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夏感教学设计(精选8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夏感教学设计 篇1
一、教材分析
《夏感》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三篇散文,这单元都是声情并茂的优美篇章,《春》、《济南的冬天》《夏感》和《秋天》,这四篇文章为我们展示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本文写夏,以热情洋溢的语言,以具体刚劲细致的笔触尽情描摹,表现出作者对夏天的赞美与热爱之情。
学习本文,不仅可以让学生欣赏名家精美的语言,还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夏天、热爱自然、热爱劳动生活的感情。
二、学情分析
对于我所带的初一学生,务实基础,掌握基本的文本分析方法和语言赏析技巧是学习的重点。
刚上初中的七年级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毕竟知识储备和生活经历有限,因此需要老师创设情景,帮助学生在充分感知课文的基础上体悟情感。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新课标和本单元要 “注重诵读,理清思路,将整体感知与抓住重点深入理解有机结合起来”的要求,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感受夏天的特点
2. 体会作者的感情。
3.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
重点、难点
学会鉴赏语言和组织运用语言写景抒情。
四、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听梁静茹的《宁夏》设置情境,“知了也睡了,安心的睡了,在我心里面宁静的夏天”,宁静的.夏天,优美的旋律,夏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呢?带给人什么感觉呢?(生答)
夏天是阳光炽热,夏天是雷雨忽至,夏天是接天莲叶,夏天是麦浪飘香,夏
天是如此的多姿多彩,让我们走进梁衡的《夏感》,感受夏天的精彩。(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激趣导入的方式很多,以音乐的方式入题,既把握了本课“夏感” 的主题,又使课堂气氛很快被煽动起来,让每一位学生在愉快的旋律中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作者简介和基础强化
PPT呈现
1、梁衡:当代作家。1946年出生,山西霍州人。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有散文三篇(《晋词》《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入选中学教材。
2、芊芊细草 黛色 主宰 磅礴 春华秋实 挑 匍匐 澹澹 闲情逸致
(环节说明:作者简介和字词教学往往使课堂缺乏活力,但这个环节一旦缺失基础知识强化的目的就达不到,所以以多媒体形式辅助教学可以省时省力。但要注意的是,作者简介一定要简,字词部分读音和书写要略作强调)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PPT呈现问题
1、你是怎样理解文章标题的?作者眼中的夏天有何特点呢?
生思考后作答
教师点评并明确:“夏感”是对夏天的感觉和感受;
“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种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是作者对夏天的总体感受。 (教师板书:紧张、热烈、急促)
2、你在文章中读到作者的情感了吗?
生思考后作答
教师点评并明确:作者在文末直抒胸臆“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强烈地表达了热爱赞美之情。
教师指导学生感情饱满地大声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读出感情,表达出“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的情调、语调。
(设计说明:默读课文提高阅读速度,教师事先设置问题让学生在默读中学会搜集和处理信息,对文旨句的阅读予以强调,感受作者的感情)
(四)跳读把握,理清思路
学生再次阅读课文,以跳读的方式把握文章内容,感受行文思路,教师提出问题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夏天的?你感受到作者的行文思路了吗?
学生阅读、思考、作答,不足处互相补充
教师点评并予以归纳:作者抓住了紧张、热烈、急促的感觉,从夏天的景色、色彩、旋律三个方面行文,整篇文章思路严谨而流畅,开篇点题,中间分三层来写,分别照应“紧张”“热烈”“急促”,篇末直抒赞美与热爱之情。这样的行文方式使文章很有条理,井然有序,这对我们写作极有启示作用。
(设计说明:此环节耗时不长,着重让学生感知作者的行文思路,在思考中感受文章严谨的结构,以期在写作时结构的设计上能得到借鉴启示启示)
(五)精读课文,赏析语言
PPT呈现
问题:选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点拨指导:分析语言可以从以下角度入手
1、修辞的角度;(比喻、拟人、排比、对比等)
2、遣词造句的角度(动词,形容词生动运用、长短句交错对称等)
3、感官的角度(视觉、嗅觉、听觉等)
4、表达方式的角度(描写、议论、抒情等)
范例说明: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
比喻形象地表现从暮春到初夏、盛夏的发展过程,新奇形象朴素自然;调动视觉感受,从形、色对比中突出夏蓬勃的生命力。
学生互动讨论,以“你问我答”的方式交流,教师下课堂予以指导
学生展示讨论成果:两组
教师点评作出总结:分析语言一定要找好角度,由对语言的分析可知本文语言生动、准确、表现力强、呈现出一种刚性气质。
(设计说明:本课难点较易突破,重点即为语言赏析,语言的赏析很多学生找不到切入点,教师在这方面就要予以具体的指导,引导学生抓住切入角度进行赏析,学生掌握了方法,以后的语言教学就能事半功倍)
(六)图片欣赏,探究“情”
PPT展示图片,说说本文还表现了怎样的感情?
