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云雀的心愿》教学反思(精选8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云雀的心愿》教学反思 篇1
1、自主学习,理清课文内容
云雀的心愿是到沙漠去种树,让沙漠变成绿洲。为什么云雀会有这样的心愿?我引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从文中找出云雀产生这一心愿的原因,点出关健句: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小云雀又为什么会认为: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呢?它是从哪里感受到森林重要的呢?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所以我的教学设计又围绕着这一问题全面展开,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读读想想,图图画画,从文中寻找答案。这样的教学设计,在由词到句、由句到段的扩充训练中,培养了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并帮助他们理清课文脉络,把握文章的要点,为进一步深入学习课文、领悟课文精髓奠定了基础。
2、借助课件,理解课文内容
生动的课件能再现、强化、传递教学内容,动态的画面和逼真的音响效果会引起学生兴趣,激活他们的思维、联想、想象、情感的'活动。这一案例,我根据教学内容制作了许多课件,“森林变成贫瘠的沙漠;河水像脱缰的野马,咆哮着向下游冲去”这些动态的画面给学生带来了深深的震撼,他们在情境中感知了砍伐森林的危害之大。通过课件对“森林是个大水库;森林是一座巨大的空调器”这些内容的介绍,又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让他们有感而发,并与作者发生情感共鸣,以此表述心中的愿望。
3、拓展延伸,深化课文重点
书本知识毕竟是有限的,对于语文学科来说,更多更广的学问来源于大量的课外阅读与对学习资料的收集运用中。本篇课文只是介绍了森林四个方面的重要性,对它更富魅力的东西没有全部例出。为此,我根据课文内容拓展延伸:生活中,森林还有更大的作用,你知道吗?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资料,他们读书看报,走进图书馆,上网,或单独作战,或合作进行,在阅读,思考、整理、采纳等一系列的过程中获得了许多答案,通过课上交流学到了丰富的知识,同时也锻炼了他们搜集信息、整理资料的能力,使语文走向生活大课堂。
4、体验心愿,进行个性化朗读
这是一篇优美的童话故事。文章通篇采用了拟人化的写作方法,融科学知识、优美语言、思想启迪于一体,生动有趣,富于艺术魅力。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在有感情的朗读中体会到砍伐森林的危害及森林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感受课文语言的生动形象。这样,学生在朗读中表达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在相机评价中,更加深学生对砍伐森林危害的认识,激发他们对这种行为的痛恨之情。
5、深化主题,表达自己的心愿
课文记叙了小云雀跟着妈妈在树林外面飞行时所看到的伐树毁林造成的危害,说明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的重要。在课件展示“肆虐的沙尘暴、光秃秃的大山、河水咆哮着向下游冲去”等情景中,我又引导学生思考:在保护环境方面,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你对周围人们现在所处的这个环境满意吗?你又是怎样做到保护环境的,准备如何去做?交流讨论。鼓励学生根据环境保护的现状,进一步学习,扩展阅读和调查绿化情况等,拓宽学习时间和空间,打破课堂内外的界限,将语文学习与生活紧密相联,激起学生关注社会,主动参与环保的意识.
