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幼儿园小班数学有和没有教案(精选7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幼儿园小班数学有和没有教案 篇1
设计意图:
小班幼儿的思维具体形象,生活经验缺乏,在日常生活中对一些事物的判断有所偏差。如:拿着一只封闭的内有东西的盒子,他会说里面没有东西。因此,我创设情景游戏,让幼儿运用感官看一看、摸一摸、摇一摇等方法去感知、判断“有”和“没有”,初步理解“空集”的概念。为帮助幼儿理解“空集”这一比较特殊的概念,我设计了“帮熊妈妈进货”的情节。在材料的提供上,我力求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并注意在难度上分层次,满足不同能力幼儿的需要。在过程设计上,我让幼儿通过直接的探索、体验来积累经验,并用比较简单的语句,讲述操作的过程,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活动目标:
1、通过探索,初步理解“空集”,尝试用各种方法感知,判断“有”和“没有”,愿意用简单的语言进行讲述。
2、初步培养幼儿探索的兴趣。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重难点:
尝试运用多种方法感知判断“有”和“没有”。
活动准备:
1、透明类:各种大小、不同颜色的饮料各两份。如:雪碧、酸奶、可乐等。
2、不透明类:
⑴盒子类:各种大小、形状的食品、玩具、用品包装盒各两份,一份内有东西,另一份没有两份。
⑵罐头类:听装饮料:椰奶、牛奶等各两份。
⑶布袋类:大小形状的布袋20只,其中10只有东西,内放有棉花、皱纸、豆类等;10只是空袋;信封20张,其中10张内有厚薄不同的贺卡,10张没有。
3、小熊头饰一只。
4、人手一份礼物,内有两个盒子,一个里面有东西,另一个里面没有。
活动过程:
㈠感知“有”和“没有”
⒈创设情景:去熊妈妈家做客,熊妈妈送礼物给小朋友。
⒉让幼儿感知“有”和“没有”。看看它们有什么不一样?(一个里面有星星、雪花片等,另一个里面是空空的。)你怎么知道的?
㈡判断“有”和“没有”
⒈尝试操作
⑴熊妈妈想开一家小超市,可是超市里一样东西也没有,怎么办呢?
⑵介绍操作要求:旁边有吃的,有用的,还有玩具,可是有的里面有东西,有的里面是空的。每人帮熊妈妈进一样东西,空的东西熊妈妈不要的。
⑶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幼儿是用什么方法去判断“有”和“没有”。
⒉交流小结你进的是什么?里面有东西吗?你怎么知道的?
⒊再次操作
⑴鼓励幼儿去试试看,用和刚才不一样的办法再帮熊妈妈进许多货。
⑵指导:能力弱的幼儿用直接的方法感知。能力强的幼儿各种方法判断。询问个别幼儿:里面有东西吗?你是用什么办法知道的?
⑶相互介绍。
⒋和熊妈妈一起开超市。
教学反思:
数学活动对于小朋友来说是个很愉快的课程,因为整节活动中游戏的时间多,而且小朋友动手操作的机会比较多,但是要让孩子们能真正的理解这节教学活动的内容,并做到熟练掌握、灵活运用却不是那么容易。
幼儿园小班数学有和没有教案 篇2
设计意图:
小班幼儿的思维具体形象,生活经验缺乏,在日常生活中对一些事物的判断有所偏差。如:拿着一只封闭的内有东西的盒子,他会说里面没有东西。因此,我创设情景游戏,让幼儿运用感官看一看、摸一摸、摇一摇等方法去感知、判断“有”和“没有”,初步理解“空集”的概念。为帮助幼儿理解“空集”这一比较特殊的概念,我设计了“帮熊妈妈进货”的情节。在材料的提供上,我力求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并注意在难度上分层次,满足不同能力幼儿的需要。在过程设计上,我让幼儿通过直接的探索、体验来积累经验,并用比较简单的语句,讲述操作的过程,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活动目标:
1、通过探索,初步理解“空集”,尝试用各种方法感知,判断“有”和“没有”,愿意用简单的语言进行讲述。
2、初步培养幼儿探索的兴趣。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重难点:
尝试运用多种方法感知判断“有”和“没有”。
活动准备:
1、透明类:各种大小、不同颜色的饮料各两份。如:雪碧、酸奶、可乐等。
2、不透明类:
⑴盒子类:各种大小、形状的食品、玩具、用品包装盒各两份,一份内有东西,另一份没有两份。
⑵罐头类:听装饮料:椰奶、牛奶等各两份。
⑶布袋类:大小形状的布袋20只,其中10只有东西,内放有棉花、皱纸、豆类等;10只是空袋;信封20张,其中10张内有厚薄不同的贺卡,10张没有。
3、小熊头饰一只。
4、人手一份礼物,内有两个盒子,一个里面有东西,另一个里面没有。
活动过程:
㈠感知“有”和“没有”
⒈创设情景:去熊妈妈家做客,熊妈妈送礼物给小朋友。
⒉让幼儿感知“有”和“没有”。看看它们有什么不一样?(一个里面有星星、雪花片等,另一个里面是空空的。)你怎么知道的?
