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与超越的读后感

笔构网

2025-08-18读后感

请欣赏自卑与超越的读后感(精选11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自卑与超越的读后感 篇1

这是一本通俗易懂的心理学类的书籍。读起来有很多的道理。从生命的意义到心灵与身体,又或是自卑与优越。而需要了解一个人,一定要去了解他的早期记忆。梦境于我们而言也许并不像弗洛伊德那样的与现实相反或相关。

人类的各种行为会受到家庭、学校、青春期、工作、个体与社会、爱情与婚姻等多方面的影响。在作者的观点里,被宠坏的孩子总是更容易犯错或性格难以同别人合作。又或是那些从小没有被培养如何同他人协作的人,更难以适应社会生活。这两类人更容易抑郁或犯罪,心里的承受能力特别的弱。但我以为内向与外向是很早以前就决定在基因当中了的,作者告诉我们,在家中的排位也会影响一个人的成长,性格也会完全不一样,两个孩子的年龄差也是会有影响的,最好的状况是3岁的差距,既不会因为第二个孩子的出生感到失去宠爱,也不会过于独立不懂得与别人合作。

当看了这本书以后,感觉更加喜欢心理学了。我想以后从事这方面的工作,但又不想成为一个销售,是真的很想治愈人们的内心。

自卑与超越的读后感 篇2

最近我读了《自卑与超越》这本书,让我对自卑有了不一样的体会。其实吧每个人都会自卑,或多或少,因为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人,难免会对自己感到不满意。自卑并不可怕,但愿自卑之后,你会努力去改变现状提升自己的满意度,而不是为了避免受挫折的感觉拒绝尝试任何改变。

《自卑与超越》是个体心理学先驱阿德勒的代表作。书中作者他告诉我们,理解一个人,就要从他的过去入手,而一个人的生活风格,则是与他对于过去经验的认识和理解相一致的。在日常生活中好多人都不太愿意承认自己自己有自卑感,在很多时候,她们觉得自卑并不是一件光荣的事情,她们总觉得自卑是很消极的一种心里感受。但其实自卑并不可怕,自卑也不一定不好,关键在于怎样认识自己的自卑,克服困难,走出自卑,超越自我。

本书主要由两部分来叙述,认识自卑和超越自卑,找到生命的最终意义。但殊不知,其实每个人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自卑,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我们都会有自己的不足和弱点,与他人的优点进行比较时自然就会据个人的认知来决定。就比如说,身材较肥胖的女生看到个子较纤细的女生,就会油然而生出自卑感,再比如说;当颜值较低的女生看到面容姣好的女生也会产生自卑感。她们只不过在放大自己的不足之处,究其原因,无非是对于自己过度不自信。当我们处于这种情况时,一定要努力走出来,尽管对自己某一方面不满意,但我们可以培养和发展自己其他方面,从而找到自己自信的源泉,这才是超越自卑!

自卑不一定就是不好的,正是人类对自我所拥有的感到自卑,才不断的超越自我,从而获取了巨大的进步。而自卑与超越这本书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引导我们在人生的旅途的道路上更好的把握自己,超越自卑,树立自信。

自卑与超越的读后感 篇3

在《自卑与超越》中,阿德勒提及构成人类生活中的三个问题是将人类束缚住的三种联系——职业、社会合作、亲密关系。接下来以"职业关系"角度剖析研究生的自卑感。不恰当的择业观给研究生带来了自卑感。换句话说,就是没有一个明确的择业方向或者设定了一个不合适的择业目标(通常是高于现状)。"职业"这一词是与"职场"相匹配的,在国内,是与18岁进入大学选择的"专业"相关的。或许很多人都听过这样一个笑话,北大有个学生本科、硕士、博士读的是三个不一样的专业,而且学的都很不错,教授问他毕业想从事哪方面的工作,然而这个问题他也没有答案。当然北大的平均水平我没有资格评述,只能从一般的方面思考不恰当择业观带来的弊端。从校园走出进入职场,工作的实际内容和预想的难免有落差,这个时候平衡两者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往往有些具有高自尊的人很在意自己的能力是否让自己满意的程度。如果他们在一个工作岗位上难以施展所谓的专业技能或者获得关注从而习得经验,一方面自卑感使得研究生们开始怀疑人生,)从学士到硕士都没有具体了解自己专业的就业形势和工作岗位,甚至和某些行业的工作待遇对比产生巨大的落差感,另一方面强烈的自尊心使得研究生们,尤其是那些性格比较内向,很少与人沟通的同学把这份压力和自卑感隐藏在心里,当事情恶化心理发生改变的时候没有及时疏通,最终导致悲剧。

