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教学设计

笔构网

2025-07-30教案

请欣赏《盼》教学设计(精选9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盼》教学设计 篇1

一、课文内容分析

《盼》选自作家铁凝的第一本出版小说《夜路》。作者以孩子的视角,叙述了“我”得到新雨衣,盼望下雨穿雨衣、想借买酱油穿雨衣、如愿穿上新雨衣的经历,全文脉络清晰,行文流畅。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详细、具体地展示了小主人公“盼”的心理变化,表现了童真童趣。

课文内容很好体现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以“新雨衣”为线索,围绕一个“盼”字,展开叙述,并详细描写了盼下雨、盼外出、盼雨停等事件。

按照起因、经过、结果,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3自然段,写妈妈送给“我”一件新雨衣,“我”特别喜欢,开始盼着下雨,穿雨衣。主要通过描写“我”的心理和动作,表现“我”对雨衣的喜爱和盼望下雨的心情。

第二部分4~17自然段,写“我”好不容易等来下雨,却没能如愿穿上雨衣。作者抓住了“我”的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细致刻画了“我”对穿上雨衣的期盼。

第三部分18~20自然段,写第二天下雨,“我”如愿穿上雨衣。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出愿望实现的喜悦和兴奋。

课后题也紧扣语文要素设计,第一题突出中心意思“盼”,第二题学习在围绕中心选择事例的基础上,怎样将重要部分写得具体生动。

二、学情分析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盼”的心情和“穿雨衣”的经历,学生也都非常熟悉,所以不难理解文章的内容。但是不能准确把握作者是如何围绕“盼”为中心展开叙述,又选取了哪些不同事例表达中心,这也是学生在习作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所以,通过阅读学习习作的方法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三、教学目标

1.会写“袖、篷”等13个字,会写“斗篷、情况”等13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是如何选取事例,围绕中心意思写的。

3.感受课文是如何把心理活动写具体、写生动,说出这样写的好处。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是如何选取事例,围绕中心意思写的。

2.感受课文是如何把心理活动写具体、写生动,说出这样写的好处。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预学,检查字词

1.同学们,你们有过这样的心情吗?师板书:盼。

2.学生分享盼的'经历,交流当时的心理感受。

3.放声朗读课文,看看文中的“我”在盼什么?他当时的感受如何?

(生自由读)

【设计意图:通过课前谈话和自由朗读,拉近学生和作者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自学课后生字表,小组分享重点字词。

指导书写:篷、嚷、酱三个字。

注意提醒:“疯”和“唇”师半包围结构,竖撇要长一点。“篷”是上下结构,“竹字头”要写的宽,并于同音形近字“蓬”对比,区分不同的意思和用途。“酱”字笔画多,不要漏写“酉”部的横。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字形,在小组活动中互相学习。】

5.读准字音。

窸窸窣窣 瓦蓝瓦蓝 瓶瓶罐罐 满满当当

闷雷 嘟囔 瞟窗外 焖米饭 玛瑙

厚墩墩的云彩 明晃晃的玻璃 甜丝丝的雨点儿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读准字音,积累词语。】

6.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二、理清脉络,把握主要内容

(一)梳理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第一部分1~3自然段,写妈妈送给“我”一件新雨衣,“我”特别喜欢,开始盼着下雨,穿雨衣。

第二部分4~17自然段,写“我”好不容易等来下雨,却没能如愿穿上雨衣。

第三部分18~20自然段,写第二天下雨,“我”如愿穿上雨衣。

(二)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简要复述

文章记叙了“我”得到了一件特别喜欢的新雨衣,盼望下雨穿雨衣,并最终如愿穿上新雨衣的经历。

三、聚焦起因,感受喜爱

1.从哪儿能感受到我对这件雨衣的喜爱呢?

2.品读1~3自然段,从雨衣的外形、我的动作、我的期盼,交流我对雨衣的喜爱。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文中的“我”特别盼望什么吗?谁能带着大家一起来回顾一下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齐读课题“盼”。我是如此喜爱这件新雨衣,课文是如何把“我”盼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的呢?

二、品味“盼”的心情

(一)出示自学提示

找出文中具体描写“盼”的小事件,用批注的方式写下自己的感受。

小组交流,品读、体会,领悟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意思写的。

(二)小组汇报

小组成员在汇报中,通过朗读,结合文章内容谈感受,并于老师、同学们进行交流。

预设:

1.得到雨衣盼变天。

“每天放学路上我都在想: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云彩吗?为什么我已有了雨衣,天气预报就总是‘晴’呢?”

心理活动描写。老天似乎在和我作对,越是不下雨,我对下雨天的期盼就更加急切。

2.下起雨来盼外出。

(1)放学下雨格外兴奋。

“路上行人都加快了走路的速度,我却放慢了脚步,心想,雨点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

心理活动描写。我当时会想些什么呢?为什么雨点打在头上,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

“我兴奋地仰起头,甩打着书包就大步跑进了楼门。”

动作描写。一般人遇到下雨,都会加快脚步、捂住头快步走,“我”为什么会这样做呢?想象当时的情境,你们会怎样呢?

(2)借故外出。

①关注对话。

分角色朗读5~15自然段,交流体会心情。

②关注提示语。

兴奋:“我嚷着奔进厨房。”

失落:“我嘟囔着,心想,你怎么就不向窗外看一眼呢?”

央求:“我央求着。”

不甘:“我一边说,一边用眼瞟向窗外,生怕雨停了。”

③关注借口:买酱油、炖肉。

3.窗前看雨,雨后盼雨。

(1)窗前看雨盼雨停。

“我跑到窗前,不住地朝街上张望着。望着望着又担心起来:要是今天雨都下完了,那明天还有雨可下吗?最好还是留到明天吧!”充满童真的想法,充满对雨天的期待。

(2)雨后想象盼下雨。

“四周一下子变得那样安静……”

难道作者知识在写雨后的景色吗?想象此时此刻,“我”的心理活动。

三、终盼雨来,穿上雨衣

第二天早晨,雨终于被我盼来了,那一刻我竟然感觉这雨点是甜的。谁来带着我们感受一下?

1.请生读课文。

2.体会穿上雨衣前后的兴奋和喜悦。

(1)下雨时的兴奋。

(2)穿雨衣时的如愿以偿。

抓住动作的描写,感受“我”穿上雨衣时的兴奋心情。

(3)雨点儿的跳跃。

雨点儿真的会“起劲地跳跃”吗?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呢?

