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让梨读后感

笔构网

2025-07-27读后感

请欣赏孔融让梨读后感(精选78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孔融让梨读后感 篇1

孔融让梨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历史故事。它讲述了:有一天,孔融的.父亲给了孔融一个大梨,孔融就把大梨给了哥哥,父亲问他:“你为什么要把大梨给哥哥呀?”孔融说:“哥哥比我大,应该吃大的。”父亲又给了孔融一个大梨,孔融给了弟弟,父亲又问他:“你为什么要给弟弟呀?”孔融说:“弟弟比我小,我应该让着他。”

以前,妈妈买了好吃的,我觉得大的好的理所应当就是我的,我和哥哥也经常因为一些小东西争得面红耳赤。

读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了,谦让是一种美德,我们要学习它,但不能凡事都谦让。比如:学习上我们要你追我赶,相互比拼,这样我们才能共同进步。

孔融让梨读后感 篇2

想必大家对《孔融让梨》这个故事不陌生吧。我虽然几年前已经听过这个故事了,可今天却把这本书翻出来,有仔仔细细地读了一遍。因为我觉得礼貌谦让是当今社会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我们现代社会,就是缺少想孔融一样谦让有礼貌的人。我和妹妹就是最好的一个例子。一天爸爸从外地回来,带了一大堆礼物。我看上了琳琅满目的饰品,妹妹盯上了异常可爱的毛绒玩具。挑选一番后,我和妹妹同时发现了一盒糖果上面写着“雪&彩”。我打开盒盖,哇!40只小鸭子分别穿着海军陆军空军和冠军的衣服齐刷刷地看着我(其实是软糖啦),我顿时呆住了。一会儿我盖上了盖子,打算带走。这时妹妹一把抓住盒子说:“我要吃糖糖!”她才三岁,毕竟不是我的对手。我顺手一拉,盒子便重新回到我的手中。妹妹一看大事已败,便使出决计-闹。只见她躺在地上,四肢乱舞,像个疯子。我转身即将离去,她有使出第二计-哭。两种结合,没有人能不乖乖投降。我刚要投降,眼前忽然闪过一道白光,我立即说:“想要糖,没门!”说着就走了。这时妈妈过来了,妹妹扑来上去,告诉妈妈事情经过,妈妈火了,抢过盒子说:“谁也别想吃。”我只好灰溜溜地逃走了。

说难听点,我和妹妹的故事跟孔融让梨的故事有天壤之别。读完故事,我深深受到启发,觉得以后不再对妹妹。

孔融让梨读后感 篇3

我是家里的独生子,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把所有的爱都给了我。从小,好吃的东西总是留给我,任何要求都尽量满足我。我就像家里的小太阳一样,全家人围着我团团转。慢慢的,我养成了自私的坏习惯。

记得有一次,姑姑带我和妹妹出去玩,回到家,我们已经口干舌燥了。妈妈拿出一瓶饮料,让我们解渴。我抢过饮料,咕噜咕噜地喝起来。妹妹看见了,大声嚷道:“我也要喝,我也要喝。”我赶快仰起脖子将饮料喝个精光,并且得意地说:“这是我家的,就不给你喝,”结果弄得妹妹大哭一场,我也受到了妈妈严厉的批评。

事后,妈妈给我讲了《孔融让梨》的故事:孔融四岁时,妈妈端出一盘甜津津的大黄梨,让孔融分给家人吃。他把大的分给兄弟,自己却留下一颗最小的。我当时好奇地问妈妈:“为什么给别人大的,留给自己小的啊?”妈妈告诉我:“因为他懂得尊老爱幼、谦让他人。妈妈相信你也能成为这样的好孩子!”

这学期,我们全校学习《弟子规》,老师再次给我们讲了《孔融让梨》的故事。我觉得自己和孔融相比,太自私了。今后我要以孔融为榜样,做一个尊老爱幼、懂得谦让、和同学们友好相处的优秀少先队员。

孔融让梨读后感 篇4

今天,我与同桌共同阅读了《孔融让梨》这篇文章。这个故事是这样的:古时候,有一个4岁的小朋友叫孔融,有一次,孔融的母亲买了几个梨回家,当梨端上桌时,母亲把最大的一个梨给了孔融,孔融却把这个最大的梨给了哥哥,给自己留下最小的梨。

《孔融让梨》的'故事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不禁想起我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孔融他愿意将最大的的梨给了哥哥,而我呢?我不仅没有这样做,还总是要最好的,我这么大了,却比当弟弟的孔融还要差得多。每次吃水果,我总是第一个冲上去,挑出最大最美味的那个去吃,坚决不留给父母、爷爷奶奶。我不禁感到一丝愧疚,而且不仅如此,吃饭时,美味的菜一端上来,我总是就会毫不犹豫地去把好吃东西全部夹到自己的碗里。妈妈每次都教育我要学习孔融的精神,可是我总是当做耳边风。

有次坐车时,我正坐在自己的位子上,来了一位小朋友和他的奶奶,我瞟了一眼,继续安坐在座位上。我能看见小朋友用可怜的眼神看着我,就算我心再虚,可是为了我的个人利益,我的心还是控制住了双脚。

现在想起,不禁后悔莫及。我以前太自私了,只为了自己着想,从来没想过别人,我连孔融都不如。尊老爱幼应该是每个人都应该要做到的,做任何事都要为别人着想,不要满脑子都是自己的利益。

孔融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榜样,在生活中,我可以做的事还有很多很多。

让我们一起学习孔融谦让的精神吧!

孔融让梨读后感 篇5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国家;是一个具有传统文化的国家;中华自古以来都传承着礼让的传统美德,在暑假里,我读了《孔融让梨》这个故事。让我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礼让,在古代的小孩都懂得礼让,我们现在新时代的小学生更加要学习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孔融让梨的故事主要讲的是——在古时候,有一个小孩,名字叫做孔融,在他四岁的那年,有一天,他家里来了客人,并带来了一大堆梨。客人让孔融把梨分给大家吃,孔融在爸爸的同意后,就起来给大家分梨。他先拿了个最大的梨给客人;然后挑了两个大的给父母;再把大的一个一个分给了哥哥们;最后,他才在一大堆梨中拿了一个最小的给自己。客人问小孔融为什么拿一个最小的给自己呢?孔融回答说,我年纪最小,当然应该吃最小的'。客人听了孔融的回答连连夸奖他。

对比我们现代社会的小孩,特别是独生子女,家里的大人都围着转,长辈有好吃的、好玩的都会毫不犹豫给小孩,无比地溺爱,生怕自己的小孩受一点点委屈。

在我还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对我呵护有加,千依百顺,有好吃的、好穿的都是第一时间想到我,我也心安理得的享受父母给的爱,但是我从来也没有想过要回报,也从来没有想过爸爸妈妈工作的辛苦,直到我进了幼儿园、然后又进了小学,在老师的教导下,在与同学的相处中,我慢慢的懂得了,礼让是人与人相处必不可少的一种美德,懂得礼让才能和同伴和睦相处,才能受同学们的欢迎。在我成长中,我也慢慢地体会到了爸爸妈妈对我的付出,在假期里,我尽量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拖地板、洗碗、擦桌子等,给爸爸妈妈下班以后多得一些时间休息。我的表现让父母得到欣慰。

我们要向古人学习,与人相处要懂得礼让,不要你争我夺,不怕吃亏,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才会和睦,才能继续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礼让!

孔融让梨读后感 篇6

《孔融让梨》这个故事,讲了孔融为家人让梨,自己吃小的,给家人吃大的。孔融让梨的故事让我知道了要团结友爱,互相谦让。

星期三的早上,学校按惯例这一天为我们提供的早餐是两个面包和一盒250毫升的牛奶,老师的早餐也和我们的.分在一起。当值日生把我们班上的早餐抬回教室时,老师还没到教室,同学们自觉排着队依次领取早餐,领到早餐的同学都津津有味地喝着牛奶吃着面包。当时我排在队伍的最后面,终于轮到我了,这时我发现牛奶箱里只剩下两盒牛奶了,如果我拿了一盒,语文数学两位老师中就有一人没有牛奶喝,我不拿,牛奶那香甜的味道又是我最喜欢的。怎么办呢?这时我眼中浮现了老师为我们讲课时声音沙哑的情景,想起了孔融让梨的故事,于是我拿起两个面包,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掏出书包中自己带来的矿泉水,一边吃包一边喝矿泉水,我吃得津津有味,面包和矿泉水也是那样的香甜。孔融能让梨,我也能让牛奶。

还有一次,数学老师给我们发新的数学作业本,同学们高高兴兴地到讲台前领取新作业本,当作业本发到一半的时候,老师停了下来,原来老师发现夹在中间的一本,封面上有一个小洞,还有一条皱皱的折痕,这时老师环视了一下教室,说:“作业本的本数刚够,这本又有点小问题,怎么办呢?”说完,老师举起了那本有问题的数学本,拿到新本子的同学都高高兴兴地在本子上写着自己的名字,听老师这么一说,教室里出奇的安静。我还没领到新本子,这时我又想起了孔融让梨的故事,我举起小手,站起来说:“老师,我要你手上的本子。”老师听我这么一说,带头鼓起掌来,教室里想起了热烈的掌声,我走向讲台,从老师手中接过本子,教室里的掌声更响了,我美滋滋的回到了座位上

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和谐,作为学生的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这种美德,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变得更加美好。

孔融让梨读后感 篇7

《孔融让梨》这个故事,讲了孔融为家人让梨,自己吃小的,给家人吃大的。孔融让梨的故事让我知道了要团结友爱,互相谦让。

星期三的早上,学校按惯例这一天为我们提供的早餐是两个面包和一盒250毫升的牛奶,老师的早餐也和我们的分在一起。当值日生把我们班上的早餐抬回教室时,老师还没到教室,同学们自觉排着队依次领取早餐,领到早餐的同学都津津有味地喝着牛奶吃着面包。当时我排在队伍的最后面,终于轮到我了,这时我发现牛奶箱里只剩下两盒牛奶了,如果我拿了一盒,语文数学两位老师中就有一人没有牛奶喝,我不拿,牛奶那香甜的味道又是我最喜欢的。怎么办呢?这时我眼中浮现了老师为我们讲课时声音沙哑的情景,想起了孔融让梨的故事,于是我拿起两个面包,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掏出书包中自己带来的矿泉水,一边吃包一边喝矿泉水,我吃得津津有味,面包和矿泉水也是那样的香甜。孔融能让梨,我也能让牛奶。

还有一次,数学老师给我们发新的数学作业本,同学们高高兴兴地到讲台前领取新作业本,当作业本发到一半的时候,老师停了下来,原来老师发现夹在中间的一本,封面上有一个小洞,还有一条皱皱的折痕,这时老师环视了一下教室,说:“作业本的本数刚够,这本又有点小问题,怎么办呢?”说完,老师举起了那本有问题的数学本,拿到新本子的同学都高高兴兴地在本子上写着自己的名字,听老师这么一说,教室里出奇的安静。我还没领到新本子,这时我又想起了孔融让梨的故事,我举起小手,站起来说:“老师,我要你手上的本子。”老师听我这么一说,带头鼓起掌来,教室里想起了热烈的掌声,我走向讲台,从老师手中接过本子,教室里的掌声更响了,我美滋滋的回到了座位上

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和谐,作为学生的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这种美德,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变得更加美好。

