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精选7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 篇1
这本书的故事线索在第一节中就做出了埋伏,看到一半觉得故事颇为平淡,直接跳到末章看结局,决定意外,然后又急切的翻回中间阅读故事进展。直到看完觉得一阵唏嘘。身为母亲后,看到小夜子和中原的孩子被前科犯人无助虐杀时,作者描述父母的情感时简直感同身受,难过的流泪,看到两个少年偷尝禁果生下小孩慌张无措残杀婴儿时,又觉残忍又觉可怜。也是对当前社会所有青少年恋爱的警示。结局的最后警方没有找到史也和沙织21年前埋在树海的婴儿尸骨,警官无法起诉他们,而作造因为他们的命案而有可能减刑至10年。这也许就是作者想表达对死刑的态度。
杀人案件是以死刑作为终极的结束和审判,还是说要按照案件本身的情况还有犯人的表现,审判死刑还是给予改造弥补的机会。结局似乎倾向与后者。虚无的十字架,是道德和良心谴责,是摸不着看不见的,但是如果不能得到弥补原谅和内心的解脱,可能变成一块石头变成终身的枷锁,负重难以快乐。可能在这种意义上,这种惩罚可能比一个枪子干脆离世更加折磨残酷。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 篇2
借了一本《虚无的十字架》,借阅期为三天,今天是最后一天,为了不辜负我当初借书的初衷,决定看完它。
竟然一上午就看完了,果真是"书非借不能读也"。
应该说这是我看东野圭吾的第三本书。第一本是《白夜行》,第二本《解忧杂货店》。看完有一个总体的感觉就是,书中的人物关系构思很巧妙,总是那么引人入胜、出其不意。
看这本书时,也是如此。本书开篇写的是一对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当我特别好奇他俩到底会向什么方向发展时,作者却笔锋一转,写到了一个小女孩的被害。当时就一直在想,开篇的少男少女肯定会再次出现,但是以什么形式、什么内容出现呢?强烈的好奇心促使着我往下看,有一种根本停不下来的感觉。
书中作者花了大幅的篇幅讨论了死刑是否具有存在的必要性,引人深思、发人深省。
如果小夜子没有被杀害,她的立场到底会不会动摇呢?会不会奔走呼告,坚持让史也和纱织为自己年轻时所犯的罪,接受应有的惩罚呢?
我从内心深处来讲其实是不希望史也受到惩罚的,他在自己内心已经给自己判了刑,并将囚禁一生。相对于用一生默默赎罪、回报社会、造福群众,在监狱里背负着那虚无的十字架,又有什么意义呢?
当然我以上的观点也仅限于这本书中的史也。毕竟,"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我们也只有在犯人受到应有的审判、接受应有的刑罚的基础上,再来探讨他们是否真的悔罪?刑罚对他们而言有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死刑是否真的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从小夜子的遗作来看,她当然是倾向于"杀人偿命",这是一种传统的思想,根深蒂固。她认为刑罚并没有让犯人改过自新,他们会凭着高超的演技假装悔罪而获得减刑和假释,走上社会后依然会成为社会的毒瘤,祸害苍生。
但是我从里面也读到了一位失去女儿的母亲深深置于内心的那种复仇感,坚定而执拗,让人不禁会掩卷深思。
另外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两对人对命运各自不同的选择,史也和纱织,道正和小夜子。史也为了弥补自己年少时犯的罪,选择积极前行,为救治更多的人而不懈努力;纱织却沉浸在懊恼和悔恨中不能自拔,自暴自弃。道正选择了告别过去,重新开始;小夜子却作为受害人家属,做了更多关于犯罪和刑罚的研究。
我不敢说哪种选择更好,毕竟我不是他们,并不能感同身受地去理解他们当时的处境。但是,我更接近于选择一种全新的生活。逝者已逝,生者还要继续前行,每个人都要对自己做的事负责,颓废和逃避显然解决不了任何事情。
本书的结尾,因为找不到婴儿的尸体,史也和纱织并没有受到审判,这无疑也说明了作者的态度。但是他们给自己的惩罚是一辈子,背负的是沉甸甸的十字架,而不是虚无的十字架。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 篇3
开始读《虚无的十字架》这本书纯属意外,机缘巧合在书架看到这本书。
这也不是我第一次接触东野圭吾文字。东野圭吾是日本著名的推理小说家,作品常常与犯罪、暴力、复仇这样冷漠的词汇联系,揭示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关系和社会的炎凉。但也不乏一些温暖的语句。“我们这种平凡之人在面对胜负关键时,总需要找寻某种倚靠,但,在比赛中乃是孤独的,无法倚靠任何人。那么,该倚靠什么呢?我想只有自己曾经努力过的事实。”(选自《放学后》)“我的天空里没有太阳,总是黑夜,但并不暗,因为有东西代替了太阳。虽然没有太阳那么明亮,但对我来说已经足够。凭借着这份光,我便能把黑夜当成白天。我从来就没有太阳,所以不怕失去。”(选自《白夜行》)这些都曾给过我启迪。
