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神舟十三号心得体会(精选20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神舟十三号心得体会 篇1
奋战戈壁沙漠,奉献青春生命,冲破封锁垄断,打造大国重器。党率领下的几代军人、科技工作者前赴后继、不懈奋斗,创造出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为代表的辉煌成就,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神舟系列飞船的发射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航天梦,展现了中国人“敢上九天揽月”的豪情壮志。这些伟大成就体现出了党领导人民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之精神,更激励广大党员牢牢抓住战略机遇,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勇攀科技高峰,谱写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新篇章。聂荣臻、张爱萍、孙继先、李旭阁、钱学森、孙家栋、王永志……,一个个伟大的名字载入共和国的史册。而我访谈的那位老军人,也是这个光荣集体中的平凡而伟大的`一员。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以走访红色故事当事人,聆听他们当面的讲述,也是学习历史一种好方法。这些当事人是历史的“活教材”。
我们党在百年奋斗中,培育形成了一系列革命精神,集中体现了党的坚定信念。在历史学习教育中做到学史明理,明理是增信、崇德、力行的前提。
神舟十三号心得体会 篇2
“神舟十三号飞船上的航天员即将返航啦!”一直关注着神舟十三号的我得知这个消息之后,兴奋极了。4月16日上午,我和妈妈早早守候在电视屏幕前,等待着飞船返回舱回到地面。
9时57分许,返回舱成功着陆,屏息凝视,看着搜救队伍和医监医保人员迅速集结赶往着陆点,按照既定程序对航天员进行状态检查,当听到三位航天员在舱内向祖国报告“感觉良好”时,我和妈妈的内心都无比激动。在所有工作人员的协助下,三位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依次安全顺利出舱,看到他们的满面笑容,看到他们热情地挥手致意,我们禁不住呐喊和鼓掌。神舟十三号乘组,你们辛苦了,向你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恭喜神舟十三号航天员顺利返回地球!‘摘星星的妈妈回来了!’当听到王亚平阿姨说出这句话,我顿时泪流满面。航天员王亚平,你真了不起!你是一个了不起的妈妈,你是山东的骄傲,是航天人的`骄傲。作为一名少先队员,我们深知我们肩上的责任重大,祖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各项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都需要我们每个人贡献自己的力量。相信我们会全力以赴!祝福我们的祖国越来越繁荣昌盛,越来越强大,永远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神舟十三号心得体会 篇3
今天我和同学们在教室里一起观看了神舟十三号的直播课,其中我觉得最深刻的就是王亚平阿姨拿一个像放大镜一样的东西,再拿出水袋,把水袋里边的水挤进那个圆形的框上。王亚平阿姨说让它变成一个大大的水球,只见她不断的往那个像放大镜一样的东西里加水,那个大水球慢慢的膨胀起来了,她还把自己和女儿做的粉红色的小花放在水里,小花瞬间就开放了。接着王亚平阿姨又把一个装满空气的东西往水球里挤,但是透过水球里的那团空气,看见王亚平阿姨是正对着我们的,可是从水球里看,王亚平阿姨是倒过来的。
还有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实验——就是王亚平阿姨把一个乒乓球放在一杯水里,又拿筷子顶了几秒,乒乓球竟然没有浮起来,王亚平阿姨把没有盖上盖子的水杯倒放在空中,杯子里面的'水和乒乓球竟然没有倒出来,这可真是太神奇了。
通过这堂课,让我懂得了好多科学道理,让我进一步了解了太空的奥秘和有趣而神奇的宇宙飞船,让我明白了,科学无处不在和祖国的强大。我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让我们的祖国科技越来越发达。
神舟十三号心得体会 篇4
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马克思主义学院第一时间组织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收看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返回地球的视频直播,以鼓励学生了解时事热点,学习“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伟大载人航天精神,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在观看时,同学们深刻感知到“中国梦”为“航天梦”赋予新的内涵,“航天梦”为“中国梦”凝聚磅礴力量!不少同学纷纷写下观后感表达心中对中国航天人的崇高敬意与对美好未来的殷切期盼!
