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杨绛传》有感

笔构网

2025-08-22读后感

请欣赏读《杨绛传》有感(精选8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杨绛传》有感 篇1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杨绛《百岁感言》

最贤的妻,是才的女,这是杨绛的先生钱钟书给她的评价。罗银胜的妙笔将这八个字分若干章节表现出来。通过作者讲述,这八个字对杨绛来说是实至名归!~而在我眼里,钱钟书还少给了两个字“坚强”。

杨绛给人的外表是个弱女子,从脆弱到坚强是需要一个进化过程的吧!~跟钱钟书在国外留学的时候,听到母亲病逝的消息,在大洋彼案哭得稀里哗啦的,钱钟书一直安慰着,才止住眼泪。这大概是杨绛最脆弱的时候,可是在失去至亲的时候谁不是如此呢。而且这时候的杨绛还年轻。

可能是因为被需要的原因,杨绛表现的特别坚强。生了女儿钱媛后在医院修养,钱钟书常来“告状”,今天不是这个坏了,明天就是这个坏了,而杨绛丝豪没有怪责备,更像一个大人安慰小孩一样安慰钱钟书“没关系,这个我会修好”,得到安慰的钱钟书也像小孩一样笑嘻嘻的离开!

钱钟书告诉杨绛准备写小说的时候,杨绛辞去佣人,用五指不沾阳春手的手亲自为他洗衣做饭,照顾他,让他能够专心写作。后来钱钟书大作《围城》问世,取得不小成绩,而杨绛平时不做家务,也落得一手的伤。(这也许就是爱情里的成全)

在“丙午大劫”的时候,虽然艰苦,但是做什么事都没有跟钟书分开,这就是钟书说的“我们今后只有死别,再无生离”。后来女儿钱媛病逝。卧病在床的钟书已是悲痛不已,此时的杨绛异常冷静,即便心碎,仍强忍住泪水!~因为她不能倒下,她倒下了钟书怎么办,钟书还等着她来照顾呢。可就女儿走后一年,钟书也走了。我们三散了。就这么散了。

钟书走前留给杨绛一句话“绛,好生过”,她没有辜负丈夫,八十多岁高龄的杨绛在女儿、丈夫先后离去时,没有过于沉寂于悲伤,她依然热爱身活,继续看书写小说,写了《我们三》《风絮》等。

女子本弱,为母则刚。杨绛除为母刚强外,为妻更刚强。凡事都是先生事为主,除了封建教条,我再相信他们伉俪情深。最后用杨绛的一句话送给大家,愿与大家共勉。

我是一位老人,净说些老话。对于时代,我是落伍者,没有什么良言贡献给现代婚姻。只是在物质至上的时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轻的朋友,男女结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双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赏、吸引、支持和鼓励,两情相悦。门当户对及其他,并不重要。

读《杨绛传》有感 篇2

唐庚《醉眠》有云:“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余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这首诗刻画了一个怡然自得的饮者形象。也是桑妮《且以优雅过一生》中杨绛先生给读者最深的感悟。从首联中的“山静”“日长”等词可以看出主人翁的寂寞;颈联中“门常掩”一词又透露出一种孤独之情;而“梦中频得句”的兴高采烈,则是一种心灵上的痛苦挣扎。杨绛先生是个真正的读书人,一辈子安安静静,在自己的世界里畅游,像静如太古的山峦,像绵长如小年的时光,不疾不徐,从容不迫。但在先生百年的生活中,又无奈的经历了生死离别,一次一次的道别造就了先生对人生过往的平静与悠然。

先生虽生于乱世,却自始至终怀有一颗与世无争之心。外界给了她颇多赞誉——坚韧、从容、睿智、宁静……但这些于她不过浮华如花,开过即谢,她并不曾为此动容,不曾改变过一分一毫。她始终还是那个如深谷幽兰般的女子,在岁月里温婉如初。她的才情卓然于世,她的爱情珠联璧合,她的文学成就举世公认,她的家庭幸福完满,常常令人感叹,世上竟有这样一位美好的女子。

