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教学反思

笔构网

2025-07-30教案

请欣赏《愚公移山》教学反思(精选10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 篇1

《愚公移山》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寓言故事,其中愚公的精神影响了新中国一代代人的成长。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愚公的精神会受到人们的质疑。在初中学生心中,率先树立一个正确的愚公的人物形象,是课堂的重中之重。在教学策略上,我致力于以下四点:

一、突出核心问题,带动整体思路

在最早的设计稿中,我设计了大量的问题,比如“愚公为什么要移山?”、“他要把山移到哪里?”、“愚公遇到了哪些阻碍?”等等,大大小小的问题多达十几个,而且均以组的形式展示在课件中。因此第一次试讲犹如一场知识问答赛,而整个课堂都是在一问一答中缓慢推进,缺乏整体感。带教导师建议我将这些问题简化,尽可能用一个主要问题串联起其他的小问题,尽可能使目标指向更加明确。在导师的启发下,我将本节课的核心问题确定为“愚公是一个怎样的人”。围绕这个问题,可以去分析“平险有什么困难”,可以分析“智叟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两个问题的解答均可以过渡到愚公的人物形象分析上,同时也可以引出“对比”和“衬托”这两种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于是,课堂的整体思路一下子清晰了许多,问题之间的联系性也得到了加强。

二、强调朗读过程,调动学生情绪

朗诵是我的专长,在日常的课程中,我常常示范朗读,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朗诵的前提是理解文章,进一步则是情绪的感染。在认识“愚公是一个怎样的人”后,我要求学生体会愚公移山的精神。完成这一步骤需要学生情绪的感染,因此在课堂中我格外强调阅读的过程。第一遍读是齐读,为的是晓知内容;第二遍读是自读,为的是品味思想内涵;第三遍读是诵读,为的是激发学生的情绪,同时检测学生的理解程度。于是,我特意设计了三段需要重点诵读的内容,从而使学生深刻地体悟:平险过程中的困难险阻、智叟的目光短浅和愚公的坚定信念。从这几个阅读过程中可以发现,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不断的深化,学生们的阅读积极性也得到了逐步加强。

三、抓住原文词句,坚持文本出发

在一些课例中,教师往往引导学生去讨论“愚公愚不愚”的问题,有的甚至会引导学生讨论愚公该不该搬家的问题。这样的引导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学生的思维,但却犯了脱离文本的错误。这是用一种极其现代的功利性的思维去解读古文,必然不能深刻理解原文宣扬的精神品质。我觉得,学习文言文,必须要先沉潜进文本之中,抛开现代人的惯常的思维观念,回归“文本的语词世界”。在具体分析的过程中,我要求学生从文章的具体语句中寻找结论的依据,同时我会对这些语句中的一些词语进行追问,并通过细节之处引导学生把握内容、理清思路。如关于智叟人物形象的推测,我就是从语言描写入手,从具体的语境入手,用句式和语气揣摩人物的心里和性格。

四、追求导入创新,敢从标题入手

在本课的设计中,我比较自豪的.一处在于导入的设计。在导入中,我请同学们对标题“愚公移山”点上标点,表达自己第一次看到这个标题的想法。有同学点上感叹号,表示对这一举动的惊叹,有同学点上问号,表示对这一举动的质疑。而这个导入是课程结语的一个铺垫,在课程结束时,我依然让学生给这个标题点上标点,以表达他们学完课文后的想法。有的同学在“愚”上点上双引号,认为愚公并不愚;有的依然点上感叹号,表达对他精神品质的赞扬。这一设计前后呼应,先是以学生的情感判断为导引,引导走向一个更贴近文本的愚公形象。本课结束前,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的时刻,再次给予学生表达看法的机会。