孔融让梨读后感 篇8

孔融是东汉末年的一名天文学家,在他小的'时候就知道了要谦让,在他四岁的时候,有一天家里买了梨让大家吃,结果哥哥姐姐都来抢梨吃,孔融却没有动,因此爸爸让他来分梨,孔融先把两个最大的梨给爸爸妈妈,然后把稍微小一点的给哥哥姐姐们,留了一个最小的给自己。

读完了《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我知道了要学会谦让,要让着比你大的和比你小的。

孔融让梨读后感 篇9

可能是受天气的影响,今天午睡我感到睡意全无。其他同学也一样,叽叽喳喳,吵吵闹闹。我想,教室里这么大的动静,一定会引起值日老师的注意。

“咚、咚、咚”二楼走廊上传来老师的脚步声。我赶紧伏在桌面装睡。接着,老师迅速走进教室,把几个玩糊涂了的同学逮个正着。老师批评并警告他们不许再闹。

教室里终于安静下来。越是安静越是没有睡意。我便找出一本书,随手翻看。我被书中《孔融让梨》的故事吸引住了。

孔融四岁的时候,爸爸拿了一些梨子回家,叫孔融与几个哥哥分着吃,孔融把大梨子分给别人,自己留下最小的梨子。爸爸问他为什么这样做,孔融说,我在全家是最小的,应该吃最小的梨子。后来,爸爸带着孔融去亲戚家玩,亲戚家有两个小表弟。爸爸又拿出三个梨子叫孔融和表弟三人分吃,孔融仍然把最小的梨子留给自己。爸爸问他:“上次在家里你是最小的,所以你拿最小的梨子;这次你在三个孩子当中是最大的,为什么也拿最小的梨子呢?”孔融说:“做表哥的照顾年幼的小表弟是理所当然的事。”

读了这个故事,让我感到非常脸红。

回想去年暑假,舅舅家孩子——我的小表弟到我家来玩。妈妈拿出我最喜欢吃的荔枝招待小表弟。谁知小表弟一边剥一边吃,一口一个,不一会就把荔枝吃光了。

我看到垃圾篓子里都是荔枝壳儿,心里生闷气。小表弟喊我一起去玩,我也不理他;我一个人跑到楼上书房里关起门来假装看书。妈妈喊我,我也假装没听见。

爸爸回家后,弄清了事情的真相,爸爸不留情面狠狠地批评了我。我哪里接受爸爸这么严厉的批评呢?我一鼓作气跑到屋后桑叶地里躲起来。

到了中午吃饭的时候,我仿佛听到奶奶喊我回家吃饭。可是我却迷迷糊糊睡着了。

这一睡险些惹出极大的麻烦。一家人屋前屋后到处找我,怎么也找不着。爸爸打电话问邻居、问同事,是否看到了我;妈妈在群里发信息问亲戚、问同学,没有得到我的行踪。正当爸爸妈妈着急打算报警的时候,我醒过来了,我急忙跑回家,才知道一家人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般。

回想这件事,再对照今天看的《孔融让梨》的故事,使我羞愧万分。

我在家里也是最小的。每次吃好东西的时候,大人们总是让我先挑,而我每次都是挑选最大的、最好的。当我去亲戚家,我在小朋友当中是最大的时候,我又觉得我这个老大应该吃最大的,小弟弟小妹妹吃不下那么多。我一直都是这样心安理得的想着,从来就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根本就不懂得什么叫做“礼貌相让”,更不知道好东西应该“与人分享”。

今天看到《孔融让梨》的故事,我明白了以前这样做,既是自私自利的表现,又是极端不礼貌的行为。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要学会将心比心。时时事事处处替别人着想,把利益让给别人,把吃亏留给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克制自己的欲望,才能使自己走向成熟。

孔融让梨读后感 篇10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孔融让梨》这个故事千古流传。

孔融是一个非常有孝心的孩子!四岁的一天,有人送给了他家一筐梨,可是孔融在篮子里挑了许久,却捡了一个最小的留给自己。原因是自己年纪小,应该吃小的,大的.应该留给哥哥姐姐吃。

读到这里,我感到很惭愧。以前,我总觉得我是小孩子应该多吃点。每次妈妈让我选吃的,我总会比了又比,选了又选,哪怕只大一点点,也是好的啊!有好吃的零食的时候,总希望自己比哥哥吃的多,经常为了少吃一点点和哥哥生闷气。但是从现在起,我决定向小孔融学习,“年纪小,应该吃小的”,说得太好了,我很赞同小孔融的做法,每一次餐桌上有什么好菜,我要先夹给妈妈,对她说:“妈妈,请吃!”看到爸爸哥哥喜欢吃的菜,我也帮他们往碗里夹,得到好吃的好玩让哥哥先选。想象着他们笑着对我说:“谢谢!”的时候,我心里是甜甜的。

孔融四岁时就懂得谦让,而我已经七岁了,这么做也是完全应该的。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今后,我要用一颗善良的心去关心、爱护身边的每一个人,要做一个当代的小孔融。

孔融让梨读后感 篇11

《孔融让梨》这个故事,讲了孔融为家人让梨,自己吃小的,给人家吃大的。孔融让梨的故事让我知道了要团结友爱,尊敬长辈。

我的同桌王泽亮有个双胞胎哥哥叫王泽阳,他们在和父母吃早饭时,早饭不多,最后还剩一个生煎,父母要他们两兄弟吃,他们互相推辞后,最后给了父母。这样的家庭气氛,多让人感动呀,这两兄弟不就是现实生活中的孔融吗?他们尊敬长辈,因为父母要去工作,体力消耗大,容易饥饿。

我很喜欢看寓言故事,最近看了一个故事:有两只小羊,过独木桥,谁也不让谁,还互相斗殴,最终谁也没有好果子吃,纷纷落入水中。这个故事与《孔融让梨》形成了对比,孔融为家人让梨的孝心让后人们一直流传至今,广为流颂,而这两只小羊过独木桥的故事,虽也被人们流传,但是却成为了人们心中的反面教材,人们经常用这个故事来讽刺那些不懂谦让的人。

在生活中,其实我也有过这样的经历:父母每次把好吃的'东西留给我,小时候我将这些含“爱”的食物囫囵吞枣的吃进肚里,不会有一丝一毫的犹豫。而现在,有时还是这样,认为父母就是应该给我的。可是,读了《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我实在是太羞愧难当了。从此之后,父母得我的食物,我也会让给父母。而且还感到,互相谦让,还能增加生活气氛,增强亲密感,其乐融融。

我们都应该让长辈与亲人得到快乐,自己随后。“百善孝为先”是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人人都应该明白。

父母给了我们生命,他们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我们从点滴起,感恩父母,感恩长辈!

孔融让梨读后感 篇12

说到读书感想,让我想起了以前读过的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的大概内容是说:东汉时代有个聪明的孩子叫孔融,他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有一天,家里吃梨。一盘梨子放在大家面前,爸爸让孔融先拿。孔融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个最小的。爸爸看见了,就问孔融:“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父亲又问孔融:“你还有个弟弟呢,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让给弟弟吃。”他父亲听了,哈哈大笑起来:“好孩子,你真是一个好孩子。”

读完这个故事,我想起有一回:爸爸正在看新闻联播,我爱看的《机甲兽神》动画片开始了,我就和爸爸争了起来。当然是爸爸就到了其他房间去看,我现在想起来,我觉得自己和孔融相比,太自私了。以后,要像孔融那样,知道尊敬长辈。还有一次,吃饭的时候我的大娘做了一盘香喷喷的红烧肉,我和哥哥都想第一个先尝,结果他压着我的筷子,我压着他的筷子,都不肯相让。现在想起,我应该学孔融那样让哥哥先尝。我们应该象孔融一样,做一个懂得谦让的好孩子。

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和谐,作为学生的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这种美德,我们做什么要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生活才可以更加美好。

孔融让梨读后感 篇13

一天,我读了一篇故事,名叫《孔融让梨》,我读后很有感触。这篇短小精炼的历史故事中,仅有5的小孔融,竟知道要尊老爱幼,他的这种高尚的举动和优秀的品德深深的教育了我。

6 岁的时候,我就能将三字经背下来。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融四岁,能让梨。意思是说,孔融四岁的时候就知道了给哥哥吃大的梨,自己吃小的。 让我来说一说这个故事;古时候,有个孩子叫孔融,他聪明好学,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个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十分喜爱他。孔融有四个哥哥。一天,父亲带回来一篮子的梨。看上去又大又好吃。哥哥们都舍不得先吃,就让孔融先去挑,孔融把篮子里的里挨个看了一看,最后他高兴的拿起那个最小的梨,说‘我要吃这个。’爸爸看到了,笑着问孔融: ‘这么多的梨,又让你线条。你为什么拿的是小的呢?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给耻笑的,大的留给爸爸妈妈和哥哥吃。’只有四岁的.小孔融,就懂得孝敬父母,谦让自己的哥哥,大家都夸他是个懂事的好孩子。以前,我总觉得,我是小孩子,应该多吃点。每次妈妈让我选吃的,我总会比了又比,选了又选,哪怕只大一点点,也是好的啊!

尊老爱幼,是多大的美德啊!它能让每个人都对你刮目相看,快学会这种美德吧!这样才会让你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让你的生命更加有滋有味!

孔融让梨读后感 篇14

孔融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有一天,家里吃梨。一盘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让弟弟先拿。孔融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个最小的。爸爸看见了,心里很高兴:别看这孩子才四岁,还真懂事哩。就故意问孔融:“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父亲又问孔融:“你还有个弟弟哩,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他父亲听了,哈哈大笑起来:“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个好孩子。”孔融四岁,知道让梨。上让哥哥,下让弟弟。大家都很称赞他。

读完这个故事,我想起朋友给我讲的一件小事:他前几年住院,亲戚同事送了不少水果,吃不完的就拿回家,有的水果渐烂,他妻子就召呼两个小子先把快烂的给处理一下吃了。大的很理解其母亲的用意,让病人、让给老爸吃好的。小的就不高兴了,他说这太不公了,老妈偏心!小的就是要吃好的。小的对此一直耿耿于怀,一周后我这位朋友出院,小的.还向他告了一状。听了小的告状,我这位朋友无语了。子不教父之过啊!小的只想自己能吃好,根本没有考虑别人。孔融让梨的精神对他来说就是没有这个概念,与孔融相比,太自私了!

从这一件小事中,我们应该学会怎样教育下一代。要教育他们像孔融那样,知道尊敬兄长。他的品德是我们从小就应该学习的。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时是一种尊重,是一种宽容,是一种贡献,是一种能化解人与人之间矛盾的救济药。它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和谐,作为我们,应该教育下一代继承和发扬这种美德,这样我们的社会、家庭才会变得更加美好。

孔融让梨读后感 篇15

我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在许多古人身上就有很好的体现。在孔融孔文举身上就体现出来了。

孔融有五个哥哥一个弟弟,有一天,家里吃梨。父亲让孔融分梨,结果孔融自己拿了一个最小的梨。父亲问他:“为什么你自己拿最小的梨呢?”孔融说:“哥哥比我大,应该吃大的。弟弟最小,我应该让他。”

后来,孔融让梨的.故事家喻户晓,大家都说孔融四岁就知道让梨,是个懂得谦让的好孩子。家长们也经商用这个故事教育自己的孩子要懂得谦让。

我们平时做到谦让了吗?如果爸爸妈妈让我们分梨的话,我们会给自己留个最小的吗?估计大多数孩子不会吧?我们看了这个故事后,会怎么做呢?

