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涉江采芙蓉》优秀教学设计(精选7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涉江采芙蓉》优秀教学设计 篇1
《涉江采芙蓉》优秀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涉江采芙蓉》优秀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涉江采芙蓉》优秀教学设计 篇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引导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3、引导学生体悟“悬想〞(对写法)的手法,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体悟“悬想〞,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课时
一课时
四、教学方法
吟诵赏析法 探究与讨论
五、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到达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组织学生,了解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文人五言诗。
三、吟诵本诗,整体感知本诗,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 诗歌鉴赏品味
提示:诗歌鉴赏方法与步骤:
(一)读顺畅,通大意。
(二)找意象,品意境。
(三)找诗眼,抓主旨。
(四)依景情,析手法。
1、听读诗歌,诵读指导。
五言诗的断句:二三字格式,二一二格式
本诗歌采用二三字式断句,但在朗读的时候可以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
2、学生齐读,感知大意。
3、学生齐读译文,再次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内涵。
4、思考:
(1)诗中主要借助哪些意象来表达情感?
(2)找出本诗的“诗眼〞,并概括主旨。
五、 问题探究
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那么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统一)
六、拓展与稳固
对写法(悬想的写法)
七、作业
1、背诵诗歌。
2、类诗比拟阅读:《课时作业》
《涉江采芙蓉》优秀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涉江采芙蓉》优秀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涉江采芙蓉》优秀教学设计 篇3
《涉江采芙蓉》是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八单元古诗诵读中的第二篇,它出自《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对于《诗经》的四言,五言诗虽只增加了一个字,但诗歌的音韵、节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习此诗,对于学生了解诗歌的演变是有帮助的,可以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因此,它十分重要。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背诵诗歌。
2.把握诗歌中的基本意象,能够正确理解诗歌的主题意义。
3.能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探究诗歌的表现手法。
4.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积淀人文素养。
二、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流变,了解“古诗”与五言诗的关系。
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诗歌中的基本意象,能够正确理解诗歌的主题意义。明白诗歌中重要字词的读音及意思。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审美鉴赏与创造:运用翻译理解的方法描摹诗歌所反映的内容,能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探究诗歌的表现手法。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及意境。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积淀人文素养。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学生通过小学、初中的系统学习和本册古诗部分的集中学习,有了一定的古诗鉴赏能力,这首诗歌在内容上难度不大,可以做多角度解读。可在课前鼓励学生作个性化解读,引导学生就此作些探讨。
《涉江采芙蓉》
一、导入新课
(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文学常识介绍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三、诗歌鉴赏品味
1、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提示: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明确: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2、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
明确: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3、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4、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如果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提示:“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涉江采芙蓉”也是为了她,如果诗首就开门见山地把她表出,诗就平淡无味了。这句话是全诗发展的顶点,顶点同时也是转折点,一方面替上文的发展暂时作一结束,一方面为下文的发展作一伏线,所以照例是要摆在中间的。
5、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6、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明确: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
7、试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
明确: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四、问题探究
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统一)
这首诗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它寄托了什么呢?让我们看看《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由此可以看出,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然而有的一种举动,并且所送的花草或为“芙蓉”,或为“奇树”开的芳香浓郁的花,这又表现了对“所思”的珍惜之情。
不过,花草很快就会枯萎,送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是“无理”的想法,当送花草的人一转念间意识到花草无从寄出时,内心的痛苦与惆怅可想而知了。
“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一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起首四句是平缓的叙述。“芙蓉”“兰泽”“芳草”等语,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自问自答,语气也是较为缓和的,不过“远道”一词已为下面的情绪转折透露出一些消息。五六两句承“远道”而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将“远道”的意思说尽。“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读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路程!“漫浩浩”一词,读起来即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故乡在哪儿?“所思”在哪儿?至此,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极点。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效果。最后两句也并没有顺接上面两句,而是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深的担忧是,如果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忧伤以终老”了。黯然的情绪真是令人消魂.