《云雀的心愿》教学反思 篇2
上完了三节课后,指导教师与听课的成员对我这次的教学进行总的点评。他们一致认为这篇课文的导入环节做得不是很好,有点生硬。指导教师还说在教学中应给多点时间给学生,让他们自己说,让他们学会从课文找知识、从课文掌握知识。事后我自己也对《云雀的心愿》这篇课文的教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觉得这次教学的问题主要出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导入不当,没有引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小学生都有课前预习的习惯。我在设计导入环节时没有考虑到这方面,把导入设计成让学生来猜猜云雀的心愿是什么?这一设计是想让他们带着他们所猜的心愿来阅读课文,看看云雀的心愿和他们所猜的是不是一致?结果令我想不到的是学生们根本就不用猜就直接把云雀的心愿说出来了。出这一问题主要是学生们在预习课文时已经知道云雀的心愿了,这显然引不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与欲望。
(2)没有让学生说,而是代替了学生说。
在对课文进行分段落时,没有放手给学生。这一部分的`教学都是学生在我的牵引下跟着我的思路把答案说出来的,这不能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因而这三次课下来都是我所说的多,学生说的机会很少。如果在教学时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课文、自己去归纳段落和段落大意,把机会让给学生说,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学习那么教学效果也许就会好些。
(3)忽视让学生从课文中找知识、掌握知识。
这次教学没有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学生的学习习惯是要从教学中的每个细节去培养的。比如先举手后回答问题、要善于从课文中找知识等。这些我都在教学中无意识地忽视了。如有一处提问学生:“描写云雀的心愿是在哪个段落?”学生回答:“第十四段。”学生回答到这我就停止往下问而转入下一个教学环节了。如果我能继续追问“哪些句子是写云雀的心愿的?划出相关的句子。”这样做不仅能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到相关的知识点,而且也能使他们加强记忆力,从而掌握课文的知识。
(4) 朗读指导不当,过多地采用自由读、小组读的形式,忽视了全班齐读。
学生在自由读、小组读的时候没有做到真正地投入感情,也没能从朗读中体会出破坏森林给人类自身所带来的危害性。这主要是我在教学中没能很好地起到范读的作用。
这次的教学还让我深深地体会到每个教学环节都要紧密结合学生的习惯、学情、班级常规等情况来设计的重要性。《云雀的心愿》的教学设计没能考虑到这几个方面的因素。因此,教学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也没有很好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自己也没有能力对教学过程进行调控,没能调动课堂气氛。这些都是自身所掌握的人文知识太少了,以及缺少教学技巧而造成的。
《云雀的心愿》教学反思 篇3
《云雀的心愿》用童话形式,以形象化语言描述了小云雀与妈妈的所见、所闻、所言。
课文以对话形式来说明森林的重要作用,语言浅显易懂,不需作过多分析、讲解。因此,教学时就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依据语气提示读好课文,就可以很清楚地感悟到了。如在教学描写土地变沙漠这一环节时,我让学生找出重点词语“黄沙漫天”、“乱砍滥伐”,依据提示语“埋怨”、“心疼”练读课文。在学生读书时,我使用多媒体出示黄沙漫天的场景,并配上巨大的风声,把学生带人沙漠狂风之中去感受。这样学生就很到位地读出了小云雀和妈妈的对话,悟到了“埋怨”、“心疼”,从而体会到森林的.重要。
课文中的第10和13自然段既说明了森林有水库和空调器的作用,同时也是很重要的自然常识,应该让学生积累下来。于是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读后试着把它们复述下来。在复述课文时,我相机板书“树冠、树干、树下、土壤”几个词语,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降低复述难度。同时这几个词清楚地表现了作者的记述顺序,在学生复述后,我就提示学生:“这些词语是按从上到下的顺序说明森林为什么是大水库的。以后的作文中,我们应该学会有顺序地描写事物。”这样的复述,既积累了妙词佳句、自然常识,同时也积累了写作方法,可谓一举三得。