我曾经在公交车上看到这样一副情景,一个老奶奶慢慢的走上了车,爱心座位被几个年轻小伙子占了,看见老奶奶上车,有的拿出手机玩,有的装作睡觉,没有人给老奶奶让座。真是太自私了,太不懂谦让了。

想一想平时,我们有的人上公交车争先恐后去抢座位,有的人在学校发什么东西的时候,也是抢在前面,生怕自己拿不到,有的人看到排队很长,就会挤到前面去插队。这些行为都是不谦让的行为。所以,让我们学会做一个谦让的人吧。

有人认为帮助别人是一种快乐,我觉得谦让也会让人感觉快乐!让我们一起尽情享受快乐吧!

孔融让梨读后感 篇16

读了《孔融让梨》,这个故事讲的是孔融四岁的`时候,邻居家送来一筐梨,他走过去拿了一个最小的梨,大人问他:“你为什么挑小的呢?”他回答说:“哥哥们年纪大,应该吃大的,我年纪小,就应该吃小的呀。”我觉得孔融是一个懂得谦让的好孩子,从小就知道做弟弟的要尊敬兄长。我知道了要学会谦让,要让着比你大的和比你小的。

孔融让梨读后感 篇17

小时候,妈妈带我到阿姨家做客。阿姨家有一个可爱的小妹妹,我们在玩耍时总是争抢同一个玩具,争不到还哭呢。这时候,妈妈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孔融让梨》。

故事是说很久以前孔融一家人吃梨。盘中的梨有大有小,哥哥让弟弟先拿,弟弟孔融拿了一个最小的。爸爸看见了,心里很高兴,但仍故意问孔融:“为什么不拿大的呢?”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大的应该留给哥哥;可是我又比小弟弟大,作为哥哥,我更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呀。”

妈妈告诉我说,故事中的孔融只有4岁呢。可他这么小就知道将好的东西要和别人分享,这样自己才能得到更多的快乐。听完故事,我和妹妹再也不争抢,而是互相谦让,有时还一起玩,玩得开心极啦!

孔融让梨读后感 篇18

前几天,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上下五千年》,我兴致勃勃地读了《孔融让梨》一章节,让我深受启发。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孔融在六岁那年,他的妈妈买回来了一些大大的、甜津津的、水淋淋的黄梨,洗得一干二净后,让孔融来分发给他的五个哥哥和他的姐妹们,而却留下了一个最小的.黄梨给自己,妈妈十分不明白:"孔融,你为什么留下一个最小的黄梨给自己,小的不好吃,大的好吃极了。"孔融笑了一笑说:"老师说过,要尊老爱幼,所以大的你们吃吧!"妈妈听后,连忙点了点头,说:"你是一个礼让的好孩子。"

孔融小小年纪就知道尊老爱幼,把好的东西让给别人,令我万分敬佩。现在有不少小孩子被父母称为心肝宝贝,十分地溺爱,所以孩子们把懂礼貌这三个字忘记得一干二净,认为自己吃的、穿的是最好的,只以我为中心。 仔细想一想,其实我也有不足的地方。()一次,在过年的时候,我明知妈妈刚下班回家,已经口干舌燥了;虽然家中还有一瓶果汁,但我不管三七二十一,拿起果汁就一饮而尽了,完全不理爸爸、妈妈,喝完还要他们再去买。想想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我不由惭愧了。

这个故事,使我深深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所以,我希望,像我一样的孩子们能改正自己自私的缺点,多向孔融学习。

孔融让梨读后感 篇19

我读了《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是这样的,从前有个4岁的小孩子叫孔融,他聪明伶俐。

有一天,他爸爸端来了一盆梨说:“大家来吃梨吧,年龄最小的先拿。”孔融的弟弟拿了个最大的'梨,说:“我要吃最大的。”而孔融却拿了个最小的梨。大家看了看他,爸爸说:“这里有这么多梨,你干嘛拿最小的呀。”孔融说:“我是哥哥嘛。”

读了这个故事,我也要向孔融学习,尊老爱幼。在车上看到老人没有座位坐,我把自己上午座位让给他坐。做一个文明董事得礼仪的人。

孔融让梨读后感 篇20

我是家里的独生子,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把所有的爱都给了我。从小,好吃的东西总是留给我,任何要求都尽量满足我。我就像家里的小太阳一样,全家人围着我团团转。慢慢的,我养成了自私的坏习惯。

记得有一次,姑姑带我和妹妹出去玩,回到家,我们已经口干舌燥了。妈妈拿出一瓶饮料,让我们解渴。我抢过饮料,咕噜咕噜地喝起来。妹妹看见了,大声嚷道:“我也要喝,我也要喝。”我赶快仰起脖子将饮料喝个精光,并且得意地说:“这是我家的,就不给你喝,”结果弄得妹妹大哭一场,我也受到了妈妈严厉的批评。

事后,妈妈给我讲了《孔融让梨》的故事:孔融四岁时,妈妈端出一盘甜津津的大黄梨,让孔融分给家人吃。他把大的分给兄弟,自己却留下一颗最小的。我当时好奇地问妈妈:“为什么给别人大的.,留给自己小的啊?”妈妈告诉我:“因为他懂得尊老爱幼、谦让他人。妈妈相信你也能成为这样的好孩子!”

这学期,我们全校学习《弟子规》,老师再次给我们讲了《孔融让梨》的故事。我觉得自己和孔融相比,太自私了。今后我要以孔融为榜样,做一个尊老爱幼、懂得谦让、和同学们友好相处的优秀少先队员。

孔融让梨读后感 篇21

今天我和妈妈读了一篇故事,名字叫《孔融让梨》。

故事里面讲的是,孔融家有七人,孔融排行第六。他四岁一天,邻居家送来一筐梨,孔融挑了一个最小的梨,把大的梨让给哥哥们。大家都好奇的问他,你为什么挑小梨吃,而不挑大梨吃呢?孔融回答,哥哥们比我大,应该吃大梨,我是小弟弟,应该吃小的`啦。又说,我是哥哥,应该让着弟弟,所以把大的梨留给哥哥弟弟吃。大人们听了都称赞孔融是个懂事谦让的好孩子!

这个故事并不是叫我们让一个梨,而是教我们怎样做人。我们应该学会谦让,要多关心别人,不要光想着自己。我决心以后要做一个像孔融一样有谦让精神的,有爱心的人。

孔融让梨读后感 篇22

《孔融让梨》读后感 今天晚上,我读了《孔融让梨》这本书。

这个故事说一位叫孔融的'小朋友,家里有五个哥哥,有一个小弟弟,有一天,他们摘了一筐梨子,然后大家商量怎么分,父亲让孔融来分,孔融挑了一个最大最大的梨子给了小弟弟,挑了一个最小最小的梨子给自己,其余的给五个哥哥分了。

我明白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能光想着自己,不想到别人,这样就会变成一个自私的人,所以我们要懂得谦让!

孔融让梨读后感 篇23

今天,我读了一篇故事,名叫《孔融让梨》,我读后很有感触。这个故事说的是:东汉鲁国,有个叫孔融的小男孩。他非常聪明,也很懂事。在他四岁时,有一次,爸爸拿回来一袋梨,给孩子们吃。爸爸让孔融来分梨,孔融把最大的给了爷爷奶奶,把比较大的给爸爸妈妈,把其他的给了哥哥弟弟,而把最小的给了自己。大家都夸他懂事。

看到这里,我的敬佩之情不禁油然而生:一个仅有四岁的小孩竟那么懂事!想到这儿,我的脸上一阵发烧,不禁惭愧不已:我和他竟形成天壤之别!怎么回事?听我慢慢道来。

我天生喜欢读书,我家也正好在少儿图书馆附近,我便有事没事就到图书馆借书,但我一般喜欢有人和我一起去。去年有一次,我急着要去借书,便缠着妈妈跟我去,但正在刷碗,但我却不懂事,一个劲地缠着妈妈。妈妈非常生气,批评了我,我还不服气,也小声嘀咕了几句。唉,现在想起来多后悔啊!妈妈是多么疼爱我啊,我却那么不尊重她。再看看人家孔融,人家四岁就懂得尊老爱幼。

孔融让梨读后感 篇24

《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是我在很久很久以前听的,可是它却让我难以忘记。尊老爱幼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的,可是又有几个人可以做到呢?

这个故事主要讲了在很久以前,有个小孩叫孔融。每个人都夸他很聪明。有一天,孔融的母亲买了几个梨回家,当梨端上桌子时,妈妈把的梨给了最小的孔融,可是孔融却不要,将这个的梨让给了哥哥。

这个故事使我受益匪浅,也让我不禁想起了我在生活中的种种。孔融他愿意也毫不犹豫地将的梨让给了哥哥,而我呢?我不仅没有这样做,还总是与弟弟抢东西。我身为姐姐,却比当弟弟的孔融还要差得多。每次吃水果,我总是第一个冲上去挑,东挑西挑,必须要把,看起来最美味的拿来吃,坚决不留给父母或弟弟。我不禁感到一丝丝的内疚与后悔,而且,不仅如此,吃饭时,总会有一些很美味的东西吃,只要饭菜一端上来,我就会毫不犹豫、急匆匆地去把好吃的东西全部夹在碗里。妈妈每次都教育我要学习“孔融让梨”的精神,可是我总将她说的当耳边风。

有时候在坐车时,有些比我小的小朋友和老奶奶站在我旁边,可是我却看了她们一眼,就坐在那里了。有时,这些小朋友会用可怜巴巴的'眼神望着我,就算我的心再怎么虚,为了我个人的利益,我的心还是控制住了双脚。

现在想起,不禁后悔莫及及自责。我以前太自私了,只为自己着想,从来没想过别人。我连那么小的孔融都不如。尊老爱幼应该是每个人都要做的事,做什么事都要为别人着想,不要满脑子都是自己的利益。

孔融,是我们每个人的榜样,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做的还有很多——让位置给老少;将好吃的留给别人等等。

让我发扬孔融的精神到世界的每个角落吧!

孔融让梨读后感 篇25

我最喜欢的就是《中华美德故事》这本书。《孔融让梨》这篇故事让我深深得忘不了。

有一天,孔融的爸爸叫孩子们一起来吃梨,别的孩子都跑到梨旁边,就是最小的孔融坐在椅子上没动。爸爸让最小的孔融先拿梨,孔融拿了一个最小的梨。爸爸问你为什么拿一个最小的?孔融说:“要谦让。”所有在争梨的兄弟们都脸红了,他们都觉得很惭愧。

从这个故事中我知道了,要互相谦让,你让着别人,别人才能尊重你。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承中华的传统美德才能走出正确的人生道路,使我们成长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孔融让梨读后感 篇26

《孔融让梨》这个故事说的是四岁半的孔融在吃梨的时候,让着他的哥哥和弟弟,自己吃小梨。

孔融四岁半就会谦让,太了不起了!少吃一口梨,可美名扬天下,真是太划算了!