文中还有很多这样的描写,找一找,作者是在接着景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四、梳理内容,归纳方法

课文围绕“盼”写了好几件小事例:得到雨衣、盼穿雨衣、穿上雨衣。(师生一起借助板书,一边回顾内容,一边梳理。)

其中,“盼穿雨衣”叙述的最为具体、详细,写了:放学下雨、借故外出、窗前看雨、雨后看景。(师生一起借助板书,一边回顾内容,一边梳理。)

在围绕一个意思表达时,要将重要部分写得详细些、具体些,才能够给读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盼》教学设计必备(13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盼》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盼》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初识课文,了解大致内容。

2、采用变序法学习课文1、2、3、9、10自然段。

3、初步学会用自然段段意归并法概括段意的方法。

4、学习部分生字新词,并巩固运用。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的9、10两个自然段,并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

掌握自然段段意归并法概括段落大意的一般步骤。

教学过程:

1、课前谈话

同学们,相信大家一定吃过不少的菜。(青菜、白菜、花菜)但对于荠菜,大家知道多少?(问)因为荠菜它是一种春天开花的野菜,因此,春天的时候我们才能品尝它的味道。今天,老师把荠菜的表哥带来了这叫蒿菜,它的味道和荠菜差不了多少。请一位同学上来品尝一下,如何

这是一种略带苦味的菜!既然是这样一种菜,应该是不太受大众喜欢的。但有人却对荠菜怀有一种深深的感情。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十三课《我盼春天的荠菜》,来了解一下其中真正的原因。

2、揭示课题

(1)多媒体打出课题。(13、我盼春天的荠菜)

(2)我们看题目,我盼春天的荠菜。先看这个盼是什么意思。(盼望、渴

望)。那题目的意思就是我盼望春天的荠菜。那么,我们先来解决一个问题(看屏幕)我为什么要盼望春天的荠菜?第二个问题,我对荠菜有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请大家从课文中找出正确的答案。(特殊)读一读。

大家看一看,老师给大家上课,与你们老师平时给你们上课有什么不同?

那你们的心情怎样?这就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既然这是一种特殊的感情,那课文的我为什么会有这种感情?(先请几个学生谈一谈)

(3)我们先来看一看,这一幅图。(多媒体打出图),想想看,课文那一节是描写这幅图的。(第九自然段)

3、指导阅读9、10自然段。

(1)、听录音,思考从那些词句中可以看出我对荠菜有一种特殊的感情?用划出。

(2)提问,指名回答。

(3)归纳:

{1、别提有多好吃了。

最喜欢荠菜{2、心情坦然。是一种享受。

(4)玉米面糊糊里,放上荠菜,味道真那么好吃吗?(为了填饱肚子)

(5)坦然是怎样一种心情?请一位同学念一念这句话。(教学坦然一词)

从文章那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心情的坦然?(一是从人物的动作、心情:向田野奔去,不必担心,可以不时的看一看;二是从景物的描写中,侧面衬托出我当时的心情:荠菜用绿色的手掌招呼我,欢迎我,吱吱喳喳的小鸟,绽开的杏花、白色的云朵。)

(6)此时此刻,我们应带着怎样的心情来读这一段呢?

(7)因此,作者要发出一份发自内心的感受:荠菜,我亲爱的荠菜!

4、过渡:荠菜它只是一种野草,味道并不好吃,但作者却说别提有多好吃。这里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当时,我饿!)

5、教学第2、3自然段。

(1)、投影出示:可是有什么办法呢?我饿啊!

(2)指名读这一句话。(无奈的心情)

(3)正因为我饿,所以造成了什么后果?下面请一个同学读一下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我小时侯很谗)

(4)从财主的胖儿子我们可以看出什么?(从他的胖看出什么,他吃什么?我又吃什么?)

(5)从哪儿可以看出我很饿?(青)

(6)这些青的东西我都吃的津津有味,这说明我的确是饥不择食。

(7)带着同情的心情,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两节。

(8)那么下面我们能否用一句话来概括2、3两个自然段的意思呢?

投影出示:1、因为我小时侯饿,所以我谗。

2、我小时侯谗,是因为我饿。

(9)这就是归纳段落大意的一种方法:自然段段意归并法。它的一般步骤:

1、先写出每个段落大意的意思。

2、再看看它们的意思是不是主要的,我们舍去次要的,抓住主要的。

3、最后进行归并。

用这种方法来归纳段落大意是比较有效的。在进一步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们将进一步运用。

6、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我们先将1、2、3、9、10这五个自然段的词语进行集中学习。

7、教学词语

蔷薇枝

映山红

青枣

青豌豆

财主

丫头

马齿苋

野葱

盐花

吱吱喳喳

绽开

1、齐读一边

2、男女同学竞读

3、说话练习:分析词语,用3词造句、用上4词造句

8、总结本节课

板书设计:

特殊的感情

最喜欢荠菜

饿

饥不择食

恶语嘲讽

《盼》教学设计 篇3

一、课文内容分析

《盼》选自作家铁凝的第一本出版小说《夜路》。作者以孩子的视角,叙述了“我”得到新雨衣,盼望下雨穿雨衣、想借买酱油穿雨衣、如愿穿上新雨衣的经历,全文脉络清晰,行文流畅。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详细、具体地展示了小主人公“盼”的心理变化,表现了童真童趣。

课文内容很好体现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以“新雨衣”为线索,围绕一个“盼”字,展开叙述,并详细描写了盼下雨、盼外出、盼雨停等事件。

按照起因、经过、结果,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3自然段,写妈妈送给“我”一件新雨衣,“我”特别喜欢,开始盼着下雨,穿雨衣。主要通过描写“我”的心理和动作,表现“我”对雨衣的喜爱和盼望下雨的心情。

第二部分4~17自然段,写“我”好不容易等来下雨,却没能如愿穿上雨衣。作者抓住了“我”的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细致刻画了“我”对穿上雨衣的期盼。

第三部分18~20自然段,写第二天下雨,“我”如愿穿上雨衣。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出愿望实现的喜悦和兴奋。