在课后的交流和评课中,我也体悟到本课的不足。在本课开始前,我曾用了3分钟时间检测学生预习的成果,比如通假字、特殊句式、重要的实词。设计的目的在于将一些难以理解的字词进行强调,以便课文内容的分析。然而今天的文言文教学需要教师将文言字词的学习进行分类处理,比如需要炼字炼句、具体分析的要带进文章深入解析,对生僻的难词难句的学习可以直接让学生参阅注释进行记忆。因此,我将所有注释均呈现在课前预习中,仅通过课前的几分钟进行强调,是难以引导所有学生进行有效而全面记忆的,而对于部分预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文言文字词的学习可能会因此而滞后。对此,在未来的教学中,我要尤为注意,对文言字词要分类解决,加强有效性。此外在本次课程的最后我设计了一道作业题,是要求学生思考:如果没有天帝神仙的帮助,愚公是否可以完成移山这一壮举?当初预设的答案是“依然可以”,因为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在体悟了愚公精神后,必然对愚公敬佩有加,也必然对他的事业抱有坚定的必胜决心。可是,同学认为他不能,理由是“等愚公的后人进入现代社会,那现代社会会产生惰性,所以不会”,由此看来,该学生依然没有体会到文言文学习之初的一个特征,那就是尽量抛开现代的话语语境和现代的思维观念,去理解文言文的思想内涵。这种现象的出现值得我多加反思。

从备课到上课,从上课到反思,我思考了很多,也感悟了不少。尤其在导师的启发和帮助下,我深刻地领略到,设计核心问题的重要性。核心问题能够有力地牵动整篇文章的感知和理解,凝聚学生的阅读注意,理清学生的思路。同时我也识到,文言文的教学必须要重视“朗读”这一步骤,而且要多多地读、甚至“狠狠”地读,读出文意、读出感情、读出味道,因为只有“读”才能使学生暂时忘却现代话语语境,暂时离开纯现代的思维方式,从而真正地沉浸在文本之中,体悟文中人物的精神和智慧。虽然考评课上完了,我长舒一口气,但正因为上完了,我依然体味到了新的压力,因为在课堂内外出现的很多问题都是值得我去推敲、去反思、去纠正的,我要以更为充沛的精力和坚定的决心投入到语文教学过程中去,不断提升自己的各方面修养,引导学生去感知一个原汁原味的语文课。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 篇2

《愚公移山》是篇传统的老课文,故事情节简单,大概的内容学生早知,经典的教法也有很多。我本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来设计这节公开课。采用提问教学法。教这篇课文时,我提出了几个问题。这则寓言一共写了哪些人物?老愚公有多大年纪了等,这样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学生的读。读是传统语文教学的法宝。在对人物进行分析时,我主要分析了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愚公的妻子和智叟。从感情,语气,称谓等各个方面引导学生体会两者的不同。在此基础上,请同学们分角色来朗读,学生兴趣较高。然后用课本剧的形式表演课文,借以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

总体来说,这堂课基本上完成了本课的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课前预习效果较好,大部分都很积极主动,课堂上能踊跃发言,学习兴趣浓厚。由于听到下课铃声,匆忙之间把“神话”写成了“神化”,拓展的内容没有时间进行,对于欠缺的地方,争取在以后的教学中逐步改进。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 篇3

《愚公移山》是一篇家喻户晓的名篇寓言故事,它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篇幅短小,特别是经毛泽东1945年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闭幕词中引用这个寓言故事后,“愚公移山”的成语更是脍炙人口,为国人所喜用。现结合本课的教学实践作如下反思:

一、教学特色

《愚公移山》是篇传统的老课文,故事情节简单,大概的内容学生早知,经典的教法也有很多,所以我在准备上这篇课文之前,脑子里一直在思考如何使我的课堂教学对学生有吸引力,如何在教学中体现新课标的理念。考虑再三,决定还是引导学生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去感受课文。具体做到了以下几点:

1、鼓励学生自由和有创意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寓言故事浅显易懂,情节吸引人,中心人物是愚公,中心事件是移山。在文中对愚公的移山壮举早有争论,最反对的人物是智叟,智叟认为愚公移山是一件极为愚蠢的行为。文中的智叟是以自作聪明、目光短浅的艺术形象出现的,而愚公却站得高,看得远,考虑问题十分周密,也就是愚公不愚,智叟不智。用今天的眼光看,愚公的`行为到底愚不愚蠢,教学中以此为切入口,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的挑战欲、征服欲,围绕中心展开辩论,鼓励创新。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有条理,不偏离话题,发表意见有针对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围绕中心说话的能力。

2、介入生活体验,启发思考和感悟,进行艺术再创造。这则寓言是把奇特的钥匙,打开了学生的智慧之门,给了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也启迪了他们对人生的思考。鼓励学生们拿起手中的笔,写下自己的感受或者进行艺术再造。在前面辩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梳理自己的观点,深入思考和感悟,写出阅读札记,可以是小议论文,也可以是读后感,还可以介入生活体验,运用联想和想像,来进行艺术再创造写作训练。这一安排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是阅读最高境界的体现。

