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精选7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篇1
很多东西是没有看懂的,这本书是需要不断的翻阅吧。不过有两点是稍微理解了一些,一是生命的存在是要负责任的,作为子女的责任,作为丈夫或妻子的责任,为人父母的责任等等你在这个社会中扮演的角色所要担当的和在各个角色所享受的乐趣,都应该是你活着的意义。但是,如果是一个智障人士或精神异常(天生或后天的),他们的责任又是什么呢,如果没有责任,难道他们生活就没有意义了吗,还是说讨论的仅限于可以正常思维的人呢?
二是经历苦难可以让你更好的理解生命的意义,比如作者从集中营九死一生悟出生命的意义,就像跑步(当然这不能叫做苦难)当你呼吸急促、口干舌燥、双腿发酸时,脑袋里其实想的只有怎么坚持下去,怎样提高1秒的速度,怎样多100米,不断的坚持突破,你会发现大汗淋漓后的舒畅,突然发现原来跑步如此的快乐,慢慢的你的身体和精神状态越来越好,喔,这就是跑步的意义,大概可能弗兰克尔就是这样的意思吧。人的生命对于各类痛苦和不适是完完全全Hold得住的,只是越来越舒适的条件让更多的人忘记了苦难的模样,生命的意义也就只停留在的欲望的满足。So,活着的意意义究竟是什么呢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篇2
当我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时,就感觉是这是一本话题沉重的书,我就猜想作者肯定经历过生与死的折磨,肯定有着非同寻常的经历,否则写不出这么沉重的书,伴随着书的序言,我对全书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
书中描述的一战期间集中营内黑暗恐怖的生活和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强烈震撼了我的内心。弗兰克尔是犹太人,是著名的心理学家,1942年,他被纳粹关押到曾被称作“死亡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他的父母,哥哥、妻子,不是死于牢狱,就是被送进了毒气室,而他自己也在漫长的囚狱生涯中,遭受了我们难以想象的身心折磨,重获自由后,仅用了9天就完成了这本书,真的震撼到了我。书中描写的场景光是今天想想,内心就久久不能平静。
集中营内的非人生活,将囚犯从活生生的人,变为一个个号码,除了自身赤裸的躯壳以外,丧失了所有一切。在这种极端扭曲的现实中,集中营曾有退行到禽兽一样的行为,但依旧有人走过一个个屋子安慰别人、把自己最后一块面包给别人,闪耀人性的光辉。书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有一样东西你是不能从人的手中夺去的,那就是最宝责的自由,人们一直拥有在任何环境中选择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自由"。作者在一无所有的状况下,发现人拥有选择人生态度的自由,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剥夺的,他自己本来可以安全地逃亡美国,但为了照顾父母他选择留了下来,在集中营里,他怀着强烈的求生欲望,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活着与妻子重逢,并完成自己的心理学著作,他从这强烈愿望中汲取力量,支撑他活了下来,当一个人领悟到生命的意义和目的,就有意想不到的无穷无尽力量,能够毫不畏俱地经历任何艰辛困苦。弗兰克尔不但超越了这炼狱般的痛苦,更将自己的经验与学术结合,开创了意义疗法,也留下了人性史上最富光彩的见证。弗兰克尔一生对生命充满了极大的热情,67岁取得了飞行员驾驶执照,一直到80岁还登上了阿尔卑斯山。
弗兰克尔以其亲身经历告诉我们:生命在任何条件下都有意义,即便是在最为恶劣的情形下。如果蘑难不可避免,那就把磨难作为自己独特的任务,充分意识到自己的责任,认识到自己对所爱的人或者未竞事业的责任,生命的充实和丰满,需要我们为了一个有意义的目标而快乐地努力与奋斗。
