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读后感

笔构网

2025-07-15读后感

请欣赏家庭教育的读后感(精选10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家庭教育的读后感 篇1

今天买了一本《家庭教育》,也是老师留给家长的家庭作业,怎样看待孩子的优点与缺点。看了这本书受益匪浅,与许多家长一样,看到的只是孩子缺点。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我们每个做父母的期盼。现实生活中事与愿违例子很多。

1、作为普通孩子,别的孩子犯的错误她经常犯,比如花钱买的玩具,玩几天,就不稀罕了,玩后的玩具收拾好,转过来在看,还是摆放一地。

2、每天写完作业总是提醒她检查一遍,把书包整理好。好好看看东西是否带齐了。

3、晚上洗脚后,让洗袜子,就找各种理由、借口。等一些缺点。

人的不足各种各样,生怕孩子考虑不到,要替孩子考虑。还是让孩子自己去考虑、去做,犯点错误难免的,才能慢慢学会做的更好。

经常批评孩子,孩子会对自己的错误不在乎。欣赏孩子的优点,正确对待孩子的缺点。

1、不拘小节,心胸豁达;孩子有些内向,交际面不是广但善于思考,喜欢探索。

2、有礼貌。

3、很有上进心,不服输。

4、爱看书,记忆力好。

5、尊敬老人,体贴弱小,富有同情心。

6、乐于帮助他人,是父母、老师的小帮手。

7、不乱花钱。

孩子有缺点是正常的,我们为什么不把注意力多放在孩子的优点上,而非要抓住孩子的缺点不放?想想我做孩子时,就有很多这样那样的缺点吗?经常受到父母的训斥。到了我们做父母,为什么不能容忍自己和孩子进两步退一步,不能容忍孩子的错误?“水至清则无鱼”,这才是正常的人,真实的人。

让孩子有个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这是收益终生的品质。应该看到自己孩的优点、长处,并适时地表扬、鼓励孩子,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指导孩子扬长避短。

家庭教育的读后感 篇2

读了《家庭教育》中的一篇叫做“求学的悬梁岁月”的文章,感触很深。说的是前世界乒坛冠军邓亚萍苦心求学直至读到剑桥博士的艰辛历程。身材矮小的邓亚萍刚开始喜欢上打乒乓球时,所有的人都不看好她,但她的父亲坚持对他说,你很优秀,真的,后来靠吃方便面矜持集训的她最终靠坚韧的毅力取得了骄人的战绩。

同样,退役的她在只认识26个英文字母的情况下靠着顽强的毅力在清华大学读完了英语本科专业,后又到英国诺丁汉大学攻读硕士,再到后来就读英国剑桥读博士,从对英语一窍不通,到与外国教授用英语熟练交流,从开始的迷茫到后来的挑战,每一步都是那么艰难。

邓亚萍学业上的成功于打乒乓球的辉煌,其实并非得益于她先天具备多大的天赋。恰想反,在条件对她很不利的情况下,靠内心那对强大的翅膀——毅力去支撑,靠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在人生道路上为自己和他人树立了一座座丰碑,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人生有涯,知识无涯,不懈追求,走出人生理想之路。

家庭教育的读后感 篇3

今天读了《家庭教育》上的一篇文章《家长要学会与孩子一路学习》,里面有很多好的做法,值得借鉴和学习。其中有一条说到:家长要学会宽容,敢于放弃“完美”。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功利思惟驱动下,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常常是情不自禁的追求“完美”。这种完美主义在于其他孩子攀比的过程中,难免对不同条理的孩子的要求过于苛刻,孩子获得的只是父母的絮聒、不满、埋怨、指责,长期如许,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断的遭到打击,从而产生了厌烦感。

伶俐的家长都是从孩子的现实出发,亲近与孩子接触,从深切智慧的爱出发,用“赏识”的目光取代“挑剔”的目光;用热情赞美取代讽刺、挖苦,宽容孩子的缺点和过失,认为孩子的优点和缺点都是与生俱来、与生相伴的。于是,家长就会发现和挖掘孩子的优点,用有点去点燃孩子的自信,用自信去点燃孩子对糊口和学习的热情。

家庭教育的读后感 篇4

读了《家庭教育》这本书,我真的百感交集,每天我们都在为孩子的成长而操心。当父母的是何等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成长中可以或许一帆风顺。健康欢愉拥有一个夸姣的人生。