学生自由讨论,选两组展示探究结果
教师总结:对夏天充满“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的赞美;对“在天地间升腾”的力量的惊叹;对田间地头“蓬蓬勃发”生命力的讴歌;对“浸在苦涩的汗水里”的农人的敬意;对这种充满激情火热的黄金生活的向往……
五、作业布置
品味描写春之色、秋之色的语句,仿照这个句式,结合课文的内容或发挥想象,写一写“夏之色”与“冬之色”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
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老师示例:夏之色为晶莹的蓝,如蓝天,如海浪,充盈着清凉。
冬之色为清冷的白,如冰雪,如梨花,满含着纯净。
夏之色为热的白,如沙滩,如船帆,充满着烈日的豪情。
冬之色为冷的灰,如枯枝,如铅云,标志着终极之后的空虚。
夏感教学设计 篇2
一、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2.学习修辞手法的运用。
3.品味优美句子。
4.感受作者对夏的赞美,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二、自主探究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黛色( ) 贮满( ) 主宰( ) 蒸腾( )
迸发 ( ) 绷紧( ) 芊芊( ) 澹澹( )
匍匐( )( ) 磅礴( )(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烘烤 勃发 春花秋实 B. 蒸腾 终极 轻飞慢舞
C.主宰 旋律 承前起后 D. 迸发 遗憾 春花秋月
3、选词填空。
(1)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种紧张、热烈、 (激烈 急促 急切)的旋律。
(2)火红的太阳 ( 照 晒 烘烤 )着一片金黄的大地。
(3)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
(滚动 走动 飘动),在天地间升腾。
(4)我却要大声 (夸奖 赞美 称赞)这个春与夏之间的金黄的季节。
4、解释下列词语。
灵秀:
融融:
轻飞曼舞:
春华秋实:
闲情逸致:
5、填空。
(1)《夏感》一文的题材是 ,作者是 ,当代 。
(2)“田家少闲月,五月人更忙”,诗句出自 代诗人 的诗《 》。
(3)本文开头简洁明了地写出了夏天的总体特点: 。然后作者以多情的笔调为我们描绘了夏天的自然景色之美、 和劳动者的勤劳之美,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夏天的 。
三、合作交流
1、在作者的眼中,夏天有哪些特点?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夏天的景致?试概括本文主旨。
2、作者为什么不歌颂春花秋月,而要赞美这充满紧张、热烈、急促旋律的夏天呢?
3、文章中多处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来,并做简要分析。
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好像炉子上的一锅冷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了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渐渐滋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墙。轻飞曼舞的蜂蝶不多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拥着一艘艘的舰船。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
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 )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 )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 )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它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漫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风了;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溶溶,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想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一组词语,恰当的是( )
A.垂直 顶着 悄然生长 B.长着 结着 默默前行
C.挑着 举着 匍匐前进 D.舞着 摇着 欢乐行进
2.第一段划线的`句子用了比喻:
(1) 比喻的本体是
(2) 作者用此比喻的意图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3.最后一段写到“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最后一段写到夏季“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结尾处又“想大声赞美……黄金的夏季”
(1) 两者是否矛盾?请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作者为什么要赞美夏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通观全文,选出不属于作者所体会到的“夏感”的两项:
