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纱的读后感心得

笔构网

2025-08-22读后感

请欣赏面纱的读后感心得(精选9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面纱的读后感心得 篇1

在读面纱之前,我先读完了《在中国屏风上》,觉得后者像是前者的素材库,在对中国的描写中有很多熟悉的地方。

如果说《月亮与六便士》讲的是现实与理想的话,那《面纱》应该就是在说家庭与婚姻。我觉得我们都是通过与外界的联系,和他人的纽带中慢慢认清自己,所以所谓认清自己其实是相对而言。

原生家庭造就了凯蒂的性格,所以当帕尔特坦诚自己爱她并嘲讽她时,她坦诚自己就是个二流货色那一段我可以感受到她的无奈和委屈,她也不喜欢被那样养育,但是父母是无法选择的。

而婚姻,理论上应当自己可以选择的后半段人生。但是当她可以选择的时候,她却不具有选择能力,也就是缺乏对婚姻和对对象的认知,非常随性的就结了婚。之后的出轨等等,不过是咎由自取,她总觉得自己应该被原谅被关怀,也是一种自以为是。

帕尔特死前说,不过是死了一条狗。得不到自己所爱之人的回应,自然就什么都不是了。于凯蒂而言,不爱就是不爱,不会因为你品德高尚,思想深刻而改变。所以即使帕尔特死,她对他死前的忏悔与请求原谅,是那么轻飘飘如同爱恋一只狗。但这也不能怪凯蒂,你可以谴责她不守妇道,但是你无法命令她去爱她不爱的人,给出她给不了的反应。我觉得就算她是个二流货色,也是个真实不作伪的二流货色,相比虚伪的唐生而言。

凯尔特死了,她得到解脱。凯蒂母亲死了,她父亲得到了解脱。婚姻,我没体验过所以说不出什么感觉,只觉得它意味着不自由和压抑。但是世间夫妻千万种,只是毛姆的小说中呈现出的只有嘲讽和不看好,大概,还是有,婚姻美满的,例子,的吧……

面纱的读后感心得 篇2

翻开这本书之前,本以为爱情和女性意识觉醒是这本书的主题,但女主角凯蒂却是一个肤浅浮华的人,书中的爱情是那种不受理性控制的恼人的热情、膨胀的欲望、不可名状的冲动,引领人走向背叛、耻辱、疯狂和毁灭。只是,这一次它毁灭的不是陷入婚外恋中不能自拔的凯蒂,而是被仇恨占据身心的瓦特尔。费恩。瓦尔特几乎是一个“完美”的人,他聪明,但不随意卖弄自己的聪明,却总是在迎合他打心底里轻视却又深爱的妻子。湄潭府是他为自己和凯蒂设的监狱,一个可怕的流放地,流放他不忠的妻子,和愤怒的心。高尚的工作救不了他,死亡的威胁解脱不了他,与世隔绝的环境安慰不了他。他临死前最后说的是,“死的却是狗。”他承认最初带她到那个霍乱的中国内地霍乱区,只是为了报复。凯蒂曾经问瓦尔特,“你为什么鄙视自己?”他回答,“因为我爱你。”爱她甚至令瓦尔特羞耻。如果说凯蒂爱上唐生这样肤浅浮华的男人是因为她本来是个浅薄虚荣的女人,那么瓦特尔,如此深沉、内敛、机智的瓦特尔,又是为什么爱上了这个浅薄虚荣的女人,且最终被自己的爱给吞噬了?

在毛姆的笔下,爱情是种骇人的东西。在书中,凯蒂最终也没有因瓦尔特的伟大与崇高爱上他,“人往往可以被高尚感动,但始终不能因为高尚而爱上。我们看清对方的丑陋、可恨、残忍——但始终放不下。”

凯蒂最终获得了自由,因为她在湄潭府这个与世隔绝的死亡之地唤回了深埋的纯真,摒却了心中的浮华,并且,看清了自己的肤浅和无足轻重,明白了对唐生的爱有多么愚蠢,她获得了毛姆的主角所通常具备的那种洞穿事实的敏锐、冷静自省的智慧和心无挂碍的自由。原来这本书展现的是一个女人如何从所谓的爱情中走出来,慢慢揭开人生的面纱,看尽苍凉,接近真相,寻找解脱和安宁的故事。它让我们看到,关于一个女人,如何从肤浅、虚荣、耽于情爱,最后认清自己,从一场特殊经历里蜕变,思考自身生命与存在的真正意义。