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那么优秀,我的女儿也是一般,在糊口中,打、骂、冷嘲热讽。有的时候,我们利用母亲的权力情不自禁的就把这些都用上了。看了这本书,我深深的觉得我们这种错误的教育体例。应该放在一边,彻底的改变一下了,如许的体例达不到想要的预期结果。仅此而已,我不会再用如许的体例。

玩是孩子的'天性,若是教育不能尊重孩子的天性。如许的教育从一起头就是错误的、残酷的、是违背人道。因此,我们教育起孩子也是坚苦重重,让他玩了,学习不前进,不让玩,还在脸上光耀花朵般的笑容没了,真是矛盾的很,孩子在幼儿园的时候,我觉得孩子的童年时欢愉无忧无虑的。所以没怎么在学习方面管他。结果在一年级的时候就落后,玩与不让玩做到适度真的很难。

教育孩子有的时候会很生气,有的时候孩子前进了,也感觉很享受。和孩子一路糊口是一种欢愉。和孩子一路学习,一路前进,真是一种无法言表的欢愉。一种夸姣的享受。希望我们都在欢愉中教育孩子,为了孩子父母都乐此不疲。

家庭教育的读后感 篇5

《家庭教育》里的《为孩子选一所好学校》一文,阐述了一些独到的见解和观点,分析了其中的利与弊。这将为许多即将步入小学的孩子的家长们,提个醒,作个建议,供家长一个参考。不一定要上名校,上寄宿班。以为上了这些学校,孩子的前途就锁进了保险箱。将来一定会出人头地。殊不知,不适合孩子的学校制度,反而会使孩子拔苗助长,适得其反。譬如,要就近择校,这样就不会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路上,路上安全也是一个问题。有心理恐惧的小孩也不适宜上寄宿班,因为小孩更没有安全感,反而造成更多的心理负担。都说兴趣是学习的第一大要素,只要让孩子从小培养起对学习的兴趣,那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先天的固然很好,但后天培养更重要,与其在东奔西走,千方百计想尽一切办法要进名校,择名师,还不如加强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多培养一些他自身对学习的兴趣。

《家庭教育》中的《智慧父母》不能不提,这些在教子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按照书中的方法基本能得到奏效。还有《家长学校》,《幼儿发展》等等,看了都获益匪浅。还有《巧手妈妈》,《小制作》,《家庭医生》,都是值得一看的好栏目。希望以后能读到更精彩,更实用的《家庭教育》。来共同提高对幼儿教育的认知能力,为他走向健康的人生之路打下良好的基础,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家庭教育的读后感 篇6

读了这本书,我真的百感交集,每天我们都在为孩子的成长而操心。当父母的是多么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成长中能够一帆风顺。健康快乐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

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那么优秀,我的女儿也是一般,在生活中,打、骂、冷嘲热讽。有的时候,我们利用母亲的权利情不自禁的就把这些都用上了。看了这本书,我深深的觉得我们这种错误的教育方式。应该放在一边,彻底的改变一下了,这样的方式达不到想要的预期效果。仅此而已,我不会再用这样的方式。

玩是孩子的天性,如果教育不能尊重孩子的天性。这样的教育从一开始就是错误的、残酷的、是违背人性。因此,我们教育起孩子也是困难重重,让他玩了,学习不进步,不让玩,还在脸上灿烂花朵般的笑容没了,真是矛盾的很,孩子在幼儿园的时候,我觉得孩子的童年时快乐无忧无虑的。所以没怎么在学习方面管他。结果在一年级的时候就落后,玩与不让玩做到适度真的很难。

教育孩子有的时候会很生气,有的时候孩子进步了,也感觉很享受。和孩子一起生活是一种快乐。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进步,真是一种无法言表的快乐。一种美好的享受。希望我们都在快乐中教育孩子,为了孩子父母都乐此不疲。

家庭教育的读后感 篇7

市教育文件要求教师加强阅读,我比较认同。因为我事先就形成了读书的习惯,这次从图书馆借阅要求阅读的书目,静心阅读摘抄。陈鹤琴所着《家庭教育》,读来颇有共鸣,读来如行云流水。

我想原因有二:第一,自己写过育儿日志,思想领悟起来也容易;第二,作者的生存年代不远,语言、思想等方面没有太多因素的干扰。总而概括,如下几点:

概括来说,这本书读来顺其自然,语言毫不晦涩。作者比较常用的语法就是排比句、并列句。排比句让读者在跳动的节奏中阐释了多种情况,读者的注意力易于集中。同时,也感受到作者是一个可爱的人。并列句前半句便于读者认识,后一句便于读者思考。作为育儿的书籍,比较适合父母阅读。

