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的周长》教学设计

笔构网

2025-08-10教案

请欣赏《图形的周长》教学设计(精选7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图形的周长》教学设计 篇1

一、单元设计理念:

1.素材的选取

素材的选取典型而独特,可以说做到了“两个特别”。

特别熟悉。有关周长的问题,在生活中可以说随处可见,学生最熟悉的生活是什么,是校园。所以校园里面的周长问题,对学生来说是最熟悉的。

特别典型。看到“美化校园”这个主题,如果你是一个学过周长的人,那么你会想,这里面一定有周长的问题。对于一个没学过周长的人来说,那么它要美化校园,首先遇到的便是有关周长的问题。这样的素材,我们称之为结构性素材。

2.本单元的情景串

本单元有2个信息窗。窗1:需要多长的护栏;窗2:安装不同种类的护栏需要多少钱。

二、单元内容:

1.知识基础

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教材地位

在整个小学教材中,面积和体积的公式很多,而周长的公式,《课标》只要求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而本单元是学习他们的唯一机会,同时周长的学习也是今后学习面积与体积的基础,所以,本部分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3.核心知识点

理解周长的意义,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4.知识构成

本单元的知识包括2个方面的内容。

(1)周长的意义。这里是指广义的周长,是周长的概念理解,即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之和,泛指一切平面图形,包括圆形、不规则图形等。

(2)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三、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周长的意义,指出并能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2.在对长方形、正方形和不规则图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在应用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初步有条理的思考。

3.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同一问题可能有不同的解答方法,感受数学与生活得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教学难点是理解周长的意义。

五、单元教材解读

图形的周长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内容之一。本单元知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时,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切实组织好动手操作和实际观察等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知识。

1.信息窗1的解读。

(1)情景图的解读。情景图呈现的是一个个造型各异的花坛,有长方形的、正方形的、扇形的、圆形的。图中的两个小朋友“给花坛安上护栏”的建议,将学生的注意力有欣赏花坛引到了探索这些花坛周长上,从而转入对周长意义的理解和研究这一数学问题上。

(2)例题的设置与功能。本信息窗设有1个例题,即每个花坛各需要多长的护栏?目的就是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周长。

(3)教学的策略及注意事项。

现场参观是最好的方式。尽管教材中的花坛很漂亮,也很美,但对学生来说毕竟没有真情实感。所以,如果学校里有花坛或空地的话,应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看他们的'形状,考察他们的一周。

层次间的转化与沟通至关重要。层次的变化意味着对周长的理解逐步深入,所以对学生的思考与研究要及时地进行迁移,只有这样,周长的理解才能到位。如:由护栏的长——花坛一周的长——就是周长

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测量。在没有得到计算方法和公式之前,如何知道花坛一周的长度,那只有去一条边一条边地量,或用绳子围着量等,而在课堂上,只要教师大胆的放,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多样化的策略自然会出现。同时,学生们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他们会增长才智,会发现规律,也会逐步总结方法。

找周长是理解周长的必要环节。周长概念揭示后,要让学生到生活中找物体或图形的周长,如:菜地的周长、水塘的周长、黑板的周长等,以加深对周长的理解。

2.信息窗2的解读

(1)信息窗的解读。

情景图呈现的是同学们在测量长方形和正方形边长的活动情形。旁边有一信息牌,上面显示同学们所了解到的两种护栏的价格。有了边长的数据,有了护栏的价格,安装护栏需要多少钱的问题启动便显得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2)例题设置与功能

本信息窗设计了2个例题,一个红点,一个绿点。

红点:给长方形花坛安装护栏,需要多少钱? 学习长方形的周长。

绿点:给正方形花坛安装护栏,需要多少钱? 学习正方形的周长。

(3)教学策略

及时进行问题间的转化。这两道例题都是求安护栏需要多少钱,而根据现有的条件不能直接求出来,因为不知道护栏的长,而护栏的长就是长方形和正方形花坛的周长。所以,例题表面上是求钱的问题,而实际上是求周长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会转化,也是一项很重要的任务。

周长的求法应体现多样化。周长怎样求,学生完全可以根据对周长意义的理解,自行来解决,教材上也呈现了不同的方法,而学生出现的算法可能远远不止教材中的几种。教师此时要放手,一是放手让学生去独立解决,二是放手让学生去积极汇报和阐释自己的做法与想法,三是放手组织学生展开研讨,分析各种方法的联系与区别,能评判和优选。

用好电脑提示。教材中小电脑的提示:“想一想,怎样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呢?”意图是引起老师和同学们对周长的再次反思,直至概括出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至于书中为什么没出公式,我们主要考虑:想给学生留一个思考的空间,让学生来完成比直接告知更合适。此处没有给出计算公式,并不代表公示不需要总结,公式不重要。

《图形的周长》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比较等活动感知周长,能正确指出物体表面或简单图形的一周。

2.在围一围、量一量、算一算活动中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概念,了解一定的测量方法,渗透化曲为直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能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情境感知,初步建立周长概念表象

1.从“一圈”抽象到“一周”

师:小胖要减肥,爸爸制定了一个锻炼计划,让他每天围着操场跑一圈,我们去看看他是怎么跑的。(课件演示)

师:他跑对了吗?

