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月球之谜》教学设计优秀(精选5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月球之谜》教学设计优秀 篇1
设计意图:《月球之谜》以优美的文字渲染了月亮给人们留下的美好印象,通过描述月球表面,列举不解之谜,巧妙运用疑问句和感叹句,强化了月球的神秘。文章感性与理性相结合,是一篇十分独特的说明文。本次设计,力求打破以往说明文教学重内容轻言语的“科普式”语文课堂,强调从语言文字入手,引导孩子在与文本、文化和客观世界的对话中,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实现说明文教学“以语言带动内容”的“语文式”课堂。
学习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掌握“夜幕、降临、悬挂、曾经、奥秘、努力、登上、任何、一旦、估计、年龄、神秘、探索”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月球的神秘和魅力,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奥秘的兴趣。
3、积累一些与月亮有关的诗词。从课文的学习及资料交流中,学习运用对比发出感叹和根据事实提出疑问的写法。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了解月面景象,文中写了月球的哪些不解之谜。
教学难点:利用资料交流、古诗句积累和想象等手段,引导学生真正感受月亮的神秘和魅力,同时引导学习运用对比发出感叹和根据事实提出疑问的写法。
课前准备:1、相关课件。2、学生收集月球的有关资料及描写月亮的古诗词。
一、谈话,导入课题
1、出示皓月当空图,问:会用不同的名称称呼她吗?(月亮、月球、婵娟、瑶镜……)
2、仰望这皎洁的明月,读着这些美好的称呼,会让我们想起哪些美丽的传说呢?(嫦娥奔月、吴刚伐桂……)
3、出示句子:夜幕降临,一轮明月悬挂在高高的夜空,那皎洁的月光曾引起人们多少美好的遐想!(朗读句子,强调“幕”、“临”的书写,理解词语“遐想”)
4、不但同学们爱遐想,古代诗人遥望这皎洁的月亮,也引发了美好的遐想。谁来说说跟月亮有关的诗词?(让学生畅所欲言后,诵读课后诗句。)
5、明月让人引发的遐想实在是太多了,让我们再好好地读一读这句话(出示:夜幕降临,一轮明月悬挂在高高的夜空,那皎洁的月光曾引起人们多少美好的遐想!)
6、它到底藏着多少秘密啊?经过人类不断探索,直到1969年7月20日,两名美国宇航员首次登上月球,(随机出示:宇航员首次登月的图片)发现了更多的月球之谜。今天就让我们和宇航员一起来探索——月球之谜。(板书课题)
设计说明:谈话引入,交流有关月亮的美称、传说、诗句,丰富的言语积淀,既为后面的学习作了铺垫,又“润物细无声”地让学生吸收了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智慧,感受月亮的神秘和魅力。
二、初读,理清脉络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次。
(2)边读边划出课文提到了月球的哪些“谜”?
2、检查交流:
(1)认读词语:曾经奥秘努力登上任何一旦年龄神秘探索估计
强调:“努力”两字生母是“n”和“l”。“任”读“rèn”,不要读成“lèn”。“探索”读准前鼻韵母和平舌音。
(2)交流所划课文中提到了月球的哪些谜?
3、从大家刚才所找的月球之谜中,我们知道月球之谜有些已经解开,叫——(板书:已解之谜),有些人类暂时还不能解开,叫——(板书:未解之谜)。
设计说明:人类对于自身以外的知识的感知都浸润在语言中。给孩子充分的时间与文本的对话,整体感知课文,在正确、流利的读书的同时,理清文脉,获得初步的理解和体验,感受月球“谜”象丛生。
三、品悟,感受“奇异”
1、我们先来研究已解的月球之谜。赶快找出来读一读,看看月球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用笔划出来。
2、品读句子。
1)、这里的天空黑沉沉的,表面却洒满灿烂的阳光。
(1)结合宇航员首次登月的图片,抓住词语“黑沉沉”、“洒满”、“灿烂”,体会奇异景象。
(2)引导理解“却”字,指导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2)、月球上满是尘土、岩石和环行山,没有水,没有任何生命。月球是一片荒漠。
(1)和人类的美好遐想一样吗?抓住重点词语,感受月球的荒漠。
(2)查看“环形山”的资料和宇航员从月球上拍回的照片。
(3)这景象和你们想象中的一样吗啊?练说:我原想月球,而实际上。月球上的景象真是太了!(说话训练,学习运用对比发出感叹。)
3、月面景象给人们的感受是(板书:十分奇异)。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人们仅能靠幻想,所以有了许多神话故事,(嫦娥奔月……)1969年7月20日两名美国宇航员首次登上月球,到前年我国的神州xx升空,40年来,人类探索月球的行动从未止步。可以说:(出示)古往今来,为了探索月球的奥秘,人类付出了巨大的努力。(齐读,指导书写:奥)
设计说明:紧扣关键词语,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感受月面景象之奇异。在“天空”与“表面”、“实际”与“想象”的对比中,既反扣上文“美好遐想”,激活学生原来积累的相关表象,又学习运用对比发出感叹,促使消极语言内化为积极语言。