再想到我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所谓的困难和失败,跟作者相比,真的的是不值得一提。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在生活态度上来个根本的转变。我们不应该再问生活的意义是什么,而应该像那些每时每刻都被生活质问的人那样思考自身。就像尼采说的“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努力找寻和体验生命的意义,过有意义的人生,才能不枉在世上走一回。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篇3
近日,单位开展了“我喜爱的好书”专题读书活动,前段时间正好捧读了弗兰克尔的著作《活出生命的意义》,心弦为之一颤。作者维克多·埃米尔·弗兰克尔(1905—1997)是奥地利临床心理学家,犹太人。书中记述了二战时作者在恐怖与窒息的集中营中的惨烈经历,在面对频临的肉体与精神的毁灭,作者的"意义探索"一次次挽救了他的生命,并且使生命力顽强延伸。他被纳粹先后关押到奥斯维辛等4个集中营,他的父母、哥哥、妻子,都在集中营里不幸死亡,而他自己也遭受了难以想象的身心折磨及垂死挣扎。重获自由后,他只用了9天时间完成了这本书,更将自己的生命体验与学术结合,开创了意义疗法。
在书中,弗兰克尔首先描述了自己在集中营内的可怕非人待遇,在生死的挣扎与极端体验中,他仍然发现即便在这种极端扭曲的现实中,在一无所有的状况下,在集中营集体退化到禽兽一样的行为时,也依旧有戳破至暗黑夜的一丝亮光,这就是人性的闪耀。比如有人走过一个屋子安慰别人、把自己最后一块面包给别人,然后凄然赴死。在集中营里,他正是靠着一丝人性的心灵之光,发掘了痛苦的意义,点燃了他强烈的求生欲望,更期盼有朝一日能够活着与妻子重逢并完成自己的心理学著作,然后他从这强烈愿望中汲取力量,并奇迹般的活了下来。他领悟到,“有一样东西你是不能从人的手中夺去的,那就是最宝贵的选择,人们一直拥有在任何环境中选择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自由”。生命在任何条件下都有意义,即便是在最为恶劣的情形下。如果磨难不可避免,那就把磨难作为自己独特的任务,充分意识到自己的责任,认识到自己对所爱的人或者未竟事业的责任,就永远不会抛弃自己的生命,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无穷无尽力量,能够毫不畏惧地经受任何艰辛困苦。
我们生命的充实和丰满,需要我们为了一个有意义的目标而努力与奋斗。弗兰克尔认为,发现意义的途径有三条:创造、工作;体验某个事件和人物来发现生命的意义;受苦。当痛苦被发现有意义时,我们便不再逃避痛苦,可以通过认识人生的悲剧性和处理困境,促使自我深思,最终发现人生的意义,达到自我超越。
作为普通人,不断地重复平凡,懈怠与挫折感也时而出现。弗兰克尔启发我们:现实可以被分为身体、心理和灵性,而后者可以远离甚至对抗身体和心理的层面。克服工作生活中的大小困难,平凡之外的改变与创造,体验朋友的意义,都会使工作困境与痛苦体验变淡褪色,我们需要的是发现自己的灵性。
另外,弗兰克尔67岁取得了飞行员驾驶执照,80岁还攀登了阿尔卑斯山,享年92岁。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篇4
将近一个月的时间读完了《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作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维多克·弗兰克尔,以他在集中营的亲身经历,讲述了苦难与死亡对于生命的意义,提出了心理学上的“着眼于未来”的意义疗法。
“生命在任何条件下都有意义”“不要只想着成功,你越想成功,就越容易失败。成功就像幸福一样,可遇而不可求。它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产物,是一个人无意识地投身于某一伟大事业时育产生的衍生品,或者是为他人奉献时的副产品。”
面对困境,你可以抱怨可以消极,决定权在你手中,决定的不同,也决定了你最终的结果与中不同,就像作者最后不但活着逃出了魔掌,变不利为有利。“有一样东西你是不能从人的手中夺取的,那就是最宝贵的自由,人们一直拥有在任何环境中选择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自由”。“自由是人的生命消极的一面,而其积极的一面就是责任。实际上。如果人不能负责任地生活,那自由会堕落为放任。“精神健康有赖于一定程度的紧张——即已完成的和有待完成的任务之间的紧张,或者是当下状态与理想状态之间的差距。”“人实际需要的不是没有紧张的状态,而是为追求某个自由选择的、有价值的目标而付出的努力和奋斗。它需要的不是不问代价地消除紧张,二是某个有待他去完成的潜在意义的召唤。