㈡判断“有”和“没有”
⒈尝试操作
⑴熊妈妈想开一家小超市,可是超市里一样东西也没有,怎么办呢?
⑵介绍操作要求:旁边有吃的,有用的,还有玩具,可是有的里面有东西,有的里面是空的。每人帮熊妈妈进一样东西,空的东西熊妈妈不要的。
⑶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幼儿是用什么方法去判断“有”和“没有”。
⒉交流小结你进的是什么?里面有东西吗?你怎么知道的?
⒊再次操作
⑴鼓励幼儿去试试看,用和刚才不一样的办法再帮熊妈妈进许多货。
⑵指导:能力弱的幼儿用直接的方法感知。能力强的幼儿各种方法判断。询问个别幼儿:里面有东西吗?你是用什么办法知道的?
⑶相互介绍。
⒋和熊妈妈一起开超市。
教学反思:
数学活动对于小朋友来说是个很愉快的课程,因为整节活动中游戏的时间多,而且小朋友动手操作的机会比较多,但是要让孩子们能真正的理解这节教学活动的内容,并做到熟练掌握、灵活运用却不是那么容易。
幼儿园小班数学有和没有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空集”,尝试用各种方法感知,判断“有”和“没有”,愿意用简单的语言进行讲述。
2.初步培养幼儿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动画片—我要去超市
2.两个袋子(一个里面有东西,一个里面没有东西。)
3.各种食品包装盒(有的里面有东西,有的是空盒。)
活动过程
一、感知“有”和“没有”
1.出示两个袋子
(一个里面有星星、雪花片等,另一个里面是空空的。)
2. 让幼儿感知“有”和“没有”
教师:看看它们有什么不一样?你怎么知道的?
二、判断“有”和“没有”
1.观看动画片:我要去超市
观看后提问:你们看到超市里有什么?
2.幼儿操作
(1)熊妈妈想开一家小超市,可是超市里一样东西也没有,怎么办呢?
(2)介绍操作要求:
在货架上的东西有吃的,有用的,还有玩具,可是有的里面有东西,有的里面是空的。
每人帮熊妈妈进一样东西,空的东西熊妈妈不要的。
(3)幼儿操作,教师观察.
幼儿是用什么方法去判断“有”和“没有”。
3.交流小结
你选的是什么?里面有东西吗?你怎么知道的?
4.再次操作
(1)鼓励幼儿去试试看,用和刚才不一样的办法再帮熊妈妈选许多货。
(2)指导
能力弱的幼儿用直接的方法感知。
能力强的幼儿各种方法判断。
教师询问个别幼儿:里面有东西吗?你是用什么办法知道的?
(3)相互介绍。
三、和熊妈妈一起开超市。
”(播放音乐《郊游》)原路返回。
幼儿园小班数学有和没有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幼儿园小班数学有和没有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幼儿园小班数学有和没有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空集”,尝试用各种方法感知,判断“有”和“没有”,愿意用简单的语言进行讲述。
2.初步培养幼儿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动画片—我要去超市
2.两个袋子(一个里面有东西,一个里面没有东西。)
3.各种食品包装盒(有的里面有东西,有的是空盒。)
活动过程
一、感知“有”和“没有”
1.出示两个袋子
(一个里面有星星、雪花片等,另一个里面是空空的。)
2.让幼儿感知“有”和“没有”
教师:看看它们有什么不一样?你怎么知道的?
二、判断“有”和“没有”
1.观看动画片:我要去超市
观看后提问:你们看到超市里有什么?
2.幼儿操作
(1)熊妈妈想开一家小超市,可是超市里一样东西也没有,怎么办呢?
(2)介绍操作要求:
在货架上的东西有吃的,有用的`,还有玩具,可是有的里面有东西,有的里面是空的。
每人帮熊妈妈进一样东西,空的东西熊妈妈不要的。
(3)幼儿操作,教师观察.
幼儿是用什么方法去判断“有”和“没有”。
3.交流小结
你选的是什么?里面有东西吗?你怎么知道的?
4.再次操作
(1)鼓励幼儿去试试看,用和刚才不一样的办法再帮熊妈妈选许多货。
(2)指导
能力弱的幼儿用直接的方法感知。
能力强的幼儿各种方法判断。
教师询问个别幼儿:里面有东西吗?你是用什么办法知道的?