二、教学失误

1、教学中没能引导学生明确寓言的特点及作用。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人或其他生物,寓深奥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中。好的寓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愚公移山》是一则长期在人们中流传的好寓言,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明确寓言特点及作用。而在本课教学内容设计中却缺少了这一部分,我感觉是一项很大的失误。

2、在教学中没有设计重点品味愚公这一艺术形象的环节。太行、王屋既高又大,而愚公仅以全家的力量来移山,这在一般人看来,已经是“愚蠢”的了。运土石,地点是“渤海之尾,隐土之北”,路程如此遥远,而帮助他们来移山的只有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往返一次需时一年,这又进一步显示了愚公之“愚”。但所有这些,仅仅是事物的表象。及至智叟前来阻止移山,愚公说出了“子子孙孙无穷馈也,而山不加增”的道理,他的形象霎时变得高大起来——原来他的见解远远超出一般人之上,他是“大智若愚”的!这种随着情节的发展由表及里地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但是我在教学设计时却偏偏忽视了这一点,是阅读教学的一大缺憾。

三、改进措施

1、反复朗读、记诵,逐步积累语言材料,培养文言语感。

2、合作探究,运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评价作品的积极意义与历史的局限,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3、补充讲解有关寓言的文体知识,对本文愚公形象特点及由表及里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作具体讲解。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 篇4

九年级的最后一篇文言文了,我希望给学生一个圆满的结局。让优等生有学习文言文的后续能力,让中等生爱上文言文,让后进生不讨厌文言文。

以往教学文言文我都习惯先疏通文意,再分析文章内容。翻译时学生先自己翻译,老师投影上显出重点字词,学生做笔记,再抽学生逐句翻译。这个班是我这学期新接的班级,他们习惯了老师投影重点词语,他们记笔记。甚至有时如果你的重点词语少了,他们还不习惯,我佩服之前的老师培养他们记笔记的习惯很好,但我又觉得满篇的重点词语,还有重点吗?如果是长文章就一边翻译一边理解内容,逐段进行,可那样文章又缺乏了整体感,显得支离破碎。记得上《陈涉世家》一个周,自己都快吐了,何况学生,他们多烦,还指望他们喜欢文言文?总之,文言文在翻译上费时多,可一旦考试,学生在词语解释,句子翻译方面仍然问题多多。文言文一直是不能言说的伤。我一直纠结,一直思考是否有个新路子。

听了君姐的讲座《一路修行讲语文》,看了君姐《青春课堂》、《王君讲语文》等,君姐多次提到《狼》一课的教学颇受钱梦龙老先生《愚公移山》的影响,于是拜读了君姐《狼》的教学实录,又搜索到钱老先生的《愚公移山》的教学实录,于是有了一些启发,有了一些尝试。

第一课时我让学生自由朗读、全班齐读、分小组读、分人物角色读,熟读了以后,让学生自己结合课下注释先翻译,翻译时做批注勾画,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接着又让学生在组内交流自己的疑惑。在巡视过程中也有学生不时问我问题,我也会引导他们自己去解决问题。比如有一个小组有个学生问到:“面山而居”的“而”字怎么理解,于是我引导他先理解这句话的大意,他明白“而”字不翻译,那么是什么用法了?我进一步引导他“面山”表明了愚公居住的?生答:“地方。”“我知道了,表修饰。”这时我分明看到学生兴奋的表情。当学生们小组交流完了后,我让学生把自己还有拿不准的.疑惑在全班提问,生生互答,或生问师答,最后我又问学生。通过多重对话掌握词意、句意。我感觉这样比抽学生一句句翻译更能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帮助他们记忆。

第二课时,我以听写和口答的形式强调两三个重点词语,我抽了两个平时懒惰的学生黑板上听写“始龀”,其余学生在下面写。其中有个学生没写对,我就让他下去抄写五遍,交给组长检查。又抽查了“箕畚”、“厝”的意思,翻译“以君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再次强化学生对字词句的掌握。接着从标题入手分析文章内容,并将词句理解融入其中。我设计了几个问题:(1)愚公年龄如何?(2)移的是什么山?(3)移山到哪里?(4)大家伙支持吗?(5)哪些人参与移山?(6)移山的周期怎样?(7)有人反对吗?(8)移山的结果。