其次,这是一个真正潜心研究的作者。文章足以流露出作者的人格,一个个形象的例子,一句句感悟的话语,那的确是自己的思考。让我觉得更重要的是,父母在关注自己孩子的同时,还要关注别人的孩子的发展。这样,通过对比就可以让父母收获更多的教育思想。孩子是变化的,原本乖巧的,在某个成长阶段不认真的时候也能够育儿。

再者,育儿还需要更加细致。我自认为是一个比较细心的妈妈,看了这本书,我觉得问题总不是在想当然中结束。同样一件教孩子刷牙的事情。作者又分为许多细节,有想法的教育孩子。我也需要更加细致一些,主要是思想深度需再度挖掘。

最后,在摘抄妙招的同时,要加入自己的思想。作者也读过不少书,拿《颜之推家训》这本书为例,作者在看过之后,也有自己的观点。《家庭教育》这本书从婴幼儿到五六岁,都有一些建议。我看后颇为受用。

育儿书籍,我也看了不少。在陈老这里,仍然有新的内容可学习。这就是书中自有黄金屋的道理?继续好好读书吧!

家庭教育的读后感 篇8

最近看了刚跨入小学的儿子学校推荐的《不输在家庭教育上》一书,感觉作为年轻的父母,闲暇之余读读该书,很有裨益。

重视孩子的教育历来都是中华民族的的优良传统,古有孟母三迁培养出孟子这样一代先哲,演化为现代版的故事便是大量的家长为了孩子的教育抢购学区房等现象。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了下一代的培养,作为父母亲总是愿意为了孩子付出一切。

有一种观点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把孩子交给学校由老师管理教育就可以高枕无忧了,教得好教不好完全是学校的事情。殊不知这种观点具有很大的片面性,固然学校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占了很大的比重,好的学校教育体制甚至对于孩子是决定性的。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家庭环境却是对孩子的成长起着方向性的作用,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作为年轻的父母而言,欲望子成龙,必须首先严于律己,创造孩子成材的良好家庭环境。结合该书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好父母是孩子的榜样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一言一行深刻影响这孩子的一生。古语道:其身正,有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家长品行不端正,就无法行使教育的权力。家长的师表作用与自身紧密相连。父母的素质----知识、学问、品德、修养、才能,就像火山底下的岩浆,积累得越厚实、越丰满,孩子成才的爆发力越强烈。通常父母的素质指的是思想道德品质的好坏、知识结构水平的高低等等。

思想道德品质的好坏:父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孩子性格特点、人生观、道德观的影响是深刻而久远的,这就要求我们做父母的要有高尚的品德、积极的人生观、远大的理想;作风正派,为人正直,是非分明,胸怀坦荡,大公无私,乐于助人等等。孩子具有好奇心强、模仿力强、求知欲望强的特点,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印象,此时父母的榜样作用对孩子而言就显得格外重要,因此父母必须时刻牢记:努力做好自己,进而影响孩子。孙敬修老前辈曾对家长们说:“孩子们的眼睛是照相机,脑子是录音机,你们的一言一行都刻在他们的心上,要做好榜样啊!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家长举止言谈文雅大方,子女也会如此,家长举止言谈粗俗不堪,必然会对子女有不良的影响。比如家长能自觉地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卫生,吃完瓜果将果皮放进卫生箱中,孩子也会养成这种维护社会公共卫生的习惯。而有些大人不拘小节,随地吐痰、乱扔脏物,孩子也如此行事。

知识结构水平的高低:现代的社会是一个高度发展的社会,即使是高学历的人也需要不断地学习才能跟的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孩子的求知欲望强,学习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他们最方便的答疑对象当然是自己的父母。如果父母具备较强的知识结构,能够及时的给孩子以圆满的解答,这将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巨大的帮助。有这样一项统计,曾经在一届中科大少年班中,70%的学生来自知识分子家庭,家长受教育程度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二、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现在的小孩基本上在家里都是独生子女,是父母与长辈的掌上明珠。我们在对待自己孩子的态度上经常会经意间陷入这样一种误区,即一味的迁就与宠爱,久而久之便助长孩子养成一些坏习惯。我们经常听到的口头禅是”孩子还这么小,长大了就懂事了“,殊不知等到孩子长大了,他的性格特点、生活习惯都已经成型了,要克服坏习惯已经晚矣。因此必须从小处做起,充分重视从小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严格要求孩子、督促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大部分的孩子智商其实都差不多,好的学习习惯往往在其成长道路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方仲永之所以泯然于众人,笨鸟之所以先飞于智鸟都说明了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决定了一个人的成长轨迹。