组织观看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地球直播心得体会2 “中国航天人的`浪漫是把满天神话变成现实。”筑梦浩瀚太空,凝集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观看了神舟十三号返回的直播,我按耐不住心中的激动与自豪之情!神舟十三号完成了中国迄今为止最长的载人飞行,中国完成了一次次突破性的创新,这离不开一代代航天人的不懈拼搏、不畏艰难,离不开祖国的强大支持,我深刻体会到生在新中国,长在国旗下的幸福!作为新一代年轻党员,我更应该学习他们的高尚品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决心给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神舟十三号心得体会 篇5
从神舟五号到神舟十三号,从一人一天到三人半年,中国人奔赴星辰大海的步伐从未停止。
半个多世纪前,一曲《东方红》响彻寰宇。现如今,鲜艳的中国红闪耀太空。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航天梦”早已汇入伟大的“中国梦”,成为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的惊鸿之笔。
“嫦娥”奔月、“北斗”指路,“天问”问天、“天宫”览胜,“玉兔”探月、“祝融”探火、“羲和”探日……一个个饱含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与文化传承的任务,一次次展示着中国航天勇攀科技高峰的探索成就,展现了伟大的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
九霄逐梦再问天,阔步强国新征程。中华民族对无垠宇宙的探索,永无止境。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航天征途上每一步创新和突破的背后,都离不开一代代航天人的艰苦奋斗、不懈拼搏、自主创新,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共同记忆。
又是一载金秋十月,又是一度家国梦圆。这次太空之旅,不仅能刷新中国人在太空驻留时间的纪录,进一步开展更多的`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产出高水平科学成果,我们更能和他们一起体验在太空过春节……科学探索再次与航天梦想在太空奏响协奏曲。
“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正如女航天员王亚平在出征前所说,只要敢于有梦、勇于追梦,用智慧和汗水打造自己的梦想飞船,就一定能够迎来自己梦想的发射时刻,飞向属于你的浩瀚星空!
神舟十三号心得体会 篇6
从新中国建设之初,祖祖辈辈中国人就在为发展祖国航天事业而奋斗。
翟志刚曾经在一次采访中谈到:“我对祖国航天事业的热爱永远不变。”他也用自己的行为诠释了这句话背后的意义。作为航天“老将”,他能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每一次挑战,无论是十四年前的神舟七号任务,还是刚刚圆满成功的神舟十三号任务。这种积极乐观、镇定自若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王亚平,她是进驻中国空间站的首位女飞行员,也是三次“天宫课堂”的主讲老师。在本次出征前,她曾向自己的女儿承诺,会带一颗星星回家。而事实上,为祖国航天事业而英勇奋斗的她,自己就是中华民族航天史中一颗耀眼的星星。
还有叶光富,虽然是三位航天员中最年轻的一位,此前也没有执行过飞行任务,但他在出征前就表示“对完成这次任务充满信心”。正是这种对自己的`坚定信心,以及十一年如一日为梦想付出的汗与泪,才让我们看到了今日这位可亲可爱的航天英雄。
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想,我们应当学习中国航天人积极进取、追求卓越、坚定梦想并为之奋斗的精神,在长大成人之后也像他们一样,为祖国的发展建设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神舟十三号心得体会 篇7
不仅是载人航天,嫦娥探月、天问探火、北斗导航等无不捷报频传。中国航天起步晚,起点低,为何还发展快、本领高?
坚持党的领导是“法宝”。每一次关键技术的突破、飞行试验的成功、艰巨任务的完成,无不凝聚着党中央的决策和关怀,凝聚着党组织和广大航天系统党员干部职工的智慧和力量。中国航天事业取得辉煌成就背后,是党中央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支撑的决策部署,指引着航天事业前进的方向。
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在北京隆重开幕。“建设航天强国”写入十九大报告,中国航天事业又一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航天梦是强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说,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发展载人航天事业,建造中国自己的空间站,是实现新时代航天梦的必经之路。
据统计,在载人航天工程中,直接参与其中的研究所、单位多达上百家,配合单位多达上千家,涉及数十万科研工作者。“实施载人航天这样宏大的工程,没有党中央集中统揽,没有全国大协作,是不可想象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说。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棒接着一棒跑。在距离东方红卫星发射塔架40多公里的载人航天发射场,新一代航天人正接力开辟揽天征途。
条件或许没那么苦了,航天精神却是一脉相承。有人曾问两度飞天的聂海胜和三度圆梦的景海鹏:“你们已经实现飞天夙愿,未来还打算冒这么大的风险吗?”
作为党的十九大代表,景海鹏面对中外记者给了这样一个“答案”:
“我十分渴望再上一次太空、再当一次先锋、再打一次胜仗,让浩瀚太空再次见证一名航天战士对党和人民的绝对忠诚、无限忠诚!”
“航天飞行是我们的事业,更是我们的生命,为了飞天梦想,只要祖国需要,我们随时准备再上太空!”
