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

笔构网

2025-08-11教案

请欣赏《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精选8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 篇1

《装满昆虫的衣袋》这篇课文,描写的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对昆虫迷恋的故事。文章的叙述非常简单,通过几个细小的事例写出了法布尔,表现出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由着迷到痴迷的过程。所以我以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为主线设计教学,重在引导学生通过对具体词句的朗读,去感受想象法布尔在具体的情境中迷恋昆虫的样子,让学生去自主结构文本,填充文本的空白和盲点。

教学过程

词语教学和语段教学是中年级阅读教学中两个最基本的落点。在当前“人文”满天飞的语文课堂,如何在细读文本时关注词句,把阅读的触角伸向咀嚼词句的滋味,玩味词句的意蕴,这是中段阅读教学中有待加强和重视的问题。

《装满昆虫的口袋》(北师大版三下)叙述了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研究昆虫的两件事,体现了法布尔对昆虫的浓厚兴趣。文章的语言平实易懂,故事情节也不复杂,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理解内容并非难事。但是怎样通过语言文字的品读、揣摩,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却非易事。“始终保持对文本言语的一种高度敏感和警觉,对每一句话,对每一个词,甚至对每一个标点符号都抱有那种黛玉进贾府式的敏感和警觉。”我怀着这样的一种敏感和警觉,一遍一遍地读,课文渐渐地浓缩成了一个关键词和两组画面。

一个关键词。课文中的“迷恋”一词,看似简单,实则蕴涵极深,值得细细品味。

体现线索脉络:迷恋是分别贯穿这两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的线索脉络。第一个故事:因为迷恋昆虫,所以花丛里动听的昆虫声音能引起他探究的好奇心;因为迷恋昆虫,所以他能全身心地投入,在花丛里寻找数天;因为迷恋昆虫,所以他能忘记一切,坚持到抓到这只唱歌的虫子的那一刻。第二个故事:因为迷恋昆虫,所以处于活泼好动年龄的他却能“一动不动地趴在岸边,静静地观察奇妙的生物世界”;因为迷恋昆虫,所以他能发现一只“比樱桃核还小些的甲虫”,并视之为“珍珠一般的宝贝”,“小心翼翼”地拾起甲虫,“放进一个蜗牛壳里”保护起来,为的是“回家再好好欣赏”; 因为迷恋昆虫,他能不顾家长的反对和训斥,仍把甲虫带回家。

彰显人物精神:“迷恋”也是法布尔这个人物形象的真实写照。他对昆虫的迷恋程度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他的忘我、勇敢、执着及对昆虫的无限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

聚焦“迷恋”一词,既能驾轻就熟地梳理文章的来龙去脉,又能提纲挈领地捕捉人物的精神,实乃牵一发而动全身。

两组画面。抓住“迷恋”这个关键词,在语言文字的寻觅对话中,课文中两组画面浮现眼前:

第一组画面:着急与欢喜。第一个故事中描述了两个场景:傍晚,法布尔父母在田野里着急地寻找法布尔;而此时的法布尔正在花丛里为抓到的会唱歌的虫子―――“纺织娘”而欢喜。父母为什么着急呢?他们担心法布尔饿坏肚子了,担心他天黑找不到回家的路,担心他在花丛中遇到危险……所以他们急切地“高声呼喊儿子”。听到父母呼喊声的法布尔却一边“拿着一只全身翠绿、触角细长的纺织娘”,一边向父母宣泄着他的欣喜:“……瞧,我抓到了那只会唱歌的虫子!”他找纺织娘已经找了三天了,晨曦中,黄昏下;烈日下,暴雨中;黑暗与恐惧,饥饿与伤痛……他对昆虫的这份喜爱足以让他克服一切困难,忍受一切痛苦。他完全沉浸在寻找昆虫的欢乐世界里,忘了父母的担心,忘了回家。

