时,随着人类时代的发展和生活的巨大改变,新的问题每一天会不断冒出来,机器人会有自知力吗人脑是如何进行运作的人类和机器的实质区别在哪里

这些问题太烧脑了,来我们说些能够实时解决的。想要保护地球的多样性,我们就应当彻底改变自我的思考方式、生活模式,把我们所处的时代当做生活的中心如同把地球当成宇宙的中心一样可笑。对我们来说,当下自然是最重要的,最有意义的,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未来不重要,我们应当像尊重此刻一样尊重未来。

我们是生活的主角,人类则是地球的主角。

苏菲的世界读书心得 篇10

我记得自己是在看完同名电影后去找来《苏菲的世界》这本书看的。我在图书馆找到唯一的一本92年版的《苏菲的世界》。说是“唯一”毫不夸张,当时的网上除了对电影的简单介绍,几乎找不到书的相关情况,“苏菲的世界”是一个非常冷门的词组,所有的中文网页搜索结果也只不过三页,而且大多是繁体。翻着泛黄的书页,我用了整个暑假的时间咀嚼完。期间思考的乐趣以及原著带来的惊喜伴我度过了几十个不眠之夜,受益匪浅。虽然电影的内容远没有原著的丰厚充实,但还是非常感谢它带领我走进了那个“世界”。看原著的过程像是登山,一级一级地爬上去,走到最后,你发现自己仿佛已经远离了芸芸众生,远离了庸碌的生活细节,你抬头望着星空,心中油然而生的.是崇拜和敬畏,然后,你试着向周围的同类呼唤,却发现他们总是不屑一顾。他们没有嘲讽,只是不解,然后走开继续他们无关痛痒的蜚短流长。

《苏菲的世界》本身只是一本所谓的哲学启蒙书而已,并不包括一切。可笑的是,我当时像一个意外获得宇宙最大秘密的小孩一样,对书上的每个字都视如蕴藏巨大能量的咒语。随之而来的是对生活中琐碎事务的极大厌倦感以及对大众口味中的盲目部分极度反感。这里不想赘言书中的内容,只是觉得一场梦醒来之后,人类是多么的孤独和可笑。在感叹宇宙和生命的同时,我也不禁唏嘘:人类只是进化链上的一环,那么的渺小!于是不得不对生命和自然产生敬畏,对上天的馈赠心存感激。哲学让我清醒,我学会了在不容乐观的现实中平静地走在路上,没有悲观,也没有愤世嫉俗,只是想明白了一些事情之后,一种坦然的心境。我很庆幸当时的自己在陷入迷惘前仔细读完了它,我知道,自那以后我的人生和态度将会改变很多,能有这样的改变也就够了。

《苏菲的世界》最好是仔细读过、思考过,至少要浏览过,毕竟它的讲解章节有些枯燥,需要很大的耐心。如果我到现在才读到它的话,相信自己已经习得的知识和形成的观念会影响阅读的质量,以那种废寝忘食的痴迷状态阅读一本厚达五百多页的哲学启蒙书,我想以后是不会再有了。所以对这本书更怀有特殊的感情。

苏菲的世界读书心得 篇11

《苏菲的世界》是由挪威著名作家乔斯坦贾德所著。十四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意外的发现信箱里放着神秘的一封信。没有写寄信人的名字,也没贴邮票。上面仅仅写着——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就这样,苏菲在一位不曾谋过面的神秘导师的指引下,步入了哲学的大门。与此同时,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

可以说,《苏菲的世界》完全可以当作哲学启蒙书来阅读,绝对能使你受益匪浅。另外,本书的小说部分,苏菲所经历的一系列怪异的事情颇像侦探故事,加上现代版的《爱丽丝盟友仙境》,让我们沉迷其中。本来哲学是比较枯燥乏味的,但《苏菲的世界》一书却截然不同。它在向读者讲述哲学的同时,运用了生动的语言来描绘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使读者阅读时产生一种追逐和渴望知道答案,了解哲学的心情。

“我思故我在”可读完全书的我却很茫然我存在吗?不过是在这个时段、在这个特定的空间的相对存在罢了。试问多年以后一切都归于湮灭之中我会存在?渺小的我会存在过或曾经存在过?真不敢相信“恐惧”竟是我读完书后的第一感觉。我不知道他人读此书的过程中是否会有这荒谬的感觉。这是我真实而自觉荒谬的心灵体验。讫今为止《苏菲的世界》是让我感觉最奇特的书真的在以往没有任何一本书会这样让我沉迷其间而深感“恐惧”读后对这“恐惧”深感荒谬。要解决这种恐惧这中荒谬就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通过思考来更加清楚的认识这个世界这大概也是作者的最终目的吧

我原本以为哲学是一门不切实际的学问但当我读完全书后才发现哲学其实是最贴近现实生活的哲学是“关于天底下每个人都关心的一些问题的学科”。哲学所要解决的都是还没有科学方法可以证明的问题——诸如善与恶、美与丑、生与死、秩序与自由等。我认为哲学不是科学因为它没有什么精确的公式来计算、来衡量。哲学是对未知事物或不确切认识的事物的'假设性解释是追求真理的开路先锋。在我们的这个世界仅有科学而无哲学仅有事实而无洞察力和价值观是不能使我们免于浩劫和绝望的。科学给予我们知识然而只有哲学才给予我们智慧。

对于这本书,我感触最深的,莫过于苏菲的导师给苏菲的名为奇怪的生物的一封信,上面讲到的关于兔子的比喻,我感觉实在再恰当不过了,非常适用于我们现在包括小孩,大人的生活。一个嚎啕大哭的婴儿刚来到这个世界上,对任何事物都感到好奇,用奇特的眼光面对着这个世界。那么他们就好比生长在兔子细毛的顶端,他们惊讶于种种事物。可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的打拼,不断的前进,也就越来越深入兔子的毛皮,往那层最舒服的毛皮走区,于是,他们就在那儿安居乐业,感觉非常束缚,不员再冒险爬回脆弱的兔毛顶端。唯有哲学家才会踏上这危险的一步,其中有些人掉下来失败了,但有些人死攀着兔毛不放。可那些窝在舒适柔软的兔毛的深处,尽情吃喝的人们却依然在讨论他们一成不变的话题:今天股******了多少?某某蔬菜现在是什么价钱?……一系列家庭的琐事,放在他们的嘴里,就等同于嚼一块泡泡糖那么有劲儿。

所以说,我们要从琐碎的日常生活中走出来,不要只满足与此时此刻的舒适温暖,泡在蜜罐固然爽快,但那会渐渐磨掉你的意志。我们不如去闯一闯,看看外面的世界。在兔毛的最顶端,再度以仿佛乍见的眼光打量这个世界。

苏菲的世界读书心得 篇12

人的天职在于勇于探索真理,为真理而斗争是人生最大的乐趣。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进德修道的砥石。若言言悦耳,事事顺心,便把此生埋在鸩毒中矣。苦难就是人生的老师,然而逆境则是通往真理的必经之路。

十四岁的少女苏菲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在一位神秘导师艾伯特的指引下,苏菲逐步迈进了深奥的哲学王国的人口,哲学问题更进一步激发了苏菲的'好奇心,正是这好奇心使她勇于探索与富有想象地思考。而在当今社会,勇于探索与富有想象地思考正是少年们所缺乏的,如果每个人都怀着一颗好奇心,便会慢慢指引我们通向成功之路。

好奇心居然能让一位十四岁的少女理解了这些深奥又枯燥无味的人生理论,这就是好奇心传递的正能量。她的导师艾伯特又以信封式将哲学的理论、真理与名人一生理念传授于她。世界像奇迹一般在她眼前展开,苏菲开始思索,她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所学的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探索真理,然而事实真相远远要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

拜伦说过“逆境是达到真理的一条通路。”面对人生突如其来的打击,有的人可能会一蹶不振,从此消沉下去。但是从容与平静面对真的很重要。人生不如意十有八__九,人偶有失意,在所难免,为失败哀怨,对现实不满是无用之举,一切当以宽心化解之。

生活需要以一种心平气和的态度去对待,对待失意和打击更要如此,失败不必气馁,只要我们把它当做横在你面前的一块大石头,摆正它,蹬上去,说不定让你的视野更开阔,心胸更豁达了呢?《苏菲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它将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与好奇。

苏菲的世界读书心得 篇13

《苏菲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是梦的世界。它将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好奇和思考。

——题记

读了这本书,我的好奇心便挑起来了——14岁的女孩苏菲原本平常、有序是生活被一封离奇的信打破了。“你是谁?”这个问题出现在信中,在此之前,苏菲从未想过这个问题。她绞尽脑汁,但她找不到答案。而接着又寄来了许多信让她困惑不已,席德是谁?寄信人是谁?席德爸爸为什么让我把信给席德……然而她也无意间开始了哲学课程。一个个的谜团也相继解开。

“你是谁?”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脑海中,抹不去,擦不掉。开始,我可以轻易地回答:我是姚丽霞啊!但是那个叫姚丽霞的又是谁啊?如果我取了另一个名字,我会不会变成别人呢?我一直想不出答案,苏菲也是。

书中谈到了从最早的哲学家一直到现在的'哲学家,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苏格拉底。我记得他说过:“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无所知。”他这么一位伟大的哲学家,竟如此谦虚,令我震惊。他一生对哲学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而他却被陷害,最后为了良心与真理服毒而死。我佩服他的坚贞不屈,誓死捍卫良知。