《涉江采芙蓉》优秀教学设计2篇【集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涉江采芙蓉》优秀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涉江采芙蓉》优秀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掌握诗歌中重要字词的读音及意思,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3.学习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合作演绎诗歌,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及意境。
4.培养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智慧来再现诗歌画面,体味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
把握优美深邃的画意、诗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音频、PPT。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但是相爱却不能相守,未免让人扼腕叹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是秦观发出的一种宽慰,一种无奈。今天我们一起走近有“一字千金”之称的《古诗十九首》,看看里面的《涉江采芙蓉》,表达了怎样的相思。
(设计意图:用秦观《鹊桥仙》中的词句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导出课题。)
活动任务一 文学积累
1.萧统与《文选》
萧统,梁武帝的长子,曾立为太子,年三十,未即位而卒,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
《文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各类文学作品的选集,收集秦汉以来的文学作品,共三十卷,也称《昭明文选》。《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文选》卷二十九 。
2.《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并非一人一时所作,因作者姓名失传,时代不能确定,故编者题为“古诗”,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没有题目,一般以诗的第一句作为题目。
在文学史上,《古诗十九首》标志着五言诗歌的成熟。 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刘勰(xié)推崇它为“五言之冠冕”。
(设计意图:了解《古诗十九首》文学常识。)
二、课堂活动
任务活动二 诵读诗歌,置身诗境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学习任务1】
1.初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梳理生字词读音,并用“/”划分朗读节奏,能流利的诵读诗歌。
(设计意图:学生自行梳理生字词字音,主动关注生字词,能流利的诵读诗歌。)
2.教师播放《涉江采芙蓉》朗读音频。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音频,帮助学生纠正字音,帮助学生体会诗歌情感。)
3.教师播放背景音乐《烟雨荷柔》,学生再读诗歌。
(设计意图:再读诗歌,体会诗人情感,能有感情的诵读诗歌。)
任务活动三 品味诗歌,体味诗情
【学习任务2】 (4人一小组合作探究)
1.诗中主人公采芙蓉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采芙蓉是为了“遗”远方的“同心者”,“遗”“所思”。采芙蓉就是为了赠予所思念的人。
2.这首诗为什么是“采芙蓉”,而不是其它物?芙蓉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明确:莲,君子之花;莲,佳人之花;莲,爱情坚贞之花。
3.你从“远道”一词品出什么?
明确:“远道”为下面的情绪转折透露一些消息。把人物放在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上,抒写独自怀远的忧伤,正具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
4.“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这两句里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意象:“旧乡”“长路”。
“旧乡”在“漫漫”长路的那头,看不到也望不着,“旧乡”的爱人此时也正凝眸相望吗?相爱却不得相见,浓浓的相思之情溢于言表。这两句将“远道”意思说尽。
5.“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两句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心情?
明确: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
6.从诗中找表达感情的字眼,并概括主题。
明确:字眼:“思”“忧伤”
表达游子对爱人和家乡的深切思念。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理解诗歌、自主学习能力,并且感悟诗歌中主人公深切的相思情与深沉的思乡意。)
任务活动四 合作描摹,情景再现
【学习任务3】
关于《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6人一小组,尝试演绎这一情景。
明确:主人公深切的相思情与深沉的思乡意。
(设计意图:在理解诗歌情感的基础上讨论抒情主人公的性别,考察学生的文化常识及逻辑能力;演绎展示情景能提升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表现自己的能力。通过整个活动感受诗歌所传递的情感。)
三、拓展提升
1.背诵诗歌,体会诗歌思想情感。
2.运用联想和想象描摹诗歌的画面。(不少于150字)
(设计意图:当堂背诵检测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及学习效果,描摹诗歌画面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四、板书设计: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君子之花
芙蓉——莲 佳人之花 相思、思乡
爱情之花
五、教学反思
《涉江采芙蓉》优秀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1)识记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2)背诵全诗。
2、能力方面
(1)领会诗歌的思想内涵。(2)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
(3)培养学生通过意象来赏析诗歌的能力。(4)探究诗歌的表现手法。
3、情感方面
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积淀人文素养。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诗歌的朗读;(2)诗歌的赏析;(3)诗歌的表现手法
难点:通过抓住意象来赏析诗歌。
【教学方法】
导读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以有关芙蓉的名句引入课题。
二、通过导学案学习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了解写作背景。
《涉江采芙蓉》是《古诗十九首》中的一篇。《古诗十九首》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的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语言浅近凝练,自然和谐,艺术成就很高。是五言诗成熟期的代表作。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它是五言诗的发端,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三、引导赏析。
(一)初读,整体感知(听配乐朗诵,初步感知作品)
1、试为这首诗划分节奏。(学生划分,师生共同明确)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2、诗歌的感情基调如何?你认为全篇中哪个字浓缩了作者的情感?(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明确)
明确:诗歌的感情基调忧伤。是“思”字浓缩了作者的情感。
3、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思”的举动是什么?这种行为在古代诗歌中常见吗?可否举例?
