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论语》读后感(精选18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语》读后感 篇1
对于论语这一著作可以说并不陌生,那些比如“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学而时习之”等等熟悉的语句,皆出自这一古老的书。我们虽然自小便了解,但称不上知道。重读一次《论语》,带着简单的感悟。
有人说阅读,能开启人类美好的心灵。书香弥漫,可以使俗人变得高雅,可以使武夫显现柔情。日月在书中穿梭而过,流下无数的梦幻与光影。我们在书构筑的世界中,优游俯仰,载欣载奔,且思且吟且行。在我们的血脉深处深烙下象形文字的纹理;在灵魂的游历中,阅读过的每一本书都参与了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生命。阅读是成长之根,生命之源,灵魂之寓—梦的建基甚至于生命意义的建基很多时候就维系于此。 “寸心本不大,容得许多书”,书连贯着生命的精、气、神、韵、趣、味。用我们小小的心来传递更多的书声、书香、书魂,让更多的人与书为友,体悟到书的丰富、澄澈、芬芳、欢乐和永恒。
《论语》读后感 篇2
暑假我在家读了《论语(二)》,刚开始我一点也不懂,在爸爸妈妈解释下我渐渐地懂了一点。主要意思是说:“古代圣人孔子教我们怎样做人的道理。”
《论语》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意思是:孔子说:“我们跟父母相处,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的.劝说。即使自己的意见没有得到父母的认可,还是要态度恭敬,不能生气,不能怨恨。”我是个乖巧小孩,每次爸爸妈妈教育我的时候我都很难过也很生气。想到这些再读读《论语》里的教导,我真后悔呀,父母都是为我们好!以后我要听父母的话,认真学习,和爸爸妈妈做永远的好朋友。
《论语》读后感 篇3
《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与他的弟子的言行的书。《论语》所记载的,是孔夫子从生活中演绎出来的为人处世的经验和他对弟子的教导。其中许多经典的词句是我们许多人耳熟能祥的,这部曾经统治中国社会思想两千多年的儒家经典,今天仍然能为我们现代人构建和谐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供一份温馨的劝导。于丹教授的《论语》分为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交友之道、君子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七个部分。为我们很好的诠释《论语》的精华。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人生百年,孰能无憾?人这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不如意的'事情。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你要尽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生活中会有许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也许凭我们个人的力量无法改变,但我们却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情和态度。当一个不幸降临了,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它尽快过去,这样你才会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你才会活得更有效率,更有好心情。
海鸥无法改变大海的宽度,
但它改变了自己翅膀的力度;
雄鹰无法改变天空的高度,
但它却改变了自己振翅的强度;
同样,我们也无法决定人生的长度,
但我们可以拓展它的宽度!
《论语》读后感 篇4
古人的智慧,就像漫漫长夜中的一盏明灯,像汹涌大海上矗立的一座灯塔,像茫茫雪野上钻出的.一株小草,带给我们希望。在我心目中,就有这样一部凝结了古人智慧的书——《论语》。
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书中记载了圣人孔子和他学生的对话,涉及学习、为人、处世、治国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其中,有两段使我受益匪浅,让我来告诉你吧!
第一段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段话读起来朗朗上口,通俗的语言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我们学习了新知识后,一定要时常温习,使它真正成为我们的本领。
第二段是“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作为孔子的学生,曾子告诉我们,每天都要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想想:自己是否尽心竭力帮助过别人?是否诚信可靠地同朋友交往?是否及时复习了老师传授的知识?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如果坚持每天做到这“三省”,我们就一定会越来越棒!
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华经典读物,在不断的阅读中细细品味先人的智慧吧!