面纱的读后感心得 篇3

看完了这本书,迫不及待的把电影看完,电影让人失望,放在荧幕上的故事是变了质的,书中人物的感情,表情心理,作者想表达的东西放到屏幕上全都变了味道。

沃尔特(还有的书翻译成是瓦尔特,沃特)死的那一幕,他最后说的话“死的那个是狗”。讽刺了自己和凯蒂,他到死终究是没有解脱。

他爱凯蒂,在得知凯蒂背叛了他时他只想报复她。去霍乱之地,大家以为这是他善良的表现,但是却想折磨着凯蒂,但是凯蒂却从灵魂中解放出来,之前物质的追求是那么的肤浅,它渐渐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方向,看清了人性,看清了以往自己的愚蠢,在这个靠近死亡的地方找到了生活真正的幸福,真正的自由。她也知道了如何去“爱”,重要的是爱而不是被爱。

而沃尔特依旧冷静,沉默,高深莫测。他是把自己封闭起来的,依旧带着他的面具。没有人能够走进他的内心,尖酸的嘲讽是他保护自己的方式。他是善良的,但他无法原谅她做的事,也无法原谅自己,使自己陷入这个噩梦中无法自拔,最终也走向毁灭。

多少人戴着一层面纱,展现在世人面前的和内心的有多少是背道而驰。

毛姆的书总是让人思考到灵魂深处,人性的层面,会有种如梦初醒的感觉。我们真正苦苦追求的东西到头来可能只是虚无缥缈的无价值的东西。最后回到家的凯蒂对父亲说“我想要个女孩,抚养她长大,不让她犯我犯过的那些错误。回想以前做小姑娘时的我,我就会恨自己,又没别的机会。我要培养女儿,给她自己,让她靠自己的力量独立于世。我把她带到这个世界上,爱她,抚养她,不只是为了让某个男人因为很想跟她睡觉而供她吃住,养她一辈子”读《人性的枷锁》,《月亮与六便士》都无一不涉及到人真正的追求,剖析人类的内心。毛姆对书中女人的描写大多也是怀着鄙视的,大多的女人都是因为某些企图而和男人在一起,但是却无法找到自己的幸福。真正的幸福女人是独立的,能够把握自己的命运的,而不是依靠于男人。

读书也是读自己,从中找到自己人格的缺陷。

面纱的读后感心得 篇4

别掀开,被那些活着的人称之为生活的华丽面纱。

一开始想给这篇文章取个名字叫做“揭开面纱”,但是看完毛姆的《面纱》,很遗憾,我觉得我并没有揭开生活面纱的能力。书中的每一个人貌似都有一层面纱,或者说人性本就是多样化、多面性的。“横看成岭侧成峰”,你所身处的位置导致你只能看到人性的某一面或者某几面。

书中基蒂的情人:助理布政司汤森,渣男无疑。表面风流倜傥、高大英俊充满魅力,实则自私又虚荣,老于世故。对基蒂不是爱是欲望,对发妻多萝西不是爱是合适与需要,他最爱的可能只有他自己吧。

基蒂的丈夫沃尔特初看是可怜可悲的。他对基蒂的爱可能是一种疯狂的偏执吧,明明填不上基蒂心中的缺口,还是疯狂地越陷越深。可能就像他自己说的:“我知道你愚蠢、轻佻、头脑空虚,然而我爱你。我知道你的企图、你的理想,你势利、庸俗,然而我爱你。我知道你是个二流货色,然而我爱你。”

他谨小慎微、煞费苦心地用自己的方式去爱基蒂,然而“你是我患得患失的梦,我是你可有可无的人”,这份卑微的爱在基蒂眼中甚至是令人厌恶和可笑的。沃尔特不善表达,也少了些虚伪做作,看文中基蒂视角下对沃尔特爱意的描述,我想应该是个能在眼里看到爱的人,他深沉的爱也值得更好的人。

沃尔特刻板“面纱”下有卑微的爱、扭曲的心,也有人性的光辉。湄潭府的日子是新的篇章。带基蒂前往湄潭府疫区的初衷可能是惩罚这个背叛他的女人,可能是在当时内心痛苦无法得到救赎的情况下选择去救赎他人,也可能是在寻求一种涅槃重生吧。