明确:是采摘芙蓉。这种行为在古代诗歌中常见。
4、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什么?为全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芙蓉,即荷花,为全诗营造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二)再读,讨论交流(请学生个别朗读,之后小组讨论作答,教师明确)
1、三、四句一问一答,在全诗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明确: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黯然销魂作铺垫。2、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对塑造抒情主人公形象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是环境描写,从侧面烘托了主人公形象的高雅,感情的纯洁、美好。
3、你认为这首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男子还是女子?
提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言之成理即可。
(三)精读,合作探究(教师指点精读个别诗句,学生讨论交流作答)
诗歌表现手法:1、借景抒情2、白描手法3、对写手法
(四)速背训练(教师指导方法,学生自由背诵几分钟,教师抽查)
《涉江采芙蓉》
涉江,兰泽。采之?所思。
还顾,长路。同心,忧伤。
【拓展延伸】
课堂练笔:扩写诗句
请同学们选取《涉江采芙蓉》中自己最喜欢的两句诗歌,扩写成一幅100字左右的语段。
要求:(1)可加小标题,要突出心理描写。(2)先阐明诗意,再发挥合理的联想和想象。
(3)要体现出情景交融的特点。(4)要体现自己对诗句的个性化解读。
示例:“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扩写。
夏秋之交,故乡江南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身处异地的我,设想我的爱人在风和日丽中,正荡着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加入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这可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一大乐事呀!采莲之际,她们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回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来表达自己的真情挚意。在湖岸泽畔,还生长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被采莲的女子们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简直令人心醉!倾耳细听,我仿佛听到湖面上、“兰泽”间传来她们阵阵银铃般的欢笑声!
【课后作业】
1、对比阅读:
《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注释:①奇树:美树。②华:同“花”。③滋:繁盛。④荣:即上句的华。⑤贵:一作“贡”,献的意思。
思考:诗歌主要通过什么意象来抒情的?主人公表达的思想感情与《涉江采芙蓉》是否有相同之处?
2、请完成《赢在课堂》的相关习题。
附:板书设计
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一、作者与背景
1、作者:汉代无名作家
2、《古诗十九首》是汉代五言诗成熟期的代表作,被誉为“五言之冠冕”南朝梁萧统将之合收在《文选》中。
3、作品的主要风格:用浅近凝练,自然和谐的文字表现深厚的感情
二、思想内容赏析
1、全篇的抒情线索:“思”。
2、诗歌的主要思想内容:表现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
3、诗句的扩写。
三、艺术特色分析
1、借景抒情2、白描手法3、对写的手法
《涉江采芙蓉》优秀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涉江采芙蓉》优秀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涉江采芙蓉》优秀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诵读理解诗歌。(知识能力)
2、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过程方法)
3、通过诵读、理解,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感情。(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在朗读背诵的基础上描绘出采莲思人的画面感。
2、理解中国古典诗歌中思乡怀人的“哀伤”和“美丽”。
【教学方法】
对话探讨法 多媒体演示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初中和小学已经学过很多中国古典诗歌,古人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也善于用丰富的诗歌内容和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远的如《诗经》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近的唐诗有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宋词有李之仪的“我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元曲有徐再思的“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二、文学常识介绍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三、介绍学习古诗的一种方法:吟读、译读、背读、阅读。
1、吟读:体会情味(方式:听录音、尝试读出情味) 要求:
a) 声音要有起伏。 b) 节奏比较自由。
c) 读出一点古人的味道。 教学过程:
(1)学生齐声朗读一遍,正音。
(2)提出要求,请一位学生按照要求吟读一遍。 朗读指导:
五言诗的断句 :二三字格式,二一二格式
本诗采用二三字格式断句,但是在朗读的时候可以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
(3)全班齐读。
2、译读:理解内容(方式:师生探讨、学生分享)
要求:
a) 将古诗译为现代散文
b) 尽量做到字句优美
c) 用解释扩展的方法来解释,即将有的字解释一下,把有的意思扩展一下,加入一些自己想象的画面和情感的词语。 教学过程:
(1) “芙蓉”的意象:为什么要送芙蓉?芙蓉有什么含义?