神舟十三号心得体会 篇8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航天事业有了长足的进步,当年的神舟五号、神舟七号掀开了中国载人航天的新篇章。杨利伟同志载着十二亿人的梦想飞上九天揽月,但当时中国的航天事业仍旧不能称之为完整的体系。那时的'我们连一套航天服都不能自己生产,需要靠进口俄罗斯的航天服自己改造。
到了21世纪20年代,我国的航天工业才算是站在了世界的顶点。国际空间站不接纳我们,那我们就建造自己的空间站,国外的技术不共享,那我们就发展完整的航天工业体系。这次载人飞船的成功同时也标志着中国航天体系正式登堂入室,可以与世界其他大国的航天工业体系分庭抗礼。现如今,中国已经以一个大国的身份站在了国际社会的发展前沿。
神舟十三号心得体会 篇9
航天人用创新创造、艰苦卓绝、攻坚克难的精神照亮了中国科技的兴国路,激励着我们接续奋斗、矢志不渝。作为一名外语人,我深知中国正处于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我们自身明确定位,用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未来我定会努力学习,增长本领,答好青春担当之卷,在民族复兴的'接力赛中,跑出属于青年一代的好成绩;同时我会更会完善自我,接好革命事业的接力棒,在奋斗中提炼经验,启迪智慧,发挥引领模范作用。
神舟十三号心得体会 篇10
当前,我们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一方面,青年干部必须要接好革命事业的“接力棒”,在党的奋斗史中提炼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奋进,要学做老黄牛,发扬不在乎得失的奉献精神、兢兢业业的责任心,担起新时代开创的重任。另一方面,要以“正青春”的奋斗姿态和精神状态,努力学习,增长本领,积极作为,答好青春“担当之卷”,在民族复兴这场“接力赛”中,跑出属于青年一代的好成绩。广大科研工作者,应进一步弘扬航天精神,永攀科技高峰,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发扬“原得此生长报国”的爱国精神。在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初期,许多功成名就、才华横溢的科学家放弃国外优厚的条件,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许多研制工作者甘当无名英雄,隐姓埋名,默默奉献,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部为祖国、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动人诗篇。新时代的科研人才要向老一辈科学家学习,坚定科技创新、服务国家的思想,将对事业的追求融入国家的需要,继承前人爱国奉献的传统,以国家和民族需要为研究导向,在科学报国、科技强国的道路上,实现个人、事业、国家的完美融合。
发扬“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奋斗精神。在茫茫无际的戈壁荒原,在人烟稀少的深山峡谷,风餐露宿,不辞辛劳,老一辈科研工作者们克服了各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他们运用有限的科研和试验手段,依靠科学,顽强拼搏,发奋图强,锐意创新,突破了一个个技术难关,取得了“两弹一星”事业的伟大胜利。身处这个时代,我们无疑是幸运的,不论是生活环境还是科研条件,都远比老一辈科学家不知要好多少。当代科研工作者以老一辈科学家为榜样,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各自的领域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创造出新的成绩。
发扬“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团结精神。在研制“两弹一星”的不凡历程中,来自全国各地区、各部门成千上万的科学技术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后勤保障人员团结协作、群策群力,汇成了向现代科技高峰进军的浩浩荡荡的队伍。他们用自己的辉煌业绩,为中华民族文明创造史增添了光彩夺目的一页。科学研究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群体劳动,在科研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直接影响着科研协作和科研计划的完成。广大科研工作者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协作意识、服务意识,盯紧共同的目标,在充分发挥各自特长的同时,做好相互配合。
神舟十三号心得体会 篇11
晚饭的时候,爸爸兴奋地和我说:“明天凌晨,神舟十三号要发射了,你要不要一起看?”我睁大双眼,立刻放下筷子,鼓掌说:“我要看我要看!”
