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偶书教案

笔构网

2025-08-07教案

请欣赏回乡偶书教案(精选7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回乡偶书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偶鬓衰三个生字,了解古诗大意。

能力目标: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情感目标: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作者忧伤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大意,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㈠谈话导入,据题质疑

1、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过一首古诗叫《咏柳》,你还能背下来吗?(指名背再齐背)(课件)

2、介绍背景。(出示课件)

你们还记得这首诗是谁写的吗?对,他是诗人贺知章,他以写七绝为见长。他一生仕途顺利,直到八十六岁才告老还乡,在离开京城时,文武百官都来送行,直到城门外,唐玄宗还亲自写诗送行,真够风光荣耀。当他以一个普通老人的面貌回到阔别了五十年的故乡时,又是一番怎样的场景呢?

3、揭示题目:

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回乡偶书》。(师板书课题)

4、据题质疑:

⑴理解偶书,这里的偶书各是什么意思?

⑵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师根据学生所提问题,进行副板书,并梳理归纳)

㈡自主合作,初步感知

师:自由读诗,边读边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或者你读懂了什么?

⒈生自学,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

⒉检查反馈:(课件)

⑴①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师生纠正②齐读生字新词。

⑵①指名读诗②范读(出示课件),生画节奏

③分组读诗④齐读古诗

㈢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⒈学习第一句(课件)(出示第一二行)

(1)指名读。

(2)点击重点词语:少小、老大、乡音、无改、鬓毛衰

引导学生边观察插图边说意思(板书:少小、老大、音无改、鬓毛衰)

(3)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自己试讲,再讲给同桌听,最后全班交流)

(4)师归纳,生质疑:

师:学了这两行诗,你有什么要问的?

生1:为什么几十年后作者还回到家乡来?

生2:这时他的心情如何?

(以上问题让其他生来回答)

(5)师:看来同学们不仅会读,还会思考。那么你们能从乡音无改与鬓毛衰这两个词中体会到什么?

(6)指导朗读: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作者,在阔别多年后又返回到养育了自己的家乡与故乡的人们团聚,想到家乡人民的热烈欢迎、盛情款待的情景时一定会兴奋不已。现在谁能用读出作者此时的喜悦心情?(指名读、齐读)

(7)总结学法: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生试讲,师概括:抓住重点字词,联系上下文或观察插图,理解诗意。)现在请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来自学第三四行诗句。

⒉学习第二句:(课件出示第三四行)

(1)出示句子,指名读、齐读

(2)学生运用自学,再集体交流

师:哪位同学来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两行诗的?

生:(试说:我是抓住。师补充口头提问:客在这里指谁?何处是什么意思?谁再来说说?)

师:幻想当时的情景,你认为儿童会说些什么呢?

生:(略)

师:你能想像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吗?(无奈、忧伤)

谁能通过朗读来表达这种感情?

(3)指导朗读古诗

3、串讲诗意,体会情感:

⑴谁能用自己的话把全诗的意思讲一讲?

(指名讲,同桌互讲,全班交流)

⑵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什么?(板书:思乡)

⑶小结:是啊,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同时又有淡淡的忧伤,那么我们就带着对家乡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⑷指导朗读。(试读、指名读、齐读、试背。)

4、挖掘课程,欣赏佳作

同学们,贺知章回到故乡后,面对熟悉的情和景,他一共写了两首《回乡偶书》。刚才我们学习的是第一首,现在请同学习们欣赏第二首,一起与作者体会回到家乡的那种感受。

(出示课件,师诵读:离别家乡岁月多,

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

㈣表演想象,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学得真起劲,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诗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想象,试着将《回乡偶书》编成故事,再与同伴合作演一演。(提示:如果你是贺知章,离开家乡几十年之后,回到自己的家乡,你当时的心情会怎样?你当时看到的、听到的和你想象中的一样吗?)

1、(1)分角色试练表演。(2)指定小组在班上展示表演。⑶师模仿记者,采访贺知章。

师:同学今天学的真不错,那么其他同学学了这首古诗后还有什么收获?(生谈)

2、齐背古诗,并边背边想象情景。

㈤示范指导,培养习惯

1、让生找出本诗的生字,并看看要怎么正确书写。

2、出示课件中的生字书写顺序,师边讲解。

3、学生试写(每个生字各写2个),师巡视,生写后互检。

六、自主选择,培养能力。(任选一题)

师:同学们,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我们都完成了,现在我们到作业超市去逛逛,然后你们选拔自己喜欢的题目作为课后的练习题。

1.背诵并默写古诗。

2.为《回乡偶书》完成一幅诗配画。

3、自编故事,再与伙伴交流。

20xx年4月14日(8周四上午)

反思:

1、渗透学法:从扶到半扶,学会自学。

2、创设情境:激发想像,融入诗境。

3、开发课程:立足课程,拓展延伸。

4、理解表演:引导合作,再现诗意。

5、尊重个性:让学生自主选择作业。

在古诗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手段,孩子们会感到易趣活,课堂上不在是那种没完没了的单调重复的各种习题和可有可无的乏味的回答,学生的视野、思想也不被禁锢在小小的教室里,通过表演,诗中那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及耐人寻味的情感,都会深深地印到学生的脑海里。

