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语文七年级教案(精选11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七年级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重点研读买《山海经》的部分,体会语句的深层含义。
2、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怀念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纯真美
【重点难点】
领悟这篇回忆性散文的用双重眼光看待人物和欲扬先抑的写法。
【教具准备】
录音机、配乐磁带、幻灯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说起鲁迅,我想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吧!谁来说说鲁迅?
2、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长妈妈是个很有影响的、特殊的人物。鲁迅没有专门写过回忆母亲的文章,却在他四十五岁那年,写了这篇回忆性散文——《阿长与》。以纪念自己童年时期的一个保姆,可见对她的感情之深。(背景音乐)让我们满怀深情地读一读课题。
3、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 (生质疑)
二、整体感知:
1、阿长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她与《山海经》又有什么关系,让鲁迅对他有这样深的感情,让我们带着疑问速读课文。
2、说说阿长在你眼中是个怎样的人? (生预设:无知、淳朴、善良、粗鲁……)
3、师小结:总之,阿长是个好人,但又不是十全十美的人,她是一个复杂的人。
三、拎出线索:
(随机板书: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憎恶——新的敬意——怀念)
四、精读买《山海经》部分
1、我们知道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从对阿长的憎恶到最后对她产生一生的敬意和怀念,态度发生了180度的转变,而促使鲁迅有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 (给“我”买《山海经》)
2、轻声朗读课文19—29段,四人小组讨论把最能打动“我”的句子找出来,说说理由,写上旁批。
3、学生反馈
预设:
A、“过了十多天,……哥儿,有画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出示幻灯(这句话充分表现了她对孩子的心思观察的多么细致,对孩子的愿望多么体贴,为了满足孩子的正当愿望又是那样认真,郑重其事。)
a、齐读这一句,最能触动你内心情感的是哪几个字?(三哼经)
b、一个文盲,但却能为“我”买来心爱的书,可见他是很关心“我”,在乎“我”的感受,正是从这三个字中,可以想象她都遇到了什么困难?(生想象,并指名说)
c、阿长为“我”买一本书可谓是历尽千辛万苦,但他总是把痛苦六在自己心中,而把喜悦传达给我,哪位同学愿意用朗读把阿长的喜悦传达给我们?(生读——生评价——生再读——再评价)
B、“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了。”出示幻灯
a、此时,我的心情如何?程度有多深?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生读)
b、如果换做是“我”的父亲或是母亲为“我”买来《山海经》会有这种感觉吗?为什么?
c、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这样想?(生反馈)
d、师小结:正是因为这是令我念念不忘的书,而且是我一直不以为然的阿长为我买的,使我对他产生的新的敬意。
C、“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出示幻灯
a、齐读,为什么说长妈妈具有伟大的神力? b、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一种体验? (生自由畅说)
c、到底是什么让长妈妈有这样伟大的神力呢? (善良、纯朴、关心孩子)
d、朗读指导
e、师小结:正是这种善良、纯朴的优秀品质,让制作粗拙的《山海经》成了我最为心爱的宝书,而且影响了我的一生,让长妈妈成了“我”最怀念的人。
五、情感升华
出示幻灯:“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灵魂!”
1、指导朗读
2、此时你还听到了鲁迅怎样的心里话,请用自己的语言为课文换一种结尾。 (生练笔)
3、小结:是啊,这样一个纯朴善良的人,怎不让人产生敬意和怀念呢!而这篇文章凝聚着鲁迅对长妈妈的全部情思,寄托了鲁迅对善良人的衷心祝福。
六、布置作业
在鲁迅先生的眼里,长妈妈和《山海经》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这样讲,没有长妈妈就没有渴慕已久的《山海经》。所以,这四本书就成了“我最为心爱的宝书”,以至得到《山海经》后,连“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
语文七年级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感知内容,体会美感。
2.理清思路,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3.联系实际,广泛阅读,开阔视野。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感知内容,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课前准备
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课前布置学生去收集关于春的诗文,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知识积累。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设计
一. 整体感知
1.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春》,了解感知作者是怎样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的。
出示目标,板书课题
2. 感知内容
① 认知性朗读,读准字音,疏通字词,朗读中教师正音,学生圈点。
② 感知性朗读,朗读时记住课文内容,并将大屏幕上的画面按课文内容的顺序重新排列,从而理清文中的思路。
勾勒轮廓
春草图 草报春
春花图 花争春
盼春 绘春 春风图 风唱春 颂春
春雨图 雨润春
迎春图 人迎春
二.研读与赏析
朱自清先生将自己的感情融于景物中,在他的笔下,所有的.景物——那小草,那春花,无不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以至于也撩拨起我们的喜爱之情。
3. 潜心精读
问题组
① 你喜欢朱自清先生描绘的哪一幅图画?