《论语》读后感 篇5
我读完《论语译注》,也算是对《论语译注》有了些了解,还有了些兴趣,感到孔老夫子既有学问又有思想,一部《论语注释》流传至今好几千年,被人们捧若圣经,怪不得誉为“半部论语治天下”。
都说孔子弟子三千,贤士七十二,孔子最喜爱的莫过于德行优异的颜回了。而我和孔子的品味就偏偏不一样。我喜爱的既不是以德行见长的颜渊、闵子骞、冉伯牛和仲弓,也不是以一言语见长宰我、自贡,更不是大政治家冉有、季路和文学家——老挨批评的的.子游、子夏。我印象最深刻的除孔子外,也就是公西华了。别看他的笔墨不多,但他绝对是最受欢迎的一位了。孔子对他的评价是:“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就是说公西华很善言辞,如果他生活在现代,就应是一个出色的外交官弄不好当上外交部长了。据说他当年白净的脸上长着有型好看的络腮胡子,比此刻的电影明星还帅啊。像他这样仪表堂堂能说会道的男生,即使没有得到孔子的重用,在当时,怎样着也算得上是个性得体的了吧。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庚。’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子活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从这段故事里可看出,当年公西华在那个大家庭中扮演着什么样的主角了吧。受欢迎,那是不用说的。不然分米的人怎样主动要求给他家那么多米?富贵,那更是显而易见的。既然他已经到了“乘肥马,衣轻裘”的程度,在那时还有几个比他更富的?此刻又有多少人开着宝马穿着裘皮大衣的?在史书上,似乎没有记载公西华家世的。也就是说,他绝对不是“富二代”。公西华的富贵,就应与他的潜质与才干是分不开的吧。
“自贡问曰:‘乡下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下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下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这是我在这本《论语译注》中最喜爱的一段话。像颜渊那样,唯唯诺诺,谁都喜爱的弟子虽然缺乏争议,但是过得很是不爽。倒是公西华,淋漓尽致地享受了自己的人生。在生活中,我更像公西华,反正也是“善者好之,不善者恶之”,何必那样束缚自己呢?
《论语》读后感 篇6
世界是一块五彩缤纷的棱镜,显色的介质则是我们的心。
人生为棋,不愿为卒
屈原曰:“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他身份高贵,怀瑾握瑜。孔子,远祖宋国贵族,堂堂殷王室后裔。他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百年的世家,百年的礼制,通通寂然地化作了一个贱字。他带着刻入骨髓的仁义礼智,为挽回周礼,潜心涵泳,用志覃研,只为求天下一个河清海晏。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吾毕生所求。
世人怎么也不会猜到身高九尺三寸,最不像文弱书生的孔子,执政仅三月,便使国家达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境界。因为孔子身上从没有过我愿为卒的认命,因为他有的是去路终己不顾的孤勇,有的是后半辈的风霜雪,是未尝踟躇。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
周游列国数十载,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联璧。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这是一心追随君主的臣子,得到朝堂上下搪塞的苦涩。孔子曰:“果哉!末之难矣。”这是全心全意为百姓的臣子,达到百姓轻嘲的无奈。
人世间,或粼粼拂拂,漾漾溶溶,或出云入泥,世态炎凉。马车轻摇轻晃,唤醒了檐边铃声叮咚,载着满车的古书礼法,载着满车的甘之如饴,朝着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方向,负重前行。纵使是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春景,纵使是鬼狱渺茫,昭昭之祸。也抵不过那一颗心,那颗求世间再一次恢复循规矩蹈的心,那般,山高水长。
功不唐捐,玉汝于成
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又被后世尊为儒教始祖的.孔子,他的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国家的祖先同等级别的“大祀”。这种殊荣,除老子外,万古唯有孔子而已。
确实是如此,众生皆草木,唯你是青山。
你的人生是否有意义,衡量的标准不是外在的成功,而是你对人生意义的独特领悟和坚守,从而使你自由,绽放出个性的光华。你是超越了功利的成功者,是在粗粝中榨尽所有浮躁的沉淀者。借千百年的文字为料,酿造着香味弥留万年芬芳。万世沉浮,唯有这一缕从未消散过的幽香,引起我血液里的沸腾,勾起我脑海里的传承,带我们找到归途。
