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科技书籍读后感(精选10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技书籍读后感 篇1
暑假我看了很多本书,其中《宇宙》最有趣的。顾名思义,《宇宙》这本书讲的就是有关宇宙的故事。作者是法国伊夫、奥德和阿兰。这本书生动地给我们诠释了宇宙中一些让人叹为观止的奥秘,以前我们认为的宇宙是从载着我们生命的一个起源,是宇宙大爆发的一个清明,但是看完宇宙这本书我有了更全新的认识,我对宇宙的燕子更加的全面。
这本书从生命的起源从银河系的起源开始讲起,讲他是怎么从一个基点到如今的400多亿光年的距离?你向我们阐述了为什么这个银河系里面有这么多的星球的原因,经过科学家的不断研究这个地球的生命起源于35亿年前。这时候我们就不得不感叹,生命的力量终究是这么的伟大,经过35亿年的时间才演化出我们这种人类动物。
当然,如果有人问你太阳地球,木星他们是怎么出现的?如果你没看过这本书的话,或许你根本不能够回答。但是当我们看了宇宙这本书之后,你就会知道太阳系诞生于50亿年前,它本身就是在太阳星云的重力下不断的凝聚形成的一个一个天体。当然也有很多人在质疑,为什么太阳系从来不会往下坠落,而是在不断地向前行进,其实这也是由于太阳系在围绕着银河系转动的原因。
所以整个宇宙其实是非常奥妙的,宇宙当中有非常非常多令人难以解释的东西。当我们用人类的眼睛去看宇宙的时候,我们才发现人类其实非常的渺小,几乎连尘埃都算不上。我们总是自诩为地球的主人,但是我们连病菌都抵抗不了。我们仅仅在地球上生活了几千年,而地球上的细菌已经诞生了几十亿年。所以到底是我们统治了地球还是细菌让我们以为自己统治了地球?看了这本宇宙这本书后,让我能够更深层次的明白,我们人类是多么的渺小,多么的不堪一击。所以以后请爱戴我们的地球,因为他是生我养我,培育我的家园。
科技书籍读后感 篇2
这个暑假我读了《宇宙空间里的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我从中学到了很多科学知识。比如太阳系中最大的天体是彗星,俗称扫泏星,它由慧头和慧尾组成,其中慧头又由慧核和慧发组成。彗核的直径约有10千米,他周围庞大的气团为慧发,慧发的直径有几万到几十万千米。慧尾则更长,可达数亿千米。
我还知道太阳为什么能发光发热?这是因为太阳是一颗恒星,是太阳系中最大的天体,这个大气体球时时刻刻都在释放者大量的光和热。地球正是因为有了太阳的照耀,才有了温暖和光明,才有了生命。太阳表面的温度大约有6000摄氏度,中心温度也为1500万摄氏度。这是由于太阳内部进行着剧烈的原子反应。太阳由70多种元素组成,主要成分是氢。太阳内部温度高、压力大,这就是那里的情原子核相互作用,从而释放出大量的光和热。
我还知道了火星也是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之一,科学家称他为地球的“孪生兄弟”。这是因为火星有很多和地球相似的特征。
用望远镜看,你会发现火星简直就是一个“地球仪”。它的两极是白白的极冠,就像地球上被雪覆盖的南北极。而且火星也像地球那样呈一定角度绕太阳公转。另外,火星上上的一天之比地球上的一天长39分35秒。不同的是,火星上的一年是687天,是地球一年的1.9倍。与地球一样火星上也有大气。
宇宙太神奇了,我长大以后,一定要当个科学家研究火星的奥秘,人类以后是否能在火星上居住?请大家相信我,我一定会刻苦研究的!
科技书籍读后感 篇3
宇宙很大,大的神秘,大的美丽。因此,我们也对着神秘无比的宇宙提出了各式各样的问题:“宇宙有多大?如果地球消失,我们能够搬到月球上去居住吗?外星人和它们的飞碟真的造访过我们的地球吗?我们每天都可以看到的美丽太阳究竟比地球大多少倍呢?”