为一切事物的存在是理所当然,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它们的存在,而小孩儿则不一样,他们对任何事物都会充满好奇,都会产生疑问,而要成为一名哲学家,就要拥有好奇心。它让我又重新找回了好奇心。

哲学这门课程中,有着让人费解的问题,有着神秘的历史,既新奇又难懂,我希望我以后能深入了解它。

苏菲的世界读书心得 篇14

每天11点农场主会按时给火鸡投食。聪明的火鸡,通过99天的观测,发现了这个伟大的定量——每天11点天降美食。结果到了100天,恰逢平安夜,农场主把火鸡烹饪了。

这是英国哲学家波特兰·罗素提出的“农场主假说”。这个理论我曾在三本书都有遇见。《黑天鹅》、《三体》,还有刚刚读完的《苏菲的世界》。

作为一本通俗易懂的科普读物,作者乔斯坦·贾德通过主人公苏菲的视角,带领读者畅游了一遍西方哲学的蜕变历程。重温哲学前辈的高光时刻,见识伟大的智慧。

说到哲学,你脑海中大概会浮现出灵魂三问——我是谁?我从哪来?要到哪去?这些深奥晦涩的终极命题。而《苏菲的世界》作为一本入门级的哲学书,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从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对于西方每个历史时期的哲学家及其哲学体系,仅仅只是浅尝辄止。

虽然只是粗鄙地了解一下,对于我这个普通读者来说足够了。每个时期哲学讨论的话题都不尽相同,重要的是前人的思考方式值得我们借鉴。

除了按照时间顺序对西方哲学进行扼要简述以外,不断反转的故事情节也很吊人胃口。主人公苏菲和她的哲学老师艾伯特,只不过是一本名为《苏菲的世界》的书籍中的两个虚拟角色。而这本《苏菲的世界》是少校给女儿席德15岁的生日礼物,以此作为课外读物。当然少校和席德也是作者虚构的.两个人物。

之所以把这本科普读物,写成俄罗斯套娃式的叙事结构,想必作者是在暗示读者:不要被习以为常的真实,束缚了我们的思维。

苏菲和艾伯特知道自己是少校笔下虚构的人物,作为读者的我们也知道少校和席德同样是作者虚构的人物。苏菲和艾伯特之于少校和席德,少校和席德之于乔斯坦·贾德和读者,谁是真实的人类,谁又是被人类创造的虚拟人物,这本身就是一个可怕的哲学问题。就像农场主假说中傲慢的火鸡,绝对不会相信“每天11点天降美食”这个亘古不变的自然现象是人为操控;傲慢的我们,同样不会相信“四季轮回打雷下雨”这个亘古不变的自然现象是上帝之手的玩弄。

当你质疑有没有外星人的时候,你怎么能确定此刻外星人没有在做“有没有地球人”这方面思考?哲学的魅力便在于此。让人类明白自己一无所知,抱着质疑一切的态度,虚心向大自然学习。

苏菲的世界读书心得 篇15

见到这小说名字的情况下,原以为是一个精彩纷呈的小故事,也好奇心创作者怎么写一个人的全球。看过前好几页,也的确激起我觉得下来的冲动。但千万沒有想起它讲的是哲学。

在原以为自身看不下去的情况下,我发现了原先哲学能够那样去学习的。我如同书里边的苏菲一样,对这世界充满了好奇心。

在现实生活中,非常少有些人商谈到哲学,也非常少有些人会去科学研究哲学。马为什么叫马,什么是马,在没念着这书前,我几乎也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或许很多人也不会去想这个问题。可能是某一时间,大家无意间从电视上看到这类物品,别人对大家说,那就是马,大家此后就了解那就是马了吧。每日都会看到很多人 ,很多事,我却从没明确提出一句:为何?不只是我,每一个人都把这世界想得太过理所应当,全球的绚丽多彩,好像与大家不相干。

在普通高中时,我们要学习培训政冶里的哲学日常生活,那就是四本政治书中较难学的一本。我确实也很反感哲学,很难了解了。但《苏菲的世界》以一种不一样的方法,从哲学的视角向大家表述了全球和自然界等的产生与发展趋势,告知大家不可或缺的地球是一个如何的全球。我一直觉得哲学是较为枯燥无味的,但《苏菲的.世界》一书却迥然不同。它向阅读者叙述哲学的另外,应用了生动形象的語言勾勒了一个回味无穷的小故事,使阅读者阅读文章时造成一种像读侦探小说一样的情绪。原文中的苏菲她具备明显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这导致她踏入了通向解除全球疑团和哲学的大门口。而且,苏菲她还具备坚持不懈,坚持不懈的精神实质。这一点是十分非常值得大家学习培训的。仅有拥有坚持不懈,坚持不懈的精神实质,大家才还有机会去做自己想要做的事儿。

书里的一段话令我记忆力刻骨铭心:全球如同魔法师弄出的小白兔,人们日常生活在小白兔毛皮的深处,把全部一切都作为理所应当,而哲学家们全是填满求知欲的小孩,她们持续攀爬小白兔的头发,目地是为了更好地认清魔法师的本来面目,也就是认清全球,认清人生意义。《苏菲的世界》一书使我认为全世界也有许多事儿等待我们去探寻,自然界的密秘使始终也揭不完的。

念完本书后,我发现了哲学实际上是最接近日常生活的,哲学是“有关世上每一个人都关注的一些难题的课程”。哲学所要处理的全是都还没有效的方法能够证实的难题——例如正义与邪恶、美丑、生和死、纪律与随意等。哲学是对不明事情或不准确了解的事情的假设性表述,是探求真理的开路先锋。用一句话说:科学研究给与大家专业知识,殊不知仅有哲学才给与大家聪慧。

苏菲的世界读书心得 篇16

《苏菲的世界》这本书在很久以前就听女性朋友介绍过,她们评论说是一本小女孩和大女人都适应的一本书,不同年龄段的女性都会从中找到自己感兴趣、有感悟的地方。它是以小说的形式,把我们引领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全新的、哲学的世界。该书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亚里士多德、笛卡尔、黑格尔等人的思想都通过作者生动的笔触跃然纸上,并配以当时的历史背景加以解释,引人入胜。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作者在书中创造了两对人物:少女苏菲和她的哲学老师艾伯特、少女席德和她的父亲。然而这两对人物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让你在扑朔迷离中跟着作者一路去思考"我们是谁?""我们为何在这里"这些哲学问题。"你是谁?"可爱的小苏菲第一次看到这个命题时仓皇失措,在镜子面前反复地追问。我想大多数人开始都会有这种感觉,因为无法给自己一个清楚的定位。那我和他人的区别在哪里?姓名?外貌?思维?性格?倘若我换个姓名整下容换种思维方式,那我就不是我了吗?这是人存在的意义问题,初看似乎有些迷惑,但作者正是将我们生活的世界当成透明的,并与一些可能存在而我们未发现的`"可能性"结合在一起才写的这本书。

翻开第一章,我立刻被苏菲收到的匿名信"你是谁"所吸引,也正是"你是谁"这个问题带着苏菲走进一个哲学的世界。之后各种怪事在苏菲身上发生,当然苏菲的哲学老师也跟着浮出水面。当整本书看到一半时,我被故事角色的真实性搞得脑袋发胀,到底苏菲和他的哲学老师是现实的还是席德和她的父亲是现实的。但当我看完整本书后,一切都已经水落石出,所有的疑问都已经解开。其实仅仅看书的目录你就会觉得很有意思,如"伊甸园……在某个时刻事物必然从无到有……"、"少校的小木屋 ……镜中女孩的双眼眨了一眨……"、"中世纪 ……对了一部分并不等于错……"等,这些小标题有时是为我们说明一些哲学观点,有时是为了向我们透露苏菲将要遇到的神秘事件。

另一方面,这也是一本西方哲学的发展史书,看完之后可以感觉到哲学的发展与科学的进步是密不可分的,它与人类文明的足迹点滴相印,因此与其说是在看一篇哲学史,倒不如说是人类文明的通史。在浩瀚的历史文明的发展史中,每一个"我"不过是道星光、一点水滴。书中有一段深夜里在教堂以小时为单位计算历史进程的对白再明白不过,如果把文明当成一天,那么各个阶段的发展便有了一个更加明晰的概念。

《苏菲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哲学的世界,它唤醒了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好奇。真实的我们应该好好地去看这个世界了,不要总是觉得凡事都理所当然,这个世界上所有东西的产生都有它的根源,都有它的道理,我们要抱着好奇的心去探索,去发掘,这样世界才会不停地发展,我们才有生命的意义。

苏菲的世界读书心得 篇17

阅读完这本书后,我也开始思索什幺才是“真实的自我”。有时担心自我的人生是否只是南柯一梦,或真是“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呢?也许自我就像苏菲一样,像爱丽丝般去梦游仙境?或者我单单只是一个思想体,仅有精神,没有实体,并非真实存在?然而,这似乎是永远解不开的谜团。

书本一开始所提及的问题:“你是谁?”让我陷入无止尽的思索。曾单纯的以为“我”就是我的主人,然而,真是如此吗?以往,当自我陷入人生难题时,就会以玩笑来自欺,以自责来疗伤。但读完这本书后,我反而陷入“自我是谁?”,反倒期望自我就是苏菲,由作家来告诉我如何进行下一步的动作,完成更精彩完美的演出!