A.“充满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
B.“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
C.“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
D.“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天地间升腾。”
E、“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6.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三项是:( )
A. 第二段从“你看”以下部分,作者用拟人手法描绘了夏日田野的磅礴气势。
B. 第二段作者明写绘画用色的道理,暗寓了对精力旺盛的中年人的赞美。
C. 第三段由景及人,通过写农民的勤劳忙碌来抒写夏感,表明人是夏天勃勃生机的真正力量源泉。
D. 第四段结束既再次揭示了本文的主旨,又与文章开头照应。
E. 这篇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主要通过田野景象和虚拟的场面描写并辅以议论来抒发情感。
四、当堂达标
拓展阅读
遍地黄金
①人蜷缩在湿漉漉的雨季,整个儿像一颗受潮的糖,沮丧而又无奈。
②前日忽然放晴,心,也就跟着晴了。从南窗望去,那边楼缝的坡地上一如往年,绽出一抹黄色。还刚刚惊蛰呢,油菜花这么快就开了?中午儿子放学回家,进门就说,路边的菜花约好了似的,一夜工夫全黄了!下午乘车去市郊,果见满畈满坡一片片明艳的黄,一种生命的喜悦油然灌注全身。
③几乎已成条件反射,人一见到油菜花,忧郁的心境就豁亮了。油菜花,我从小年年见,但着意关注它,是在病重以后。四年前腿骨发生病变,每周需去武汉两次,接受希望渺茫的康复治疗。也是雨季,天色像心境一样阴晦,人默坐车上,打不起丁点精神,对人生已失去信心,甚至对生命也没有更多的留恋。就是这个时候,对车窗外成片成片的油菜花,我有了不同于以往任何时候的感觉,那种蓬蓬勃勃的美,使我的心情变得轻松许多。它那浓郁的生气无形中感染了我,唤醒了我生命中沉睡的信念,生活是美的,生命是可留恋的呀!从此,每年油菜花开时节,虽是行走艰难,也要拄着拐杖到郊外看看,我才不怕得什么花粉症呢。
④要论好看,任何一种单朵的花都会比单朵的油菜花好看得多,单朵的油菜花细小单调而不起眼,它之所以让我有了生命的感动,是因为这些花是以集团军的面貌出现的,显现出一种浩浩荡荡的生机,一种攻城略地的气势,一种汪洋恣肆的活力。油菜花才真正是太阳之光,是光和热的象征。
⑤多少个响晴天,我恋恋地望着窗外,对妻子说,陪我去看看那些油菜花吧。去了,在地头一站就是好半天。所有的油菜花,不论高的矮的,壮的瘦的,一律顽强地展示着自己那一份生命的本色。它们的黄,既不是初春的柳芽那种嫩黄,也不是菊花、葵花的那种老黄,那是一种青春的黄,黄得明净,黄得酣畅,黄得秀朴,黄得平净如水,黄得恬柔如笑。我偷偷给它取了个名字:女儿黄!灿烂的黄花下面,是绿得发暗的秆和叶,青葱的生命高擎着纯情的黄,托展着一个欣欣向荣的季节的美丽扉页。黄花满眼,清芳扑鼻,看花人沉醉了,恍觉自己也变成了一株充满青春活力的植物。
⑥油菜花似乎不怕雨打风吹,它前谢后继地开着,整体花期比一般的花都长些。油菜花开了,再阴晦的日子也不难耐了,那爽心的亮色风雨收不去,望一眼,心田就会洒满阳光,它们其实就是活的香的阳光!更多的时候,我于户内凝望油菜花,在病榻上斜靠着,看书倦了,总喜欢透过窗子看对面楼缝里的那片油菜花,那差不多成了一种生命的需要。油菜花谢了,没有画家会为我在窗外画一片女儿黄,但我不会再阴郁,花事一过,就是青阳朗朗的夏季了,阳光里流淌着无尽的菜花黄。我本质上仍是个农夫,春天于我,是希望的季节,更是收获的季节,我收获遍地黄金,那是一年乃至一生受用不尽的黄金!
1. 油菜花“生命的本色”是什么?
答:
2.第④⑤段中从哪些方面描写了油菜花?请概括回答。
答:
3. 第⑤段写油菜花的黄,为什么还要写柳芽的黄、菊花的黄、葵花的黄?
答:
4.概括说明油菜花对“我”生命态度产生的重要影响。
答:
5.文章主要内容是写油菜花,却以“遍地黄金”为题,说说你的理解
夏感教学设计 篇3
一、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2.学习修辞手法的运用。
3.品味优美句子。
4.感受作者对夏的赞美,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二、自主探究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黛色( ) 贮满( ) 主宰( ) 蒸腾( )
迸发 ( ) 绷紧( ) 芊芊( ) 澹澹( )
匍匐( )( ) 磅礴( )(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烘烤 勃发 春花秋实 B. 蒸腾 终极 轻飞慢舞
C.主宰 旋律 承前起后 D. 迸发 遗憾 春花秋月
3、选词填空。
(1)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种紧张、热烈、 (激烈 急促 急切)的旋律。
(2)火红的太阳 ( 照 晒 烘烤 )着一片金黄的大地。
(3)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
(滚动 走动 飘动),在天地间升腾。
(4)我却要大声 (夸奖 赞美 称赞)这个春与夏之间的金黄的季节。
4、解释下列词语。
灵秀:
融融:
轻飞曼舞:
春华秋实:
闲情逸致:
5、填空。
(1)《夏感》一文的题材是 ,作者是 ,当代 。
(2)“田家少闲月,五月人更忙”,诗句出自 代诗人 的诗《 》。
(3)本文开头简洁明了地写出了夏天的总体特点: 。然后作者以多情的笔调为我们描绘了夏天的自然景色之美、 和劳动者的勤劳之美,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夏天的 。
三、合作交流
1、在作者的眼中,夏天有哪些特点?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夏天的景致?试概括本文主旨。
2、作者为什么不歌颂春花秋月,而要赞美这充满紧张、热烈、急促旋律的夏天呢?
