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走在路上》读后感(精选7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走在路上》读后感 篇1
能在聆听了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杨瑞清校长的《走在行知路上,创造精彩人生》报告后,打开这本凝聚了一位坚守农村教育,耕耘行知沃土二十多年的校长的成长经历和管理经验的书潜心阅读,于我是心魂俱静的享受。作为一位小学语文教师,我的阅读方式早就从随性天然走向了感性认知与理性分析的融合,那就让我从主要内容、思想感情、表达方式三个方面谈谈我读书后的感悟吧!
一、主要内容,感悟行知教育精髓。
读完《走在行之路上》这本书,我掩卷沉思:陶行知现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思想在行知实验班,在行知实验小学、行知实验基地得到传承和发扬。作为读者的我们也对行知教育精髓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1、不留级制,践行“一个都不能少”的誓言。
从我参加工作起,就没有经历过留级制度,在杨校长的书中我清楚的看到了应试教育下留级制度的残酷。对杨校长向留级制挑战的勇气钦佩不已。我想:不留级制的实施正应和了课程改革“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教育要为学生的人人发展去激励去唤醒。
看过电影《一个都不能少》,农村教师为了不让一个孩子失学拼尽了自己的所有,在城市优越条件下的我们,是否为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拼尽了自己的所有呢?杨校长能从一个不爱学习的孩子身上发现他有绘画潜力,继而找准突破口,以艺术带动求知,使这个学生长大后能走进高等学府,实现迂回成才。而我们现在的学科教师对于学习上出现问题的学生,没有考虑他的先天禀赋,没有了解他的.问题原因,没有为问题学生量身打造一套教育方案。
读到行知实验班采用了多元智能理论、成功教育理论、赏识教育理论寻找教育突破口,我想:相信每一个孩子能行,期待每一个孩子成长,帮助每一个孩子进步,我们就能做到一个不少,一个不掉队。
2、花苞心态,发现“一个独立个体”的优势。
结合学校旁边的200亩荷花园,行知小学提出了教育者要人人修炼“花苞心态”。 就像走进花园我们既善待盛开的鲜花,我们也期待未开的花苞。人人修炼一颗“花苞心态,才是真爱,花苞心态,缺点可爱,花苞心态,耐心等待,花苞心态,和谐时代。”读到这些朗朗押韵又富含哲理的短句,我们仿佛看到了“赏识教育”、“成功教育”在行知小学绽放异彩。
我们看到行知小学的孩子在优点卡共享中找到自信,在自主课程(12多)中多元成长,在“走进生命,发现潜能,唤起自信,善待差异,引导自选”的赏识理论中实现了生活教育是叫人“生”,叫人“活”的教育。
这些来自农村小学的教育理论和经验让我们振奋,也让我们汗颜。我们的教师和家长更多的是急功近利的心态,催生了很多早熟的没有潜力,缺乏后劲的孩子,制造了很多厌恶学习,失去自己的孩子。我们呼唤“花苞心态”在我们每一位教师心上生根,我们期待孩子们能在自信自然的环境中快乐成长。
3、联合办学,实现“一个行知基地”的辉煌。
正像杨校长反复总结的那样,农村学校怎么办?那就要学会联合(小学校,大教育)村校联合、城乡联合、国际联合。在广泛的联合中实现自己的超越和发展。五里小学从一所落后的农村小学,发展成行知小学,行知教育基地,杨校长的联合意识功不可没。
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每天面对的不是学校管理,而是教书育人,“联合”这个理念能否发挥作用呢?