吃完饭,我们就打开CCTV-13台,等着那激动人心的时刻。电视里一直介绍着发射前需要检测的设备和各种需要注意的.事项。虽然我不是完全听得懂,但我知道了神舟十三号是中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第六次飞行,也是该阶段最后一次飞行任务。这次是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准备发射,而且有三名伟大的航天员要被送入太空。
时间越来越接近凌晨,我看着电视里神舟十三号在黑夜被灯光照得格外明亮,上面蓝色的四个大字“中国航天”十分醒目,我越看越激动。
很快,电视里传来了倒计时的声音:“10,9,8,7……”当指挥中心一声“点火”,我的心脏飞快地跳动着,只见神舟十三号的尾部“轰”的一声,无数颗火球瞬间炸开,把它推向天空。一键升空,光耀四方,这时的神舟十三号成为了天空中最闪亮的星。
看完发射直播,我一直心潮澎湃,爸爸说:“飞船与火箭需要成功分离,进入指定轨道,把航天员顺利送入太空才算成功。”我听着心中肃然起敬,觉得中国航天事业好伟大呀!中国航天一定能在未来继续探索我们未知的世界。
神舟十三号心得体会 篇12
回望历史,毛主席提出的“上可摘星揽月,下可五洋捉鳖”,在前人眼里看似梦幻的目标,在一代代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下一步一步实现。近些年来中国航天科技在这种航天精神指导下获得巨大突破的不仅仅是在载人航天上的突破,在太空登月、北斗导航上中国也获得了跨时代的突破。这一项项成绩都标志着中国的航天技术已经走在了世界端最顶尖的`科技前沿。航天梦完成了,但是中华民族的复兴梦还没有完结,但是我相信中国人民自古就是顽强坚毅且拼搏的人民,在我们的神话里天塌下来了就去补、山阻碍了人民就移了山、海伤害了人就去填了海,中国人民用自己双手创造出的一个个奇迹让我坚信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只是时间问题。
老一辈的航天精神不断地激励着我们展望未来,中国正在一个又一个领域迈向,我相信我们将是历史的见证者,前路漫漫且危机四伏,但我们相信有志者事竟成,中华民族的崛起不可阻挡!
神舟十三号心得体会 篇13
神舟十三号此次的“亮点”颇多:相比神舟十二号在太空驻留3个月,这次是半年,三位航天员将在太空过春节,地球上的我们将历第一次收到来自太空的新春祝福;这是中国女航天员第一次进驻中国空间站,航天员王亚平也将会成为中国首位实施出舱活动的女航天员;此次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的方式,首次径向停靠空间站;此次载人飞行任务将进行2~3次出舱活动等等。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三号,从2003年杨利伟作为中国首个进入太空的宇航员实现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到如今我国已经有12人去过太空,中国的航天事业正在阔步前进。空间站建造的宏大项目将分步骤有序完成,我们坚信它将在未来圆满顺利进行;关乎人类和平与进步的航天梦,会在一代代中国航天人的不懈努力中成为一个个现实,我们对此充满信心。
对中国人来说,在这份激动的背后,更多的是一份从容。几十年的航天事业,其背后是民族伟大复兴之路。我们亲历了自己国家的奋斗历程,我们也在日常生活的变化中感受到这个国家日新月异的进步。
今后,我们还会见证神舟十四号、神舟十五号等的发射。每一次见证,都更加坚定了人民对国家、对未来的信心。日益雄厚的科技实力是不争的事实,它是人民看得见、感受得到的变化,而非只是一种幻想。所以,这不只是一个中国航天人代代接力、传承梦想的故事,也是人民更有自信、国家更有实力、民族更有希望的故事。
我们总是忍不住回顾过去,而越是回望历史,越能理解当下。越回顾,就越珍视。我们会不断回顾中国科技事业的每一个重要节点,在这些里程碑式的事件中寻找民族前行的动力。那些时刻,因为铭记成为永恒。
神舟十三号心得体会 篇14
不仅是载人航天,嫦娥探月、天问探火、北斗导航等无不捷报频传。中国航天起步晚,起点低,为何还发展快、本领高?
坚持党的领导是“法宝”。每一次关键技术的突破、飞行试验的成功、艰巨任务的完成,无不凝聚着党中央的决策和关怀,凝聚着党组织和广大航天系统党员干部职工的智慧和力量。中国航天事业取得辉煌成就背后,是党中央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支撑的决策部署,指引着航天事业前进的.方向。
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在北京隆重开幕。“建设航天强国”写入十九大报告,中国航天事业又一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据统计,在载人航天工程中,直接参与其中的研究所、单位多达上百家,配合单位多达上千家,涉及数十万科研工作者。“实施载人航天这样宏大的工程,没有党中央集中统揽,没有全国大协作,是不可想象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说。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棒接着一棒跑。在距离东方红卫星发射塔架40多公里的载人航天发射场,新一代航天人正接力开辟揽天征途。
条件或许没那么苦了,航天精神却是一脉相承。有人曾问两度飞天的聂海胜和三度圆梦的景海鹏:“你们已经实现飞天夙愿,未来还打算冒这么大的风险吗?”