如果没有接触到这本书,自我或许永远会跟书里的人物所说的一样:“将这个世界当成一种理所当然的存在,而体会不到这世上的惊奇与美妙。”因为我们总是太依靠“习已为常”,普通的剧情、平凡的生活、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生活无趣的思考让人生受到了限制。阅读时,我总想像自我就是那充满好奇的苏菲,把书本里的神秘哲学家当成启蒙自我人生的教师,在那奇妙世界中,日夜思考着来自哲学家抛出的各种问题。

也许,只要抱着好奇心,就能够成为一位哲学家吧?以往,人们认为哲学家只是把自我从世上万物所得到认知,经过思考的历程,提出了自我的见解。而我认为,哲学也能够是一种人生,因为里面包含着你对世界的观感,随着人生的成长与际遇,人的想法也会因而改变。人生,就应当尽可能与各式各样的'人相处,跟着他一齐体验他看这个世界的态度与角度;人生,就应当了解自我是一个世上独一无二的存在,了解自我是独特的,才能不被他人的看法所束缚,才能开始活出全新的自我,让自我有个精彩无憾的人生。

苏菲的世界读书心得 篇18

“你是谁?”

“世界从何而来?”

我不知,你也不知。

哲学,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产生的学问。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世界是理所当然的。但是,若是连自己是谁都不清楚的话,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那岂不是像《浮士德》中魔鬼所说:“一世劳苦有何益?到头终把眼儿闭。”

苏菲作为少校所写的书中人物,少校是她的“上帝”,控制着她的思维和行动。而少校也只是本书作者乔斯坦。贾德笔下的人物,贾德决定着他的一言一行。而贾德先生呢?还有跟他生活在同一个世界的我们呢?

我认为,我们也许也是被某种类似于“上帝”的存在决定着言行举止的。这种想法,有点接近于“宿命论”。这听上去有点悲观,其实我自己也难以接受。若是连写下这行字都是被某种不可知的力量所控制的,那未免也太可怕了。

这使我感觉到,自己不算是一个真正的“个体”,也没有属于自己的思想,简单地说,就是“自己”不存在。我现在写下的话,是“我”说的呢,还是“上帝”说的呢?我只是这一场闹剧中一个完全按照导演的剧本表演的角色罢了。这样说仍然不安,因为演员至少还知道剧本的内容,而我们并不了解。我觉得我们更像是提线木偶,被控制着一切。

于是,我们被所谓的“控制者”所决定感受到的由物质组成的世界,是真实的`吗?

你也许会说,与“我思故我在”的道理一样,由我能利用触觉、嗅觉、听觉、味觉、视觉等感受来感知到世界中物质的存在,从而证明这些物质的存在。可是,按照帕克莱的说法,这只是一种体验,你并没有感受到物质,因为在梦里也可以有这种体验。对于他这种说法,我似懂非懂,有种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感觉。

于是根据我对书中柏克莱理论的理解,得出以下结论:笛卡尔所说:“我思故我在”,虽然说自己的思想也仅是一种体验而无法证明肉体的存在,但一定能证明“思想”这一晋升产物本身的存在。那既然肉体的存在不能被证明,我们就只好判断,自己只是“活”在思想之中,或像书中父伯特所说:“受到心灵的包围。”

按照此理,因为我不能感知到他人思想的存在,所以我也可以否认。于是,他人都成为了心灵所虚构的产物,这与很多人小时候所疑惑的“这世上是不是只有我是有思想的人”相似。我相信若你们也是有思想的生物,就肯定不只我一人曾经有过类似的想法。

不过经过多次思考后,我把上诉观点否认了,因为思想并不是“物质”。我作出这样的判断,是因为我不可能单凭自己一个人而丰富自己的思想,这一切肯定是凭借他人的思想建立的,而我一定能感知到。怎么感知呢?通过文字和语言。虽然我不能感知到“文字”、“语言”本身的存在,却能感知到它们所流露出的思想,这之间肯定有一个奇妙的转换,我还暂时不能解释。不过,总算是证明了“这世界不只我一个个体”的说法,可喜可贺。

我知道目前我思想的漏洞还是很多,而大多数思想都是借助于他人而产生的,所以我承认自己的无知。不得不说,《苏菲的世界》这本书为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给了我与哲学3000年历史上的各位哲人对话的机会,我感到十分欣喜。虽然我算是把这本书读完了,但这肯定不是最后一次,还会有第二次、第三次......直到我完全掌握这门哲学课程。

苏菲的世界读书心得 篇19

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的《苏菲的世界》被公认为上世纪末西方社会最优秀的哲学通俗读物之一。本书以14岁女孩苏菲收到的一封封神秘来信为主线,从古希腊、雅典到现代,从苏格拉底、柏拉图到马克思、弗洛伊德,从世界的起源到未来的宇宙,从达芬奇的绘画、莎士比亚的戏剧到牛顿的万有引力、达尔文的进化论……乔斯坦将整部贯穿着欧洲历史与文化的思想史娓娓道来,同时也将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史纵收眼底。

苏菲Sophie,在希腊文中是智慧的意思,哲学在古希腊语里的本意即是“爱智”。本书重点在于哲学发展史的介绍,并不很侧重哲学思想本身,书中关注更多的是哲学的一些基本问题,如“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生命的意义在哪里”,并用容易让人理解的例子来阐释如何进行哲学性的思考。

文学是优美的,美学是怡人的,科学是严谨的,哲学是智慧的,也是与我们的生活最息息相关的。哲学是什么?它是耶稣基督降生前六百年左右,在希腊演进的一种崭新的思考方式。在神话故事领域,希腊神话无疑是鼻祖,而这也造就了希腊哲学的兴起。当希腊神话被荷马与贺西欧德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时,神话也就可以加以讨论了。当人们的思考模式从神话发展到以经验与理性为基础的思考模式时,早期希腊哲学家的目标便形成了:为大自然的变化寻找自然的———而非超自然的———解释。哲学是对未知事物或不确切认识的事物的假设性解释,是追求真理的开路先锋。在我们的这个世界,仅有科学而无哲学,仅有事实而无洞察力和价值观,是不能使我们免于浩劫和绝望的。科学给予我们知识,只有哲学才能给予我们智慧。

在哲学领域,给出一个好的问题远比给出一百个好的答案要困难得多。哲学家对哲学问题的回答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我们无法证明那些答案,但哲学家在研究问题时采用的方法却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就像黑格尔说的,这些哲学性的`思考,会使人类朝向有利的方向发展,我们会变得越来越了解自己。就像书中说的,哲学虽然不能回答问题,但至少我们可以顺着兔子的毛皮往上爬,越来越多的看到外面未知的领域。

哲学与科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的发展密不可分,与人类文明的足迹点滴相印。智慧是哲学的本质,而人生是哲学的外在意义。我们现在谈到的“以人为本”,其实早在公元前450年的雅典,已成为哲学家的兴趣所在。当时,一个拥有人民议会与法庭等机构的民主制度正在雅典逐渐形成。谈到雅典,就不得不说苏格拉底(公元前470———公元前399年),他也许是整个哲学史上最神秘难解的人物。虽从未留下任何文字,但却是对欧洲思想影响最重大的人物之一。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这三位古典派哲学家各自以不同的方式影响了整个欧洲文明。苏格拉底的神秘难解,使得一些在学说上大相径庭的学派都可以宣称他们是苏格拉底的传人。我们之所以能够得知苏格拉底的生平,主要是透过柏拉图的著作,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后来也成为古往今来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

苏格拉底尤善谈话的艺术,从来不会明确指出别人的思想上的弱点,而是不断提出问题,通过讨论使对方逐渐认识到自己理论上的弱点,领悟哲学的真理。他“将哲学从天上召唤下来,使它在各地落脚生根,并进入各个家庭,还迫使它审视生命、伦理与善恶”。苏格拉底认为“最聪明的是明白自己无知的人”,“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无所知”,“知善者必能行善”,即对“关于什么是幸福以及如何幸福”的诠释:人如果违反自己的理性就不会快乐。而那些知道如何找到快乐的人就会遵照自己的理性行事。因此他认为明白是非者必然不会为恶,因为世间哪有人会想要成为不快乐的人?这也许就是智慧的一个重大意义。

《苏菲的世界》即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哲学,使我们从困惑走向觉悟,指引我们如何更好地生活。哲学史就像一出分成许多幕的戏剧,每位哲学家、每种学说都可以写成一本书。一篇短短的读后感连哲学世界的冰山一角都无法触及,但以哲学的思维方式指导生活却可以继续……

苏菲的世界读书心得 篇20

都说《苏菲的世界》是一本普及的哲学读物,一本写给大众的哲学史。这个假期,我有幸读完了这本书,感受颇多。

作家总是要尽力让自己的笔下的人物鲜活真实,然而《苏菲的世界》的作者乔斯坦却没有刻意如此,他只是让我们读到了一个真实如你我的苏菲,经历了许多谜一般的事情,随着哲学家艾伯特的出现进入了哲学的世界。在作品的中途作者又突然提示,这无数谜一样的原因不是苏菲,而是席德父亲假想出的人物。残忍的是,作者还要苏菲自己知道这个事实,知道自己是一个虚幻。更别出心裁的是,乔斯坦竟让苏菲与艾伯特去反抗那个主宰他们命运的席德父亲,而且最终逃脱,来到了永恒之地,甚至影响了席德父亲的那个世界。

