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小学数的运算教案(精选6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的运算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2)体会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上的应用价值,能利用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数学能力,使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习惯,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
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使学生体会迁移、类推的数学思想,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本课件、练习题卡。
教法学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根据这一理念,我遵循“激”、“导”、“探”、“放”的原则,在教学中我精心设计准备题,诱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概括交流,并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迁移、类推,促进学生对新知的内化和建构。
在合理选择教法的同时,我还注重了对学生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融观察、比较、讨论、交流、自主探究等学习方法为一体,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来解决新课。教学中,突出“五让”的特色:书本让学生自学;问题让学生提出;规律让学生发现;疑难让学生研讨;评价让学生参与。以上的“五让”,符合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大约10分钟)
1、谈话引入。
2、出示情景图。
让学生明确题中的数学信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用20元买3本笔记本和1支钢笔,还剩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计算,并说出解题的思路。
3、回顾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运算,应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4、揭示课题。
在实际生活中,文具的单价不仅仅是整数,还有很多小数的情况。小明今天运气就非常的好,赶上了文具店庆周年降价促销的活动,价格由整数变成了小数。
由此引入今天的课题: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二、组织活动,探索新知。(大约16分钟)
1、自主探索,尝试练习
使学生明白:虽然,文具的单价发生了变化,但是解题思路没有变,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如果用分步计算的要鼓励学生根据解题思路再列出它的综合算式。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明白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与解题思路的一致性,括号在综合算式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对一次性用综合算式解答的同学要加以及时的表扬。
2、交流讨论,归纳总结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四个算式,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得出: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设计意图:在这两个环节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先解决整数作条件的问题,再解决小数作条件的问题,然后再引导学生对所列出的整数算式和小数算式进行观察比较从而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较好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三、实践运用,巩固新知。(大约10分钟)
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地进行计算,我设计了四道闯关练习题。
第一关、我会算。
368+32×5-88 15×(107-35+18)
30× [480÷(24-8)] 530+12×25 ÷60
通过练习,巩固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正确计算的能力。
第二关、我会解决。
让学生体会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全课小结,交流评价。(大约4分钟)
课堂总结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也是对学生情感、态度进行评价。
小学数的运算教案10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的运算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的运算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教材第76页例6、做一做,第77页例7、8题、做一做,练习十五第3---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四则运算顺序,整理运算定律和一结规律,能应用运算定律或规律进行简便运算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合理、灵活地进行运算的能力。
3、通过计算,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书写及自觉验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运用四则运算和运算定律。
教学难点:
能够正确灵活地选择简便算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运算顺序(教材第76页例6)。
1、说一说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算一算:(710-184)2=
2、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一样吗?
3、算一算
在一个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做第二级运算,后做第一级运算。
在一个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外面的。
4、组内交流算法
5、完成教材第76页做一做。
二、运算定律(教材第77页例7)
1、根据表格,填一填
名称 用字母表示 举例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乘法交换律
乘法结合律
乘法分配律
2、算一算,学生说说简算过程及应用的运算定律。
3、 2.512.548
=(2.54)(12.58)应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10100
=1000
(21- )71
5.03-2.14-1.86
4、完成教材第77页例7下面做一做。
三、出示例8估算的应用
1、学生交流、讨论。
2、完成例8下面做一做。
四、巩固应用
完成练习十五第3---7题。
五、总结梳理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
六、作业
板书设计:
数的运算
运算定律 叙述方法 字母表示
加法 加法交换律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a+b=b+a
加法结合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a+b+c=(a+b)+c=a+(b+c)
减法 减法的性质 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从这个数里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a-b-c=a-(b+c)
乘法 乘法交换律 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ab=ab
乘法结合律 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与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与第一个数相乘,积不变。 (ab)c=a(bc)
乘法分配律 两个数相加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a+b)c=ac+bc
除法 除法的性质 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除以这两个数的积,也可以先除以第一个除数,再除以第二个除数。 abc
=a(bc)
=acb
其它 凑与拆 加上或减去接近整数、整十数的简算。拆成和分数分母相同的数,进行约分。再利用定律进行简算。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先让学生回忆,重温小学阶段四则混合运算及运算定律等有关知识进行系统整理。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四则运算顺序,整理运算定律,并能应用运算定律或规律进行简便运算并能解决实际问题。配合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训练,培养学生合理、灵活地进行运算的能力。
小学数的运算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系统地理解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2、通过复习培养概括能力与计算能力。
3、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四则运算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有关数学问题。
学习过程:
一、四则运算的意义。
1、阅读以下信息: A、我们折了36颗红星,还折了28颗蓝星。
B、我们买了40瓶矿泉水,每瓶0.9元。
C、我们有24m彩带,用 做蝴蝶结,用做中国结。
(1)你能提出哪些用计算解决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算式说明每一种运算的含义。
2、口答
①什么叫做加法?小数加法、分数加法的意义相同吗?
②什么叫做减法?小数减法,分数减法意义相同吗?
③整数乘法的意义是什么?小数、分数乘法的意义同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吗?
④什么叫做除法?小数除法、分数除法的意义相同吗?