那么如何消除心中的自卑感,从而达到就业满意的彼岸呢?第一,我觉得是要辨别自己的职业方向,如果学生没有意识自主地认识和选择,那么外界环境尤其是家庭和学校需要在这方面提供帮助。从这一点来看,父母小时候问的"你长大了想做什么工作?"以及大学期间开展的各种职业规划课程和大赛还是非常有必要的。辨别方向是为了找到我们的潜在动机,培养职业兴趣,以发现使其具体实现的方案,在这个过程中不能说一定可以找到自己适合的道路,但是可以了解那些不合适的方向。第二,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正如阿德勒所说"职业的目的不是挣钱"。浮躁的社会之风使得我们中的许多人树立了金钱就业观,只凭收入的多少来看待职业的问题,仿佛大学里只有经济类和计算机类专业才值得学习。

自卑与超越的读后感 篇4

《自卑与超越》的作者阿弗雷德。阿德勒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学家、维也纳医学博士,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之一,同时也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而这本书便是阿德勒的巅峰着作。

我一直认为,想要读懂一篇着作,就必须了解作者的生平,因此在看这本书之前我特意了解了作者的经历。可以说作者一生经历了很多挫折,阅历丰富,幼年患了佝偻病,5岁差点因为肺炎而送命,但是作者却凭借着自身的努力考上了医学博士,并且和弗洛伊德共同进行了精神分析学说的研究,所以这本书无疑是值得我们去仔细阅读和揣摩的。

这本书一共有十二章,从生活的意义到爱情与婚姻。通读全书,除了欣赏作者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大量的事实论证之外,对作者的很多观点也有着强烈的赞同感,不得不说确实让人印象深刻。作者提到了合作的重要性,同时提出防止神经性疾病产生的唯一方法就是培养合作精神。看来合作除了能提高工作效率之外还有保持身心健康的功效。

关于心灵和肉体的关系,作者从个性心理学的角度进行了分析,认为心灵和肉体之间并不存在支配关系,这只是人生中的两种表现形式。作者举了个植物种子发芽生长的例子,说明了身体是基础,生命在于运动,而精神的核心力量是有预知能力并指导自己的发展方向,植物就算知道自己即将被践踏也无法移动,但是人却拥有这种支配自己的能力,因而我们更应该重视和珍惜自己这种灵肉之间的联系。

书中的观点和案例实在太多太经典,在第三章中提到了自卑和优越感之间的联系与冲突,虽然篇幅不长,但是足以点明《自卑与超越》这本书的中心思想。自卑心理是个体心理学的伟大发现,作者以神经官能症患者举例,说在这些自高自大的人心里,其实都有一种隐藏的自卑感,他们绝不会承认自己自卑,甚至认为自己比别人都强,但是事实上他们的却饱受自卑的折磨。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想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一些。

在作者看来,自卑感的表现多种多样,我们不能认为表现安静、乖巧、稳重的人就是有自卑感的人,而那些开朗外向的人就没有自卑心理,如果我们只是单一的去看他们的行为,会发现根本没有目的性可言,这也说明了生活中为什么很多人在做着千奇百怪的事情。当然,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卑感,但是同时人人都有对优越感的追求,并且具有唯一性,这种优越感对我们的激励是作出社会贡献的源泉。

正如前文之中所说,这本书有着简单而又深刻的含义,在读完这本书之后让人更加清晰的了解了人生的本质和生活的意义。我们要试着发觉自己内心深处的自卑感,避免由于这种心理而造成的失误,同时在追求优越感的激励之中努力创造和实现自身的价值。

自卑与超越的读后感 篇5

阅读这本书的初衷是明白什么是自卑,如何超越它,如何幸福地生活。

自卑就是当你发现自己在有些事面前无能为力,但是别人做的很好的时候就会有一种落差感。

关键在于你如何面对自己对一些事情的无能为力,关键在于你如何看待生命的意义。

本文有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既然一个人无法脱离其他人而独自生活,那么生命的意义也必然存在于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当中。所以你必须要学会与他人合作,将生命的意义从满足自己的优越感调整到如何在合作中奉献自己的力量。

一方面,当你把注意力从自己的优越感转移到如何在合作中奉献自己的力量时,自卑就会淡化,另一方面,在遇到问题时,你会选择合作去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而不是在心理上合理化自己的无力感,避免心理上的恶循环。

