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初中实验报告(精选6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实验报告 篇1
实验名称
组装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
实验目的`
正确地组装一套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并做好排水集气的准备
实验器材、药品
大试管(Ф32mm×200mm)、带导管的橡皮塞(与试管配套)、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夹)、木质垫若干块、集气瓶(125mL)、毛玻璃片、水槽(装好水)、烧杯(100mL)。
实验步骤
1. 检查仪器、药品。
2. 组装气体发生装置。
3. 检查气体发生装置的气密性。
4. 按照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要求装配好气体发生装置。
5. 在水槽中用烧杯向集气瓶中注满水,盖好毛玻璃片,将集气瓶倒置在水槽中。
6. 拆除装置,整理复位。
初中实验报告 篇2
1.实验课题的提出
近几年来,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中考语文命题的改革,为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和研究的问题。《新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能熟练运用略读和浏览等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并能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这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单靠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现实的要求,单靠课本上的几篇文章也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要求。为此,我们结合近几年中考语文的命题动向和学校实际,提出了以“一拖二”为课堂教学主要模式的初中语文超级阅读实验。通过大量的有序性的课内外对比阅读训练,挑战阅读极限,拓展阅读空间,发展创新思维,全面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
2.理论依据
课堂教学的有序原理;按课本单元编排序列进行系统、有序而又循序渐进的阅读训练。
课本例文的示范性原理;课文无非是一个例子,相当于数学课中的“例题”,而与课文在内容或写作风格上相似的课外文章则相当于“习题”,用例题中的知识和技巧去解答习题中的相关问题。
语文学科的广泛性原理;语文学科的.特点是广种薄收,仅靠几本教科书是不行的,必须通过广泛的课外阅读,拓展阅读面,开阔视野。
3.指导思想
通过以课文为范例,以思想内容和写作风格为中心的辐射性强化阅读训练,挑战阅读极限,拓展阅读空间,发展创新思维,全面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
4.基本课型及思路
超前大预习阅读;即在每一学期期末考试之后,发下或让学生借阅下一学期的语文课本,让学生利用假日时间进行预习性阅读,初步感知全书内容。而对部分学有余力,对语文阅读充满浓厚兴趣的同学,还可以适当安排他们超前阅读高一级甚至是高中的语文课本。这一步很重要,能为下一步实验中快速学完讲读课文赢得宝贵的时间,并且还能在以后的课文学习中起到“居高临下,势如破竹”之功效。
对每单元中的2---3篇讲读课文采取“一拖二”式讲练结合的课堂教学主模式,即最多用一节课讲授完一篇课文后,再分别找一篇在思想内容和写作风格(或写作手法)上相同或相似的课外阅读文章印发给学生,再利用一节课时间进行比较阅读训练。在这两篇课外阅读训练文章中,可以充分利用课内范文的示范性,把学到的阅读知识点、基本技能和答题技巧用到课外阅读训练之中。如学了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之后,可以再找他用同一手法写成的《鹰之歌》以及与郑振铎的同题散文《海燕》进行比较阅读。
在“一拖二”阅读教学模式中,可采取以写促读或研究性阅读等新的教学模式。如学习《我的老师》、《最后一课》、《藤野先生》等几篇与老师有关的课文时,让学生比较阅读作者与老师交往的几件事后,再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写法,快速写一篇与自己老师交往的作文,写完后,再将自己的作文与原课文进行比较阅读训练,以写促读。把自己的作品当作一篇课外阅读训练文章,更能激发学生阅读训练的兴趣。 研究性阅读课,就是结合课文内容及写法,提出一个学习或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作计划,再从报刊、书籍及其它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研究报告。如有位同学根据《范进中举》中高潮部分“范进中举后喜极发疯”的那段描写,联系到了当今社会中人们购买*票的痴迷和中奖后的癫狂心态,并多此进行研究和刻画,写出了小小说《彩票》和议论文《我的彩票观》两篇文章,并与课文《范进中举》进行了比较阅读训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进行“一拖二”课堂教学模式的同时,每周或间周拿出一节课外阅读课进行名著、名篇、名段赏析阅读训练,以提升学生的阅读品位。如学过《出师表》之后,让学生赏析诸葛亮的《后出师表》、《诫子书》以及《三国演义》中的“三顾茅庐”片段。学完《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后,让学生欣赏《水浒传》中的“鲁智深大闹野猪林”和“武松醉打蒋门神”的故事。
超前训练课:每单元选一至两道与本单元所学内容有关的典型中考阅读题让学生小试牛刀。这种超前性实战训练,可以使初一、初二的学生有一种成功的自豪感,初三学生也能通过训练树立起中考成功的自信心。
课外休闲阅读课,积累写作素材。充分利用图书室内的报刊、书籍等资源。每周让学生借一报(《中学生阅读报》)、一刊(《作文成功之路》)、一书(《中学生阅读文选》)。另外,为了弥补学校图书资料的不足,学校还在教导处专门安装了一台电脑,另有三名实验教师也分别把自己的家用电脑奉献出来并自费上网专用于课题实验资料的收集和管理;课题组全体实验教师还自筹资金编写了《山村升起的太阳——本校学生发表作品选》、《初中语文现代文/文言文专题阅读训练》、《中学生必读名著导读与训练》、《中学生活页文选》和《校园剪报》等,让学生自由借阅、摘记,以拓展学生的阅读领域,开阔学生的视野。
5.时间分配
我校每周六节语文正课,三节语文自习,在阅读实验课时分配上大体实行“三三制”,即教材学习、课外阅读训练和写作实践各占三分之一的时间,分别都是两节正课、一节自习。需要说明的是,每周仅用两节正课完成教科书中基本篇目的学习,学习时间似乎有些紧。这就需要对教材内容和学习方法认真地做一些取舍。我们的做法是,除文言文外,一篇课文在大预习阅读的前提下,尽量用一节课讲完。教材一般每单元重点讲解一至二课,采取解剖一只麻雀,弄清一种文体,学会一种阅读方法,为与课文相配套的两篇课外文章提供范例。
初中实验报告 篇3
实验目的:
观察水沸腾时的现象
实验器材:
铁架台、酒精灯、火柴、石棉网、烧杯、中心有孔纸板、温度计、水、秒表
实验装置图:
实验步骤:
1.按装置图安装实验仪器,向烧杯中加入温水,水位高为烧杯的1/2左右。
2.用酒精灯给水加热并观察.(观察水的`温度变化,水发出的声音变化,水中的气泡变化)
描述实验中水的沸腾前和沸腾时的情景:
(1)水中气泡在沸腾前,沸腾时
(2)水的声音在沸腾前,沸腾时
3. 当水温达到90℃时开始计时,每半分钟记录一次温度。填入下表中,至沸腾后两分钟停止。
实验记录表:
时间(分) 0 0.5 1 1.5 2 2.5 3 …
温度(℃)
4、观察撤火后水是否还继续保持沸腾?