(2)诗中明确表达情感的词是哪个?
情感:忧伤。
明确:场景:低头采莲图、回头顾乡图。
参考:
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美好的。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例一,送别时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表惜别。 例二,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芙蓉:又名荷花、莲花、芙蕖、菡萏等。
荷花,又称莲花,古人也名之为藕花、芙蓉、菡萏、净友、芰荷等。以荷入文者,有周敦颐《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此以荷花喻君子圣洁之风范,且已成定说。以荷入诗者,有丁鹤年的《采莲曲》,“莲开花复水,莲谢藕在泥。不学青萍叶,随波东复西。朝采并蒂莲,暮绾同心结。不学杨柳枝,含颦送离别。”此以荷花喻爱情之坚贞真挚。以荷入词者,有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此以荷花喻意境之静谧悠闲。由以上几例分析可以见出:荷花更多被作为一种情感意象来使用,表示一种圣洁、坚贞与宁静的'意味。
(3) 老师示范“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学生将剩下的部分翻译成现代散文。
译文:踏过江水去采芙蓉,美丽的水泽中长满香草。
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想要送给那远方的爱人。
回望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长路漫漫而又四野茫茫。
两心相爱却又各在一方,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 现代散文:
我荡着一叶小舟,在蓝天碧水之间采摘那最美丽的荷花。江岸水泽之畔,还有数不清的芳香的兰草。
采摘这美丽的芙蓉要赠送给谁呢?我日夜思念的人儿啊,他却在遥远的远方。 带着无限忧愁,回望着我魂牵梦绕的故乡。可是却只看到漫漫的长路和阻山隔水的浩浩云烟。
我们之间情真意切却两地分离,也只有忧伤而抑郁地老去。
(4) 小组展示,选择其中优秀的几篇,老师适当点评。
(5) 配乐,老师读现代散文,学生读古文。
(6) 总结:本诗营造了一种_____的意境。(双音节词语:雄奇壮阔、旷达开朗、苍凉悲壮、深邃沉郁、浓艳瑰丽、孤寂冷清、淡泊静谧、清新素雅、恬静优美、萧瑟凄凉、清幽高洁)
3、背读:积累语言(方式:)
(1)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形象?通过哪些画面描写的(描绘出画面)?表达了什么情感(找出诗中表达情感的词)?
