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论语的读后感(精选8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语的读后感 篇1
古老的论语,传承了上千年。流传到我们手里时,却仅仅只是在课本上涉猎。现在,总算是有一个人站出来,告诉我们在现代化的社会中,如何利用老祖宗老圣人们留下的笔记,立足于社会。
于丹的心得,让有机会和没有机会读《论语》的人,都近距离的接触了一次圣人,这个在我们心中只有个圣人形象的孔子,忽然变得亲切,成了一个可以去触及,可以去请教的老者,孔圣人的观点再加上于丹的再次理解与创造,成了一种可以修身养性的处事原则。在紧张的社会生活中,这种观点的介入,可以让很多人学会平和,得到精神上的舒缓。
初读于丹的心得,在读到某一句,某一个故事的时候,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瞬间觉得很多事情是不用去计较的,让人的心灵得到一次洗礼,一种净化。
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人们喜欢用最快的最简捷的方式去接受东西,电视,广播,互联网,书的传播速度似乎慢了些,但是,于丹的七天论语心得,让人们又重新拾起了书本,去领略古圣人的.至理名言。让人们拾起书来,学习一种处事原则,让更多的人重新去树立一种平和的心态,我想这个作用是任何批评都掩盖不了的。
书中有一个小故事我很喜欢,说的是对待事情不同的态度有不同的回报.几个工人挑转头去建造教堂,其他的我就不说了,其中有一个工人说:“我所看到的是一座教堂。”对啊,你对待事情不同的态度,付出的努力就各不相同,得到的回报自然也会各不相同。
在这本书中有很多经典的小故事,于丹教授用7天的时间,用这些简单平凡的故事,圣人口中的道理,相互结合,教给我们为人处事之道。现在社会上有很多人在骂于丹教授,说她不懂论语。指出了很多硬性的错误,在我看来,错误确实是存在。可是她征服我们的并不是一本论语,而是她个人独到的见解,是她个人自己总结出来的结论。并不是那些硬性的论语的翻译。
真正了解论语这本书的人,不是那些为了一点错误而跳起指着别人鼻子骂的人,他们的本事无非就是挑错误。真正了解的,是孔圣人,是孔圣人的弟子。
有一句很俗的话: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就让那些雪亮的眼睛,去评价,熟是熟非。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的读后感 篇2
帮赵匡胤得天下的宰相赵普曾说他以《半部》论语治天下,果真如此吗?仔细想来也不尽然。自古以来熟读《论语》的人也不知道有多少,但像赵普那样的宰相之才又有多少呢?不过,赵普的话也很有道理,同样是鬼谷子的学生,孙膑和庞鹃的之间差距怎么会那么大呢?做为一个好学生赵普从《论语》里肯定学到了别人学不到的东西。那么这本书中到底讲了些什么东西呢?
想想自己对于这本书的了解还只限于初中课本上的几句话,真是有点儿惭愧。但要读通这本书对于自己来说确实有些困难,更不要说对他深入研究了。幸好有了于丹老师的《论语心得》,虽然只是她的一家之言,但却为自己提供了一个了解《论语》机会和途径。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收获很大,想法也很多。首先使我认识到了孔夫子的伟大和博学。他深刻的思想、超人的见识、高尚的情怀无不令人敬佩。在两千多年前他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完美的生活体系,自我的修养、对人的态度、人的生活观价值观等等,从他的只言片语中流露了出来,是那样的美好,那样的迷人。从中我们不难体会到孔夫子既高尚又朴实,既完美又真实的人格。
作者于丹也是位了不起的人。她的《论语心得》问世以来,既有赞誉,又有指责,仔细想来这是很正常的。这些评论越多,越说明的她的书影响大,这也是不言自明的。她从书中筛选着,比较着,分析着,付出了极大的努力,最把自己对于《论语》一书的见解告诉了我们,无论从哪方面说都是无可挑剔的。正因为孔夫子的理想太完美了,太难实现了,所以经常表现出来的就是迂腐和虚无漂渺,想让其成为人人遵守的信条太难了,以至于是不可能的。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我们心中的乐土。
其实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内心价值取向的。那么论语中鼓励交什么样的朋友呢?很简单,孔子说:在这个世界上,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损矣。
我认识到了孔夫子的伟大和博学。他深刻的思想、超人的见识、高尚的情怀无不令人敬佩。在两千多年前他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完美的生活体系,自我的修养、对人的态度、人的生活观价值观等等,从他的只言片语中流露了出来,是那样的美好,那样的迷人。从中我们不难体会到孔夫子既高尚又朴实,既完美又真实的人格。
论语的读后感 篇3
《论语》是我国儒家思想的前年经典绝学,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其中大多是孔子回答弟子们的提问后所做的记录;有一部分是回答诸侯国君、卿大夫和各方人士的问题;还有一部分没有问题,只是记录孔子的一些言论。因此,《论语》中记载的言论涉及方方面面,充分反映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其中的很多思想至今对我们的言行都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例如在“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中,孔子告诉我们如何正确对待已经学过的知识;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中,我们知道读书而不思考就会茫然无所知,只空想而不读书就必然会产生疑惑等等。
然而,如果我们仔细阅读了《论语》,除了那些我们都很熟悉的千古名句之外,我们还会找到一些能够反映时代背景的语句。