《云雀的心愿》教学反思 篇4
《云雀的心愿》是一篇科普童话,主要讲小云雀跟着妈妈飞出森林,一路上看到森林被砍伐后,有的地方变成了沙漠,有的地方洪水泛滥成灾,听了妈妈的话,明白了森林的功能作用,深深地觉得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于是,它有了一个心愿:让沙漠重新变成绿洲。
教学的开始,我先让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用“首先......然后……最后”的句式说说这次旅行分别经过了哪些地方,再说说云雀的心愿是什么?紧接着,我通过“云雀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愿?”这一问题导入学习。这样的导入,不但能将新旧知识融会贯通,更能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提高学习自觉性,激发学习热情。
接着让学生读读文中描写沙漠的文字,圈划关键词语,说说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情景?”这一部分要引导学生抓住“狂风”“漫天飞舞”等词语感受沙漠环境的恶劣。接着我会出示沙漠视频,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像小云雀一样讨厌沙漠,埋怨沙漠,朗读起来也更到位,同时,引导学生了解这样的沙漠用妈妈的话就是“贫瘠的沙漠”,通过说话练习让学生想象曾经“茂密森林”样子,在教学“乱砍滥伐”这个词语先让学生理解“滥”的意思,再让学生理解没有节制地砍伐就成为“乱砍滥伐”。接着通过朗读表现出妈妈的心疼。
然而乱砍滥伐的恶果不仅仅是沙漠的扩张,通过让学生找出关键词语来感受洪水的凶猛和可怕,借助视频来体会洪水带给心灵的冲击,感受小云雀的害怕之情。通过“泛滥成灾”来给予解词方法的指导。读学应该是紧密结合的,通过朗读来感受小云雀的害怕,妈妈的无可奈何。对于小云雀的另一个疑问,采用图示的方法让学生清晰地理解森林各部分是如何蓄水的,并给予“总——分——总”写作方法的指导。
空调作用的那段则是教学相对简单,在找出语句来体会小云雀回家之后的开心,来感受森林的另一大作用,实现调节气温,最后趁热打铁让学生谈谈森林还有哪些作用,用可以…….也可以说说森林的'重大作用,最后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并用上:可以…….也可以…….”的句式和总分总的结构来说一说“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通过不断的引读来感受“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
总得来说,这堂课上的不尽人意,想把字字句句都解释到位就造成了时间上的仓促,没有给予学生过多的思考空间,明白了有舍才有得,而对于第二大段没有及时总结森林的作用,更是一个巨大的纰漏。明白自己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希望各位老师前辈能够给予指正。
《云雀的心愿》教学反思 篇5
学习了《云雀的心愿》一课,学生都明确了云雀的心愿:到沙漠去植树,把沙漠重新变成绿洲。这时突然有一位学生举手提问。
生:老师,云雀的心愿能实现吗?(这一问激起千层浪,学生议论纷纷)
师:这位同学问得非常好。云雀的心愿能不能实现呢?我们大家来讨论一下,认为能或不能都要说出理由。
生:我认为不能。云雀那么小,靠它把一颗一颗种子衔去种,不知要等到哪年哪月呢?
生:我认为能。课文中讲云雀和它的伙伴一起去,不是靠它一个人。人多力量大。
生:我认为不能。沙漠里风沙那么厉害,云雀还没飞到就给风沙刮跑了。
生:我也认为不能。这是童话故事。童话是编出来的,不是现实。(说“能”的同学越来越少)
师:云雀的力量是太小了,沙漠的风沙又太厉害了,有没有别的动物来帮忙呢?(学生们一下子又纷纷举起了小手)
生:小兔会来帮忙,小兔喜欢大森林。
生:老虎会来帮忙,老虎是森林里的大王。
师:除了这些小动物,还会有谁来帮忙呢?你们会去吗?为什么?
生:我会去,因为森林是个大水库,是大空调器。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
生:我会去,森林能为我们提供新鲜的空气。
师:你们真好。除了同学们会去,还有哪些人会去呢?
生:所有学了这篇课文的小朋友都会去。
生:我会让我周围的小朋友都去。
生:社会上的人也会去的'。我从报纸上看到现在许多沙漠地区已经在植树造林了。
生:对,我也在电视里看到过。
师:是啊,现在人们都知道了森林的重要性,于是大家都会行动起来植树造林,把沙漠变成绿洲,让森林为人类造福。那么你们说,云雀的心愿能实现吗?
生:(异口同声地)能!
