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十五夜望月》教案(精选8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十五夜望月》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朗读诗歌并能背诵默写。
2.体会诗歌意境,理解诗歌内容。
3.学会鉴赏诗歌。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意境,理解内涵。
教学难点:
学会鉴赏诗歌
教学策略:
1、研读诗文,体会情感
诗读百遍,其义自见,其情自明。同时,古诗词特有的音韵之美也决定了古诗词特别适合诵读。所以在教学时,以“读”为主,积极引导学生探寻诗词的意蕴。
2、启发联想,品味意境
意境是诗词的灵魂,鉴赏诗词的过程就是品味诗词意境的过程。鉴赏诗词的关键是联想,学生要靠自己的联想补充和领悟,以构想诗词的画面。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提起月亮,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吟诵出几首和月亮有关的诗吧,比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两位作者将自己的愁思寄托于这美丽的月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你们瞧,张九龄和杜甫借助月亮都在表达着自己思乡、思人的情感。看看李白,想想杜甫,还有一贬再贬的苏东坡,哪个不是愁情满怀、壮志难酬?生活给了他们如椽的巨笔,他们却只能书写寂寞!所以,诗人们写的不是月亮,而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寂寞情怀!今天我们要结识的是另一位诗人——王建,来一起走进他的《十五夜望月》。
二、讲授古诗
1、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知作者,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品意境,悟感情
2、知作者:出示诗人资料,了解作者。
3、解诗题:这首诗的题目又叫《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十五夜”,当然是指八月十五中秋节之夜。“郎中”是古代的一种官名。可见这首诗是诗人写给朋友杜郎中的。
4、了解诗歌写作背景
中秋佳节,皓月当空,诗人夜不能寐,看到中秋之月——团圆之月,自己却独自一人,背井离乡,不能与家人团聚,不禁伤感,于是便写下了这首《十五夜望月》。(指导朗读)
5、抓字眼,明诗意
(1)划分诗歌的节奏
(2)分两句抓住重点讲解:
A:“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白霜。
冷露:秋天的露水。
句意:月亮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白霜,树上栖息着乌鸦。秋天的露水无声地打湿了庭院中的桂花。
B:“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尽:都
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望月怀人的思绪。
句意: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在仰望,不知道这秋天的情思会落到谁的一边?
6、品意境,悟感情
(1)“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景,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2)“冷露无声湿桂花”: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这是暗写诗人望月,却是全篇点题之笔。他选取“无声”二字,那么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而且岂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白兔呢,那挥斧的吴刚呢,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呢?诗句带给我们的是多么丰富的美的联想。
(3)明月当空,难道只有诗人独自在那里凝神注望吗?普天之下,有谁不在仰头赏月,神驰意远呢?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7、再读古诗,品味意境
8、思考:《十五夜望月》中的“不知秋思落谁家”委婉表达了游子的思亲之情,在你读过的古诗词中,还有哪些类似的诗句,和同学们交流。
三、课后作业
请将《十五夜望月》改写成一篇优美的散文。
四、板书设计
十五夜望月
意象:中庭,地白,树,鸦,露,花,月
情感:望月思远,想念好友
《十五夜望月》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2、培养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
3、积累咏月的诗词。
一、学生活动
1、课前准备:利用书籍、报刊、网络收集关于咏月的诗词、佳句,誊写在小卡片上。
2、小组评析其它咏月的诗词佳句。组长记录有价值的赏析,综合成一篇赏析短文,全班交流。
二、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诵明月之词,歌窈窕之章”这是历代文人墨客的雅事,今天我们将通过《十五夜望月》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二) 赏析《十五夜望月》
教师印发《十五夜望月》的赏析文章,让学生加以体会,并进一步展开讨论,哪些地方特别精彩?哪些地方有不同的见解或补充?
《十五夜望月》赏析
在唐代咏月的篇章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凉,引入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三) 诵明月之诗
小组之间把准备好的有关“明月之诗”的小卡片,相互交换赏析,组长记录学生的赏析或评价,大家动手把有价值、有个性的见解综合成一篇赏析文章,全班交流。
(四) 思维训练
用媒体展示不同角度所看见的月,(诸如:海上明月、沙漠月升、小楼新月、水中望月等)学生对自己有所感悟的图景发挥想象、进行联想。
(五) 学生小结
你认为这堂课好不好?说明原因。
(这既是使学生总结所得的过程,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所需的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因此,学生即使否定了这堂课,教师也要辨证地接受学生的否定。
《十五夜望月》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2、培养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
3、积累咏月的诗词。
一、学生活动
1、课前准备:利用书籍、报刊、网络收集关于咏月的诗词、佳句,誊写在小卡片上。
2、小组评析其它咏月的诗词佳句。组长记录有价值的赏析,综合成一篇赏析短文,全班交流。
二、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诵明月之词,歌窈窕之章”这是历代文人墨客的雅事,今天我们将通过《十五夜望月》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二) 赏析《十五夜望月》
教师印发《十五夜望月》的赏析文章,让学生加以体会,并进一步展开讨论,哪些地方特别精彩?哪些地方有不同的见解或补充?