生:不对,他跑到里面去了。

师:应该沿着操场的哪里跑?

生:应该沿着最外面的黑线跑。

师:这条黑黑的线也就是操场的边线。

师:如果你是小胖的爸爸,会对小胖说些什么?

生:小胖,不能再偷懒了,要沿着操场的边线跑。

(课件演示)

师:说的真好!第二天,小胖又开始出发了。

师:这回跑完一圈了吗?

生:没有,还没有跑到。

师:应该跑到哪里?

生:最后要回到起点,这才是操场的一圈。

师:第三天让我们陪着小胖一起跑,好吗?拿出小手,一起出发、一起喊停,预备出发!

学生结合课件演示手势比划,齐声喊“停!”。

教师指出,围着操场跑一圈也可以说成围着操场跑一周。板书:一周

2.累加长度,明晰操场的周长

师:这个操场的一周到底有多长呢?为此小胖的爸爸进行了测量,我们一起去看看。

课件依次呈现数据:直道90米----弯道110米---直道90米---弯道110米。

生:400米。

师:你是怎么算的?

生:可以这样算:90 110 90 110=400米。师:400米表示哪里的长度?

生:操场一周的长度。

师:对,400米是操场一周的长度,也可以说操场的周长是400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周长。

二、辨析比较,整体理解周长本质

1.辨析一周,物化为形呈现实物

师:现在老师带来了三角板和圆形标志,想一想它们的表面有没有一周?

生:有。

师:请小朋友们打开练习纸,用水彩笔把一周画出来。

学生描画一周后,呈现交通标志中间线涂色作品,予以辨析。

生1:不对,这条线是在中间的,不属于它的一周。

生2:一周是最外面的边线,这条不算。

师:想象一下,这个交通标志只留下一周的边线会是什么图形?

生:圆形。

教师演示,从交通标志实物中剥离出一条圆形的边线(保持圆形形状)。

师:想象一下,这个三角板只留下一周的边线会是什么图形?

生:三角形

教师演示,从三角板实物中剥离出三角形的边线(保持三角形形状)。

2.操作演示,体会“长”的本质

师:要想知道三角形的周长是多少,怎么办?

生:可以用尺测量。

课件:12厘米、16厘米、20厘米。

师:三角形周长到底是12厘米,还是16厘米,还是——?

生:应该把3条都加起来。12+16+20=48厘米。

师:48厘米指的是什么呢?

生1: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和。

生2:三角形一周的长度。

师:也可以说三角形的周长是48厘米。

师:下面我来测量圆形的周长。我用直尺这样量——?(教师动作比划)

生:不行,圆形的线是弯的,尺子是直的!

师:那怎么办?

生1:半圆角尺量。

师:你们觉得怎样?

生2:那是量角器,量角度用的,不能测量长度。

师:是的,你的数学知识真丰富。

生3:用软尺绕着量。

师:好办法,可软尺我没带,我只带了一条线。

生4:可以用线绕一下,再用尺子量就可以了。

教师演示,把线绕圆一周然后缓慢打开,拉成一条线段。

师:用毛线绕可以把曲的边线变成直的线段,真是个好办法。

组织学生测量这条线段,测得长度为63厘米。

师:这63厘米表示的是——

生1:圆形的周长。

生2:圆一周的长度。

3.质疑辨析、概括概念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先研究了一周,这是操场、三角板表面、交通标志表面的一周,接着通过量一量、算一算得到了操场一周的长度是(400米)、三角形一周长度是48厘米、圆形一周长度是63厘米,每个图形的一周都有自己固定的长度,我们把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它的周长。

课件依次呈现矩形、五角星、半圆形、角等图形,组织辨析。

师:这些图形都有周长吗?

生:角没有。

师:它跟上面的图形区别在哪里?

生:没连起来,有缺口。

师:这种没连起来,有缺口的图形我们叫做不封闭图形,那上面这些图形叫——

生:封闭图形。

师:如果这里加一条曲线,现在有周长了吗?

生:有。

板书完善概念,学生齐读: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三、内化巩固,解释应用概念

1.生活举例,辨析解释

师:找一找我们周围哪些物体表面也有周长?

生1:黑板。

生2:课桌的面。

师:我们一起看看,黑板、课桌表面其实是什么图形?