据说有种爱是“心里为你下着雨,手里却为你撑着伞”,不管沃尔特此行的出发点如何,他心里应该还是渴求一番生死考验后他和基蒂的关系能有所不同吧?在湄潭府他成为了“英雄”,却始终不能拥有基蒂心中的一席之地。最终他绝望了、幻灭了,选择把这种心痛与惩罚加在自己身上,“死的却是狗”,你伤害了我,我却囚禁了自己。

面纱的读后感心得 篇5

一个女人——基蒂,她生性活泼,漂亮。她的母亲希望她能嫁入豪门过上优裕的生活,她的目标不是为女儿安排一桩好婚姻,而是一桩闪耀的婚姻。虽然有很多人向她求婚,但她到了25岁还没有找到一个既有钱又有地位的男人,她的母亲开始嫌弃她成了剩女,希望她赶紧嫁出去。

为了在她年轻的妹妹结婚之前嫁出去,也为了防止自己变成一位老姑娘,她答应了一个沉默寡言的医生——沃尔特的求婚,然后跟着她的丈夫来到了中国香港。

在这里,她遇到了迷人的已婚中年男查理·汤森,发生了婚外情,并且深深地爱上了查理。当沃尔特发现后,他羞恨交加,让基蒂选择跟他去一个瘟疫肆虐的地方——湄潭府,或者让查理和他的妻子离婚娶她。她高兴地跑去找查理,让她和妻子离婚,这时她才认识到查理是一个虚伪、自私的人,他根本不会为了情爱而放弃自己的前途,更不会和妻子离婚娶她。她没法回到英国她父母的家,因为“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她母亲根本不会接受她。不能回到父母家,情夫也抛弃了她,她无处可去,只能跟着丈夫沃尔特去霍乱之地——湄潭府,至少沃尔特还管她的衣食住行。

在湄潭府,每天都有人死去,甚至来不及举行葬礼就匆匆被埋了。面对死亡,基蒂开始思考人生和未来。人一旦对未来有了期望,她开始追寻自我的价值,追寻活着的意义。

在瓦丁顿的帮助和修道院的修女们的感染下,她开始意识到女人除了依靠男人生活,除了结婚生子,还能为他人、为社会、为人类做更多、更美好的事情。她开始去修道院做义工,照顾那些孤儿,教她们缝纫,她努力将自己变成一个有用的人。

基蒂向沃尔特忏悔了自己的不忠,并恳请他的原谅。虽然沃尔特并没有原谅她,但她们的关系开始有了好转。基蒂怀孕了,但是她不知道这个孩子是不是沃尔特的,没多久,沃尔特就染上了霍乱去世了。瓦丁顿告诉她,他不确定沃尔顿是不慎受了感染还是在拿自己做实验。

基蒂回到了香港,这里已经没有什么可以留恋的了,她只能回英国她的父母家。然而,她的母亲没能等到她回家就患病过世了,她的妹妹有了二胎,家里只剩下她的父亲了。她的父亲即将去巴哈马担任首席法官,与父亲深谈后,她决定跟随父亲一起去国外生活。

她希望自己肚子里的孩子是女孩,她不想让她犯自己犯过的错,她想让她成为一个自由、独立的人。她想让她变得勇敢、直率,成为一个不依靠别人的人,因为她能够掌控自己。她想让她像个自由的人那样对待生活,比她活的更好。

至此,基蒂完成了自我的觉醒与成长:不依靠别人,不追求虚幻的人生,不追求虚荣,勇敢自立的生活,自己掌控自己的生活。她重新定义了自己的道路。旧的身体孕育出新的生命,带来新的希望。

面纱的读后感心得 篇6

电影就是这么的美丽,包括黄秋生、刘烨和吕燕。大家一定要去看一看。

来说说小说,典型的毛姆刀锋小说,总是不留情面的残酷与现实。

这不是爱情小说,是自私无脑女主的人生蜕变。

故事大致就是爸爸也没啥钱,妈妈也很无脑只想把她嫁出去,又不能比妹妹嫁的差的女主角,随便的嫁给了一个孤僻怪异的细菌学家,去了香港,爱上了大龄风趣幽默驻港大使,被丈夫发现后,一行前往霍乱内地小城,丈夫死在霍乱中,她回到香港,遇到老情人,受到所有人尊敬和怜悯,后又回到英国,寻求父亲庇护,最后自由成长安宁的故事。

整篇小说中印象最深的有两段话,一段是女主丈夫的尖锐告白,“我知道你愚蠢、轻佻、头脑空虚,然而我爱你。我知道你的企图、你的理想,你势力、庸俗,然后我爱你。我知道你是个二流货色,然而我爱你。”