课后题也紧扣语文要素设计,第一题突出中心意思“盼”,第二题学习在围绕中心选择事例的基础上,怎样将重要部分写得具体生动。

二、学情分析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盼”的心情和“穿雨衣”的经历,学生也都非常熟悉,所以不难理解文章的内容。但是不能准确把握作者是如何围绕“盼”为中心展开叙述,又选取了哪些不同事例表达中心,这也是学生在习作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所以,通过阅读学习习作的方法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三、教学目标

1.会写“袖、篷”等13个字,会写“斗篷、情况”等13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是如何选取事例,围绕中心意思写的。

3.感受课文是如何把心理活动写具体、写生动,说出这样写的好处。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是如何选取事例,围绕中心意思写的。

2.感受课文是如何把心理活动写具体、写生动,说出这样写的好处。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预学,检查字词

1.同学们,你们有过这样的心情吗?师板书:盼。

2.学生分享盼的经历,交流当时的心理感受。

3.放声朗读课文,看看文中的“我”在盼什么?他当时的感受如何?

(生自由读)

【设计意图:通过课前谈话和自由朗读,拉近学生和作者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自学课后生字表,小组分享重点字词。

指导书写:篷、嚷、酱三个字。

注意提醒:“疯”和“唇”师半包围结构,竖撇要长一点。“篷”是上下结构,“竹字头”要写的宽,并于同音形近字“蓬”对比,区分不同的意思和用途。“酱”字笔画多,不要漏写“酉”部的横。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字形,在小组活动中互相学习。】

5.读准字音。

窸窸窣窣 瓦蓝瓦蓝 瓶瓶罐罐 满满当当

闷雷 嘟囔 瞟窗外 焖米饭 玛瑙

厚墩墩的云彩 明晃晃的玻璃 甜丝丝的雨点儿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读准字音,积累词语。】

6.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二、理清脉络,把握主要内容

(一)梳理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第一部分1~3自然段,写妈妈送给“我”一件新雨衣,“我”特别喜欢,开始盼着下雨,穿雨衣。

第二部分4~17自然段,写“我”好不容易等来下雨,却没能如愿穿上雨衣。

第三部分18~20自然段,写第二天下雨,“我”如愿穿上雨衣。

(二)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简要复述

文章记叙了“我”得到了一件特别喜欢的新雨衣,盼望下雨穿雨衣,并最终如愿穿上新雨衣的经历。

三、聚焦起因,感受喜爱

1.从哪儿能感受到我对这件雨衣的喜爱呢?

2.品读1~3自然段,从雨衣的外形、我的动作、我的期盼,交流我对雨衣的喜爱。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文中的“我”特别盼望什么吗?谁能带着大家一起来回顾一下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齐读课题“盼”。我是如此喜爱这件新雨衣,课文是如何把“我”盼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的呢?

二、品味“盼”的心情

(一)出示自学提示

找出文中具体描写“盼”的小事件,用批注的方式写下自己的感受。

小组交流,品读、体会,领悟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意思写的。

(二)小组汇报

小组成员在汇报中,通过朗读,结合文章内容谈感受,并于老师、同学们进行交流。

预设:

1.得到雨衣盼变天。

“每天放学路上我都在想: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云彩吗?为什么我已有了雨衣,天气预报就总是‘晴’呢?”

心理活动描写。老天似乎在和我作对,越是不下雨,我对下雨天的期盼就更加急切。

2.下起雨来盼外出。

(1)放学下雨格外兴奋。

“路上行人都加快了走路的速度,我却放慢了脚步,心想,雨点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

心理活动描写。我当时会想些什么呢?为什么雨点打在头上,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

“我兴奋地仰起头,甩打着书包就大步跑进了楼门。”

动作描写。一般人遇到下雨,都会加快脚步、捂住头快步走,“我”为什么会这样做呢?想象当时的情境,你们会怎样呢?

(2)借故外出。

①关注对话。

分角色朗读5~15自然段,交流体会心情。

②关注提示语。

兴奋:“我嚷着奔进厨房。”

失落:“我嘟囔着,心想,你怎么就不向窗外看一眼呢?”

央求:“我央求着。”

不甘:“我一边说,一边用眼瞟向窗外,生怕雨停了。”

③关注借口:买酱油、炖肉。

3.窗前看雨,雨后盼雨。

(1)窗前看雨盼雨停。

“我跑到窗前,不住地朝街上张望着。望着望着又担心起来:要是今天雨都下完了,那明天还有雨可下吗?最好还是留到明天吧!”充满童真的想法,充满对雨天的期待。

(2)雨后想象盼下雨。

“四周一下子变得那样安静……”

难道作者知识在写雨后的景色吗?想象此时此刻,“我”的心理活动。

三、终盼雨来,穿上雨衣

第二天早晨,雨终于被我盼来了,那一刻我竟然感觉这雨点是甜的。谁来带着我们感受一下?

1.请生读课文。

2.体会穿上雨衣前后的兴奋和喜悦。

(1)下雨时的兴奋。

(2)穿雨衣时的如愿以偿。

抓住动作的描写,感受“我”穿上雨衣时的兴奋心情。

(3)雨点儿的跳跃。

雨点儿真的会“起劲地跳跃”吗?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呢?

文中还有很多这样的描写,找一找,作者是在接着景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四、梳理内容,归纳方法

课文围绕“盼”写了好几件小事例:得到雨衣、盼穿雨衣、穿上雨衣。(师生一起借助板书,一边回顾内容,一边梳理。)

其中,“盼穿雨衣”叙述的最为具体、详细,写了:放学下雨、借故外出、窗前看雨、雨后看景。(师生一起借助板书,一边回顾内容,一边梳理。)

在围绕一个意思表达时,要将重要部分写得详细些、具体些,才能够给读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盼》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能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落大意。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写一写自己学了这篇课文后的感受。

教学重点:

能用自然段大意串联法概括段落大意。

教学过程:

一、给课文分段,并学习单元提示概括段落大意。

1、学习单元提示。

2、怎样用段意串联法概括段落大意。

3、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二、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学了课文后以后,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自由写。

评读。

四、完成作业本。

板书设计:

16我盼春天的.荠菜

可怜坦然

悲惨愉悦

凄惨自由

《盼》教学设计 篇5

教学内容:

学习歌曲,并对歌曲进行创编

教学重点:

用热情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并进行创编

教学难点:

咬字吐字清晰准确,注意弱拍起唱和切分节奏演唱准确

教学目标:

用热情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盼红军》,感受四川民歌特点,表达人民对子弟兵的深厚感情,使学生了解革命传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具:电子琴、课件、录音机、打击乐器

学具:竖笛、小提琴

板书:盼红军 (图画)

教材分析:

《盼红军》是一首家喻户晓的四川民歌,演唱者持小碟、竹筷边敲边唱边舞,叮当之声伴随悦耳的歌声十分动听。曲调抒情优美,曲折委婉 ,表现了演唱者的深情和喜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这节课,首先请大家欣赏一个戏曲片段。你知道这是我国那种地方戏么?