3、文章中多处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来,并做简要分析。
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好像炉子上的一锅冷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了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渐渐滋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墙。轻飞曼舞的蜂蝶不多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拥着一艘艘的舰船。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
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 )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 )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 )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它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漫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风了;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溶溶,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想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一组词语,恰当的是( )
A.垂直 顶着 悄然生长 B.长着 结着 默默前行
C.挑着 举着 匍匐前进 D.舞着 摇着 欢乐行进
2.第一段划线的句子用了比喻:
(1) 比喻的本体是
(2) 作者用此比喻的意图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3.最后一段写到“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最后一段写到夏季“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结尾处又“想大声赞美……黄金的夏季”
(1) 两者是否矛盾?请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作者为什么要赞美夏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通观全文,选出不属于作者所体会到的“夏感”的两项:
A.“充满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
B.“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
C.“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
D.“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天地间升腾。”
E、“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6.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三项是:( )
A. 第二段从“你看”以下部分,作者用拟人手法描绘了夏日田野的磅礴气势。
B. 第二段作者明写绘画用色的道理,暗寓了对精力旺盛的中年人的赞美。
C. 第三段由景及人,通过写农民的勤劳忙碌来抒写夏感,表明人是夏天勃勃生机的真正力量源泉。
D. 第四段结束既再次揭示了本文的主旨,又与文章开头照应。
E. 这篇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主要通过田野景象和虚拟的场面描写并辅以议论来抒发情感。
四、当堂达标
拓展阅读
遍地黄金
①人蜷缩在湿漉漉的雨季,整个儿像一颗受潮的糖,沮丧而又无奈。
②前日忽然放晴,心,也就跟着晴了。从南窗望去,那边楼缝的坡地上一如往年,绽出一抹黄色。还刚刚惊蛰呢,油菜花这么快就开了?中午儿子放学回家,进门就说,路边的菜花约好了似的,一夜工夫全黄了!下午乘车去市郊,果见满畈满坡一片片明艳的黄,一种生命的喜悦油然灌注全身。
③几乎已成条件反射,人一见到油菜花,忧郁的心境就豁亮了。油菜花,我从小年年见,但着意关注它,是在病重以后。四年前腿骨发生病变,每周需去武汉两次,接受希望渺茫的康复治疗。也是雨季,天色像心境一样阴晦,人默坐车上,打不起丁点精神,对人生已失去信心,甚至对生命也没有更多的留恋。就是这个时候,对车窗外成片成片的油菜花,我有了不同于以往任何时候的感觉,那种蓬蓬勃勃的美,使我的心情变得轻松许多。它那浓郁的生气无形中感染了我,唤醒了我生命中沉睡的信念,生活是美的,生命是可留恋的呀!从此,每年油菜花开时节,虽是行走艰难,也要拄着拐杖到郊外看看,我才不怕得什么花粉症呢。
④要论好看,任何一种单朵的花都会比单朵的油菜花好看得多,单朵的油菜花细小单调而不起眼,它之所以让我有了生命的感动,是因为这些花是以集团军的面貌出现的,显现出一种浩浩荡荡的生机,一种攻城略地的气势,一种汪洋恣肆的活力。油菜花才真正是太阳之光,是光和热的象征。
⑤多少个响晴天,我恋恋地望着窗外,对妻子说,陪我去看看那些油菜花吧。去了,在地头一站就是好半天。所有的油菜花,不论高的矮的,壮的瘦的,一律顽强地展示着自己那一份生命的本色。它们的黄,既不是初春的柳芽那种嫩黄,也不是菊花、葵花的那种老黄,那是一种青春的黄,黄得明净,黄得酣畅,黄得秀朴,黄得平净如水,黄得恬柔如笑。我偷偷给它取了个名字:女儿黄!灿烂的黄花下面,是绿得发暗的秆和叶,青葱的生命高擎着纯情的黄,托展着一个欣欣向荣的季节的美丽扉页。黄花满眼,清芳扑鼻,看花人沉醉了,恍觉自己也变成了一株充满青春活力的植物。
⑥油菜花似乎不怕雨打风吹,它前谢后继地开着,整体花期比一般的花都长些。油菜花开了,再阴晦的日子也不难耐了,那爽心的亮色风雨收不去,望一眼,心田就会洒满阳光,它们其实就是活的香的阳光!更多的时候,我于户内凝望油菜花,在病榻上斜靠着,看书倦了,总喜欢透过窗子看对面楼缝里的那片油菜花,那差不多成了一种生命的需要。油菜花谢了,没有画家会为我在窗外画一片女儿黄,但我不会再阴郁,花事一过,就是青阳朗朗的夏季了,阳光里流淌着无尽的菜花黄。我本质上仍是个农夫,春天于我,是希望的季节,更是收获的季节,我收获遍地黄金,那是一年乃至一生受用不尽的黄金!
1. 油菜花“生命的本色”是什么?
答:
2.第④⑤段中从哪些方面描写了油菜花?请概括回答。
答:
3. 第⑤段写油菜花的黄,为什么还要写柳芽的黄、菊花的黄、葵花的黄?
答:
4.概括说明油菜花对“我”生命态度产生的重要影响。
答:
5.文章主要内容是写油菜花,却以“遍地黄金”为题,说说你的理解
夏感教学设计 篇4
【学习目标】
1、感受夏天的特点。
2、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课文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
【学习重点】
品味文章的语言魅力。
【学习难点】
感受作品的理趣与情趣。
【知识链接】
走近作者:
梁衡,1946年生,山西霍州人。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作品曾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1996年在《佛山文艺》发表的散文《忽又重听“走西口”》,获《美文》《文学自由谈》《佛山文艺》三家联合举办的“心系中华”散文征文优秀奖。有散文《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入选中学教材。主要著作有《新闻三步曲》(三卷)《数理化通俗演义》(两卷),散文集《名山大川》《人杰鬼雄》。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匍匐( )( ) 澹澹( ) 芊芊( )
磅礴( )( ) 黛色( ) 贮满( )
2、解释下列词语。
(1)芊芊:
(2)主宰:
(3)春华秋实
(4)闲情逸致:
3、选词填空。
(1)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种紧张、热烈、( )的旋律。
A.急切 B.激烈 C.急促 D.急忙
(2)火红的太阳( )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
A.照 B.晒 C.沐浴 D.烘烤
(3)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 ),在天地间升腾。
A.走动 B.滚动 C.劳动 D.飘动
4、细读这样的优美句子:“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长墙。”句式有什么特点?你能发挥想像再仿写一两句吗?