凛冬散尽,星河长明。负重前行的周游马车停下了,论语的时间齿轮仍然在转动,每分,每秒。走着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冷清道路,怀着风风火火般热情的心。
《论语》读后感 篇7
假期中我和妈妈一起阅读了论语的启示这本书。论语是我国伟大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书中的内容对于我们小学生来说是不容易读懂的,而论语的启示就大不一样了,以前的我总是很自私,爱和父母发脾气,书中不仅通过注解让我们理解句子的意思,还有相关的“论语加油站”、“成语点击”,更让我喜爱的是书中每页都有一幅漫画插图来帮助我们理解句子的意义,有的插图让你看了会捧腹大笑。
在这本书中,我了解了孔子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孔子三岁时父亲去世,由母亲养大,从小的他就对礼仪很感兴趣。在他三十岁时,就在院子里的一株银杏树下筑了一座讲坛,开办了私学,传授学问,他的弟子有三千多人,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五十五岁的孔子带领学生周游了卫国、陈国、宋国、郑国等许多国家,经历了冷遇、羞辱、围困,但他始终坚持着自己的理想。在他七十三岁那年,走完了坎坷的一生。
读了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要做一个好学、乐学的孩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这样的'句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也坚持预习,把老师要讲的内容预习一下,做到心中有数,上课听讲的时候就轻松多了。课后我坚持将老师上课的内容复习一遍。通过复习,我又有了新的不同感受,这就是书中所说的“温故而知新”的道理吧。
读了这本书,还让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智者利仁”、“民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些话让我懂得了要做一个诚实、守信、善良,有仁德的人。“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让我懂得了一个人要学会反思自己,不骄不躁,这样才能取得进步。以前的我总是很自私,爱和父母发脾气,读了书中的“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这些话,让我懂得了更要做一个孝顺的孩子。
这本书还让我积累了不少成语。“不亦乐乎”、“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举一反三”、“后生可畏”、“巧言令色”、“任重道远”、“杀身成仁”、“当仁不让”…… chr()chr()12
《论语》读后感 篇8
和上面的那一段相对应。让我们看看《论语》中广为人知的这段话: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上面是一段常被人们引用作为孔子因材施教的例子。但不知大家注意过其中体现出来的孔子对矛盾的处理方法吗?冉有遇事犹豫,而子路性急(“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论语》公治长第五)。“退”和“兼人”(一下子激动能顶几个人)都是偏向了极端。所以孔子对冉有和子路相同的提问给出了相反的回答。目的当然是让他们回到矛盾的平衡点上去。
说到这里,岔开说几句。因为孔子教导弟子是因材施教的,其对弟子所说的某句话往往是针对弟子的偏向或不足说的,我们不能将某一两句话抓住看作是孔子对某个问题的看法,甚至抓住几章中孔子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说法得出“《论语》是矛盾的.”的结论,而应该联系整体,联系生活地把握。我们应该相信,整部《论语》应该是统一的。尤其是在背景或上下文不太清楚的章节,更不应该断章取义地作训诂学上的文章。
《论语》读后感 篇9
在这天这个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现实生活中的处处不合时宜,让每个人都难免会感到有缺憾和不如意感,也许我们无力去改变事实,而透过于丹对《论语》的解读,能够改变我们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之中的缺憾和苦难,如何在工作中把这种缺憾转化为动力和力量,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实。我们每个人都想要建立一个大的坐标,让我们从自知之明去建立心灵的智慧,在我们每一天忙碌的间歇里面,给自己一点点心灵的仪式,而不至于像个人格分裂的演员一样不敢应对自己的内心,其实在这天这样一个后工业礼貌的社会里,于丹的论语读后感所想传递出的是这样一种温柔的思想力量,淡定的、清明的理念,它鼓励了我们对内心的.关照,让我们有理由坚信我们的理想是有根的。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能够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也如此,从身边朋友的身上也能够直接的反映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好的朋友如一本好书,他能够打开整个你的世界,让你接触到外面的精彩。对方是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就能够看到他自己的价值取向,朋友的好坏能够影响到你的人生。
