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高中生《史记》读后感800字(精选8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生《史记》读后感800字 篇1
最初对《史记》的认识,源于鲁迅对它的极高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以前什么都不知道,只知道它是记载古时候的古书。有一次偶然的看到了这本书,我随便一翻就看到了西楚霸王项羽。之后,还了解到司马迁,这位胸怀大志,却是一生坎坷的史学家、文学家,有更为他的人格和精神所感动。于是,我拜读了这部名列二十四之首的'《史记》。
《史记》就是无愧于那极高的评价。从三皇五帝到西汉盛世,司马迁运用那如篆之笔为世人描绘一幅幅风格各异的画面:疾恶如仇的周武王率兵临殷商都城之下,誓伐纣王,除去暴政,还天下人太平;狼烟肆起的春秋战国,“五霸七雄”轮番在中原大地纵横驰骋,其间更是文人辈出,百家争鸣,思想界一片昌盛繁荣;文韬武略的秦始皇称帝后,横征暴敛,严法苛政,焚书坑儒,致使民不聊生;曾经威震一时的西楚霸王项羽,四面楚歌,兵败垓下,自刎乌江,血染长空,以报江东父老......这一幕幕场景如此真实详尽,使人深受感染,陶醉在历史之美中。“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读《史记》不仅让我了解了历史,跟从古人过往的经验教训中学到了不少道理:既要宽大为怀,兼听则明,虚怀若谷;更要体贴人民,毕竟“地力之生物有大数,人力之成物有大眼”,只有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才能长足。
而作者司马迁,更是令我深为敬佩,他少年立志著史书,青年游历全国为求拜访名师,不断进步。正当他为志向奋斗时,飞来横祸便降临到他的身上,他因,为李陵辩护而被施以宫刑。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忍受的奇耻大辱。即令如此,他仍未放弃著书之志,并留下“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豪言壮语以表决心。当汉武帝见司马迁在书中如实记录自己的过错,雷霆大怒逼他删改时司马迁全然不惧,不事权势,坚持事实。他为何人留下了珍贵的史,实现了让生命价值重于泰山的理想更为当今人们树立了坚贞不屈、追求真理的榜样。
《史记》被司马迁藏之名山而传与他人,成为流芳百世的经典。它今日仍被推崇为“史家之绝唱”,足见人们对她的高度赞美与热爱。
高中生《史记》读后感800字 篇2
《史记》是爸爸送给我的生日礼物,爸爸送我的版本是白话文版。我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读完了这本书。
“尊师重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是我阅读《史记》这本书的收获。
在《史记》里,我读到了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尊师重道的事迹。
公元前521年,孔子的学生宫敬叔要去周朝京都洛阳朝拜天子,孔子知道老子在洛阳居住,为了能向老子请教古代的“礼制”,便和宫敬叔一同前往洛阳。来到洛阳的第二天,孔子便迫不及待地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老子当时正在著书立说,听闻誉满天下的孔子前来拜访,立即放下手中的刀笔,迎接孔子。孔子进入大厅,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后,才向老子请教古代的“礼制”。因为孔子态度很诚恳,老子就很详细地跟他讲解古代的`“礼制”。孔子学到了很多关于古代“礼制”的知识。
闭卷沉思,我想到了我的老师。
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因为刚上小学,没有定性,上课忍不住玩小玩意儿,被老师发现了。老师第一次提醒了我,我就停了下来,但是过了一会儿,我忍不住了,又把小玩意拿出来玩,老师那双火眼金睛又发现了,就叫我站起来。本以为这样我就可以好好听课,谁知道,我再次玩起了小玩意。于是老师板着脸说:“站起来也能玩,要好好听课才是。把手上的东西拿上来,没收!”我看着老师严厉的脸,便知道我在课堂上玩小玩意是不尊重老师,不尊重同学,不尊重知识,我羞愧地红着脸低着头,乖乖地把手上的小玩意交到讲台前。当我转过背,发现全班同学都在看着我,当时我恨不得找一个地缝钻进去,并暗暗发誓以后再也不要这样了。课后,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语重心长地对我说:“老师批评你,让你在课堂上站起来,是因为你影响到了课堂秩序,老师希望你好好学习,将来以优异的成绩来回报社会。要记住:尊重别人是在庄严自己!”