我想教学中的“联合”意义更为广阔,我们要关注学科间的融合,关注课内外的结合,关注学优生与学困生的帮扶,关注小组学习的合作……教学中的“联合”无处不在。
杨校长靠强强联合,打造了一个魅力十足的行知教育基地,我们也可以利用学科的特点有效结合,打造属于我们的魅力课堂。
《走在路上》读后感 篇2
今天看了这篇文章,文章中的主人公工作了好几年,本来去北漂,为了买房子,可到现在连个卫生间都买不起,眼睁睁的看着身边的同事和朋友一个个脚印越走越远之后,才意识到自己没有她们努力,世界不曾亏欠每一个努力的人。
有时候我们所谓的努力付出仅仅是比消极积极一点而已,当然你依旧可以选择这样活着,貌似在这个庞大的城市中像故事中的主人公一样忙碌奔波,其实与碌碌无为相比这种状态只是让自己看起来很忙而已。你觉得自己足够努力了,其实你只是看上去很努力,你之所以没有成功,其实只是因为你并未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才能。
你想选择什么样的人生就要付出什么样的努力,这是上天对我们最公平的.地方。
当你为自己竭尽全力时你要想的一切自然会纷至沓来。如果他们还会到来,那么你就要好好反思一下,你真的用尽全力去努力了吗?人生本来就有很多的可能性,虽然上天并没给予大多数人优良富裕的生活条件,但只要努力,你终可以通过扎实的奋斗,一步步获得自己想要的生活。
《走在路上》读后感 篇3
近期我读了朱永新教授的《走在教育的路上》,这本书主要记录了朱老师关于教育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感所悟,从中可以听到的是一个教育理想主义者的“行者心语”。
通过学习我收获颇丰,同时也感受到了朱永新这位教育大师知识的渊博,对教育的挚爱,他对教育理想的追求,令人感动。其中收获最大的是朱教授的一些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
一、爱的教育
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走在教育的路上》里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一次没有尽头的旅行,一路上边走边看,就会很轻松,每天也会有因对新东西的感悟,学习而充实起来。于是,就想继续走下去,甚至投入热情,不在乎它将持续多久,这时候,这种情怀已升华为一种爱,一种对于生活的爱,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
《走在教育的路上》中,把爱比成很多东西,确是这样又不仅仅是这些。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知道“爱”是没有限制的,小到同学之间的友好交谈,老师对学生的鼓励,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萍水相逢的人们的`一个微笑……大到捐献骨髓,献血,帮助希望工程……虽然如同空气般的爱有时会被“污染”,“稀释”,甚至“消失”,所以希望更多的人去感受一下朴实语言中深厚的爱,我想这部好作品将会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更多的人。
《走在教育的路上》在诉说崇高纯真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而教育使爱在升华。虽然,每个人的人生阅历不同,但是你会从《走在教育的路上》中,体会到曾经经历过的那些类似的情感,可我们对此的态度行为可能不同,它让我感动的同时也引发了我对于爱的一些思索。
二、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
朱教授却认为,教育是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他说,教育是为了学生未免太狭隘了,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关注人的发展空间,教育就是为了人,为了一切人的发展,他将此理念作为新教育理念的核心。
创建和谐社会,教育应发挥怎样的功能?教育是要关注学生的生存,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一切,教育同样也要关注我们教师自己的生存,也要关注我们教师的发展,教育还要关注学生家长,实际上,一句话,教育只有关注到社会所有人员的发展,才是真正的教育,只有这样才是和谐社会的教育。
三、只要行动,就有收获
朱教授提倡要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他引用米卢的一句话说:态度决定一切,并将以改版为“只要行动,就有收获。”
他说你去做,你就行;你去做,你就能成功。是啊,在人生的旅途中面对太多的理想,一路走过,我们总是实现的少,憧憬的多,人之惰性阻碍着自己的超越。我们不要太多的口号,我们需要的是行动,记住朱教授的话,只要行动,就有收获。
教育是开放性的、创造性的,更是理性的、深刻的,需要我们不断领悟、发现在新的时代和教育背景下的新的教育之道,从而把个人的教育行为建立在个人的理性的探询而不是盲从之上,使个人的教育行为成为个人理性之教育精神的实践。
《走在路上》读后感 篇4
通过书籍的阅读,现结合我校小班化课堂教学的情况,就这次学习谈一下自己的点滴感受。
一、要转变教学观念,促进师生素质的共同提高。
说起合作学习,刚开始我总是认为一年级的孩子还太小,自己还管不了自己么都不懂,根本不会合作。但是,看了本书后,我的这种想法转变了。
(1)小班化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对教室、教学资源、活动空间获得了比以往更多,更直接、更快速的接触、碰撞、交流、的机会。
(2)每个学生所占有的教学空间大大增加。
(3)学生与教师、与同学以及自我交流、思考、质疑、解难等时间成倍增长。
(4)学生发言、动脑、动手、五官以及全身的活动频率加快。这一切,就为每个学生的个体发展带来较之于大班教学的更大变量。所以我觉得该老师的小班化语文课可以叫做“全生总动员”,因为它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大胆置疑,不再担心那些胆小、不善表达的学生影响教学进度,而不敢请他们发言,让语文课成为每个学生演出的舞台。这堂课除了师生互动,还有生生互动,使每个学生有更多的机会 处于活动的中心地位,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互相启发,互相帮助,最大限度调动学习积极性,在愉悦的氛围中获取知识。小组学习给了每个学生更多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善于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小班化教学不是单纯人数的减少,而是课堂结构、教学策略、师生交往,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将发生很大的变化。我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小班学生的个性差异等方面,进行了反思,深深还应是能力的培训者,是道德的引导者,是思想的启迪者,是心灵的开拓者,是情感、意志、信念的塑造者。