《虚无的十字架》也是如此。这本书主要是围绕犯罪、刑罚讲的,有冷漠不知悔改的杀人犯,有依法宣判的法官,也有执着于争取罪犯判死刑的受害者家属,平淡的语言述说故事,通过人物命运批判法律。我读书向来只能触及文字最为浅薄之意。在我看来,十字架是说让人的心灵和肉体都得到惩罚的处置。虚无的十字架嘛,是说法律不能让罪犯得到应有的、能够让他内心忏悔的审判,只是关进监狱或者死刑,并不能起到任何的实质性作用,受害者家属也不会因此得到完全的安抚。从这个层面讲,法律并没能起到真正的教化作用,也就形同虚设,所谓虚无。“死刑很无力”大概是这个意思吧。
将作者的看法延伸到教育中也同样适用。教师教书育人,最重不过一个育字。首先要在孩子心中培养一杆秤,使其知何为可为,何为不可为;其次,惩罚和奖励都不要停留在表面,要深入其内心,唤起他的羞耻感、自豪感;最后引导孩子主动的重构那一杆秤,达到内心的道德平衡。这样让十字架不再虚无,惩罚才能是真的惩罚。如何判断他是真的悔过,还是为了逃避再惩罚的假意伪装或是根本无惧惩罚,这是个问题。希望能在之后的阅读和教育实践中得到答案。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 篇4
孩子的生命如同干净平整的白纸,直至外界的各种力量给他们添上不同的笔划和色彩,于是每个孩子都长成了不同的人。把孩子培养成人像是一个不能存档的养成游戏,每个家长都希望在自己的培养下自己的孩子能够出类拔萃。于是各种不同的说法出来,就像是一个个十字架,成为不同家长们的信仰。
有人说,要让孩子认识真实的世界,让他们在故事里成长。生活像是一片沼泽,其中有凶险有黑暗,蕴藏着深不见底的恶意。提前知晓苦难面对残酷,能让孩子对人保有警惕与悲悯之心,从而规避一些危险,更加安全地长大。
有人说,要让孩子接触温柔的世界,让他们在温存中长大。孩子的内心单纯美好,也十分脆弱。温柔的呵护能够使他们不至于过早地被这复杂的世界同化。人生得意须尽欢,人在年少之时,应安心享用这一份纯粹。
平庸化的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不一定是对教育的轻视,而恰恰可能是对所谓“教育学说”的盲目相信与追逐。就像这两种说法,乍一听各有其好处,但也各有其不足。
人年幼时总是无畏,对自我有过分的执着,对这世界总有乐观的期许。孩子活在范围有限的亲人为他们构筑的小世界里,他们很容易受到周围认知到的事物对他们的影响,并且性格和处事方式也会由此逐渐形成。当世界凶狠的真相在他们面前拉开,他们没有力量阻挡,只能被动地接受。过多的“残酷真相”也许会使他们更加小心,但同时也会使他们逐渐失去对这个世界的信任。于是童真变成了老成,热情变成了冷漠。孩子被过早地推向社会的黑暗面,面对许多本不需要面对的事情。他们甚至被迫地用怀疑的目光审视这个世界。
而将孩子隔离于“痛苦”之外,也并不是好方法。毕竟真实的世界不是童话,不是所有的好运都能在最适宜的时机发生。当孩子把全身心的善意和信任投入世界却得不到相当的回报,这对孩子的伤害是巨大的。孩子总是希望得到认可,这在亲人那儿固然容易得到,但这世界只会肯定真正的强者。如果他们对这世界没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往往会有挫败感。期待后的失落,信任后的相悖,才是最最残酷的事情啊。
生活中总有些苦难是人一定要经历的,也总有些幸运不会那么轻易地失去。这个世界复杂、污浊,充满了埋怨和背叛,但总有人可以清醒、温柔,洁身自好。家长何必像坚守着如同十字架般笃定的信仰来相信着教育学说然后以此来培养孩子。这其实有些死板。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生命,是不同的灵魂。而每个孩子看待世界的方式,其实更大程度上来自于其自己在后天实践中产生的感受而不是幼时所听到的故事。
对于孩子来说,外界的劝诫远不如真实的经历有用。他们需要自己去接触这个世界,去触摸这个世界的温暖和冰凉。他们需要自己经历过,才能明白不是所有的努力都会有结果,不是所有真心的付出都能得到承认和回报,不是所有的善意都会得到好心的感谢。他们只有自己感受过,才能真真切切知晓凉薄人情中的深重情谊。
所以为何在孩子还未接触这个世界的时候就阻止了他们本想要尝试做出的选择。比起单给孩子灌输既成的思想,不如放手让孩子真正地进入这个世界。当然可以在背后保护。我们生活的世界与我们从新闻里从书里读到的世界并不完全相同,这其中有时间和空间的阻隔,所以我们没有理由活在那样一个只有文字和学说的世界。
教育学说只不过可以拿来参考。我们不能被这些虚无的十字架统治,像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稣一样,把孩子和自己钉死在所谓的教育学说上。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 篇5