【反思】
学生的知识不是靠简单接受得来的,而是每个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建构的,也就是说把新知识纳入到原有知识之中,从而使原有的认知结构更加完善,或者得到整合和发展。在这一建构过程中,学生的原有认知与新认知肯定会产生矛盾与冲突,从而引发思考,也就是反思。正因为如此,课标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在以上学习过程中,学生把新学来的知识“云雀到沙漠植树,把沙漠变成绿洲”与原有认知“云雀的力量小”、“风沙厉害”、“童话故事”等进行对比,引发了批判性反思“云雀的心愿能实现吗?”我首先抓住这一契机作出肯定,然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由云雀拓展到小动物,由小动物拓展到人,由课堂拓展到社会。把云雀的心愿拓展为所有动物,所有地球公民的心愿。植树造林,不应仅仅是云雀的行为,而应是所有地球公民的行动。因此,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在所有地球公民的共同努力下,云雀的心愿一定能实现。这样就使得学生原有的认知得到了完善和发展。
《云雀的心愿》教学反思 篇6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以听说读写能力为核心的语文素养。然而,一节课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如何在这一节课中灌输语文教学的理念,让学生能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积累,在积累中运用,是我们探究的主题。今天,我就以自己执教的一篇课文为例,浅谈一下自己的感想。
《云雀的心愿》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的一篇课文。该文用童话形式,以形象化语言描述了小云雀与妈妈的所见、所闻、所言。针对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情况,在备课的过程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主,尽量以两个问题贯穿全文,贯穿课堂,避免杂、乱、碎的现象,深入浅出,让“朗读、感悟、运用”融为一体。
一、紧密相连,引出问题
我讲的是第二课时,在上课起,我以回忆的形式揭开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既节约了时间,又直入主题。对于云雀的心愿是什么,上节课已解决,而“云雀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愿”是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我采取“倒叙”的方式,先从最后一部分讲起,让学生自己读14段,用一句话来回答,那就是“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紧接着第二个问题出来了“森林到底有哪些作用?”抛砖引玉,让孩子们去课文中寻找答案。
众所周知,兴趣是孩子们最好的老师,孩子们爱读童话故事,正是兴趣所致。从问题入手,激发兴趣,可以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而孩子们寻找答案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
二、朗读感悟,融为一体
我们现在提倡个性化的朗读,并希望孩子们能在读中有所感悟。主要体现在能抓住重点词句,交流自己的感受。在教学中,我分三步引导孩子们学习。
第一步,抓住关键词体会。如“漫天飞舞”、“浑黄的河水向脱缰的野马咆哮地向下游冲去!”、“泛滥成灾”……让孩子们去想象黄沙飞舞的情景,河水咆哮的场面,然后通过看图片视频再现这样的场面,最后有感情朗读。因为有了前面的想象和观看做铺垫,朗读自然而然地水到渠成,对森林得作用有了初步的了解。
第二步,读中感受心情。因为这是一篇童话故事,对话的内容也是一个重点,在初步了解了森林的作用之后,让学生反复读小云雀和妈妈的对话,从中体会它们的心情,带着这样的心情再来读好对话内容,就会对森林的作用有更深入地了解,从而更好地明白造成这一切后果的真正原因是——人类的乱砍滥伐。
第三步,紧扣主题,渗透思想。课文的重点是第二部分,根据小云雀和妈妈去的地方分为三部分,我在每一部分学习完后,总会设计这样一个环节:(沙漠)想象如果森林依旧存在的话,沙漠会是怎样的情景?可是当森林不在了的时候,漫天飞舞的黄沙到处飞扬,富饶的土地变成了贫瘠的沙漠,造成这一切后果的是由于人类的乱砍滥伐。可见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因为它可以————。而小云雀的心愿就是——。(河水)如果森林依旧存在,河水和才村庄又会是怎样的情景呢?(先说在看图)多么宁静安详啊!可是当森林不复存在时,恶魔般得洪水来了,可见,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因为它可以——。小云确的心愿是——。(森林)看,在这冬暖夏凉的家里生活多舒服啊,所以小云雀的心愿是——。这样一个反复的过程,紧扣文章的主题,更加深了孩子们理解森林的作用,明白了环保的重要性。