孩童时期能够学到的知识总量终归有限,所以我们不要过于强调分数的重要性,而要将孩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的培养放到重要的位置。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培养其养成良好的习惯,具体而言就是学习时精力集中,专心致志,不做小动作,不边学边玩;独立完成作业,知难而进,乐于思考;热爱学习,乐于学习,主动学习,不是被逼着被动的甚至委屈的学习;具有自觉学习态度,自律性强,不用家长”陪读“,不过分贪玩等等。

三、培养孩子的自信与毅力

古往今来,成就大事者无不具备坚忍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毅力。自信心是一个人在社会中发挥作用大小的重要因素。有了自信心,当他面对困难时会想尽一切方法克服困难最终到达成功的彼岸;而没有自信心,当他面对困难时通常会消极对待,主观地认为我不行再努力也不行。同样面对同一件事情,有自信心和没有自信心的最后结果是大相径庭的。因此,从小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就显得尤为重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应该做到:挖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善于抓住关键时机,加以鼓励,唤醒其内心深处的自尊感。必须时刻记住:对待孩子的早期教育,鼓励往往比斥责与批评有效得多。

家庭教育的读后感 篇9

仔细拜读了《家庭教育》一书,觉得很有感触,书中的内容广泛而又平易近人,没有一般教育理论那么高深,很容易被接受进而产生共鸣。

陈鹤琴先生说:“小孩子生来是无知无识的,不知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他的一举一动可说一方面受遗传的影响,一方面受环境的约束,受教育的支配。小的时候,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父母,教养中最重要的因素,恐怕也是父母。”于是,先生指出小孩子的“知识之丰富,思想之发展与否,良好习惯之养成与否,家庭教育实应负完全的责任。”作为一个母亲,我对此观点十分认可,特别是以下几个观点对我很有启发:

一、把握好“爱孩子”和“管孩子”之间的度

不管该书发行所处的年代还是现在,过分溺爱和专制式的严厉管教始终是两种普遍存在的错误态度和做法。前者是对孩子无原则的爱,它有损于孩子的身心发展,因而他强调“对子女要爱护,但绝不要溺爱”。同时,他也指出,家庭教育中的专制式的严厉管教方法也是不可取的,这种管教方法的后果只能是摧残儿童的创造力,束缚儿童的思想。

二、孩子是父母的镜子

陈鹤琴多次告诫家长:“做父母的教养子女第一条原则,就是要尊重‘以身作则’这条原则”。因此,做父母的必须处处以身作则。教育孩子其实也是家长的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过程。为了教育孩子,我们应该尽可能地放弃无规律的生活,随时检点自己的言行。

三、保持教育的一致性

父母、祖父母施教的`方法不一致,宽严不同,孩子就无所适从,甚至会产生投机取巧、轻视长辈,甚至虚伪等流弊,非常不利于孩子健康人格和道德品质的培养。

家庭教育既是一个古老的课题,又是一门崭新的学问。陈先生对家庭教育理论的研究和实践,为中国现代家庭教育理论奠定了科学的基础,提供了具体的方法,特别是《家庭教育》一书所提出的一些原则和方法,是我们现代做父母的一本很好的教科书。

家庭教育发展到今天,家庭教育已成为每个家庭、每个老师、每所学校乃至整个社会极其关注的一个社会问题。近来读20世纪初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陈鹤琴的教育专著——《家庭教育》,颇有感触。

家庭教育的读后感 篇10

暑假里,认真阅读了《不输在家庭教育上》一书,仿佛与几十位成功的家长心神相接,促膝长谈,受益匪浅。通过分享作者朋友们的经验和做法,我最直观,最强烈的感受就是——真正地尊重孩子,笃定信念,培养自我管理意识。

一,真正地尊重孩子。

正如《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的一位作者言,要像对待客人一样对待孩子。是的,虽然是家庭成员,可是孩子跟我们做父母的毫无芥蒂地沟通,家庭教育能直接有效的时间又有多久呢?我们的孩子就像客人一样,只不过比一般的客人拜访时间长一些罢了。把孩子当成要在家里拜访18年的客人,到了离别的期限,客人就该挥手作别了。想一想吧!我们会因为工作的繁忙与劳累对我们的客人忽略与冷淡吗?我们会为自己的情绪波动而对客人忽冷忽热,甚至动怒吗?我们会觉得客人兴奋地急于与你分享他们的新奇略显古怪的想法而感到疲于应付吗?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会毫不迟疑地给出否定的回答,“绝不会!”。可是,我们有的时候又何尝不是这样对待自己的孩子呢?前几天,点点用心地花了好长时间用细绳编出了各式各样的花结,拿到我跟前,问我漂不漂亮,我正忙于准备论文的开题报告,随口说了句“很好看”,孩子当下就反驳,“你看都没看,还说好看!”,当时,我心里是有了极大的震颤的。