② 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赏析好词好句)
③ 读一读,读出情。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体味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每组推举一人全班讨论发言。全班讨论回答,明确上述问题。
“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一题,是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感悟,可以是一个词用得好,可以是一句话写得形象、生动。
教师小结
在理清了文章思路之后,同学们针对自己喜爱的图画,抓住重点字词句,仔细品味、赏析,真正体味到了〈春〉一文准确生动、朴实鲜活、异常精美的语言。文章开头写盼春,起于拟人,终于拟人,体现了结构的美妙和严谨。让我们追随着作者的思路,感受作者的感情脉搏,调集起我们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去朗读全文。
4. 声情并茂地朗读,体会作品的意境、风格,读出对春天的由衷的赞美,可以小组展开朗读竞赛,学生可以互评。
三. 体验与反思
a) 质疑交流
阅读了本文,你的感受是什么?
你还有哪些问题没解决?
学生讨论后,可以向老师质疑,可以向同学提问,以形成对文章的进一步学习与探讨。
[明确]作者笔下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如同一幅幅细致的工笔画,侧重描绘的是自然界之春;而迎春图则是集中笔墨描绘了人勤春早之春。作者像是一位丹青高手,通过细致观察,用心灵,通过含情的画笔,描绘了春天的各种景物,赋予各种景物以鲜明的感情色彩。结尾以三个形象的比喻,进一步揭示了春天有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无限美好的希望。
b) 拓展延伸
有人说:“春天是插花的能手”“春天是一位伟大的画家”“春天是个美丽活泼的仙子”……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同学们可将自己收集的关于春天的诗文互相交流。
[作业]
〈我看秋天〉,仿照〈春〉写一篇文章,字数不限。
语文七年级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① 培养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
② 理清故事情节。
③ 培养学生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④ 了解本文语言描写的精妙,深刻把握作品深刻的思想意义。
⑤ 联系现实生活,体验反思,培养敢说真话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
① 联想和想像。
② 作品深刻的内涵和思想。
③ 培养敢说真话的良好品质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课前准备
学生:熟悉课文。
老师:录音机、磁带。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理清故事情节,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说起童话,我们大家肯定会兴趣盎然,那么你都读过谁的童话?(学生可能说:郑渊洁、安徒生、格林等等),看来大家都读过安徒生的童话,也非常喜欢他的作品。小学时,我们学过他的哪篇童话?(肯定会异口同声地回答《卖火柴的小女孩》)好,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很有特色,也肯定会受大家欢迎的作品《皇帝的新装》。不过,我想提醒大家注意:学习本文,要学会多角度、多侧面的地学习,去分析。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① 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可请一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边听边猜想。到了一个新情节的开头,不要急于往下读,可以先把书合上,自己先试着想像,看自己的想像和作者的想像是否有差别。(肯定会有不同的想像,可让这些学生谈谈自己的想像内容,老师可及时给予鼓励。)
② 播放本课录音。教师可指导学生边听边圈点不理解的字词,然后借助工具书或与其他学习伙伴解决。
③ 指导学生在书上画出一些自己认为重要的词语、句子或段落,以便帮助理解文章线索,进行深入思考。
然后让学生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爱??织??看??穿??揭??议
本文以“新装”为线索展开情节,让不同身份的人在这场骗局中登场,充分展示了他们的性格特征。
3、角色朗读,读出各个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
(旁白一人,皇上一人,老大臣一人,诚实的官员一人,小孩一人,其余所有角色一人。)
4、布置作业:
① 写生字,理解词义。
② 用普通话朗读课文,做到读音准确,语速适中,能正确读出语气。
语文七年级教案 篇4
世说新语
教学目标
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②知识与能力: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③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方式:诵读、复述、疏通、讨论
教学工具: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1.课前两分钟训练(讲故事)
请一名同学讲述“司马光砸缸”或其他故事。
2.导人
3.学生简介作者及作品,教师补充。
4.诵读课文教师教读
5.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要加以指导,如句读、语调等。重点突出“读”的环节,力争当堂成诵。
(过渡)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复述,为疏通课文打好基础。学生四人小组复述,也可以全班交流复述。
6.疏通文意
教师要求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
7.教师导学
① 以小组的形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质疑、讨论、解疑,教师巡回指导。
② 要求学生写下讨论笔记。把研讨中有代表性的和有难度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代表提出。全班讨论,得出结论。必要时,教师加以点拨。(可不必考虑学生提出问题的顺序,教师灵活把握,如重点问题尚未提出,可由教师提出。)
第二课时
一、《咏雪》问题组:(可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定)
a.“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怎样的.家庭氛围?