☆友情小提示:整数、小数、分数的加法意义、减法意义与除法意义都分别相同。只有小数、分数乘法(第二个因数小于1时)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二、四则运算的方法
1、整数、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各是什么?
2、分数的加减法计算方法是什么?
3、有什么相同点?
☆友情小提示:
①整数加减时,数位对齐;
②小数加减时,小数点对齐;计数单位相同才能相加减。
③分数加减时,分数单位相同。(也就是通分。)
4、分数、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友情小提示:小数乘法,先按照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算出积,再看乘数中有几位小数,然后在积中点上小数点。
小学数的运算教案 篇4
设计说明
帮助学生重新组织知识结构,形成一个有条理、有系统的“知识链”是复习课的重要任务,知识只有形成“链”才能发挥整体功能。因此本设计注重引导学生围绕重点知识进行系统梳理,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针对计算,设计有效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算理,提高运算能力。
1.围绕重点知识,帮助学生系统梳理知识。
复习课的任务之一就是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因此在复习万以内数的认识时,就围绕十进制概念进行复习。从计数器入手,唤起学生的知识经验,通过对数的顺序、数的组成、读写数、比较大小和计数等知识进行系统的复习,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2.通过计算复习,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计算部分的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重要载体,因此在复习混合运算及整百、整千数加减法时,注重让学生说清楚计算方法和算理,掌握运算顺序,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计算、检查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计数器 算盘
教学过程
⊙引入课题,明确目标
导语: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复习万以内数的认识和混合运算。(板书课题:万以内数的认识和混合运算)
⊙分工合作,梳理知识
1.引导学生在小组内用适当的方式概括性地整理第五单元和第七单元的内容,可以用文字、表格等方式表示出这两个单元的知识结构。
2.提示整理知识的一般方法:
(1)先想一想这两个单元学习了哪些知识,教材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安排这些内容的。
(2)再看一看教材上的例题,每个例题是什么内容,例题之间有哪些联系。
(3)根据目录和例题,概括出这两个单元的知识结构,用自己的理解方式表示出来。
3.展示知识结构。
(1)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将自己整理的知识结构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然后寻找整理较全面、较有逻辑性的学生作品,全班展示,引导学生进行评价。
(2)将自己整理的知识结构图向学生展示。结合知识结构图,引导学生回忆这两个单元所学的知识:
混合运算
万以内数的认识
4.引导学生交流质疑:对以上的学习内容,你们有什么疑问?
组织学生质疑、释疑并交流整理知识的体会。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交流与汇报,梳理重点和难点,使下面的教学能有的放矢。教师为学生的学习活动作出好评,学生从教师欣赏的话语中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用更加积极的心态和饱满的热情迎接更大的学习挑战。
⊙复习重点,强化提高
1.复习没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1)课件出示算式。
68-19+25 42÷6×8 64-56÷7
(2)小组交流:这3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汇报。
预设
生1:它们都是没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生2:前2个都是同级运算,第3个是两级运算。
(3)组内交流同级运算和两级运算分别按照怎样的顺序计算,然后汇报。
预设
生:同级运算时,要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两级运算时,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4)组织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集体订正。
2.复习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1)课件出示算式。
81-(40-24) (18+36)÷9
(2)小组交流:这2个算式和刚才的3个算式有什么不同?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然后汇报。
预设
生:这2个算式都带小括号,计算时要注意先算括号里面的。
(3)组织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集体订正。
3.复习解决问题。
(1)组织学生交流:解决问题时应该注意什么?
(2)引导学生汇报明确:
①找出已知条件。
②根据题意画图分析。
③解答时,要想好先解答什么,再解答什么。
④完成后,用结果作为已知条件进行检验,并判断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3)完成教材117页8题。
①让学生理解题意,根据已知条件画图分析。
②列式计算,集体订正。
4.复习1000以内数的认识。
(1)出示计数器。请学生从右往左,依次说一说各数位的名称及其计数单位。
(2)在计数器上任意拨一个三位数,指名口述这个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3)小结:一个数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就是几百几十几。根据这个规律,我们可以读出千以内的数,如657、609、900。
(4)先指名读一读,再集体齐读。
(5)课件出示一百二十七 、三百、六百零五。指名口述这些数的组成,学生先独立写数,然后集体订正。
(6)小结:写数时,如果哪一位上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占位。
小学数的运算教案 篇5
设计说明
帮助学生重新组织知识结构,形成一个有条理、有系统的“知识链”是复习课的重要任务,知识只有形成“链”才能发挥整体功能。因此本设计注重引导学生围绕重点知识进行系统梳理,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针对计算,设计有效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算理,提高运算能力。
1.围绕重点知识,帮助学生系统梳理知识。
复习课的任务之一就是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因此在复习万以内数的认识时,就围绕十进制概念进行复习。从计数器入手,唤起学生的知识经验,通过对数的顺序、数的组成、读写数、比较大小和计数等知识进行系统的复习,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2.通过计算复习,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计算部分的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重要载体,因此在复习混合运算及整百、整千数加减法时,注重让学生说清楚计算方法和算理,掌握运算顺序,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计算、检查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计数器 算盘
教学过程
⊙引入课题,明确目标
导语: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复习万以内数的认识和混合运算。(板书课题:万以内数的认识和混合运算)
⊙分工合作,梳理知识
1.引导学生在小组内用适当的方式概括性地整理第五单元和第七单元的内容,可以用文字、表格等方式表示出这两个单元的知识结构。
2.提示整理知识的一般方法:
(1)先想一想这两个单元学习了哪些知识,教材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安排这些内容的。
(2)再看一看教材上的例题,每个例题是什么内容,例题之间有哪些联系。
(3)根据目录和例题,概括出这两个单元的知识结构,用自己的理解方式表示出来。
3.展示知识结构。
(1)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将自己整理的知识结构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然后寻找整理较全面、较有逻辑性的学生作品,全班展示,引导学生进行评价。
(2)将自己整理的知识结构图向学生展示。结合知识结构图,引导学生回忆这两个单元所学的知识:
混合运算
万以内数的认识
4.引导学生交流质疑:对以上的学习内容,你们有什么疑问?