面对广阔、美丽而又神秘的宇宙空间,我们带着童真的好奇和求知的乐趣,去探究着这些神秘的答案。在这样的契机下,作者在充分研究了我们的年龄和学习能力的基础上,本书诞生了。
全书从遥远的太空讲起,逐步从银河系过度到太阳系,再由渺茫未知的宇宙世界过度到我们熟知的月亮、星星、太阳和流星等天体。这本书就像为天文博士,带领我们在这辽阔无垠的宇宙中漫游,为我们完美展示出了一个广阔、美丽而又神秘的天空世界!
我对本书的评价是极高的,它完美地诠释了宇宙的神秘,让我揭开了宇宙它那神秘的面纱,让我对那茫茫的苍穹有更多的向往!
在这里我把本书推荐给大家,有空大家要去买回来看哟!
科技书籍读后感 篇4
曾经读过一本很有奥秘的书籍,它叫《宇宙未解之谜》,这本书由五个部分组成:浩瀚宇宙,探索太空,奇诡太空,天外来客和神秘太阳。他们都有自己的特色,让我们十分的收益。
探索太空,其中讲述的太空,有很多丰富的资源。一些小行星,那上面竟然蕴含着很多的资源。其中也说的一些关于宇宙的分布。一些星系之间的距离让我们感到十分的汗颜。比如和我们相近的恒星,它距离我们之间的距离有几光年,这个也就是说,就算我们能够用光速在宇宙中穿梭,到达那个地方也要几年的时间。这个也就是说我们想要在宇宙中探索其他的奥秘的话,我们还需要很高级的科技,这样我们才能尽情的遨游宇宙了。
其中的神秘太阳也很有看头。以前从图片上看到的那些比例,看着那些星球也不必我们地球大多少,可是看这本说才知道。木星、土星这些都要比地球大几百倍!这些令我们非常的自卑。还有那个用水、火、木、土等命名的星球,曾经让我很疑惑。那个水星上面是不是全部的都是水,那个火星是不是又是全部都是火呢?
现在知道了,这些都只是个比喻罢了。金、水、火星是有岩石组成的,而木星和土星却是由气体组成的。这个是难以想象的。气体可以组成星球,那是不是说那个上面可能有氧气呢?那我们可不可以在上面生活呢?这些不过是幻想罢了。
最感兴趣的还是天外来客,那些幻想中的外星人都是很恐怖的,很吓人的。可是那书里面却让我不太害怕了。可是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描述下这些,就此略过罢了。
《宇宙未解之谜》——我的启蒙书,它独特的展示出了那些曾经令我们幻想无穷的许多场景。它有很多的天文知识,曾经我还看过一本《太阳纪历险记》,这个里面也讲述了一些太空的知识了。离太阳越远越冷,那是可以让一块钢铁从一米的高度掉下来就会粉碎的寒冷。但是这本书中说的有点可怜。
可以说,这本书对我有很大的感悟。而我也可以由此有很大的想法,可是尽管都是虚幻的。
看吧!一本知识读物给我们带来了多么大的益处,在这个讲究科学的时代,如果我们不多学习一些有关科学的知识的话,我们肯定会被这个时代所渐渐的遗忘,我们只会一点一点的落后,选择一本好的科普类读物吧,相信它会给你带来意外的收获!