作为党的十九大代表,景海鹏面对中外记者给了这样一个“答案”:
“我十分渴望再上一次太空、再当一次先锋、再打一次胜仗,让浩瀚太空再次见证一名航天战士对党和人民的绝对忠诚、无限忠诚!”
“航天飞行是我们的事业,更是我们的生命,为了飞天梦想,只要祖国需要,我们随时准备再上太空!”
神舟十三号心得体会 篇15
4月16日9时58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成功着陆。
我觉得十分震撼,我们中国民族“上可摘星揽月,下可五洋捉鳖”的目标在一代代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下一步步实现。这一项项成绩都标志着中国的`航天技术已经走在了世界端最顶尖的科技前沿。
中国正向一个又一个领域迈向,我们将是历史的见证者,这便是中国民族的力量!
神舟十三号心得体会 篇16
载人航天是人类航天活动中系统最为复杂、难度、要求最严的系统工程。按照空间站建造任务规划,今明两年将实施11次飞行任务,包括3次空间站舱段发射,4次货运飞船以及4次载人飞船发射,于2022年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之后,空间站将进入到应用与发展阶段。
每次飞行任务都是一项“大工程”,背后凝聚着成千上万人的心血智慧。为确保任务顺利实施,各系统各单位全力备战,以优异成绩迎接未来。
巴丹吉林沙漠深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垂直总装测试厂房内灯火通明,人影绰绰,工作人员穿行在飞船箭体与测试仪器之间,日夜奔走忙碌。
航天事业被形容为“千人一发箭”,任何环节都事关成败,谁都不能掉以轻心。作为中国航天员进出太空的航天母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一丝不苟的态度搭建安全的“登天梯”。
“数十人的吊装团队协同执行任务,每一步操作都不能出错,吊装对接误差更是小而又小。每个产品只允许一次吊装落位成功,没有重来的机会,不能有丝毫闪失。吊装对接火箭,一圈数十个螺栓要一次性全部对准连接。”基地工作人员石创峰承担吊装工作,为了做到既快又稳,他自创训练方法,在吊钩上系着焊条,操作吊车从高空将其插入啤酒瓶口里。练到最后,他和同事挥动笨重的吊车铁臂,就像挥动自己的.手臂一样灵活自如。
飞行千万条,安全第一条。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团队把保护航天员生命安全作为底线,在神舟十三号发射、飞行、对接、停靠、返回等任务各阶段,都准备了确保航天员安全的预案和举措,还将首次启用载人飞船应急救援任务模式,全力保证航天员安全往返天地间。
只有真正了解载人航天工程的起点在哪里、道路在哪里,才能从历史中汲取力量,更好地前行。
神舟十三号心得体会 篇17
载人航天是人类航天活动中系统最为复杂、难度、要求最严的系统工程。按照空间站建造任务规划,今明两年将实施11次飞行任务,包括3次空间站舱段发射,4次货运飞船以及4次载人飞船发射,于20xx年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之后,空间站将进入到应用与发展阶段。
每次飞行任务都是一项“大工程”,背后凝聚着成千上万人的心血智慧。为确保任务顺利实施,各系统各单位全力备战,以优异成绩迎接未来。
巴丹吉林沙漠深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垂直总装测试厂房内灯火通明,人影绰绰,工作人员穿行在飞船箭体与测试仪器之间,日夜奔走忙碌。
航天事业被形容为“千人一发箭”,任何环节都事关成败,谁都不能掉以轻心。作为中国航天员进出太空的航天母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一丝不苟的`态度搭建安全的“登天梯”。
“数十人的吊装团队协同执行任务,每一步操作都不能出错,吊装对接误差更是小而又小。每个产品只允许一次吊装落位成功,没有重来的机会,不能有丝毫闪失。吊装对接火箭,一圈数十个螺栓要一次性全部对准连接。”基地工作人员石创峰承担吊装工作,为了做到既快又稳,他自创训练方法,在吊钩上系着焊条,操作吊车从高空将其插入啤酒瓶口里。练到最后,他和同事挥动笨重的吊车铁臂,就像挥动自己的手臂一样灵活自如。
飞行千万条,安全第一条。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团队把保护航天员生命安全作为底线,在神舟十三号发射、飞行、对接、停靠、返回等任务各阶段,都准备了确保航天员安全的预案和举措,还将首次启用载人飞船应急救援任务模式,全力保证航天员安全往返天地间。
只有真正了解载人航天工程的起点在哪里、道路在哪里,才能从历史中汲取力量,更好地前行。
神舟十三号心得体会 篇18
不仅是载人航天,嫦娥探月、天问探火、北斗导航等无不捷报频传。中国航天起步晚,起点低,为何还发展快、本领高?