然而,她在105年漫长的人生里,历经曲折动荡,饱经岁月打磨,但她始终不改初心,始终保持明媚从容、淡定优雅。她把她的一生,活成了一个典范。她被钱钟书誉为“最贤的妻,最才的女”,“绝无仅有地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她被周国平如此评价:“这位可敬可爱的老人,我分明看见她在细心地为她的灵魂清点行囊,为了让这颗灵魂带着全部最宝贵的收获平静地上路。”

读完《且以优雅过一生》,对杨绛先生有了更深层的了解。出生于江南书香世家的她,从父亲那里习得“刚正不阿”,从母亲那里习得“包容忍让”。或许,正是这样,她在尝尽人生百味之后,依然可以淡泊从容地度过一生。

她与钱钟书的爱情,着实让人羡慕。从恋爱到结婚,婚后一起出国生造,女儿的诞生,国难当头回首与亲人团聚,文革黑暗……他们都一起面对,携手度过。自始自终,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相扶相持。

除了他们可歌可泣的爱情之外,杨绛和钱钟书对知识的追求,从未因为外界变迁而停止过。这种耐得住寂寞,对中国文学创作的献身精神,让晚辈赞叹不已。他们不仅原创作品,还翻译了大量海外名著,其中最有名的便是《堂吉诃德》,填补了我国西班牙语文学翻译的空白。因为这部作品,她被西班牙国王亲自授予“智慧国王阿方索十世十字勋章,并推举为中国翻译家学会理事。她满腹诗文,却愿意做钱钟书身后的尾巴。

她,以身示教,培养了一个了不起的女儿:钱媛。一家三口都是清华大学的著名学者,这样的缘分微妙且绵远。人生相聚有之,分离亦有之。先送别了爱女,又告别了爱人。因为一句“好好活”,88岁的老人,在爱的记忆中,从容、淡泊、坚忍地继续看书、写字,过完一生后,去追寻属于“我们三”的家……

她曾说:“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

《且以优雅过一生》是一本富于人生启示的杨绛传记,温情追思杨绛百年人生的珍藏读本,向杨绛先生致敬!而于我们世人而言,纵然杨绛已远去,但她的深情与优雅依旧在岁月的轮回中静静流淌,且生生不息。

读《杨绛传》有感 篇3

初雪的降临延缓了春天的脚步,直到四月上旬气温才略有回升,青草也才刚刚冒出头。春天来得无声无息,可她的美丽却在漫长的冬天后震撼人心。杨绛先生亦然,她以优雅的姿态展现了春天一般的温暖与美丽。淡雅素净,宠辱不惊。像一株永远盛开的兰花,清淡却充满生机。

如果用色彩来形容杨绛先生的一生,应该是最温暖的橙色,既有黄色的温馨,又有红色的蓬勃。杨绛先生出生时上面已经有寿康、同康、润康三个姐姐。按说,再得一个女儿应该不会受宠,但因为她是父亲逃亡海外,留美归来所生的第一个孩子,家中的姐姐们又不在父母身边。所以杨绛得到了独女的宠爱。

父亲为她起名季康,小名阿季。阿季幼时,天真无邪,糗事频发。偷吃冰淇淋时冻僵小嘴,还依旧吧嗒吧嗒地舔着;出神地盯着穿旗袍、脚蹬高跟鞋的满族人,还不自觉地模仿着人家的走姿。童年的趣事就像杨绛先生一生光影中的星辰,光辉闪烁。阿季就是这样在姐妹的陪伴与父母的关怀中长大,脱离了幼儿时期的懵懂,开始懂得人情世故与家庭温暖。

如果说家庭是子女温暖的港湾,那么父亲杨荫杭便是塔顶的引航灯,是杨绛先生一生的方向。在杨绛先生六岁时,家中曾发生过一场大变故。时任交通部总部长的许世英涉嫌贪污巨款,任京师高等检察长的父亲杨荫杭依法传讯交通部总长,同时搜查证据。杨荫杭扣押了总长一晚。那晚,杨家的电话不断。天亮以后杨荫杭就被停职了。虽然停职时间不长,可杨荫杭对这种官官相护,无视法律的行为失望透顶。再无意做官,于是辞职,举家南归。