四、探“谜”,引发疑问
1、已解之谜,使我们深深感受月球景象的奇异。让我们再走近未解之谜,自读4——7自然段。
2、讨论交流:
1)课文中哪个词语最能说明你读完未解之谜后的感受?(板书:令人费解)“费解”就是(难以理解……),所以才称作是“月求之谜”呀。
2)说说你对哪个“谜”最感兴趣。
预设:
(1)把细菌撒在从月球带回来的尘土上,细菌一下子都死了,难道这些尘土有杀菌的本领吗?(抓住“一下子都死了”、“难道”,感受设问句表达出的惊奇。)
(2)把玉米种在月球的尘土里,和在地球土壤里生长没有明显不同。可是,水藻一旦放进月球尘土,水藻就长得特别鲜嫩青绿。(指导书写:藻。抓住“一旦……就……”,感受出乎意料。)
(3)一项研究结果说,月球上曾经有过火山活动。从月球采回的一块岩石,估计它的年龄有46亿年,而在地球上只能找到40亿年前的石块。难道月球比地球的'年龄还大?或者是月球的火山活动比地球还早?这又是一个谜。
(指导书写:“龄”。通过“估计”,明白这些难解之谜现在还没有答案,科学家目前暂还无法确定。)
3、月球上还有未解之谜吗?从课文的哪里看出还有?(省略号)
4、阅读资料:月球十大未解之谜。
5、就你最感兴趣的一个不解之谜,仿照课文表达心中的疑问,练写:,难道月球?真是令人啊!
设计说明:关于月球的问题有很多是目前人类无法解开的谜团,但我们要的不是结果,而是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及对文本感悟理解的过程。在学生学习了文中所举“未解之谜”之后,引入课外资料,读写结合,引导学生学习根据事实提出疑问的写法,学以致用,实现语文学习最终目标。
五、延伸,鼓励探索
1、月球之谜还有很多很多,月球留给我们的是无穷的疑问,人类将(板书:继续探索)。齐读最后一段:对神秘的月球,人类还将继续探索下去。
2、课文学完了,我们的学习还可以继续下去。课外,我们还可以把目光投向浩瀚的宇宙,探索更多的星球之谜。
设计说明:言有尽而意无穷,鼓励学生把目光投向浩瀚的宇宙,探索更多的星球之谜,激发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奥秘的兴趣。
《月球之谜》教学设计优秀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月球之谜》教学设计优秀,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月球之谜》教学设计优秀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月球之谜》教学设计优秀,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月球之谜》教学设计优秀 篇2
《月球之谜》教学设计优秀合集(7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月球之谜》教学设计优秀,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月球之谜》教学设计优秀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月球基本情况,以及课文提到的月球相关的未解之谜。
3、通过自主学习查找资料,认识月球,了解月球,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播放介绍有关月亮的科普短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月亮上到底是怎样一个世界呢?它还有哪些秘密呢?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自由轻声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或词语做个记号,可以向你的学习伙伴请教,也可以向字典求助。
2、出示带生字的词语,学生在小组内认读。
3、鼓励质疑,引导学生联系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整体感知,展示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分小组读课文,看谁读得正确、流利,找出你最想读的段落读给小组里的.同学听,让你的学习伙伴也对它感兴趣。
3、小组合作,展示朗读。
4、讨论: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四、小组合作,探究感悟
1、小组选择感兴趣的月球之谜进行探究性学习:
⑴我们最感兴趣的月球之谜是:
⑵我们要找到相关的段落读一读;
⑶让我们合作划出重点词句;
⑷你所选择的月球之谜是否已解开?
2、各小组汇报学习成果并相机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并鼓励学生积累。
3、在小组汇报学习成果时,请学生找到相应的段落,教师指导朗读。
五、拓展延伸,鼓励质疑
1、课文中提到了许多有关月球的知识,还有令你费解的吗?
(鼓励学生质疑)
2、你所提的问题人类是否已经解开?
如有学生知道可当堂解决,如不了解,鼓励学生课余查阅资料。
3、假如30年后你登上了月球,你准备去做什么?