无论是孔子的《论语》还是于丹的读后感,都说做人的境界,君子是大家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君子的力量始于人格与内心。如果一个人在当今的社会中,反省自己的行为,而能够不后悔、不愧疚,要使自己做过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实在是极不容易的事情。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自己的内心选取潜质强大,明白如何取舍,一个人内心对自己要求严格一点,对别人就会厚道一点,平时大家老说做人要厚道,厚道并不是窝囊,而是他能够包容和悲悯别人的过错,能够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问题,因此只有给予才会带给你最终的欢愉,不是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嘛!做人无论成功与否,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才是君子之度。做一个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会定位,从身边做起,让自己成为内心完善的人。
《论语》读后感 篇10
我和父亲一起念了于丹的《论语心得》,通过我自己的推论
与父亲的解释,我了解到了《论语心得》的内容以及《论语》的道理。
《论语心得》主要讲述的,就是于丹对于孔子的《论语》的`感悟。内容分别有: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孔子一生最看重的,就是“恕”、“仁”与“智”。然而,快乐也悄悄地隐藏在这三个字中。
“恕”,宽恕他人的毁谤,机能出有体现出自己博大的心胸,又能顺从感受到在宽恕了别人此后,心中的那份惬意和清爽。孔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曾经有过这样的一个故事:一对摔伤夫妇的儿子因车祸而身亡,但是,肇事女司机撞人中年男子后立刻驾车逃跑了,抓不到他。夫妇俩悲痛欲绝,有人问:“你们恨那个撞死你们儿子的司机吗?”夫妇俩说:“不恨。相信他也不是故意的,要恨,只能恨儿子命好。”这一信息传到了司机的耳中,司机倍感羞愧,便到局自首了。由此可见,宽恕的力量极其强大!
“仁”,爱一个人能够或使那个人眼里的心中充满。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人之方也已。”能够从小事做起,推己及人,这就是课堂教学仁义的方法。关爱别人,就是仁,所以,我们应该尽自己能力去帮助一些需要我们帮助的人。
“智”,了解别人叫做“智”。我们应该做一个充分恰当了解他人的人,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虽然这句话是关于道德修养的,但是也让我们知道,观察他人是很重要的。当我们认识了他人,且能够知道他(她)需要的是什么,我相信,我们必然能够感受到快乐。
“恕”、“仁”和“智”,三个字集中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美好的共同组成人了。“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的心中充满幸福和快乐。破镜重圆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专业知识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
其实,快乐就婚姻生活在我们的心中。我们的心觉得快乐,那么我们就快乐;心不觉得快乐,那么我们就不快乐。快乐是一种信念,肩头我们要相信快乐一直在我们身边,让快乐永远生活在我们的生活心里。
《论语》读后感 篇11
在寒假,我读了《论语》一书。
《论语》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孔子弟子们的言行举止,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