父亲一心为公,刚正不阿的态度为杨绛做了表率。父亲的为人处世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杨绛,就像一盏灯一样,在复杂的人情世故与道理纲常上,为她照亮一条路,使得杨绛自小便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如果说一见钟情是偶然,那么杨绛先生与钱钟书的爱情就是命运之盘旋转的必然。只是在千万人中说了句你好,过去独自走过的每一步似乎都从这句问候开始有了意义。

两人于清华园中初见,晚霞已落,暮色刚起。一切都是心照不宣的开始。当晚,孙令衔会过表兄,来古月堂接杨绛同回燕京。孙令衔的表兄也来了。这位表兄就是钱钟书。古月堂一面,两人一见倾心、一见钟情,匆匆一别后都还挂念着对方。那时钱钟书已经订婚,对象是孙令衔远方姑妈的女儿叶崇范。杨绛也有男朋友叫费孝通,是孙令衔的好友。就在二人遇见后不久,叶崇范便跟别人私奔了,费孝通一厢情愿到最后也只能不了了之。

爱情是一根心箭,目标明确,不留后路。删掉所有的虚与委蛇,删掉所有的哺糟啜醨,删掉所有的口是心非。

钱钟书写了封信约杨绛见面。他说"我没有订婚。"她说"我没有男朋友。"两个书香气浓厚的人开始谈起了书香味的恋爱,

梦归清华,牵手百年。

杨绛先生曾把读书比作"串门",书籍是作者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人生沉淀,你打开书本的那一刻就像是有位老翁或是老妪坐在火炉旁,对你说,你来了,然后娓娓道来他一生的故事。于是短短几天里,我便读完了杨绛先生百年的人生经历与感悟,这百年多的人生,时间对于她而言不会逝去,她像是一株永远盛开的兰花,不再向四季起誓。

读《杨绛传》有感 篇4

读《杨绛传》[追思纪念版](罗银胜著 )算是机缘巧合。一两周前逛超市,在图书角买的,回家拆了包装,还没来得及仔细研读。被撞那晚,家人接我时,顺手带上这书。闲处无客来,独坐自慵损。养伤的这两天,内心日渐焦躁,为了打发时间,开始翻阅这书,也借由这书走进了先生的世界,感慨良多,受益匪浅。

先生一生淡泊。她说‘她是一滴清水’,殊不知这滴水却折射了太阳的光辉,照亮了读者们的心房,包括伪读者的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难得先生,却一生保持着一份清明与淡泊,甚至有一点特立独行。不了解先生的人,自然会觉得她是高傲了,先生自己也有自知,用她劝慰自己的话讲便是“我们和不相投的人保持距离,又好像是骄傲了。我们年轻不谐世故,但是最谐世故,最会做人的同样也遭非议”。修身养性,独善其身,剩下的,留予外人道也。

先生说,“我这也忍,那也忍,无非为了保持内心的自由,内心的平静。你骂我,我一笑置之。你打我,我决不还手。若你拿了刀子要杀我,我会说:‘你我有什么深仇大恨,要为我当杀人犯呢?我哪里碍了你的道儿呢?’所以含忍是保自己的盔甲,抵御侵犯的盾牌。我穿了‘隐身衣’,别人看不见我,我却看得见别人,我甘心当个‘零’,人家不把我当个东西,我正好可以把看不起我的人看个透。这样,我就可以追求自由,张扬个性。所以我说,含忍和自由是辩证的统一。含忍是为了自由,要求自由要学会含忍。”能忍,是一种胸怀,是一种度量,也是一种素质,更是一种人生的技巧。难得先生,一生将忍的艺术升华到极致,升华到自觉将自己处理为某种“零”。如此淡然,宽容,着实让人敬重。

曾经我的日记里写过这样一段话:生活教会我谦卑,教会我礼让,独不曾教会我强势,所以很受伤,常常。尽管看不惯我柔弱的人一直希望也三番两次地教育我,偶尔要学会霸气,至少气势上不能差人家太多。但没办法,性格造就的东西,真的好难去改变。尝试着去强势,但现实面前,软弱还是会占据了上风。所以,还是顺其自然,单纯地虔诚地祈祷:我待人好,人亦以好待我吧。反之,也只能自认栽,道一句:‘那人真没素质,不跟它计较好了’,作为翻篇。