爱表演是学生的天性。学生要表演,首先要熟读课文内容,深入理解课文语言;其次要展开想象的翅膀,设计表演过程。因此,课堂表演能促进学生正确理解并灵活运用课文语言,是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有效方法。

回乡偶书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 会认“偶、鬓、衰”3个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 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诗人又悲又喜,百感交集的心境。

重点难点:

诵读古诗,感受诗人又悲又喜,百感交集的心境。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1、复习:我国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古诗就是一块富有魅力的瑰宝。同学们,瞧瞧看,这首著名的《咏柳》还记得吗?我们一起背一背。这首诗的作者就是著名的唐代诗人——贺知章。

2、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他的另一首古诗,请大家手书空,和我一起来写诗题。正音。

3、这首诗就是诗人80多岁回到家乡后偶然写下来的,齐读课题。

4、到底这首诗写了些什么呢?让我们走进诗歌去细细品读。

二、 初读古诗

1、 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检查生字

3、 检查词语:鬓毛衰 乡音 相见 相识

4、 词语读得这么好,相信古诗一定能读得更流利,自己试一试。

5、 节奏读

(1)标出节奏,指名读。

(2)齐读

(3)教师示范,讲方法:一行一行地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三、 品读第一句

过渡:让我们先看看第一行。

1、 点生读

2、 师问:少小是什么意思?读。

3、 在这行诗中有一个词的意思和它相反,谁找到了?你来读。

4、 介绍背景:贺知章十几岁就离开了家乡,80多岁才回到故乡,此时他会是什么心情?

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还有谁来读?

5、 为什么贺知章要时隔70多年才能回到家乡?是的啊,由于种种原因,思念家乡的贺知章却不能回家,他的内心多么的心酸啊,教师范读。

6、 此时的他,百感交集,一起读。

7、 几十年过去了,他的样貌会发生了什么变化?但是什么没有改变?(乡音)请你读第二行,点评。教师点评:由于深深地眷念这爱自己的家乡,他无法忘记那一口家乡话。齐读。

8、 从离家到回家,他一直都牵挂着自己的.家乡。齐读第一句。

四、 品读第二句

1、过渡:年近老迈的贺知章终于回到了家乡,走在这乡间路上,一切都那么熟悉,看看图,他碰见了谁?(小孩)自由读第二句,听听他们会说些什么?

2、孩子们从来没有见过这位老爷爷,自然是不认识的。面对这远道而来的客人,他们会怎么问?

3、感情指导读“笑问”“何处来”

4、教师引读:天真的孩子笑着问诗人的一句话,却让诗人感慨万分,自己明明是土生土长的家乡人,却被孩子们当成了客人,这一个客字让他多么的无奈呀!教师读。点生读。 他分明是回家,却被当成了来做客的外乡人,他多么的难过呀!点生读。

5、 齐读:诗人在外漂泊多年,一直想着家乡,却被大家当成了客人,他内心真不是滋味。

(齐读)

五、 背诵

1、 自由练习背诵。

2、 配乐背诵。

六、 拓展:《回乡偶书》(二)

板书设计:

古诗诵读 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 老大回 又

乡音未改 鬓毛衰 悲

相见 不相识 又

客 何处来 喜

回乡偶书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回乡偶书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回乡偶书教案 篇3

一、课文分析:

《回乡偶书》里贺知章一生仕途顺利,告老还乡时玄宗皇帝亲自作诗送别,太子和百官为他践行,可以说是衣锦还乡。但诗人没有描写那些为世俗所羡的情态,只是表现了一个普通回乡人的真实情感。

二、课时目标:

1、复习巩固本文生字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实情感。

3、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思念家乡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实情感。

2、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思念家乡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

一、背古诗,猜诗人导入。

师:孩子们,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有无穷无尽的韵味,骆宾王7岁就能作诗《鹅》“鹅、鹅、鹅......”,相信你们个个都是小诗人,能背很多诗给大家听吧!

生:进行古诗背诵。

((1)预设一:学生没有背到《回乡偶书》

师:孩子们真棒能背那么多古诗了,那你们猜猜这些诗人是谁?

生:说出诗人。

师:哇,既然你们知道那么多诗人,那你们认识他吗?(出示诗人图片)我们还学过他的一首古诗呢?

(2)预设二:背到《回乡偶书》,直接导入。

师:那你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学生可能知道也可能不知道)孩子们,他是贺知章,(板书:贺知章)我们学过他的一首古诗是?)

生:自由说,《咏柳》,生背诵古诗。

师:有没有人了解贺知章呢?(出示课件,介绍贺知章有关知识。请生读)

(贺知章,他生活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唐朝著名的诗人、书法家。他一生官运亨通,直到八十六岁时才告老还乡,在离开京城时,文武百官都来为他送行,直到城门外,唐玄宗还亲自写诗送行,真够风光荣耀,当他以一个普通老人的面貌回到这阔别了五十多年的故乡时,又是一番怎样的场景呢?)