5、梁衡散文以思想性、议论性见长,其散文语言多叙述和议论,但本文有点特别,以描写居多。许多描写细致生动,富有韵致,如第二段描写乡野景物,诉诸人的各种感官,以形象性见长。请问:“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这是第二段末尾的句子,应该怎样朗读?“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隐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合作探究】
6、作者梁衡笔下的夏具有哪些特点?
7、举例说明,作者是如何抓住夏天景物特征来描写夏天的?
8、文章如何采用对比的手法来突出夏天的'特点的?
9、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精读精练】
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 )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 )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 )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它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漫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风了;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10、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一组词语,恰当的是( )
A.垂直 顶着 悄然生长 B.长着 结着 默默前行
C.挑着 举着 匍匐前进 D.舞着 摇着 欢乐行进
11、理解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秋的终点:
②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
可是:
12、结合语境,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的。
13、第二段结句中“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一句,与第一段中哪一句相照应?
14、这两段文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主题阅读】
(-)阅读下面诗句,回答问题。
山亭夏日
(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15、阅读上面这首诗,说说与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夏感》导学案由语文网小编整理并分享,仅供参考。
夏感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1、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自主地搜集和整理信息,并能主动地表达。
2、品味语言,理解文中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3、联系生活体验,感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对夏、对劳动者、对活力与激情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二、教学方法:
品读法、情境教学法。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文章——《夏感》
2、请你说说“夏感”是什么意思?
3、夏天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二)检查预习
1、字词注音
2、任选本文读一读中的三个词语说句话。
(三)整体感知
请阅读课文,说说“这是一个_____________的夏天”。(可以用文中的词语,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总结文中的语句)
(四)语言品味
这么多特点中,哪一个给你的印象特别深刻?能说说为什么吗?
学生主要寻找的方向和重点朗读赏析的词句:
(五)情感体验
1、请用自己的话再说说“这是一个___________的夏天”。
2、作者要“赞美”的是什么?
3、结语、寄语:
五、布置作业
1.课外搜集描写四季风物的相关诗词句,增加文学积淀。
2.把下面的宋词改成一则写夏景的短文。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夏感教学设计 篇5
一、教材分析
《夏感》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三篇散文,这单元都是声情并茂的优美篇章,《春》、《济南的冬天》《夏感》和《秋天》,这四篇文章为我们展示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本文写夏,以热情洋溢的语言,以具体刚劲细致的笔触尽情描摹,表现出作者对夏天的赞美与热爱之情。
学习本文,不仅可以让学生欣赏名家精美的语言,还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夏天、热爱自然、热爱劳动生活的感情。
二、学情分析
对于我所带的初一学生,务实基础,掌握基本的文本分析方法和语言赏析技巧是学习的重点。
刚上初中的七年级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毕竟知识储备和生活经历有限,因此需要老师创设情景,帮助学生在充分感知课文的基础上体悟情感。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新课标和本单元要 “注重诵读,理清思路,将整体感知与抓住重点深入理解有机结合起来”的要求,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感受夏天的特点
2. 体会作者的感情。
3.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
重点、难点
学会鉴赏语言和组织运用语言写景抒情。
四、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听梁静茹的《宁夏》设置情境,“知了也睡了,安心的睡了,在我心里面宁静的夏天”,宁静的夏天,优美的旋律,夏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呢?带给人什么感觉呢?(生答)
夏天是阳光炽热,夏天是雷雨忽至,夏天是接天莲叶,夏天是麦浪飘香,夏
天是如此的多姿多彩,让我们走进梁衡的《夏感》,感受夏天的精彩。(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激趣导入的方式很多,以音乐的方式入题,既把握了本课“夏感” 的主题,又使课堂气氛很快被煽动起来,让每一位学生在愉快的旋律中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作者简介和基础强化
PPT呈现
1、梁衡:当代作家。1946年出生,山西霍州人。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有散文三篇(《晋词》《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入选中学教材。
2、芊芊细草 黛色 主宰 磅礴 春华秋实 挑 匍匐 澹澹 闲情逸致
(环节说明:作者简介和字词教学往往使课堂缺乏活力,但这个环节一旦缺失基础知识强化的目的就达不到,所以以多媒体形式辅助教学可以省时省力。但要注意的是,作者简介一定要简,字词部分读音和书写要略作强调)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PPT呈现问题
1、你是怎样理解文章标题的?作者眼中的夏天有何特点呢?
生思考后作答
教师点评并明确:“夏感”是对夏天的感觉和感受;
“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种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是作者对夏天的总体感受。 (教师板书:紧张、热烈、急促)
2、你在文章中读到作者的情感了吗?
生思考后作答
教师点评并明确:作者在文末直抒胸臆“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强烈地表达了热爱赞美之情。
教师指导学生感情饱满地大声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读出感情,表达出“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的情调、语调。
(设计说明:默读课文提高阅读速度,教师事先设置问题让学生在默读中学会搜集和处理信息,对文旨句的阅读予以强调,感受作者的感情)
(四)跳读把握,理清思路
学生再次阅读课文,以跳读的方式把握文章内容,感受行文思路,教师提出问题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夏天的?你感受到作者的行文思路了吗?