“木子心清淡若水,守得云开现彩霞。”虽然不知爸妈给我起那名字的缘由,但这是年纪渐长的我对自己名字的浅解,这也是我日常勉励自己的话。“不怒不嗔,不争不辩,随遇而安。”

读《杨绛传》有感 篇5

6月份开始读了《杨绛传》,这本书,了解了这位伟大女性不平凡的一生。

读完,有一种想再读一遍的冲动。

杨绛先生一百岁时曾说:我今年100岁,已经走到了人生边缘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

在序言中读到这段话时,还不能体会其中的感情。在结尾处又看到这段话,好像理解了先生的话:我快回家了!一个百岁老人,把生命的终结看成是回家,并且要洗掉这100年沾染的污秽回家。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怀?

书中印象最深的是钱钟书和杨绛被下放到农村的段落,那几天看到他们在农村受苦,感同身受,好似自己的亲人正在经历着这样的磨难。心疼杨绛,又心疼钱媛。

看到钱钟书病重,钱媛也住进了医院,75岁的杨绛,一个年近八旬的老人,一头是病重的老伴,一边去病危的女儿,躺在病床上,浑身插满管子,那是怎样一种无助与心痛。钱媛最后一次给杨绛打电话,“妈,以前你有个女儿,现在女儿也不中用了"。看到这里,我一个局外人都忍不住泪流而下,先生当时不知道是怎么面对这样的局面。

从3月份到现在看了四五本书,写了四五篇读后感,看了杨绛传,第一次为读后感发愁。拙劣的文字,怎么能写出先生的一生呢?

读《杨绛传》有感 篇6

这个月到现在一共读了两本书,都是当代作家的作品。一本是《青铜时代的蕨类战争》,作者是72年出生的潇水,本名张守春,是非常幽默好读一本“历史”书。这是一套中的第一本写的是从盘古开天地到周朝推翻商汤之前的事。另一本就是《且以优雅过一生杨绛传》,作者是80年出生的桑妮,本名张广慧。都是老张家人,这真的是非常巧合的一件妙事。

杨绛是钱钟书的爱人,这位老人非常伟大。一生淡定从容,1911年出生,2016年去世,105岁,看了一个世纪的岁月荣华,经历各种事实变迁,又给社会,给教育,给戏剧都做了巨大的贡献,非常了不起。

这本书一看就是致敬的书,看完之后可以了解老人的经历,通过事件看到杨绛大师超然物外的处事智慧。可是看后感觉写的文字过于平时,偏于表面,不太深刻。

杨绛大师55岁经历特殊时代,被下放劳改扫厕所被诋毁被剃阴阳头,结果书中不过寥寥带过,轻描淡写,估计作者的本意是想要写出大师在这些磨难面前乐观豁达的处世态度,结果就是深刻少了,而文字太轻飘了。

还有杨绛大师86、87岁先失去女儿,后失去爱人。生离死别的创痛,也写的轻飘飘的。

甚至于杨绛大师92岁写我们三,去世前100多岁的人,仍旧笔耕不缀,读书不止。都只是简单陈述,甚至是引文描述,实在是差点意思。

整体上打70分,好在陈述的语言、思路都还挺顺的,读起来不费力气。比我看北岛的《时间的玫瑰》要省力气。

读《杨绛传》有感 篇7

她宛如洁白饱满的玉兰花,宛如傲骨坚韧的梅花,宛如小巧玲珑的栀子花,宛如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宛如幽香暗出的兰花……她是谁?她就是优雅的杨绛老先生。

杨绛老先生是一代才女,出身书香门第,从小受父亲的悉心栽培。先生一生都与优雅二字连在一起,虽说她的作品没有钱钟书的出名,但每个字词都透露出厚实温婉的文笔,让读者陶醉其中。

对杨绛的美评很多,有人说她坚忍、从容,有人说她睿智、宁静……最好不过的是丈夫钱钟书对她的评价:“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再多的美评,最终就“优雅”二字。

优雅并不是指王宫里的贵夫人们,假惺惺地拿着高脚杯,轻声细语地说话,时不时地抿一小口红酒,坐得很不耐烦。优雅不只是高贵的人才会有,乡间十五六岁的大姑娘,梳着两根粗辫子,在溪边洗衣服,那意境是很美的。