我是这样操作的,先问学生愚公的年龄,学生在下面七嘴八舌,有说“年且九十”,有说“将近九十”,我又追问了一句“且”是什么意思?抽生答:“将近”。那么短短的四个字写出了“愚公?”“年龄大,力气小,能力不足。”接着问学生移的什么山?“太行、王屋二山”“山是怎样的”“方七百里,高万仞”师问:“方是什么意思”生答“面积,方圆”,“万仞”“很高”,“保留,不用换算为现代单位更符合原文的表达效果”生说“夸张”,师问“这两句写出了山?”生答“又高又大”,师问:“有什么意味”,生答:“困难艰巨”。这样将词句意和文章内容紧密结合了,学生不会觉得那么枯燥。

这只是该堂课的一个小点。我认为这堂课的亮点在于品析愚公妻和智叟这两个人物上。依次学习了上面提到的前六个问题后,我问学生有人反对移山吗?生答“有”,师问“谁”。有人答“愚公妻”(这样的答的学生只是按照课文顺序,没有动脑筋),有人答“智叟”。我让学生从文中找依据证明自己的理解。很多学生找到“献疑”、“笑而止之”,是谁反对就不言而喻了。接着我让学生找到愚公妻和智叟话自由朗读,体会两人语言的异同;抽学生翻译句子,进一步加强语句的理解。再让学生分析这两个人物说话的语气,进一步分析人物的态度;学生对人物形象有把握了,再让女同学读愚公妻的话,男同学读智叟的话,又单独抽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无论读者还是听者都能体会到愚公妻的关切担忧,智叟的嘲笑讥讽。在朗朗的书声中,结束了这堂课。

下课后,有同学到办公室来问我:“老师,明天还要分角色朗读课文吗?”我说:“你想读?”,生点了点头。我说:“好啊!”要知道刚接手这个班的时候,他们都习惯全班齐读,自由朗读就是鸦雀无声,如果是个别朗读,嘴里都说着别人的名字。看到学生们这样的表现,我的内心是喜悦的。记得有这样一句话:“一堂好的课是让学生课前有期待,课中有享受,课后有回味。”

第三课时,我又从检查词句入手。“贵阳”这个地名的来历,让学生巩固“阳”、“阴”的意思。转入到内容分析。愚公妻和智叟话很相似,可我们却从中读出了两人不同的态度,我们要善于抓语言的变化。再引导分析“跳往助之”的“跳”这一细节的效果。小孩与愚公对比,那么小孩这一形象对于愚公这一形象起什么作用?重点放在愚公与智叟的比较上。方法类似分析愚公妻和智叟,抽学生朗读翻译愚公说的话、智叟说的话,顺理成章体会到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两个人物形象自然理出来了。故事的寓意也领会了。再探究神话的结尾,拓展“现代科技高速发展,不用人力,甚至也可以采用搬家的方法了,还需不需要发扬愚公精神?”学生谈得积极踊跃,还意犹未竟,有学生说:“这篇文章学完了?”

这篇文章之所以学完后学生还有回味,我想主要成功之处在于将文章内容和词句翻译自然结合,朗读到位。特别是两组语言,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自己领会。本文教学原计划两课时完成的,结果用了三课时是不是费时太多了?假如第一课时答疑解惑时间安排紧凑些,第二课时着重品读愚公妻与智叟的语言、愚公与智叟的对话,这样是否课堂严谨、重点更突出。但是看着学生课堂上积极踊跃的样子,我实在不忍心打断他们的兴致。

课堂总是遗憾的,但我愿追求即使是不完美的创新,也不要固步自封。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 篇5

(1)辩论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翁,而教师却成了课堂的发现者、开发者、欣赏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整个教学片过程当中我自始至终没有去干涉学生的学习行为,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中质疑、争辩……。我只是在规范学生学习行为,维护课堂秩序方面,作了适当的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言,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甚至从现在和将来去思考,可以看出学生是思考了,是探究了,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使课堂成了他们学习的演练场。

(2)开放式教学思想的体现。新课程所提出的开放式教学思想的渗透,并不是放任学生,而是对教材的开放,对学生评价的`开放,提倡多元化教学,这当中包括学生对教材的不同体验和感受。以上教学片段就是体现了学生对课文人物的不同理解,从不同角度去欣赏。教师并没有否认学生的看法,只要学生不反党,不违法,不违反人性,追求真、善、美,他的回答,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对学生的评价不再是以教师一言定论,而是建立了生生、师生等交互网式的评价,还可以在评价空间上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3)辩论有利于学生形成独立见解,张扬个性,不唯师、不唯高。辩论会中,学生支持哪方面观点都行。我们先不管学生的观点对不对、论据是否充分。单就他们那种多角度、立体地、独立地思考问题的方式,不迷信权威、不迷信老师的敢于挑战的精神,就足以让我们欣慰了。