如何在社会中合作,如何提高自己合作的水平,如何在奉献自己和满足自己之间做平衡,是我下一步想要探讨的主题。

本书还提到了如何和朋友相处,如何看待犯罪,如何看待婚姻和爱情,在孩子的教育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各自的作用。

这本书真的让我受益匪浅,它让我开始转向如何在社会中协作,如何主动的去生活和热爱他人,如何和自己的自卑感和谐相处,真的是很有深度的一本书。

虽然由于时代不同,书中的有些观点和现在的一些价值观有些冲突,但作者对社会以及人性的探讨却仍然给我很多启发,感谢这本书。

自卑与超越的读后感 篇6

嗯,我自卑过,也将一直自卑下去,仿佛一种习惯,没有他,反而不知道去哪里。

我知道我自卑已经很久了,但是真正的去了解自己的状况,还是从读了阿尔弗雷德的《自卑与超越》开始的。怎么讲呢,很多学心理的不是想弄清楚整个人类的心理状况是怎样的,也不是想纠结于感觉知觉记忆这些实验内容,而是想解决自己的问题。

书中讲,人自卑的一个因素是生理缺陷。我想我是有的。小时候,我比较好强,认为别人有的,我也应该拥有,但是别人都长得很高,而我不是。身高的问题困扰了我很久很久,以至于我觉得大学特别滑稽的是全模拟队个头1米92的大懋和我一个宿舍。这样的心理路程你们不懂,为了上课能和他们一样快,我简直就是在跑。究其原因,自卑来自比较,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比较的标准又都来自于社会的共识,所以啦,有社会就有自卑。虽然文中讲的是个体心理学,但是怎么能逃脱社会的污。

社会这个污妖王产生了太多的坏水。比如贫穷,曾今有一年春节,家里都买不起取暖的煤炭了。那时候感觉无助到极点,自卑到骨子,也发奋的去努力,只为改变。所以说,自卑也是人们超越的一种动力来源。有人会说,你因自卑而做的努力是为了追赶,而不是超越。我想说的是,我们所想要超越的是曾经不堪的自己。每个人的发展,都需要原始积累,有人有钱,有人有知识,有人有一些意想不到的资源,对于没有伞的孩子,只能是努力奔跑。

是啊,不向前奔跑,哪还有退路。有时候,最简单的不去自卑的方法就是不去比较,有人选择避开众人,两耳不闻式的读书、封闭自己的交际圈,寻求短暂的平静,但这就像毒瘾,一次一次的将你吞噬,有人从人根本的心理上去解决,超脱自然,别人所谓的出世吧!我有时候选择阿Q精神胜利法,哄哄自己的内心,让他安静,有时候直面现实———————我虽然个头矮,可我身上的担子重啊。磨练的就是一种心境,这种时候,最可怕的不是程度有多深,而是触底没?大家都知道否极泰来。幸好,在这种心境的腾挪辗转的时候,我看到了自己内心的自卑根源,我开始学着去解决他。

自卑与超越的读后感 篇7

这本书在我读大一的时候,老师曾向我们推荐,我尝试阅读了很多次,但却由于其文字枯涩难懂而逐渐失去了阅读的兴趣。通过线上聆听该书的解读,我愈发冷静的开始思考自己的生活本质,自己的成长历程。

每个人心里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自卑情结,难以启齿。这些自卑的心理存在我们的生活中,体现在每个言行举止里。也许这会变成一种苦难压垮和摧毁一个人,也许这也会成为一种升华和造就。关键之处就在于个体如何对待自卑情结,寻求超越的方法,合理化自己的自卑情结。

这本书是阿德勒所著,他曾追随弗洛伊德,但二者在理论上的分歧却十分明显,纵使他们一并被划入经典精神分析流派。精神分析流派强调于人成长的背景,儿童时期的创伤容易导致性格的缺陷。在自卑的时候,我们会感到无助,没有安全感,无法准确的认识自己。这种种都可倒推回我们潜藏于内心深处的记忆。只有清晰的认识了自己,理解到自卑的根本原因所在,才能够超越自卑。

日常生活中,自卑的体现往往可见于为人处世之际,拼命寻求优越感,合作能力很差,无法与他人和谐共进。超越自卑,就需要改变,重新认识世界,解读问题,与社会连结,努力创造自己的价值,建立信心才会给自己带来安全感,从而建立自卑的屏障,超越自卑。