孔子是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把自己当成学生,千里迢迢地去向老子求学。给我们树立了尊师重道的最好榜样。
相较于孔子,我在学识上是一张白纸,思想、道德、文化修养各方面都要不断地加强学习,而尊师重道是我人生中永不停止的课程。
高中生《史记》读后感800字 篇3
《史记》是爸爸送给我的生日礼物,爸爸送我的版本是白话文版。我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读完了这本书。
“尊师重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是我阅读《史记》这本书的收获。
在《史记》里,我读到了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尊师重道的事迹。
公元前521年,孔子的学生宫敬叔要去周朝京都洛阳朝拜天子,孔子知道老子在洛阳居住,为了能向老子请教古代的“礼制”,便和宫敬叔一同前往洛阳。来到洛阳的.第二天,孔子便迫不及待地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老子当时正在著书立说,听闻誉满天下的孔子前来拜访,立即放下手中的刀笔,迎接孔子。孔子进入大厅,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后,才向老子请教古代的“礼制”。因为孔子态度很诚恳,老子就很详细地跟他讲解古代的“礼制”。孔子学到了很多关于古代“礼制”的知识。
闭卷沉思,我想到了我的老师。
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因为刚上小学,没有定性,上课忍不住玩小玩意儿,被老师发现了。老师第一次提醒了我,我就停了下来,但是过了一会儿,我忍不住了,又把小玩意拿出来玩,老师那双火眼金睛又发现了,就叫我站起来。本以为这样我就可以好好听课,谁知道,我再次玩起了小玩意。于是老师板着脸说:“站起来也能玩,要好好听课才是。把手上的东西拿上来,没收!”我看着老师严厉的脸,便知道我在课堂上玩小玩意是不尊重老师,不尊重同学,不尊重知识,我羞愧地红着脸低着头,乖乖地把手上的小玩意交到讲台前。当我转过背,发现全班同学都在看着我,当时我恨不得找一个地缝钻进去,并暗暗发誓以后再也不要这样了。课后,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语重心长地对我说:“老师批评你,让你在课堂上站起来,是因为你影响到了课堂秩序,老师希望你好好学习,将来以优异的成绩来回报社会。要记住:尊重别人是在庄严自己!”
孔子是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把自己当成学生,千里迢迢地去向老子求学。给我们树立了尊师重道的最好榜样。
相较于孔子,我在学识上是一张白纸,思想、道德、文化修养各方面都要不断地加强学习,而尊师重道是我人生中永不停止的课程。
高中生《史记》读后感800字 篇4
《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这部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多字.此书也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对后来历朝历代的正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先谈《史记》。读它,我有一个感觉,就是我是在和活人谈话。司马迁,好人。好人经常倒霉,我对他很同情,也很佩服,觉得他这一辈子没有白活。《史记》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大家都知道,它是一部史书,而且是史部第一,就像希罗多德之于希腊,我们也是把司马迁当“史学之父”。
《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就这样,史记塑造了一个一个的经典人物。比如始皇帝嬴政,汉高祖刘邦,春秋首霸齐桓公还有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
在中国历史上史记后汉书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
这是我最喜欢的故事,卧薪尝胆,这是卧薪尝胆的节选,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汝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这个意思是吴王已经赦免了越王,(让他回了越国,)越王勾践时时刻刻想着如何复国,于是就每天劳累地思索着,还把一个苦胆挂在座位上面,每天坐下休息、躺下睡觉之前,都要仰起头尝尝苦胆的滋味,吃饭喝水之前也要先尝尝苦胆。他常常对自己说:“你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受的耻辱了么?”他亲自到田间种地,他的夫人穿自己织的布做成的衣服。他吃的每顿饭里几乎没有肉菜,穿的衣服没有鲜艳的颜色。他降低身份对待下面有贤能的人,对宾客厚礼相赠,扶助贫困的人,哀悼死难的人,和百姓们一同劳苦工作。最后卧薪尝胆了20年终于把吴国消灭了,最终,勾践也成为了五霸之一。