(4)辩论,不仅给学生各抒己见表现自我的机会,培养他们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还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学生要想有力地反驳对方,必须要认真听取对方的观点和证明其观点的论据。更需要迅速分析思考,迅速地找出对方的疏漏之处即“抓小辫子”才结合自己的资料加以反驳。这样对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要比我们平时一问一答更加立竿见影。辩论会上学生那铿锵有力、咄咄逼人的辩词频频出现。有的学生甚至能一连说出十来个反问句,大有不把对方问得哑口无言不罢休之感。而每每此时这些同学总能得到来自双方辩手的掌声,这对他们又是极大的鼓励。他们互相启发、互相学习,互相认同,互相接纳,培养了合作精神。

“辩论式教学”是具有现代意识的一种探索未知的教学方式,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中,尤其值得研究的一种教学艺术,如何使这门艺术更精湛,臻于完美,还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究,去实践……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 篇6

《愚公移山》是一篇传统的课文,讲述了一个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大概的情节内容学生比较熟悉。在教学上,疏通文意不是一个难题,只要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解释难词、难句,掌握故事大意就没问题了。因此,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用现代的眼光客观评价愚公及愚公精神这个方面。

作为一篇寓言,《愚公移山》故事情节简单,但揭示的寓意却是深刻的,正如教学参考书里所说的:“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那怎样引导学生理解这一点呢?我打算结合课后的练习题采取辩论的方式,作为这一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口。练习题目的内容如下:有人说:“谁说愚公不愚?我看就很愚!高山挡了路,增加去挖山本来就很傻,为什么还叫子子孙孙去吃这苦头呢?绕山开道或者干脆搬家不就行了吗?你对此怎么看的?我本以为学生的讨论会很激烈。没想到,意外的'情况出现了。但我提出“愚公移山是否很愚蠢?”这个辩题并要求学生挑选加入正反双方时,学生纷纷表示没法辩论下去,因为他们都赞成练习题里的说法,认为愚公很愚蠢,根本不应该移山,更不应该连累子孙受苦。学生还说,如果真要辩论,只能是他们当正方,证明“愚公很愚”;我当反方,证明“愚公不愚”。

当时,我没想到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时也不知道如何处理,就同意了他们的建议,我跟全班学生辩论。于是,我根据教案的内容,从“愚公懂得人力可以战胜自然的道理,并付诸实践,不怕困难”“搬家就是逃避困难,屈服于自然,甘心做自然的奴隶”两方面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最后,表面上我似乎说服了学生,他们对文章的所谓寓意也没有再持反对意见。但我的心里,还是觉得没有底:他们真的接受这样的观点?或许这只是教参或我自己强加给他们的观点而已。

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从图书馆借了一本语文教学研究方面的杂志,里面有一篇文章,具体的题目我忘记了,内容就是讲《愚公移山》这篇寓言的寓意的。文章的观点很有参考价值,让我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那篇文章的作者认为:《愚公移山》选自《列子》,而根据有关的史料,《列子》其实也是一部反映道家思想的哲学著作,列子提倡的其中一种哲学观点就是——物质之间的强弱、大小、粗细等是相对的,同一件事对甲而言可能很困难,但对乙而言却可能很容易。同样道理,移山对愚公来说是很难的,但对神仙而已却是易如反掌。虽然这只是一家之言,也从根本上抹杀了我们传统上《愚公移山》的所谓教育意义,但从这个角度来去理解愚公移山,我觉得还是比较容易让人接受的。虽说“文以载道“,但我认为文学作品不一定都要蕴涵一定的教育功用,文学也自己的独立性。而且,从这个角度切入,也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多角度、有创意地看问题。

如果没有这次偶尔的阅读,也许我对《愚公移山》的理解只会停留在教参所提供的资料的层面上,也无法让学生真正地信服。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多阅读有关的书籍和杂志,多了解自己学科的新动向、新理念、新观点,并适当地运用到我们的教学活动中,这样我们的教学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 篇7