学生阅读、思考、作答,不足处互相补充
教师点评并予以归纳:作者抓住了紧张、热烈、急促的感觉,从夏天的景色、色彩、旋律三个方面行文,整篇文章思路严谨而流畅,开篇点题,中间分三层来写,分别照应“紧张”“热烈”“急促”,篇末直抒赞美与热爱之情。这样的行文方式使文章很有条理,井然有序,这对我们写作极有启示作用。
(设计说明:此环节耗时不长,着重让学生感知作者的行文思路,在思考中感受文章严谨的结构,以期在写作时结构的设计上能得到借鉴启示启示)
(五)精读课文,赏析语言
PPT呈现
问题:选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点拨指导:分析语言可以从以下角度入手
1、修辞的角度;(比喻、拟人、排比、对比等)
2、遣词造句的角度(动词,形容词生动运用、长短句交错对称等)
3、感官的角度(视觉、嗅觉、听觉等)
4、表达方式的角度(描写、议论、抒情等)
范例说明: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
比喻形象地表现从暮春到初夏、盛夏的发展过程,新奇形象朴素自然;调动视觉感受,从形、色对比中突出夏蓬勃的生命力。
学生互动讨论,以“你问我答”的方式交流,教师下课堂予以指导
学生展示讨论成果:两组
教师点评作出总结:分析语言一定要找好角度,由对语言的分析可知本文语言生动、准确、表现力强、呈现出一种刚性气质。
(设计说明:本课难点较易突破,重点即为语言赏析,语言的赏析很多学生找不到切入点,教师在这方面就要予以具体的指导,引导学生抓住切入角度进行赏析,学生掌握了方法,以后的语言教学就能事半功倍)
(六)图片欣赏,探究“情”
PPT展示图片,说说本文还表现了怎样的感情?
学生自由讨论,选两组展示探究结果
教师总结:对夏天充满“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的赞美;对“在天地间升腾”的力量的惊叹;对田间地头“蓬蓬勃发”生命力的讴歌;对“浸在苦涩的汗水里”的农人的敬意;对这种充满激情火热的黄金生活的向往……
五、作业布置
品味描写春之色、秋之色的语句,仿照这个句式,结合课文的内容或发挥想象,写一写“夏之色”与“冬之色”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
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老师示例:夏之色为晶莹的蓝,如蓝天,如海浪,充盈着清凉。
冬之色为清冷的白,如冰雪,如梨花,满含着纯净。
夏之色为热的白,如沙滩,如船帆,充满着烈日的豪情。
冬之色为冷的灰,如枯枝,如铅云,标志着终极之后的空虚。
夏感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学习修辞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品味文章的优美句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对夏的赞美,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学习修辞手法的运用。
感受作者对夏的赞美。
教学难点:
品味文章的优美句子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有人钟爱百花争艳的春天,有人喜爱瓜果飘香的秋天,有人喜欢白雪皑皑的冬天,但是夏天,好像总是寂寞的时候多,请同学们在记忆中搜索有关夏的诗文。
的确,历代的文人墨客书写春、秋、冬的比比皆是,但是写夏的却很少,可是当代作家梁衡却敢于履新涉奇,从人所寡言处言之,高声赞美这春与秋之间,充满活力和激情的夏季,令人由衷的叹服。今天,让我们踏着夏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与作家梁衡一起,来一次夏天的旅行!
二、检查预习
读“读一读写一写”:强调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贮满(zhù):储存、积存
澹澹(dàn):水波荡漾的样子
芊芊(qiānqiān):草木茂盛
磅礴(páng)(bó):气势盛大
黛色(dài):青黑色
匍匐(pú)(fú):爬行
三、初读课文,感知结构美
1、认真听读,思考问题:
①、找出作者描写夏天特点的关键词。
②、阅读课文,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夏天景致的?
③、文题是“夏感”,那么作者要表达的“感情”是什么?全文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2学生思考,发言,明确:
(紧张、热烈、急促。自然景物、色彩、旋律。热爱自然,赞美劳动人民。
总——分——总。)
四、再读课文,感受夏之美
1、精读2———4段,思考:
①画出第二段中写夏天天气的句子。在炎热的天气里,作者主要写了哪些景物?
②找出第三段具体描绘夏之色的句子。这种颜色是一种什么样的颜色?
③说说第四段写了农民哪些活动?让你会想到以前学过的哪首诗歌?