自卑与超越的读后感 篇8

真的,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卑感,只是程度不同罢了。那些看起来的自信只是掩盖住了存在内心深处的那一小部分的自卑。因为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不要只盯着自己的缺点看,看来看去,自卑就会在心里扎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直到最后一发不可收拾。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我们不能死死盯着别人所拥有而自己所欠缺的东西不放手,拿别人的优点跟自己的缺点比,不自卑,鬼才相信。之所以大千世界的多姿多彩,那是不同的人都绽放着属于自己那独一无二的奇光异彩,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

自卑的人,往往很敏感,在乎别人的眼光。会因为别人一个眼神,令他局促不安,导致自己不能全神贯注地专注于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上,将精力分散到不重要的地方。其实,想想啊,只要不伤害到别人,为什么那么在乎别人的眼光?长时间的局促不安,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压力,致使自己不堪重负,最终没有好好活出最真实的自己,岂不遗憾?!

自卑的人与其他的人一样,极力追求一种充实感,但却对改变自身的处境,没抱任何希望。我觉得他的任何行为都有这样的色彩。

追求生活上的充实,是每个人都想达到的,这也才是无愧于人生最好的表现之一。自信的人会将把生活变得充实最为目标,然后计划加实施,一步步地专注于自己应该付出的努力。终究有一天,他们会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自己会让生活变得充实起来。

而自卑的人,不会周全分析自己的计划和实施,即使分析了,他们也没有抱多大的希望让自己的生活充实起来。因为压根他们就没有自信,不相信自己能够实现生活的充实。他们宁可相信自己即使努力了,也没有办法实现生活的充实。

所以,自卑的人不可能一下变得自信起来,因为自卑心理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长时间的因素让自卑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扎了根,所以,自信也要一点一点的建立。

这种自信一点一点建立,也需要很长时间来完成。而且还要从生活中的小事情做起,比如;做一个看起来不错的ppt;自己独享一顿晚餐,享受独自一个人来给自己的那份美好;总而言之,从小事做起,一点一滴重拾自信。

如果在工作中遇到了不可解决的困难,他就将气撒在家人身上,以此来说明自己的威严,但是不管他怎样自欺欺人,客观事实终究不可改变,自卑感也不会丝毫减少。

遇到困难,自信的人会相信自己自己能够解决,想尽一切办法享受着处理问题的过程带给他们的充实感。即使自己的力量不能解决,他们也会求助于他人,因为他们知道合作的力量。

然而,自卑的人,不会想解决事情的办法,而是将事情本身搁置一边,而从一些小事上寻求一种优越感来弥补那种自卑带给他们的手无举措,然而这种优越感对于解决事情无济于事。

有的时候,我们遇到问题,不去解决,而是将自己内心的那份无助、不自信,转变成了对自己家人的无名之火。让他们误认为我们的脾气不好,抑或是没有耐心。其实有的时候并不是这样,而是内心深处的那种自卑所致。

读了第二遍《自卑与超越》,似乎里边的每一句话,都用力的戳着我的内心。是啊,自卑,无形中影响着我们正常的生活,伤害了家人的心。

了解自卑,驱赶自卑,收获一个自信的自己。不要让属于自己的时光里充斥着自卑,自信起来吧,因为自己是独一无二的。

丢弃自卑,拾起自信,收获自信、充实的人生。

自卑与超越的读后感 篇9

《自卑与超越》的作者是阿德勒,他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郊区的小镇,家庭富裕,在维也纳长大。他的父亲是一名做谷物生意的犹太商人。在六个孩子中他排行老三,他的哥哥Sigmund是个典型的模范儿童。

三岁时,睡在身旁的弟弟去世,他幼年有两次被车撞的经历,使他十分畏惧死亡。五岁时,因得了肺炎,痊愈后决定当医生。求学时成绩平平,数学成绩极差,在父亲支持鼓励下,他终成班上数学最好生。

看到书名我们又会想到什么呢?首先我们来聊一下什么是自卑情结。是当一个人面对一个他无法适当对付的问题时,他表示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这时出现的就是自卑情结。由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愤怒和眼泪以及道歉一样,都可能是自卑情结的表现。由于自卑感总是造成紧张,所以争取优越感的补偿动作必然会同时出现,但是其目的却不在于解决问题。

我们为什么会产生自卑情结呢?一是与童年经历有关,二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两性之间的链接。我们都知道当我们被朋友,家人,同事,老师等所忽视所冷落的时候,就会产生自卑心理。当我们急需想要引起别人的注意时,本质上也是一种自卑的表现,不断地想要从别人那里获得存在感,其实在我看来安全感是自己给自己的,当你内心充盈的时候其实你就是自信的,就是独一无二的。你不需要说太多,别人就会感觉到你强大的气场,当然,气场的修炼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养成的,在这里给大家推荐一本由法国作家西恩·德玛译者马晓佳共同出版的《气场修习术》。