我们呢?拿个东西挑来挑去的,都挑好的。有的人就因为没有挑到好的,就和别人争,有时候还大打出手。还有的'小朋友把好的拿走自己吃,剩下不好的让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吃。

我们这些“红领巾”应该让着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尤其是弟弟和妹妹,他(她)们太小了,哪怕我们不吃,也要让他(她)们吃。

我们要像孔融一样知道谦让。

孔融让梨读后感 篇27

孔融让梨是个众所周知的故事,流传了几千年,在文中:孔融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有一天,孔融家里吃梨,一盘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孔融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个最小的。他爸爸看见了,心里很高兴:别看这孩子才四岁,还真懂事哩。就故意问孔融:“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父亲又问孔融:“你还有个弟弟哩,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他父亲听了,哈哈大笑起来:“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个好孩子。”孔融四岁,知道让梨。上让哥哥,下让弟弟。大家都很称赞他。读完这个故事,想想平时的自己,感到有一些惭愧,我想我真应该向孔融学习。孔融那么小的时候就知道要谦让,好东西要和别人一起分享,而不应该自己独自占有。虽然,家里只有我一个小孩子,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总是把最好的东西留给我。而我以前却从来没有考虑到他们,我现在觉得自己和孔融相比,真是不懂事。孔融不仅懂得要和别人分享好东西,还知道要尊敬比自己大的人,我要向孔融学习,做个懂事的好孩子。

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国的传统美德,孔融很小就有这种谦让的精神,这种传统美德已经在中国流传了千百年,孔融的精神和品德是我们从小就应该学习的.。谦让是美德、是尊重、是宽容、也是贡献,它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和谐,作为学生的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这种美德,在家里孝敬父母长辈,在学校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只要通过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相信我们的社会和我们的未来将会更加美好!

孔融让梨读后感 篇28

说到读书感想,让我想起了以前读过的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的大概内容是说:东汉时代有个聪明的孩子叫孔融,他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有一天,家里吃梨。一盘梨子放在大家面前,爸爸让孔融先拿。孔融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个最小的。爸爸看见了,就问孔融:“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父亲又问孔融:“你还有个弟弟呢,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让给弟弟吃。”他父亲听了,哈哈大笑起来:“好孩子,你真是一个好孩子。”

读完这个故事,我想起有一回:爸爸正在看新闻联播,我爱看的《机甲兽神》动画片开始了,我就和爸爸争了起来。当然是爸爸就到了其他房间去看,我现在想起来,我觉得自己和孔融相比,太自私了。以后,要像孔融那样,知道尊敬长辈。还有一次,吃饭的时候我的大娘做了一盘香喷喷的红烧肉,我和哥哥都想第一个先尝,结果他压着我的筷子,我压着他的筷子,都不肯相让。现在想起,我应该学孔融那样让哥哥先尝。我们应该象孔融一样,做一个懂得谦让的好孩子。

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和谐,作为学生的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这种美德,我们做什么要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生活才可以更加美好。

孔融让梨读后感 篇29

生日那天,妈妈送我一本故事书读后感,有一篇《孔融让梨》的故事,让我很感动。

这个故事主要说的是:一个叫孔融的小男孩,四岁的时候,爸爸让他分梨。孔融把最大的梨分给了哥哥、弟弟,而把最小的'梨分给了自己。后来爸爸问孔融:为什么把大的梨都给哥哥、弟弟,自己却拿了一个小的梨。孔融的回答让我很感动。他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当爸爸问孔融:“弟弟应该吃小的呀!”孔融说:“我是哥哥应该让着弟弟。”从以上的话中,我感受到了,孔融是个心地善良、很谦让的孩子。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在生活中、学习中应该懂得谦让别人。我以后一定要谦让妹妹,学会关爱(他)她人。

孔融让梨读后感 篇30

今天,我读了《孔融让梨》的故事,故事讲的是古时候有一个叫孔融的小男孩,他在四岁的时候,能够主动把大的`梨子让给哥哥和弟弟,而把最小的梨子留给自己吃。

读了这个故事,我想到了自己,什么都想要最好的,很少想到别人,有的时候也不愿意分享,这是不对的。特别是我现在有了小妹妹,应该把好的留给她。妈妈说,我应该向孔融学习,尊敬师长,尊老爱幼,礼貌让人,学会分享和谦让,做一个有美德、懂礼貌的好孩子。

孔融让梨读后感 篇31

这天我读了《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故事讲的是:孔融兄弟七人,排行第六。在家孔融孝敬长辈,尊重兄长,讲究礼让。孔融四岁那年,一位客人带来一筐梨子,父母叫孔融给他们弟兄几个分梨。

孔融把又大又好的梨分给了几个哥哥,将最小的留给了自我。家人不解,孔融就说:“哥哥年龄比我大,就应吃大的',我是弟弟,就应吃小的。大家都夸他是个懂事的孩子。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小朋友要从小尊重长辈,团结同学,有爱他人,只有这样长大后才能成为一个有修养有素质的人。

孔融让梨读后感 篇32

孔融最大的优点就是谦让,不过最大的缺点也是谦让-太过头了。先是让梨,紧接着让奖状,后来把地球引力的论文也让了,接着让什么Q币呀,越野,宝马车……事事都不得不谦让,自己为了深受人爱戴,做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而别人去更加爱戴他,自己也是皆大欢喜。

其实,孔融不理智,为什么要让呢?留自己用怎么不好呢,为了让梨之誉,也不至于事事都谦让吧!该谦让的就谦让,不能让那些不劳而获的人得到东西,而想孔融这样付出劳动的人却一无所有!

如果大家都在事事、处处上谦让,那这社会,虽然变和平了,但是人们自己心理上会不愿意的,但为了自己深受爱戴却做不得不做的.事情!我不会这样做的!因为这些东西是我付出了劳动的,我觉得我有权利来享受这个成果,如果我谦让给了你,其实就是纵容你,不是爱你,而是害你!这样你会总想着不劳而获,天上掉馅饼。

我想对孔融说:不要为了自己得到人们的爱戴而做自己不愿做的事情,你不要谦让的太过头了!在事事上,处处上谦让你自己觉得好吗?不要再谦让了,你已经谦让过很多很多次了!

我想对孔融谦让过的人说:你们真是一群不劳而获的人,凡事都要靠自己,得三好学生,有个好工作,买车买房都靠自己,而不是靠别人的谦让而得到的!

总之孔融让梨之后,令人哭笑不得的趣事连连。

孔融让梨读后感 篇33

今日,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中华上下五千年》,我兴致勃勃地看了起来,从中明白了我们中国许多具有优秀美德的故事。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孔融让梨》这个故事,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孔融在六岁那年,***妈买回来一些大大的甜滋滋、水灵灵的梨,洗的干干净净后让孔融分给他的哥哥和姐妹们,而孔融却留下一个最小的梨给自我,妈妈十分不明,“孔融,你为什么留下一个最小的'梨给自我呢?”孔融笑了笑说:“夫子说过,不管做什么事情,首先应当想到的是别人,而不是自我,所以大的就留给他们吃吧!”妈妈听了之后,连忙点了点头,说:“你真是一个懂事的好孩子,妈妈真为你感到骄傲。”

孔融小小年纪就明白关心别人,令我万分敬佩。此刻有不少孩子被父母当做心肝宝贝,十分的宠爱,所以孩子根本不明白关心父母,关心他人,什么只想到自我,以自我为中心。其实我也犯过这样的错。

有一次,我放学回家,看见冰箱里有一大瓶果汁,我一打开,“咕噜,咕噜”地把果汁全喝完了。爸爸妈妈下班回来,打开冰箱看见果汁没有了就问我,我说“全喝完了!”爸爸妈妈没说什么,可是我感到十分愧疚!

我从孔融身上学到了关心别人的优秀品质,我也认识到自我以前犯了好多的错误,我必须要改正这些错误,

我真的很期望所用像我一样犯过这种错误的同学,都能像我一样,知错就改,做一个懂事的好孩子。

孔融让梨读后感 篇34

孔融是东汉末年的一名天文学家,在他小的时候就知道了要谦让,在他四岁的时候,有一天家里买了梨让大家吃,结果哥哥姐姐都来抢梨吃,孔融却没有动,因此爸爸让他来分梨,孔融先把两个最大的梨给爸爸妈妈,然后把稍微小一点的'给哥哥姐姐们,留了一个最小的给自己。

读完了《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我知道了要学会谦让,要让着比你大的和比你小的。

孔融让梨读后感 篇35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不管是吃饭、喝水,还是落座、行走,都应该谦虚,让礼,长幼有序!懂得年长者优先,年幼者在后的道理。

话说孔融四岁那年,家里人在一块儿吃梨。哥哥姐姐们都上前去拿大的,只有孔融站在一旁。父亲看见了,说:“快把梨放下,让站在一旁的孔融来分梨。”孔融先把两个最大的分给父亲和母亲,其次,孔融又把两个大梨好梨分给哥哥姐姐们,自己吃最小的。父亲见了问:“融儿,为什么不把最大的.给自己,却要最小的?”孔融说:“我年龄最小,所以该吃最小的。”哥哥姐姐们分别拿着自己手中的梨,惭愧的低下了头。

融四岁,能让梨。孔融四岁就知道了孝顺长辈的美德,我们要像孔融一样,孝顺长辈!

妈妈后记:孩子,孔融的确很懂事。他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我们要懂得。现在的小孩子,道理从嘴巴里能说出一串串,但是行动上真正做到的却不多。我们要向孔融学习,用行动来传承咱们的中华美德,做个中华美德好少年!

孔融让梨读后感 篇36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流传着许许多多的人物或事迹。他熏陶了多少代,多少人的品德修养,它感染了多少位伟人的心灵他点化了多少迷途知返的人。

在这个假期,在教师与家长的配合下,我读了许许多多的民俗精神的传统故事。其中最让我感触颇深的,还是《孔融让梨》的经典故事。这个故事主要讲了在孔融四岁的时候,父亲买来了许多梨,当孔融挑梨时,他却把最小的留给了自我。父亲感到十分惊讶,孔融确认为大的应当留给哥哥,弟弟一齐吃才对。

这个故事虽然短小,但意义深远。给我的感受,却十分深刻。我们也要学习孔融这样的精神,遇到事情要处处想着他人,为他人着想,而不是为了一点点眼前的利益,与他人发生争执,这样一来,你损失的不仅仅是表面的物质利益,可是精神品质上的“破产”,而孔融,因为具有这一良好的品质,如同挖到了金矿一般,从此便步步高升,得到了皇帝的重视。

再想想,现实生活中的我,是否与四岁的孔融一般呢?看,我魏了一本无缺损的书,正在和妹妹展开激烈的“拉锯战”呢!这本完好的书,在我们兄妹俩手中,夺过来,抢过去。突然,我趁妹妹不注意,用力一抽,书便落入我的手中。正当我洋洋得意之时,妹妹却趁机从我的怀中抢来过去。我生气了,紧紧的抓住书,用力不放。可是,只听见“咔嚓”一声,书被撕成了两半。我和妹妹都呆住了,傻愣愣的看着书的“尸体”,再看看孔融,四岁时就懂得让梨了,我都这么大了,还为了一本小小的书,与妹妹争夺,实在不应当。

“退一步海阔天空。”我期望大家像孔融一样,时时处处为别人着想。到那时,争执便没有了,吵闹也消失了,人生都变得有爱了,世界变得多么和谐!