(3)相互介绍。
三、和熊妈妈一起开超市。
”(播放音乐《郊游》)原路返回。
幼儿园小班数学有和没有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能区别两个物体之间的上下关系。
2、在操作中能正确使用方位词表达两者之间的上下关系。
3、体验集体游戏的快乐。
4、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5、引导幼儿对数字产生兴趣。
【活动准备】
1、玩具娃娃一个、帽子一顶、袜子一双。
2、水果、蔬菜图片若干、玩具柜的玩具若干。
3、操作册。
【活动过程】
一、常规活动:指五官
幼儿坐在椅子上玩“指五官”,教师加快速度增加其趣味性。
二、师生共同探索。
1、教师出示玩具娃娃,请幼儿说出眼睛和鼻子、鼻子和嘴巴的上下关系。
2、教师给玩具娃娃戴上帽子,穿上袜子。请幼儿说出帽子和袜子的上下关系。
三、游戏“捉迷藏”。
1、教师蒙上眼睛,幼儿分别在床下、桌下躲藏,教师找到谁,谁就说他的上面有什么,下面有什么。再请幼儿互相找,互相说。
2、小动物捉迷藏。
教师摇铃鼓,幼儿将动物卡片藏起来,然后说一说把小动物藏在什么地方了,要求幼儿用方位词表达,比如:枕头下面、被子下面、床的上面、椅子下面、桌子下面等。
四、分组活动。
2、户外活动时,引导幼儿观察树上、树下、天空、大地等自然界景物,再说出其上下关系。
以上是本教案的全部内容,如果您觉得不错请转发分享给更多需要的人哦!
活动反思:
整节活动幼儿的积极性特别高,利用课间教育让幼儿非常感兴趣,也让幼儿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整个活动利用游戏贯穿始终,使孩子在感受小猴子摘桃子这个故事中认识了上下,一环扣一环,完成了活动目标。
幼儿园小班数学有和没有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能区别两个物体之间的上下关系。
2、在操作中能正确使用方位词表达两者之间的上下关系。
3、体验集体游戏的快乐。
4、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5、引导幼儿对数字产生兴趣。
【活动准备】
1、玩具娃娃一个、帽子一顶、袜子一双。
2、水果、蔬菜图片若干、玩具柜的玩具若干。
3、操作册。
【活动过程】
一、常规活动:指五官
幼儿坐在椅子上玩“指五官”,教师加快速度增加其趣味性。
二、师生共同探索。
1、教师出示玩具娃娃,请幼儿说出眼睛和鼻子、鼻子和嘴巴的上下关系。
2、教师给玩具娃娃戴上帽子,穿上袜子。请幼儿说出帽子和袜子的上下关系。
三、游戏“捉迷藏”。
1、教师蒙上眼睛,幼儿分别在床下、桌下躲藏,教师找到谁,谁就说他的上面有什么,下面有什么。再请幼儿互相找,互相说。
2、小动物捉迷藏。
教师摇铃鼓,幼儿将动物卡片藏起来,然后说一说把小动物藏在什么地方了,要求幼儿用方位词表达,比如:枕头下面、被子下面、床的上面、椅子下面、桌子下面等。
四、分组活动。
2、户外活动时,引导幼儿观察树上、树下、天空、大地等自然界景物,再说出其上下关系。
以上是本教案的全部内容,如果您觉得不错请转发分享给更多需要的人哦!
活动反思:
整节活动幼儿的积极性特别高,利用课间教育让幼儿非常感兴趣,也让幼儿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整个活动利用游戏贯穿始终,使孩子在感受小猴子摘桃子这个故事中认识了上下,一环扣一环,完成了活动目标。
幼儿园小班数学有和没有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能区别两个物体之间的上下关系。
2、在操作中能正确使用方位词表达两者之间的上下关系。
3、体验集体游戏的'快乐。
4、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5、引导幼儿对数字产生兴趣。
【活动准备】
1、玩具娃娃一个、帽子一顶、袜子一双。
2、水果、蔬菜图片若干、玩具柜的玩具若干。
3、操作册。
【活动过程】
一、常规活动:指五官
幼儿坐在椅子上玩“指五官”,教师加快速度增加其趣味性。
二、师生共同探索。
1、教师出示玩具娃娃,请幼儿说出眼睛和鼻子、鼻子和嘴巴的上下关系。
2、教师给玩具娃娃戴上帽子,穿上袜子。请幼儿说出帽子和袜子的上下关系。
三、游戏“捉迷藏”。
1、教师蒙上眼睛,幼儿分别在床下、桌下躲藏,教师找到谁,谁就说他的上面有什么,下面有什么。再请幼儿互相找,互相说。
2、小动物捉迷藏。
教师摇铃鼓,幼儿将动物卡片藏起来,然后说一说把小动物藏在什么地方了,要求幼儿用方位词表达,比如:枕头下面、被子下面、床的上面、椅子下面、桌子下面等。
四、分组活动。
2、户外活动时,引导幼儿观察树上、树下、天空、大地等自然界景物,再说出其上下关系。
以上是本教案的全部内容,如果您觉得不错请转发分享给更多需要的人哦!
活动反思:
整节活动幼儿的积极性特别高,利用课间教育让幼儿非常感兴趣,也让幼儿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整个活动利用游戏贯穿始终,使孩子在感受小猴子摘桃子这个故事中认识了上下,一环扣一环,完成了活动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