师: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吧!《回乡偶书》(相机板书课题,学生观看板书并书空),来齐读课题,孩子们大胆猜测一下题目的意思吧。(生读课题)

二、学习古诗:

(一)初读古诗,检查预习。

师:请孩子们打开课本115页,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生:自由读诗。

师:(出示本课我会认的生字)孩子们你们认识这几个词语宝宝吗?(带拼音的词语)

生:生开火车读。小组PK读。

师:(出示不带拼音的词语)现在没有拼音了,你们还会读吗?一起来试一下吧。

生:男生女生PK。全班读。

师:(出示课件)现在有没有孩子愿意为我们展示一下他的朗读成果呢?

生1:读诗。

师:你觉得他读得好不好?哪里读得好,哪里读得不好?你来试一下吧。(渗透评价)

生2:评价后读诗。

师:读得真不错,那现在如果能够读出节奏就更好了,谁来试一下?(出示画节奏的古诗)

生:尝试读。

师:古诗像歌曲一样充满了节奏,读的时候在画节奏的地方声音可以稍微读长一点,一起来听听老师读吧。(师范读)你觉得老师读得好不好?好在哪里?你们来试着读一下吧。(教师边读边做动作,可夸张一点)

生:评价,齐读,在书上画出节奏。(老师可为学生做动作指示)

师:真是一群会学习的孩子,读得真好听。

(二)理解诗意。

1、学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师:我听孩子们读“笑问客从何处来”读得最好了,你们读到“笑”时有的孩子都面带笑容,用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配合来读诗,这是好的读诗方法,那这里有一个“客”字。(板书:客)你是怎么记住它的?

生:它是上下结构的字,上面是宝盖头,下面是一个各字。(生说出自己的识字方法)

师:我们可运用加一加的方法来学习这样的生字,同样的我们也可以用这样的学习方法来学习本文的“音”“何”这两个字,谁来加一加呢?

生:立加日变成音,单人旁加可变成何。

师:那客字可以怎么组词呢?

生:组词。

师:(抓住客人一词进行)真棒,不是一家的人或者不是当地的人,我们尊称他为客人,那么你们知道诗中所说的“客”指的是谁呢?(贺知章)那他到底算不算客人呢?(板书:?)

生1:我认为他不是客人。

师:你是从哪一句诗看出来的呢?

生1: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师相机出示诗句)

师:真会读诗,你能猜猜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吗?

生:说自己的理解。(如果说不出来可让他自己请好朋友帮忙。)

师:贺知章离开家乡时,正值年轻,也就是诗句上说的“少小离家”,他就和父亲到长安去学习了。在他八十六岁的时候,他终于回到了家乡,也就是诗句上说的“老大回”。所以说贺知章不是远道而来的客人,而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回到了家乡,他不是来了,而是回了(板书:!)孩子们,如果是你独自离家一个星期、一个月或者一年,你会是怎样的感受呢?

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揭示主题:想念家乡,思念家乡)

师:贺知章爷爷和你们一样,离家如此之久,对家乡有着无比的想念,有着无比的思念。(指主题。)

师:少小离家,老大才能回,贺知章爷爷有没有变化呢?

生:学生说出他的变化和没变。

师:这就是诗中所说的“乡音无改”,家乡的.口音没变,可他的什么变了呢?

生:鬓毛衰。(理解鬓毛衰:两鬓的头发变得花白稀少)(出示图片辅助理解)

师:是啊,几十年过去了,贺知章爷爷由一个年轻帅气的小伙变成了一个背也驼了,两鬓也花白了的老头,那他为什么还要回家乡呢?(根据回答,指主题)

生:回顾主题。

师:“魂牵梦绕的家乡,日思夜想的亲人我回来了”。此时的贺爷爷会是怎样的心情呢?相信你能读出他此时的心情。

生:说出自己的情感(预设:开心,忧愁),并带着感情进行朗读。(请两三人谈感受,师相机评价)

师:是的,诗人贺知章是如此的思念家乡,阔别几十年后他又回来了,他的心是多么的激动啊,让我们带着激动的心情再读。然而几十年的未归,多少个日日夜夜啊,离乡在外,每当想起故乡,淡淡的忧愁总是萦绕在心间,让我们带着这淡淡的忧愁再读吧。

生:读诗。

师:古代的人离开家乡后,因为没有自行车没有汽车没有火车,更没有手机,他们想家了只能借物抒情:(配乐)

1、看,李白想家了,仰望夜空那轮圆圆的月亮,他提笔写到: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看诗人王维,九月初九重阳节,他也想家了: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3、冬天,寒意袭来,诗人孟郊想起了家乡年迈的母亲,自己又不能回家尽孝,他写道: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4、冬去春来,漂泊在外的王安石回想到家乡江南的美景: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2、学习“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师:思乡的情像一块巨石压在贺知章心头几十年,今天他回来了,来到了村头,一群儿童簇拥过来.出示:

生:“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师:孩子们,这句诗中谁不认识谁?谁在问谁?

生:说出自己的理解。(请学生相互补充)

师:(指导看图)孩子们看见贺知章都不认识他,于是笑着问他:“你是从哪里来的呢?”孩子们是怎样问贺知章爷爷的?

(生:笑着问的。

师:为什么孩子们要笑着问呢?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自主发言。)

师:是啊,这真是一群天真活泼的儿童啊,那你们是这一群活泼可爱的儿童,你们还会问贺知章爷爷什么问题呢?