第二组画面:欢喜与训斥。第二个故事中描述了两个场景: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当他带着昆虫回家时父亲对他的训斥。八九岁的法布尔放鸭子时却能“一动不动地趴在岸边,静静地观察奇妙的生物世界”。当他发现了一只颜色特别的甲虫时,“他小心翼翼地把甲虫拾起来,放进一个蜗牛壳里,打算回家再好好欣赏这珍珠一般的宝贝”,并“欢欢喜喜地赶着鸭子回家了”。他对昆虫的喜爱不仅如此,更表现在父亲的训斥从没有驱散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他依然每到早晨……依然“老是捉虫子”。这些足以使他陶醉其中,享受快乐,以至于让他忘记了父亲的训斥,顾不上家长的反对了。

“着急与欢喜、欢喜与训斥”这些词语,是每个故事的向心力,是每个故事的支撑点,它们凝聚了每个故事的精神内涵,紧紧围绕这些词语,引导学生诵读文字,展开想象,提供画面,体验情景,便能立体丰满地感受法布尔对昆虫的浓厚兴趣和无限的好奇心,从而升华对人物形象的感知。再来理解“迷恋”这个词语的意思,可以说是水到渠成。因为已完全把词语置于语境当中,让它浸润在语境的流水里,学生自然而然地掌握这个词语的内涵和精神,而非字面意思。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 篇2

今天讲的课文是《装满昆虫的衣袋》第二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读熟课文,认识生词。本节课我设计的是以学生自主在课本做标记为主,同时讲一讲昨天晚上布置的一个短文的题目《我与法布尔》。

这节课我先让学生自由读书,然后请几个人展示读,之后才是让学生默读课文并做标记。我没做任何提示,直接让学生去找文中自己感兴趣的句子,简单写写自己的理解。最终的结果不是很好,学生找到的句子很少。

吸取了前一节课的教训,上第二节课时,我先引导学生分析这篇课文的中心:主要表现了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接着直接提出要求:找出能体现法布尔对昆虫痴迷的句子,并进行分析。这样一来,学生相对来说容易去找。大部分学生都能找到比较典型的句子,如一天傍晚,暮色笼罩了田野,爸爸妈妈忙完农活正要回家,法布尔不见了。

三天前,法布尔就告诉她,花丛里经常传出一种动听的声音,不知是谁在唱歌。

他把鸭子赶进池塘以后,就去水边逮蝴蝶,捉甲虫,或是蹲下来静静地观察奇妙的水底世界:漂亮的.螺壳、来回穿梭的游鱼、五彩缤纷的蠕虫……

他边叫边用小手扑过去,敏捷地捉住了它。

这一天,他还捡了好多的贝壳和彩色的石子,把两个衣袋塞得鼓鼓囊囊的。

他把这个小宝贝放进蜗牛壳里,包上树叶,装进自己的衣袋,打算回家后再好好欣赏。

夕阳西下,法布尔赶着鸭子,满载而归,心里甜滋滋的。

法布尔难过极了,眼泪刷刷地往下掉,很不情愿地把心爱的小宝贝放进了垃圾堆。

句子虽然找到了,但理解时,学生却不会抓住关键词去分析。只有两三个学生能根据重点词理解,如有学生从“三天前”知道了法布尔观察的时间很长,通过“敏捷”这个词懂得了法布尔经常去捉昆虫。我以这两个为例子,引导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分析内容。通过具体指导,有的学生找到了“暮色笼罩了田野”,知道这里指时间很晚了,法布尔为了捉昆虫却还没回家;“欣赏”证明法布尔对待昆虫就像对待一件艺术品一样;“放进”“包上”“装进”一系列动作体现法布尔小心翼翼地对待昆虫,生怕有一点伤害;“鼓鼓囊囊”说明法布尔捡到的东西非常多,他对什么也很感兴趣;“心里甜滋滋的”对法布尔的心里描写,捡到宝贝后的喜悦心情;“放进了垃圾堆”其中的动词“放”说明法布尔对昆虫的不舍,还有可能还想拿回来等等。