组织学生质疑、释疑并交流整理知识的体会。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交流与汇报,梳理重点和难点,使下面的教学能有的放矢。教师为学生的学习活动作出好评,学生从教师欣赏的话语中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用更加积极的心态和饱满的热情迎接更大的学习挑战。
⊙复习重点,强化提高
1.复习没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1)课件出示算式。
68-19+25 42÷6×8 64-56÷7
(2)小组交流:这3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汇报。
预设
生1:它们都是没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生2:前2个都是同级运算,第3个是两级运算。
(3)组内交流同级运算和两级运算分别按照怎样的顺序计算,然后汇报。
预设
生:同级运算时,要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两级运算时,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4)组织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集体订正。
2.复习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1)课件出示算式。
81-(40-24) (18+36)÷9
(2)小组交流:这2个算式和刚才的3个算式有什么不同?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然后汇报。
预设
生:这2个算式都带小括号,计算时要注意先算括号里面的。
(3)组织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集体订正。
3.复习解决问题。
(1)组织学生交流:解决问题时应该注意什么?
(2)引导学生汇报明确:
①找出已知条件。
②根据题意画图分析。
③解答时,要想好先解答什么,再解答什么。
④完成后,用结果作为已知条件进行检验,并判断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3)完成教材117页8题。
①让学生理解题意,根据已知条件画图分析。
②列式计算,集体订正。
4.复习1000以内数的认识。
(1)出示计数器。请学生从右往左,依次说一说各数位的名称及其计数单位。
(2)在计数器上任意拨一个三位数,指名口述这个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3)小结:一个数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就是几百几十几。根据这个规律,我们可以读出千以内的数,如657、609、900。
(4)先指名读一读,再集体齐读。
(5)课件出示一百二十七 、三百、六百零五。指名口述这些数的组成,学生先独立写数,然后集体订正。
(6)小结:写数时,如果哪一位上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占位。
小学数的运算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课本第39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第一级运算和第二级运算的含义。
2、使学生掌握无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能在学生掌握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对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进行概括、总结。
4、培养学生认真严格的态度。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设问:我们学过哪些计算?(学生回答后,告诉学生: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这四种运算,统称为四则运算。)
(2)填空回答。
①在一个算式里,如果只有()或者只有(),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②在一个算式里,如果有(),又有(),要先做()后做()。
(3)在一个算式里,如果有括号,要先算()。
二、新授
1、出示课题: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2、介绍四则运算:我们学过的加、减、乘、除四种运算,统称四则运算。
3、教学例1.
(1)板书例1:3.7-2.5+4.63.6×6÷0.9
然后设问
①这些算式里有哪些运算?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告诉学生:加法和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做第二级运算。
②这两个算式的运算顺序怎样?
③如果用“第一级运算”代替“加、减法”,用“第二级运算”代替“乘、除法”,运算顺序怎样叙述。
根据学生回答,改变复习填空①的叙述。
④再概括一点讲,这句话可以怎样叙述?
根据学生回答,改变复习填空①的叙述,出示教材结语。
(2)学生完成例1的计算。
4、教学例2.
(1)板书例2:35.6-5×1.73,6.75+2.52÷1.2,然后设问
①算式里含有几级运算?
②运算顺序怎样?
根据学生回答,改变复习填空②的叙述,出示教材结语。
(2)学生把没有做完的继续做完。(一学生板演,其余做在书上。)
(3)完成例2下面的“做一做”习题。
5、小结:混合运算步骤比较多,容易发生错误,我们要养良好的习惯,计算时要做到:“一看、二想、三划、四算、五查”。在没有括号算式中,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三、巩固练习。
1、(1)填空。(出示,学生口答)
①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统称为()。
②加法和减法叫做第()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做第()级运算。
③一个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要从()计算;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做第()级运算,后做第()级运算;如果有两种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里面的。
2、课本第39页做一做。
四、作业。
练习十第1、4题。
小学数的运算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的运算教案,欢迎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