是的,《苏菲的世界》不仅是一本普及的哲学读物,还是一位普通的哲学教师对哲学终极问题的思索。《苏菲的世界》原着副标题虽是“一本关于哲学的小说”,我却认为它真正的主题乃是“存在与虚无”。

这是一个绝妙的影射。人类本是平凡如苏菲一样的生活着,并没必要思索存在或是虚无。然而不同于其他动物的本能——爱智慧,让人转向哲学,思索自身的存在,沿着这条路越走越远,直到惊惶地发现竟毫无办法证明自身的存在,发现这一切都是虚无。

这正是整个西方哲学的映射。“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苏菲接到的这两个问题,是早在三千年前,就被希腊先哲固执地提出,他们不甘心仅仅只活在这个世界中,他们偏要去认知,思索这世界的本原,证明真实的存在。从泰勒斯到普罗泰格拉,从苏格拉到亚里士多德,他们为他们提出的问题奋斗终生,甚至不惜生命的代价。他们将他们的事业命名为“爱智慧”,不是“智慧”而是“爱智慧”,便是意味着也许他们的问题永远无法真正解决。但对于智慧的热爱让人成其为人,让哲学家成其为哲学家。千百年来,关于存在的思索在一代代哲学家中延续,即使未找到答案,却也从未断绝。面对这些对于人类太过于沉重的问题,我们曾求助于上帝。如是,可以认为自己站在宇宙的中心,生来就是其他物种的`统治者,但这一切终归幻灭。

我们也求助于理性,如是,便可以认为我们拥有独一无二的天赋,动物所没有的理性,但终究无法忽视太多的非理性因素。非理性主义与虚无主义渐渐滋生。因为人类日渐发展,却也日显无助。人类争取着自由,但却突然发现自己被孤零零地抛到这世界上,没有上帝,甚至没有任何永恒的存在之物可以依靠。我们自由了?也许。但,我们没有任何选择地不面对自身的自由,我们最终,同样没有任何选择就必须失去所有的自由。这自由轻到无法承受。存在?抑或是虚无?人类前所未有的惶惑,甚至是痛苦。无论是在弗洛姆的《逃避》自由还是萨特的《存在与虚无》中,我都能或多或少地读出这种无奈。如果,如果人类不曾想过这些不必思考的问题,我们就不会有这样的痛苦,但,如果那样,我们,也就不是人类。爱智慧是我们的本性,来自智慧的痛苦是我们的宿命。

《苏菲的世界》中,我能读到这种悲哀、压抑与无奈。苏菲是席德父亲笔下的人物,席德父亲又是作者笔下的人物,那我们呢?我们以为自己每天真真切切地生活着,然而也许,我们不过是另一个作家笔下的人物,我们没有自由的意志,那个作家就是我们命运的主宰,我们的上帝,理性不能。是的,无人能够证明,以为是存在的东西也许不过是虚无,虚无,一切皆无,没有任何东西是坚实而又可以确定的。

《苏菲的世界》中,我却也能读到一种顽强,一种带着悲剧色彩震撼人心的顽强。当苏菲和艾伯特知道了自己是虚幻的人物,他们没有选择逃避,而是选择了反抗。而最终,他们虽然未能使自己成为真实存在的人物,却逃出了小说的本身,作为虚幻的人物来到了“永恒之境”。

是的,也许哲学的所有终极问题,都永远不会有完美的答案,但正是对他们的思考,让人类,与众不同,如哈姆莱特的著名台词:“存在抑或虚无?这是个问题。”而目的,则是自我,是希腊德尔菲神庙上那句如带魔力的铭文“认识你自己!”

马儿为什么叫马,何为马,在没读着本书前,我从来都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可能是某一时间,爸爸妈妈拿着一张图片或是我偶然间从电视上见到这种东西,爸妈对我说,那是马儿,我从此就认识那是马了吧,每天总会见到许多人,许多事,我却从未提出一句:为什么?不只是我,每个人都把这个世界想得太过理所当然,世界的多姿多彩,仿佛与我们无关。这些东西,《苏菲的世界》可以告诉你答案。

《苏菲的世界》是由挪威著名作家乔斯坦·贾德所著。十四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意外的发现信箱里放着神秘的一封信。没有写寄信人的名字,也没贴邮票。上面仅仅写着——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就这样,苏菲在一位不曾谋过面的神秘导师的指引下,步入了哲学的大门。与此同时,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

可以说,《苏菲的世界》完全可以当作哲学启蒙书来阅读,绝对能使你受益匪浅。另外,本书的小说部分,苏菲所经历的一系列怪异的事情颇像侦探故事,加上现代版的《爱丽丝盟友仙境》,让我们沉迷其中。

对于这本书,我感触最深的,莫过于苏菲的导师给苏菲的名为奇怪的生物的一封信,上面讲到的关于兔子的比喻,我感觉实在再恰当不过了,非常适用于我们现在包括小孩,大人的生活。一个嚎啕大哭的婴儿刚来到这个世界上,对任何事物都感到好奇,用奇特的眼光面对着这个世界。那么他们就好比生长在兔子细毛的顶端,他们惊讶于种种事物。可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的打拼,不断的前进,也就越来越深入兔子的毛皮,往那层最舒服的毛皮走区,于是,他们就在那儿安居乐业,感觉非常束缚,不员再冒险爬回脆弱的兔毛顶端。唯有哲学家才会踏上这危险的一步,其中有些人掉下来失败了,但有些人死攀着兔毛不放。可那些窝在舒适柔软的兔毛的深处,尽情吃喝的人们却依然在讨论他们一成不变的话题:今天股价涨了多少?某某蔬菜现在是什么价钱?……一系列家庭的琐事,放在他们的嘴里,就等同于嚼一块泡泡糖那么有劲儿。

所以说,我们要从琐碎的日常生活中走出来,不要只满足与此时此刻的舒适温暖,泡在蜜罐固然爽快,但那会渐渐磨掉你的意志。我们不如去闯一闯,看看外面的世界。在兔毛的最顶端,再度以仿佛乍见的眼光打量这个世界。

苏菲最终只是希德书中的一个虚拟人物,我们又是谁呢,苏菲又是智慧的意思,苏菲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也唤醒我们生活的智慧。十三岁第一次读苏菲,懵懵懂懂。第二次,第三次,我会收获更多。

苏菲的世界读书心得 篇21

《苏菲的世界》这本书在很久以前就听女性朋友介绍过,她们评论说是一本小女孩和大女人都适应的一本书,不同年龄段的女性都会从中找到自己感兴趣、有感悟的地方。它是以小说的形式,把我们引领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全新的、哲学的世界。该书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亚里士多德、笛卡尔、黑格尔等人的思想都通过作者生动的笔触跃然纸上,并配以当时的历史背景加以解释,引人入胜。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作者在书中创造了两对人物:少女苏菲和她的哲学老师艾伯特、少女席德和她的父亲。然而这两对人物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让你在扑朔迷离中跟着作者一路去思考"我们是谁?""我们为何在这里"这些哲学问题。"你是谁?"可爱的小苏菲第一次看到这个命题时仓皇失措,在镜子面前反复地追问。我想大多数人开始都会有这种感觉,因为无法给自己一个清楚的定位。那我和他人的区别在哪里?姓名?外貌?思维?性格?倘若我换个姓名整下容换种思维方式,那我就不是我了吗?这是人存在的意义问题,初看似乎有些迷惑,但作者正是将我们生活的世界当成透明的,并与一些可能存在而我们未发现的"可能性"结合在一起才写的这本书。

翻开第一章,我立刻被苏菲收到的匿名信"你是谁"所吸引,也正是"你是谁"这个问题带着苏菲走进一个哲学的世界。之后各种怪事在苏菲身上发生,当然苏菲的哲学老师也跟着浮出水面。当整本书看到一半时,我被故事角色的真实性搞得脑袋发胀,到底苏菲和他的哲学老师是现实的还是席德和她的父亲是现实的。但当我看完整本书后,一切都已经水落石出,所有的疑问都已经解开。其实仅仅看书的目录你就会觉得很有意思,如"伊甸园……在某个时刻事物必然从无到有……"、"少校的小木屋 ……镜中女孩的双眼眨了一眨……"、"中世纪 ……对了一部分并不等于错……"等,这些小标题有时是为我们说明一些哲学观点,有时是为了向我们透露苏菲将要遇到的神秘事件。

另一方面,这也是一本西方哲学的发展史书,看完之后可以感觉到哲学的发展与科学的进步是密不可分的,它与人类文明的足迹点滴相印,因此与其说是在看一篇哲学史,倒不如说是人类文明的通史。在浩瀚的历史文明的发展史中,每一个"我"不过是道星光、一点水滴。书中有一段深夜里在教堂以小时为单位计算历史进程的对白再明白不过,如果把文明当成一天,那么各个阶段的'发展便有了一个更加明晰的概念。

《苏菲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哲学的世界,它唤醒了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好奇。真实的我们应该好好地去看这个世界了,不要总是觉得凡事都理所当然,这个世界上所有东西的产生都有它的根源,都有它的道理,我们要抱着好奇的心去探索,去发掘,这样世界才会不停地发展,我们才有生命的意义。

苏菲的世界读书心得 篇22

《苏菲的世界》是由挪威著名作家乔斯坦贾德所著。十四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意外的发现信箱里放着神秘的一封信。没有写寄信人的名字,也没贴邮票。上面仅仅写着——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就这样,苏菲在一位不曾谋过面的神秘导师的指引下,步入了哲学的大门。与此同时,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