在阅读《论语》这本书时,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孔子提出的”仁”。”仁”是孔老夫子的核心思想,在论语中"仁"字出现次数共达105次,尤其是《论语》中的第四章,也就是《里仁》一篇,孔子特别突出强调了做人以仁为本的.思想。他说"君子"即是"仁者",欲为"君子"必自修养自己内在的"仁"。可是到底什么是"仁"呢?我还没有完全理解。后来在在《论语·颜渊》中,就有一句关于仁的问题,颜渊问老师什么是"仁",孔子是这么回答的:"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大致的意思就是"抑制自己,使言语和行动都合理,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人都会称你有仁德。实行仁德是由自己,难道是靠别人?仁是内在的品质,礼是外在的表现形式,仍在于人的本心,需要人从自身做起。凡事约束自己,使行为和言语都合乎礼就是"仁"。
由此我想到了,在取票时,我们自觉排队;在公共场合下,不大声喧哗;在游玩时,保持卫生……如果每个人都从自身做起,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礼的要求,那么我们每个人都会成为谦谦君子。这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吧。
《论语》读后感 篇12
其实论语中的博大精深哪是我能看穿,猜得透的,这里就是我一点浅微的看法。另外我认为还有一点不得不提到的就是孔子在《论语》中体现出来的封建、专制、等级、愚昧、努力的宿命论思想。
以及在现代社会制度下、现代文明条件下,他的礼乐制度,他对封建等级制度的秩序追求都不是我们现代社会所能接受、认同、推崇的,甚至还可以说是有害的,但是尽管如此,在当时看来,他的这些思想仍然是杰出的、顺应历史潮流的,他的政治思想是古代封建帝王的精神支柱,成为集权制度的基础,历时数千年,由此也可以看出孔子和《论语》都是历史上伟大的产物。
《论语》读后感 篇13
古老的论语,传承了上千年。流传到我们手里时,却仅仅只是在课本上涉猎。现在,总算是有一个人站出来,告诉我们在现代化的社会中,如何利用老祖宗老圣人们留下的笔记,立足于社会。
于丹的心得,让有机会和没有机会读《论语》的人,都近距离的接触了一次圣人,这个在我们心中只有个圣人形象的孔子,忽然变得亲切,成了一个可以去触及,可以去请教的老者,孔圣人的观点再加上于丹的再次理解与创造,成了一种可以修身养性的处事原则。在紧张的社会生活中,这种观点的介入,可以让很多人学会平和,得到精神上的舒缓。
初读于丹的心得,在读到某一句,某一个故事的时候,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瞬间觉得很多事情是不用去计较的,让人的心灵得到一次洗礼,一种净化。
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人们喜欢用最快的最简捷的方式去接受东西,电视,广播,互联网,书的传播速度似乎慢了些,但是,于丹的七天论语心得,让人们又重新拾起了书本,去领略古圣人的至理名言。让人们拾起书来,学习一种处事原则,让更多的人重新去树立一种平和的心态,我想这个作用是任何批评都掩盖不了的。
书中有一个小故事我很喜欢,说的是对待事情不同的态度有不同的回报.几个工人挑转头去建造教堂,其他的我就不说了,其中有一个工人说:“我所看到的是一座教堂。”对啊,你对待事情不同的.态度,付出的努力就各不相同,得到的回报自然也会各不相同。
在这本书中有很多经典的小故事,于丹教授用7天的时间,用这些简单平凡的故事,圣人口中的道理,相互结合,教给我们为人处事之道。现在社会上有很多人在骂于丹教授,说她不懂论语。指出了很多硬性的错误,在我看来,错误确实是存在。可是她征服我们的并不是一本论语,而是她个人独到的见解,是她个人自己总结出来的结论。并不是那些硬性的论语的翻译。
真正了解论语这本书的人,不是那些为了一点错误而跳起指着别人鼻子骂的人,他们的本事无非就是挑错误。真正了解的,是孔圣人,是孔圣人的弟子。
有一句很俗的话: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就让那些雪亮的眼睛,去评价,熟是熟非。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读后感 篇14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主要弟子言行的一本书,共二十篇。它是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记录了一条条充满智慧、发人深省的语录。《论语》集中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思想内涵:首先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仁”;其次是人格的塑造即自我修养;再次是学习;最后是先进的教育理念。《论语》中的思想博大精深,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它用简洁的语言将深刻的人生哲理娓娓道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些朗朗上口的至理名言吧!