生:问问题。

师:是啊,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问了贺知章爷爷那么多的问题,可是离开家乡几十年的贺知章爷爷他能回答上来吗?

生:不能,说出原因。

师:是啊,孩子们问的问题贺知章爷爷都不能回答出来了,想想此时贺知章爷爷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学生说。(伤心,无奈)

师:那你能带着这样的心情把这一句诗读给大家听吧。

生:读诗。

师:(出示全诗)一首古诗,短短几十个字将贺知章爷爷对家乡的思念,对家乡的热爱书写的淋漓尽致,贺知章爷爷离开家乡多年,又重新回到家乡,心中怎能不喜悦和激动呢?请女生带着喜悦和激动读诗。然而想想自己离乡几十年没有回来却也有着深深的感慨和失落,请男生带着感慨和失落再来读诗吧。

生:男生女生读。

(师:孩子们听着你们的朗读,我仿佛感觉到大诗人贺知章就在我的眼前,因为从你们的朗读中,我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家乡的热爱。让我们全班带着像诗人一样对家乡的热爱,对家乡的思念一起来背诵一下这首诗吧。

生:背诗。)

师:孩子们,其实一首古诗就是一首动听的歌曲,你们听(播放古诗歌曲)

生:听歌曲,模仿唱。

师:我们跟着一起唱吧,可以加上动作哟。

生:随着音乐边跳边唱诗。

师:后来贺知章爷爷进了村子之后还看到了许多景物,在很多亲朋好友家里了解了近70年来一些人和一些事的变化,于是提笔写下回乡偶书第二首。(课件出示)谁来读一下。

生:生读。

师:古往今来,思念家乡是一个永远不变的话题。现在的我们由于生活工作等原因也会离开家乡,在异地生活对家乡的思念也是越来越浓,这是一首和我们生活在一起的离乡的游子在月夜写下的一首思乡的诗,你们听。(师读)

生:听。

(师: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今天我们学习贺知章爷爷的古诗《回乡偶书》看到了一个离乡多年的游子终于归乡了,让我们带着归乡的这份激动再背一下这首古诗,再次体会大诗人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吧。

生:背诗。)

回乡偶书教案 篇4

一、导入

1、同学们,有句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从小到大,你们一定积累了不少的古诗词,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图画,看看哪位同学能给它配上诗句?我们先来看第一幅图。

2、看着这高耸入云的楼,你想到了哪句诗?真好!

3、看着放风筝的小娃娃们,你想到了?是啊!

4、看着这一幅温馨的画面,你又想到了?同学们,这首诗的题目是?孟郊的《游子吟》赞颂的是伟大的?对!母爱!

5、再看,这满树的新叶让你想到了?真好,我们一起来赞美柳树、赞美春天。碧玉齐!

6、同学们真棒!小小年纪就能诵读许多的经典诗文,你知道么?与诗词为友,乃人间乐事!

二、初步感知

1、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走进古诗词的殿堂,感受经典的魅力,一起来学习贺知章的另一首诗,一齐读课题。

2、有位作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学习古诗文最好的办法首先是诵读,其次也是诵读,最后还是诵读。我们先来看看别人是如何诵读的?(播放视频)诵读的第一步就是读正确、读流利,请同学们照着视频中的样子,自己试一试,开始吧。

3、能读正确吗?不够自信,能不能啊?谁来试试?字正腔圆,真不简单。

4、我看看,谁读的好?准备!

5、听着同学们动听的读书声,几个生字宝宝都溜出来找你们玩儿了,谁来跟他们打打招呼?

6、这个字念什么呢?它在以前是这样写的,看着这一幅画,你有什么想说的?客就是什么呢?客就是旅居他乡的人,我们把它称作是客人。谁能给客字找朋友?先来说说两个字的,真好!谁找到三个字的?谁还能找四个字的?还能啊!真不简单!对了!特别棒!

7、同学们积累了很多的词语,我相信你们一定能够把这个字写好。睁大你们的亮眼睛,仔细观察,如何写好这个字?这个提醒很重要!撇捺要舒展,再看看下面这个口字,它和口在左边的,口在右边的分别有什么变化?

8、孩子们,再仔细看看,我相信你们会有所发现,有没有发现啊?口在左边,口字写的小一点,口在右边要写的大一点,口在底下要写的扁一点,真是会观察的孩子。老师把写好这个字归纳成了口诀,一起念一念:撇捺舒展,口儿变扁。举起你们的小手,我们一起来写这个字(板书:客)

9、该轮到你们写了,拿出纸笔,先做好写字操:头正,肩平,背直,足安,调整好握笔姿势,描一个写一个,开始。写完的同学坐的可端正了。

三、再读感悟

1、写好了这个字,我们再把这首古诗朗读一遍,孩子们读的非常好,要是能够在有些地方注意停顿,那感觉又不一样了。要不,咱们来试试?你们读前面四个字,我读后面三个字。看看能不能成功?

2、有点味道了,咱们交换一下,我读前面,你们读后面,你们坐的可端正了。

3、这么一读,节奏感就出来了。这首古诗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呢?(播放视频)刚刚的视频中你找到了哪些答案?鬓就是指脸颊两旁靠近耳朵的头发,我们用手来比一比,对了!这就是鬓毛。何处来就是哪里来?可是贺知章不说哪里来,而是说笑问客从何处来?