根据要求教和学都要利用尽可能多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引下主动探索发现新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创新思维。这堂课老师讲得少,学生读得多、说得多、想得多、练得多;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能恰到好处的为课堂教学服务,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基本上能领会文章的寓意,认识到愚公精神的伟大,并表示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活动中,学习愚公精神:立定志向、排除万难、争取胜利;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们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快乐的体验和情感的熏陶。

教学重点是实词的掌握,通过课前预习、随堂检测,依靠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老师的指导,学生掌握了课文内容;教学难点是文章寓意的把握,通过联系实践和老师启发引导,学生理解了文章的主旨。

《愚公移山》很有意思的是愚公与智叟孰智孰愚的讨论了。放手让学生去谈,学生可以谈出很多精彩的见解。教师的工作是在学生略显零乱的回答中梳理归纳思维的脉络,帮助学生抓住问题的本质,提升思维的品质。

“联想迁移”和“课外练笔”两部分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能将课堂学习和课外阅读有机集合起来,能把阅读和写作紧密结合起来。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 篇8

《愚公移山》是一篇传统的老课文,故事情节简单,大概的内容学生早知,经典的教法也有很多,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决定引导学生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去感受课文。寓言故事情节简单,揭示的寓意是深刻的',从寓意中获得人生的启迪,也是优秀寓言的魅力所在。引导学生用现在的眼光客观评价愚公,对此展开辩论,最后得出结论:崇尚愚公移山的精神,但不能愚蠢地蛮干。办事要有勇,要知道变通。

文言文的理解是建立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的,通过朗读来增进理解。在掌握了故事大意、理解难词、难句的基础上反复朗读课文,不仅可以加深对文意的理解,而且有助于语感的培养,有助于文言文语句及知识的积累。

在评价愚公的行为是否愚蠢的问题上,要有意识地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多角度、有创意地看问题。学生能自觉地有针对性地发言,自信、负责地表达观点,口语交际能力也得到很好的培养。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 篇9

今天学习《愚公移山》第一课时, 对于“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有什么作用?,第五组同学讲解为:说明愚公移山得到众人的拥护与支持,并与下文的智叟形成对比,增强讽刺效果。此时,班长陈洪凡提出异议,说:“这不能说明移山得到众人的拥护。”一石击起千层浪,有的同学露出鄙夷的神色,有的同学不知所措,有的同学开始议论,我突然也感到诧异,因为自己做学生时老师就这样讲的,而且教了几年,一直都理解为 “说明愚公移山得到众人的拥护与支持 。”因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学参考书》九年级下册(P311页)就是这样解释的:“京城氏之子帮助移山,也具有深长的含义。既表明愚公的事业受到众人的拥护,连儿童也欣然参与,也是为了和下文的智叟形成强烈的对比,加强了讽刺的艺术效果。”此时我连忙追问:“为什么呢?”陈洪凡同学解释到:“这个村里不可能只有一个小孩子,为什么没有大人来参加移山,这恰恰说明愚公移山没有得到众人的拥护。”这时,卓盛同学补充说:“始龀,跳往助之”说明小孩很贪玩,因为好玩是小孩子的天性。这时,大家茅塞顿开,这时下课的铃声也响了。今天这节课是本学期开始到现在,我最有收获和成就感的一课,也是再一次让自己深刻审视语文教学的一课。

“始龀,跳往助之”说明愚公移山没有得到众人的拥护。假设大家都能理解愚公的做法,纷纷参加移山,那么就不能突显出愚公的高大形象和伟大的愚公精神。愚公移山的精神是一种不怕困难,敢于斗争,坚持奋斗的精神。正是常人不敢做不敢想,而作为一个年且九十的愚公不仅想了还做了,才显得愚公的伟大。这不也是对世人的讽刺吗?也正因为大家都不拥护,说明当时世风中缺乏一种斗天斗地的英雄主义精神,才有人塑造了一个 “愚公”的英雄形象,尤如吴承恩在《西游记》中塑造的孙悟空形象。这也使这篇寓言故事有了它的时代意义。其实,下文的智叟只不过是众多不拥护愚公移山反而嘲讽愚公人员中的一个。