这三种形式的朗读,都是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进行的,更加深了学生会对课文的理解、体验、感悟、思考。不仅收获到了知识,情感也得以升华,这样的读,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积累运用,贯穿全文。
学语文的最终目标是用语文。想象说话、句式训练训练实际上就是言语训练活动。事实上这样的训练使学生的言语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也进一步丰富了学生的表达方式,促进了学生言语智慧的发展。本节课很多地方都体现了语言的训练。如第10段,作者采用总分总的构段方式,介绍了森林的蓄水保土的作用。在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先读,在标,最后看图用自己的话来介绍,同时还注意叙述的顺序,这是一个很好的写作指导。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句式训练: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因为它可以——,也可以——。先用板书内容来说,在扩展到课外知识,一举两得。
人们常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的`确如此,本次的教学虽然经过三次的磨课,但还是留下了一些遗憾。
1、个性化朗读不够突出,过多的齐读代替了学生的个性读。作为一篇分角色朗读的课文,没有很好地让孩子们分角色朗读,这势必会影响到各别孩子的感受,今后一定要多个孩子们自己读的机会。
2、自主探究的空间给的不足。一节课缺乏孩子们自主探究的过程,孩子没有问题提出,解决的只是老师课前留下的问题。记得有人曾说“解决问题并不难,难的是提问题。”培养孩子的质疑能力,自主探究的能力,就是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总之,不管是什么样的教学活动,都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要将“朗读、感悟、运用”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样的课堂才是我们想要的。
《云雀的心愿》教学反思 篇7
《云雀的心愿》是一篇呼吁环保的童话故事,通过云雀妈妈带着小云雀在外游历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告诉我们森林的重要性,从而呼吁我们要植树造林。文章富有童真童趣,语言通俗易懂。
第二课时,我的教学目标则定为突破重点句子“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引领全文教学,了解森林的作用,认识保护森林的重要,练习用“可以可以也可以”说话,拓展学生思维。在教学中,我力求做到“求简、求实、求新、求效”这八个字。“求简”,就是说教学目标要简单而明确,教学环节要简单而清晰;“求实”,就是说对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语言基本功的训练要扎实;“求新”,就是教学方法尽量有新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效”,就是要让自己的教学收到切实的效果,学生能得到真正的收获。
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内容,说说“云雀的心愿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个心愿?”当学生通过快速浏览课文,找到答案“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时,我以此导入全文的教学“为什么说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呢?让我们跟着小云雀和***妈一起去看看吧。”随后,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很快找到了小云雀和妈妈飞过的三个地方,找出了看到的情景,再通过理解云雀妈妈的话,从而认识到森林的三大作用:保护水土、储蓄雨水、调节气温。在此基础上,我拓展学生思维,联系第一课《走,我们一起去植树》,谈谈自己对森林作用的认识,更深地了解了森林与我们人类的关系,引导学生认识到了保护环境、保护森林的重要。