生:都是长方形。

师:是呀,因为它们是长方形,所以它们有周长。生3:我的脸

师:我们一起看看,脸表面其实是一个封闭图形,所以它也有周长。

媒体呈现:

谁测量的是周长呢?

生:量腰围是量周长,量身高不是。

师:腰围量的是哪儿?你比划比划!

结合学生的比划,课件随机在图像腰部呈现一周。

师:那么量身高量的是什么呢?

结合学生比划,课件动画抽象出线段。

生:量的是一条线段的长度,没有一周,不是周长。

师:是的,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周长。 2.增加干扰,强化一周

媒体呈现长方形,给出长2米的数据,组织学生选择合适的周长数据。 a.2米

b .4米

c.6米

师:只有一个数据,能选出周长吗?

生:可以,第一个肯定不对,2米只是1条长边的长度,4米是2条长边的长度,而周长应该是4条边长度的.和,肯定大于4厘米。

师:讲的真好?周长真的是6米,那么这条宽的长度肯定是——

生:1米。可以这样算2 2 1 1=6米,宽就是1米。

师:是的。小朋友注意看图形开始变了(媒体演示长方形中间增加一条线),长方形的周长变了吗,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生1:变了,中间一条长1米,周长是6 1=7米。

生2:没变,周长是一周的长度,中间这条线不属于一周,不能加。

师:是吗,请同学们用手描描一周,想想周长变了吗?

学生手势比划,齐答:不变。

师:如果里面再增加一些线,周长会变吗?

生:不会,因为里面的线跟周长没有关系。 3.拼组图形,弱化“面”的干扰

师:这里有一个正方形,一条边长度是1厘米,那么周长是——

生:4厘米,4个1厘米就是4厘米。

师:是的,如果再出现一个同样的正方形,把它们拼成长方形,周长会是多少?

生:8厘米,2个4厘米就是8厘米。

师:真的吗?不着急,同学们自己在练习上描一描、算一算。

生汇报:周长不是8厘米,应该是6厘米。算式2 2 1 1=6厘米。

师:刚才都认为是8厘米,现在都确定是6厘米?那2厘米到哪里去了呢?

生:2条边到里面去了,那就不用算了!

师:哦,图形一拼,周长并不是简单的加一加。一起看,(媒体动态演示图3与图4拼的过程)想一想它们的周长相比会是怎样的结果?

(1)图形3长

(2)图形4长

(3)一样长生1:图形3周长长。

生2:不对,应该是一样长。(生到台前展示)图形3周长是2 2 2 2=8厘米,图形4周长是2 2 1 1 1 1=8厘米,所以一样长。

师:生1,你同意他的观点吗?

生1:同意。

师:刚才为什么这么做出判断呢?

生1:这是4个拼成的,这才3个拼的,我就认为图形3的周长长了。

师:看来,周长我们要关注的是它的一周边线,不要被它里面的线、它拼的个数干扰。

《图形的周长》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比较等活动感知周长,能正确指出物体表面或简单图形的一周。

2.在围一围、量一量、算一算活动中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概念,了解一定的测量方法,渗透化曲为直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能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情境感知,初步建立周长概念表象

1.从“一圈”抽象到“一周”

师:小胖要减肥,爸爸制定了一个锻炼计划,让他每天围着操场跑一圈,我们去看看他是怎么跑的。(课件演示)

师:他跑对了吗?

生:不对,他跑到里面去了。

师:应该沿着操场的哪里跑?

生:应该沿着最外面的黑线跑。

师:这条黑黑的线也就是操场的边线。

师:如果你是小胖的爸爸,会对小胖说些什么?

生:小胖,不能再偷懒了,要沿着操场的边线跑。

(课件演示)

师:说的真好!第二天,小胖又开始出发了。

师:这回跑完一圈了吗?

生:没有,还没有跑到。

师:应该跑到哪里?

生:最后要回到起点,这才是操场的一圈。

师:第三天让我们陪着小胖一起跑,好吗?拿出小手,一起出发、一起喊停,预备出发!

学生结合课件演示手势比划,齐声喊“停!”。

教师指出,围着操场跑一圈也可以说成围着操场跑一周。板书:一周

2.累加长度,明晰操场的周长

师:这个操场的一周到底有多长呢?为此小胖的爸爸进行了测量,我们一起去看看。

课件依次呈现数据:直道90米----弯道110米---直道90米---弯道110米。

生:400米。

师:你是怎么算的?

生:可以这样算:90 110 90 110=400米。师:400米表示哪里的长度?

生:操场一周的长度。

师:对,400米是操场一周的长度,也可以说操场的周长是400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周长。

二、辨析比较,整体理解周长本质

1.辨析一周,物化为形呈现实物

师:现在老师带来了三角板和圆形标志,想一想它们的表面有没有一周?