明确:
(1)首先,需要在反复朗读或者吟读中把握诗歌的情感,第二,要明白诗歌中描写了怎样一个形象,第三,这个形象是通过什么场景、事件、细节等来写的,第四,这首诗中流露的是什么情感。
以“一采、一思;一望、一感”为画面描写了一个思念远游丈夫的少妇形象,妻子在采芙蓉时,思念在远道的丈夫,而这时,远方的丈夫也正在回望旧乡,思念着妻子。表达出故乡妻子思念远游丈夫的深切忧伤 ,也包含了远方游子深深地思乡之苦。 答题总结:
诗歌刻画了一个思念远游丈夫的思妇形象。诗中通过“采芙蓉”“芳草”描绘出一种欢乐的画面,在欢乐中主人公独“思远道”,流露出一种寂寞凄凉的孤苦相思之情。再和“还顾望旧乡”的远方游子相呼应,将一对同心离居的夫妇的思念之苦刻画得淋漓尽致。这首诗不但表现出故乡妻子思念远游丈夫的深切忧伤 ,也包含了远方游子深深地思乡之苦。 人物形象分析题目的答题规范化: 步骤一:概括形象特点
步骤二: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从哪些场景、细节、画面来写) 步骤三:指出形象意义
(2)以男女分角色朗读,朗读一遍。
(3)一分钟准备,以首字提示的方式,要求学生背诵。
4、阅读:飞扬神思(方式:)
(1)通过“读一首诗,懂一个人,品一份情”的方式来读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人物形象的“哀伤”和“美丽”。
明确:首先,需要在反复朗读或者吟读中把握诗歌的情感,第二,要明白诗歌中描写了怎样一个形象,第三,这个形象是通过什么场景、事件、细节等来写的,第四,这首诗中流露的是什么情感。
《春怨》(唐朝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简析】以小见大。四句诗是典型的起承转合式结构。写她梦中去辽西和征夫相会。表现女主人公思夫之情的深切与缠绵,思夫而不得的种种懊恼与惆怅。这首诗间接借闺怨来反映征戍之苦。
这首诗刻画了一个深切思念征战在外的丈夫的思妇形象。 通过
《闺怨》 (唐朝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简析】这首闺怨诗描写了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的变化。诗的首句写她“不知愁”:天真浪漫,富有幻想;二句写她登楼赏春:带有幼稚无知,成熟稍晚的憨态;三句急转,写忽见柳色而勾起情思:柳树又绿,夫君未归,时光流逝,春情易失;四句写她的省悟: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的过错。诗无刻意写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裸露无余。
《涉江采芙蓉》优秀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2、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把握诗歌中的基本意象,能够正确理解诗歌的主题意义和诗歌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积淀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听过这样一句诗吗?“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这首诗的最后一句有没有听过?“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我不能说我想你,而是彼此相爱,却不能够在一起。”一般我们以为,生与死的距离,就足以隔开两个人了。但是,最可怕的距离,是两个人的心明明贴的很近,却不能在一起。这是怎样的一种伤痛?今天让我们走进《涉江采芙蓉》,共同感受诗中挥之不去的思念与忧伤。
二、介绍文学常识
1《古诗十九首》东汉末年文人作品,五言诗成熟期的代表作,被誉为“五言之冠冕”,用平浅质朴的文字表现深厚的感情,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的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之情。梁萧统将之合收在《文选》中。
2萧统,南朝梁代兰陵人,文学家,梁武帝(萧衍)的长子。
3《文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各类文学作品的选集,收集秦汉以来的文学作品,共三十卷,也称《昭明文选》。
三、朗读诗歌,初步感知
1、学生自读一遍诗。
2、听范读一遍,跟读一遍,教师做朗读指导。
本文是一首五言诗,读的时候节奏是“二、三式”,但是在朗读的时候可以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要注意读准语调,语速和断句。
3、下面来练习朗读,朗读时想象诗句的画面,感悟诗句的情感。
四、品读鉴赏
逐句解读鉴赏诗歌,师生交流,讨论。
1、鉴赏第一、二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1)这两句诗有哪些意象?
明确:“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
A、分析芙蓉意象:芙蓉就是莲花。
a、《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莲代表的是高洁的君子之风。
b、李清照的《如梦令》“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荷花用来喻意境的静谧悠闲。
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在很多情况下表示一种圣洁、坚贞与宁静的'意味。为文章奠定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B、兰泽多芳草: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香草。“兰泽”、“芳草”往往和知己,君王联系在一起,用来表达美好的事物和情感。
(2)描述了怎样的情景?我们猜测主人公的心情是怎样的?
明确:描述了主人公涉江采摘芙蓉的情景,营造轻松欢快的氛围。
(3)表达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感情?