2、讨论,明确:
(炎热或者火热;草,树,蝉,阳光,远处的山,天上的云,麦浪;是一种金黄的颜色,更是一种透出旺盛的生命力的颜色。割麦子,打麦子,半夜听风观云,给秋苗追肥浇水,《悯农》)
五、三读课文,欣赏语言美
语言是思想的外壳,一篇好文章往往用精美的语句表达其思想感情。文中多处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试着在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你推荐的理由。体会优美语句中重要词语运用的精妙之处。
1、请同学们默读2、3段,圈划出你认为用得好的词或是写得美打动你的心的句子,用下面的.句式说一段话。
“我欣赏的佳句是,它所采用的修辞手法是,这样写的好处在于”
①方法提示:也可以从用词之美或句式之美来赏析
②小组讨论、交流阅读心得
示例、
比喻句范例:
①“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
这句话具有视觉效果,应合开篇第一句话,突出了夏天“热烈”的特点。本来这些“特点”是抽象的,这里用比喻,化抽象为具体了,更加生动形象。
②“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长墙。”
这里用人们常见的“长墙”喻“绿烟”,更加直观的表现了林带的颜色由浅变深的过程及其生长的繁茂。
③“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
这是“公路上的汽车”比喻“舰船”,它们在麦浪中行驶,让人产生幻觉,以喻其疾速、气势雄壮,麦浪比喻海浪,写出麦子之多,说明春天的灵秀之气在夏天已酿成了磅礴之气。
④“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
比喻,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草生长的繁茂。
拟人句范例:
⑤“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
“曼舞”是想象,用了拟人写法,想象其优美的舞姿,很生动。
⑥“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
写两种作物用了两个形象的动作,像描写人一样,很有趣味。
⑦“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这些农作物的“旺盛的活力”本来是比较抽象的,这里用人的跑步冲刺来形容,化抽象为形象。
分析关键字词在句子中有何作用
A、“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挑”“举”“匍匐”三个动词分别写出了农作物怎样的情形?)
分析:三个动词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农作物旺盛的生命力。
“挑”让读者感觉到棉苗的顽强;“举”字让读者感到了高粱玉米的欢悦;“匍匐”让读者感受到瓜秧爬行延伸的样子。
B、“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烘烤”能替换成“照射”吗?)
分析:“烘烤”使人感到夏天“火红的太阳”的温度特别高。而“照射”是指光线射在物体上,不能表现出夏日的特点
2、仿写句子。体会描写春之色、秋之色的例句,仿照句式写一写“夏之色”和“冬之色”。示例:
夏之色为火的红,如太阳,如辣椒,昭示着旺盛的生命。
夏之色为浓的绿,如树叶,如劲草,展示着美丽的青春。
冬之色为冷的白,如冰雪,如天云,孕育着新的生命力。
冬之色为死的灰,如草木,如泥土,宣告旧生命的终结。
六、总结。
本文紧扣“夏感”,先总写对夏天的感受,然后具体感知夏天的景、色、人,抒写了作者对夏天的赞美和喜爱之情。感主要有三层含义:感受、感知、感情,写出了自己对夏天的独特认识。
七、作业
一年四季,周而复始。对于季节,我们有着太多各自的感触,你喜欢哪个季节呢?仿照下面的句式,发表你的看法。
夏感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品味语言,理解文中运用多种修辞方法的作用;能自主地搜集和整理信息,能自主地表达。
2、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读,通过富有感情的美读来体会文章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品赏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启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与热情。
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的品味,感受字里行间对劳动者的赞美,启发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教学难点:
能自主地搜集和整理信息,表达自己的见解和赏析。
教学方法:品读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初来内地,感受了夏天,谈谈你在夏天的所见所闻所感:炎热、汗流浃背、文字、虫鸣、清晨的美好、莲花……
二、整体感知,搜集和整理信息。
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思考:
(1)文章的题目是《夏感》,作者对夏天的总体感觉是什么?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夏天景色的?
学生自我总结,归纳:
(1)总体感觉是:紧张、热烈、急促
(2)从:夏天的自然景色、夏的色彩、夏的旋律三个方面来描写夏天,最后表达了对夏的赞美的态度。
三、细读品味
1、夏天的自然景色具有怎样的特点?哪些景物体现了这种特点?
磅礴:草——密密的厚发
林——黛色长墙
蝉——长鸣
太阳——火红、烘烤
麦浪——拍打
热风——浮动
2、夏的色彩是怎样的?哪些景物体现了这种色彩?(这种色彩来自哪里?只有一种金黄吗?为什么只写这一种色彩?)
金黄:麦子、棉苗、高粱、玉米、瓜秧
夏天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3、夏天的旋律是怎样的,体现在哪里?
紧张: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
收割——半夜防止下雨——收获后追肥、浇水
四、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美美的读一读,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提示:
1、从遣词造句的角度(富有表现力的动词或形容词)
2、修辞的角度(比喻、排比、对比、拟人)
3、多感官的运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
归纳:
1、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起而终于沸腾一样
比喻,具有视觉效果,化抽象为具象。突出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
2、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长墙
比喻,把长长的林带比作了绿烟、长墙。
3、像海浪涌着一艘艘舰船
比喻,“麦”比作“海浪”,“汽车”比作“舰船”,十分巧妙。
4、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
拟人,包含作者的想象,生动形象。
5、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
“曼舞”是想象,用了拟人的手法,想象其优美的舞姿,很生动。
6、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
写两种作物,用了两个形象的动作,像描写人一样,很有趣味。
7、这时她们……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用人的跑步来形容农作物的生命力,化抽象为形象。
8、第一段:各种景物、蝉鸣、麦香动用了视觉、听觉、嗅觉,生动,使读者如临其境。
五、拓展延伸
改写“夏是……”小诗
夏感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夏感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夏感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夏感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夏感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学习修辞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品味文章的优美句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对夏的赞美,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学习修辞手法的运用。
感受作者对夏的赞美。
教学难点:
品味文章的优美句子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有人钟爱百花争艳的春天,有人喜爱瓜果飘香的秋天,有人喜欢白雪皑皑的冬天,但是夏天,好像总是寂寞的时候多,请同学们在记忆中搜索有关夏的诗文。
的确,历代的文人墨客书写春、秋、冬的比比皆是,但是写夏的却很少,可是当代作家梁衡却敢于履新涉奇,从人所寡言处言之,高声赞美这春与秋之间,充满活力和激情的夏季,令人由衷的叹服。今天,让我们踏着夏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与作家梁衡一起,来一次夏天的旅行!