生:有。

师:请小朋友们打开练习纸,用水彩笔把一周画出来。

学生描画一周后,呈现交通标志中间线涂色作品,予以辨析。

生1:不对,这条线是在中间的,不属于它的一周。

生2:一周是最外面的边线,这条不算。

师:想象一下,这个交通标志只留下一周的边线会是什么图形?

生:圆形。

教师演示,从交通标志实物中剥离出一条圆形的边线(保持圆形形状)。

师:想象一下,这个三角板只留下一周的边线会是什么图形?

生:三角形

教师演示,从三角板实物中剥离出三角形的边线(保持三角形形状)。

2.操作演示,体会“长”的本质

师:要想知道三角形的周长是多少,怎么办?

生:可以用尺测量。

课件:12厘米、16厘米、20厘米。

师:三角形周长到底是12厘米,还是16厘米,还是——?

生:应该把3条都加起来。12+16+20=48厘米。

师:48厘米指的是什么呢?

生1: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和。

生2:三角形一周的长度。

师:也可以说三角形的周长是48厘米。

师:下面我来测量圆形的周长。我用直尺这样量——?(教师动作比划)

生:不行,圆形的线是弯的,尺子是直的!

师:那怎么办?

生1:半圆角尺量。

师:你们觉得怎样?

生2:那是量角器,量角度用的,不能测量长度。

师:是的,你的数学知识真丰富。

生3:用软尺绕着量。

师:好办法,可软尺我没带,我只带了一条线。

生4:可以用线绕一下,再用尺子量就可以了。

教师演示,把线绕圆一周然后缓慢打开,拉成一条线段。

师:用毛线绕可以把曲的边线变成直的线段,真是个好办法。

组织学生测量这条线段,测得长度为63厘米。

师:这63厘米表示的是——

生1:圆形的周长。

生2:圆一周的长度。

3.质疑辨析、概括概念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先研究了一周,这是操场、三角板表面、交通标志表面的一周,接着通过量一量、算一算得到了操场一周的长度是(400米)、三角形一周长度是48厘米、圆形一周长度是63厘米,每个图形的一周都有自己固定的长度,我们把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它的周长。

课件依次呈现矩形、五角星、半圆形、角等图形,组织辨析。

师:这些图形都有周长吗?

生:角没有。

师:它跟上面的图形区别在哪里?

生:没连起来,有缺口。

师:这种没连起来,有缺口的图形我们叫做不封闭图形,那上面这些图形叫——

生:封闭图形。

师:如果这里加一条曲线,现在有周长了吗?

生:有。

板书完善概念,学生齐读: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三、内化巩固,解释应用概念

1.生活举例,辨析解释

师:找一找我们周围哪些物体表面也有周长?

生1:黑板。

生2:课桌的面。

师:我们一起看看,黑板、课桌表面其实是什么图形?

生:都是长方形。

师:是呀,因为它们是长方形,所以它们有周长。生3:我的`脸

师:我们一起看看,脸表面其实是一个封闭图形,所以它也有周长。

媒体呈现:

谁测量的是周长呢?

生:量腰围是量周长,量身高不是。

师:腰围量的是哪儿?你比划比划!

结合学生的比划,课件随机在图像腰部呈现一周。

师:那么量身高量的是什么呢?

结合学生比划,课件动画抽象出线段。

生:量的是一条线段的长度,没有一周,不是周长。

师:是的,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周长。 2.增加干扰,强化一周

媒体呈现长方形,给出长2米的数据,组织学生选择合适的周长数据。 a.2米

b .4米

c.6米

师:只有一个数据,能选出周长吗?

生:可以,第一个肯定不对,2米只是1条长边的长度,4米是2条长边的长度,而周长应该是4条边长度的和,肯定大于4厘米。

师:讲的真好?周长真的是6米,那么这条宽的长度肯定是——

生:1米。可以这样算2 2 1 1=6米,宽就是1米。

师:是的。小朋友注意看图形开始变了(媒体演示长方形中间增加一条线),长方形的周长变了吗,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生1:变了,中间一条长1米,周长是6 1=7米。

生2:没变,周长是一周的长度,中间这条线不属于一周,不能加。

师:是吗,请同学们用手描描一周,想想周长变了吗?

学生手势比划,齐答:不变。

师:如果里面再增加一些线,周长会变吗?

生:不会,因为里面的线跟周长没有关系。 3.拼组图形,弱化“面”的干扰

师:这里有一个正方形,一条边长度是1厘米,那么周长是——

生:4厘米,4个1厘米就是4厘米。

师:是的,如果再出现一个同样的正方形,把它们拼成长方形,周长会是多少?

生:8厘米,2个4厘米就是8厘米。

师:真的吗?不着急,同学们自己在练习上描一描、算一算。

生汇报:周长不是8厘米,应该是6厘米。算式2 2 1 1=6厘米。

师:刚才都认为是8厘米,现在都确定是6厘米?那2厘米到哪里去了呢?