可以说,《苏菲的世界》完全可以当作哲学启蒙书来阅读,绝对能使你受益匪浅。另外,本书的小说部分,苏菲所经历的一系列怪异的事情颇像侦探故事,加上现代版的《爱丽丝盟友仙境》,让我们沉迷其中。本来哲学是比较枯燥乏味的,但《苏菲的世界》一书却截然不同。它在向读者讲述哲学的同时,运用了生动的语言来描绘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使读者阅读时产生一种追逐和渴望知道答案,了解哲学的心情。

“我思故我在”可读完全书的我却很茫然我存在吗?不过是在这个时段、在这个特定的空间的相对存在罢了。试问多年以后一切都归于湮灭之中我会存在?渺小的我会存在过或曾经存在过?真不敢相信“恐惧”竟是我读完书后的第一感觉。我不知道他人读此书的过程中是否会有这荒谬的感觉。这是我真实而自觉荒谬的心灵体验。讫今为止《苏菲的世界》是让我感觉最奇特的书真的在以往没有任何一本书会这样让我沉迷其间而深感“恐惧”读后对这“恐惧”深感荒谬。要解决这种恐惧这中荒谬就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通过思考来更加清楚的认识这个世界这大概也是作者的最终目的吧

我原本以为哲学是一门不切实际的学问但当我读完全书后才发现哲学其实是最贴近现实生活的哲学是“关于天底下每个人都关心的一些问题的学科”。哲学所要解决的都是还没有科学方法可以证明的问题——诸如善与恶、美与丑、生与死、秩序与自由等。我认为哲学不是科学因为它没有什么精确的公式来计算、来衡量。哲学是对未知事物或不确切认识的事物的假设性解释是追求真理的开路先锋。在我们的这个世界仅有科学而无哲学仅有事实而无洞察力和价值观是不能使我们免于浩劫和绝望的。科学给予我们知识然而只有哲学才给予我们智慧。

对于这本书,我感触最深的,莫过于苏菲的导师给苏菲的名为奇怪的生物的一封信,上面讲到的关于兔子的比喻,我感觉实在再恰当不过了,非常适用于我们现在包括小孩,大人的生活。一个嚎啕大哭的婴儿刚来到这个世界上,对任何事物都感到好奇,用奇特的'眼光面对着这个世界。那么他们就好比生长在兔子细毛的顶端,他们惊讶于种种事物。可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的打拼,不断的前进,也就越来越深入兔子的毛皮,往那层最舒服的毛皮走区,于是,他们就在那儿安居乐业,感觉非常束缚,不员再冒险爬回脆弱的兔毛顶端。唯有哲学家才会踏上这危险的一步,其中有些人掉下来失败了,但有些人死攀着兔毛不放。可那些窝在舒适柔软的兔毛的深处,尽情吃喝的人们却依然在讨论他们一成不变的话题:今天股******了多少?某某蔬菜现在是什么价钱?……一系列家庭的琐事,放在他们的嘴里,就等同于嚼一块泡泡糖那么有劲儿。

所以说,我们要从琐碎的日常生活中走出来,不要只满足与此时此刻的舒适温暖,泡在蜜罐固然爽快,但那会渐渐磨掉你的意志。我们不如去闯一闯,看看外面的世界。在兔毛的最顶端,再度以仿佛乍见的眼光打量这个世界。

苏菲的世界读书心得 篇23

印象中除了学生时代有哲学课,在现在已经遗忘的差不多的哲学课本上了解到的哲学知识外,几乎没有购买过哲学书籍来看,直到拿到这本《苏菲的世界》。《苏菲的世界》不同于曾看过的较为枯燥的哲学书,它是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创作的一本关于西方哲学史的长篇小说,它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史发展的历程。

当我翻看到书中的苏菲收到的写着“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的神秘书信里的两个问题时,我也陷入了思考,小时候的我问过这个问题吗?好像没印象,只知道从小爸爸妈妈告诉我:我是爸爸妈妈生的,我就是我,不管我叫什么名字,都改变不了“我就是我”。似乎打那以后,我就没有思考过“我是谁?”这个问题了。而这神秘的信件中的问题却让文中的苏菲感到很惊奇,于是开始她爱丽丝梦游仙境般的哲学课程之旅。试想一下:如果收到信件时的苏菲再大几岁,等她对世界一切有了固定的认知后,等她将她的好奇心消磨殆尽,或许她收到信的反应就不会像现在这样惊奇,想去一探究了。

这又让我想起了女儿的提出的问题,小小的她对世界充满好奇,无数的“为什么”,什么都想知道个所以然。还记得今年的暑假,我们一家人去了西安旅游,在陕西历史博物馆里,女儿第一次看到了蓝田人的头骨化石,听到了人类的演变过程,她非常的好奇,她问我:“妈妈,所有人都有妈妈,是吗?”我说:“是的。”紧接着,她又问:“第一个类人猿的妈妈是谁呀?”从中学学习生物开始,我就知道了达尔文的进化论,知道人类是从类人猿演变而来,可似乎从来都没有想过第一个类人猿是谁?小孩子由于对世界的认识少,她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她的小脑袋里有着无数天马行空的想象,作为父母,我们要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保护好孩子对世界的.探知欲。作为老师,我们面对的是小学生,尤其现在的我教一年级了,天真可爱的孩子们也有着许许多多奇怪的问题,我告诉自己:在教这群孩子们的时候,一定要保护好他们的好奇心。

合上书本,看看周围熟悉的环境,带上些好奇,多了些思考,似乎在熟悉的环境中发现了点什么?虽然,现在的我不会好奇“世界从何而来?”但多些思考,世界还有许多的美好让我去好奇,去探索。

苏菲的世界读书心得 篇24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文学性很强的哲学书.它的主要内容是:以苏菲不断受到一位神秘人寄来的信件为线索,从哲学的角度向人们解释了世界盒大自然等的形成与发展……告诉人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本来哲学是比较枯燥乏味的,但《苏菲的世界》一书却截然不同.它在向读者讲述哲学的同时,运用了生动的语言来描绘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使读者阅读时产生一种像读侦探小说般的心情.书中刻画了一个勇敢,聪颖的少女——苏菲.因为追求哲学,就一定要有好奇心,这正是苏菲最大的特点,所以我觉得作者刻画这个人物的用意就在于此.

为了向人们解开世界历史之谜,书中涉及的`内容很多.从远古罗马到现代,在每一个不同时期,有哪些为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哲学家,他们主要讨论的题目是什么,一些哲学家的经历和遭遇,这本书都详细地为人们做了讲解,仿佛整部世界哲学史在你面前演变了一遍.它内容广,但并不紊乱,书中内容分成许多章节,每节题目都点出了该章节内容的中心,或深藏或巧露;而每一节内容都会阐述几个问题.这样的分节使人读后更容易消化,也更容易理解.

书中讲述了不少的人生道理,使我获益良多.而它所讲述的有关哲学的知识,开阔了我的视野.其实当中的道理很多问题我也曾想过,但这些问题都在头脑中一闪而过,因为我觉得它对我来说实在太陌生.当我读完此书后,我觉得一个生存在世界上的人,连世界从何而来也不知道,也不曾去想,未免有些幼稚.

苏菲的世界读书心得 篇25

《苏菲的世界》这本书,光听名字的话,会觉得像小时候阅读的童话故事书一样,不过,如果你开始阅读的话,你会发现,这本书,神秘莫测。

初读·伊甸园

刚开始看的时候,我很奇怪,为什么作者要用伊甸园来做标题?在之后,我看完了伊甸园这一章之后,我发现,伊甸园这个词,在整章里面,只出现了一两次……

伊甸园这一章,是整一个故事的开头。我觉得,主人公苏菲,是一个非常爱探索问题,很有主见的一个小姑娘,她收到了两封神秘的信,没有寄信人的名字,也没有贴邮票,而且,这两封信里面也只有一句话,分别是: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

第二章·魔术师的礼帽

魔术师的礼帽,这一章连接着上一章,苏菲在自己在探索这个问题,却找不到问题的答案,而第二章开始,就有一封神秘的来信,循循善诱的带领着苏菲去探索这个问题,这个神秘人,用魔术师的礼帽和兔子开始教导苏菲,打比方去告诉她这两个问题。

第三章·神话

神话这一章,我算是比较感兴趣的,因为,我对神话故事是比较好奇的,因为,我们大多都是了解本国的神话故事,而课本里教的也大多都是本国的神话故事,所以,我对国外的神话故事都不是很了解,所以,我还是比较想了解一下外国的神话故事。

而这个神话故事,也是由那个神秘人告诉苏菲的,因为,神秘人想用这些神话故事,继续帮助苏菲解开这两个问题。

第四章·自然派哲学家

自然派哲学家,比起神话,我刚开始读这个名字的时候,没有什么概念,因为,在我的理解里,哲学家就是哲学家,为什么要加上自然派呢?