其实,愚公移山不仅仅没有得到众人的拥护与支持,甚至连他的家人都不支持。我对《教参》(P311页)中“当他提出移山,并向全家描绘‘平险’后天险变通途的美好 图景时,立即得到全家 的支持和拥护。‘杂然相许’,使人想到一家人我争先恐后,纷纷表态的生动情景。”提出不同看法。首先,对“杂然相许”本身产生了疑惑。因为这是移山,在古代那种生产力还很落后的情况下,是人想都不敢想的,就是在当下也不过是开山钻洞。其次,“杂然”书下解释为“纷纷的样子”,说明人很多,《教参》本课的“疑难排解2”中写到“北山愚公的家庭人囗多,发表意见的人也多,因此用‘杂然’是很形象的。”即然人很多,那么为什么下文却写“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家里人议事的时侯人很多,做事的时侯却只有三个人,为什么呢?我想:大家心理其实并不真心实意地想移山,可能只是因为迫于家里最高权威者愚公的命令和对愚公孝心与关心才囗答应的。所以说愚公移山时,不是众人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去移山,移山的情景不是热火朝天,相反应该是寂廖无人似的凄惨情景。大家可以想一想:一个白发苍苍的老汉、几个蓬头垢面的'汉子、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在高成仞的大山脚下倒腾。所以课文最后“帝感其诚”。正因为明之不可为而为之,才显得愚公气魄过人,面对无比艰巨的任务毫无惧色,而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也才显得愚公勇气可佳,信念执著,心智成熟,也才能感动天帝,值得后人传颂与继承。

纵上所述,我又产生如下思考:

在我们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不仅仅只有是与非两种选择,其实在是与非之间还绝大多数未知数。就像愚公与智叟,这中间还有很多人,可能有一部分人也像智叟一样,只是智叟站出来当面指责的愚公,可能还有一部分人只是站在一旁把这作为茶余饭后的笑谈,还有的人内心同情支持愚公,但是行动上怕受了个罪怕被人嘲讽。世上的智叟多愚公少。

《愚公移山》是一篇精典课文。为什么自己做学生时没有发现,做老师后备课没有发现,以前教过的学生没有提出异议呢?首先是对教参权威的盲目崇拜,缺乏批判性思维。其次,自己对文本的解读缺少一种独立性。第三,传统教学方法对学生的思维开发缺少一种自由民主的氛围,没有让每一位学生说出自己独特的想法。第四,以前学生或其他学生没有深入地结合生活现实来思考问题。只是依赖资料书,人云亦云罢了。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 篇10

九年级的最后一篇文言文了,我希望给学生一个圆满的结局。让优等生有学习文言文的后续能力,让中等生爱上文言文,让后进生不讨厌文言文。

以往教学文言文我都习惯先疏通文意,再分析文章内容。翻译时学生先自己翻译,老师投影上显出重点字词,学生做笔记,再抽学生逐句翻译。这个班是我这学期新接的班级,他们习惯了老师投影重点词语,他们记笔记。甚至有时如果你的重点词语少了,他们还不习惯,我佩服之前的老师培养他们记笔记的习惯很好,但我又觉得满篇的重点词语,还有重点吗?如果是长文章就一边翻译一边理解内容,逐段进行,可那样文章又缺乏了整体感,显得支离破碎。记得上《陈涉世家》一个周,自己都快吐了,何况学生,他们多烦,还指望他们喜欢文言文?总之,文言文在翻译上费时多,可一旦考试,学生在词语解释,句子翻译方面仍然问题多多。文言文一直是不能言说的伤。我一直纠结,一直思考是否有个新路子。

听了君姐的讲座《一路修行讲语文》,看了君姐《青春课堂》、《王君讲语文》等,君姐多次提到《狼》一课的教学颇受钱梦龙老先生《愚公移山》的影响,于是拜读了君姐《狼》的教学实录,又搜索到钱老先生的《愚公移山》的教学实录,于是有了一些启发,有了一些尝试。

第一课时我让学生自由朗读、全班齐读、分小组读、分人物角色读,熟读了以后,让学生自己结合课下注释先翻译,翻译时做批注勾画,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接着又让学生在组内交流自己的疑惑。在巡视过程中也有学生不时问我问题,我也会引导他们自己去解决问题。比如有一个小组有个学生问到:“面山而居”的“而”字怎么理解,于是我引导他先理解这句话的大意,他明白“而”字不翻译,那么是什么用法了?我进一步引导他“面山”表明了愚公居住的?生答:“地方。”“我知道了,表修饰。”这时我分明看到学生兴奋的表情。当学生们小组交流完了后,我让学生把自己还有拿不准的疑惑在全班提问,生生互答,或生问师答,最后我又问学生。通过多重对话掌握词意、句意。我感觉这样比抽学生一句句翻译更能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帮助他们记忆。