尼采说“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突然失去勇气,会导致死亡”。环境对人有影响,但最终都是自主决策的结果。找到生命意义的三个途径:一是创造或从事某种工作;二是经历某种事情或面对某个人,就是不仅能从工作中也能从爱中找到意义;最重要的是:即使出于绝境的无助受害人,面对无法改变的厄运,仍仍能自我超越,并且以此改变自己,把个人悲剧转化为胜利。痛苦如果是能够避免的,那么消除它的原因才是有意义的事,因为遭受不必要地痛苦与其说是英雄行为,不如说是自虐。这就是说,要发现生命的意义,痛苦不是不可或缺的。
“把人定义为可以习惯任何事物的种群”,比如,失业不等于没用,没用不等于生活没有意义。冷漠、迟钝、对任何事物都不关心,囚徒的状况,失去了感受快乐的能力,只能慢慢培养。”“存在之虚主要表现的是厌倦,这比焦虑带来的问题要来的多,适度的焦虑可以让人更加努力的去改变这种焦虑感,而厌倦就不同了,表现出来的是消极的情绪。”
珍惜并享受生活提供给你的各种际遇吧。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篇5
有些人会觉得,小孩子什么都不懂,谈何生命的意义。是的,他们确实不懂,也不太能理解,但他们一样拥有生命的意义。他们的出生,是新生命的诞生,是人类的延续,是父母爱情的结晶。这就是他生命的意义,虽然他不懂,但这个意义是存在的。他们一天天成长,学会走路,学会说话,会哭会闹会笑,成为独一无二的个体,这也是他们生命意义的存在。
作为学生的孩子们,他们只有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生命才是有意义的吗?在目前我们大多数家长都有这样的想法,觉得孩子不好好学习,就是在浪费时间,浪费生命,更何谈生命的意义?
我认为其实不然,孩子的天性是爱玩,玩耍也是生命意义的一部分。在玩耍的时候,孩子很开心快乐,且收获了幸福,这难道没有意义?当然有。因为作为家长的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幸福快乐。
个人也认为大多数从小过得幸福的孩子,都心地善良,对人生更积极乐观。可是,以我自己为例。每次看到孩子疯天疯地地玩,就气不打一处来。立马质问孩子:“作业做了吗?书看了吗?某某任务完成了吗?“
用自己家长的身份去打断和阻止孩子快乐地玩耍,完全不给他们自己选择的权利。现在想来感觉自己是在剥夺孩子生命意义的一部分。所以我决定以后要多给孩子自由选择的权利,要求他们学习或做任何事之前,用平和的语气先问问他们是否愿意做这件事。
如果他们选择玩耍,而我也开心的放手,他们接下来会收获很愉快的一段时间,这是他们幸福童年的组成部分。如果他们选择学习,学到的知识,会一点一滴积累,化作他们将来成就自己的基石。我们需要做的是学会认识孩子做任何事的意义,让他们整个生命的意义少一些缺失,多一些圆满。
当然,这样的看法,并不是要放任孩子任性妄为。比如他们想打砸玩具就打,想放火烧山就烧,且这些行为是他们知道后果并自主选择去做的。
那么这些行为是必须被禁止的,这是法律和道德所不允许,且超出意义范围的行为。
作为家长就需要好好拿捏,怎样才不会养大一个巨婴?说到这里,有人肯定会觉得,我所说的这些被道德法规所禁止的事情,被人们所不齿的事情,还是会有很多人去做,且已经有很多人去做了。
如果每个人都能这么积极正向地看待事物,那世界上怎么还会有这些人做这些事呢?对此我想说的是,就如弗兰克尔书中写到,“世上有(且只有)两类人——高尚的和龌龊的。”
我们需要尊重这个事实。不能因为有龌龊的人,我们就去做龌龊的人,我们还可以也更应该选择做高尚的人。这就是作者为什么要写《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这也是我为什么要阅读,思考,并输出自己的看法,写下这些文字。
最后想说的是,请选择做一个高尚的人,请给你的孩子合理的自由选择权,成就他们孩童期生命的意义。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篇6
我也是抱着读一读的态度来阅读《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的。
这本书是一个被关入纳粹集中营的犹太人,心理学专家写的书籍。书中从两个部分告诉我们如何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也是香港中文大学50本必读书籍,当然在各个知名书籍排行榜上,《活出生命的意义》都榜上有名。