孔融让梨读后感 篇37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孔融让梨》,这本书说的是在东汉年间一群孩子吃梨的故事。

有一次,朋友给孔融家送来一筐梨,兄弟们看见了梨,个个馋的.流口水,都争先恐后地跑过去抢梨吃,抢先挑选大个的,孔融却排在最后挑了一个小的……

孔融说:“哥哥年龄大,应该吃大的,我年龄小,当然吃小的”。

通过这个故事,很让我感动,让我懂得弟弟要尊重兄长,兄长要爱护弟弟,互相都要恭敬谦让的道理。

孔融让梨读后感 篇38

我读了孔融让梨的故事,使我有些感慨。

孔融是东汉末年的文学家。

孔融四岁那年,父亲的一位朋友从远方来看他,并带来了一袋梨头。父亲让孔融去分梨,因为父亲十分疼爱这个轩子,他是想让孔融先挑大梨吃,凶融接过梨把最大的梨给了客人,然后挑了两个个大的梨给了父母,再把个稍大一点的一个个给了哥哥和弟弟,最后把最小的梨给了自己。客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分?孔融说:“您是客人,最大的梨应该给您,我是最小的,最小的梨应该给我。”客人又问他:“弟弟不是比你小吗?你应该给他最小的。”孔融说:“我是哥哥,大的应该让小的。”

读了这个故事,让我感受到在之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也要向孔融学习。他才四岁就学会了与人分享,与人承让。对照现在的我,在这样优越的条件中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很多时候还要惹老师和父母生气,我要改掉这个坏习惯,像孔融一样团结友爱、相互帮助、学会谦让。

孔融让梨读后感 篇39

在这篇故事中,最让我感动的就是孔融让梨的事情。孔融是东汉末年的文学家,他很小的时候就是个聪明好学的孩子,他的哥哥姐姐都已经上学了,当时他只有四岁,还不到上学的年龄,他就吵着要上学。爸爸妈妈没有办法只好让他和哥哥姐姐一起去上学。

最让我感动的是:一天,他们放学回来发现桌子上面有一盘梨,当时有六个孩子,他们又饥又渴,就一拥而上,开始抢梨,只有孔融在一旁没有上前去抢。他父亲看见了非常不满意,就让已拿到梨的孩子把梨放回盘子里,让孔融分梨。于是孔融先把最大的两个梨拿出来,一个给了父亲,一个留给母亲。然后又依次分给了哥哥、姐姐,最后只剩下了一个最小的梨留给自己。

看看古人孔融,再看看现代的我们,真是感到非常惭愧。我们生活在20xx年代,什么好的东西都有,不缺吃不缺穿,还挑肥拣瘦。读完了这篇故事,让我明白了许多。我要向孔融学习,树立高尚的品德,尊敬长辈、努力学习。

孔融让梨读后感 篇40

今天我和妈妈读了一篇故事,名字叫《孔融让梨》。

故事里面讲的是,孔融家有七人,孔融排行第六。他四岁一天,邻居家送来一筐梨,孔融挑了一个最小的梨,把大的梨让给哥哥们。大家都好奇的问他,你为什么挑小梨吃,而不挑大梨吃呢?孔融回答,哥哥们比我大,应该吃大梨,我是小弟弟,应该吃小的啦。又说,我是哥哥,应该让着弟弟,所以把大的梨留给哥哥弟弟吃。大人们听了都称赞孔融是个懂事谦让的好孩子!

这个故事并不是叫我们让一个梨,而是教我们怎样做人。我们应该学会谦让,要多关心别人,不要光想着自己。我决心以后要做一个像孔融一样有谦让精神的,有爱心的人。

孔融让梨读后感 篇41

寒假里,我看了一本故事书,叫做《孔融让梨》。

这本书讲述的是:古时候一个叫孔融的小男孩,他把最小的梨子留给自己,把大的都让给哥哥弟弟们。他的这种懂得谦让和分享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去学习。

生活中,一本好看的书,如果和好朋友一起分享着看,我会觉得更加有趣精彩了。

和小朋友们一起玩玩具的时候,也要懂得分享和谦让。有一天,我和小伙伴们一起玩,其中一个伙伴哭了,我们大家一起哄他开心,让他别哭,把好玩的玩具都让给他玩。最后,我们都玩的.很开心!

兄弟姐妹之间,也要懂得互相谦让,不能光顾着自己开心。有一天,我在哥哥家里玩游戏机。我一直连赢,让哥哥很失落。舅舅发现原来是哥哥的手柄没有我的好用,于是我和哥哥交换了手柄,哥哥开始连赢,虽然我一直输,但是我们笑的很开心,我也玩的很开心!

我一定要继续做一个懂得谦让,懂得分享,懂得为别人着想的好孩子!

孔融让梨读后感 篇42

三字经内有一小段话:“兄则友,弟则恭。”有的意思是有爱,恭的意思则是恭敬。整句话的意思为:做哥哥、姐姐的.爱护弟弟、妹妹;弟弟、妹妹也要尊敬哥哥、姐姐,听从哥哥、姐姐的话,兄弟姐妹之间要亲相爱、和平相处。

现在我要来讲一个小故事,有一个名叫孔融的小孩。有一天,再他四岁时,客人送了一篮令人垂延三尺的梨子,孔融的父亲便把孔融叫来跟,向他说:“融儿,你挑一个梨子去吃吧!”孔融便挑了其中最小的梨子。父亲见了绝得十分奇怪,便询问孔融原因,孔融答到:“因为我是老幺,所以要选小的,大的给父母及哥哥、姐姐们吃的。”大家听了都称赞了孔融一番。

这个故事要告诉我们:四岁的小孩都懂得尊重哥哥姐姐了,更何况是已十几岁的我们呢?我们要以孔融为榜样,向他学习!

孔融让梨读后感 篇43

我读了《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是这样的,从前有个4岁的小孩子叫孔融,他聪明伶俐。

有一天,他爸爸端来了一盆梨说:“大家来吃梨吧,年龄最小的先拿。”孔融的弟弟拿了个最大的梨,说:“我要吃最大的。”而孔融却拿了个最小的梨。大家看了看他,爸爸说:“这里有这么多梨,你干嘛拿最小的呀。”孔融说:“我是哥哥嘛。”

读了这个故事,我也要向孔融学习,尊老爱幼。在车上看到老人没有座位坐,我把自己上午座位让给他坐。做一个文明董事得礼仪的人。

孔融让梨读后感 篇44

我今天读了《孔融让梨》这个小故事,它主要讲的是孔融在祖父过大寿那天,有人端上了一盘黄澄澄的梨,祖父让孔融分梨,孔融把大梨都分给大人和哥哥们了,自己却留下一个最小的',祖父很惊讶问:“孔融,为什么你把最大的.留给哥哥们,却留给自己最小的呢?”孔融说:“我的年纪小,应该吃小的,哥哥们比我大,应该吃大的。”在场的人连连称赞道:“小小年纪就深明长幼之礼,古代圣贤也不过如此啊!”

读了这个故事,我想起我自己平时吃饭时见到长辈不招呼,而且还把自己喜欢吃的菜都放到自己的面前,觉得太不应该了,我以后一定要改正这种自私行为了。并且在学校也要做到尊敬老师,谦让同学,向孔融学习。

孔融让梨读后感 篇45

我读了《孔融让梨》的故事,讲了古时候有个孩子叫孔融,一天爸爸妈妈分梨给孩子们吃。孔融把大梨分给哥哥和弟弟,自己吃小梨。爸爸问他为什么不吃大梨,孔融说:“哥哥大应该吃大梨,弟弟小我应该让着弟弟。”

同样我想到了《弟子规》的《出则弟》里面的“长者先,幼者后”,教导人们从饮食到行为举止都要敬老,讲的都是礼让的'道理。

我明白了人要学会礼让,做事时要推己及人,将心比心,不能只为了自己。

矫福依妈妈:人们千百年来传颂《孔融让梨》的故事,因为礼让给家庭带来了一团和气,其乐融融。一个人,家里礼让家人,学校里礼让同学,单位里礼让同事,社会上礼让他人,做胸襟广,度量大的人,过有意义的人生。

孔融让梨读后感 篇46

一天,我读了《孔融让梨》这故事,《孔融让梨》读后感。故事主要讲的是在春秋鲁国,一位名叫孔融的四岁小孩十分懂事、聪明。一次母亲端上一盘梨子来,叫孔融先拿。而孔融拿了个最小的,父亲问他为什么这样做,孔融说:“哥哥比我大,大的.梨就应给他吃。”

读完之后,一种佩服之情在我心中油然而起,仅有四岁的小孩竟这么懂事,他的一举一动,机灵巧妙的回答深深迷住了我,实在令人印象深刻。简朴的语句中,洋溢着可贵的尊老爱幼品质,蕴藏着那种谦让的美德。孔融与童年的我比起来简直天壤之别,一件令人惭愧的事又在脑海中飘荡着。那事发生在我五岁的时候,一天,弟弟正在津津有味地看着动画片,我看了看钟,糟糕!电视剧大结局呀。我立即拿起遥控器换了台。弟弟一下子变了眼色,跑过来与我争吵。闻声惊动了奶奶,奶奶从一楼上来,了解了状况后,就说:“杰仔,做哥哥的让下弟弟,而且是弟弟先看的,你还能够下一楼看啊,干嘛必须要在这看。”我说:“就不!”“听话!”奶奶说道。我瞪了奶奶一眼,就气冲冲地回房间了。晚上,趁奶奶在看电视,我刻意在电视机前左摆右摆,,奶奶叫我别挡着,我假装没听见。最后奶奶也没说什么,就出去了。

读了《孔融让梨》这个小故事后,我明白了做人要尊老爱幼。

孔融让梨读后感 篇47

三字经内有一小段话:“兄则友,弟则恭。”有的意思是有爱,恭的意思则是恭敬。整句话的意思为:做哥哥、姐姐的爱护弟弟、妹妹;弟弟、妹妹也要尊敬哥哥、姐姐,听从哥哥、姐姐的话,兄弟姐妹之间要亲相爱、和平相处。

现在我要来讲一个小故事,有一个名叫孔融的.小孩。有一天,再他四岁时,客人送了一篮令人垂延三尺的梨子,孔融的父亲便把孔融叫来跟,向他说:“融儿,你挑一个梨子去吃吧!”孔融便挑了其中最小的梨子。父亲见了绝得十分奇怪,便询问孔融原因,孔融答到:“因为我是老幺,所以要选小的,大的给父母及哥哥、姐姐们吃的。”大家听了都称赞了孔融一番。

这个故事要告诉我们:四岁的小孩都懂得尊重哥哥姐姐了,更何况是已十几岁的我们呢?我们要以孔融为榜样,向他学习!