科技书籍读后感 篇5
2022年对我来说是与众不同的一年,因为成为一位"大人"之后,我仿佛每一年都在做着同样的事情,生活得很平静。但是这一年不同,这一年我有了自己的小宝宝,他的到来让我开始思考,我要成为一个怎么样的"大人"。
在后来,我都在努力探索如何成为一个"大人",我做着自己应该做的事,还是得不到内心的实在感,后来我在想,做"大人"应该要先做自己吧,这应该是我要学习的。
也是在这个时候,我遇到了樊局长推荐的这本书——《孩子的宇宙》,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遇见自己的过程,在书中总能看到自己的影子,小时候的自己。
"在每个孩子的内心深处,都存在一个宇宙,它以无限的广度和深度而存在着。""大人们往往被孩子小小的外形所蒙蔽,忘却了这一广阔的宇宙。大人们急于让小小的孩子长大,以至于歪曲了孩子内心广阔的宇宙,甚至把它破坏的无法复原。"
看到书中的这些话,心头一震,尤其是这一句"一想到这种可怕的事往往是在大人自称的‘教育’、‘指导’和‘善意’的名义下进行的,不由得更加令人无法接受",看到这句话我赶紧想我有没有做过这样的事,答案是肯定的,当我的学生带着小秘密来找我分享的时候,我和她站在一起去感受这秘密的美好了吗?当孩子们带着自己不同的小问题来到我身边的时候,我还是沉浸在他们写错的字、做错的题中,甚至有时候还会反问一句"作业完成了没有?",现在想来,孩子们也曾伸出手想要把我从这"毫无生气"的赵老师身边拉开,我却假装看不见他们的手。
一、遇见自己
所以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不断地遇见了自己。当我看这本书的时候,我的老公看到了书名说:"孩子的宇宙?一个连世界都不知道多大的人,竟然在研究宇宙!"很显然,他在开我的玩笑,这个场景我是从我姑姑那里听说的: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和姑姑一起看电视,当时新闻在说全世界怎么怎么样,我扭头问我姑姑:"全世界就是上坡、下坡还有立羊河?"我姑姑说:"对,还有将军墓。"我说的那三个名字是我们村和邻村的村名。当我第一次听到小时候的我问出这样的问题的时候,我有些佩服小时候的自己,能问出思考全世界的问题,而长大后的我还是不知道什么是全世界,却没有再问过思考过。也许在小时候的我的内心中也有这样的宇宙,正如书中所说"孩子们清澈的目光,凝望着这个宇宙,每天都有新的发现。"
在接下来的阅读中,我又不断地遇见了小时候的自己,那个曾想要离家出走的我,那个有着秘密基地的我,那个埋葬小猫的我……而现在成为"大人"的我,却几乎忘了小时候的我是什么样的,忘了小时候的我有着这样的宇宙,而现在我却已经丢失了。
二、秘密
秘密对于孩子的重要性在书中已经论述过,孩子们都有着大大小小的秘密,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他们保守和培育秘密,有的也挣扎在想要分享秘密却又怕破坏了秘密的神秘感中纠结,所以保守秘密和接触秘密都是至关重要。书中提到"有时,秘密就像是侵入身体的异物,不把它排出体外就无法忍受。"这让我想到了《我不敢说,我怕被骂》这一绘本,小女孩莫伊拉有着自己的小秘密:弄坏的裤袜,丢进垃圾桶里的梨,弄脏的妈妈的婚纱……她的小秘密憋了一肚子,难受极了,所以说出来的那一刻无比的轻松。总而言之,秘密很重要,如何处理也很重要。
当然,这本书也勾起了我更多的阅读的兴趣,作者在分享事例的时候,总是能保留着读者的好奇心。现在作为一个"大人",我离孩子们的宇宙越来越远,但我始终会保持着一颗敬畏之心。
科技书籍读后感 篇6
在本周我读了《21世纪少儿小百科》这本书主要介绍了:探索宇宙、水上世界、影视天地、交通与建筑、电子世界等许多知识。
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发明探索这一版块,我从中了解了许多的知识。比如,英国的贝尔在研究聋哑人的“可视语音”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电流在导能和关闭时,螺旋线圈也随着发送电码一产的的滴答声,这一现象激发了他的灵感。于是他全身心的投入到了电话的研究中,经过多次的实验终于发明了电话,给远隔万里的人们也能够像站在对面交谈一样了。
再一个,同学们可知道是谁经过不断的努力制造出了最原始的船——独木舟,揭开了人类制造船只的第一页?这是远古时代人类受到自然现象的启发,对水能够对其中的物体产生浮力有了一定的认识。人们借助水中漂浮的物体抵抗水灾,从此人类开始了征服海洋的新篇章。
从这两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得出,其实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只要我们平时能够善于发现,勤与思考,反复试验,就能取得很大的成就。这样我们就能够使生活更加的精彩!