b.联系上下文,“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c.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多媒体投影下大雪的画面(让学生观察画面,再讨论分析。)
d.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
学生从不同角度回答,教师给予鼓励。对于咏雪的名句,让学生拓展思维。
[教师导学]
以上的学习,同学们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得很好。运用以上的学习方式学习下一篇,希望同学们的收获更大。
二、《陈太丘与友期》问题组:
a.文中“君”、“家君”、“‘尊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b.“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元方义正辞严地指出了父亲的朋友的哪两点错误?
c.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d.多媒体放一段录像,让学生指出其待人接物的一些错误,如无条件,可让学生讨论:家里来了客人,家长不在家,你是怎样接待的?谈谈你的具体做法。
作业
① 完成课后练习
②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再查阅《世说新语》,讲给其他同学听。
语文七年级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整体感悟课文,品味课文诙谐风趣的语言,提高审美情趣。
2.过程与方法
训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关心动物、热爱动物的情感;学习科学工作者专注、忘我的精神和极高的专业素养。
【重点难点】
1.体会作者幽默的语言风格。
2.学习作者通过传神的细节描写来表现场景的方法,品味课文幽默风趣的语言,感受文章的幽默效果。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飞禽走兽,鸟兽虫鱼,无一不是大自然的精灵,无一不是大自然的杰作,无一不是与人类共同生存的朋友。只有拥有一颗博爱之心,善待动物,师法自然,从动物身上汲取生存的智慧,才能更好地认识周围的一切,更好地认识和完善人类。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奥地利动物行为家康拉德劳伦兹的《动物笑谈》,学习动物和人类之间的趣事吧。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2.教师指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1)用一个词概括全文的感情基调。
明确:笑谈。
(2)简述文章内容。
明确:本文主要叙述了“我”在研究高等动物的行为时发生的一些趣事:匍匐在草丛里学母水鸭的叫声,带着一群由人工孵卵器养出的小凫;在众目睽睽下“我”学大鹦鹉的叫声,把它从遥远的空中唤到自己身边;大鹦鹉“可可”咬扣子、缠毛线的恶作剧。
三、合作探究
1.文章写了“我”在研究动物行为时的一些趣事,谈谈文中让你印象最深的一件事。
学生自由畅谈,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2.读完课文,你是不是也觉得很好笑呢?探讨一下你对这篇文章内容的看法。
(1)作者专注于动物行为研究,为了“探求真理”,不惜放下人类的“高贵身段”,与动物们打成一片,不明原委的人很容易把他的行为视为怪诞或发疯,由此产生喜剧的效果。
(2)可爱的'动物们有时像捣乱的孩子一样搞恶作剧,让人生气之余也忍俊不禁。
四、重点赏析
1.如何理解“在研究高等动物的行为时,常常会发生一些趣事,不过逗笑的主角常常不是动物,而是观察者自己”这句话?
明确:科学工作者专注于动物行为研究,有时为了真理的探究,常常需要不顾自己的尊严,与动物们打成一片。
五、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本文与《老人与海鸥》,你认为哪一篇文章更感人?
(鼓励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不强求一致,言之有理即可)
明确:这两篇文章都写了人与动物之间的故事,但情节差别较大。《老人与海鸥》表达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海鸥对老人震撼的情。本文作者笑谈动物,写出了在研究动物过程中发生的趣事,抒发了对动物的热爱。
六、总结反思
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后,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提示:可以谈谈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和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动物的伤害,让我们共同保护人类的好朋友。
七、布置作业
请掬起你脑海里那思维的浪花,拿起手中的笔,写一写你与动物之间有趣的故事。
语文七年级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体会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
3、领会诗歌优美的语言和意境。
4、理解联想和想象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二、重点:
品味诗歌语言。
三、难点:
对诗歌主题的探讨。
四、课时: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在你们每天晚自修回家的路上,那淡淡的月色,隐约闪着几颗星星的夜空,是否吸引了你的目光?我请大家一起来看图片,领略星空的美景。Powerpoint(下面简称PP):星空图片。
这是画家和摄影师向我们展现的星空色彩图,那在诗人眼里星空又是怎样的?请大家打开课文《天上的街市》,走近郭沫若,走进他的星空世界。
(二)简介作者:
问:大家以前有无接触过郭沫若和他的文章?