六、作业布置
根据自己了解和收集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办一份手抄报。
《月球之谜》教学设计优秀 篇4
教材:
《月球之谜》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一篇非常有趣的介绍月球知识的课文。作者从皓月当空的美好景象着笔,说到人类第一次登月后看到的月球表面景象,接着列举一些与月球有关的不解之谜,最后以“对神秘的月球,人类还将继续探索下去”结束。
设计意图:
遵循“激趣——质疑——探疑”的思路,重点放在激趣和探疑这两部份。重在拓宽学生的想象空间,激起学生表达的欲望,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手段去收集、查找、选择、组合信息,在学生学习过程的'深入探究、自读自悟,以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月面的基本情况,以及课文提到的和月球有关的未解之谜。
2、培养学生就掌握的材料提出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探究性学习,大体知道月球是个什么样的世界,知道文中写了哪些月球的不解之谜。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月球的神秘与魅力。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搜集并整理的有关月球奥秘的资料以及描写月亮的古诗词等。
教学时间:30分钟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谈话:今天能来给我们三(2)班的同学上课,老师感到非常荣欣,为了增进我们之间的友谊,老师有一样礼物要送给大家,请看大屏幕。(出示描写月亮的诗句)请同学们一起朗读。
导入语:每当夜幕降临,一轮明月悬挂在高高的夜空,那皎洁的月光曾引起人们多少美好的遐想!今天我们来学习《月球之谜》。(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引入:请同学们自由的轻声朗读课文(课件出示问题)
1、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在什么时候?登上月球后看到了怎样的景色。
学生汇报:
2、过渡:是啊,当我们的宇航员坐上宇宙飞船登上月球,都被这十分奇异的景色吸引住了。所以他有了更多的疑问。
三、学习月球的不解之谜,鼓励质疑,引导想象
1、(课件出示学习要求)让你的同桌来读课文第3—6自然段,看看宇航员又发现了哪些不解之谜?并用笔画出来。
四、学生汇报交流:
2、学生体会文中第七自然段省略号的作用。
资料交流:同学们,月球真是个神秘的星球,为了揭开月球上的奥秘,就让我们来开一次“科学发布会”,请同学们赶快拿出你搜集到的有关月球的资料。(交流完后,提问:假如三十年后你登上了月球,你准备做些什么?
五、课后作业
1、课文后也列举了一些诗句,请同学们再搜集一些描写月亮的诗句。
2、请把你学到有关月球的知识讲给爸爸妈妈听。
《月球之谜》教学设计优秀
作为一名老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月球之谜》教学设计优秀,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月球之谜》教学设计优秀 篇5
设计意图:《月球之谜》以优美的文字渲染了月亮给人们留下的美好印象,通过描述月球表面,列举不解之谜,巧妙运用疑问句和感叹句,强化了月球的神秘。文章感性与理性相结合,是一篇十分独特的说明文。本次设计,力求打破以往说明文教学重内容轻言语的“科普式”语文课堂,强调从语言文字入手,引导孩子在与文本、文化和客观世界的对话中,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实现说明文教学“以语言带动内容”的“语文式”课堂。
学习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掌握“夜幕、降临、悬挂、曾经、奥秘、努力、登上、任何、一旦、估计、年龄、神秘、探索”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月球的神秘和魅力,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奥秘的兴趣。
3、积累一些与月亮有关的诗词。从课文的学习及资料交流中,学习运用对比发出感叹和根据事实提出疑问的写法。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了解月面景象,文中写了月球的哪些不解之谜。
教学难点:利用资料交流、古诗句积累和想象等手段,引导学生真正感受月亮的神秘和魅力,同时引导学习运用对比发出感叹和根据事实提出疑问的写法。
课前准备:1、相关课件。2、学生收集月球的有关资料及描写月亮的古诗词。
一、谈话,导入课题
1、出示皓月当空图,问:会用不同的名称称呼她吗?(月亮、月球、婵娟、瑶镜……)
2、仰望这皎洁的明月,读着这些美好的称呼,会让我们想起哪些美丽的传说呢?(嫦娥奔月、吴刚伐桂……)
3、出示句子:夜幕降临,一轮明月悬挂在高高的夜空,那皎洁的月光曾引起人们多少美好的遐想!(朗读句子,强调“幕”、“临”的书写,理解词语“遐想”)
4、不但同学们爱遐想,古代诗人遥望这皎洁的月亮,也引发了美好的遐想。谁来说说跟月亮有关的诗词?(让学生畅所欲言后,诵读课后诗句。)
5、明月让人引发的遐想实在是太多了,让我们再好好地读一读这句话(出示:夜幕降临,一轮明月悬挂在高高的夜空,那皎洁的月光曾引起人们多少美好的遐想!)
6、它到底藏着多少秘密啊?经过人类不断探索,直到1969年7月20日,两名美国宇航员首次登上月球,(随机出示:宇航员首次登月的图片)发现了更多的月球之谜。今天就让我们和宇航员一起来探索——月球之谜。(板书课题)
设计说明:谈话引入,交流有关月亮的美称、传说、诗句,丰富的言语积淀,既为后面的学习作了铺垫,又“润物细无声”地让学生吸收了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智慧,感受月亮的神秘和魅力。
二、初读,理清脉络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次。
(2)边读边划出课文提到了月球的哪些“谜”?