4、同学们,在我们的古诗词中,也有很多这样的字眼,你们看,王安石曾经写到:明月何时照我还。李白也曾经这样写过:何人不起故园情。我们古诗的语言就是这样精致、这样凝练。读古诗要学古人,古人吟诗常常低声慢吟,一幅如痴如醉的样子。我们也来试试看。好一群满腹诗文的书生啊!听着你们的朗读,我好像看到了当年贺知章吟诵这首诗的情景。

5、你们猜猜他当年写这首诗的时候,是几岁呢?

6、拿起笔,从诗句中找答案,找到一处标上1找到两处标上2哪些地方让你认为他是八十多岁才写这首诗的?不定笔墨不读书,很好!同桌两个人交流一下。

7、我发现大家讨论的特别热烈,现在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你的收获。从哪些字眼你可以感受到?

8、对啊!鬓毛都衰了,那你觉得他的年纪怎么样?很好!继续,有的人一直在举手。老大这个词语我们以前在哪一句诗中积累过?我们一起回顾一遍: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个老大跟今天诗中的老大是一样的意思,就是很老了。诗中的第一句就写到了:少小离家老大回。(板书:少小→老大)

9、你看,这就是那位老大,谁能够把老大的感觉读出来?谁来试试?还不够老!你来试?挺老的了!真的是老大啊!我们一起来读。

10、正像同学们发现的那样,请看:贺知章是我国唐代的著名诗人,浙江人。他30多岁离开家乡去做官,直到86岁才辞去官职,告老还乡。这时,他已经白发苍苍,谁再来读这句话?女生读!

11、看,贺知章老人回来了,他高兴地走在回家的路上,迎面走来了一群谁你呢?这些儿童还认识他吗?一起读: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想象一下,这些儿童看见贺知章,会称呼他为什么?会对他说什么?

12、我怎么不认识你啊?是啊!很陌生的,除了这群儿童不认识他了,还可能谁也不认识他了?(朋友)

13、可能是朋友,可能是亲人,邻居也可以称之为邻人。这么久都没有回到家乡,现在终于回来了,可是家乡的人都不认识他了,此刻贺知章的心情怎样呢?失落的,那你来读读。悲伤,那你来试试。我听出了那一点淡淡的忧伤,后悔没有早点回来。

14、同学们都有自己的理解,带上我们的理解,一起来读读,齐!

15、但是,无论他怎么改变,在贺知章老人的身上,有一种东西始终不变,那就是:乡音无改。(板书:乡音无改)请同学们在诗中把这个词圈划出来。

四、情感升华

1、虽然他鬓毛衰了,但是他乡音无改。虽然他胡子白了,但是他乡音无改。不管他是在何时,他都是乡音无改,不管在何地,都是乡音无改。一个乡音无改感受到什么?能感受他对家乡的一种思念、一种爱。是啊!在离开家乡的五十多年里,他无时无刻都在思念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可能他无数次的倚在窗前: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他无数次的登高望远: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也许是徐徐的春风勾起了他无尽的思念,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可能是瑟瑟的秋风拂过,引发他的万般感慨,读: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无数次的凝神远望,无数次的梦回故乡,今天他终于回来了,全体男生读。

3、我回来了,今天我终于回来了,可是家乡的'人已经不认识我了,女生读。

4、孩子们,诗歌最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不仅在于声韵悠扬,更在于以声传情。老师今天为你们带来了一份特殊的礼物,我们来听一听(播放视频)这是藏语版的《回乡偶书》,听起来别有一番韵味。

5、漂泊在外的游子每当想起贺知章,就会想带他的《回乡偶书》,一首《回乡偶书》又怎能表达贺知章老人的心情呢?于是他又写了一首《回乡偶书二》,谁会读读?

6、请你来试试?有人说《回乡偶书二》里面也有《回乡偶书一》的影子,你们找找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前后四个人讨论一下。

7、我们也来交流一下,这一半的人读:少小离家老大回,这一半的人读:离别家乡岁月多,轻轻地读,开始。还有吗?今天举手的人非常多,真棒!

8、家乡没有变,更没有变的是他对家乡的那种思念,那种爱。我们也把这两句读一读。还有没有人有自己的感受?他回去以后也发现家乡的人、家乡的事发生了变化:近来人事半消磨。

9、我们来试试这样,老师说一句,你们从这首诗中找出那句诗,准备,我看谁能找到?

10、我离别家乡的时间已经很长很长了,回到家乡以后,我才发现家乡的人和事变化太大了。只有门前那清澈的湖水,在春风的吹拂下,泛起一圈圈的波纹。如果说《回乡偶书一》表达的是贺知章对家乡的思念和爱,那《回乡偶书二》同样表达的是对家乡的思念和爱让我们一起把《回乡偶书二》朗诵一遍,齐!