出示投影:郭沫若先生简介。
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诗人学者,代表诗集有《女神》、《星空》等。
(三)整体感知
1、请大家打开课文,自由大声地读一读,完成两件事:
①圈出不熟悉的字词,借助工具书或询问老师解决。
②要求读准字音、节奏,读得流利。
2、个别学生读,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读后纠正字音、节奏。
3、老师配乐范读,学生思考:从诗中你看到了怎样的星空?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小结:跟着郭沫若,我们领略了别样的星空风光图,那美丽的天上的街市,珍奇的物品、骑着牛儿的牛郎织女、似流星的灯笼,是否吸引了你的目光,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读出自己。
找出你最喜爱或感触最深的画面,大声读一读,并说说理由。
预设:
1、第一幅画:
朗读方式:对读。
关键词:明、无数、点、亮、现。
知识点:联想的特点。
2、第二幅画:
朗读方式:齐读。
关键词:缥缈、美丽、没有、珍奇。
知识点:想象的特点。
3、第三幅画:
朗读方式:想象读。(语气:亲切;情感:对幸福的向往之情。)
关键词:浅浅、不甚、来往。
知识点:想象的特点。
4、第四幅画:
朗读方式:再创造读。
原句: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再创造: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在走——在走——(渐轻,体现悠闲游走之感)
关键词:闲游、朵。
知识点:想象的特点。
(五)主题探讨。
1、作者为什么要在诗中选用并改编了牛郎织女这一民间故事?
提供写诗的时代背景: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正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和各派军阀的高压统治,处处黑暗,民不聊生,老百姓处在极其悲惨的境况之下。
2、作者当时的心态:他极度憎恶黑暗现实,但浪漫气息浓郁的诗人对社会现实并不绝望,也不因此而哀怨、伤怀,而是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他不满现实,热烈的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3、郭沫若先生的性格特点,即奔放、热情、浪漫气息浓郁等。
语文七年级教案 篇7
【设计理念】
1、立足小说故事内容,紧扣小说情节发展,发展学生推理能力。
2、分角色朗读,在对话中感受人物形象,说出人物性格,学习人物描写方法。
3、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4、注重发展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守住语文教学的根。
5、在学生情感共鸣的基础上“练笔”,让学生有话想说、能说。
【教学目标】
1、根据课文语境,说出“自作主张、仗义、形影不离、合二为一”等词语的意思,积累这些词语。
2、分部分、分角色朗读课文,抓住描写,评说文中人物,推想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说出文章运用插叙手法的作用。
3、用自己的话说出读课文后的感受或受到的启发。
【教学重点】
抓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评说文中人物,推想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
【教学难点】
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方法】
1、教法:朗读法、启发式、问题法、推断法。
2、学法:朗读法、讨论法、问答法、圈点勾画做批注。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预习课文,弄清生字读音、字形、意义;弄清词语意思;读懂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诗句导入。
友谊是冬日的一缕阳光,让饥寒交迫的人感到温暖;
友谊是沙漠中的一泓清泉,让濒临绝境的人看到希望;
友谊是一首飘荡的歌谣,让孤苦无依的人获得慰藉。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由友谊引发的一个故事——《羚羊木雕》。
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⑴孩子们已经预习了课文,我检查检查。
⑵提出问题:全文一共有多少自然段?抽学生回答。
提出问题:课文围绕“羚羊”木雕发生了什么事情?(学生试着回答或有回答的xx。)
二、研读课文1—10自然段
1、要求学生自由读课文1—10自然段,用横线画出妈妈说的话,用波浪线画出“我”说的话,并注意“我”和妈妈的神态、动作。
2、分角色朗读课文1—10自然段,读后说出写什么?
⑴学生读课文。
⑵说出该部分写什么:妈妈追问羚羊木雕的下落,我告诉她送给万芳了。(PPT:追问木雕)
3、评说文中人物。你从文中的语句中读出妈妈怎样?我怎样?说明理由。
⑴妈妈:从“妈妈的问话咄咄逼人;妈妈的神态、动作”,读出妈妈严厉。
将妈妈的问话连起来读,读出妈妈追问木雕下落语气咄咄逼人;
抓住妈妈的神态、动作:“目光紧紧地盯着我;把手搭在我肩上。”感知妈妈严厉。
(板书:妈妈严厉)
⑵“我”:
读“我”的回答,注意读得低沉、小声,读出“我”的心虚。
抓住“我”的神态、心理、动作:“心怦怦地跳;小声地说;一动不动,低着头不敢看她;声音有些发抖。”读出“我”害怕,读出“我”无奈。
(板书:我心虚无奈)
4、推想故事的发展。
⑴妈妈为什么那么严厉?我又为何那样害怕和无奈呢?从中你可知道什么?(木雕十分珍贵)
⑵故事就在妈妈追问木雕下落过程中发生了。(PPT:发生)
⑶请推想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学生说出自己的推想。)
三、研读课文11—24自然段
1、要求学生读课文11—24自然段,读后说出发生的是什么事情,验证自己的推想。
(学生说出该部分内容,验证自己的推想。)
(肯定学生的推想,说出故事就这样发展下去了。)
(PPT:逼要木雕发展)
2、研读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
⑴研读“妈妈”的语言、动作、神态:
注意读出“妈妈”语言的语气(抓住感叹号),注意妈妈的`动作、神态。(读出妈妈坚决和软硬兼施。)
(板书:坚决、软硬兼施)
⑵研读爸爸的神态、动作、语言。(根据爸爸的神态、动作、反问句,读出爸爸的冷酷和不可抗拒。)
(板书:冷酷不可抗拒)
⑶研读“奶奶”的语言。(读出奶奶善解人意。)(板书:奶奶善解人意)
⑷研读“我”语言,注意读出“我”的语气。(读出我的无奈)
⑸分角色朗读人物语言,强调语气、语速。
3、这一读,我们将课文17—23自然段给忽略了,那这几个段写了什么?在文中可不可以省略呢?为什么?