二、要加强师生交往,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
由于班级人数少,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发言的'机会大大增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以显著提高。教师在设计教学结构时,要优先考虑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处于活动的中心,让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小班化的优势得以分发挥。要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大班的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往往被主讲所代替,教师“导”的作用不能充分体现。而在小班化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做到讲授知识,而且更要能走到学生当中,倾听学生的发言,捕捉信息、解答质疑、进行方法指导,较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小班化教学还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时把重点放在备学生上,要了解并指导每个学生的学习,使得分层教学具有更大的可行性。加快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活动频率,使得互动教学有机地经常地在教学中运用。小班化的教学模式,要在师生的合作互动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 的主体作用,这是新课改的要求,是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向。它能从整体上促进师生的素质提高。从学生方面来说,这小班化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个体的关注,更符合每个学生的实际,切合每个学生的心灵,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使我们的教学有了更加精致的可能。同时,小班化教学还有利于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进度的安排,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学生的提问会更多更广泛,有的可能是教师备课中没有思考过的,有的或许是课本上也没有的。所以,教师除了学习专业知识,还要增加学习与专业知识相关的其他知识,使自己的知识储备不断得到充实更新,这样才能顺应小班化教学的发展。
总之我认为,小班化教育在班级学生数额减少后,必将会引起师生之间各种关系时空的重组。课堂教学将不仅成为传授知识的学习场所,更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彼此沟通、彼此交流的场所。这些都为语文教学创新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任何成功都不是一帆风顺,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在学习先进单位的基础上,立足实际,扎实工作严格落实“百分百”教学策落,尊重每一个,理解每一个,宽容每一个,等待每一个,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每一个生命都会绽放各自精彩。
《走在路上》读后感 篇5
走,谁都会,但对于一个70多岁的老奶奶来说,走的快却非常不容易。《走在路上》的小远是一个学校田径队员,而他的奶奶有70多岁了,他和奶奶一起看电影,但奶奶走的太慢了。
他想让奶奶一个人走,但他又放心不下,可他又怕看电影迟到。他想起以前自己小时候的事,那时他的`父母都在农场,他经常爬在奶奶的肩膀上,去马路上玩,为了生活,奶奶还经常去拉车,小远就站在窗前看着,有一次,他来到一棵梧桐树前等奶奶,给她擦汗,奶奶叫他回到窗前,还给他买了个棒冰……小远的同学追上来了,叫他快点,否则看电影要迟到了,他感到应该去搀扶着奶奶一起走。从这里,我看到爱是生活中不能缺少的东西,它是一个动作,一句话,一种眼神,让你有一种无穷的力量。我们平时总是把父母、爷爷奶奶的关爱当成应该的,必需的,也习以为常了,如果“服务”有一点不到位的地方,就抱怨,说父母不关心自己了。
我也常常听说“做父母关爱子女,是不指望有所回报”,但是我觉得子女是否应该有一个感恩的心。
《走在路上》读后感 篇6
老师告诉我们,上了小学高年级,一定要读一读《鲁滨逊漂流记》。我一直不以为然。而今年暑假,我却用了一个多星期的时间,把这本书仔细地看完了。我似乎经历了一场旅行,旅行中最美丽的景色就是这本书的主人公:鲁滨逊。
故事是这样的:鲁滨逊非常渴望航海,他的几次航海,都遭到了船难。有一次,他漂泊到了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在这里,用他的智慧、巧手以及惊人的毅力,生活了二十八年。在小岛上,他遇到了星期五,和他结成了伙伴。最后,一个机遇,让他得到了获救的机会……
我是一口气把这本书看完的。书中的描写,令我震撼!在一个孤岛,鲁滨逊用最原始的材料——木头、石头,开辟了一片属于他的天地。合上书,书中的一切还在我脑海里回味。起初,我对鲁滨逊的看法是——固执。可是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翻过一页又一页的书,对鲁滨逊的看法也改变了。这时的鲁滨逊,在我的印象中是一个坚定、勇敢的人。
作者笛福,用他手中的妙笔,用他巧妙的构思,为我们展现了一部精彩绝伦的有声电影。我一直以为,《鲁滨逊漂流记》是一本适合男孩子看的书,漂流嘛!应该不太适合女孩子看。尤其是像我这样,对航海一点儿兴趣都没有的女孩子。可是读完这本书,我却认为,所有的孩子都应该看看这本书!