例如:“自行束修以上,我未尝无诲焉。”它的意思是:学生主动带一束肉干来见我,我是不会不教他的。我认为,当今社会的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尊敬老师,老师爱护学生,这些都不需要物质来衡量的,而在孔子生活的那个年代,学生要送礼才可以得到老师的赐教,这足以反映出当时封建社会的`腐朽。
再如:“朝,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意思是说,孔子上朝的时候,与下大夫说话,侃侃而谈,从容不迫;与上大夫说话,态度和悦;君子在场时,说话局促不安。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和不同等级的人说话态度明显不同,他的做法与当今以人为本、和谐社会是不相符的,充分说明孔子所处时代是一个等级分明的时代。
此外,从“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意思是说朋友送的礼物如果只有车马,没有祭肉,孔子也不会行拜礼)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当时的人们很重视祭祀祖先,即使别人送再多的东西,如果没有祭肉,主人也不会高兴等。
当然,虽然在《论语》中,我们看到了一些带有明显时代色彩,透露出封建社会的腐败气息的言论,但从整体上看,它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做人做事的原则、治家治国道理,使我们受益匪浅。因此,它仍是一本好书,孔子也毫无疑问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
论语的读后感 篇4
《论语》是前年中国儒家思想的经典绝学。它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其中大部分是孔子回答弟子提问后的记录;有的是回答诸侯国君、清医生和各方的问题;有些没有问题,只是记录了孔子的一些言论。因此,《论语》中记载的言论涉及各个方面,充分反映了儒家思想的本质,其中许多思想对我们的言行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例如,在回顾过去,了解新事物,成为一名教师这句话中,孔子告诉我们如何正确对待我们所学到的知识;在学习而不思考,思考而不学习这句话中,我们知道阅读而不思考会不知所措,只是幻想而不阅读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怀疑等等。
然而,如果我们仔细阅读《论语》,我们会找到一些能反映时代背景的句子,除了那些我们都熟悉的古老名句。
例如:我没有教过自己。这意味着:学生们主动带一束肉干来看我,我不会教他的。在我看来,当今社会的师生关系是和谐的,学生尊重老师,老师照顾学生,这些不需要物质来衡量,在孔子生活的时代,学生必须送礼物才能得到老师的建议,这足以反映当时封建社会的腐朽。
再比如例子:朝,于下大夫言侃如也;与上大夫言,绯如也;君在,与和如也。意思是孔子上朝的.时候,和下一个医生说话,侃侃说话,从容不迫;和上一个医生说话,态度和谐;君子在场,说话局促不安。可以看出,孔子的态度明显不同于不同层次的人。他的做法与当今以人为本、和谐社会不一致,充分说明孔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层次分明的时代。
此外,从朋友的礼物,虽然车和马,不是肉,不崇拜。(这意味着如果只有车和马,没有肉,孔子就不会崇拜),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人们非常重视祭祀祖先,即使别人送更多的东西,如果没有肉,主人也不会高兴。
当然,虽然我们在《论语》中看到了一些具有明显时代色彩和封建社会腐败氛围的言论,但总的来说,它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原则和治理国家的真理,这使我们受益匪浅。因此,它仍然是一本好书,孔子无疑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之一。
论语的读后感 篇5
《论语》是记录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及其弟子言行思想的一本书,由他的弟子编撰而成。孔子虽然生活在诸侯分争的春秋战国,但是,他却一直坚持授业解惑,做一个默默耕耘的守树人。
被后人尊称为“大成至圣先师”的孔子首创私人学堂,有弟子三千,其贤七十二。初读古文的我,在新华书店看书时,无意中看到了《论语》。也许是我的文学素养不够高,《论语》中有很多词和我理解的不太一样。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偏偏是三个人呢?直到我看到了后面的注释后才明白,这里的三不是单纯的三个,而是多个的意思。
这句话意思是说,多个人在一起走,其中一定有一个人是值得效仿的,要学习别人的优点,发现别人的缺点时,要反省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我恍然大悟,拍案叫绝。简单的一句话,道出了虚心向他人学习的态度。更可贵的是,他不仅教导我们以善者为师,还要以不善者为师。
花了很长一段时间,阅读《论语》,不禁为孔子的智慧所感叹。他在《论语》一书中向我们讲述了“仁”者的学习态度。孔子从不把自己当作高高在上的老师,他更像是以一个好朋友的身份,来教导自己的弟子,同时,也虚心向自己的弟子请教问题。他们在一起其乐融融的学习,正是向世人展示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最佳境界。以前,我是一个不爱举手发言的'学生,有什么题目不懂,通常都只憋在心里,害怕向老师请教。我的同桌就是我心目中的太阳,积极又阳光。无论什么样的问题都会请教老师,她的求知欲却被其他的同学嘲笑。我却觉得她是晶莹剔透的璞玉,虽然不会发光发亮,但也很耀眼。因为,她有勇敢好问的求学精神。她就是我应该学习的老师,慢慢的,我也学会了大胆请教老师问题了。同时,反省自己有没有嘲笑过他人,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每日一问:今天,你也向别人学习了吗?