《十五夜望月》赏析
在唐代咏月的篇章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凉,引入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三) 诵明月之诗
小组之间把准备好的有关“明月之诗”的小卡片,相互交换赏析,组长记录学生的赏析或评价,大家动手把有价值、有个性的见解综合成一篇赏析文章,全班交流。
(四) 思维训练
用媒体展示不同角度所看见的月,(诸如:海上明月、沙漠月升、小楼新月、水中望月等)学生对自己有所感悟的图景发挥想象、进行联想。
(五) 学生小结
你认为这堂课好不好?说明原因。
(这既是使学生总结所得的过程,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所需的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因此,学生即使否定了这堂课,教师也要辨证地接受学生的否定。
《十五夜望月》教案 篇4
一、教材简析:
本文是一篇散文,记叙了“我”在甲板上赏月时,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以及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作者文笔生动活泼,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跃然纸上。
二、教学目标 :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给课文分段,并概括大意。
4、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光产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
5、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三、重点难点:
1、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光产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
2、通过朗读训练,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有关月亮的诗句?请大家背诵。
2、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有关月亮的课文,中间也有不少月亮的诗句,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
3、出示课题21望月(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2)自由轻声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语,结合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部分词语。
(3)再读课文,提出一些自己不懂的问题。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检查词语读音,提示注意点。
3、学生质疑,理解部分词义:对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能解决的当堂解决,不能解决的放到下节课。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是不是单单写月亮的?除了写赏月外还写了什么?
2、指名回答。
3、指导学生给课文分段?提示:课文哪些段落写赏月,哪些写背诗句?
第一段(1—2 ):深夜,我在甲板上欣赏月下的江景。
第二段(3—13 ):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
第三段(14—20):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
第四段(21——)我独自一人在甲板上展开了幻想的翅膀。
(四)课堂练习
1、写字练习,教师进行指导。重点指导:斑、絮、呵欠
2、用钢笔描红。
3、写出近义词。 光点( ) 凝望( )惊奇( )封闭( ) 聚集( ) 幻想( )清幽( )闪耀( )
4、抄写词语。
(五)学习第一段
1、自由朗读课文第一段,注意朗读时的感受。
2、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说出:作者描写的月光下江景太美,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幅动人的图画。板书:月下江景 美丽如画
3、同学们,想不想把这幅图画画出来?学生思考:作者描绘的图画上有那些景物以及这些景物是什么样子的?
4、出示图画,请同学们看看,是不是你们脑海中浮现的画面。 播放课文第一段录音,学生边看图,边听录音,感受图画的整体意蕴。
5、让学生回忆课文,尝试背诵。
(六)学习课文第二到三段
1、自读课文,思考:你觉得小外甥是个怎样的孩子? 学生交流后板书:聪明好学 爱幻想
2、学习第二段
3、学生自由读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外甥的聪明好学、爱幻想的特点? 学生自由读后交流。
4、出示句子:“是月亮把我叫醒了。”小外甥调皮地朝我眨了眨眼睛,又仰起头凝望着天上的月亮出神了。 教师质疑:月亮怎么会把小外甥叫醒呢?