5、实验结果分析:
①以时间为横坐标,温度为纵坐标,根据记录用描点法作出水的沸腾图像。
②请学生叙述实验现象。
沸腾前水中有升到水面上来,水声;继续加热时,水中发生剧烈的现象,大量上升并且变(填“大”或“小”),升到水面上破裂,放出水蒸气,散到空气中,水声变(填“大”或“小”)。
沸腾的概念:
③实验中是否一加热,水就沸腾?
④水沸腾时温度如何变化?
⑤停止加热,水是否还继续沸腾?说明什么?
初中实验报告 篇4
引言
物理实验是初中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物理现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将介绍一项有趣的物理实验,并详细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实验目的
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验证光的直线传播。光是一种电磁波,而电磁波可以沿直线传播,这一性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充分的验证,但我们需要通过实验来进一步了解和验证这一现象。
实验材料
1、光源:手电筒
2、屏风:一张白纸或者白色布
3、隔板:一块不透明的硬纸板
实验步骤
1、将手电筒置于桌子的一端,打开,并朝向屏风。
2、在手电筒和屏风之间放置隔板,使光线无法直接照射到屏风上。
3、观察屏风上的光亮区域,并移动隔板,观察光亮区域的变化。
实验结果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到当隔板不在光线的传播路径上时,屏风上出现了明显的阴影,光线无法照射到屏风上。当隔板被移开时,光线能够直线传播到屏风上,形成明亮的光斑。这一结果表明光线确实是沿直线传播的。
实验结论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验证了光的直线传播的现象。这也符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和经验。光的直线传播是光学原理中的基本概念,它在光的成像、光的反射折射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应用。因此,我们对光的直线传播特性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实验体会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不仅加深了对光直线传播的`理解,还学会了通过实验来验证物理原理。实验中的观察、记录和总结能力对我们的科学素养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希望我们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保持对于科学实验的热情,不断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
结语
物理实验是物理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实验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物理原理和规律。本次光的直线传播实验,让我们切身感受到了物理规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增强了我们对物理知识的信心。希望在未来的学习中,能够继续热爱科学,善于动手实验,不断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
参考资料
1、《初中物理实验教程》
2、《物理学习指导资料》
3、互联网资料:物理实验视频和教学资源
初中实验报告 篇5
实验目的:
观察平面镜成像的情况,找出成像的特点。
实验原理:
遵循光的反射定律:三线共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
实验器材:
同样大小的蜡烛一对、平板玻璃一块、白纸一张、刻度尺一把
实验步骤:
1、在桌面上铺一张大纸,纸上竖立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沿着玻璃板在纸上画一条直线,代表平面镜的位置;
2、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可以看到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
3、再拿一支外形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前面那支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个位置就是前面那支蜡烛像的位置,在纸上记下这两个位置;
4、移动点燃的蜡烛,重做实验;
5、用直线把每次实验中蜡烛和它的像在纸上的位置连起来,并用刻度尺分别测量它们到玻璃板的距离,将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初中实验报告 篇6
以天平、量筒、烧杯等实验仪器测定牛奶的密度为例。
一(实验名称)用天平、量筒、烧杯等实验仪器测定牛奶的密度
二(实验目的)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牛奶的密度。
三(实验材料和器材)牛奶、天平、砝码、量筒、烧杯。
四(实验原理)ρ=m/V 。
五(实验方法(步骤))
1. 将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按天平使用规则调节天平平衡;
2. 将适量的液体加入到烧杯中,用天平称量出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m1,记录于预先设计好的表格中;
3. 将量筒放在水平台面上,把烧杯中的液体倒入量筒中一部分,读出示数并记下量筒内液体的体积V;
4. 称出烧杯和杯中剩下的液体的.质量m2,记录于表格中;
5. 根据ρ=(m1-m2)/V ,计算出牛奶的密度;
6. 为确保测量准确,可进行多次测量(一般不少于3次),取ρ的平均值,作为测定结果。
(注意的问题)倒入、倒出液体时应小心,不能溢出。否则造成测量误差。
六(数据处理、数据分析(表格、图象、计算))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