科技书籍读后感 篇7
长期以来,人类都难以克服傲慢的倾向,自大地想象自己拥有中心地位,认为其余万物都是围绕着我们而旋转。
但是,我们也一次又一次证明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其实是我们围绕着太阳旋转,而太阳围绕着银河系的中心旋转,银河系位于一个充满无数星系的宇宙,而这个宇宙又只是四个多重宇宙层级中小小的一个。我希望这能让我们保持谦卑。然而,尽管我们高估了人类在万物图景中的物理力量,但我们却总是低估我们的精神力量!我们的祖先认为他们永远受限于地面上,永远无法真正理解天上星星的本质。然后,他们意识到自己不用飞入太空就能研究天体——只需放飞人类的心智,而非身体。得益于物理学的进展和突破,我们对实在本质的洞察变得越来越深邃。我们发现自己栖身于一个祖先们做梦都想不到的宏大实在中,这意味着人类未来生活的潜力也一定会超出我们的想象,不可限量。在未来,有了几乎无穷无尽的物理资源,人类的天赋和创造力一定会变革一切。
所以,命运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科技书籍读后感 篇8
翻开这本书,我满脑子都是电影《星际迷航》的场景。我期待能看到一个平行的宇宙,一个外太空的空间描述。让我们跟随加来道雄了解宇宙。
宇宙的诞生至今是个谜,各种猜想充斥着我们的认知世界,当你找不到充足的理由反驳这个猜想,那么他就暂时成立。从望远镜、大型望远镜、空间卫星、激光、引力波探测器、X射线望远镜和高速超级计算机等的产生,正在逐渐改变我们对宇宙的认知。宇宙学家认为目前宇宙正在以跑开的模式膨胀,无限制的膨胀,速度越来越快,随着时间越长宇宙变得越来越冷,有一天宇宙将陷入黑暗和寒冷,所有的智能生命都将死亡。2001年6月30日,NASA将WMAP卫星送上天空,WMAP卫星第一次扫描了天空,让我们改变了过去认为的宇宙年龄是45亿年,实际上从WMAP数据揭示,宇宙的年龄已经137亿年了!同时我们所看到的行星、恒星和星系只占宇宙总物质和总能量的4%。也就是说宇宙对我们来说还很浩渺,我们还远远没有认知到。
M理论和11维空间,弦理论最新的化身就是“M理论”,M代表“膜”。解释一下,自古希腊以来,哲学家就推断,组成大块物质的可能是微小的叫做原子的粒子。今天我们通过原子对撞机和粒子加速器可以将原子核分裂为亚原子粒子,如:中微子、夸克、介子、轻子、强子、胶子、W玻色子等。弦理论和M理论就是构想宇宙是由各种亚原子粒子类似于可以在小提琴琴弦上演奏的音调,或在鼓膜上演奏的鼓点。但“弦”和“膜”不是普通的弦和膜,他们存在于第10维和第11维超空间。
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他也改变了我们的世界观,在宇宙中,控制天体的神秘定律与控制地面物体的定律相同。1915年爱因斯坦完成了他的广义相对论,在这个理论里,引力不是充满宇宙的独立的力,而是空间-时间这块布弯曲的表现效果。你可以想象一个池塘,扔一块石头,产生一系列发源于冲击点的波纹,石头越大,池塘表面的弯曲越大,类似地,恒星越大,围绕恒星的空间-时间的弯曲也越大。有人说这世界上只有三个人懂得爱因斯坦的理论,其中之一就是亚瑟.爱丁顿,另一人是谁呢?会是你吗?至少我不懂。
暗物质,这个名称好时髦,但我有时也想不通,为什么叫暗物质?可以解释为“冷暗的物质”。他们几乎不可见,如褐色的矮星、中子星、黑洞组成。平行宇宙是随着量子波动理论引入到宇宙学而让我们不得不承认存在的。我相信一定有外星人,他们就生活在平行宇宙中。黑洞是看不见的,宇宙中存在大量的黑洞(科学家推测至少有3亿个黑洞),科学家们用间接的方法证明了黑洞的存在。时间旅行,我总觉得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通过黑洞是不可行的,那么通过虫洞穿越是否可行?电影里经常看到,坐上时光机器可以穿越到过去和未来。时间本来就是空间的一维,时光之旅是让你经过穹界,如果是黑洞你将被撕成碎片,似乎虫洞就可以不用担心。
还记得《星际迷航》里面的时空运输机,1993年科学家提出了“量子纠缠”的论点,但当时看是多么不可思议,随着技术进步,现在终于验证了量子心理传输。我还是觉得匪夷所思,看来需要读一读量子力学的书了!