以前上课,虽然有时也引导学生这样去一边读书一边做记号,但总归不是经常运用,因而有的学生似乎不太适应。包括有的较好的学生,这节课的表现都不是很积极。本来是两个任务的,最后一项讲评昨天晚上的作业《我和法布尔》一点儿都没涉及。也说明,学生对于这样去读书还不熟练。课下的作业是让学生整理课堂上讲到的句子,目的是想让他们巩固一下。以后还得继续用这种方法,力争使学生真正能自己读书,能从书中获得自己的独特感悟。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 篇3

《装满昆虫的衣袋》,一个迷恋昆虫的孩子跃然纸上。为了捉到纺织娘,他锲而不舍地寻找了三天;爸爸叫他去放鸭子,他却一动不动地趴在岸边,静静地观察奇妙的生物世界。正是凭着这种浓厚的兴趣,他成为了一个伟大的昆虫学家。读着读着,我们不由自主地被这个孩子吸引。

在教学时,我努力想把一个真实的法布尔全面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在本课,我引导学生感受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但是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常常是人在文中,神在文外。因此,我根据文本的特点,引导学生体味语言,并与实际生活结合,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走进法布尔的内心世界。

在教学设计我做了两点:

第一,引导学生进入情景,与实际生活结合,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激活学生的读书需求,使师生,文本之间进行和谐的对话。在教学捉纺织娘时,我从纺织娘入手,因为农村的孩子对纺织娘比较熟悉,我让他们描述了自己听到的纺织娘的声音和样子,孩子们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觉得纺织娘的声音很烦人,浑身绿色比较难捉,而且也都表明到处可见,对那小昆虫没多大兴趣,接着我马上问学生法布尔呢,是怎么做的,通过读文章学生找到他觉得纺织娘是“歌唱家”,并用了三天时间去捉它,两者一对比,学生马上体会到了他对昆虫的`痴迷。在教学放鸭子片段时,指导了学生从“放进”、“包上”、“装进”、“打算”和“欣赏”这些动词中想象出法布尔的不同动作,也让他们想象自己什么时候会有这些动作,体会出了对昆虫的喜爱和痴迷。再现法布尔捉小甲虫时的有趣画面。这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加深了。

第二,充分利用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把法布尔这位伟大的昆虫学家多层面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既有小时侯观察昆虫的痴迷,也有以后一如既往对昆虫的迷恋;既惊叹于他对科学的执著,也钦佩他优美的文笔、流畅的语言。学生学完后,脑海中留下的,除了对课文的全面感知,还有对法布尔的深深钦佩。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 篇4

《装满昆虫的衣袋》这篇课文,描写的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对昆虫迷恋的故事。文章的叙述非常简单,通过几个细小的事例写出了法布尔,表现出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由着迷到痴迷的过程。课文开始就提到了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正因为着迷,才能够潜心研究,才使法布尔最终成为著名的昆虫学家。

在教学中,我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以及他对昆虫研究的执着,采取了学生自学、共同交流的形式。我指导学生分别朗读发生在法布尔身上的两件事情,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句来体会法布尔的情感和品质。在交流中,抓住法布尔的话,“三天、终于”、法布尔在捉住小甲虫后的一系列动作等,让学生自读自悟,并展开一定的想象,更进一步了解他内心的感情。在讲解课文的同时,我还注重渗透了习作中的一些写作方法的指导,希望学生能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逐步掌握并熟练运用细节描写等写作手法。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 篇5