生:四川川剧

师:剧中有一个表演者的面具总换,你知道这种表演形式叫什么么?

生:变脸

师:看起来同学们对我国的剧种还是有些了解的。我们刚才看的就是川剧《变脸》的一个片段,川剧是四川曲艺的一种,四川曲艺形式多样,除了川剧以外,还有四川花鼓、四川评书、四川民歌、四川扬琴、方言相声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四川民歌:《盼红军》。下面请同学们听老师的演唱。

二、歌曲教学

师:这首歌表达了人们怎样的心情?

生:启盼红军早日到来的心情

(一)、学习旋律

师:本首歌曲一共有三个乐句,同学们一起看旋律,这首歌曲是什么调的?

生:C调的

师:大家都知道C调的主音do在下加一线和三间,那我们这首歌曲的第一个音唱什么?

生:RE

师:谁能来说说第一个乐句的音符都唱什么?

生:读出唱名

师:请同学们随琴完整视唱

(用以上方法学习其他两个乐句的旋律)

师:请同学们随琴完整视唱旋律

(二)填唱歌词

师:同学们听录音,可以轻声随唱。

生:听录音学习歌曲

(三)歌曲分析

师:应该用怎样的`情绪演唱这首歌曲

生:期盼的,赞美的......

(四)完整演唱歌曲

三、歌曲创编

(一)布置任务

师:这首民歌原是流传于四川的传统小调《采花》,在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人们为表达对红军的爱戴和盼望红军早日到来,为他们解脱苦难,推翻黑暗的统治,解放家乡的心情,他们在原曲调上重新填了词,并将原来的歌名《采花》改为《盼红军》。接下来请同学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对歌曲进行第三次加工,主要结合我们音乐课比较常用的:说唱、竖笛、打击乐器、旧词新唱等形式进行创编,咱们看一看那种表现形式更好。

生:组长带领同组组员进行创编(教师指导)

(二)展示成果

1、学生以小组形式展示创编成果

2、学生展示自己的创编成果

四、总结升华

师:生活在压迫中的人们盼望得到解放过上幸福的日子,那我想知道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你们,盼望的是什么呢?

生:说一说自己的愿望

师:不论你们的愿望是什么,老师都由衷的祝愿你们心想事成,美梦成真。

五、教学反思

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上课时能注意学习氛围的创设。设计精彩的,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和导语;教学环节紧凑,教学内容丰富、有新意,尽量做到使学生在这节课中创新能力、表演能力、感受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得到充分发展。尽管我很努力,但是个别学生仍然不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这让我很着急?究竟是我的原因,还是学生的缘故呢?我想都有责任。我应该先自我调整,应该更有生气,才会给每位学生带来生气。

《盼》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学习积累生字新词。

2、变序学文,前后联系,探究原因,凭借朗读体会“我”对荠菜的特殊感情。

3、感受旧社会农村贫苦人家孩子的苦、财主的恶,以及“我”对自由的向往。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揭题质疑

1、出示荠菜实物,联系生活谈谈自己对荠菜的认识。着重指出这是一种有苦味的草。

2、揭题,课题重点词是什么?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好课题。

3、质疑。荠菜是一种野菜,“我”急切地盼望荠菜,可见“我”对荠菜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指名读第一句话,说说读了课题和这句话,你头脑中出现了哪些问号。

筛选归纳:

(1)“我”对荠菜有着一种怎样特殊的感情?

(2)“我”为什么会对荠菜产生特殊的感情?

二、自读课文,感知“特殊”

1、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准生字,理解新词,读通课文。

(2)读出自己的感受,特别体会一下这份“特殊的感情”。

2、交流所得。

(1)提醒要注意生字,重点是“豌”“掰”“绽”。

(2)朗读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估计选择第9、10自然段,这两段集中描写了“我”对荠菜的特殊感情。)

三、变序辐射,探因悟情

1、我们现在就来研究一下这份“特殊的感情”。自由朗读,你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这份特殊的感情?画一画有关词句。

2、交流讨论。

出示句子:我最喜欢荠菜。把它下在玉米面的糊糊里,再放上点盐花,别提有多好吃了。

(1)点名读句子。为什么这样读?荠菜真有那么好吃吗?这个“吃”与这段第一句哪个词相呼应?(饥饿)

(2)前后联系,感受饥饿。

像我们现在是不会有这种饥饿的感受的,那就让我们去感受一下“我”那饿得慌的生活。找找课文哪些自然段集中描写了“我”很饿?

自读。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我”很饿?

(刚……就 才……会 更别说 青 还没熟实在太饿了)

(3)再读句子,深入悟情。

“我”太饿了,特别是冬天,而春天是充满——希望的,各种野菜任你吃,这对一个饥饿的人来说,简直就是救命草,别提有多好吃了。了解了“我”这样的经历后,再来读读这句话,“我”对荠菜的'这种特殊感情你们会体会得更深。(再次感情朗读,在读中悟情。)

出示句子:而挖荠菜时的那种坦然的心情,更可以称得上是一种享受:提着篮子,向广阔的田野奔去,嫩生生的荠菜用它们绿色的手掌,招呼我,欢迎我。我再也不必担心有谁会拿着粗木棍凶狠地追赶我。我可以不时地抬头看看天空中吱吱喳喳飞过的小鸟,树上绽开的杏花,蓝天上白色的云朵。

(1)“坦然的心情”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心里舒坦,无忧无虑,自由自在。)

(2)你能读出“我”挖荠菜时那种自由自在的心情吗?自由朗读体会。

(3)指名读。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在朗读时边读边想像画面,这叫“过电影”。“过电影”能让我们更好地体会这种情感。(再读体会。师注意用激励性语言评价:我仿佛看到小女孩正迈着轻快的步子向田野奔去,荠菜像朋友一样用绿色的手掌招呼我,欢迎我,春天的景色是那么迷人,我是那么自由!)