⑴回忆“我”和万芳之间发生的事情,万芳是“仗义”的朋友。
⑵在文中,这部分不可省略,既交代了“我”送木雕给万芳的原因,又让故事内容生动,还让读者觉得有人情味。
(板书:交代原因内容生动有人情味)
这种叙述方法叫插叙。(板书:插叙)
四、总结和推断
1、总结课文1—24自然段内容;总结人物特点;总结插叙手法的作用。
2、故事因妈妈的追问而发生,故事在妈妈、爸爸逼迫我要回木雕中发展,接下来故事将进入激动人心的环节,请大家推想接下来将会发生什么事情,预测那时“我”的情形。
学生推想,学生预测。
3、下节课我们一同研读文本。
五、作业
课余读课文,验证自己的推想。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故事的发生、发展,回忆文中人物形象。
2、说出猜想,揭示文章因为发生、发展的推动作用,小说将进入激动人心的xx部分——要木雕。
(PPT:要木雕xx)
二、研读课文25—35自然段
1、抓住“我”的动作、神态、心理、语言,读出我的难为情。(板书:难为情)
抓住万芳的动作、语言、神态读出万芳的不解。(板书:万芳不解)
抓住阿姨的语言、动作,读出阿姨的凶狠、泼辣。(板书:阿姨凶狠泼辣)
2、抓住环境描写,读出“我”的伤心和风雨无阻;感受大人们对小孩的伤害和物质利益。
3、分角色朗读文中人物的语言。
4、推想故事的下个环节。
我虽然要回了木雕,但我的心情不好受,思绪翩翩,我担心友谊,我怨恨父母的不仁义。
三、研读课文36—38自然段
1、根据学生的推想,揭示故事结局。(PPT:要回木雕结局)
2、环境描写的作用。(衬托人物心情不好)
3、万芳的仗义和我的伤心以及我对成人世界的理解。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总结全文:故事内容的递进,小说情节的发展。
(PPT出示故事内容的递进。)
(PPT出示:文似看山不喜平)
2、“可是,这能全怪我吗?”就这句话展开讨论。
我:做事不三思。
父母:不理解人,物质利益。
3、你或许也有不理解父母的时候,你当时是怎么看待的又是如何处理的?用简短的话表达出来。
五、作业
练笔:xxx,我理解了
语文七年级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顺畅朗读,准确翻译,概括寓意。
2、了解寓言故事蕴涵的深刻寓意,从中接受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蕴涵的深刻寓意。
难点:顺畅朗读,准确翻译。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由这句俗语,老师想到了古时候的一则成语故事——杞人忧天(投影出示)。
二、引导学生说说《列子》,了解作家作品众生共享课前搜集整理的《列子》资料(出示投影)。
三、朗读课文,听读,自读,正音。
1、提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鼓励学生查字典认识生字、生词,鼓励学生领读。
2、激发学生齐读速读。
3、引导学生揣摩人物语气,再读课文。
4、正音:杞(qi)人躇(chu)步跐(ci)蹈舍(she)然中(zhong)伤(投影出示)
四、个别学生朗读、翻译,结合课下注释。(出示投影)重点句子;
(1)又有忧彼之所忧者;
(2)充塞四虚,无处无块;
(3)奈地坏何?
(4)奈何忧其坏?(投影出示翻译)
五、学生讨论这则寓言的寓意。
1、杞人“忧”什么?“忧”到什么程度?后来杞人的情绪发生了什么变化?
2、“晓之者”是怎样解“忧”的?(由表及里化消极心态为积极心态)
如何理解“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这句话?