课上的很清晰。一开始认识主人公,那她一改常规,充分利用书上的文字,让学生根据第一小节和最后一小节来介绍介绍法布尔,学生们在课堂上得到了收集资料和概括能力的提高!然后是让学生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一种概括的方法又渗透在其中。先让学生说了说,然后及时出示课文中的三句话,让学生们了解概括课文内容也可以抓住课文的里面的句子,连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好的是这三句中就有个知识点:着迷,迷恋,痴迷三个词语的对比。通过学生的'朗读,让学生自己来听,为什么会你读了不同。这样比教师在那里说教式的解释词语的意思好得多。那对词语的理解形式有很多这也是一种方法。词义是比较抽象的,学生不容易理解,所以将词义放入情境中或者用这样的方法等等,能更好的让学生理解,并能举一反三。

其次是让学生找出突出法布尔是昆虫迷的事例。这对学生写作优帮助,让学生掌握了写人等一些特点的方法,要举具体典型的事例,才能更充分地反应人物特点。高年级的学生重在学习写作方法,这篇正好可以作为教学写人习作的例子。语文课本上的课文就是一个例子,多钻研教材,会发现里面学习的地方很多!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 篇6

《装满昆虫的衣袋》描写的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对昆虫非常入迷的故事。文章的叙述非常简单,通过两件事情生动地说明了法布尔从小对昆虫的“入迷”的程度:着迷——迷恋——痴迷。

第一课时本想按照预订计划校对预习作业,并且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不曾想在校对预习作业时花了较多的时间,导致时间很紧,没能完成预订任务。为了加快课文的节奏,第二课时一开始,我就在黑板上先板书了文中的三句话—(1)“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2)“可是父母的责骂丝毫没能阻止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3)“正是这种对昆虫的痴迷,把法布尔引进了科学的殿堂”。然后放手让学生去阅读、思考。抓住人物的语言、心情、动作,找出关键的语句,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程度。如在学习第一个故事时,抓住“妈妈,我在这儿呢!瞧,我抓到了那只会唱歌的虫子!”学生从两个感叹号中,体会到了法布尔捉到纺织娘以后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而“高兴极了”、“心里甜滋滋 ”、“兴致勃勃”等词语,则写出了法布尔高兴的'心情。再看法布尔的动作:捉到小甲虫后,小心翼翼地“放进”、“包上”、“装进”、“打算……欣赏”,体会法布尔对小甲虫的珍爱……

三句话中各有一个中心词,分别是“着迷”、“迷恋”、“痴迷”。学生通过品读句子已经对这三个词语有了很好的感悟。面对父母的不理解和阻止,法布尔丝毫没有放弃自己的爱好,仍然沉迷在昆虫的世界里!这就是“迷恋”,已经“恋恋不舍”了,深深地爱上了,已经无法分开了!而“痴迷”呢,则含义更深。

教学最后一段时引导学生理解第一句话的含义,帮助学生体会,由于法布尔从小就对昆虫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且把研究昆虫作为毕生追求的事业,终于成为一个对人类对科学有着卓越贡献的著名昆虫学家。结合全文来理解,学生对法布尔的精神会领悟得更深刻。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 篇7

《装满昆虫的衣袋》写的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的故事,通过描写他对昆虫的痴迷,表现了他对科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

教学时,我以课题为突破口,以问题引出下文:谁的口袋里装满昆虫?为什么要装满昆虫?装满昆虫做什么?他们兴趣盎然,主动从课文中寻找答案,自觉探求问题的结果。

我让学生通读全文,边朗读边找出表现法布尔迷恋昆虫的句子,学生仔细读书,很快画出了好几个句子。我引导学生认真思考,说出合情合理的原因。学生们从“敏捷”、“高兴极了”、“小宝贝”“放进蜗牛壳,包上树叶,装进衣袋”、“欣赏”、“鼓鼓囊囊”、“甜滋滋”等词语感受到了他对昆虫的迷恋。有的同学更加细心认真、爱动脑筋,从父母对法布尔的责备中看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再通过有感情朗读,更细化感受。

学到最后,我让学生填空:法布尔高高鼓起的衣袋里,装满的不仅仅是_____, 还装满了______,还装满了____。让学生填写说话,巩固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 篇8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范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