不过,我想,杨绛可不是这样,她会坐在雕花的木桌前,捧一本小说,桌前摆一个茶碗,里面装的是绿茶,时不时端起茶碗抿一口茶,再继续看书……想来想去,还是先生的优雅我最喜欢。

做到优雅并不难,首先要让心变得从容淡定,不急躁,慢慢地,举止变得文雅起来,最后成为一个优雅的人。杨绛是一生都优雅,旁人无法能比,我也要像她一样,优雅地度过一生。

杨绛的文笔,面对生活的态度,让我感到钦佩。我也喜欢优雅地看着书,品着茶。

“我们想寻找生活的波澜,到后来才知道,心中最曼妙的风景是内心的从容与淡定;我们想得到社会的承认,到后来才发现,这个社会属于自己,与他人毫无关系。”人生不一定要做出多么大的事来,只要随着自己的心走就好。

先生虽然离开了我们,她的思想却光照千秋。让我们记住这优雅的花,优雅的人,优雅的文笔,记住这可爱可敬的老人——杨绛。

读《杨绛传》有感 篇8

我早就知道杨绛先生,之前上学的时候学过她的作品《老王》,后来又读了《我们三》,《杨绛传》是一本非常不错的书,它主要讲的是杨绛的一生。

杨绛只要提这个名字我就会想到她的一些事。杨绛是钱钟书的夫人,两人都是著名的文学家。《杨绛传》的作者以散文随笔的形式将杨绛先生的一生进行了叙述并配以作者自身的一些感悟。全书一共十几万字。作者用简单朴实的语言娓娓道来杨绛先生一生的故事,让杨绛先生的形象立体的展现在我们面前。

杨绛,虽生于乱世,却始终怀有一颗与世无争的心,在她105年漫长的人生里,历经曲折动荡,饱经岁月打磨,但她不改初心,始终保持明媚从容、淡定优雅,如深谷幽兰般,在岁月里温婉如初。

杨绛先生身上的气质,得益于她那位严厉而正直的律师父亲。父亲对杨绛家教甚严,连生病在家休养,都要做好学习计划,所以杨绛先生才能一生自律的求学上进。为了让杨绛懂得珍惜时间,努力读书,父亲每次只给她一本书,读完便收回。父亲曾问阿季(杨绛小名):“阿季,三天不让你读书,你怎样?”她说:“不好过。”“一个星期不让你看呢?”她说:“一个星期白活了。”读书,对于先生来说,已经成为生命的一部分。先生的文笔如此细腻,想必也和她多年的优秀读书习惯息息相关的。

后来,与爱人钱钟书相识与清华大学

未读此书前,我以为先生只是一位儿女情长的贤妻良母罢了,但读完杨绛先生的一生,我便深深为先生折服了。这本书中杨绛和钱钟书先生爱情是令人羡慕的,是那么纯净与美好,在那个动乱的时代,得益于良好的家庭背景庇护,她得以从小耳濡目染吟诗习文,从而培养了她骨子里的坚韧与温柔也使她不受世俗与名利的影响。很喜欢书中杨绛先生引用的一句话:“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从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钱钟书听后回复:“我和他一样”杨绛先生也答到:“我也一样”。这样的爱情却是令人感动,想想那个年代动荡不安但是她和钱钟书始终相濡以沫,非常让我羡慕。

杨绛先生以自己平静的书斋生活,应对多种考验,怨而不怒,不懈地进行文学创作和翻译工作。以普通人的心态,描写着普通人的生活,彰显人生大爱。送走了丈夫和女儿后。她哀而不伤,仍然孜孜不倦整理书稿,出版作品。92岁写《我们三》,103岁出《洗澡之后》。不拘泥对生命存在的执着,努力完成对死者的慰藉和对生者心灵的洗涤。

以杨绛先生的才华,本可以驰骋于文坛及教育事业,但是她更乐意躲在丈夫背后,照顾他这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在丈夫女儿相继离世后,她将悲痛藏于人后,重新让自己的生活忙碌起来。她一生潜心治学的生活态度,值得每个学者学习。合上书,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