明确:“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表达出诗人情怀的高雅,感情的纯洁、美好。对眼前美景充满爱恋。
(4)大家认为,这是一名男子,还是女子?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盛夏的江南水边,主人公驾着一条轻舟,慢慢摇着船桨,穿梭在荷叶中,去采那一朵莲花。这应该是一名女子。
2、鉴赏第三、四句: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1)这位主人公赠送的对象是谁?
明确:远方的人。而且结合全文可以知道,是远方的那个爱人。
(2)“远道”透露出什么信息?这个还能说是欢快吗?
明确:所思之人不在身边。情感是思念的,是失落的。
(3)之前作者为我们描绘的景象是什么景?可是抒发的是什么样的情?这叫什么艺术手法?
明确:以乐景写哀情。在这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中,主人公手拿莲花,站在舟头,独自怀远,正具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
(4)从这两句看,我们能读出主人公的性别吗?
明确:不能严格的区分。一个女子手持莲花,呆呆地思念自己的夫君,或是一个男子,痴情地凝视江水想着家乡的妻子,都可以成立。
3、鉴赏第五、六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1)这两句里有哪些意象?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旧乡、长路。浓浓的相思之情溢于言表。
(2)“还顾”“漫浩浩”两词运用巧妙,请简要分析。
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感和画面感很强,让人仿佛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漫浩浩”一词读起来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抒情主人公迷茫痛苦到极点。
(3)这两句,我们再看一下,到底是男子还是女子?
明确:按常理推算,一般离家远行的是男子。
4、赏第七、八句: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注意:找诗眼,抓主旨;
(1)什么是“诗眼”?找出本诗“诗眼”。
明确:诗眼:指作品中点睛传神之笔。形式有两种:①诗词句中最精炼传神的某个字;②全篇最关键的词句,是一篇诗词的主旨所在。
本诗的“诗眼”是“忧伤”。两心相爱却又各在一方,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
(2)这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明确: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
(3)这两句觉得是男子还是女子呢?
明确:好像又皆有可能。
五、合作探究: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还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
1、学生讨论,并说明理由,并从各自理解的角度阐述诗句。
2、明确:(1)闺妇思远:女子思夫。理由:芙蓉,谐音双关,暗关“夫容”。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个多情而忧伤的思妇的缠绵深情。
(2)游子思乡:旨在表现游子的苦闷、忧伤。
联系时代背景:东汉末年,一些中下层文人为了寻求出路,往往要离乡背井,外出游学或游宦。他们长时间远离家乡,过着坎坷辛苦的生活,那颗疲于奔波的心又怎能不对那美好的故乡无限怀想?想妻子,妻子想他,情之深,思之切。
女子在采芙蓉遥寄给所思的男子,同时,想象着所思的男子也在“还顾望旧乡”,这个想象出自女子对于男子爱情极深的信任,心有灵犀一点通,衬出下文“同心”二字不是空话。“忧伤”的也不仅仅是女子一个人,这个画面中相对出现了两个人隔着遥远的长路互相思念,这首诗的意味更加深刻。
3、引出从对面落笔——悬想的手法。
所谓“对面落笔”,又谓之“主客移位”,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就是诗人在写人叙事时不从自己角度着笔,而从对方着笔,从而委婉含蓄地抒发深挚的情感。简单的说,就是明明是自己思念对方,却说是对方不忘自己;明明是自己孤单想家,却说是对方盼望团圆;明明是自己不忍离去,却说是对方难以割舍……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六、总结语:
《涉江采芙蓉》仅用清淡自然地笔触,写出了一世的悲苦。尽管千年前的那个采莲的人和被他思念的人都早已消失了。但是,只要有人,只要有诗,只要有四季的变换,在这世间就会存在着一种思慕的情怀,永远也不会改变,永远也不会消失。
七、作业布置:
试着将诗歌改写为一篇500字左右的记叙文,要求符合原诗情感基调,有一定的细节描写。
八、板书: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意象:芙蓉兰泽芳草
意境:清幽高洁
感情:爱恋——思念——迷茫——忧伤
手法:以乐景写哀对面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