还有一段就是女主成长蜕变:有了自由,她也就有了无畏的面对未来的勇气。如今她明白了,假如她沿着眼前这条越来越清晰的小路前行,或许所有她做过的错事蠢事,所有她经受的磨难,并不全是毫无意义的,那将是一条通往安宁的路。

面纱不能说是一部爱情小说,因为女主本身的爱情是失败的,她喜欢的有妇之夫是自私的,丑陋的,而她至始至终都没有爱上给自己带来荣耀的丈夫。

作为现实批判小说,毛姆冷酷,毫无留情的指出了所有人人性后的黑暗,包括丈夫,他来到霍乱小镇是有阴谋的,他临死前说,死的却是狗,足以证明,爱情啊,他会变质啊

面纱的读后感心得 篇7

“我不会。我有希望,也有勇气。”

过去已经完结,逝者已然安息。这样是不是太过无情?她满心希望自己已经学会同情和博爱,即使不知道什么样的未来在等待着她,也感到内心有一股力量,无论将要发生什么,她都能带着轻松愉悦的心情去接受。接着,突然之间,全然说不清是何因由,那段旅行的回忆从她无意识的脑海深处浮现出来:她跟着可怜的沃尔特,两人一道前往那座饱受瘟疫摧残、让他丢了性命的城市——一天早上,天还没亮他们便坐上轿子出发。破晓之时,与其说她看到,不如说是凭直觉预见了那样一幅令人惊叹的美妙景致,一时缓和了她心里的痛苦,让尘世间的所有磨难都显得无关重要。

太阳升起来,驱散了一片雾霭,她看见他们循着的那条小径蜿蜒向前,直到目力不及之处,穿插于稻田之间,横跨过一条小河,越过高低起伏的大地——也许她的过失,她做下的蠢事,还有她所遭受的不幸,并非一概徒劳无益,只要现在她能够遵循眼前这条让她依稀可辨的路。那不是亲切古怪的老沃丁顿所说的无所通达的道路,而是修道院那些可爱的修女谦卑地遵循的路——那是一条通往内心安宁的路。

面纱的读后感心得 篇8

《面纱》,听书名就很毛姆。

书读到最后,有种喜剧却不流俗的欣慰。在这儿不想探讨面纱下的人性,况且也觉得“只可意会”。有人读小说会毕恭毕敬,斟酌人物形象,探索故事背后的人性思考;有的则只为读书,走进一个未知的故事,品尝读书的乐趣,或许会有不一样的思索,或许看到一段历史,或许仅仅是一览而过心底留下一段故事……我则是后者。

这本书描写很细腻,又没有其他很多小说冗长的故事背景,故事情节精彩紧凑,读来淋漓尽致。故事情节给人很真实的感觉。

似乎有不少人不喜欢女主人公凯蒂,认为其爱慕虚荣。其实这又只能怪凯蒂呢?有个爱慕虚荣的母亲,并一门心思想让女儿嫁个有钱人家,从小被灌输这样的思想。而不由得嫁给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人,难免会心有不甘。抛开道德舆论不说,一切合乎情理。而凯蒂看清查理真实面目后即使查理夫妇笑脸相迎,仍然毅然决然离开查理,并一口否认孩子是查理的(虽然孩子很有可能是查理的),这些足以说明凯蒂逐渐发现自我,渐渐清醒。并且,当瓦尔特质问凯蒂孩子是否是他的时,凯蒂明知可以因此获得瓦尔特的关爱,却直言不讳告诉他自己并不确定。错的不是凯蒂,而是凯蒂的命运。最后凯蒂,与父亲的对话也足以说明凯蒂并不自私自利。

男主人公瓦尔特,一个内向不善言谈的君子。个人很喜欢这个人物形象,虽然在开篇查理的伪君子形象下光辉全无,但越往后读越发现瓦尔特是个真正的君子。

其他人物不再一一列举。除此之外,书中有很多妙语,意味深远,又或许,作者无意,读者有心?

就这样吧,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是这样说的吗?