看了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一篇文章是刘邦的故事。这篇文章里的人物生动形象,故事活灵活现。所以我很喜欢。
高中生《史记》读后感800字 篇5
学习古代文学史的时候,有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隐忍以就功名,为史公一生之心”。这是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批评家金圣叹对《史记》的评价。我想,金圣叹应当是司马迁的知己了。他在评价《屈原贾生列传》中说司马迁“借他二人生平,作我一片眼泪”。我虽不是金圣叹那样才华横溢的才子作家,但翻开《史记》也是多有感动。
一段文字流传千古,依旧动人心弦。这本身就是一段传奇。
我们小时候都学过一句话“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当时读的时候只震惊于这句话所说的对比,幼时的我难以想象一个人的生命,怎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差异:有的人生命像是高耸的泰山,而有的人却是是轻飘飘的羽毛。我不禁去想,我以后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会成为泰山还是鸿毛呢?后来发现,在我读书的十数年光阴里,太史公的文字从未缺席。小学的《纪昌学箭》教导我们要刻苦学习,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初中的《陈涉世家》让我明白了大秦帝国覆灭的原因;高中的《鸿门宴》,大学的《报任安书》……
深入的学习了解司马迁其人和其书之后,我决心要认真品读《史记》。不仅是因为想要学好古文学和古汉语,绕不开《史记》。更是因为司马迁这位历史名人给我带来的精神上的震撼,我想我必须要仔细的阅读《史记》。只有真诚的阅读,能够带领我们透过文字,去感受那个时代一位史学家刚正不阿的文人风骨、经世济民的士人情怀。太史公学通天人,会贯古今,用开阔的视野,描述历史发展的`进程,探究历史发展的因果规律。他的这一思想来源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同时也用实践为后世的史学家验证了学兼天人,贯通古今的观念。
这是一本“善善恶恶”之书。太史公在自序里就说“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司马迁在书写历史的同时,也会褒贬善恶,表达自己的立场。他继承了孔子“寓褒贬,别善恶”的传统,以笔为刀,惩恶扬善。汉代杨雄也曾评价司马迁说“不虚美,不隐恶”,他赞扬的就是《史记》的实录精神,不仅为我们真实的记录历史事实,还敢于表达作者对于历史事件的真实评价。自从《史记》被誉为“实录”之后,这种求实精神就成为了大多数史学家毕生追求的目标,后世逐渐形成了“求实直书,书法不隐”的优良的史学传统。
高中生《史记》读后感800字 篇6
弘断帛裂,王者的雄风,如长虹利观贯通尘封的心房,豁然,顿悟。从此,逍遥红尘,寄情山水,如新生一般,再从那青萍之末,罗袜生尘的翩迁而来。
——题记
“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先生说过。它是我国历史文化长廊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祥实的材料,独到的见解,优秀的文笔,大放光华于世界之文化之中。它便是——《史记》。
太史公司马迁用他那酐畅淋漓的笔墨,浓墨重彩地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让我们跨越时间的长河,进入那画卷——
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逝去了多少英雄。站在历史的长河,仿佛看见了项羽在乌江边,四面楚歌,歌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雅不逝,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然后携刀向颈一挥,抛去了江山社稷和美人,从容倒下、血流乌江。英雄无悔,项羽的.躯体与自己的江山融为一体。乌江进入了王者的灵魂,变得汹涌波涛,浪花一朵接又一朵。
再看那“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屈原。当初,楚襄王听信小人的奸言,将屈原放逐到荒凉之地—
—汉北。去汉北之时,屈原望江而叹,歌《离骚》,文采飞扬,一气呵成,甚是悲亢苍凉,随着呼啸的江风,回荡在江中。楚国亡后,屈原悲愤投江。屈原一生为自己国家着想,死了也要忠烈报国!后人为纪念他,不让他的身体被鱼虾吃掉,便将粽子投入江中。这就是我国端午节吃粽子的来源。让我们永远记住屈原!
想当初,周幽王为了讨爱妃一笑,将爱妃带到烽火台,点燃烽火,吸引了各诸侯列国前来救驾。等到诸侯们倾全国之力、率王国之兵赶到时,却没有看到一个敌军。爱妃见到诸侯们面面相觑的样子,终于扬嘴一笑。周幽王见了,甚是开心。只为一博美人一笑,就将江山社稷、国家大事视同儿戏!怎么不会亡国!到后来,当敌人真的来到,周幽王急忙点燃烽火向诸侯求救时,诸侯见了,以为周幽王又在讨爱妃一笑而已,便不发兵。可怜周幽王,误了命,又误了国!
……
司马迁曾说过:“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让我们在茫茫书海中去寻觅古人的踪迹:感慨曾经的人情百态;缅怀曾经的人情往事;愁怅曾经的爱恨纠纷!