密歇根大学的弗雷德·亚当斯和格雷格·拉夫林将宇宙分为五个阶段:原始时期、群星遍布时期、退化时期、黑洞时期、黑暗时期。俄罗斯物理学家尼古拉·卡尔达舍夫在对外太空可能存在的文明所发出的射电信号进行分类提出了文明分为三类:I、II、III。I类文明应已掌握了行星级别的能量;II类文明应已耗尽了单独一颗行星的能量,并已掌握了整个一颗恒星的能量;III类文明已耗尽一个单一太阳系的能量,并已在其本星系的广大范围内进行殖民。每类文明与比其低一级别的文明之间的差别为100亿倍。我们人类目前的文明还需要100-200年才能达到I类文明,我们近似的认为我们现在是0.7类文明。
为什么夜晚的天空是黑色的?你所看到的天空的星星,实际上可能是几亿年前他的样子,因为他距离我们太遥远了。天空如果按照大爆炸理论应该是一片火海,可为什么看不到一丝火的痕迹呢?科学家解释是因为星云、星际尘埃,遮挡了星星的光芒,所以我们看到的才是黑色的背景。突然发现我从未质疑过天空为什么是黑色的?因为在我心里神秘的东西就该是黑色的。
宇宙对我们渺小的人类来讲,还太深奥,太神秘,太遥远,尽管我们认为我们已经有了一定了解,但也许登高远望,才发现我们不过看到的是冰山一角。
科技书籍读后感 篇9
昨天晚上一口气读完霍金写的《果壳中的宇宙》。虽然似懂非懂,而且中间通常一句话要看四五次,但是还是舍不得搁下书。
看完这本书我觉得要跟之前看过的霍金写的另一本书《宇宙的起源与归宿》联系起来。因为《宇宙的起源与归宿》中提到的万物之理(将所有局部性理论结合成一种“万物之理”,按霍金的话来讲找到的话,将会是理论物理的尽头、人类的终极胜利)就是《果壳中的宇宙》中提到的M理论(也叫弦论)。其中M理论包括0—异型、Ⅰ型、ⅡB、ⅡA、E—异型和11—维超引力。其中设计的的有11—维超引力、P—膜、M—理论、量子力学、广义相对论、10—维膜、超弦、黑洞。而M理论中将这些东西联系起来的中心就是现今研究需要找出的目标。
霍金认为人是生活在10维或者11维的空间里的,但人类之所以未觉察到,可能是因为额外维的尺度小到普朗克尺度(普朗克在高一物理必修2本书出现过的,普朗克长度为10—33厘米,普朗克时间为10—43秒)或者大到无穷大,所以人类未观察到。
而宇宙处于膨胀之中已经被普遍认可,因为根据多普勒效应和从宇宙所接收到的微波辐射已经证实了这一点。
霍金认为,大的额外维蕴涵着我们生活在一个胚世界中,一个在高维时空中的4维‘面’或‘膜’”中。强力、弱力和电磁力将被限制在这个胚中,所以任何与引力不相关的物理问题就会和在4维时空中的一样。引力则会弥散到整个高维空间中去。也就是说,引力随距离的减少可能比以往的估计更快。
这样,行星轨道会是不稳定的:行星要么掉到太阳中去,要么逃离太阳逃逸到太空中去。然而,若额外维在离人类生活其上的胚不远的另一胚处终结的话,这种效应就不会发生。那么,对于超过两个胚相分离的距离,引力就会如上述像电磁力那样,不能自由地发散开去,而被有效地局限在胚上,并且减小的速率刚好适合于行星轨道。
霍金在《宇宙的起源于归宿》中提到,银河系是棒旋星系。恒星绕银河系中心作缓慢的转动,大约2亿多年转动一周。如果套用开普勒定律,外部的恒星的运动速度应当比靠近银心的转得慢,但是观测结果并非如此,整个银河系内恒星的运动速度大致相同。所以,天文学家认为银河系中存在大量暗物质,大部分分布在银河系的外围,从而加快了这部分区域内恒星的运动速度。对星系团内全部星系运动状况的研究也得出相同结论。
霍金认为,在4维“膜”世界中,人类生活在一个胚中,邻近还有另一个“影子”胚。因为光被限制在胚中,不能传播到另一个胚,所以人类不能看到影子世界。但是人类会感觉到影子胚中的物质的引力影响。这种引力在人类所在的胚世界中会显示成一种“暗”源。检测“影子”胚的仅有办法是通过引力的途径。