二、检查预习
读“读一读写一写”:强调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贮满(zhù):储存、积存
澹澹(dàn):水波荡漾的样子
芊芊(qiānqiān):草木茂盛
磅礴(páng)(bó):气势盛大
黛色(dài):青黑色
匍匐(pú)(fú):爬行
三、初读课文,感知结构美
1、认真听读,思考问题:
①、找出作者描写夏天特点的关键词。
②、阅读课文,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夏天景致的?
③、文题是“夏感”,那么作者要表达的“感情”是什么?全文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2学生思考,发言,明确:
(紧张、热烈、急促。自然景物、色彩、旋律。热爱自然,赞美劳动人民。
总——分——总。)
四、再读课文,感受夏之美
1、精读2———4段,思考:
①画出第二段中写夏天天气的句子。在炎热的天气里,作者主要写了哪些景物?
②找出第三段具体描绘夏之色的句子。这种颜色是一种什么样的颜色?
③说说第四段写了农民哪些活动?让你会想到以前学过的哪首诗歌?
2、讨论,明确:
(炎热或者火热;草,树,蝉,阳光,远处的山,天上的云,麦浪;是一种金黄的颜色,更是一种透出旺盛的生命力的颜色。割麦子,打麦子,半夜听风观云,给秋苗追肥浇水,《悯农》)
五、三读课文,欣赏语言美
语言是思想的外壳,一篇好文章往往用精美的语句表达其思想感情。文中多处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试着在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你推荐的理由。体会优美语句中重要词语运用的精妙之处。
1、请同学们默读2、3段,圈划出你认为用得好的词或是写得美打动你的心的句子,用下面的句式说一段话。
“我欣赏的佳句是,它所采用的修辞手法是,这样写的好处在于”
①方法提示:也可以从用词之美或句式之美来赏析
②小组讨论、交流阅读心得
示例、
比喻句范例:
①“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
这句话具有视觉效果,应合开篇第一句话,突出了夏天“热烈”的特点。本来这些“特点”是抽象的,这里用比喻,化抽象为具体了,更加生动形象。
②“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长墙。”
这里用人们常见的“长墙”喻“绿烟”,更加直观的表现了林带的颜色由浅变深的过程及其生长的繁茂。
③“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
这是“公路上的汽车”比喻“舰船”,它们在麦浪中行驶,让人产生幻觉,以喻其疾速、气势雄壮,麦浪比喻海浪,写出麦子之多,说明春天的灵秀之气在夏天已酿成了磅礴之气。
④“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
比喻,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草生长的繁茂。
拟人句范例:
⑤“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
“曼舞”是想象,用了拟人写法,想象其优美的舞姿,很生动。
⑥“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
写两种作物用了两个形象的动作,像描写人一样,很有趣味。
⑦“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这些农作物的“旺盛的活力”本来是比较抽象的,这里用人的跑步冲刺来形容,化抽象为形象。
分析关键字词在句子中有何作用
A、“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挑”“举”“匍匐”三个动词分别写出了农作物怎样的情形?)
分析:三个动词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农作物旺盛的生命力。
“挑”让读者感觉到棉苗的顽强;“举”字让读者感到了高粱玉米的欢悦;“匍匐”让读者感受到瓜秧爬行延伸的样子。
B、“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烘烤”能替换成“照射”吗?)
分析:“烘烤”使人感到夏天“火红的太阳”的温度特别高。而“照射”是指光线射在物体上,不能表现出夏日的特点
2、仿写句子。体会描写春之色、秋之色的例句,仿照句式写一写“夏之色”和“冬之色”。示例:
夏之色为火的红,如太阳,如辣椒,昭示着旺盛的生命。
夏之色为浓的绿,如树叶,如劲草,展示着美丽的青春。
冬之色为冷的白,如冰雪,如天云,孕育着新的生命力。
冬之色为死的灰,如草木,如泥土,宣告旧生命的终结。
六、总结。
本文紧扣“夏感”,先总写对夏天的感受,然后具体感知夏天的景、色、人,抒写了作者对夏天的赞美和喜爱之情。感主要有三层含义:感受、感知、感情,写出了自己对夏天的独特认识。
七、作业
一年四季,周而复始。对于季节,我们有着太多各自的感触,你喜欢哪个季节呢?仿照下面的句式,发表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