孔融让梨读后感 篇48

前几天,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上下五千年》,我兴致勃勃地读了《孔融让梨》一章节,让我深受启发。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孔融在六岁那年,他的妈妈买回来了一些大大的、甜津津的、水淋淋的`黄梨,洗得一干二净后,让孔融来分发给他的五个哥哥和他的姐妹们,而却留下了一个最小的黄梨给自己,妈妈十分不明白:"孔融,你为什么留下一个最小的黄梨给自己,小的不好吃,大的好吃极了。"孔融笑了一笑说:"老师说过,要尊老爱幼,所以大的你们吃吧!"妈妈听后,连忙点了点头,说:"你是一个礼让的好孩子。"

孔融小小年纪就知道尊老爱幼,把好的东西让给别人,令我万分敬佩。现在有不少小孩子被父母称为心肝宝贝,十分地溺爱,所以孩子们把懂礼貌这三个字忘记得一干二净,认为自己吃的、穿的是最好的,只以我为中心。 仔细想一想,其实我也有不足的地方。()一次,在过年的时候,我明知妈妈刚下班回家,已经口干舌燥了;虽然家中还有一瓶果汁,但我不管三七二十一,拿起果汁就一饮而尽了,完全不理爸爸、妈妈,喝完还要他们再去买。想想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我不由惭愧了。

这个故事,使我深深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所以,我希望,像我一样的孩子们能改正自己自私的缺点,多向孔融学习。

孔融让梨读后感 篇49

今天我读了《孔融让梨》的故事,这个故事讲述了在汉朝一个4岁的小孩,在祖父六十大寿的时候,父亲让他分梨子,他按照长幼的`顺序分了梨子,留给自己最小的,父亲问他:”为什么分给自己最小的?“孔融说:”树有高低,人有老小,尊敬长辈是做人的道理。“后来父亲又让他分梨子给兄弟们,他还是分给自己最小的,把大的分给哥哥和弟弟,他觉得弟弟小应该让着他。

一个四岁的小孩,这么懂事、聪明,尊老爱幼,是多么伟大的美德。他的品德是我们从小就应该学习的,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时是一种尊重,有时是一种宽容,有时是一种贡献。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应该向他学习,平时遇到需要帮助的人要帮助他们,坐公交车时要主动让座。这样我们的生活才更加丰富多彩,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

孔融让梨读后感 篇50

我读了《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是这样的,从前有个4岁的.小孩子叫孔融,他聪明伶俐。

有一天,他爸爸端来了一盆梨说:“大家来吃梨吧,年龄最小的先拿。”孔融的弟弟拿了个最大的梨,说:“我要吃最大的。”而孔融却拿了个最小的梨。大家看了看他,爸爸说:“这里有这么多梨,你干嘛拿最小的呀。”孔融说:“我是哥哥嘛。”

读了这个故事,我也要向孔融学习,尊老爱幼。在车上看到老人没有座位坐,我把自己上午座位让给他坐。做一个文明董事得礼仪的人。

孔融让梨读后感 篇51

《孔融让梨》读后感 今天晚上,我读了《孔融让梨》这本书。

这个故事说一位叫孔融的小朋友,家里有五个哥哥,有一个小弟弟,有一天,他们摘了一筐梨子,然后大家商量怎么分,父亲让孔融来分,孔融挑了一个最大最大的梨子给了小弟弟,挑了一个最小最小的梨子给自己,其余的给五个哥哥分了。

我明白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能光想着自己,不想到别人,这样就会变成一个自私的.人,所以我们要懂得谦让!

孔融让梨读后感 篇52

今日我读了《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故事讲的是:孔融兄弟七人,排行第六。在家孔融孝敬长辈,尊重兄长,讲究礼让。孔融四岁那年,一位客人带来一筐梨子,父母叫孔融给他们弟兄几个分梨。

孔融把又大又好的'梨分给了几个哥哥,将最小的留给了自我。家人不解,孔融就说:“哥哥年龄比我大,应当吃大的,我是弟弟,应当吃小的。大家都夸他是个懂事的孩子。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小朋友要从小尊重长辈,团结同学,有爱他人,仅有这样长大后才能成为一个有修养有素质的人。

孔融让梨读后感 篇53

中国自古以来,就传承着礼让兄弟姐妹的美德。

一天,我在读《三字经》,当读到“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时,发现这个章节里,有一段关于“孔融让梨”的故事。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在春秋鲁国,一位名叫孔融的四岁小孩,十分懂事聪明。一次母亲端上一盘梨来,叫孔融先拿来吃,俄日孔融拿了一个最小的梨,津津有味的吃了起来。母亲问他为什么这样做,孔融说:“哥哥比我大,大的梨应当给哥哥吃。”

读完之后,一股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仅有四岁的小孩竟这样懂事,他的一举一动,机灵的、巧妙的回答深深吸引了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孔融相比之下,我感到很惭愧。孔融是最小的一个,现代社会中,长辈有好的,有大的东西,总会毫不犹豫的给最小的孩子,无比溺爱他,无比呵护她。

想到一天晚上,爸爸妈妈正在津津有味的看着电视剧。我看了看表,快七点了。糟糕!我最爱看的历史记录片快开始了,于是,我连忙拿起遥控器换了台,爸爸妈妈见了很生气,狠狠地批评了我,我还生气的跑回了房间。此刻想想真是不应当呀,怎样能这样呢?

此刻想起这些事来,心里真不是滋味,《孔融让梨》的故事教育我应当尊老爱幼,谦虚礼让。让我想到在生活中应当尊重别人,这让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同时也要学会谦让别人,这样才能够得到更多人的理解,是我们小学生应当具备的传统美德。

养成这样良好的礼让习惯与美德,你才会受益终身。

孔融让梨读后感 篇54

孔融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有一天,家里吃梨。一盘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让弟弟先拿。孔融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个最小的。爸爸看见了,心里很高兴:别看这孩子才四岁,还真懂事哩。就故意问孔融:“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父亲又问孔融:“你还有个弟弟哩,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他父亲听了,哈哈大笑起来:“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个好孩子。”孔融四岁,知道让梨。上让哥哥,下让弟弟。大家都很称赞他。

读完这个故事,我想起朋友给我讲的一件小事:他前几年住院,亲戚同事送了不少水果,吃不完的就拿回家,有的水果渐烂,他妻子就召呼两个小子先把快烂的给处理一下吃了。大的很理解其母亲的用意,让病人、让给老爸吃好的。小的就不高兴了,他说这太不公了,老妈偏心!小的就是要吃好的。小的.对此一直耿耿于怀,一周后我这位朋友出院,小的还向他告了一状。听了小的告状,我这位朋友无语了。子不教父之过啊!小的只想自己能吃好,根本没有考虑别人。孔融让梨的精神对他来说就是没有这个概念,与孔融相比,太自私了!

从这一件小事中,我们应该学会怎样教育下一代。要教育他们像孔融那样,知道尊敬兄长。他的品德是我们从小就应该学习的。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时是一种尊重,是一种宽容,是一种贡献,是一种能化解人与人之间矛盾的救济药。它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和谐,作为我们,应该教育下一代继承和发扬这种美德,这样我们的社会、家庭才会变得更加美好。

孔融让梨读后感 篇55

《孔融让梨》这个故事,讲了孔融为家人让梨,自我吃小的,给人家吃大的。孔融让梨的故事让我明白了要团结友爱,尊敬长辈。

我的同桌王泽亮有个双胞胎哥哥叫王泽阳,他们在和父母吃早饭时,早饭不多,最后还剩一个生煎,父母要他们两兄弟吃,他们互相推辞后,最后给了父母。这样的家庭气氛,多让人感动呀,这两兄弟不就是现实生活中的孔融吗?他们尊敬长辈,因为父母要去工作,体力消耗大,容易饥饿。

我很喜欢看寓言故事,最近看了一个故事:有两只小羊,过独木桥,谁也不让谁,还互相斗殴,最终谁也没有好果子吃,纷纷落入水中。这个故事与《孔融让梨》构成了比较,孔融为家人让梨的孝心让后人们一向流传至今,广为流颂,而这两只小羊过独木桥的故事,虽也被人们流传,但是却成为了人们心中的反面教材,人们经常用这个故事来讽刺那些不懂谦让的'人。

在生活中,其实我也有过这样的经历:父母每次把好吃的东西留给我,小时候我将这些含爱的食物囫囵吞枣的吃进肚里,不会有一丝一毫的犹豫。而此刻,有时还是这样,认为父母就是就应给我的。但是,读了《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我实在是太羞愧难当了。从此之后,父母得我的食物,我也会让给父母。而且还感到,互相谦让,还能增加生活气氛,增强亲密感,其乐融融。

我们都就应让长辈与亲人得到快乐,自我随后。百善孝为先是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人人都就应明白。

父母给了我们生命,他们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我们从点滴起,感恩父母,感恩长辈!

孔融让梨读后感 篇56

孔融让梨是个众所周知的故事,我也早就听过,但以前太小,只是听一遍就过了,现在长大了,回想一下,还是有不少感悟。

在文中,年仅四岁孔融就懂得让梨,别看这个小小的举动,更能显现出的是一个人的'品质,连四岁的孔融都懂得让梨,当时的中国成为“文明礼仪之邦”也就不足为奇了。再看看现在的中国,虽然科技发达,但“文明礼仪之邦”的称号早已荡然无存,在一次学校组织韩国考察的活动中,校长和学生在经过一个地方时,看见一块牌子上用中文写着:请不要随地吐痰。这让大家都很生气,于是去找来了当地的负责人,负责人告诉他们,因为韩国人很少随随地吐痰,大部分吐痰的都是中国人。还有一件事,也让中国人抬不起头,在某个小学举行完升旗典礼后,整个升旗的地方成了垃圾的“海洋”,到处是果皮纸屑,让人不堪入目,而在日本,几千人在开完会后,整个场内没有一点垃圾,引人注目,这就形成了明显的对比,所以文明礼仪是中国要面对的一大难体,所以08奥运会有一句话: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我们应该深深体会这句话,我就体会到了党对我们的希望很大,所以我门都应该讲文明。

让我们一起努力,再度成为文明礼仪之邦吧!

孔融让梨读后感 篇57

孔融让梨是个众所周知的故事,我也早就听过,但以前太小,只是听一遍就过了,现在长大了,回想一下,还是有不少感悟。

在文中,年仅四岁孔融就懂得让梨,别看这个小小的举动,更能显现出的是一个人的品质,连四岁的孔融都懂得让梨,当时的中国成为“文明礼仪之邦”也就不足为奇了。再看看现在的中国,虽然科技发达,但“文明礼仪之邦”的称号早已荡然无存,在一次学校组织韩国考察的`活动中,校长和学生在经过一个地方时,看见一块牌子上用中文写着:请不要随地吐痰。这让大家都很生气,于是去找来了当地的负责人,负责人告诉他们,因为韩国人很少随随地吐痰,大部分吐痰的都是中国人。还有一件事,也让中国人抬不起头,在某个小学举行完升旗典礼后,整个升旗的地方成了垃圾的“海洋”,到处是果皮纸屑,让人不堪入目,而在日本,几千人在开完会后,整个场内没有一点垃圾,引人注目,这就形成了明显的对比,所以文明礼仪是中国要面对的一大难体,所以08奥运会有一句话: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我们应该深深体会这句话,我就体会到了党对我们的希望很大,所以我门都应该讲文明。

让我们一起努力,再度成为文明礼仪之邦吧!

孔融让梨读后感 篇58

小孩世界的成人化,失去了本有的天真烂漫。稚嫩的心灵过早接受世俗而变得成熟,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孔融把大梨让给哥哥,做法得到了父亲的肯定;把大梨也让给了弟弟,这种做法也得到了父亲的肯定,总之自己吃最小的才是正确的。这种教育方法存在着严重的弊端,小孩子受到了世俗的感染。为了受到表扬说出一些虚伪的客套话。心灵的土壤逐渐有了成人的足迹,天真没有立足之地。

对比一下西方的儿童受教育的方式确实和中国有很大差别,他们通过竞争,谁赢了就可以吃到大梨,家长们从小就给孩子树立竞争意识。可是,细想一下,本质是一样的,还是过早的把孩子带入成人世界,过早社会化。

这是可悲的,把天真还给孩子,家长们何必一定要让小孩子计较梨的大小呢?就让他们随意的去吃吧,只要他们开心就好。

家长们要把天真还给孩子,敢于对传统作出批判、质疑!

孔融让梨读后感 篇59

《孔融让梨》这个故事说的是四岁半的孔融在吃梨的时候,让着他的哥哥和弟弟,自己吃小梨。

孔融四岁半就会谦让,太了不起了!少吃一口梨,可美名扬天下,真是太划算了!