5、出示句子:小外甥聪明好学,爱幻想,和他交谈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
6、分角色朗读课文。
了解诗句的意思。
(1)学生解释。
(2)教师点拨理解。
7、指导读诗,背诵。(出示整首诗读读、背背)
8、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月亮的诗句吗?(学生自由背诗后指名回答,师出示搜集的有关诗句进行补充,学生选择其中的感兴趣的1、2句读读、背背)
9、教师口述,引入情境: 诗句是美妙的,月光是美妙的,这两种美妙的东西一起滋润着我们的心田,使得我们无比畅快,沉醉在美丽而幽静、空旷而辽远的气氛中。
10、出示句子: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
11、学生反复朗读,体会句意,体会意境。
12、小结谈话,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 学习了第二段课文,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什么? 正是由于小外甥聪明好学,才积累了数不清的美妙诗句,也因为这美妙诗句的熏陶,小外甥变得更加聪明,爱幻想。我国古代优美的诗句多如天上的星星,只要勤于积累,必有丰厚的回报。
(七)学习第三段
1、过渡: 他的聪明好学还体现在哪里?爱幻想又体现在哪里?让我们来继续学习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讨论交流。出示句子1:“像眼睛,天的眼睛。”“这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大一次……”
4、继续读课文,重点读读描写小外甥说话时的动作、神情的句子。
出示句子:
⑴突然,小外甥又冒出一个问题来……
⑵他瞪大眼睛等我的回答,两个乌黑的瞳仁里,个又一个亮晶晶的小月亮闪闪发光。
⑶……小外甥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
⑷他绘声绘色地说着,仿佛在讲一个现成的童话故事。
⑸小外甥打了哈欠,摇摇晃晃走回舱里去了。 圈出你认为应该重读的词语,有感情地朗读,细细品读。 学生交流感受。引导学生说出:小外甥活泼可爱,天真好奇,爱幻想,而且善于幻想,头脑里装满了奇妙有趣的东西。
5、分角色朗读这一段。
五、教学结束:
布置作业
1、摘抄描写月亮的诗句。
2、背诵课文。
3、收集有关山水的诗文,举行赛诗会。
《十五夜望月》教案(精选10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用到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十五夜望月》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十五夜望月》教案 篇5
一、学习目标。
1、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2、培养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
3、积累咏月的诗词。
二、学生活动。
1、课前准备:利用书籍、报刊、网络收集关于咏月的诗词、佳句,誊写在小卡片上。
2、小组评析其它咏月的`诗词佳句。组长记录有价值的赏析,综合成一篇赏析短文,全班交流。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诵明月之词,歌窈窕之章”这是历代文人墨客的雅事,今天我们将通过《十五夜望月》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二)赏析《十五夜望月》。
教师印发《十五夜望月》的赏析文章,让学生加以体会,并进一步展开讨论,哪些地方特别精彩?哪些地方有不同的见解或补充?
在唐代咏月的篇章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凉,引入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三)诵明月之诗。
小组之间把准备好的有关“明月之诗”的小卡片,相互交换赏析,组长记录学生的赏析或评价,大家动手把有价值、有个性的见解综合成一篇赏析文章,全班交流。
(四)思维训练。
用媒体展示不同角度所看见的月,(诸如:海上明月、沙漠月升、小楼新月、水中望月等)学生对自己有所感悟的图景发挥想象、进行联想。
(五)学生小结。
你认为这堂课好不好?说明原因。
这既是使学生总结所得的过程,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所需的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因此,学生即使否定了这堂课,教师也要辨证地接受学生的否定。
《十五夜望月》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习朗读诗歌并能背诵默写。
2.体会诗歌意境,理解诗歌内容。
3.学会鉴赏诗歌。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意境,理解内涵。
教学难点:
学会鉴赏诗歌
教学策略:
1、研读诗文,体会情感
诗读百遍,其义自见,其情自明。同时,古诗词特有的音韵之美也决定了古诗词特别适合诵读。所以在教学时,以“读”为主,积极引导学生探寻诗词的意蕴。
2、启发联想,品味意境
意境是诗词的灵魂,鉴赏诗词的过程就是品味诗词意境的过程。鉴赏诗词的关键是联想,学生要靠自己的联想补充和领悟,以构想诗词的画面。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提起月亮,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吟诵出几首和月亮有关的诗吧,比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两位作者将自己的愁思寄托于这美丽的月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你们瞧,张九龄和杜甫借助月亮都在表达着自己思乡、思人的情感。看看李白,想想杜甫,还有一贬再贬的苏东坡,哪个不是愁情满怀、壮志难酬?生活给了他们如椽的巨笔,他们却只能书写寂寞!所以,诗人们写的不是月亮,而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寂寞情怀!今天我们要结识的是另一位诗人——王建,来一起走进他的《十五夜望月》。
二、讲授古诗
1、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知作者,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品意境,悟感情
2、知作者:出示诗人资料,了解作者。
3、解诗题:这首诗的题目又叫《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十五夜”,当然是指八月十五中秋节之夜。“郎中”是古代的一种官名。可见这首诗是诗人写给朋友杜郎中的。
4、了解诗歌写作背景
中秋佳节,皓月当空,诗人夜不能寐,看到中秋之月——团圆之月,自己却独自一人,背井离乡,不能与家人团聚,不禁伤感,于是便写下了这首《十五夜望月》。(指导朗读)
5、抓字眼,明诗意
(1)划分诗歌的节奏
(2)分两句抓住重点讲解:
A:“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白霜。
冷露:秋天的露水。
句意:月亮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白霜,树上栖息着乌鸦。秋天的露水无声地打湿了庭院中的桂花。
B:“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尽:都
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望月怀人的思绪。
句意: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在仰望,不知道这秋天的.情思会落到谁的一边?