霍金说,弦、膜和胚“与宇宙中任何其他东西一样,都会有量子起伏。”这些量子起伏就使得胚这样一类客体会自发地创生和消失。这个过程很有一点像沸腾的水中蒸汽泡形成的过程。量子力学中的海森伯不确定性原理导致了胚从泡泡中创生。如果这个4维泡泡继续长大,那么生活在这个泡泡上的人就会感到宇宙正在膨胀。
按照霍金的无边界设想(霍金在《宇宙的起源与归宿》中提到宇宙是有限,无界的,就像地球表面,只不过多了两维,而宇宙边界的唯一条件就是没有边界),胚世界的自发创生有一段虚时间的历史。在这段历史中,宇宙像一个果壳:一个4维球面。只是果壳是空的,在这胚世界图像中的4维果壳是满的:人类生活其中的胚在虚时间中的历史是一个4维球,它是一个5维泡泡的边界,而余下的5维或6维是卷曲的,并且卷得非常小。
依照霍金的理论,胚在虚时间的历史将决定它在实时间的发展。高维泡泡在虚时间中产生一个完全光滑的球形的4维“果壳”的概率是最高的;然而,这又对应于在实时间内以暴胀方式永远膨胀的胚。星系不能在这种胚世界中形成,从而智慧生命也不会出现。然而,高维泡泡在虚时间中产生一个有点不光滑和偏离球形的4维“果壳”的概率虽然稍低一些,但是却能与实时间中的减速暴胀过程(胚在开始时有一个加速膨胀——暴胀的相,随后膨胀又缓慢下来)相对应。在这个减速暴胀过程中,星系可能形成,智慧生命也会出现。有趣的是,这些智慧生命将会创造一种宇宙理论,认识到他们来自于不那么光滑,也不那么圆的4维“膜”。
在读完《果壳中的宇宙》和《宇宙的起源与归宿》之后,有一种感觉。人类置于茫茫的宇宙之中实在是太渺小了,而且对所存在的宇宙也只是停留在理论阶段,完全没有实力实践。而当中一些妄想要挑战自然挑战宇宙的人类不是太狂妄,太可笑了吗?虽然他们可以说是人存理论决定这个宇宙,但是没有确凿的证据是不能使全世界的人类信服的。而神创论更是无从谈起,他们想说他们那个万能的上帝么?可惜,亲爱的上帝不是万能的,他能造出一块自己也搬不起的石头么?
我决定到大学的时候再重温这两本书,那时候肯定理解更加深,更加有感悟的!
科技书籍读后感 篇10
读完《乔治的宇宙》后,我的反应是:“哇,这本书太好看啦!”开始我原以为这本书不好看,但是看了之后我觉得这本书非常有趣。
这本书的主人公叫做乔治,小名叫做乔吉。因为他的猪弗雷迪无意中跑到邻居家,乔治认识了女孩安娜,以及安娜的父亲埃里克,他是名伟大的科学家;他还给乔治介绍了他的电脑cosmos,自此乔治喜欢上了科学,但总有这么一个人想夺走cosmos,他就是乔治的老师,被同学们叫做“格雷帕·可雷帕”的可怕老师,格雷帕是埃里克的“同窗好友”,埃里克总是把它想成好人,所以格雷帕按照他的这一弱点,诱惑埃里克到黑洞里去探索新的星系,幸好,就在埃里克和乔治要被黑洞吸进去时,埃里克叫cosmos打开回去的大门,cosmos经过一番周折后,打开了一道模糊的大门;埃里克看准时机把乔治扔了过去,并叮嘱乔治去找他理论黑洞的新书。后来经过一番挫折乔治、安妮、安妮的妈妈和cosmos一起救出了埃里克,然后火速赶往演讲比赛会场,讲述了星系的诞生。最终,经投票决定乔治获得冠军,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奖品,“一台电脑”;这时乔治的爸爸也同意让乔治玩电脑了,只不过一个星期只能玩一天,而且一天只能玩儿一个小时,如果玩的太多了,乔治爸爸自己做的电力发动机就供给不上电量了。
我很喜欢这本书,同时也讨厌这本是里面的反派角色,其中,我最讨厌“格雷帕·可雷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