(4)前后联系,探究原因。

“我”的这种坦然的心情是和“我”的经历分不开的。让我们来看看她的经历,找到课文相应的段落读读。

①读了这件事后,你觉得财主可恨吗?你觉得“我”可怜吗?

说说你读到哪儿觉得可恨?读到哪儿你觉得可怜?

②两方面交流。

财主残忍、可恨——拿粗木棍 紧紧追来 冷酷地笑

“我”的悲惨、可怜——没命地逃 不顾一切地逃

挣扎 扑腾 爬

重点读议:

△我不敢回家。我怕妈妈知道。我并不是怕妈妈打我,而是怕看见她那双哀愁的眼睛。

妈妈为什么而悲哀?为什么而忧愁?(哀我遭毒打,愁地主逼债。)

△太阳落山了,稍远处,羊儿咩咩地叫着,被追回羊圈了。乌鸦也呱呱地叫着回巢去了。羊儿回圈了,乌鸦回巢了,而我独自一人在空旷漆黑的田野里游荡,有家不能回。我的命运简直连羊儿、乌鸦也不如啊!我的心里只有害怕。

(5)前后对比,再读感悟。

现在好了,我再也不必担心有谁会拿着粗木棍凶狠地追赶我了,比起偷玉米时那种紧张害怕的心情,现在这种坦然的心情可要称得上是一种享受啊!我自由了!(现在你们再读这一段,感情又会深一层了!有感情地配乐朗读全段。)

四、升华主题,拓展阅读

1、读到这里,你能说“我”盼望的仅仅是春天的荠菜吗?实际上盼什么?这仅仅是“我”一个人的盼望吗?

2、介绍作者,拓展阅读。

张洁,当代女作家,1937年生于北京,从小被父亲遗弃,由母亲抚养长大,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主要作品有:《爱,是不能忘记的》《沉重的翅膀》《森林里的孩子》《谁生活得更美好》《条件尚未成熟》等,她是一位在当代文学界很有影响的女作家。

课外阅读初中教材中《我盼春天的荠菜》的姐妹篇《挖荠菜》。

《盼》教学设计 篇7

【教材分析】

《我盼春天的荠菜》是浙江省义务教材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单元的打头课文,作者是我国知名作家张洁。文中描写旧社会农村的穷苦孩子以野菜充饥,以挖野菜为乐的故事,抒发了作者对幸福自由生活的向往,也从另一个侧面揭露财主的罪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会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圈”;理解10个新词语的意思,能用“简直”、“可是”、“渐渐”等词语写句子。

2、能根据提示较深入地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

3、能用自然段段意归并法概括段落大意。

二、过程与方法

1、借助语言文字和课文情景,通过反复研读,品味分析,了解“我”为什么会盼春天的荠菜,披文入情,读中悟情。

2、培养学生自读感悟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旧社会穷苦孩子的生活是多么痛苦。

2、感受妈妈疼爱孩子的感情。

3、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

学会运用自然段段意归并法概括段落大意。感受旧社会穷苦孩子的生活是多么痛苦。

【教学难点】

由于课文所写的事情发生在旧社会,距现代生活较远,学生体会该文的思想情感有一定难度,因此必须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感悟的学习情景。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课前查一查关于荠菜的资料,向老人们询问旧社会时穷人的生活状况。

第一教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揭题

导入

投影出示荠菜图片,同学们,相信大家一定吃过不少的菜。(青菜、白菜、花菜……)但对于荠菜,大家知道多少?(从生长季节、地点、形状、味道等方面展开说说)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盼春天的荠菜》,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尽情地读,可轻声读,放声朗读,也可独自读,小组合作读。

要求:(1)读通课文,读准生字字音,记记新词的字形,想想词义。

(2)读出你的感受,读出你的感情,并提出疑难问题。

2、交流读书结果:

(1) 投影出示词语,指名认读。

(2) 做作业本第一题。做完后交流。

3、四人小组分工读课文。要求:读者尽情,听者尽心。

谈谈自己读了课文后的初步感受,提出疑难问题

4、这个故事发生什么年代,从哪里看出来?

5、迅速浏览课文,想想课文哪些自然段具体描述了作者盼春天的荠菜的?(9、10自然段)

课文其它部分写了哪些内容?

给课文分段,并交流。

分四段:一(1)二(2-3)三(4-8)四(9-10)

6、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第二教时

一、 读课题,自由读,指名读。

1、你想读出哪个词语?(盼)“盼”是怎样的一种感情?(盼望、渴望、期待)

2、分别用这三个词语再次读读课题。

我盼望春天的荠菜——我渴望春天的荠菜——我期待春天的荠菜

3、可见作者对荠菜有着十分浓厚的感情,课文哪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这一点

4、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5、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写了我对荠菜有着特殊的感情?(9—10)

二、研读全文,感悟我对荠菜的那份感情

1、自由读课文9—10自然段,把描写作者喜爱荠菜的句子划下来,圈圈点点,读读议议。

2、四人小组交流,读读你划的句子,说说你的体会,听听别人的朗读和理解。

3、集体交流

探究主题1:我最喜欢荠菜,把它下在玉米面的糊糊里,再放上点盐花,别提有多好吃了。

一、好吃,咱们来读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二、真的很好吃吗?

1、交流研究成果。

2、既然荠菜味涩难咽,为什么作者认为“别提有多好吃”呢?(因为她饿)

3、研读课文2—3自然段。

我没有饿过,我相信你们也从来没有饿过,因为我们的爸爸妈妈绝对不会让我们挨饿。作者饿过,饿到怎样一种程度?请大家读读2—3自然段,找出文中有关句子,体会体会她饿到什么程度?

(1) 谁来读读? 自由读,指名读。

A、刚抽出来的嫩蔷薇枝,把皮一剥,我就能吃下去。

B、才开放的映山红,我会一把把塞进嘴里。

C、更别说青玉米棒子、青枣、青豌豆了。

(2)你想要说什么?

A、青玉米棒子?青枣?青豌豆?什么味儿?能吃吗?