当我们的朋友或者家人产生自卑情结时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想要一个人赋予生命真正意义的最好方法就是聊过去的事情。聊一聊他们觉得自信的时刻,觉得美好的时光,其实生命本该就这么美好,只不过我们常常把自己禁锢在自己的思想里,从来没有去跟自己好好的谈一谈,也从来没有学会与自己和平相处。我们要接受我们的不完美,更要能发现自己的闪光点——乾坤朗朗,每一株小草都有它非凡的庄严。

接下来我们该如何克服自卑呢?克服自卑其实就是要求我们学会处理自己和同伴的关系,学会合作,一句话说得好:人的一生一定要具备三种能力——终生学习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身体素质的能力。

当我们迷茫,自卑时应该重新解读自己的过去,经历是不可以改变的,这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对经历的看法。很多时候我们换个维度去思考问题,会发现其实事情本来就很简单,只是我们太纠结于过去。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为什么不闪闪发光一次呢?超越自己,我们一起前行。

自卑与超越的读后感 篇10

最近看到了《自卑与超越》的中间部分,是讲关于自卑者的心理以及如何援助,反观现在遇到的几个特殊儿童以及自卑儿童的现状,我发现非常具有指导意义。

在身体器官或者智力有缺陷的儿童中,我们往往会陷入教育难题,怎么去帮助这些儿童克服其先天缺陷带来的心理障碍,走向不一样的状态?

在与这样有较为严重的自卑情绪的儿童接触中我们会发现他们会有以下几个特点:

1、社会感觉能力较低。常常不能很好的感觉到别人想表达的意思,比如听讲困难,注意力不集中,迟钝等。

2、合作能力较低。在群体中与同伴合作会出现问题。比如,很少融入同伴合作,或者在小组合作任务中不知道该如何完成,甚至会走神,很容易游离于小组与任务之外。

3、常常对他人的行为非常敏感。

我们往往很想把他们从对先天缺陷的阴霾里捞出来,想用学习转移他们的注意力,想给他们补课,但是我们发现,补课无用。他们根本不把注意力放在这里。有时候,我们吓吓他们,他们便动一动,不管他们便不动,我们很奇怪他们的注意力与精力都放在哪里,去吃喝玩乐?可是哪一个方面他们可能都不是班里最突出的学生。

自卑与超越的读后感 篇11

这本书所提出的一些观点我认为很有趣,作者和我的想法有所不同因此开阔了我的视野。

我最开始对作者所提到的合作的重要性嗤之以鼻。后来我了解到,这里的合作,是比较广义的。我对此的理解是,比如我现在点了一份外卖,那其中至少牵扯了我、送外卖人员、厨师、程序员等人的合作。因此也可以说,在社会中扮演好自己的职责,就是合作。

后来作者提到了自卑情结与优越感的概念。我认同人类的不少目标,其本质就是追寻优越感。根据我个人的经验,优越感不足或缺失的时候,就会开始自卑,开始怀疑。书中提到,我们需要了解到人采取的方法(原文其实是选用某种病症,但我不是很认可)与优越感目标的关联。作者随后提出,方法无可厚非,需要改变的是目标。目标改变后,心灵的习惯和态度也会随之改变。他不必再用他旧有的习惯和态度,适于他的新目标的态度会取代它们。

作者很强调一个人在社会中,要奉献,要合作,这令我感到自己是个极其格格不入的人,读这样的文字,让我觉得特别扯淡。后来我觉得作者渐渐自圆其说了,不过我还是觉得与我的观念有冲突,只不过是知道了作者的思路。他有提到个人的目标与社会的目标,当两者不一致时,就会有不良影响;比如当事人变得狭隘,走向反社会道路等。我觉得这个是挺真实的,与社会主流不一致,确实会活的艰难。目标不与大众一致,也会很累。

作者还提到了早期记忆对人后期的影响,举了一些例子,有些看着还挺触动的`,好像有所感,但又不知怎么表达。我比较认可作者的一点是,家庭之中的关系要平等。我想做到这一点的中国家庭很少吧?当然啊,这一点的实现,听上去很理想化,也着实让人羡慕。

读完这本书还是花了很多天,导致对一些内容有所遗忘,难以进行整体的理解。这也是本挖煤的个人阅读理解能力不足的体现,以后还需继续努力。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