而这个自然派哲学家,仍然还是那个神秘人告诉苏菲的',而在神秘人介绍的这几个自然派哲学家里面我比较赫拉克里特斯的说法,他认为:在事物的秩序中,好与坏、善与恶都是不可或缺的。如果,好坏善恶两极之间没有不停的交互作用,则世界将不再存在。

但是,我不太认同他的观点,他认为:大多数人的意见就如儿戏一般。我觉得,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意见,就像是,有的人喜欢巧克力蛋糕,而有的人则觉得巧克力蛋糕太甜、太腻了不好吃。所以,我觉得他这句话不太对。

苏菲的世界读书心得 篇26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哲学启蒙书,她用深入浅出的文字想我们每个读者展示了哲学从古到今的发展历程。从苏菲在信箱中取出的一封写着:“你是谁?”的信开始,在艾伯特的指点下,苏菲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了解。她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认识包括达芬奇的绘画、莎士比亚的戏剧、古登堡的印刷机……涉及艺术、科学、建筑、数学等许多方面。

至于近现代,艾伯特的“哲学函授课”包含了康德、黑格尔、弗洛伊德乃至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看这样一部作品,让我看到了全人类的文明。在苏菲的`所到之处,到处都凝结着文明的精华。看过之后,我已经不仅仅是学到了一些东西,更重要的是心灵的震撼。“我思故我在”可读完全书的我却很茫然,我存在吗?不过是在这个时段、在这个特定的空间的相对存在罢了。试问,多年以后,一切都归于湮灭之中,我会存在?渺小的我会存在过,或曾经存在过?真不敢相信“恐惧”竟是我读完书后的第一感觉。我不知道他人读此书的过程中是否会有这荒谬的感觉。

这是我真实而自觉荒谬的心灵体验。讫今为止,《苏菲的世界》是让我感觉最奇特的书,真的,在以往没有任何一本书会这样让我沉迷其间而深感“恐惧”,读后对这“恐惧”深感荒谬。要解决这种恐惧这中荒谬就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通过思考来更加清楚的认识这个世界,这大概也是作者的最终目的吧!

苏菲的世界读书心得 篇27

现在流行的书籍大多不是哲学书籍,哲学小说更是少之又少。而这本书——《苏菲的世界》——不仅是哲学书籍,更是一本流行于世界各地的哲学小说。在这点,就可以说这是本伟大的书。我有幸读了它,心灵有了许些的触动,感觉像是触摸到那些遥不可以及的人的灵魂。这本书写得不仅仅是小说,一个故事,它包容了几代人的思想,可谓承前启后,是精神的圣殿,这是智慧的语言。

小说的主人公苏菲刚开始是并不很懂得哲学,她跟平常学生一样对哲学的认识很浅。然而,有一天,一封无名的来信打乱了平常的生活,一场思想的风暴就此到来。从此,她不断地收到一些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前展开。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运用她天生的悟性和后天的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于是,一个哲学的世界就这样层层展开,把哲学的问题抛出来,接着引出各个流派的'代表人来解释这些问题。由古而今,串联起这一座哲学的大厦,引领读者层层接近哲学的世界。

从前,我总以为哲学是很枯燥的,是难懂的,无关生活的。我想这很可能是受了以前教科书的害,教科书里往往都只是枯燥的知识点,都只是浅谈甚至是不谈。没有争论,甚至都只是一家之言,看不清全部。字是有灵性的,它可以传达跳动的思想,可以描述细微的感情,但教科书里的字是死的,毫无生气,没有哲学的辩证,没有论证,只是铺天盖地的要点,硬生生的要我们接受,实在令人生厌。可现在,我懂得,哲学不仅跟我们紧密联系,而且是富有趣味的,这正是在看了这本书之后所受的启示。我想任何一件事,如果你没有真正的想要去了解,你就不能得其精髓,就不能真正的感受到它最精彩的地方。这本书以其故事性清晰的条理,让我们很容易进入哲学的世界,我觉得我已开始我哲学的旅程。

哲学的产生,是人类思想进步的产物。人之所以不同于动物正在于我们有思想,而且可以表达我们的思想。我们人类思想的进程跟社会的进程紧密相连,我们可以看见每一次社会的转型必将有一场大的思想革命,这其间哲学就是这思想的载体。在西方,从奴隶社会到现在资本主义社会,这其间有过早期雅典文明与希腊文化时的智者先声,有过文艺复兴时期思想的大变革,后来的启蒙运动更是催人奋进。在中国,也有百家争鸣的思想盛况,从而有了多种多样的社会体系。而现在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更是含有浓厚的哲学味。哲学,穿梭在历史与现实之间,串通起人类的整个变化历程,使后人惊叹于历史的厚重和思想的深度。

哲学,从神话开始,由自然而后渐渐地回归到人自身。在西方,苏格拉底是不可忽略的人物,他可算是西方哲学鼻祖。这并不是说他最早有哲学的意识,而是他让哲学真正的成为一门学问,经由他学生和后人的发展才逐渐壮大起来。柏拉图是他得意的门生,也是哲学史上一个很有影响力的人,他不仅记录了苏格拉底的智慧,而且敢于创新,使其更有深度。雅典文化代表西方早期思想文化的结晶,在人类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与影响。后来,一批批不同流派的哲学家的出现是哲学真正意义上与人类的文明进程联系在一起。笛卡尔、洛克、休姆、康德、黑格尔、马克思等哲学家们将哲学发展成为影响社会的工具,不仅有了完善的理论体系,更使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有了辩证的认识。

我不知道我现在称不称得上懂得哲学,但我觉得我已经入门了。《苏菲的世界》其实就是哲学的世界。本书作者乔斯坦?贾德是一个高中的哲学教师,他或许懂得我们学生于哲学的需要是教科书所不能给予的,所以写了这一步大写的书教我们来认识哲学以此来认识生活,认识我们人类的思想盛宴,认识我们活着的这个世界,认识曲折的道路是经由几代人地开采而来,从而认识生命的本质,认识我们人自己。

愿我懂得,从此认真的感受生活的点滴。我想哲学不是一时的兴起的趣味,而是应该用一生去追寻,质问人生,质问生活,然后找到所需要的正确的道路。

苏菲的世界读书心得 篇28

都说《苏菲的世界》是一本普及的哲学读物,一本写给大众的哲学史。这个假期,我有幸读完了这本书,感受颇多。

作家总是要尽力让自己的笔下的人物鲜活真实,然而《苏菲的世界》的作者乔斯坦却没有刻意如此,他只是让我们读到了一个真实如你我的苏菲,经历了许多谜一般的事情,随着哲学家艾伯特的出现进入了哲学的世界。在作品的中途作者又突然提示,这无数谜一样的原因不是苏菲,而是席德父亲假想出的人物。残忍的是,作者还要苏菲自己知道这个事实,知道自己是一个虚幻。更别出心裁的是,乔斯坦竟让苏菲与艾伯特去反抗那个主宰他们命运的席德父亲,而且最终逃脱,来到了永恒之地,甚至影响了席德父亲的那个世界。是的,《苏菲的世界》不仅是一本普及的哲学读物,还是一位普通的哲学教师对哲学终极问题的思索。《苏菲的世界》原着副标题虽是“一本关于哲学的小说”,我却认为它真正的主题乃是“存在与虚无”。

这是一个绝妙的影射。人类本是平凡如苏菲一样的生活着,并没必要思索存在或是虚无。然而不同于其他动物的本能——爱智慧,让人转向哲学,思索自身的`存在,沿着这条路越走越远,直到惊惶地发现竟毫无办法证明自身的存在,发现这一切都是虚无。这正是整个西方哲学的映射。“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苏菲接到的这两个问题,是早在三千年前,就被希腊先哲固执地提出,他们不甘心仅仅只活在这个世界中,他们偏要去认知,思索这世界的本原,证明真实的存在。从泰勒斯到普罗泰格拉,从苏格拉到亚里士多德,他们为他们提出的问题奋斗终生,甚至不惜生命的代价。他们将他们的事业命名为“爱智慧”,不是“智慧”而是“爱智慧”,便是意味着也许他们的问题永远无法真正解决。但对于智慧的热爱让人成其为人,让哲学家成其为哲学家。千百年来,关于存在的思索在一代代哲学家中延续,即使未找到答案,却也从未断绝。面对这些对于人类太过于沉重的问题,我们曾求助于上帝。如是,可以认为自己站在宇宙的中心,生来就是其他物种的统治者,但这一切终归幻灭。

我们也求助于理性,如是,便可以认为我们拥有独一无二的天赋,动物所没有的理性,但终究无法忽视太多的非理性因素。非理性主义与虚无主义渐渐滋生。因为人类日渐发展,却也日显无助。人类争取着自由,但却突然发现自己被孤零零地抛到这世界上,没有上帝,甚至没有任何永恒的存在之物可以依靠。我们自由了?也许。但,我们没有任何选择地不面对自身的自由,我们最终,同样没有任何选择就必须失去所有的自由。这自由轻到无法承受。存在?抑或是虚无?人类前所未有的惶惑,甚至是痛苦。无论是在弗洛姆的《逃避》自由还是萨特的《存在与虚无》中,我都能或多或少地读出这种无奈。如果,如果人类不曾想过这些不必思考的问题,我们就不会有这样的痛苦,但,如果那样,我们,也就不是人类。爱智慧是我们的本性,来自智慧的痛苦是我们的宿命。

《苏菲的世界》中,我能读到这种悲哀、压抑与无奈。苏菲是席德父亲笔下的人物,席德父亲又是作者笔下的人物,那我们呢?我们以为自己每天真真切切地生活着,然而也许,我们不过是另一个作家笔下的人物,我们没有自由的意志,那个作家就是我们命运的主宰,我们的上帝,理性不能。是的,无人能够证明,以为是存在的东西也许不过是虚无,虚无,一切皆无,没有任何东西是坚实而又可以确定的。《苏菲的世界》中,我却也能读到一种顽强,一种带着悲剧色彩震撼人心的顽强。当苏菲和艾伯特知道了自己是虚幻的人物,他们没有选择逃避,而是选择了反抗。而最终,他们虽然未能使自己成为真实存在的人物,却逃出了小说的本身,作为虚幻的人物来到了“永恒之境”。

是的,也许哲学的所有终极问题,都永远不会有完美的答案,但正是对他们的思考,让人类,与众不同,如哈姆莱特的着名台词:“存在抑或虚无?这是个问题。”而目的,则是自我,是希腊德尔菲神庙上那句如带魔力的铭文“认识你自己!”