生:2条边到里面去了,那就不用算了!

师:哦,图形一拼,周长并不是简单的加一加。一起看,(媒体动态演示图3与图4拼的过程)想一想它们的周长相比会是怎样的结果?

(1)图形3长

(2)图形4长

(3)一样长生1:图形3周长长。

生2:不对,应该是一样长。(生到台前展示)图形3周长是2 2 2 2=8厘米,图形4周长是2 2 1 1 1 1=8厘米,所以一样长。

师:生1,你同意他的观点吗?

生1:同意。

师:刚才为什么这么做出判断呢?

生1:这是4个拼成的,这才3个拼的,我就认为图形3的周长长了。

师:看来,周长我们要关注的是它的一周边线,不要被它里面的线、它拼的个数干扰。

《图形的周长》教学设计 篇4

教学内容: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八单元图形的周长信息窗一。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摸一摸、画一画)感知图形的周长,理解周长的含义,建立周长的观念。

2、通过实践操作,探究周长的测量策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以及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3、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周长的意义,学会探索图形周长的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

周长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教具:

多媒体课件、圆形、长方形、扇形、正方形,两根同样长的绳子等。

学具:

若干平面图形、棉线、直尺、软尺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师:现在是什么季节?生:秋季

师:那么,一提到秋季你会想到什么?生:落叶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故事跟大家分享:秋天到了,一片树叶缓缓地从树上落下来。一只小蚂蚁发现了。瞧!课件播放(一只蚂蚁沿着树叶的边线爬了一圈)你能说说蚂蚁在干什么吗?

生1:蚂蚁沿着树叶的边线爬了一圈。

生2:蚂蚁沿着树叶的边线爬了一周。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蚂蚁绕着树叶的边线爬一周,这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继续播放蚂蚁绕树叶的长度,及蚂蚁的话)

2、揭题并板书:今天,咱们就一起来认识图形的周长”。

板书:认识图形的周长

二、感知周长

1、理解一周的意义

师:通过小蚂蚁的话,我们听出了新的数学用语:周长,也就是一周的长度。你知道什么是一周么?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什么是一周?

(教师举着图形让学生指一指图形的一周:操场、游泳池)

生1:一周就是从起点又回到起点。

生2:一周就是图形所有边的长度。

师:同学们的发言非常精彩!这是你们对周长的理解,我们总结一下:从起点绕边线画一圈又回到起点,就是一周。

课件出示:操场、游泳池

师:谁上来给大家指一指从哪儿到哪儿就是游泳池的周长?

指名学生上台指。(黑色的一圈)

2、指一指生活中物体表面的周长

师:刚才认识了周长,其实,我们生活中到处都有周长。

(1)指一指:黑板面的周长

师:黑板面是什么形状? 生:长方形的。 师:谁能指一指它的的周长? 指名学生指。

师:谁能说说指周长时应注意什么? 生1:从哪儿开始还是回到哪儿。

生2:首尾相接。

师:对!指周长时一定要注意从哪儿开始还是回到哪儿,也就是首尾相接。

(2)集体指数学书封面的周长

师:离我们最近的数学书,它的封面是什么形状? 生:长方形

师:你来指一指数学书封面的周长。 学生举起书,师生一起指。

3、理解周长的意义。

播放课件,找一找图形的周长。总结能找到周长的图形的特点。

课件出示:两组图形(区分:封闭图形与不封闭图形))

师:这两组图形有什么不同?

生1:第一组图形有缺口,而第二组图形没缺口,是完整的。

生2:第一组图形有开口,第二组图形是封闭的。

师:对!像第二组这样首尾相接的图形就是封闭图形。(画三角形解释首尾相接)

请学生能用手势比划比划。

那么总结一下周长的意义: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三、探究测量方法

1、设疑

师:刚才蚂蚁绕着树叶的边线爬一周,这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这片树叶的周长到底有多少长呢?如何去测量?用什么工具测量,怎样测量?

师:大家想不想亲自动手量一量图形的周长? 生:(异口同声)想

2、四人小组合作,探究测量方法。

要求:拿到物品后,先想一想用什么工具测量最好?然后再动手测量。

工具:软尺、直尺和棉线。

学生小组合作(打开信封里面的两种物品,有长方形、正方形、扇形、圆形)

3、汇报:你测量的是哪个物品的周长?你是怎样测量的?