我们呢?拿个东西挑来挑去的,都挑好的。有的人就因为没有挑到好的,就和别人争,有时候还大打出手。还有的小朋友把好的拿走自己吃,剩下不好的让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吃。

我们这些“红领巾”应该让着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尤其是弟弟和妹妹,他(她)们太小了,哪怕我们不吃,也要让他(她)们吃。

我们要像孔融一样知道谦让。

孔融让梨读后感 篇60

这天我和母亲读了一篇故事,名字叫《孔融让梨》。

故事里面讲的是,孔融家有七人,孔融排行第六。他四岁一天,邻居家送来一筐梨,孔融挑了一个最小的梨,把大的梨让给哥哥们。大家都好奇的问他,你为什么挑小梨吃,而不挑大梨吃呢?孔融回答,哥哥们比我大,就应吃大梨,我是小弟弟,就应吃小的啦。大人们听了都称赞孔融是个懂事谦让的`好孩子!

这个故事并不是叫我们让一个梨,而是教我们怎样做人。我们就应学会谦让,要多关心别人,不好光想着自己。我决心以后要做一个像孔融一样有谦让精神的,有爱心的人。

孔融让梨读后感 篇61

中国,素来都享有“礼仪之邦”的美誉。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文明礼仪都代表着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而《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恐怕大家都已经耳熟能详了。

《孔融让梨》这个故事讲述了孔融四岁时,与兄弟们一起吃梨,大家让孔融先挑,他挑了一个最小的给自己。一旁的大人非常疑惑,问他为什么拿最小的梨。他说:“在家中,跟哥哥们比,我年纪比较小,理应吃最小的梨;跟弟弟们比,我的年纪比弟弟大,应该把大梨留给弟弟。”大人们听了赞赏不已。千百年来,这个故事家喻户晓,成为教育少年儿童谦虚礼让、尊老爱幼的典范。

这个故事不禁使我想起很久以前的一件事:我对电脑游戏十分着迷,一碰到电脑就爱不释手,无法自拔,完全沉浸在电脑游戏中。有一次暑假,我表妹来我家玩,正好家里没人,只剩我和她。在我玩得高兴的时候,她凑近我身边,用恳求的眼神望着我,问道:“姐姐,我可以玩一会吗?”“好,等会啊。”我心想,这是我的电脑,凭什么给她玩,哼!于是,我装着没听到,继续玩着我的电脑。过了几分钟,表妹又问,“姐姐,到我玩了吗?”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地看着我,眼神里充满渴望,恳求我让她玩会!可是,我依然对她置之不理。一次,两次,三次,我有点不耐烦了,于是用力地把她推到,只见扑通一声,妹妹狠狠地摔在了地上,我看到她那委屈的泪水在眼眶中打转,于是,我又吼道:“又不是你的电脑,玩什么玩?玩坏了,怎么办!”表妹听了,默默地抽泣起来,也不再问我玩游戏了,后来,她便很少来我家,不管怎么叫她,她也不喜欢和我一起玩。

如今,读到《孔融让梨》这个故事,再回想起这件事,我的脸不由得涨红起来,心里很不是滋味。想起那时候的自己,是多么的自私、霸道不会分享,只会为自己着想,从没想过别人,我连这么小的孔融都不如,尊老爱幼应该是每个人应该做的事情,我们做什么事都要为别人着想,不要只想着自己的利益!

孔融是我们每个人学习的榜样,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做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多帮父母做做家务,乘车时给老少让座,将好的东西留给别人等等。让我们把孔融的精神继续传承下去,让这个礼仪之邦的美誉成为中国人的骄傲。

孔融让梨读后感 篇62

孔融让梨的故事讲的是:在东汉时候,有个叫孔融的.孩子。一天,妈妈买来很多梨哥哥们让他先拿,孔融拿了一个最小的。把最大的让给弟弟。爸爸问他为什么拿最小的,他告诉爸爸我比弟弟大,应该把大的让给弟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首先要先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孔融让梨读后感 篇63

下课了,我坐在我的位子上看书。我看了《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故事里面说:有个叫孔融的孩子,他有5个哥哥和1个弟弟。有一天,爸爸买来一筐大鸭梨,洗了一大盘放到桌上,孔融的'五个哥哥争先恐后的拿走了5个大鸭梨。该孔融挑梨了,他挑了一个最小的`鸭梨吃。他的爸爸看见了,连忙问:“你为什么拿一个最小的梨呀?”孔融说:“因为我最小,所以我就吃小的,把大的给哥哥们吃吧。”爸爸又问:“可是,你还有个弟弟呀。他不是应该吃最小的吗?”孔融说:“不,因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应该让着他,所以他也要吃大的。”爸爸说:“好,从小就懂得谦让,长大了一定是个好孩子。”

我们要向孔融学习,懂得谦让,这样社会会更和谐、更美好!

孔融让梨读后感 篇64

孔融让梨的故事内容:孔融很小的时候,不仅表现出了聪明的天分,而且很懂得谦让。有一次,他父亲的朋友给他们带来了一盘梨。父亲就叫孔融把这些梨分了。孔融把梨子一个一个地分好,到最后只留给自己一个最小的。父亲觉得很惊讶,就为他为什么不给自己留下大的,而是给自己小的。孔融很有礼貌地回答说,他自己的年纪小,应该吃小的。父亲听了十分高兴。于是又问:“弟弟比你小,为什么得到大的?”孔融回答说他弟弟比他小,所以应该要爱护小的,给他吃大的梨。这个让梨的故事很快就传遍了周边的地方,很快就成了一个教育儿女的好例子。

谦让是中国人的美好品德。大家互相谦让才不会发生争执,这个世界才是和谐美好的。如果为了一些事情,而争执不下,那么世界就会变得混乱。谦让的反义词之一是自私。一个自私的人不仅不懂得去谦让,而且还会对一些事情耿耿于怀。人世间的战争就是从这里变来的。因为自私,很多人只是想到自己的利益,而不顾他人的利益。有些人,就是因为一些小小的利益,而什么都不顾。自私的人,不会顾上父母、兄弟姐妹以及朋友的感情。为了利益他们宁愿不要感情。这个世界因为他们就出现了不和谐的现象。如果大家都不自私,懂得处处让人,那么在你需要帮助的时候,也会得到别人的帮助的。小小的孔融尚且知道这些道理,我们活在信息发达、物质丰富的今天就更应该懂得要谦让了。

孔融让梨读后感 篇65

《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是我在很久很久以前听的,可是它却让我难以忘记。尊老爱幼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的,可是又有几个人可以做到呢?这个故事主要讲了在很久以前,有个小孩叫孔融。每个人都夸他很聪明。有一天,孔融的母亲买了几个梨回家,当梨端上桌子时,妈妈把最大的梨给了最小的孔融,可是孔融却不要,将这个最大的.梨让给了哥哥。

这个故事使我受益匪浅,也让我不禁想起了我在生活中的种种。孔融他愿意也毫不犹豫地将最大的梨让给了哥哥,而我呢?我不仅没有这样做,还总是与弟弟抢东西。我身为姐姐,却比当弟弟的孔融还要差得多。每次吃水果,我总是第一个冲上去挑,东挑西挑,必须要把最大,看起来最美味的拿来吃,坚决不留给父母或弟弟。我不禁感到一丝丝的内疚与后悔,而且,不仅如此,吃饭时,总会有一些很美味的东西吃,只要饭菜一端上来,我就会毫不犹豫、急匆匆地去把好吃的东西全部夹在碗里。妈妈每次都教育我要学习“孔融让梨”的精神,可是我总将她说的当耳边风。

有时候在坐车时,有些比我小的小朋友和老奶奶站在我旁边,可是我却看了她们一眼,就坐在那里了。有时,这些小朋友会用可怜巴巴的眼神望着我,就算我的心再怎么虚,为了我个人的利益,我的心还是控制住了双脚。现在想起,不禁后悔莫及及自责。我以前太自私了,只为自己着想,从来没想过别人。我连那么小的孔融都不如。尊老爱幼应该是每个人都要做的事,做什么事都要为别人着想,不要满脑子都是自己的利益。

孔融,是我们每个人的榜样,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做的还有很多,比如;让位置给老少;将好吃的留给别人等等。让我们发扬孔融的精神到世界的每个角落吧!

孔融让梨读后感 篇66

这天我和母亲读了一篇故事,名字叫《孔融让梨》。

故事里面讲的是,孔融家有七人,孔融排行第六。他四岁一天,邻居家送来一筐梨,孔融挑了一个最小的梨,把大的梨让给哥哥们。大家都好奇的问他,你为什么挑小梨吃,而不挑大梨吃呢?孔融回答,哥哥们比我大,就应吃大梨,我是小弟弟,就应吃小的'啦。大人们听了都称赞孔融是个懂事谦让的好孩子!

这个故事并不是叫我们让一个梨,而是教我们怎样做人。我们就应学会谦让,要多关心别人,不好光想着自己。我决心以后要做一个像孔融一样有谦让精神的,有爱心的人。

孔融让梨读后感 篇67

读了《孔融让梨》,这个故事讲的是孔融四岁的'时候,邻居家送来一筐梨,他走过去拿了一个最小的梨,大人问他:“你为什么挑小的呢?”他回答说:“哥哥们年纪大,应该吃大的,我年纪小,就应该吃小的呀。”我觉得孔融是一个懂得谦让的好孩子,从小就知道做弟弟的要尊敬兄长。我知道了要学会谦让,要让着比你大的和比你小的。

孔融让梨读后感 篇68

《孔融让梨》这个故事大家都应该读过吧!这个故事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之一。这个故事发生在孔融还是个小小毛孩的时候,那年她才四岁。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他的爸爸带来了一袋梨。他的哥哥们都争先恐后地去抢最大的梨。最后,到了孔融来选,他选了最小的梨,他的.家人问他,为什么要选最小的梨。他回答:“我的年龄小,食量也小,按常理来说,应该拿最小的。”他的哥哥们听到这句话都惭愧地低下了头,把他们手中的大梨给了自己的长辈。这个故事告诉了我:凡是都应该懂得谦让,也告诉我们自己要互相忍让,不要只想着让自己好,不想这个别人。

在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事,坐公交车时应该给老弱病残的人让座,吃饭时遇到很好吃的菜应该适量地吃,不该全夹到自己的碗里,在图书馆里,不该大吵大闹,应该安静地在自己的座位上看书,这些事告诉我们:不要去影响他人,要养成尊老爱幼的习惯。

中国还有许多像这样可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故事,比如:孟母三迁,子路借米,芦衣顺母等等故事,告诉我们要孝顺,善良,仁慈,谦虚,勇敢。

孔融让梨读后感 篇69

前几天,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上下五千年》,我兴致勃勃地读了《孔融让梨》一章节,让我深受启发。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孔融在六岁那年,他的妈妈买回来了一些大大的、甜津津的、水淋淋的黄梨,洗得一干二净后,让孔融来分发给他的五个哥哥和他的'姐妹们,而却留下了一个最小的黄梨给自己,妈妈十分不明白:"孔融,你为什么留下一个最小的黄梨给自己,小的不好吃,大的好吃极了。"孔融笑了一笑说:"老师说过,要尊老爱幼,所以大的你们吃吧!"妈妈听后,连忙点了点头,说:"你是一个礼让的好孩子。"