论语的读后感 篇6
谈到《论语》思想,首先当属"仁"的思想,中国人的读书人自古以来都以"君子"自居,其中"仁义礼智信"方为君子立身的基本原则。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便成为了华夏民族的主流思想,融入了华人的血液当中并影响至今。要说《论语》就不得不先说说创造他的人---孔子。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到479年,在这个年代前面有夏朝四百多年,商朝六百多年,到周朝的时候,从开国到孔子有五百多年了,而周朝分为两部分,西周跟东周。孔子的时代是在东周,东周分为春秋跟战国两个时代,孔子是春秋时代末期,他生命结束的时候,春秋时代也随之结束了。那是一个乱世,乱世就是天子失德、诸侯争霸、礼坏乐崩、民不聊生。因为天下乱了,每一个人念念书都要问,怎么样从古人的智慧找到一个方法帮助现在的人?人总是要设法活下去,并且活得有尊严,所以才会有百家齐放的现象。
孔子认为周朝的兴盛就是靠礼乐的制作让天下安定。礼跟乐的制作需要两个条件:第一个,你必须有天子的位置,你还必须有圣人的德行。这两个配合起来,天子加上圣人就是周公,他治理卓越以后,上行下效,天下大治。
孔子很向往这样的一种境界,但他并没有这样的机会,所以他了解到自己这一生对人生要如何的看法,应该往哪里发展,但是在鲁国你要从政的话,是非常危险的,因为鲁君跟三家大夫一直在斗争。所以孔子一直拖延到了五十岁才开始有机会,他在五十一岁的时候正式出来做官,鲁定公让他做中都宰,中都宰就是中都县的县长。古代当县长就已经成为大夫,不过是最基层的,你要当到中央级的话,才慢慢进入权力核心。所以孔子开始是当中都县的县长,一年下来,这个县变成模范县,全国都跟他效仿,跟他自己制订的一些典章制度,收税的方式全国效仿,做太好了,立刻升官,担任小司空,司空是负责古代建设方面的,工程方面的部门,他是副长官。结果几个月下来又做得太好了,又升司寇,司寇是负责司法的。所以孔子没有当过教育部长,却当过司法部长,负责管法律如何执行的,维持社会治安的。
他当司寇的时候就发生很多事了,比如说他当司寇的时候,整个鲁国就开始上轨道了,治得非常好。后来鲁君跟齐国的国君相会的时候,孔子跟他去,表现极其卓越。他等于是帮助鲁君跟齐君来谈判,得到许多外交上的成功,把齐国侵占鲁国的'几块地全部还给鲁国,这是孔子的贡献。让鲁君在齐君前面完全不受委屈,回国之后就摄行相事,代理总理了。孔子最高的官就做到这个位置,做得太好了之后,鲁国大治,他当代理总理三个月,鲁国大治。司马迁用八个字形容:"路不拾遗,男女分途。"东西掉地上没有人去捡,男生跟女生走在路上分两边。这个社会实在是很安定。但是社会安定繁荣开始往上发展的时候,孔子很有企图心,就任命他的学生子路担任季氏的家臣。想要让鲁国统一,因为鲁国分成四分,他要统一。当时都靠城墙,一个城墙很高,里面有一些武器,别人就对你无可奈何,那三家大夫各有城墙,各有武器,所以孔子开始叫子路把这些城墙都给我拆低一点,不要那么高,太高了打不进来,不行。这兵器不能太多,结果三家大夫里面两家就认了,一家还是起来反抗。到最后还是没有成功。没有成功之后,很多反对的力量就出现了。孔子那时候也是一样,所以孔子在鲁国慢慢就发现,批评他的人越来越多,齐国在鲁国旁边,两国经常在竞争。
所以齐国就派了八十位美女,一百二十匹好马送到鲁国来,那时候鲁国的执政的卿叫季桓子,就跟鲁定公每天观赏美女表演唱歌、跳舞,又看这些马去赛马,真漂亮。就不再理孔子了,孔子每天把政事批好之后送给他们,他们也不看,就拖着,就搁着。孔子发现自己不受重用了,所以孔子在五十五岁结束的时候开始周游列国,从此到六十八岁才回来。而《论语》中的大量典故也是在这段游历期间产生的。
我们常说,看文章不仅要看其词章、手法,更要看到其本后的精神所在。正所谓人如其文,文如其人,孔子在他的言语中透露的不单单是一些做事的道理、做官的道理、做人的道理,更重要的是这些只字片语背后的儒家精神、文人精神。
回想起来,古来圣贤,他们的行为、品德无一不被后人歌颂。但看看那些圣贤们后来的遭遇又有几个能做到我们今天所说的"成功"呢?并没有几个,没有几个能有这样的运气。但为什么他们仍然值得后人不断学习他们呢?这后面的,便是真正的儒家,一个真真正正的文人、知识分子该有的精神。就是不管你的仕途如何,遭遇如何,都要将道德的真精神把握住。它将使得你有一股正气,一股追求真理,刚正不阿的勇气。即使明明知道要得罪上级也要把真理道出来的骨气。这才是一个读书人要有的气节,才是儒家的真精神。