如在教学描写土地变沙漠这一环节时,我让学生读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沙漠环境,抓住重点词语“黄沙漫天”、“狂风”、等词语体会沙漠环境的恶劣。学生对这样的沙漠非常讨厌,进而让他们明白是人类的 “乱砍滥伐”导致的恶果,唤醒他们保护环境的意识。在教学“乱砍滥伐”这个词语时,我出示了一段视频,学生从图像就可以看出,没有节制地砍伐就叫“乱砍滥伐”。
在此基础上依据提示语“埋怨”、“心疼”练读课文。在学生读书时,我使用多媒体出示黄沙漫天的场景,并配上巨大的风声,把学生带人沙漠狂风之中去感受。这样学生就很到位地读出了小云雀和妈妈的对话,悟到了“埋怨”、“心疼”,从而体会到森林的重要。在教学课文第二部分大河上空时,我先让学生看一段大河泛滥的录像,学生自由想象,说话:河水像什么。理解这样的情景就叫“泛滥成灾”。再来读读课文,文中怎么描写大河的样子的',哪些词语也能读出“泛滥成灾”的意思。最后让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读出小云雀和妈妈的对话。
课文中的第10和13自然段既说明了森林有水库和空调器的作用,同时也是很重要的自然常识,应该让学生积累下来而且这些知识也并不难理解。于是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读后试着用填表填表、填空的形式来复述课文。在复述课文时,我相机让学生了解“树冠、树干、树下、土壤”几个部分,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了解自然常识。同时这几个词清楚地表现了作者的记述顺序,在学生复述后,我就提示学生:“这些词语是按从上到下的顺序说明森林为什么是大水库的。以后的作文中,我们应该学会有顺序地描写事物。”这样的复述,既积累了妙词佳句、自然常识,同时也积累了写作方法,可谓一举三得。
纵观全课的教学,预设的教学目标基本达到,但在一些环节的处理上不尽如人意。如在认识森林有“储蓄雨水”的作用时,朗读太匆忙了一些,没有让更多的学生来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对反问句“你看,森林不就是一座大水库吗?”没有通过朗读来比较,使学生的接受很可能只是机械化的。
在拓展延伸的部分,我和孩子们一起研究了“学了这篇课文,如果你再见到有人在乱砍滥伐森林,你会怎样去劝说他们呢?”孩子们在本堂课对森林的作用有了深刻的认识,自然也不允许有这种情况的发生:有的用名言对砍伐者进行警告;有的则通过讲道理,说明森林的重要性等方法,增强了孩子们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可以发现,在指导朗读第三、四自然段时的时间就花得太多了一些,这样也导致了分角色朗读有些仓促而没有进行更多层面地读。因此我认为,在教学环节上还应做适当的调整,对重点部分的时间要给予充分的保障,上课的节奏可适当加快,教师的指导点评要精练厄要,要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品读感悟。
《云雀的心愿》教学反思 篇8
《云雀的心愿》用童话形式,以形象化语言描述了小云雀与妈妈的所见、所闻、所言。
一、上完这篇课文,我觉得以下几点我处理的不错:
1、抓住文章线索,理清思路。
整节课我以“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这条主线展开教学,引导学生找出为什么小云雀说森林很重要,使得整节课的教学思路比较清晰。
2、抓住重点段的品读,积累妙词佳句、指导写作方法,突破教学难点。
第十自然段是云雀妈妈的一段答话,说明了森林有水库的作用——蓄水保土。第一句总说为什么称“森林水库”的原因,就是能蓄水。第二至四句具体写它为什么能蓄水,一是树冠可以挡住雨水,二是苔藓和枯枝败叶可以吸水,三是土壤可以储存雨水。最后一句用反问句做总结。第十三自然段式云雀妈妈回答小云雀的一段话,说明森林用空调器的作用——调节气温。其结构和第十自然段相似。第一句总说森林是一个巨大的空调器,第四句用反问句做总结,中间二三两句具体说明原因,一是夏天的森林能挡住阳光,二是冬天的森林能保住热量,所以森林冬暖夏凉,自然就像空调器了。
这两个自然段的学习,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其构段方式,同时也要让他们掌握其中很重要的自然常识。于是在学习第十自然段的时候,我让学生读后试着把它们复述下来。在复述课文时,我相机板书“树冠、苔藓和枯枝败叶、土壤”几个词语,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降低复述难度。在学生复述后,我就提醒学生:“这些词语是按从上到下的'顺序说明森林为什么是大水库的。以后的作文中,我们应该学会有顺序地描写事物。”这样的复述,既积累了妙词佳句、自然常识,同时也积累了写作方法。
二、然而在本次教学中,我也存在着很多不足:
1、朗读指导力度不够,指导的层次还比较浅,不够深入。
2、对课文语言,表达方式的引导的过程还不到位,应让学生自主思考后再进行小组合作。
3、教师语言不够准确,精炼,重复啰嗦的话语太多,导致浪费了有效的课堂教学时间。
以上就是我个人的一点想法,多有不足之处,恳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