《论语》读后感 篇15
孔子是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最近,我们读了孔子的学说,也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论语》。《论语》中写了许多学习态度,交友之道,君子之本等等。还包括仁、德、礼、义、道、智、信等内容。
在《论语》这本书中有许多指导我们学习的方法。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中我知道了孔子是一位谦逊,好学的人。他并不会体现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态度,而是不耻下问。还有对待学习的态度,例如:“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讲述了学习不能有虚假,不知道就要虚心的向人请教,不能不懂装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讲述了学习是有乐趣在其中的。死记硬背还不如去投入到文章中,寻找其中的乐趣。
这本书里还有一些交友之道,例如:“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这句话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意思相近。告诉人们交友的原则。交正直,诚信,知识渊博的.朋友有好处。交阿谀奉承,花言巧语的朋友有害。
读了《论语》这本书,我知道了许多为人处世之道。在小事上不要斤斤计较,当他人不理解自己时也不要心怀怨恨。这样才能与他人和睦相处。我还懂得了许多学习方法。学过的东西要不断温习,学习是要勤于思考,这样才能不多获取新的东西。
《论语》读后感 篇16
《论语》蕴含的道理实在是太多了,而且都是精华。我的理解虽然有限,但也理解了好多语句。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的意思是:光读书不思考,你体会不到其中的精华;光思考而不去读书,你也体会不到其中的精粹;又思考又读书,你一定能体会到其中的精华。就像我们进食一样,如果只尝它表面的滋味,而不细细品味,就不会尝到它的精华;如果只细细品味,而不尝它表面的滋味,那也不会尝到它的精华。两全其美,那才好。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句话的道理就是:见到品德高尚、热爱学习的人,我们就应该像那种人学习;见到品德低下、不热爱学习的人,我们就应该反问自己是否有像那种人的行为。有时候,我考试成绩不是非常优秀,但是自我感觉很好,因为还有好多同学的考试成绩比我差。其实这样的想法是不对的,连两千多年前的孔子都知道这样的想法是会让自己退步的。
我十分佩服孔子的智慧 。孔子在两千多年前说出的经典道理,世人都应该遵守。《论语》的内容非常深奥,我一时还理解不过来,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我要慢慢地体会它的精华。
《论语》读后感 篇17
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已内在地包容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血缘关系和阶级关系。仁学包含了道德上的人格平等和尊严等内容,这一点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命题中表现的很明显。他既承认人是目的,且承认人在道德上是平等的,人人都有道德上的`尊严。这里并无贵贱、高下之分,只有君子、小人之分。,而这同当代社会的人权思想有着共同的契合点。孔子对子夏说,“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就是从道德实践上说的,并不是从地位或职业上说的。
《论语》读后感 篇18
子说:“学习的时候,不仅仅是说有朋友从远处来,还有快乐的人不知道却不生气,还有绅士。”每次读美文,久远的传统文化都扎根于我的心中。
开头节选的这三句话,给人以愉悦、真情、韵味十足、朗朗上口,引领我们徜徉知识的海洋。“学习和经常复习,不是很好吗?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难道不开心吗?人们不认识你,你也不怨恨,不也是一个有道德的君子吗?其中,“学而时习”点名了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方法,需要借鉴。学以致用,必须理解。这句话虽然像白水一大话,但也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再说一遍,“有朋自远方来,不快乐吗?“这句话描述的是,当一个人的知识已经完成,道同道合的人来到这里,双方见面都很开心,有心,是一种志同道合的幸福。当然,这个“朋友”并不是指酒肉朋友。酒肉朋友一来,难免酒热,伤身破财,何乐之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与大家分享胸中之学,笑傲江湖,指点江山,这是人生的一大乐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朋友志同道合,而不是兄弟情谊。同时,做人也要向君子学习,胸怀宽广,不要随便生别人的气。
一般来说,开头只有三句短短的话,影响深远。它主要讲述了学习、交朋友、做人的道理。学习的内容不是做人做事,所以学习的时间应该是日常生活的每一分钟,而不是局限于课堂。与人交往是学习的.过程,也是做人的过程。通过实践获得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永远不要忘记学习,保持一种活到老学到老的状态和生活态度。当一个人达到“不闷”的境界时,他已经成为一个大德的人,自然也能得到无上的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