今天的国学热,许多家长都会教自己的小孩学《弟子规》,而《弟子规》表面上看是为了教大家一套乖乖的大道理,诸如做人要孝顺,要团结、友爱等等。我们太容易将这一套东西变成驯化人们的一套工具,却忘了这套东西背后支撑它的是什么。支撑它正是千百年来有志之士追求的那股气。我相信,孔子当初的言论也并非想让看《论语》的人,学习如何做一个顺民,在遇事时如何趋吉避凶,而是教导人们如何做一个刚健的人。当这股刚健之气蔓延到每个家庭,沁入所有的制度典籍,那么整个社会将会被一股浩然正气所充盈。这才是《论语》这类文学经典久盛不衰的原因,才是我们学习它的价值所在。
论语的读后感 篇7
假期校长布置我们全校每个人都要认真阅读《论语》,我心想,此读必是很无聊(古人的文言文多嗷口)。拿起《于丹〈论语〉心得》一书翻了几页,简单、朴素的语言读来毫不费力,不知不觉就已翻看了几十页。看罢全文一半,不能说有多大震撼,但随着阅读,感觉心灵收获了一份平静和仁爱。
“快乐”是我从中收获到的关键词,这本书中不论是天地人之道,出世之道,人生之道,其中的真谛,无非是告诉我们怎么过上心灵所需要的幸福生活。书中将道,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与内心相连。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孔夫子教给我们的快乐秘诀就是如何去找到你内心安宁。“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乐。”于丹老师说,颜回真正令人佩服的,并不是他能始终保护心境的那份恬淡和安宁。“贫而乐,富而好礼者”是一种人生境界。记得有一个故事:一个老头每天钓两个小时鱼是以为生,几个年轻人问:“你为什么不多钓几个小时?”老头问:“钓了干什么?”“赚钱啊!”“赚钱干什么?”“可以买渔网,捕更多的鱼。”“捕得更多干什么?”“可以赚大钱买船,搞船队。”“有了船队又怎样?”年轻人说不出了,老头儿说,“我不愿过那样的生活,现在我每天钓两小时的钱,其他时间可以坐在海边看、晚霞,已经非常满足和快乐了,人生总会有许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于丹给我讲述的论语精华之一,使是用平和的心态对待缺憾与苦难。她说:“生活中会有许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也许凭我们个人的力量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情和态度。”人生有如行驶江上的船,不可能事事顺意,一定会有风雨,甚至巨浪,我们应该努力追求内心的淡定与坦然。
有一首诗说得好,“你改变不了环境,但你可以改变自己,你改变不了事实,但你可以改爱爱度,你改变不了过去,但你可以改变现在,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把握今天,你不能样样顺心,但你可以事事尽心,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你不能选择样貌,但你可以展观笑容。”以主动的积极的态度,融入环境,让每天有一份好心情。
论语的读后感 篇8
前言:
关于读《于丹心得》的几篇文章,已经写出来几年了,一直放在电脑里,没有拿出来发表。主要原因还是觉得写的不太好,想改。但是时间太久,自己觉得要写的东西太多,顾不到改它了,况且时过境迁,再花很多时间去改,恐怕也不妥当,就原样发表吧,不对之处请读者指教。
正文:
继易中天在央视《百家讲坛》讲《三国》闻名于世之后,又一颗新星北师大教授于丹也因在央视《百家讲坛》讲《论语》而冉冉升起。他们的书也正在热卖。其实央视《百家讲坛》已经播出了多年,在坛上讲课的专家、学者也不计其数,为何独有他们更火红呢?我想除了他们所讲的内容是家喻户晓的以外,在易中天恐怕是三国的故事,一般的老百姓都是从《三国演义》上所知,有人讲三国的真人真事则自然引起了大众的关注。而在于丹则不只是听故事,找真实,其内在的原因,只怕是要归结到人生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方面了。