“即使法院做出了死刑判决,对遗族来说,并不是获得胜利。遗族没有得到任何东西,只是结束了必要的步骤、完成了理所当然的手续而已。即使死刑执行后也一样,心爱的家人被夺走的事实无法改变,内心伤痛也无法愈合。或许有人说,既然这样,不判死刑也没关系。不,有关系。如果凶手继续活着,‘为什么他还活着?为什么他有活下去的权利?’这个疑问会一直侵蚀遗族的心。有人认为,可以用终身监禁代替死刑,但这些人完全没有理解遗族的感情。即使判处终身监禁,凶手还活着,在这个世界的某个地方,每天吃饭、和别人聊天,也许还有兴趣爱好。光是想象这件事,对遗族来说,就痛苦得想死。所以,在此一再重申,遗族绝对无法从死刑判决中得到任何救赎,对他们来说,凶手的死是理所当然的事。俗话常说,‘杀人偿命’,但对遗族来说,凶手的死根本不是‘偿还’,只是走出伤痛这条漫漫长路上的某一站而已,而且,即使经过了那一站,也无法看到未来的路,完全不知道自己该克服什么、走向哪里,才能够得到幸福。但如果连这种为数不多的歇脚站也被夺走,遗族到底该怎么办?废除死刑,就是这么一回事。”
上述文字摘自东野圭吾先生的小说《虚无的十字架》,年轻的母亲在痛失爱女后,开始对犯罪心理进行研究,并开始思考死刑存废的意义。在这位母亲看来,杀人偿命并不是为了拿罪犯的命偿还受害者家属。因为无论判决结果如何,死去的人都无法复生,更无法弥补痛失亲人的苦楚。死刑只是让受害者的家属走出痛苦的某一站而已,如果废除死刑,那么这种为数不多的“歇脚站”也将被夺走。作者在书中描述三起杀人案件,在这三起杀人事件中,加害者的动机各有不同,每个加害者在杀人后的态度也大不一样。作者想以此来引发人们对刑罚乃至死刑制度存废的思考。
说实话,这本小说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刑罚有时候显得很苍白。
刑罚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上学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们刑罚最大的特点是惩罚作用。既然要惩罚罪犯,那么把罪犯永久关押起来或者执行死刑就可以了,无需释放他们。也许有人会说关押罪犯的另一个目的是让罪犯在关押期间会改过自新,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在释放罪犯时,要怎么判断他们是否已经改过自新了呢?
对于刑罚种类也是如此,为何有些罪犯关押的时间长,而有些罪犯关押的时间则很短,还有一些罪犯在犯罪后被执行了死刑。难道仅仅依靠他们对社会带来的危害程度判断吗,这背后的逻辑是什么?现实中不乏犯罪后便意识到错误的人,用自己的余生来洗刷自己的罪恶感,对这部分人来说,关押或者枪毙他们又有什么意义呢?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 篇6
看完这本书后,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为什么去埋孩地点没有找到那个刚生下来的孩子呢?
沙织和史也在他们美好的年华里犯下许多正处于青春期都会犯的错――偷尝禁果。自然结出的果子也会让他们手足无措,只能选择最残忍的手段――杀死孩子。于是,背着这沉重的十字架去过余下的人生。
小夜子在里面也是一个凄苦的女性,但是她却选择积极地去过剩下的日子――罪与罚,我们到底应如何正确地去对待这两者。她在开篇就死去了,可是她却从没离开过整本书。
那个神秘的地方――自杀的绝佳点,也是许多埋掉罪恶并决心赎罪的地方。
小夜子目睹了自己女儿由一个鲜活的生命变成了一具冰冷的尸体,不禁思索:到底犯罪过后所背负的十字架是什么?无期徒刑在监狱里忏悔?还是从心出发体会到了自己所犯的罪,并下决心弥补?
所以最后死去的孩子不见踪影,他看到了沙织和史也这几十年所背负的十字架,而且也看到了他们正在积极地忏悔弥补……活下去的人总要继续向前,不能停滞不前。
自己看书确实囫囵吞枣,只是被情节所牵引,而而隐藏在句子里的意蕴却没有深深体味……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 篇7
她,只是一个平凡的女孩儿,每天穿梭在茫茫人海中;她,自小体会不到母爱,却依然笑着前行。就是这么乐观坚强的一名少女,却被卷入了一个诡异的漩涡中,无法脱身。
父亲朋友之死,亡妻之痛,扑朔迷离的真相……无数条谜团和线索编织的巨大蜘蛛网中,这个女孩是案件唯一的突破点。死者一次次被钉在十字架上,这个年幼的少女对前往渺茫的希望并没有退缩,为了查找最后的真相,她一次次冒险,侥幸逃脱。
人的一生中,可曾遇到过这样一个女孩儿?她善良乐观,即使有再多苦难也笑着去面对,就好似天边最温暖的阳光;她正直勇敢,即使是一个陌生人遇到了困难,也会义无反顾去帮助。她就像一张白纸,不食人间烟火,如天使般降临在人间。在经历过种种苦难之后,她的美好终于来临。这何尝不是人生的真谛。
这样的女孩最后一定能快乐。正如,温暖与伤痛都来源于未知和那颗勇于去承受苦难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