B、蔷薇枝?吃下去?

C、映山红?一把把塞进嘴里?

D、从吃的样子看狼吞虎咽:“一……就……” “一把把” “塞” “更别说”

E、从吃的.食物看都是未成熟的野菜野果:“青” “嫩” “才”

(3)真让人辛酸哪!咱们一起来读读吧!出示:

我真没想到,她饿得竟然去吃青玉米棒子!你还能说吗?

A、我真没想到,她饿得竟然去吃青枣青豌豆!

B、我真没想到,她饿得竟然去吃刚开放的映山红一把把塞进嘴里!

C、我真没想到,她饿得竟然去吃剥了皮的嫩蔷滚枝吃下去!

我们都没有想到,她竟然饿到了如此的程度!齐读A、B、C。

小女孩为什么会这么饿?(贫穷)

(4)说说那时的人们过着怎样的生活。(如有实物、图片或相关的文字资料则效果更好。)

教师激情演讲,渲染情景: 翻开人类的史册,我们才知道不管在昨天还是今天, 饥饿仍然威胁着人类。在埃塞俄比亚的难民营里,一个孩子已经衰弱得无法移动去寻找食物了。他快要死去的身体已经成为大群苍蝇的美食。你能想象他此刻最需要什么吗?同样,在炮火纷飞的阿富汗、巴勒斯坦、伊拉克,还有许许多多的儿童像文中小女孩一样饱受饥饿的折磨。谁能饱含感情地读读这两小节呢?指导课文朗读。

正因为如此,所以小女孩看到春天的荠菜才会如此高兴。你能有感情朗读第九自然段里的这些句子吗?

出示:“最使人感到饥饿的冬天过去了……别提有多好吃了。” 学生怀着愉悦、轻松的心情读。

探究主题2:而挖荠菜时的那种坦然的心情,更可以称得上是一种享受。

一、怎么会是一种坦然的心情?(我也不必担心有谁会拿着木棍凶狠地追赶我)

二、研读4-8自然段,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我因为饿掰了财主家的玉米棒子,被追赶跳入河里,游荡在田野上。)这件事的哪些地方使你很为她感到难过、伤心?

1、“那家伙立刻拿着粗木棍紧紧追来。”

“粗木棍”他要干嘛?(是为了追到了打起来解恨)多可怕啊!

2、我没命地逃,风在我耳边呼呼直响……便不顾一切……

“风呼呼直响”说明了什么?

“不顾一切”,不顾什么?多危险呐!

3、“冰凉的河水呛得我喘不过气来,脑后却传来一阵冷酷的笑声。”

谁在笑?

我在河里挣扎,他却在岸上笑,他真——

引导学生在读中求悟。抓住“立刻” “粗” “紧紧” “冷酷”,说明财主家的人十分凶残冷酷。那财主又是怎样的人?结合搜集的材料谈谈,加深对那个黑暗时代的认识。

4、“我独自一人游荡在田野上。……”那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啊?(配上哀愁舒缓的音乐)指名感情朗读第八自然段。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看,羊儿哗哗地叫着,乌鸦也呱呱地叫着回巢了,按理说——(我也应该回家了),而且我也已经听到妈妈在呼唤我,但是我却不敢回家,因为我怕——(妈妈知道)。我不是怕——(妈妈打我)。而是怕——(看见她那双哀愁的眼睛)。

5、“我怕妈妈知道。我并不是怕妈妈打我,而是怕看见她那双哀愁的眼睛。”

妈妈哀什么?愁什么?感受妈妈此时的心情。

身为一个母亲,却眼睁睁地看着孩子受饿、挨打,却无能为力。

6、如果你就是文中的小女孩,你会对村口呼唤你的妈妈说些什么?此时你最盼望什么?(向往能过上幸福自由的生活。)

7、所以“我”才会格外珍惜挖荠菜时的坦然心情。怀着愉悦、轻松的心情,有感情朗读句子:“而挖荠菜时的那种坦然的心情更可以称得上是一种享受……蓝天上白色的云朵。”

4、总结全文:

(1)请选择最让你感动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2)我们不能忘记历史,只有知道过去,才会让我们更加珍惜今天拥有的幸福生活。

第三教时

一、学习单元学习提示

二、读课文,用自然段段意归并法概括各段的段落大意。

三、背诵课文第九自然段。

四、作业本第7题。

《盼》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能分别用“简直、可是、渐渐”写句子,并能背诵第9、10自然段。

2、初步学会用自然段段意归并法概括段落大意。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旧社会农村贫苦人家孩子的苦、财主的恶。

教学重点:

用自然段段意归并法概括段落大意。

教学难点:

上面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另外,课文写的内容发生在旧社会,距当今儿童生活距离甚远,这对学生理解、体会本课的思想感情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2、学习课文1、9、10节,了解我对荠菜的特殊感情。

3、完成作业本1、2题。

教学过程:

一、揭题,提出问题

1、出示课题,齐读。

2、提问,筛选归纳:①荠菜是怎么样的?

②我为什么盼春天的荠菜?

3、解决①,存疑②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听录音,思考:我为什么盼春天的荠菜?并想想课文所写的情况发生在什么年代?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交流回答,了解大意。

三、学习第1节

过渡:我盼春天的荠菜,因为我对荠菜,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

1、指名读,专心听:你有什么问题要提?

2、提问,筛选归纳:①我对荠菜,有着一种什么样特殊的感情?

②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特殊的`感情?

四、指导阅读9、10节,理解我对荠菜的特殊感情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出了“我”对荠菜的特殊感情?(9、10节)

2、自由读,从哪些词句中你体会到了“我”对荠菜的“特殊感情”?请把这些词句划出来。

3、交流回答,把握以下3处:

②别提有多好吃

①我最喜欢荠菜

③心情坦然,是一种享受

(穿插提问:玉米面糊糊里,放上荠菜,加点盐花,味道真有那么好吃?--体会“饥不择食” “坦然”什么意思?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我挖荠菜时这种坦然的心情?--从动作描写、景物描写中去体会)

4、有感情地朗读9、10节。

5、小结:荠菜是一种野草,所以我挖荠菜时不用担心有人会凶狠地干涉,所以当时的心情是那么坦然,在“我”看来是一种难得的享受。这就是作者对荠菜的一份特殊感情。

那这种特殊的感情是怎么样产生的呢?我们下节课再讨论。

五、布置作业

完成作业本1、2题。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2--8节,感受旧社会农村贫苦人家孩子的苦、财主的恶。

2、有感情朗读全文,完成作业本3、5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有感情地朗读9、10节

2、导入:从这2个自然段中,我们已经知道了“我”对荠菜的这份特殊感情。那这种特殊的感情是怎么样产生的呢?这堂课咱们着重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指导阅读2、3节

1、默读,思考:从这2 个自然段中你读懂了什么?(我小时候馋是因为太饿。)

追问:我为什么那么饿?(受财主的剥削)

2、这和“我”对荠菜产生特殊感情有什么关系?(饥不择食:饿极了--别提有多好吃了)

三、指导阅读4--8节

1、默读,思考:写了一件什么事?