高中生《史记》读后感800字 篇7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是中国文学巨匠鲁迅先生对《史记》的最高评价。《史记》共130篇,包括本纪12篇,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和列传70篇,记叙了上起三皇五帝,下至汉武帝之初年间大约3000余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历史。
阅读《史记》,我们可以在作文中旁征博引,因为《史记》中的典故、成语、人物、史实能使我们妙笔生花,使文章生动,具有深度和广度。记得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鉴“,这在我阅读《史记》的过程中心领其会。
司马迁在遭遇腐刑的不幸之后,并没有气馁,而是立志”弃小义,雪大耻,名垂于后世“。历经20余年的专心著述,他终于完成了”穷天人之迹,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由此,我深深地被司马迁这种发愤著书,且不畏人生险阻的精神所感动。自我反思:现在的我成长在日趋小康的幸福生活里,还有什么理由去埋怨,去气恼?人生坎坷,我应用心去面对每一天的`新鲜,健康,快乐!
阅读了《史记》,再加上听了古代文学老师的讲解,我对其中项羽这一历史人物,颇感兴趣。项羽不再是自己心里原先所认识的那个人物,而是对其有了一个比较全新的认识。《史记》中主要描写了项羽一生中具有代表性的三件事:巨鹿之战、鸿门宴和垓下之围。在巨鹿之战中,项羽充分显示了其骁勇善战的军事才能,进而为其霸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鸿门宴里,又由于他的不善于考虑后果,没有听顺其谋士范增的计策,而使得刘邦顺利脱逃。这也就预示了他会因此次的疏忽(即没有为后来的统一大业扫除障碍),而不能坚固其西楚霸王的地位。因而,在垓下之围的兵败情形下,他落得个自刎的悲惨结果。其中也充分表现了一代英雄在面对爱姬时,不忍分离而又不得不离别的儿女情长,和那种不服输的倔强性格。我认为项羽是一个有勇有谋的英雄,只是他的勇大于他的谋。但是,任何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所以,我们不能片面地评价项羽,更不能仅仅从他的失败中而否认他也是一个有谋略的人。
高中生《史记》读后感800字 篇8
这个寒假,刘老师推荐我们阅读《史记》的有关书籍。我细细品读完《少年读史记》,宛如踏入历史的长河,仿佛回到了那群雄烽起,英雄拼搏,帝王称霸的峥嵘岁月。
《少年读史记》是由张嘉骅先生编著的,此书主要内容就是将古代文学著作《史记》用通俗的语言进行翻译和编写,讲述孩子们喜欢的历史故事,成为青少年们喜爱的书目。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纸上谈兵》这个小故事。
《纸上谈兵》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赵括,他是名将赵奢的儿子。从小熟读兵书,跟父亲学习兵法,谈起用兵之道,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但他从来也没带过兵打过仗。有一次,赵王任命他为大将军带兵出战。蔺相如劝赵王:“赵括虽然读了许多兵书,可只会纸上谈兵,要误大事的。”尤其是赵括的母亲,苦苦相劝赵王:“我儿赵括把用兵打仗看做儿戏,谈起兵法,眼空四海,目中无人,用他为将,只怕赵军会断送在他手里。”他们的建议赵王都没有听取。赵括带领四十万大军到达长平,废除了以往廉颇的军事部署,按自己的道道办,并扬言:“若秦军再犯,将他们杀得片甲不留。”几仗之后,赵军中了埋伏,四十万赵军全军覆没。造成这样的惨败,是因为赵括的`纸上谈兵。赵括虽“饱读兵书”,但只会按图索骥,没有带兵打仗的经验。赵括断送了四十万大军的性命,自己也死于非命。
读到这儿,我不禁想起了去年暑假学骑自行车的情景……
学骑自行车之前,爸爸首先告诉了我骑车的要领。我一听,原来骑自行车这样简单,拍着胸脯自信满满地对爸爸说:“这么简单,我学会了,您就瞧好吧。”说完,我就按照爸爸说的要领去做。谁知,车子到了我的手中却完全不听指挥。我刚上车,车子就倒了,我也重重地摔在了地上。这时我才知道骑车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光知道要领不去练习是不行的。扶起车,我红着脸走到爸爸跟前,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在爸爸的指导下,经过反复练习,我终于学会了骑车。
看来,不论做什么,都不能只空谈理论。只有联系实际,活学活用,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当中去,才能将事情做好。像《纸上谈兵》这样的小故事还有很多,《少年读史记》真是一部值得阅读的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