这句话的意思是:日月星辰,也不过是聚集在一起的有光的气体,即使坠落,也不会击中甚至打伤人。这句话揭示了杞人的无根据的瞎担心。
3、从这则故事中你了解到“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这是庸人自扰,毫无根据地瞎担心,后比喻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投影出示)
六、拓展
讨论:
1、如何看待《杞人忧天》中那个好心人的解释?
寓言中那位热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的做法,还是值得学习的。
2、现实环境中的你,面对今天的环境,杞人的行为对你有什么启发?
九、课堂总结:杞人忧天似的做法大可不必,但生活中大大小小的烦恼忧愁在所难免。如何更好地化解忧愁,笑对人生?相信大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会有所感悟和启迪。
十、板书设计{投影出示)
天,积气——奈何忧崩坠乎?
忧—天地崩坠,身无所寄。晓日月星宿,亦积气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地,积块——奈何忧其坏?
(废寝食)(忧彼之所忧者)
语文七年级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分析人物形象,获取情感体验课前准备
【教学安排】
两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学习《咏雪》
一、导入:学生课前三分钟朗读描写雪花的句子。
二、诵读、复述、疏通、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
(一)学生诵读,教师点拨优劣。
(二)学生读注释,注意古今异义,了解作者,说出课文的大意。(完成第一和第四题)
1、刘义庆(公元403—公元444),字季伯,汉族,原籍南朝宋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学家,世居京口,南朝宋宗室,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除《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宋武帝刘裕之侄,长沙景王刘道怜之次子,其叔临川王刘道规无子,即以刘义庆为嗣,袭封临川王赠任荆州刺史等官职,在政8年,政绩颇佳。后任江州刺史。刘义庆是刘宋武帝的堂侄,在诸王中颇为出色,十分被看重。
2、《咏雪》译文:
《咏雪》是一则千古佳话,表现了女才子谢道韫杰出的诗歌才华、对事物细致的观察和具有灵活想象力。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集在一起,跟子侄辈们谈论诗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那个女孩)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三)问题导学:(可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定)
1、文章开头一句话,短短十五字,交代了哪些内容?
文章第一句“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第一句交代了咏雪的背景,短短的十五个字,涵盖的内容相当多。
东晋的谢氏家族是个赫赫有名的诗礼簪缨之家,为首的是谢太傅即谢安。在这样的家族里,遇到雪天无法外出,才有“讲论文义”的雅兴。召集人兼主讲人自然是谢安,听众是“儿女”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全都说到了。
2、.“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营造了一种和睦、轻松、快乐、融洽的气氛。
3.联系上下文,“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儿女"的古意是:子侄辈的年轻一代;今天的意思是:儿子和女儿的合称,与父母的.关系是被生养关系。
4.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魏晋时极为看重人的出身门第,对于高门大族,特别是王谢两家,最为高贵.谢道韫既是谢家女,又嫁与王家为妻,自然更为高贵。
5.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
叔父出韵起题,侄子即为唱和,正见其才思敏捷也。平心而论,“撒盐空中”亦不失为一种比方,雪,以其粉白晶莹飘散而下,谢朗就近取譬,用撤盐空中拟之,虽不高明,也差可形容了。
然而,聪颖的妹妹并不迷信兄长的才名。她觉得,以盐拟雪固然不错,但没有形容出雪花六瓣,随风飘舞,纷纷扬扬,无边无际的根本特征。于是,针对兄长的原句,她作了大胆的修正:“未若柳絮因风起。”柳絮,作为春时景物,有似花非花,因风而起,飘忽无根,满天飞舞的特征。
《柳花赋》曾形容:“扬零花而雪飞,或风回而游薄,或雾乱而飙零,野净_而同降,物均色而齐明。”谢道韫将此来比拟北风吹起漫天飞雪,堪称契合无间。取柳絮可比其形言其大,点明当时的“雪骤”之景,而“因风起”更指出它随风飘舞,漫无边际的自然特点。由此较之,雪花柳絮,可谓是异迹而同趣了。如此再看“撒盐空中”的比方,则未免有局促见肘之诮了。这次联句,遂传为一时佳话,谢道韫从此也赢得了“咏絮才”的美名。后来南朝梁刘孝绰写过一首《对雪诗》,其中有“桂华殊皎皎,柳絮亦霏霏。讵比咸池曲,飘飖千里飞”。也许是受到谢道韫的启发。
6、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学生从不同角度回答,教师给予鼓励。对于咏雪的名句,让学生拓展思维。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春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李白《北风行》
(四)反复诵读课文,争取熟读。
三、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各题中含《咏雪》的题目。2、笔头翻译全文,记住注解中的实词与虚词的意思。3、查找古代儿童智慧故事一到两则。
第二教时:
教学《陈太丘与友期行》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课前三分钟:学生介绍古代儿童智慧故事。
二、诵读课文,读出文章大意来。教师点评。
三、导入:(先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再逐渐地引入课文)
1、“诚信”和“礼貌”是我们在生活中常提及的两个词,是否有同学能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你对它们的认识理解呢?