(我掰财主家的玉米棒子,被财主家人凶狠追赶而跳进河里,后来不敢回家,独自游荡在田野上。)

2、从这件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从哪里体会到的?

从两方面去体会:①财主的凶狠残酷:拿粗木棍紧紧追来冷酷地笑

②“我”的可怜悲惨:没命地逃不顾一切地跳挣扎扑腾爬

重点读议以下两个句子:

①……我实在没有勇气回去找,可又不敢回家。我怕妈妈知道。我并不是怕妈妈打我,我是怕看见妈妈那双哀愁的眼睛。

“哀愁”怎么理解?

妈妈知道了这件事为什么会哀愁?

(担心孩子会遭到财主的毒打;担心财主会借此逼债)

②太阳落山了,晚霞渐渐地退去。稍远处,羊儿咩咩地叫着,被赶回羊圈了。乌鸦也呱呱地叫着回巢去了。

这里为什么要写“羊儿回圈”、“ 乌鸦归巢”?

(衬托出被财主家人凶狠追赶后不敢回家的我独自一人游荡在田野的悲惨情景。)

3、有感情地朗读4--8节,体会财主的凶残和旧社会穷苦孩子的悲惨。

4、这一件事和我对荠菜产生特殊感情有什么关系?(我挖荠菜,不必担心财主家的人拿粗木棍凶狠地追赶我。我可以不时地抬头看看天空中……,树上……,蓝天上……多么自由啊!所以我盼春天的荠菜。)

5、再读课题

追问:同学们,我为什么盼春天的荠菜?你现在明白了吗?一是因为在旧社会,穷苦孩子吃不饱,穿不暖,而一到春天,荠菜可暂时充饥;二是因为荠菜是野草,不必担心财主家的人拿粗木棍凶狠地追赶,可以坦然地挖。所以在旧社会穷人家便特别喜欢荠菜,对荠菜的这种特殊感情便油然而生。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布置作业:

1、完成作业本3、5题

2、向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了解旧社会劳动人民的生活。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分段,用自然段段意归并法概括段落大意。

2、背诵第9、10自然段。

3、完成作业本4、6题

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二、分段,概括段落

1、自学“单元提示”,你学懂了什么?

用自然段段意归并法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

课文第二段的段意:我小时候馋是因为肚子饿。

2、结合果后习题3,概括第三段的段落大意。

(我掰财主家的玉米棒子,被财主家人凶狠追赶而跳进河里,后来不敢回家,独自游荡在田野上。)

3、研究讨论最后两个自然段要不要再分段。统一后,让学生独立概括第一、第四段的段落大意。

(一、我对荠菜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四、我喜欢荠菜不仅因为它好吃,更重要的是挖荠菜时坦然的心情是种享受。)

三、指导背诵第9、10自然段

重点指导背诵第9自然段。八句话,可以按如下的思路背诵:

①过渡句:冬--春⑤怎么吃

②总起句:春天带给我多大的希望啊!⑥……心情……

③总分句:田野里长满了各种野菜:……(四种)⑦不必担心

④我最喜欢荠菜。⑧不时地抬头

四、布置作业

1、背诵第9、10自然段。

2、完成作业本第6题。

《盼》教学设计 篇9

【教材分析】

《盼》是六年级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选自作家铁凝的第一本出版小说《夜路》,是一篇儿童文学类的小说。作者以孩子的视角,记述了得到新雨衣,渴望下雨到愿望实现——在雨中穿上了新雨衣的故事。用细腻的语言描述了小主人公情感和心理的变化,表现了童真童趣。

【教学目标】

1.疏通重难点字词的读音和写法。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厘清行文思路,感受小主人公因新雨衣而产生的“盼”。

3.通过捕捉环境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对话等描写,来感受小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

通过捕捉环境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对话等描写,来感受小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教学过程】

核心问题:作者如何围绕一个“盼”字展开描写,表现小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一、导入

【由标题“盼”字导入。】

“盼”字是什么意思,从目从分→眼睛黑白分明→直勾勾地看,眼巴巴地看

→内心的渴望→每一个“盼”的背后都有一个愿望,那么本文的小主人公蕾蕾,她“盼”的是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以“盼什么?”为主问题,引导梳理出文章结构。】

问题预设回答设计意图

主人公蕾蕾“盼”的是什么呢?

晴天多好啊,盼下雨干什么呢?下雨穿雨衣不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吗?有什么可盼的?(一般我们盼的事情,都是特别的、喜欢的或者是新鲜的)——插入作者的写作背景

哪里可以看出雨衣的特别?哪里可以看出我很喜欢?盼下雨

盼下雨穿雨衣

新雨衣很特别(怎么、竟然、不像)

我很喜欢(立刻,抖开)

文中第1、2节

新雨衣那么独特、我那么喜欢,所以我开始盼下雨,盼下雨穿新雨衣。

给大家2分钟时间,快速阅读全文,看看作者围绕“盼”字,写了哪些事。梳理一下情节,划分一下段落。找出文章围绕“盼”写的几件事情:

开始盼变天

盼到下雨却未能出门

盼到雨继续下终于如愿以偿

三、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以“怎么盼?”为主问题,引导关注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问题预设回答设计意图

新雨衣那么独特,“我”那么喜欢,所以开始盼下雨穿新雨衣,那么“我”是怎么“盼”的呢?在这个“盼”的过程中,“我”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自读课文,思考以上问题。

【阅读指导】回忆:文章可以借助什么来表达人物的情感呢?