6、品意境,悟感情
(1)“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景,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2)“冷露无声湿桂花”: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这是暗写诗人望月,却是全篇点题之笔。他选取“无声”二字,那么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而且岂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白兔呢,那挥斧的吴刚呢,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呢?诗句带给我们的是多么丰富的美的联想。
(3)明月当空,难道只有诗人独自在那里凝神注望吗?普天之下,有谁不在仰头赏月,神驰意远呢?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7、再读古诗,品味意境
8、思考:《十五夜望月》中的“不知秋思落谁家”委婉表达了游子的思亲之情,在你读过的古诗词中,还有哪些类似的诗句,和同学们交流。
三、课后作业
请将《十五夜望月》改写成一篇优美的散文。
四、板书设计
十五夜望月
意象:中庭,地白,树,鸦,露,花,月
情感:望月思远,想念好友
《十五夜望月》教案 篇7
一、学习目标。
1、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2、培养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
3、积累咏月的诗词。
二、学生活动。
1、课前准备:利用书籍、报刊、网络收集关于咏月的诗词、佳句,誊写在小卡片上。
2、小组评析其它咏月的诗词佳句。组长记录有价值的赏析,综合成一篇赏析短文,全班交流。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诵明月之词,歌窈窕之章”这是历代文人墨客的雅事,今天我们将通过《十五夜望月》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二)赏析《十五夜望月》。
教师印发《十五夜望月》的赏析文章,让学生加以体会,并进一步展开讨论,哪些地方特别精彩?哪些地方有不同的见解或补充?
在唐代咏月的篇章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凉,引入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三)诵明月之诗。
小组之间把准备好的有关“明月之诗”的小卡片,相互交换赏析,组长记录学生的赏析或评价,大家动手把有价值、有个性的见解综合成一篇赏析文章,全班交流。
(四)思维训练。
用媒体展示不同角度所看见的月,(诸如:海上明月、沙漠月升、小楼新月、水中望月等)学生对自己有所感悟的图景发挥想象、进行联想。
(五)学生小结。
你认为这堂课好不好?说明原因。
这既是使学生总结所得的过程,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所需的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因此,学生即使否定了这堂课,教师也要辨证地接受学生的否定。
《十五夜望月》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十五夜望月》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十五夜望月》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会写“宫、侯”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描绘的景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导入新课:春色是美好的,人们希望自己的生活也如春光一样,安静美好。杜甫借花、蝶、莺来歌颂春,一起背诵《江畔独步寻花》。我们再走入春天的长安城去看看寒食节的景象吧。
2、知诗人,解诗题。
韩,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原有诗集,后散佚,明人辑有《韩君平诗集》。
寒食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每年清明节的前1~2天,节日期间不能生火做饭。
二、读准字音,自学生字、词语。
1、自学“御、暮”两个汉字。指导学生从意义上区分“暮、幕”,从而理解“日暮”的意思。
2、指名读诗,要求读准、读通。
3、再读诗句,画出停顿、重音。
三、再读古诗,感悟诗意。
(一)连词成句,读懂诗意。
1、想想每个词的意思,遇到不会的怎么办?(查字典、看注释)
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寒食:寒食节,在冬至后的第105天,清明节前1~2天,节日期间不能生火做饭。
御柳: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树。
汉宫:这里用汉朝皇宫来指唐朝皇宫。
传蜡烛:寒食节禁火,但朝廷传赐蜡烛给公侯之家,受赐的可以点火。
五侯:这里指天子宠幸之臣。
2、把词语连成句子,小组内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暮春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中的柳树。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傍晚汉宫传送蜡烛赏赐王侯近臣,袅袅的轻烟飘散到天子宠臣的家中。
3、全班汇报。(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二)展开想象悟诗情。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1、指名读第一句。出现在你眼前的是什么景象?(板书:飞花 御柳)
2、“飞花”是什么情景?“无处不飞花”写出了花的什么特点呢?(落花随风飞舞,写出了花的轻盈美丽。)
①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意蕴深远。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
②指导读出花飞柳摇的美。
③用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
3、交流寒食节有哪些习俗。(寒食节禁火、吃冷食。)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4、日落天黑时,长安城里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指名读第二句。
5、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想说的?(板书:蜡烛 轻烟)
四、补充资料,加深理解。
1、补充课前搜集到的资料,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用自己的观点去理解这首诗的含义。
2、寒食节民间禁火,而汉宫却传烛赐火,这说明了什么?