五、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觉得很难忘,正所谓:与诗词为友,乃人间乐事。希望同学们今后广泛的阅读经典诗文,感受经典的魅力。

六、课后作业

将《回乡偶书》的意思有感情的讲给你的爸爸妈妈听。

回乡偶书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偶鬓衰三个生字,了解古诗大意。

2、能力目标: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情感目标: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作者忧伤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大意,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据题质疑。

1、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过一首古诗叫《咏柳》,你还能背下来吗?(指名背再齐背)(课件)

2、介绍背景。(出示课件)

你们还记得这首诗是谁写的吗?对,他是诗人贺知章,他以写七绝为见长。他一生仕途顺利,直到八十六岁才告老还乡,在离开京城时,文武百官都来送行,直到城门外,唐玄宗还亲自写诗送行,真够风光荣耀。当他以一个普通老人的面貌回到阔别了五十年的故乡时,又是一番怎样的场景呢?

3、揭示题目:

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回乡偶书》。(师板书课题)

4、据题质疑:

(1)理解“偶书”,这里的“偶”“书”各是什么意思?

(2)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师根据学生所提问题,进行副板书,并梳理归纳)

(二)自主合作,初步感知。

1、师:自由读诗,边读边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或者你读懂了什么?

2、生自学,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

3、检查反馈:(课件)

(1)①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师生纠正。

②齐读生字新词。

(2)①指名读诗。

②范读(出示课件),生画节奏

③分组读诗。

④齐读古诗

(三)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1、学习第一句(课件)(出示第一二行)

(1)指名读。

(2)点击重点词语:少小、老大、乡音、无改、鬓毛衰。

引导学生边观察插图边说意思(板书:少小、老大、音无改、鬓毛衰)

(3)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自己试讲,再讲给同桌听,最后全班交流)

(4)师归纳,生质疑:

师:学了这两行诗,你有什么要问的?

生1:为什么几十年后作者还回到家乡来?

生2:这时他的心情如何?

(5)师:看来同学们不仅会读,还会思考。那么你们能“从乡音无改”与“鬓毛衰”这两个词中体会到什么?

(6)指导朗读: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作者,在阔别多年后又返回到养育了自己的家乡与故乡的.人们团聚,想到家乡人民的热烈欢迎、盛情款待的情景时一定会兴奋不已。现在谁能用读出作者此时的喜悦心情?(指名读、齐读)

(7)总结学法: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生试讲,师概括:抓住重点字词,联系上下文或观察插图,理解诗意。)现在请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来自学第三四行诗句。

2、学习第二句:(课件出示第三四行)

(1)出示句子,指名读、齐读

(2)学生运用自学,再集体交流

①师:哪位同学来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两行诗的?

②生:(试说:我是抓住……。师补充口头提问:客在这里指谁?[结合看图]何处是什么意思?谁再来说说?)

③师:幻想当时的情景,你认为儿童会说些什么呢?

④生:(略)

⑤师:你能想像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吗?(无奈、忧伤)

⑥谁能通过朗读来表达这种感情?

(3)指导朗读古诗。

3、串讲诗意,体会情感:

(1)谁能用自己的话把全诗的意思讲一讲?(指名讲,同桌互讲,全班交流)

(2)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什么?(板书:思乡)

(3)小结:是啊,“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同时又有淡淡的忧伤,那么我们就带着对家乡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4)指导朗读。(试读、指名读、齐读、试背。)

4、挖掘课程,欣赏佳作。

同学们,贺知章回到故乡后,面对熟悉的情和景,他一共写了两首《回乡偶书》。刚才我们学习的是第一首,现在请同学习们欣赏第二首,一起与作者体会回到家乡的那种感受。(出示课件,师诵读: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四)表演想象,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学得真起劲,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诗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想象,试着将《回乡偶书》编成故事,再与同伴合作演一演。

提示:如果你是贺知章,离开家乡几十年之后,回到自己的家乡,你当时的心情会怎样?你当时看到的、听到的和你想象中的一样吗?

1、分角色试练表演。

(1)指定小组在班上展示表演。

(2)师模仿“记者”,采访“贺知章”。

师:同学今天学的真不错,那么其他同学学了这首古诗后还有什么收获?(生谈)

2、齐背古诗,并边背边想象情景。

(五)示范指导,培养习惯。

1、让生找出本诗的生字,并看看要怎么正确书写。

2、出示课件中的生字书写顺序,师边讲解。

3、学生试写(每个生字各写2个),师巡视,生写后互检。

(六)自主选择,培养能力。(任选一题)

师:同学们,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我们都完成了,现在我们到作业超市去逛逛,然后你们选拔自己喜欢的题目作为课后的练习题。

1、背诵并默写古诗。

2、为《回乡偶书》完成一幅诗配画。

3、自编故事,再与伙伴交流。

六、反思:

1、渗透学法:从扶到半扶,学会自学。

2、创设情境:激发想像,融入诗境。

3、开发课程:立足课程,拓展延伸。

4、理解表演:引导合作,再现诗意。

5、尊重个性:让学生自主选择作业。

在古诗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手段,孩子们会感到“易”“趣”“活”,课堂上不在是那种没完没了的单调重复的各种习题和可有可无的乏味的回答,学生的视野、思想也不被禁锢在小小的教室里,通过表演,诗中那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及耐人寻味的情感,都会深深地印到学生的脑海里。