板书学生提出的表达人物情感的词。

人物(心理、神态、动作、对话)、环境、其他(修辞、标点、句式等)

1、2节由老师带领,引导学生解读文章,剩下部分。由学生自主研读,结合学过的阅读技巧,和前三节的示范,尝试体会文中“我”的情感变化。

回顾全文,尝试结合“我”的情感变化,给“我”画一个心电图。

正是因为情感的高低起伏,充满变化,才会让人印象深刻(结合前文介绍的,作者成年时以儿童的视角记述这个故事,不是别的,而是这件事,必有它的特别之处,让人印象深刻。)才更加真实动人。整篇文字的背后,其实作者还想表达属于孩子的那一份童真童趣。也希望大家能永葆一份好奇心,永葆对生活的热情,永葆这一份童真童趣。高低起伏。见板书。引导学生感受“盼”的过程,心情是复杂的,是跌宕起伏的。

四、作业

1.本文题目为《盼》,若改为《我的新雨衣》,你觉得是否合适?请说说你的理由。

2.请以小组为单位,尝试改成小课本剧,并演绎出来,下节课展示。

二、教学实录(精彩片段

难点突破

教师出示问题: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是通过哪些具体事例来写“盼”的。

2.课文哪些地方具体描写了“盼”这一心理活动?选出你认为最生动的'两处,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学生思考,讨论。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

生:我看出了一个地方,就是第三自然段,这段的开头就说“我开始盼着变天。”

师:盼着变天,实际上是盼着做什么?

生:盼着穿新雨衣。

师:这一自然段里面,描写作者心理活动的地方谁来读一读?

生: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云彩吗?为什么我一有了雨衣,天气预报总是“晴”呢?

师:这里用了两个问句,为什么要用问句,直接说天上不长云彩,天不下雨好不好?

生:不好,这样说更能表现作者当时的心理活动。

师:如果你是小作者,你会怎样埋怨老天呢?

生:我也会用问句,老天呀,你怎么就是不下雨呀?

师:对,一定是这样的。谁还能看出写“盼”的事例?

生:大晴天的穿雨衣也算。

师:对,这当然是“盼”,作者说为了穿雨衣,她竟然热了一身汗。“盼”的心情可真是急切呀!那还有什么地方能看出作者在“盼”呢?

生:有一天,随着几声闷雷,头顶上真的落上了几个雨点儿。我兴奋地仰起头,甩打着书包就大步跑进了楼门。

师:你能说一说从哪几个词语中最能看出作者的兴奋劲儿吗?

生:甩打、大步、跑。

师:你注意到了,真不错。大家想一想,我们遇到了兴奋的事情会是怎样的表现呢?(跳起来)大家继续说。

生:我觉得作者和妈妈对话的那一部分都能看出作者“盼”的心情。

师:作者是找种种借口想出去,妈妈看透了她的心思,不想让她出去,于是就有了这一段很有意思的对话。我们请两位同学来表演一下好不好?谁来演妈妈,谁来演蕾蕾?(两名学生练习对话)

师:从这一部分我们都看出了蕾蕾一心想穿新雨衣,于是就说想去打酱油、炖肉、爸爸说要炖肉,但是妈妈却说自己把酱油带回来了、不炖肉,最终我也没得到妈妈的允许,只能是看着外面的雨,心里干着急。下面同位同学分角色来读一读这一段。

师:大家都很投入,一定体会到蕾蕾当时“盼”着出去的急切心情了。还有表现“盼”的地方吗?

生:蕾蕾希望雨先停下,等明天再下,这是不是“盼”?

师:同学们说一说,这是“盼”吗?生:“盼”着雨停下,“盼”着明天下,自己就可以穿雨衣了。我觉得这里也是写的“盼”。

师:对,太对了,分析得头头是道。

生:接下来的地方还是“盼”的一个表现,蕾蕾看见雨后的景色,想象着雨点淋在雨衣上的情景。因为“盼”所以才会这样想。

师:我们也有很多的“盼”,很多时候梦里还会出现,你有这样的体验吗?能和大家说一说吗?

生:我一直盼着放风筝,好几次都梦见自己在草地上放起了风筝,飞得好高好高,后来我都看不见了。

师:你这是“盼”飞心切呀!其他同学还有想说的吗?

生:我一直想有一个卡丁车,在外面一看见有人玩卡丁车,我就走不动,总要看上一会儿。

师:你这是“盼”驾心切,哈哈!刚才我们先从课文中找到了蕾蕾的“盼”穿新雨衣的几件事,然后有几位同学又讲出了自己心中的“盼”,应该知道:写文章要围绕中心意思选择事件来写,写最能表现中心的事例,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师:现在我们再来看第二个问题,找一找描写“盼”这一心理活动的地方。心理活动就是心里的想法。大家说一说吧!

生:每天在放学的路上我都这样想: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云彩吗?为什么我一有了雨衣,天气预报总是“晴”呢?

师:这两句话是心理活动描写。蕾蕾认为老天在和自己作对,故意不让自己有穿雨衣的机会,你们怎么看?

生:当然不是作对,只是蕾蕾一心“盼”着穿雨衣,太着急了,就认为是老天不给机会。

生:以前“晴”的天气很多,因为没想穿雨衣,所以没在意。

师:说得真精彩,比我说的还好,了不起!

生:心想,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

师:一般人都怕下雨,可蕾蕾说雨点儿打在头上是最美的事。我们从此处可以看出蕾蕾是多么“盼”呀!

生:你怎么就不向窗外看一眼呢?师:窗外有什么?(下雨了)向窗外看一眼有什么用?(知道外面下雨了。)知道又会怎样呢?(也许会同意让我穿上雨衣去外面玩一会儿。)

生:可雨点要是淋在淡绿色的雨衣上呢,那一定比珍珠玛瑙还好看。

师:这也是蕾蕾的心理活动,她一心想着穿新雨衣的事情。

生:还有一处:要是今天雨都下完了,那明天还有雨可下吗?最好还是留到明天吧。

师:虽然我们知道这种担心实在没必要,但这个句子逼真地写出了一个孩子天真的想法,她太想穿新雨衣了。

师:这些心理活动描写有什么好处呢?能更好地刻画人物,表达出人物的思想情感。同学们以后在写人或记事的文章中也要学习这种写法。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