2、总结学生发言,由此导入新课:
是的,几千年来“人无信而不立”、童叟无欺的故事不断地熏陶着我们。老祖宗们反复地告诫我们,诚于中必信于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得诚实无妄、信守诺言、言行一致,也就是我们必须讲诚信。
当然在为人处世中,我们还得讲礼貌,因为这样更能使自己受到别人的尊重,为自己迎得别人的信任。还记得歌德曾说过的话吗?——“一个人的礼貌是一面照出它的肖像的镜子。”礼貌待人对于个人来讲是一个人内在美的体现,是社会交往的需要。接下来,我们就要学习一篇与“信”“礼”相关的文言文。
四、口头表达活动:那么,谁能讲讲这则小故事?(讲故事,不是翻译)(教师进行评价)
五、再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放录音(或师范读)。
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师正音,辨形。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2—3遍,争取读熟。
4、教师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并纠正阅读中出现的问题。
六、疏通文意
1、生译为主,师提示重点词、句。(放幻灯片)
期:(古义)约定、(今义)星期。不:现写作“否”,表示不。
引:拉。过:超过。顾:回头看。委:丢下、抛弃。
2、〈1〉、小组成员结合课文注译进行翻译,并把不理解的词句勾画出来,全班一起讨论解决。必要时,教师精讲点拨。
〈2〉、师生共同明确这则短文的重点词句,并识记。
七、分组讨论质疑体会
师预先准备,与学生的质疑相结合。
〈1〉友人未到,陈太丘就独自走了。假如你是陈太丘,你会怎么做?
(可以选择陈太丘那样“舍去”,因为友人不守时,也可以选择再等等或打电话问明情况,表现你的态度)。
〈2〉哪些言行表现了陈元方的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
(当父母问年仅七岁的元方“尊君在下”,元方不是简单的回答“已去”,而是详细地回答“待君久不至,已去”。当友人怒斥其父“非人哉,与人其行,相委而去”时。元方义正严辞地进行驳斥:“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这些都表现了元方的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
〈3〉“友人渐,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你认为元方这样做是否失礼,为什么?(如答失礼,理由可参考:元方批评友人无理,自己更应做到有礼——友人已经认错,又是父亲的朋友,是长辈,即是有错,也应以礼待之。如答不失礼,理由可参考:友人失约在先,是无信;友人骂元方之父,是无礼;对七岁的孩子不应求全责备)
〈4〉假如第二天陈太丘与友人见面,请设想一下,他们俩各自能说些什么?(开放性试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去做答,言之成理即可)
针对上述问题及质疑采用多形式解答:问题1、2由小组内成员自行讨论解答:问题3、4、5、师指导生解答。
六、美文共赏活动(拓展延伸)
下面短文,同出自《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行》进行比较阅读
荀巨伯探友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速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七、一文一诗活动: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之习乎?——孔子(让学生识记)
八、小结,比较两篇文章在内容上的异同:
《咏雪》描写了人物群像,侧重表现了谢道韫的文采。都与孩子有关。主要描写了元方,侧重表现了元方的懂礼识仪,聪明刚正。
九、布置作业
课本剧表演活动:课外小组成员根据《期行》的内容,适当分配角色,自编台词,编排课本剧。(目的:深入体会文章主旨,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
附板书设计
陈太丘:与友其行、期日中,过中不至,舍去(守时)
期友人:过中不至(无信)守时
行对子骂父(无礼)守信
元方:怒斥友人,有理有据
主题思想:通过陈大丘与友期行的故事,说明了“守时”、“守信”、“有礼”的重要性。
六、教师小结及作业的布置。
作业:复习记忆注释,完成练习。
板书设计(略,见课件)
语文七年级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七年级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七年级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整体感悟课文,品味课文诙谐风趣的语言,提高审美情趣。
2、过程与方法
训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关心动物、热爱动物的情感;学习科学工作者专注、忘我的精神和极高的专业素养。
【重点难点】
1、体会作者幽默的语言风格。
2、学习作者通过传神的细节描写来表现场景的方法,品味课文幽默风趣的语言,感受文章的幽默效果。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飞禽走兽,鸟兽虫鱼,无一不是大自然的精灵,无一不是大自然的杰作,无一不是与人类共同生存的朋友。只有拥有一颗博爱之心,善待动物,师法自然,从动物身上汲取生存的智慧,才能更好地认识周围的一切,更好地认识和完善人类。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奥地利动物行为家康拉德劳伦兹的《动物笑谈》,学习动物和人类之间的趣事吧。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2、教师指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1)用一个词概括全文的感情基调。
明确:笑谈。
(2)简述文章内容。
明确:本文主要叙述了“我”在研究高等动物的行为时发生的一些趣事:匍匐在草丛里学母水鸭的叫声,带着一群由人工孵卵器养出的小凫;在众目睽睽下“我”学大鹦鹉的叫声,把它从遥远的空中唤到自己身边;大鹦鹉“可可”咬扣子、缠毛线的恶作剧。