《论语》,人人皆知是孔子的语录,在旧的私塾里是孩子们必读的。尽管比较通俗,其实在儒家经典里有着独一无二的地位。它是儒家思想的始祖,不论是汉代的董仲舒疾呼“废黜百家,独尊儒术”,还是宋人程颢、程颐倡导的`“存天理,去人欲”,都是孔子“仁”说的扩展。关于“仁”说,任继愈先生有一段概括地描述:“儒家之学,只是一个‘仁’字。只有体会到‘仁’的真义,才能以天下为一家、中国为一人,才能把人家的痛苦当作自家的痛苦,与别人的生活不是分隔的而是相通的。这样,宇宙人生才不致分成两片,因为它本来就是一个整体。存此‘仁’,即是忠,把此‘仁’推广,即是恕。忠是仁之体,恕是仁之用。所以说,忠因恕见,恕出忠出。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广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再推而至于博施济众,万物各得其所,以至于位天地育万物,这都是恕的事。尽心以行,诚敬以守,无时无地不在推广此仁之心,这就是忠的事。”(《任继愈禅学论集》P.164)但是“二程”的以理学为核心的儒学比孔子当初所倡导的‘仁’却走得更远了。
儒家学说或者说儒教,早在“五四”时期已得到了深刻的批判,为什么八十多年后的今天又来重提呢?我想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如果孔子的学说不加以扩展,原汁原味的拿来,恐怕有用的东西所占的分量要比后来“新儒家(New-Confucianism)(见《任继愈禅学论集》P.171)”即“二程”、朱熹理学理论中所占的分量要多。因此,从孔子的《论语》中剔除糟粕以后,可以吸收较多的养分,以为今用;二来恐怕也是顺应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潮流。
《论语》出现在中国古代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时期,其中除了阐述“礼”的规范以外,也还有许多有用的成分,和谐就是其中之一。
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也就是说,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和谐为贵。当然。“礼”是当时的行为规范,与今天的道德规范不可同日而语。但是,今天要建立和培育新的道德规范也必须有一个和谐的环境,这一点是共同的。
不过,孔子不仅倡导“和为贵”,而且指出“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就是说,和是有原则的,不能为和而和,必须以礼为指导原则。今天,“和”是有原则的也是必然的要求。
孔子还提出了“信”的概念。于丹引用了孔子的一段话: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于丹《论语》心得P.10)这一段话不仅是指出“民”的重要,同时也提出了“信”的重要。今天,要建立和培育新的道德规范,使人民确立这种信念,并且自觉遵守这一规范,人人在这个规范内行事,违反法律的事自然也就少了。所以人民的信念是首要的。
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以人为本”。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应当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规范建立了,并且教育官员与人民都去遵守它,那么,道德失范、违章违法、刑事犯罪的人自然就少了。所以孔子说:“以约失之者,鲜矣。”
近些年,国学热在中国大地兴起,传统文化典籍备受推崇,不但大学里开设了国学课程,不少地方也开始出现私塾教育。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与传统文化有关的讲座、活动,十分火爆。于丹教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通过电视媒体,解读被誉为中国人《圣经》的《论语》,当然会火起来。从这些看来,《于丹〈论语〉心得》的出现,是否意味着某种意义上的道德回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