爱表演是学生的天性。学生要表演,首先要熟读课文内容,深入理解课文语言;其次要展开想象的翅膀,设计表演过程。因此,课堂表演能促进学生正确理解并灵活运用课文语言,是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有效方法。

回乡偶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会认“客、何、赠、汪、舟、欲、踏、潭”8个生字,重点读准“赠”的后鼻音及平舌音,会写“舟、乘、音、客、何、汪”6个生字。重点指导“舟、乘、客”的写法。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作者忧伤之情。

教学重点:

同教学目标1、2

教学难点:

了解大意,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两课时

先学要求:

1、自学生字,不明白的地方想办法解决(如查字典、问大人、联系上下文等等),想想哪些字音要提醒大家,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2、正确流利朗读古诗,不明白的地方多读几遍或做上记号。

3、查找有关诗人和古诗的文字资料或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据题质疑

1、复习导入。

同学们,咱们来玩个对古诗的游戏,背诵《咏柳》。(老师背上句,学生接下句。)

2、介绍背景。(出示课件)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老爷爷,他的名字叫贺知章,这位老爷爷啊活了85岁,相传在他十岁的时候,就和父亲离开了家乡去求学,离开家乡后,和父亲两人生活十分艰苦,有的时候吃不上一口饭,有的时候穿不上一件完整的衣服,但是贺知章克服困难坚持读书,因此他的书读得非常好。他和爱喝酒的李白是好朋友,两人常常在一起喝酒、作诗,相处得十分融洽。八十三岁那年,贺知章迈着蹒跚的步子,回到了家乡。他回到村口遇到孩子们时的情景会是怎样的?

3、揭示题目:

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回乡偶书》。(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解释题目:

通过预习,知道题目的意思吗?(指导理解“偶”“书”各是什么意思?)

二、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诗,边读边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或者你读懂了什么?

2、请学生读古诗,其他同学当小老师评价、正音。

3、检查生字:生字宝宝从古诗中走出来想和大家做好朋友呢。

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师生纠正。

开火车读,齐读生字新词。

交流怎样记住生字,想提醒或告诉大家什么。

三、学习古诗

1、生字宝宝夸大家学得好,想请大家再来读读古诗,该怎样读?

2、指名读诗――范读(出示课件),生画节奏――男女生交换读(女生读,男生评,然后交换)――

分组比赛读诗――齐读古诗

3、交流

你发现了什么?或者你读懂了什么?

引导学生边观察插图边说出每句诗的大意。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什么?

#一二句:

“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意思?贺知章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直到很老了才回到家乡。

“乡音无改鬓毛衰”你是怎么理解的?或者你有什么疑问吗?

小朋友们,贺知章在回到家乡时头发都白了,可见模样发生了改变,可是什么没有改变呢?(乡音)

引导理解乡音:

①小朋友,咱们班有湖南人、朝州人,梅州人,你知道不同地方的人讲的话一样吗?

②老师给大家一句话,天气变冷了,我们要多穿点衣服。请你们用自己家乡的话来说说。理解“乡音“一词。

诗句的意思:贺知章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直到很老了才回到家乡。这时,他的家乡话没有改变,但是头发白了,模样变老了。

有感情的朗读这两行诗:诗人50多年没有回家乡,现在回来了,还是衣锦还乡,见到了家乡的许多变化,心中百感交集,请小朋友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三四句:

贺知章牵着马儿回到家乡来到村口时的情景是怎样的?

谁来说说后面两句的意思?

孩子们看见贺知章却都不认识,于是笑着问贺知章:“老爷爷,您是从哪儿来的?”是呀,为什么几十年后作者还回到家乡来?

(板书:少小、老大客?何来?想家乡!)

你能想像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吗?(无奈、忧伤)

4、小结:是啊,“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同时又有淡淡的忧伤,那么我们就带着对家乡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5、总结学法: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生试讲,师概括:抓住重点字词,联系上下文或观察插图,理解诗意。)

四、挖掘课程,欣赏佳作

同学们,贺知章回到故乡后,面对熟悉的情和景,他一共写了两首《回乡偶书》。刚才我们学习的是第一首,现在请同学习们欣赏第二首,一起与作者体会回到家乡的那种感受。

离别家乡岁月多,

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

生朗读,师讲大意。

五、示范指导,培养习惯

1、指导书写生字

重点指导“舟”的笔顺;

“乘、客”的撇捺要伸展开,“乘”的笔顺,“客”的宝盖头儿不要写得太宽。

“音”的第二横应当写长一些。

“何”字右边的“可”字是,横要长些,竖钩的起笔处不要写在横的末端。

2、出示课件中的生字书写顺序,师边讲解。

3、学生试写(每个生字各写2个),师巡视,生写后互检。

六、板书设计

回乡偶书

少小老大

客?

何来?

想家乡!

《古诗两首》之《赠汪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根据注释自学、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难点: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收集描写送别的古诗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新课:

1、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赠汪伦》,出示古诗:

赠汪伦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学生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

3、通过预习,你知道“赠”是什么意思吗?谁送给谁?指导书写“汪”

4、介绍:

这首诗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写的,“赠”是“送给”的意思。汪伦,是李白的好朋友,今安徽省泾县人,诗中提到的桃花潭是安徽泾县西南的一处名胜,在李白游桃花潭时,当地人汪伦常用美酒款待他;临别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这首诗留别。这是一首送别诗。

二、学习古诗

1、就让我们再来读读诗句,体会他们之间的深厚感情。

2、指名读,分组读,全班读。

3、自由读,思考: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他们之间的深厚感情的?