4、比较归纳

师:刚才测量周长时,有的同学直接用直尺就可量出图形的周长,而有的同学先用绳子围一周,再用尺子量出绳子的长度才得到图形的周长。什么样的图形就可以直接用直尺量?什么样的图形得先用绳子绕一绕,再量出绳子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生:像五角星、长方形都有直直的边就可直接用直尺量,像一元硬币是弯的就得先拿绳子绕一圈。

5、小结 一个图形的边比较平直就可以直接用尺子来量它的周长,没有直直的边就得先用绳子绕一周,再用尺子量它的长度。其实一元硬币是硬的假设只有直尺也可以量------滚一圈。

图形选择方法

举起:三角形 用直尺量一量

正方形用直尺量一量

《图形的周长》教学设计 篇5

教学内容: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八单元图形的周长信息窗一。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摸一摸、画一画)感知图形的周长,理解周长的含义,建立周长的观念。

2、通过实践操作,探究周长的测量策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以及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3、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周长的意义,学会探索图形周长的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周长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教具:

多媒体课件、圆形、长方形、扇形、正方形,两根同样长的绳子等。

学具:

若干平面图形、棉线、直尺、软尺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师:现在是什么季节?生:秋季

师:那么,一提到秋季你会想到什么?生:落叶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故事跟大家分享:秋天到了,一片树叶缓缓地从树上落下来。一只小蚂蚁发现了。瞧!课件播放(一只蚂蚁沿着树叶的边线爬了一圈)你能说说蚂蚁在干什么吗?

生1:蚂蚁沿着树叶的边线爬了一圈。

生2:蚂蚁沿着树叶的边线爬了一周。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蚂蚁绕着树叶的边线爬一周,这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继续播放蚂蚁绕树叶的长度,及蚂蚁的话)

2、揭题并板书:今天,咱们就一起来认识图形的周长”。

板书:认识图形的周长

二、感知周长

1、理解一周的意义

师:通过小蚂蚁的话,我们听出了新的数学用语:周长,也就是一周的长度。你知道什么是一周么?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什么是一周?

(教师举着图形让学生指一指图形的一周:操场、游泳池)

生1:一周就是从起点又回到起点。

生2:一周就是图形所有边的长度。

师:同学们的发言非常精彩!这是你们对周长的理解,我们总结一下:从起点绕边线画一圈又回到起点,就是一周。

课件出示:操场、游泳池

师:谁上来给大家指一指从哪儿到哪儿就是游泳池的周长?

指名学生上台指。(黑色的一圈)

2、指一指生活中物体表面的周长

师:刚才认识了周长,其实,我们生活中到处都有周长。

(1)指一指:黑板面的周长

师:黑板面是什么形状? 生:长方形的。 师:谁能指一指它的的周长? 指名学生指。

师:谁能说说指周长时应注意什么? 生1:从哪儿开始还是回到哪儿。

生2:首尾相接。

师:对!指周长时一定要注意从哪儿开始还是回到哪儿,也就是首尾相接。

(2)集体指数学书封面的周长

师:离我们最近的数学书,它的封面是什么形状? 生:长方形

师:你来指一指数学书封面的周长。 学生举起书,师生一起指。

3、理解周长的意义。

播放课件,找一找图形的周长。总结能找到周长的图形的特点。

课件出示:两组图形(区分:封闭图形与不封闭图形))

师:这两组图形有什么不同?

生1:第一组图形有缺口,而第二组图形没缺口,是完整的。

生2:第一组图形有开口,第二组图形是封闭的。

师:对!像第二组这样首尾相接的图形就是封闭图形。(画三角形解释首尾相接)

请学生能用手势比划比划。

那么总结一下周长的意义: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三、探究测量方法

1、设疑

师:刚才蚂蚁绕着树叶的边线爬一周,这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这片树叶的周长到底有多少长呢?如何去测量?用什么工具测量,怎样测量?

师:大家想不想亲自动手量一量图形的周长? 生:(异口同声)想

2、四人小组合作,探究测量方法。

要求:拿到物品后,先想一想用什么工具测量最好?然后再动手测量。

工具:软尺、直尺和棉线。

学生小组合作(打开信封里面的两种物品,有长方形、正方形、扇形、圆形)

3、汇报:你测量的是哪个物品的周长?你是怎样测量的?

4、比较归纳

师:刚才测量周长时,有的同学直接用直尺就可量出图形的周长,而有的同学先用绳子围一周,再用尺子量出绳子的长度才得到图形的周长。什么样的图形就可以直接用直尺量?什么样的图形得先用绳子绕一绕,再量出绳子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生:像五角星、长方形都有直直的边就可直接用直尺量,像一元硬币是弯的就得先拿绳子绕一圈。

5、小结 一个图形的边比较平直就可以直接用尺子来量它的周长,没有直直的边就得先用绳子绕一周,再用尺子量它的长度。其实一元硬币是硬的假设只有直尺也可以量------滚一圈。

图形选择方法

举起:三角形 用直尺量一量

正方形用直尺量一量

《图形的周长》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图形的周长》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图形的周长》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理解周长的含义,建构起周长的正确表象。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参与新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实际的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周长含义的理解

课前准备

直尺、细绳、材料纸

教学实录

一 认识封闭图形

师板书:长度

师:看我在黑板上写了个词,一起念念老师写的什么?