我从书中了解到自己活着的意义了吗?当然没有,作者是通过自身的集中营亲身体验,去述说关于活出生命的意义这个事情,开创了意义疗法,去帮助成千上万的人从痛苦中解救出来。
关于这个意义疗法,我觉得本质上是给迷茫的人找到心灵的寄托和安慰,真正赋予生命的意义。毕竟每个人对生命的意义都是不一样的。
我曾经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阅读了《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其中第二个习惯以终为始,对我影响最为深远。
我自己就在不断的幻想自己80岁躺在棺材里的样子,那无尽的黑暗让我感到恐惧,不敢去设想。也为不知道应该怎么样书写墓志铭而感到恐惧。
由于阅读《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让我对高效能有了全新的理解,对于人生也有了不一样的看法,也知道了精英们是如何成为精英的。但是由于理解不深,反而有点走火入魔了。就有点像金庸的武侠小说里面强行修习六脉神剑走火入魔的鸠摩智,经脉逆转,违背了史蒂芬科维的初衷了。
《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让我有了很多全新的启发,我明白了一些道理和新的逻辑。人生每个阶段的使命和意义是步一样的!就像作者本人经历了集中营,但是没有描写集中营的至暗时刻,而是站在上帝的视角,审视自己经历的这一切和人们心理上的变化。
也让我知道了人们刚从一个巨大的心理压力上解放出来的时候,是有特别大的反弹作用力的,会做出暴饮暴食,大喜大悲,甚至犯罪来表达自己内心的。
里面讲了一个例子,就是他和朋友在乡间小路上行走,后来看到一片绿幽幽的稻田,朋友就硬拉着他,踩着稻田行走。
还一边走一边告诉他,我们在集中营里经受到了那么大的苦难,踩死几根稻田又怎么样呢?
还有人刚被从集中营里解救出来以后,说道:如果出去了手上不沾点血,那就自己砍断自己的胳膊。因为人从非常巨大的压力中出来时候,压力消失了,但是为了抵抗巨大压力的心理抗压性被反弹,就像压在皮球上的重物消失了,皮球就会高高弹起一样。很多人因此要走上自我救赎的道路。
有的人自我救赎成功,会直面自己的内心,成为更强大更优秀的人,有的人无法完成自我救赎,就通过伤害别人,犯罪,来发泄自己的情绪。
所以作者从一开始在集中营当中,给自己设立的目标,要完成自己才能写的书稿,那时候,出狱完成书稿,成了他生命的意义。而出狱以后不到6天就完成了书稿,但是他看到许许多多的人在自我救赎上没有成功,这才使他依然留在了那个城市,继续为了那些痛苦的人们去进行自我救赎而工作。这时候,作者生命的意义变成了帮助人们解除心灵上的痛苦,完成自我救赎。
这个经历和故事给了我极深的震撼,我一直以为一辈子只能做一件事,所以我每天都很痛苦,去寻找一生只做的那一件事,苦苦寻觅,不过等待我的就是没有,因为根本就不符合科学逻辑。
人生命的意义在每个时期每个阶段都是不一样的。第二个部分作者带我们分析了怎么样才能活出生命的意义。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篇7
最近我阅读了《活出生命的意义》,给我的感触是很深刻的!光看题目,很容易以为这本书是一本心灵鸡汤。这本书并不厚,讲述了作者在纳粹集中营中的生活。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儿医师。一个20世纪的奇迹。精神分析第三维也纳学派的创始人,以意义疗法为核心。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使命。弗兰克儿医师从奥斯威辛集中营人间炼狱归来。写下了这本书,成为畅销书。
弗兰克儿医师以平淡的语气描述他在纳粹集中营的生活。描述死亡与毒气。描述人在极限环境下的苦难,以及从苦难里如何借着意义地寻找,将自己超拔岀来,去重新爱人。
爱是直达另一个人内心深处的唯一途径,只有在深爱另一个人时,你才能完全了解另一个人的本质。弗兰克儿医师能够撑过这几年的地狱生活。除了他超强的意志力。是爱让他活了下来。
本书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选为最具影响力的十本著作之一,金球有20多种译本,是一部畅销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