孔融小小年纪就知道尊老爱幼,把好的东西让给别人,令我万分敬佩。现在有不少小孩子被父母称为心肝宝贝,十分地溺爱,所以孩子们把懂礼貌这三个字忘记得一干二净,认为自己吃的、穿的是最好的,只以我为中心。 仔细想一想,其实我也有不足的地方。()一次,在过年的时候,我明知妈妈刚下班回家,已经口干舌燥了;虽然家中还有一瓶果汁,但我不管三七二十一,拿起果汁就一饮而尽了,完全不理爸爸、妈妈,喝完还要他们再去买。想想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我不由惭愧了。

这个故事,使我深深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所以,我希望,像我一样的孩子们能改正自己自私的缺点,多向孔融学习。

孔融让梨读后感 篇70

今日,我读了《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我深受启发。

东汉时,有个小孩叫孔融,他四岁那年父亲的朋友送来一筐梨。父亲要孔融先拿个吃,孔融挑了一个最小的梨。父亲见后奇怪地问:“你怎样不挑一个大点的哪?”孔融摇摇头说:“爹,我年纪最小,应当吃最小的。大的`应当留给长辈和哥哥们吃。”大人们听到这席话,都感到惊奇,纷纷称赞他,说他是个懂事的孩子。

做人应当友爱谦让,不能太自私。

孔融让梨读后感 篇71

我读过很多遍孔融仁立的故事,但我始终不明白。今天,我终于明白了这个故事的深层含义。

孔融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到他四岁时,他已受过良好的教育。一天,邻居给孔融一家带来一盘梨。他的兄弟姐妹们争先恐后地去抢又大又好的梨。孔融却站在一旁不抢。这里写的是孔融很懂事,会谦恭地让他的兄弟姐妹们,让他们先选择,再吃剩下的食物。

父亲看到这混乱的场面非常生气。他让站在他旁边的孔融分享梨。孔融先把两个大的给了爸爸妈妈,然后把好的给了哥哥,姐姐,哥哥,最小的给了自己。父亲问孔融为什么把最小的留给自己。孔融回答说:“哥哥,姐姐比我大,应该吃大的,哥哥比我小,我应该让他,所以我选择了最小的一个。”父亲很满意,称赞孔融的谦虚和礼貌。在这一点上,孔融又是非常明智的。

孔融长大后,成了北海的台守。他善良又善良,交朋友,待人和善,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孔融不仅教育了他的兄弟姐妹,而且为世界树立了榜样。从孔融的成长中,我也认识到,在我年轻的时候,我不仅要学习文化,还要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成长是一个人的能力和美德。

读完这篇文章,我明白了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学会了谦虚,我们之间就不会有矛盾,矛盾不存在,我们的社会就会和谐;社会和谐,我们的社会是一个文明的社会;社会文明,经济腾飞,我们的生活将会更好。

孔融让梨读后感 篇72

这天我读了《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故事讲的是:孔融兄弟七人,排行第六。在家孔融孝敬长辈,尊重兄长,讲究礼让。孔融四岁那年,一位客人带来一筐梨子,父母叫孔融给他们弟兄几个分梨。

孔融把又大又好的梨分给了几个哥哥,将最小的留给了自我。家人不解,孔融就说:“哥哥年龄比我大,就应吃大的,我是弟弟,就应吃小的。大家都夸他是个懂事的'孩子。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小朋友要从小尊重长辈,团结同学,有爱他人,只有这样长大后才能成为一个有修养有素质的人。

孔融让梨读后感 篇73

今天,我读了一篇故事,名叫《孔融让梨》,我读后很有感触。这个故事说的是:东汉鲁国,有个叫孔融的小男孩。他非常聪明,也很懂事。在他四岁时,有一次,爸爸拿回来一袋梨,给孩子们吃。爸爸让孔融来分梨,孔融把最大的给了爷爷奶奶,把比较大的给爸爸妈妈,把其他的给了哥哥弟弟,而把最小的给了自己。大家都夸他懂事。

看到这里,我的敬佩之情不禁油然而生:一个仅有四岁的小孩竟那么懂事!想到这儿,我的脸上一阵发烧,不禁惭愧不已:我和他竟形成天壤之别!怎么回事?听我慢慢道来。

我天生喜欢读书,我家也正好在少儿图书馆附近,我便有事没事就到图书馆借书,但我一般喜欢有人和我一起去。去年有一次,我急着要去借书,便缠着妈妈跟我去,但正在刷碗,但我却不懂事,一个劲地缠着妈妈。妈妈非常生气,批评了我,我还不服气,也小声嘀咕了几句。唉,现在想起来多后悔啊!妈妈是多么疼爱我啊,我却那么不尊重她。再看看人家孔融,人家四岁就懂得尊老爱幼。

孔融让梨读后感 篇74

20xx年01月03日 《孔融让梨》读后感

《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我们都知道,就是一位客人来串门,带来了一蓝鸭梨,让孔融先拿一个,孔融却拿了一个最小的'鸭梨,客人问孔融:“为什么不拿大的?”孔融说:“哥哥比我大应该吃大的,弟弟比我小我应该让着他。”爸爸回来后,连夸他是一个懂礼貌的好孩子。

我们可不可以做像孔融一样懂得谦让的人呢?我们也要做像孔融一样的好孩子,这样,在以后搏击商海时懂的谦让还是很有必要的。例如:两家同类大企业,都是有能力一些承受打击的那种,这两家企业是拼个你死我活好呢?还是各挣各的钱好呢?当然是各挣各的钱好。如果两家企业选择拼个你死我活,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

但是,你要看对方在你让他之后是否得寸进尺,要是他得了便宜卖乖你就要打击他了,谦让也是要有限度的。

我们要做一个会谦让的好孩子,但是不能谦让过头。

我自己感觉这篇作文写得有点远。妈妈说有点不好说,看老师怎么评吧。

老师的评语: 如果是你自己写的,那就很好!

孔融让梨读后感 篇75

《孔融让梨》这个故事,讲了孔融为家人让梨,自己吃小的,给家人吃大的。孔融让梨的故事让我知道了要团结友爱,互相谦让。

星期三的早上,学校按惯例这一天为我们提供的早餐是两个面包和一盒250毫升的牛奶,老师的早餐也和我们的分在一起。当值日生把我们班上的早餐抬回教室时,老师还没到教室,同学们自觉排着队依次领取早餐,领到早餐的同学都津津有味地喝着牛奶吃着面包。当时我排在队伍的最后面,终于轮到我了,这时我发现牛奶箱里只剩下两盒牛奶了,如果我拿了一盒,语文数学两位老师中就有一人没有牛奶喝,我不拿,牛奶那香甜的味道又是我最喜欢的。怎么办呢?这时我眼中浮现了老师为我们讲课时声音沙哑的情景,想起了孔融让梨的故事,于是我拿起两个面包,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掏出书包中自己带来的矿泉水,一边吃包一边喝矿泉水,我吃得津津有味,面包和矿泉水也是那样的香甜。孔融能让梨,我也能让牛奶。

还有一次,数学老师给我们发新的数学作业本,同学们高高兴兴地到讲台前领取新作业本,当作业本发到一半的时候,老师停了下来,原来老师发现夹在中间的一本,封面上有一个小洞,还有一条皱皱的折痕,这时老师环视了一下教室,说:“作业本的'本数刚够,这本又有点小问题,怎么办呢?”说完,老师举起了那本有问题的数学本,拿到新本子的同学都高高兴兴地在本子上写着自己的名字,听老师这么一说,教室里出奇的安静。我还没领到新本子,这时我又想起了孔融让梨的故事,我举起小手,站起来说:“老师,我要你手上的本子。”老师听我这么一说,带头鼓起掌来,教室里想起了热烈的掌声,我走向讲台,从老师手中接过本子,教室里的掌声更响了,我美滋滋的回到了座位上

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和谐,作为学生的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这种美德,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变得更加美好。

孔融让梨读后感 篇76

今天,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中华上下五千年》,我兴致勃勃地看了起来,从中知道了我们中国许多具有优秀美德的故事。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孔融让梨》这个故事,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孔融在六岁那年,***妈买回来一些大大的甜滋滋、水灵灵的梨,洗的干干净净后让孔融分给他的哥哥和姐妹们,而孔融却留下一个最小的梨给自己,妈妈十分不明,“孔融,你为什么留下一个最小的梨给自己呢?”孔融笑了笑说:“夫子说过,不管做什么事情,首先应该想到的是别人,而不是自己,所以大的就留给他们吃吧!”妈妈听了之后,连忙点了点头,说:“你真是一个懂事的好孩子,妈妈真为你感到骄傲。”

孔融小小年纪就知道关心别人,令我万分敬佩。现在有不少孩子被父母当做心肝宝贝,十分的宠爱,所以孩子根本不知道关心父母,关心他人,什么只想到自己,以自己为中心。其实我也犯过这样的错。

有一次,我放学回家,看见冰箱里有一大瓶果汁,我一打开,“咕噜,咕噜”地把果汁全喝完了。爸爸妈妈下班回来,打开冰箱看见果汁没有了就问我,我说“全喝完了!”爸爸妈妈没说什么,但是我感到十分愧疚!

我从孔融身上学到了关心别人的优秀品质,我也认识到自己以前犯了好多的错误,我一定要改正这些错误,

我真的很希望所用像我一样犯过这种错误的同学,都能像我一样,知错就改,做一个懂事的好孩子。

孔融让梨读后感 篇77

孔融让梨是个众所周知的故事,我也早就听过,但以前太小,只是听一遍就过了,现在长大了,回想一下,还是有不少感悟。

在文中,年仅四岁孔融就懂得让梨,别看这个小小的举动,更能显现出的是一个人的品质,连四岁的孔融都懂得让梨,当时的中国成为“文明礼仪之邦”也就不足为奇了。再看看现在的中国,虽然科技发达,但“文明礼仪之邦”的称号早已荡然无存,在一次学校组织韩国考察的活动中,校长和学生在经过一个地方时,看见一块牌子上用中文写着:请不要随地吐痰。这让大家都很生气,于是去找来了当地的负责人,负责人告诉他们,因为韩国人很少随随地吐痰,大部分吐痰的都是中国人。还有一件事,也让中国人抬不起头,在某个小学举行完升旗典礼后,整个升旗的地方成了垃圾的“海洋”,到处是果皮纸屑,让人不堪入目,而在日本,几千人在开完会后,整个场内没有一点垃圾,引人注目,这就形成了明显的对比,所以文明礼仪是中国要面对的一大难体,所以08奥运会有一句话: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我们应该深深体会这句话,我就体会到了党对我们的希望很大,所以我门都应该讲文明。

让我们一起努力,再度成为文明礼仪之邦吧!

孔融让梨读后感 篇78

我读了《孔融让梨》的故事,讲了古时候有个孩子叫孔融,一天爸爸妈妈分梨给孩子们吃。孔融把大梨分给哥哥和弟弟,自己吃小梨。爸爸问他为什么不吃大梨,孔融说:“哥哥大应该吃大梨,弟弟小我应该让着弟弟。”

同样我想到了《弟子规》的《出则弟》里面的“长者先,幼者后”,教导人们从饮食到行为举止都要敬老,讲的都是礼让的道理。

我明白了人要学会礼让,做事时要推己及人,将心比心,不能只为了自己。

矫福依妈妈:人们千百年来传颂《孔融让梨》的故事,因为礼让给家庭带来了一团和气,其乐融融。一个人,家里礼让家人,学校里礼让同学,单位里礼让同事,社会上礼让他人,做胸襟广,度量大的人,过有意义的人生。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