第二课时,我以听写和口答的形式强调两三个重点词语,我抽了两个平时懒惰的学生黑板上听写“始龀”,其余学生在下面写。其中有个学生没写对,我就让他下去抄写五遍,交给组长检查。又抽查了“箕畚”、“厝”的意思,翻译“以君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再次强化学生对字词句的掌握。接着从标题入手分析文章内容,并将词句理解融入其中。我设计了几个问题:(1)愚公年龄如何?(2)移的是什么山?(3)移山到哪里?(4)大家伙支持吗?(5)哪些人参与移山?(6)移山的周期怎样?(7)有人反对吗?(8)移山的结果。

我是这样操作的,先问学生愚公的年龄,学生在下面七嘴八舌,有说“年且九十”,有说“将近九十”,我又追问了一句“且”是什么意思?抽生答:“将近”。那么短短的四个字写出了“愚公?”“年龄大,力气小,能力不足。”接着问学生移的什么山?“太行、王屋二山”“山是怎样的”“方七百里,高万仞”师问:“方是什么意思”生答“面积,方圆”,“万仞”“很高”,“保留,不用换算为现代单位更符合原文的表达效果”生说“夸张”,师问“这两句写出了山?”生答“又高又大”,师问:“有什么意味”,生答:“困难艰巨”。这样将词句意和文章内容紧密结合了,学生不会觉得那么枯燥。

这只是该堂课的一个小点。我认为这堂课的亮点在于品析愚公妻和智叟这两个人物上。依次学习了上面提到的前六个问题后,我问学生有人反对移山吗?生答“有”,师问“谁”。有人答“愚公妻”(这样的答的学生只是按照课文顺序,没有动脑筋),有人答“智叟”。我让学生从文中找依据证明自己的理解。很多学生找到“献疑”、“笑而止之”,是谁反对就不言而喻了。接着我让学生找到愚公妻和智叟话自由朗读,体会两人语言的异同;抽学生翻译句子,进一步加强语句的理解。再让学生分析这两个人物说话的语气,进一步分析人物的`态度;学生对人物形象有把握了,再让女同学读愚公妻的话,男同学读智叟的话,又单独抽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无论读者还是听者都能体会到愚公妻的关切担忧,智叟的嘲笑讥讽。在朗朗的书声中,结束了这堂课。

下课后,有同学到办公室来问我:“老师,明天还要分角色朗读课文吗?”我说:“你想读?”,生点了点头。我说:“好啊!”要知道刚接手这个班的时候,他们都习惯全班齐读,自由朗读就是鸦雀无声,如果是个别朗读,嘴里都说着别人的名字。看到学生们这样的表现,我的内心是喜悦的。记得有这样一句话:“一堂好的课是让学生课前有期待,课中有享受,课后有回味。”

第三课时,我又从检查词句入手。“贵阳”这个地名的来历,让学生巩固“阳”、“阴”的意思。转入到内容分析。愚公妻和智叟话很相似,可我们却从中读出了两人不同的态度,我们要善于抓语言的变化。再引导分析“跳往助之”的“跳”这一细节的效果。小孩与愚公对比,那么小孩这一形象对于愚公这一形象起什么作用?重点放在愚公与智叟的比较上。方法类似分析愚公妻和智叟,抽学生朗读翻译愚公说的话、智叟说的话,顺理成章体会到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两个人物形象自然理出来了。故事的寓意也领会了。再探究神话的结尾,拓展“现代科技高速发展,不用人力,甚至也可以采用搬家的方法了,还需不需要发扬愚公精神?”学生谈得积极踊跃,还意犹未竟,有学生说:“这篇文章学完了?”

这篇文章之所以学完后学生还有回味,我想主要成功之处在于将文章内容和词句翻译自然结合,朗读到位。特别是两组语言,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自己领会。本文教学原计划两课时完成的,结果用了三课时是不是费时太多了?假如第一课时答疑解惑时间安排紧凑些,第二课时着重品读愚公妻与智叟的语言、愚公与智叟的对话,这样是否课堂严谨、重点更突出。但是看着学生课堂上积极踊跃的样子,我实在不忍心打断他们的兴致。

课堂总是遗憾的,但我愿追求即使是不完美的创新,也不要固步自封。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