还想起来前几天看的一个小故事。一个3岁的小男孩,在纸上画了个苹果,问妈妈“妈妈,苹果是什么颜色?”,妈妈说是红色的,男孩说,“我觉得是桔红色的,”“都3岁了,还不知道苹果是红的!”。妈妈生气地找来画有苹果的识字卡,冲孩子大声说,“看吧!是不是红色的!”于是,男孩拿出油画棒,慢慢地涂上了红色。其实,苹果到底是什么颜色?这个问题并不重要。我们大人习惯地将苹果描绘成红色的,但孩子不知道世俗的习惯,他凭借他个人的印象和想象,认为苹果是桔红色的,又有什么不行呢?再说,现在很多苹果都是红中泛黄,说是桔红色也无可厚非呀!我们成人往往自以为是地妄自扼杀孩子的想象力与判断力,认为那只不过是小屁孩儿的幼稚只谈,毫无价值。

所以,我特别赞成作者说的,对待孩子要像对待有规定期限的客人一样,不要因为种种理由和借口而懈怠和冷漠,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尊重他们,真诚地对待他们。

二,笃定信念,坚信孩子能发展到相应的高度

把孩子培养好是每一个作父亲母亲的愿望责任和义务。首先家长要对自己的孩子有自信心,要有对自己的孩子充满成功的观念。不管孩子现在的情况如何,我们还是坚信他人性本善,还是坚信他以后会有出息。如果我们不相信自己的孩子,都是带着有色的眼光看自己的孩子,那孩子的信心可能都会被我们的态度给摧毁掉了。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抱有更多的信心时,孩子也会对自己有更多的信心,孩子在各个方面就可能会有更多的进步。

对孩子充满信心的同时。家长的期望值不要太高而不切实际,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标准会使孩子失去对自己的信心。孩子的信心受挫折,会引起孩子在学习成长过程中产生一连串的抵触情绪。要让自己的孩子在生活中多体验多尝试学习生活工作劳动的艰难,不要老是对孩子说:“你还小,不要做。学习好就是你的本分。”应该鼓励孩子:“我相信你会干好的。你能行。你是好样的。我知道你会成功的。你做得真棒。”经常的不失时机地给自己的孩子鼓励加油并在一定的场合予以表扬,给以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会提高孩子对自己的信心指数。

对自己的孩子有信心就要相信和信任自己的孩子,给以适当的支持。当孩子试图尝试某一种活动时,家长应该给以帮助,至少给以支持。如果当自己的孩子有异想天开的时候,就要完全的给以精神和物质的鼓励和支持,千万不要反对或者责备孩子的尝试,就是孩子在实践中失败了也要高高兴兴的给以鼓励。家长过多地对孩子的责备和批评会导致孩子自卑心理的产生,对孩子的成长绝对的没有好处。

成长中的孩子,必然会经历挫折和失败,但是只要父亲母亲对自己的.孩子永远有信心,给自己的孩子以具体的帮助和指导,孩子会在实践经历中得到经验得到教训得到知识,孩子会在实践中吃一堑长一智的,会逐步的走向成熟的。

三,培养自我管理意识

平时对孩子的教育中,还要避免一个误区,那就是对孩子不敢放手,凡事替孩子操心,以至于孩子缺乏自我管理意识。我们应该从孩子的自我管理意识入手,来引导孩子进行自己管理自己,从而达到“管,是为了不管”的目的。

平时经常地对孩子进行生活、学习的独立性教育。鼓励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并和小伙伴或者同学们开展各类小竞赛激趣,强化意识。注重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经常进行成就强化。不断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就成了调动积极性的最有效的手段。其中,最好的方法就是对孩子的行为给予正面强化。对自我约束力强,进步大的时候,给予一定的精神物质奖励,使孩子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巩固他们自我管理的意识。

总之,家庭教育是一门值得我们用心去钻研的一门学问,但愿我们大家都能孜孜不倦地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不断地探索,和孩子一起成长。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