苏菲的世界读书心得 篇29

我记得自己是在看完同名电影后去找来《苏菲的世界》这本书看的。我在图书馆找到唯一的一本92年版的《苏菲的世界》。说是“唯一”毫不夸张,当时的网上除了对电影的简单介绍,几乎找不到书的相关情况,“苏菲的世界”是一个非常冷门的词组,所有的中文网页搜索结果也只不过三页,而且大多是繁体。翻着泛黄的书页,我用了整个暑假的时间咀嚼完。期间思考的乐趣以及原著带来的惊喜伴我度过了几十个不眠之夜,受益匪浅。虽然电影的内容远没有原著的丰厚充实,但还是非常感谢它带领我走进了那个“世界”。看原著的过程像是登山,一级一级地爬上去,走到最后,你发现自己仿佛已经远离了芸芸众生,远离了庸碌的生活细节,你抬头望着星空,心中油然而生的是崇拜和敬畏,然后,你试着向周围的同类呼唤,却发现他们总是不屑一顾。他们没有嘲讽,只是不解,然后走开继续他们无关痛痒的蜚短流长。

《苏菲的世界》本身只是一本所谓的哲学启蒙书而已,并不包括一切。可笑的是,我当时像一个意外获得宇宙最大秘密的小孩一样,对书上的每个字都视如蕴藏巨大能量的咒语。随之而来的是对生活中琐碎事务的`极大厌倦感以及对大众口味中的盲目部分极度反感。这里不想赘言书中的内容,只是觉得一场梦醒来之后,人类是多么的孤独和可笑。在感叹宇宙和生命的同时,我也不禁唏嘘:人类只是进化链上的一环,那么的渺小!于是不得不对生命和自然产生敬畏,对上天的馈赠心存感激。哲学让我清醒,我学会了在不容乐观的现实中平静地走在路上,没有悲观,也没有愤世嫉俗,只是想明白了一些事情之后,一种坦然的心境。我很庆幸当时的自己在陷入迷惘前仔细读完了它,我知道,自那以后我的人生和态度将会改变很多,能有这样的改变也就够了。

《苏菲的世界》最好是仔细读过、思考过,至少要浏览过,毕竟它的讲解章节有些枯燥,需要很大的耐心。如果我到现在才读到它的话,相信自己已经习得的知识和形成的观念会影响阅读的质量,以那种废寝忘食的痴迷状态阅读一本厚达五百多页的哲学启蒙书,我想以后是不会再有了。所以对这本书更怀有特殊的感情。

苏菲的世界读书心得 篇30

我们身边处处是哲学,却只有少数人有会发现的慧眼,不断去探索。

外星人是什么样的,我想,让大家画出来的话,也许大家都会画出类似人类一样的生物,即使不是这样,也会画出自己身边熟悉的事物,如果狗会画画的话,也许会把它画成狗的摸样呢。我想世界上没有明分的对与错,一切只是我们自己的感觉,一切都是我们自己按照整个地球的标准去做哩,如果在一个没有明分对错的世界里,我们的生活会是怎样的?

在宇宙的世界里,有一个想象力被局限的星球,我们早已熟悉这个世界,觉得任何事都是理所当然的,好比我们人类是哪儿来的,对于是某种生物进化来的回答,一点也不吃惊,而我不能确定一定是这样的,就算是这样,这种生物又从哪来?创造它的又是谁?创造宇宙的又是谁?创造宇宙的`又是从何而来?

这一切都是我们无法想象的。我们丧失好奇心的同时,丧失了一种极为重要的能力,生命是如此的神秘。这世界就像魔术师帽子里变出的一只白兔,所有的生物都出生于这只兔子的细毛顶端,他们刚开始对于这场令人不可置信的戏法都感到惊奇。然而他们年纪越长,也就越深入兔子的毛皮,并且待了下来。他们在那儿觉得非常舒适,因此不愿再冒险爬回脆弱的兔毛顶端。唯有哲学家才会踏上一段惊险的旅程,迈向语言与存在所能达到的顶峰。

走进哲学的世界,身边的事物都会变得不同,人为什么会说话?鱼为什么有尾巴?都是有趣的,而我们无法理解,无法表达。

《苏菲的世界》——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

苏菲的世界读书心得 篇31

苏菲学会了哲学,发现她的世界不是一个真实的存在,而是另一个人的想象,只存在于一本书中。我花了四个晚上和苏菲一起学习哲学,内容太多了,结果什么也没发现,记忆也很少。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作者的想法。

在书的前几章中,我并不觉得有什么异常,但我读得越低,我就越觉得奇怪,好像作者没有预料到结局;特别是哲学宴会,真的是一个悲惨的结局,真的是一个奇怪的想法。奇怪的是,苏菲和艾伯特逐渐意识到少校和席德的存在,这种意识是通过少校的笔写出来的。这个角色的'抵抗一方面是虚幻的,因为它存在于少校的心中,就像这个角色一样;另一方面,它是真实的,因为它是苏菲和艾伯特的真实情感,脱离了少校的控制,最终取得了成功。在创造者的安排下,创造性的角色逃离了创造性的世界和创造者的安排。这个小小的扭结让人感到困惑。真相其实是虚幻的,两者是分不开的。

艾伯特说:小心被他听到。……

提醒自己要小心!少校似乎真的有人格分裂症。书中的原因是少校眼皮渐渐沉重,写了一些他控制不住的句子。这只是一个小借口,因为这些话也来自少校的打字机。我读这本书,我的世界,席德的世界,苏菲的世界。这三个世界本来是不相通的,一个属于一个。谁知道苏菲和艾伯特、席德和少校已经跳过了规则,逃到了书外。也许他们现在坐在这个房间里,看着我用电脑写这篇文章?苏菲是对的,我们——作者和读者——不应该骄傲,也许我们只是一些幻觉,或一个故事,事实上,根本不是真实的,也许我是故事的主角,也许只是一个无聊的小配角;谁知道呢?

心灵的想象只是想象,矛盾的逻辑只是逻辑。然而,无论想象多么奇怪和荒谬,意识本身的存在都是一个巨大而不可思议的奇迹。在它面前,有什么奇迹是不可能的?如果你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意识,正如艾伯特所说,它已经滑到了白兔的皮毛深处。我们不仅通过艾伯特的嘴和少校的礼物,还通过这本书本身告诉我们哲学是什么,在哪里,多么有趣,多么奇怪,甚至多么普通。我觉得这本书买对了。哲学已经告诉我们一切起源的解释是可能的。中国人说,不知生,何知死?

也许有一句话终身适用:世界是悲伤而严肃的。

苏菲的世界读书心得 篇32

苏菲是一个普通的初中女孩。当她放学回家时,她收到了几封神秘的信,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从那时起,她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了哲学家艾伯特的学生。然而,这个平静的世界里的真相比苏菲想象的要复杂。她跟随老师的脚步,用自己独特的智慧一步一步地接近真相和另一个世界。

这本书讲述了哲学的历史和发展,从仰望星空的柏拉图到神秘的中世纪哲学,从关注当前政治的苏格拉底到总结自然规律的亚里士多德。哲学无处不在。在这个理性与感性并存的世界里,我最感兴趣的话题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分别提出了两种说法:人先有感性,人先有感性。在这个有趣的问题上,我更支持后者。当然,柏拉图的说法也很有道理,但我相信人们没有天生的概念。这些基本概念大多是从无数的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哲学是如此美妙,只要你有理由,就有可能。而只是喜欢哲学。每个人都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努力成为真理之海中最白的'浪潮。

如果世界上从魔术师的帽子里拉出的兔子,大多数人都是在兔毛底部的杂菌,不停地往下爬。而哲学家则会迎难而上,不断冲刺毛尖。当然,中间有无数人落下,但仍有少数人抓住兔毛,清楚地看到兔子。苏菲就是那一小部分人,坚持不懈,激流猛进,在不断的探索和失败中寻找真理。光是这种不懈的精神就值得学习。如果这种精神在任何领域使用,都会事半功倍。

苏菲的世界读书心得 篇33

我读过许多名著,但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苏菲的世界》这本书。这本书主要写了14岁的少女苏菲不段地收到一些奇怪的信,从而她便迷上了哲学……

让你更加深刻的了解这个世界,这里面还有许多宗教。看了这本书之后,我对基督教有点感兴趣,不去为名利而烦恼,为死去的人和活着的人祈祷……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东西是可以改变的,但也有许多东西是不可以改变的。世上所有东西都是由几个不变的物质所组成的;也有许多东西是循环不变的,草的轮回其实就是生命的轮回……

人的一生也许会遇到许多不幸,有些人能够坚强的面对,而有些人却选择了逃避,甚至甘愿失败,也有的'人只会怨天尤人。《苏菲的世界》这本书的宗旨就是在不幸中寻找幸福,苏菲是幸运的,因为她为真理而活着,不是为别人而活着。一个人再有头脑,再有抱负,如果单单只是为他的“责任”而活着,那也许太没意义了。

我读了这本书之后最大的体会就是:人活着有很多原因,但最重要的是为了真理,生命的真理!