三、合作探究
1、文章写了“我”在研究动物行为时的一些趣事,谈谈文中让你印象最深的一件事。
学生自由畅谈,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2、读完课文,你是不是也觉得很好笑呢?探讨一下你对这篇文章内容的看法。
(1)作者专注于动物行为研究,为了“探求真理”,不惜放下人类的“高贵身段”,与动物们打成一片,不明原委的'人很容易把他的行为视为怪诞或发疯,由此产生喜剧的效果。
(2)可爱的动物们有时像捣乱的孩子一样搞恶作剧,让人生气之余也忍俊不禁。
四、重点赏析
1、如何理解“在研究高等动物的行为时,常常会发生一些趣事,不过逗笑的主角常常不是动物,而是观察者自己”这句话?
明确:科学工作者专注于动物行为研究,有时为了真理的探究,常常需要不顾自己的尊严,与动物们打成一片。
五、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本文与《老人与海鸥》,你认为哪一篇文章更感人?
(鼓励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不强求一致,言之有理即可)
明确:这两篇文章都写了人与动物之间的故事,但情节差别较大。《老人与海鸥》表达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海鸥对老人震撼的情。本文作者笑谈动物,写出了在研究动物过程中发生的趣事,抒发了对动物的热爱。
六、总结反思
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后,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提示:可以谈谈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和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动物的伤害,让我们共同保护人类的好朋友。
七、布置作业
请掬起你脑海里那思维的浪花,拿起手中的笔,写一写你与动物之间有趣的故事。
语文七年级教案 篇11
学习目标: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③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重点
难点:
①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②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写出生字并正确注音。
②有条件的话师生可以共同合作制作秋景图的图片或课件。
教学设计:
一、导人新课
著名诗人秋瑾曾在诗中咏叹“秋风秋雨愁煞人”;宋玉也曾在《九辩》中言“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顿生惆怅……(这是中国古代诗人的一种典型的悲秋气节)。但是秋天也是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的。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秋天,感受一个别样的秋天。(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
三、检查预习
四、出示目标
1、整体感知诗歌的三幅图画, 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歌精妙的语言。
3、积累与拓展。
五、朗读课文 ,感知内容
1、听录音
[要求]
a.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b.学生正确划分诗歌的停顿。
2、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1)、自读全诗,找出各诗节的中心句。
(2)、根据各诗节的内容,给每小节分别加 上小标题。
(3)、本诗通过一
幅幅绚丽多彩的乡村
秋景图,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六、品味语言:
1、齐读第一节(农家丰收图),
分组讨论:
①写了哪
两个场景?
②“幽谷伐木”中从
哪几个角度写的?
③找出最能表现丰收之景的语句。
④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
2、自读第二节(霜晨归渔图),思考:
①找出具有秋天特征的词语。
②找出具有渔家生活特征的词语。
③渔人的活动是怎样的?
④从本节诗中可以看出渔人怎样的生活状况。
3、自读第三节(少女思恋图),讨论:
①少女眼中看到是?
②牧羊女想听到而没有听到的是什么?
③牧羊女想看到而没有看到的是什么?
④ “梦寐”一词如何理解?
七、积累与拓展
秋,是历代文人墨客钟情的'对象,秋的神韵,秋的景致,给了他们无尽的创作灵感和源泉。请熟记下列咏秋的诗句:
1、停车坐
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3、落霞与孤鹜齐
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4、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5、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6、秋菊能傲霜,风霜重重恶。 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
7、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8、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八、拓展延伸:
阅读《秋景》,比较《秋天》和《秋景》的异同。
秋 景
美国 狄金森
晨曦比往日更柔婉,
毛栗变得褐色可爱;
浆果的面颊多么丰满,
玫瑰在郊外盛开。
枫树扎着
华丽的丝巾,
田野披上艳红的轻纱。
我不愿显得古板,
也佩戴了一枚胸花。
九、欣赏:诗歌朗诵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