“总起来说,事实证明,我当前的不幸处境,是世界上很少有的。可是,即使在这样的`处境中,也有一些消极的东西或积极的东西值得感谢。”这是鲁滨逊流落孤岛时,在经历了诸多“幸运”与“不幸”之后,所总结出来的。只身漂流到荒岛,寂寞伤感,这是不幸的;然而,鲁滨逊却大难不死,这是幸运的。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鲁滨逊没有气馁,而是积极向上地面对,用微笑面对——这是很难得的。比起现在,很多学生因为想不开而跳楼自尽。为什么要用如此极端的方法呢?活着就还有希望,活着就还有灿烂的明天呀!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我们都应该勇敢地面对,知难而进。
或许,我们没有鲁滨逊那样奇特的、刺激的历险记;或许,我们也没办法做到像鲁滨逊那样在荒岛生活28年。但是,作者笛福已经告诉我们,无论遇到什么,都要坚强、乐观、善良、勇敢。无论何时何地,我们的生活,都不应该是悲惨的,我们应该让希望与快乐与我们相伴。暑假,我伴随着鲁滨逊做了一次奇异的游历。一路上,虽然没有独特的风景,我却已经用心感受到了这一路风景的美好。
跟随着鲁滨逊,我发现我长大了;在品读《鲁滨逊漂流记》时,我正走在成长的路上。
《走在路上》读后感 篇7
你是班级里的优秀生吗?你还在为自己取得的一些优异成绩而沾沾自喜吧!你的爸爸妈妈是不是想为了你的将来准备将你转学至大城市上学?你想过在陌生的城市里求学的艰难困苦吗?你有想过小升初的激烈竞争吗?我今年已经读五年级了,明年的这个时候即将面临这个渡江大战。刚好在这个时候我看到了《今年,我们小升初》这本书,真是夏日里的及时雨呀!
《今年,我们小升初》是00后小女生陈盈颖创作的长篇校园励志小说。本书取材于小作者的`亲身经历,作者在当年“小升初”过程中,参加了上海十所顶尖级重点初中的面试,小说真实再现了学校、家长与孩子所做的准备、各类初中名校的真实面试场景,无疑为家长与孩子提供了一本生动的“小升初全攻略”。00后新锐作家,倾情演绎校园故事,再现繁华都市“小升初”的升学压力。
小说中,感情细腻自强不息的主人公涟漪,桀骜不驯成绩优异的江超,谦逊懂事的优等生文帆,高傲嫉妒好强的苏琪,刻苦用功的富二代辛恬,讨人欢心的超常儿童迪凯,以及品德和学习两手抓的优秀教师张老师都被作者刻画的栩栩如生。
小说全面表现了在当前社会“小升初”残酷竞争的压力下,学校的教育方式、家长们的教育心态、学生们的学习生活所发生的巨大变化,这一切,一个转学到上海的孩子,体验无疑更加真实与深切。
当我读完这本书首先深切感受到:“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经历风雨,哪来美丽的彩虹?我现在已经是五年级的学生了,现半年就进入六年级,很快就面临择校和升学考试。从现在开始,我要严格要求自己:上课认真听讲,每天认真完成作业,多看课外书,有不懂的问题不耻下问,一定要让自己的学习有如一台用不松懈的闹钟毫无差错的运转。其次,只要你勤奋学习,美好的未来不是梦。只要我们向着一个目标不停的前进,终点就会离我们越来越近。让我感受最深的还是主人公那坚强不屈的性格和坚持不懈的毅力,去也要向她一样客服重重困难,坚持不懈、永不退缩地向着既定目标前进,相信通过我自身的努力,一定可以升学到一个更好的初中学习。
总之,这本书非常值得一看,尤其是面临小升初的孩子以及他们的爸爸妈妈们。古人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美好的明天,要从小升初开始。让我们像她一样,考进一所好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