苏菲的世界读书心得 篇34

“你是谁?”

“世界从何而来?”

我不知,你也不知。

哲学,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产生的学问。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世界是理所当然的。但是,若是连自己是谁都不清楚的话,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那岂不是像《浮士德》中魔鬼所说:“一世劳苦有何益?到头终把眼儿闭。”

苏菲作为少校所写的书中人物,少校是她的“上帝”,控制着她的思维和行动。而少校也只是本书作者乔斯坦。贾德笔下的人物,贾德决定着他的一言一行。而贾德先生呢?还有跟他生活在同一个世界的我们呢?

我认为,我们也许也是被某种类似于“上帝”的存在决定着言行举止的。这种想法,有点接近于“宿命论”。这听上去有点悲观,其实我自己也难以接受。若是连写下这行字都是被某种不可知的力量所控制的,那未免也太可怕了。

这使我感觉到,自己不算是一个真正的“个体”,也没有属于自己的思想,简单地说,就是“自己”不存在。我现在写下的话,是“我”说的.呢,还是“上帝”说的呢?我只是这一场闹剧中一个完全按照导演的剧本表演的角色罢了。这样说仍然不安,因为演员至少还知道剧本的内容,而我们并不了解。我觉得我们更像是提线木偶,被控制着一切。

于是,我们被所谓的“控制者”所决定感受到的由物质组成的世界,是真实的吗?

你也许会说,与“我思故我在”的道理一样,由我能利用触觉、嗅觉、听觉、味觉、视觉等感受来感知到世界中物质的存在,从而证明这些物质的存在。可是,按照帕克莱的说法,这只是一种体验,你并没有感受到物质,因为在梦里也可以有这种体验。对于他这种说法,我似懂非懂,有种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感觉。

于是根据我对书中柏克莱理论的理解,得出以下结论:笛卡尔所说:“我思故我在”,虽然说自己的思想也仅是一种体验而无法证明肉体的存在,但一定能证明“思想”这一晋升产物本身的存在。那既然肉体的存在不能被证明,我们就只好判断,自己只是“活”在思想之中,或像书中父伯特所说:“受到心灵的包围。”

按照此理,因为我不能感知到他人思想的存在,所以我也可以否认。于是,他人都成为了心灵所虚构的产物,这与很多人小时候所疑惑的“这世上是不是只有我是有思想的人”相似。我相信若你们也是有思想的生物,就肯定不只我一人曾经有过类似的想法。

不过经过多次思考后,我把上诉观点否认了,因为思想并不是“物质”。我作出这样的判断,是因为我不可能单凭自己一个人而丰富自己的思想,这一切肯定是凭借他人的思想建立的,而我一定能感知到。怎么感知呢?通过文字和语言。虽然我不能感知到“文字”、“语言”本身的存在,却能感知到它们所流露出的思想,这之间肯定有一个奇妙的转换,我还暂时不能解释。不过,总算是证明了“这世界不只我一个个体”的说法,可喜可贺。

我知道目前我思想的漏洞还是很多,而大多数思想都是借助于他人而产生的,所以我承认自己的无知。不得不说,《苏菲的世界》这本书为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给了我与哲学3000年历史上的各位哲人对话的机会,我感到十分欣喜。虽然我算是把这本书读完了,但这肯定不是最后一次,还会有第二次、第三次......直到我完全掌握这门哲学课程。

苏菲的世界读书心得 篇35

玫瑰不叫玫瑰,还是玫瑰吗?你不叫这个名字,还是你吗?如果是,你就是你吗?如果不是,那你又是谁?

看似一个无聊的问题,你一定会想:我就是我,你管我是谁,反正我又不是你,我又怎么可能是你?的确,你我属于不同的个体。我们不一样。但换个角度想想:你怎么就知道你不是我?这有概率分布的可能。也许你是假的,你只是我创造出来的,是我思想的投射罢了。

此时此刻,你是我,我不是你。这看似荒谬无厘头的自言自语让人一头雾水,但理解了就可以知道它是《苏菲的世界》的写作角度,让人极为震撼又沉醉其中,书中书像画中画一样引人入胜。正如第一章伊甸园的开头早已下了定论:

在某个时刻事物必然从无到有……

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苏菲的世界为你打开大门

从“我是谁?世界是什么?”这些问题中苏菲和她的导师艾伯特带着我们走进一个浩瀚的哲学历史。神话故事美妙动人、哲学的摇篮雅典闪耀着灿烂光芒:自然派哲学、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基础,饱受诟病的黑暗中世纪、人性之光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和浪漫主义、还有耳熟能详的笛卡尔、洛克、康德、黑格尔和弗洛伊德等大师级的哲学智慧结晶。探索哲学的路上疑雾重重,作者匠心独运地埋下很多极其怪异离奇的悬疑线索:魔镜、少校的小屋、黎巴嫩寄来给席德明信片、会说话的小狗、叫她席德的艾伯特、写着生日祝福的香蕉皮、现实出现的梦中的金十字架、捡到的10元硬币……苏菲沿着线索一路寻找蛛丝马迹,却发现一个惊人大秘密……

你只是我创造出来的,

是我思想的投射。

此时此刻,你是我,

而我不是你。

这是个虚假的平行世界。

苏菲在艾伯特的提示下发现自己是假的。她只是书里的一个人物,只是席德爸爸送给女儿席德的一本书上的人物,仅仅为了讲清楚从古到今的哲学故事而创造出来的虚构人物。

多重视角下,席德收到爸爸寄来的书并开始看《苏菲的世界》,而我在现实世界看着席德品读苏菲的故事,宛如上帝般存在,这是一件极其恐怖的事情。

设想下:是否有人在另一个空间看着我读着苏菲和席德的故事呢?或许我和苏菲一样也是不明空间里窥探世界的一个扯线木偶,我也是假的,我该怎么办?

这真是一个令人头皮发麻的.设想,只能借用《红楼梦》里太虚幻境的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也无”以释怀。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沧海一声笑,无谓我思故我在,或我在故我思,唯有静心思索,无畏前进.....

Pascal说过:“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浩瀚星辰下沧海桑田,人如沧海一粟般微不足道,恐怕是竭力一生也无法逃过死亡的归宿。思想却能形成人的伟大,给予人尊严。即人的伟大来源自他有思想。

思想来自哪里?借用《苏菲的世界》的比喻:“这世界就像魔术师从他的帽子里拉出的一只白兔。只是这白兔的体积极其庞大,因此这场戏法要数十亿年才变得出来。所有的生物都出生于这只兔子的细毛顶端,他们刚开始对于这场令人不可置信的戏法都感到惊奇。然而当他们年纪愈长,也就愈深入兔子的毛皮,并且待了下来。他们在那儿觉得非常安适,因此不愿再冒险爬回脆弱的兔毛顶端。

唯有哲学家才会踏上此一危险的旅程,迈向语言与存在所能达到的顶峰。其中有些人掉了下来,有些人死命攀住兔毛不放,并对那些窝在舒适柔软的兔毛的深处、尽情吃喝的人们大声吼叫。

他们喊:“各位先生女士们,我们正飘浮在太空中呢!”但下面的人可不管这些哲学家们在嚷些什么。

这些人只会说:“哇!哲学家真是一群捣蛋鬼!”然后又继续他们原先的谈话:请你把奶油递过来好吗?我们今天的股价涨了多少?番茄现在是什么价钱?你有没有听说黛安娜王妃又怀孕了?”

所以,要学会思考,首先要有好奇心。

好奇心是人类的天性,一个睁着眼睛的盲人无法看到色彩斑斓的世界,但他会通过听觉、触觉和心里感受去构建一个属于他的世界。孩子亦如此,他们总是有很多问题,很多出人意料的奇思妙想。对于孩子而言,一旦面临新奇、神秘的、自相矛盾的事务就会产生三种形式的探究行为:感官探究、动作探究、言语探究。正是通过这些探究性,孩子有选择性地了解事务,并积累大量的生活经验。

只可惜,很多时候,在成长过程中,孩子也慢慢习惯了这个世界。当他们会对身边的事情都习以为常时,他们就会陷入琐碎无味的生活而浑然不知,即使有新的火花出现,他们也早已习惯熟视无睹,生活也就固化了。

他们就变成了我们。

而我们的名字叫做成年人。

成年人

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但如果不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即不积极接触事务和现象,缺乏认知的乐趣,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求知兴趣也与之一道熄灭。

——苏霍姆林斯基

好奇心作为人的天性,无论在孩子还是老师之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老师要用好奇心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去发现孩子们身上的闪光点继而发掘其潜在的天赋,去思考和探索更好的师生交流模式,在教学管理中最大程度的保证孩子的好奇心。或许我们会遇到好奇心比大象还要大的孩子,或许这些孩子天马行空,令人不知所云,就像法国电影《蝴蝶》里的丽莎一样脑里装着十万个为什么,老师们总是回答不出她提出来问题,可回答不出又如何?答案已经不重要,好奇心已像一把钥匙,为对世界充满热情的孩子打开一扇扇通往不同世界的大门,在摘星的路途,孩子们成为了我们的老师,因为他们总能告诉我们不一样的世界。

老师和孩子都成为好奇心的守护人。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