生:长度

师:什么是长度?

生:长度就是长多少

师:那这根铁丝有长度吗?

生:有

师:应该从哪儿量到哪儿呢?谁来量一量?它有多长?(具体怎么量)

生:从铁丝这头量到那头儿,长50厘米。

师:(把铁丝弯一点)仔细看,怎么了?

生:弯了。

师:对,让它再弯点儿,如果现在测量它的长度,应该从哪儿量到哪儿呢?

生:从头到尾

师:让它再继续变啦(连起来),现在怎么了?

生:变成圆形了。

师:没错。它是怎么变成圆形的?头和尾连到一起了。

生:连到一起了。

师:对,谁跟谁连上了?

生:两头连在一起了

师:我们把这样的首尾相接围成的图形叫做“封闭图形”(板书)

师:刚才这样(演示不连的)是封闭图形吗?

生:不是

师:为什么?

生:因为两头未连在一起。

师:只有首尾相接才是封闭图形。

练习

二 认识周长

师:现在想测量这根铁丝的长度,又该从哪儿量到哪儿呢?

生:边指边说“从头到尾”一圈

师:哦,现在首尾相接,也就是要量出这一周的长度!其实啊同学们,像这样从一点开始沿着边绕一圈再回到这儿,这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板书)

师:这个图形,它的周长,应该是从哪儿到哪儿的长度?谁来指一指?

师:这是什么形状?

师:一起指指它的周长应该是从哪儿到哪儿的长度?

师:它的周长,应该是从哪儿到哪儿的长度?

师:如果从这个点(另选一点)开始,你还能指指吗?

师:这个图形有周长吗?为什么?

生:没有,因为不是封闭图形。

师:所以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它的周长。

感知生活中的应用

师:通过刚才的操作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什么是周长了,你能找出我们身边哪些物体有周长吗?请说一说,并指出它的一周。

生1:桌子。

师:桌子是一个立体的物体,我们无法指出他的.一周,应该说桌面。你指一指桌面的一周吧。

生2:数学课本

师:数学课本也是有厚度的,我们无法指出他的一周,应该说书面。你指一指书面的一周吧。

生3:铅笔盒

生4:黑板(面)窗面

同学们说的非常好,老师这也找了几个物体,你能说说他们的周长吗?

电视前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花坛外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游泳池外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像数学书面、黑板面、电视前面等这些我们都称为物体表面。(板书)

所以物体表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总结周长定义

我们学习了封闭图形和物体表面,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周长呢?

封闭图形或物体表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师:总结的特别好,其实在我们身体上有时也要用到周长的知识,买衣服的时候经常说到“腰围”,谁知道腰围指的哪儿?来指指我的。

师:平时我们常用什么测量?

师:对,是软尺,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展台上看着介绍)两面都有刻度,通常用小格一面儿,一格就是1厘米,量的时候先捏住刻度小的一头。谁来给我量一量?量的时候这样(不贴身)行吗?为什么?

师:对,太松太紧都不行,应该贴着腰绕一圈,两头连起来,这个刻度就是腰围的长度。

三 探究周长的测量

测量活动

师:看,这是什么图形?

师:它的周长你会求吗?怎么求?

生:先要知道三条边的长度。

师:请你列出计算三角形图形的计算公式。

生:3+4+5=12(厘米)

师:非常正确,你会求下面这些图形的周长吗?

学生活动

汇报

(1)直边的测量通法

师:那这个四边形的周长,要测量几条边的长度呢?

生:四条边。3+3+4+5=15(厘米)

师:看三角形的周长就是三条边的长度加起来,四边形就是四条边的总长度。如果是个8边形呢,是几条边的总长度?10边形呢?不管有几条边,所有边的总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2)特殊图形特殊测量方法

师:继续看,那正方形要量几条边?

生:四条

师:刚才有同学量的特别快!有什么好办法?

师:利用了正方形的特点,只量一条边,又量又算!

(3)曲边测量方法

再来看看月牙形。为什么不直接用尺子量?

师:那这是怎么量的?

师:这个月牙形不好量,就用绳子沿月牙围了一圈,再把绳子拉直了用尺子量!月牙形的周长,就是这根绳子的长度!

四 提升练习

师:我这儿还有个很有趣的小题目,想看吗?你猜,谁走的路长一些呢?

师小结:同学们,我们判断一个图形的周长,是看这一周的总长度,与图形这块空儿的大小没有关系,可千万别受它的干扰!