(1)一、二句抓以下内容指导:

①“欲”什么意思?

②“踏歌”什么意思?想象汪伦踏歌的歌词会是些什么。

③从“忽闻”体会到了什么?

④谁能有感情地把这两行诗读出来,表现出他们之间的情谊深厚?

(2)三、四句抓以下内容指导:

①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两人感情深厚?

(深千尺、不及、送我情)

你是怎么体会的?

(“深千尺”:说明了什么?是不是真的有千尺深?

“不及”:什么意思?桃花潭的水很深了,但仍比不上什么?

“送我情”:这里把桃花潭的水深和汪伦送“我”的情深作比较,让我们感觉到水深不及情深。

②谁能用“即使……也”这个关联词把他们之间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交流。

③感情朗读。

④出示背景图,想象情景,进行表演。

相聚须尽欢,分别不忧伤。此时此刻,李白与汪伦站在岸边,彼此话别。他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你们来想一想,演一演。

⑤踏步读诗或唱诗。

4、小结:这首诗是以歌声来送别朋友,其实古时候还有许多诗,我们看一下,古人还会以什么来送别朋友?

三、朗读古诗:

1、课件以下两首诗,引导学生自读理解,古人又是以什么来送别朋友的呢?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唐·李白唐·王维

故人西辞黄鹤楼,渭城朝雨浥轻尘,

烟花三月下扬州。客舍青青柳色新。

孤帆远影碧空尽,劝君更尽一杯酒,

惟见长江天际流。西出阳关无故人。

2、朗读、小结:不一样的时间,不一样的地点,不一样的人物,不一样的诗句,无论以什么送别,心底流淌着的却是同样一份美好的情感,这些可以概括为以“真心”送别。

四、课外练习:

收集送别诗,举行一次吟诗会。

五、板书设计:

赠汪伦

李白深情厚谊汪伦

踏歌声

以歌声

酒送别

回乡偶书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1、 会认“偶、鬓、衰”3个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 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诗人又悲又喜,百感交集的心境。

重点难点:

诵读古诗,感受诗人又悲又喜,百感交集的心境。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1、复习:我国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古诗就是一块富有魅力的瑰宝。同学们,瞧瞧看,这首著名的《咏柳》还记得吗?我们一起背一背。这首诗的作者就是著名的唐代诗人——贺知章。

2、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他的另一首古诗,请大家手书空,和我一起来写诗题。正音。

3、这首诗就是诗人80多岁回到家乡后偶然写下来的,齐读课题。

4、到底这首诗写了些什么呢?让我们走进诗歌去细细品读。

二、 初读古诗

1、 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检查生字

3、 检查词语:鬓毛衰 乡音 相见 相识

4、 词语读得这么好,相信古诗一定能读得更流利,自己试一试。

5、 节奏读

(1)标出节奏,指名读。

(2)齐读

(3)教师示范,讲方法:一行一行地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三、 品读第一句

过渡:让我们先看看第一行。

1、 点生读

2、 师问:少小是什么意思?读。

3、 在这行诗中有一个词的意思和它相反,谁找到了?你来读。

4、 介绍背景:贺知章十几岁就离开了家乡,80多岁才回到故乡,此时他会是什么心情?

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还有谁来读?

5、 为什么贺知章要时隔70多年才能回到家乡?是的`啊,由于种种原因,思念家乡的贺知章却不能回家,他的内心多么的心酸啊,教师范读。

6、 此时的他,百感交集,一起读。

7、 几十年过去了,他的样貌会发生了什么变化?但是什么没有改变?(乡音)请你读第二行,点评。教师点评:由于深深地眷念这爱自己的家乡,他无法忘记那一口家乡话。齐读。

8、 从离家到回家,他一直都牵挂着自己的家乡。齐读第一句。

四、 品读第二句

1、过渡:年近老迈的贺知章终于回到了家乡,走在这乡间路上,一切都那么熟悉,看看图,他碰见了谁?(小孩)自由读第二句,听听他们会说些什么?

2、孩子们从来没有见过这位老爷爷,自然是不认识的。面对这远道而来的客人,他们会怎么问?

3、感情指导读“笑问”“何处来”

4、教师引读:天真的孩子笑着问诗人的一句话,却让诗人感慨万分,自己明明是土生土长的家乡人,却被孩子们当成了客人,这一个客字让他多么的无奈呀!教师读。点生读。 他分明是回家,却被当成了来做客的外乡人,他多么的难过呀!点生读。

5、 齐读:诗人在外漂泊多年,一直想着家乡,却被大家当成了客人,他内心真不是滋味。

(齐读)

五、 背诵

1、 自由练习背诵。

2、 配乐背诵。

六、 拓展:《回乡偶书》(二)

板书设计:

古诗诵读 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 老大回 又

乡音未改 鬓毛衰 悲

相见 不相识 又

客 何处来 喜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