坚持党的领导是“法宝”。每一次关键技术的突破、飞行试验的成功、艰巨任务的完成,无不凝聚着党中央的决策和关怀,凝聚着党组织和广大航天系统党员干部职工的智慧和力量。中国航天事业取得辉煌成就背后,是党中央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支撑的决策部署,指引着航天事业前进的.方向。
据统计,在载人航天工程中,直接参与其中的研究所、单位多达上百家,配合单位多达上千家,涉及数十万科研工作者。“实施载人航天这样宏大的工程,没有党中央集中统揽,没有全国大协作,是不可想象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说。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棒接着一棒跑。在距离东方红卫星发射塔架40多公里的载人航天发射场,新一代航天人正接力开辟揽天征途。
条件或许没那么苦了,航天精神却是一脉相承。有人曾问两度飞天的聂海胜和三度圆梦的景海鹏:“你们已经实现飞天夙愿,未来还打算冒这么大的风险吗?”
作为党的十九大代表,景海鹏面对中外记者给了这样一个“答案”:
“我十分渴望再上一次太空、再当一次先锋、再打一次胜仗,让浩瀚太空再次见证一名航天战士对党和人民的绝对忠诚、无限忠诚!”
“航天飞行是我们的事业,更是我们的生命,为了飞天梦想,只要祖国需要,我们随时准备再上太空!”
神舟十三号心得体会 篇19
2021年10月16日0时23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搭载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按照预定时间精准点火发射,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披挂着红白色大伞飘然于天际,在全世界的瞩目下,稳稳降落在东风着陆场,将在太空出差半年的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名航天员送回了阔别已久的祖国大地。
航天技术在开发航天器高位置和高速度资源以获取、传输和转发信息方面取得了明显成就,获得了巨大的利益,例如通信卫星、遥感卫星的广泛应用。三位航天员平安返回,不仅意味着神舟十三号任务圆满结束,还有另一层重要意义:中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圆满收官。
另一方面,随着军用航天器的迅速发展,各种军用卫星、载人航天器、弹道导弹与反弹道导弹等空间新式武器形成了一体化的太空战场军事系统,并将在联合战役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众所周知,没有稳固的国防,我们的幸福生活就难以保障。
没有今天的投入就不会有我们明天的。航天事业的`进步会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航天科技的应用会对人类产生重大的影响,只有社会不断的进步,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生活才会越来越美好。
神舟十三号心得体会 篇20
载人航天是人类航天活动中系统最为复杂、难度、要求最严的系统工程。按照空间站建造任务规划,今明两年将实施11次飞行任务,包括3次空间站舱段发射,4次货运飞船以及4次载人飞船发射,于2022年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之后,空间站将进入到应用与发展阶段。
每次飞行任务都是一项“大工程”,背后凝聚着成千上万人的心血智慧。为确保任务顺利实施,各系统各单位全力备战,以优异成绩迎接未来。
巴丹吉林沙漠深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垂直总装测试厂房内灯火通明,人影绰绰,工作人员穿行在飞船箭体与测试仪器之间,日夜奔走忙碌。
航天事业被形容为“千人一发箭”,任何环节都事关成败,谁都不能掉以轻心。作为中国航天员进出太空的航天母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一丝不苟的态度搭建安全的“登天梯”。
“数十人的吊装团队协同执行任务,每一步操作都不能出错,吊装对接误差更是小而又小。每个产品只允许一次吊装落位成功,没有重来的机会,不能有丝毫闪失。吊装对接火箭,一圈数十个螺栓要一次性全部对准连接。”基地工作人员石创峰承担吊装工作,为了做到既快又稳,他自创训练方法,在吊钩上系着焊条,操作吊车从高空将其插入啤酒瓶口里。练到最后,他和同事挥动笨重的.吊车铁臂,就像挥动自己的手臂一样灵活自如。
飞行千万条,安全第一条。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团队把保护航天员生命安全作为底线,在神舟十三号发射、飞行、对接、停靠、返回等任务各阶段,都准备了确保航天员安全的预案和举措,还将首次启用载人飞船应急救援任务模式,全力保证航天员安全往返天地间。
只有真正了解载人航天工程的起点在哪里、道路在哪里,才能从历史中汲取力量,更好地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