五 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

生1:周长。

生2:怎样测量周长。

板书课题:图形的周长。

《图形的周长》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摸一摸、画一画)感知图形的周长,理解周长的含义(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建立周长的概念。

2、通过实践操作,探究周长的测量策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以及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3、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周长的含义,学会探索图形周长的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

周长是一条线的含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教学具:

多媒体课件、铁丝、圆形、长方形、三角形、树叶形,绳子、棉线、直尺、软尺等。

教学过程:

一、感知理解周长的概念

1、听说我们班的同学特别喜欢帮助人,是真的吗?出示一根铁丝,老师这儿有根铁丝,谁愿意帮我量出它的长度?指生测量。

2、铁丝变弯,现在它的长度是从哪里到哪里?

3、继续变,首尾连起来了,现在怎么样了?谁跟谁相连了?首尾相连了。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封闭图形(板书封闭图形)。演示刚才接住的,这是不是封闭图形?为什么?只有首尾相接的图形才是封闭图形。现在铁丝的长度,是从哪里到哪里?学生指,从头到尾。

4、解释概念

现在首尾相接了,铁丝的长就要量出这一周的长度了,像这样从一点开始,沿着边绕一圈再回到这儿,这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也就是说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板书出来。

5、巩固概念

怎样规范的描出封闭图形的周长呢?出示一个正方形,课件演示:任选一点作为起点,沿图形的边线围一圈最后又回到起点,这是一周,描出的这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出示长方形篮球场,它的周长应该是从哪里到哪里呢?小鸟图案的周长呢?指生演示描法,集体评判。

6、课件出示图形:判断哪些图形有周长,哪些图形没有周长,为什么 ?强调:图形的边线和封闭图形。

7、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很多这样的封闭图形,找一找、摸一摸图形的周长,同桌交流它们的周长从哪里到哪里。全班交流,指生展示。

二、小巧手

刚才我们研究了这么多封闭图形,想不想自己围一个封闭图形?

课件出示活动要求:

1.围一围:同桌合作用60cm长的铁丝围成一个封闭图形。

2.指一指:你所围成封闭图形的周长,是从哪里到哪里的长度。

3.想一想:它的周长有多长。

问:几个活动要求?(3个)。老师展示:60厘米长的铁丝在信封里,拿出稍微用力把它拉直。(同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学生活动:同桌合作,发挥想象力,用60厘米长的铁丝围漂亮的封闭图形,围完后展示交流,集体评判:是不是封闭图形,周长从哪里到哪里,封闭图形的周长是多少。为什么周长都是60厘米呢?交流得出:图形的周长就是铁丝的长。

三、测量图形的周长。

大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围出了这么多漂亮的封闭图形,看老师这儿还有几个图形,出示:三角形、长方形和圆形,想不想知道它们的周长呢?

每个小组的信封里老师都准备了其中的一个图形,还给大家准备了直尺、软尺、线,下面我们就同桌合作,选择合适的工具,量一量这个图形的周长。学生小组合作测量计算,完成表格。

师:谁来介绍一下你的测量方法?请同学拿图形上台展示。

提问:你是怎么测量三角形、长方形、圆的周长的?

(长方形的周长就是把它四条边加起来的和)

提问:你是怎样测量圆形的周长的?

方法1:用绳子围着圆形绕一圈,再把它拉直测量。

方法2:在圆形上做上记号,然后沿着直尺滚一圈,再看滚到哪里,读出那里的刻度就是圆的周长。 小结:直边围成的图形的周长:用直尺测量每条边的长度,然后相加,就可以求出它们的周长。也就是围成图形的所有边的长度和。

曲边围成的图形的周长:用绳子围图形一周,然后再用直尺量出绳子的长度,绳长既周长。即“化曲为直”。

四、基本练习:

1、看到大家探究出了这么好的方法,(出示树叶),小树叶也来找大家帮忙了,它想知道自己的.周长有多长,你有什么好办法?学生思考后交流,先用线正好绕树叶一周,线长就是树叶的周长,再量出线长就知道树叶的周长了。(课件演示过程)

2、能帮小树叶算周长了,那这几个图形的周长你会算吗?

计算图形的周长:出示三个图形,标出了每条边的长度,学生独立计算出周长并交流算法。巩固:规则图形的周长就是围成图形的所有边的长度和。

五、拓展应用

1.增加难度,有没有信心?比一比谁最聪明?课件出示三幅图形,学生数一数哪个图形的周长最短?对应开头,只能数图形的边线。

2.生活中的数学

生活中数学是无处不在的,正在跑步的大象和鼹鼠又因为什么吵起来了,一起去看看。

课件出示:原来,有一块长方形草地被分成了A、B两部分,每天大象和小鼹鼠各围着两部分跑一圈,都认为自己跑的长,你能给他们评判一下吗?指生说明评判的理由。强调图形的周长是围成图形一周的长度,和围成的地的大小没有关系。

六、谈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充分交流。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