(皇帝特许重臣“五侯”可破例燃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讽喻皇宫的特权以及宦官的专宠。)
五、熟读成诵,拓展延伸。
1、朗读全诗,熟读成诵。
2、课下搜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和同学交流你自己的见解。
板书设计
寒食
以汉喻今
流露不满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展示牛郎织女故事图,提问:这是什么故事?请同学们讲一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跟这个故事有关的诗《迢迢牵牛星》。
3、板书课题,解释题意。(选自《古诗十九首》。作者不详,写作时代大约在东汉末年。迢迢,遥远。)
二、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借助拼音自由读诗。同桌互读,集体交流。指导学生读好以下词语。
迢迢(tiáotiáo) 皎皎(jiǎojiǎo) 擢(zhuó)素手 札札(zházhá) 机杼(jīzhù) 脉脉(mòmò)
2、重点指导书写“素、章、盈、脉”四个生字,注意字的占格和笔顺。
3、熟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三、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1、借助注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小组内交流。
2、全班汇报。
①汇报词语意思。
迢迢:遥远。
牵牛星:隔银河和织女星相对,俗称“牛郎星”,是天鹰星座的主星,在银河东。
皎皎:明亮的样子。
河汉:银河。
河汉女:指织女星,是天琴星座的主星,在银河西。织女星与牵牛星隔银河相对。
擢:伸出,抽出。
素:白皙的。
札札:织机发出的响声。
机杼:织机的梭子。
章:有花纹的纺织品,这里指整幅的布帛。
零:落下。
几许:多少。
盈盈:形容清澈。
脉脉:用眼睛表达情意的样子。
②连词成句,交流每句诗的意思。
(看那天边)遥远的牵牛星,明亮的织女星。
(织女)伸出细长而白皙的手,正摆弄着织机(织布),发出札札的织布声。
(她思念牛郎,无心织布),因此一整天也没织成一整幅布帛,眼泪像下雨一样落下来。
银河又清又浅,相隔又有多远呢?
虽只隔一条清澈的河水,但他们只能含情凝视而不能用话语交谈。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再读古诗,与同学交流诗文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织女与牛郎被银河阻隔,不能相见的哀伤与不幸的情感。)
2、诗中哪些地方体现了织女的哀伤与不幸的情感?(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五、熟读成诵,拓展延伸。
1、熟读成诵,小组交流:诗中的织女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美丽、勤劳、孤独、哀怨、痛苦)
2、推荐阅读《牛郎和织女》。
板书设计
迢迢牵牛星
牵牛星;织女星美丽、勤劳、孤独、哀怨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贴出图片(一个宁静、美丽的夜晚,一轮玉盘似的月亮高悬夜空),你看到了什么?看到月亮,你想到了什么?激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可诵读关于月亮的古诗)
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另一首关于月亮的诗《十五夜望月》。
二、释题意,明作者。
1、十五夜: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
2、王建,字仲初,许州(治今河南许昌)人,唐进士,曾任昭应丞、渭南尉。一生困顿,晚景尤其凄凉。早年以宫词著称,中年后,诗风转变,其乐府诗多方面地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面貌,揭露统治阶级的暴行。语言通俗明晰,凝练精悍,风格简括爽利,善用七言歌行体。
三、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借助拼音自由读诗。同桌互读,集体交流。
2、重点指导书写“栖、鸦”两个生字,注意“栖”字右面是“西”,不要加横。“鸦”是左右结构,注意书写时笔画的穿插避让。
3、熟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四、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1、借助注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小组内交流。
2、全班汇报。
①汇报词语意思。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白霜。
栖:歇,休息。
冷露:清冷的露珠。
湿:打湿。
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思乡怀亲的思绪。
②连词成句,感悟诗意。
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白霜,树枝上栖息着乌鸦。
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院中的桂花。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不知那秋天的思念之情会落到谁家?
五、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文中写了哪些传统习俗?(八月十五望月)你还知道哪些传统习俗?
2、再读古诗,与同学交流: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八月十五游子的思乡之情。)
六、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熟读成诵,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
2、课下搜集描写中秋节习俗的古诗或思乡的古诗,与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十五夜望月
望月兴叹
教学反思
1、课前布置了搜集与古诗相关的资料,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对古诗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2、朗读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经过充分地朗读,能体会诗文的意思,理解诗人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