面纱的读后感心得 篇9

第一次听到这本书,是有一次跟宿舍老大聊天,老大说,他最近翻译的一本书出版了,叫做面纱。我当时不是很在意,因为在宿舍的时候,老大就经常拿着英文文稿,在慢慢的翻译;除此之外,他最大的乐趣就是足球了。老大能在6人宿舍狭小的空间里,连续颠球500个,对于不会颠球的我来说,简直奉他为偶像。

第一次读毛姆的小说,是年初坐火车时读的《月亮和六便士》,读完之后很喜欢,也非常感谢推荐我读这本书的人;当然还推荐了《刀锋》(我还没买),但是手里却有《面纱》——09年1月1号,那天有一个晚会,据说晚会上要准备一些礼物,对于我这样不擅长也不喜欢交际却喜欢看书的人来说,只能买书当做礼物了。那天在第三极逛了逛,随便买了两本书,而后就看到这本《面纱》了,倒不是别的吸引了我,只因为不小心看到翻译者居然是老大,想到在宿舍时,他在琢磨是不是应该把hold翻译成“把持”、那个句子翻译出来后有“把持不住”的字样时,我们就取笑“把持不住”这个短语……那样的日子真的很快乐。

买《面纱》这本书的时候,我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去读它,甚至担心像蔡康永《丢书》(《有一天啊宝宝》)里说的那样:“‘得到的时候,好珍惜喔……’翻着某些书,心里还是忍不住会这样想,然后,默默地把它放到标志着‘不要’的箱子里”,还好这样的担心终于纯属多余——自从在《月亮和六便士》里见识了毛姆的尖酸刻薄却睿智犀利的笔调后,就一直想再读读他的小说。

《面纱》没有让我失望。从开篇的激情,到瓦尔特的出招,以及凯蒂在瓦尔特的引导下最终发现查尔斯的自私且愚蠢的嘴脸,正如作者在序言里说的,这是一部偏重情节的小说。直到新生活——可怕的、赴瘟疫区拯救灾难的新生活开始,瓦尔特从开篇的“懦弱”形象慢慢变得“伟大”(略微带着一点儿自己惩罚自己的倾向),同时凯蒂以自己的行动拯救她自己以及希望拯救瓦尔特,并从创造性的工作中获得乐趣,获得新生,到最后瓦尔特在得知凯蒂怀孕且孩子的父亲有极大的可能不是他的时候,他还是那样的爱她,希望她离开瘟疫区,回到安全区去时,随着情节的发展,瓦尔特的形象也慢慢完整起来,最终在他感染了瘟疫于临死前掉了一句书袋(“死的却是狗”——戈德-史密斯《挽歌》,一个好心人在城里养了一只狗。起初人和狗相处融洽,但是有一天二者结下冤仇,狗发了疯病将人咬伤。大家都预料被咬的人将死去,但是人活了下来,最终死去的却是狗。瓦尔特带凯蒂到瘟疫地区,起初是想害死出过轨的凯蒂,但最终凯蒂活了下来,瓦尔特死了),结束了整个人物的塑造。

瓦尔特是古怪的,他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鄙视世俗的东西,却又不得不因为爱凯蒂而跟世俗生活打交道。当他发现他爱上的人并没有达到自己最初的期望时,他原谅不了自己,最终自杀式地拼命工作,试图拯救整个瘟疫地区。从纯粹的工作上来讲,瓦尔特是伟大的。

而主角凯蒂,在认清查尔斯的自私嘴脸后,虽然认为自己的丈夫瓦尔特是更聪明的人,但是由于瓦尔特孤僻古怪的性格,她始终无法去爱他。读后感()直到瓦尔特死掉,她似乎仍然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里,而她已然在修道院、在瘟疫地区,事实上已经享有了丈夫建立的威望。但是这个蠢女人,在瓦尔特死后,她竟然又被自私愚蠢但帅气的查尔斯勾引到了床上。

自恋且自私的查尔斯得意极了。凯蒂却最终醒悟,自己不过是个玩物——屈从于低级的欲望,缺乏必要的自我克制,致使自己蒙羞,致使自己厌恶自己。直到最后她回到了父亲身边,决定爱自己的父亲,与他相依为命,满怀希望与勇气开始新生活时,她才最终领悟了生命的意义,尤其是,她对腹中小孩的期望,更是说明了,她对生命有了自己的认识,而不是世俗地如她那势利的母亲一般,对下一代怀有自私的期望。

整篇小说,充斥着毛姆一贯的尖锐讽刺,但那些机敏的对答、犀利睿智的谈话、跳出当前事件看事情的幽默感,却是令人赏心悦目的,这一点也正是我喜欢的,也是推荐我读毛姆作品的那位朋友的一贯风格;我喜欢这样的风格。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