2、检查交流:
(1)认读词语:曾经奥秘努力登上任何一旦年龄神秘探索估计
强调:“努力”两字生母是“n”和“l”。“任”读“rèn”,不要读成“lèn”。“探索”读准前鼻韵母和平舌音。
(2)交流所划课文中提到了月球的哪些谜?
3、从大家刚才所找的月球之谜中,我们知道月球之谜有些已经解开,叫——(板书:已解之谜),有些人类暂时还不能解开,叫——(板书:未解之谜)。
设计说明:人类对于自身以外的知识的感知都浸润在语言中。给孩子充分的时间与文本的对话,整体感知课文,在正确、流利的读书的同时,理清文脉,获得初步的理解和体验,感受月球“谜”象丛生。
三、品悟,感受“奇异”
1、我们先来研究已解的月球之谜。赶快找出来读一读,看看月球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用笔划出来。
2、品读句子。
1)、这里的天空黑沉沉的,表面却洒满灿烂的阳光。
(1)结合宇航员首次登月的图片,抓住词语“黑沉沉”、“洒满”、“灿烂”,体会奇异景象。
(2)引导理解“却”字,指导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2)、月球上满是尘土、岩石和环行山,没有水,没有任何生命。月球是一片荒漠。
(1)和人类的美好遐想一样吗?抓住重点词语,感受月球的荒漠。
(2)查看“环形山”的资料和宇航员从月球上拍回的照片。
(3)这景象和你们想象中的一样吗啊?练说:我原想月球,而实际上。月球上的景象真是太了!(说话训练,学习运用对比发出感叹。)
3、月面景象给人们的感受是(板书:十分奇异)。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人们仅能靠幻想,所以有了许多神话故事,(嫦娥奔月……)1969年7月20日两名美国宇航员首次登上月球,到前年我国的神州xx升空,40年来,人类探索月球的行动从未止步。可以说:(出示)古往今来,为了探索月球的奥秘,人类付出了巨大的努力。(齐读,指导书写:奥)
设计说明:紧扣关键词语,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感受月面景象之奇异。在“天空”与“表面”、“实际”与“想象”的对比中,既反扣上文“美好遐想”,激活学生原来积累的相关表象,又学习运用对比发出感叹,促使消极语言内化为积极语言。
四、探“谜”,引发疑问
1、已解之谜,使我们深深感受月球景象的奇异。让我们再走近未解之谜,自读4——7自然段。
2、讨论交流:
1)课文中哪个词语最能说明你读完未解之谜后的感受?(板书:令人费解)“费解”就是(难以理解……),所以才称作是“月求之谜”呀。
2)说说你对哪个“谜”最感兴趣。
预设:
(1)把细菌撒在从月球带回来的`尘土上,细菌一下子都死了,难道这些尘土有杀菌的本领吗?(抓住“一下子都死了”、“难道”,感受设问句表达出的惊奇。)
(2)把玉米种在月球的尘土里,和在地球土壤里生长没有明显不同。可是,水藻一旦放进月球尘土,水藻就长得特别鲜嫩青绿。(指导书写:藻。抓住“一旦……就……”,感受出乎意料。)
(3)一项研究结果说,月球上曾经有过火山活动。从月球采回的一块岩石,估计它的年龄有46亿年,而在地球上只能找到40亿年前的石块。难道月球比地球的年龄还大?或者是月球的火山活动比地球还早?这又是一个谜。
(指导书写:“龄”。通过“估计”,明白这些难解之谜现在还没有答案,科学家目前暂还无法确定。)
3、月球上还有未解之谜吗?从课文的哪里看出还有?(省略号)
4、阅读资料:月球十大未解之谜。
5、就你最感兴趣的一个不解之谜,仿照课文表达心中的疑问,练写:,难道月球?真是令人啊!
设计说明:关于月球的问题有很多是目前人类无法解开的谜团,但我们要的不是结果,而是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及对文本感悟理解的过程。在学生学习了文中所举“未解之谜”之后,引入课外资料,读写结合,引导学生学习根据事实提出疑问的写法,学以致用,实现语文学习最终目标。
五、延伸,鼓励探索
1、月球之谜还有很多很多,月球留给我们的是无穷的疑问,人类将(板书:继续探索)。齐读最后一段:对神秘的月球,人类还将继续探索下去。
2、课文学完了,我们的学习还可以继续下去。课外,我们还可以把目光投向浩瀚的宇宙,探索更多的星球之谜。
设计说明:言有尽而意无穷,鼓励学生把目光投向浩瀚的宇宙,探索更多的星球之谜,激发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奥秘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