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春》说课稿

笔构网

2025-08-22教案

请欣赏七年级《春》说课稿(精选7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春》说课稿 篇1

老师们,同学们:

你们好!

一、说教材和学情

1、教材

《春》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本单元主要是写景散文,为我们展现了一年四季的不同图景。《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朱自清先生抓住春天的特征,用诗一般的语言来描绘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的景象,赋予它以感情和生命,而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油然而现。这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更是一曲春天的赞歌。《春》是本单元第一篇课文,学好这一篇课文,可以为后面三篇课文的学习打下良好的感情基础,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2、学情

对于刚刚跨入中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在我看来,大多数的学生应该都喜欢写景的美文。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们应该

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情境,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二、说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学习重在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相互渗透和协调发展。因而我从三方面拟定了本文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画面美,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一切美好事物的感情。

2、重点难点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我将本文的重点放在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用鲜明、准确、生动的语言和多种修辞手法来写景状物上。并将学习作者的情景交融的'写法作为难点。

三、说教学方法

1、教法

本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适于朗读。所以我将主要采用诵读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领悟文章描景绘物的美,从中领会文章所蕴含的丰富情感。

2、学法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因此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讨论探究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获得研读、精读、品读的学习方法,品味文中传神的语句。

四、说教学过程及策略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流程。

环节1、引入新课:

以古人写春的诗句引入新课。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并从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引入今人是如何赞美春的。

环节2、讲授新课:

首先,初读课文。采用配乐朗读的方法。意在培养学生朗读兴趣,营造课堂学习氛围。读前,用课件出示问题(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关于春的几幅图画?试用简短语言概括出来),提示学生带着问题边朗读边思考。

设计目的: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整体感知文本,初步了解文章内容。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使学生明白全文的结构思路:“盼春-----绘春(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颂春”。

其次,精读课文。

提出问题:以“春雨图”为例,想想作者是怎样观察春雨的?

设计目的:引导学生主动地品析重点语句,体会作者情感。也是突破本文难点的很重要的环节。这一环节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赏析散文景美的同时,教给学生写景散文的一般技巧。

第三,使用探究法。让学生依据教师分析“春雨图”的方法,试着分析理解“春风图”。

设计目的: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让学生更为主动的去探究知识。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讨论中来,以获取更多的情感体验。

环节3、反馈练习(以写促情)

提出要求:仿照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写一写眼前的秋天。

设计目的:这样既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又能以写促情,抒发自己对大自然的感情。

写完后让学生相互交流、评价,老师加以鼓励。

环节4、归纳小结

用简短的话语给本课做一小结:借用罗丹的名言(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鼓励同学们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美,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美,用自己的双手去描绘美!

环节5、

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直至背下来。

七年级《春》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七年级《春》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七年级《春》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和学情

1、教材

《春》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本单元主要是写景散文,为我们展现了一年四季的不同图景。《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朱自清先生抓住春天的特征,用诗一般的语言来描绘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的景象,赋予它以感情和生命,而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油然而现。这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更是一曲春天的赞歌。《春》是本单元第一篇课文,学好这一篇课文,可以为后面三篇课文的学习打下良好的感情基础,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2、学情

对于刚刚跨入中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在我看来,大多数的学生应该都喜欢写景的美文。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们应该

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情境,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二、说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学习重在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相互渗透和协调发展。因而我从三方面拟定了本文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画面美,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一切美好事物的感情。

2、重点难点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我将本文的重点放在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用鲜明、准确、生动的语言和多种修辞手法来写景状物上。并将学习作者的情景交融的写法作为难点。

三、说教学方法

1、教法

本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适于朗读。所以我将主要采用诵读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领悟文章描景绘物的美,从中领会文章所蕴含的丰富情感。

2、学法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因此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讨论探究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获得研读、精读、品读的学习方法,品味文中传神的语句。

四、说教学过程及策略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流程。

环节1、引入新课:

以古人写春的诗句引入新课。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并从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引入今人是如何赞美春的。

环节2、讲授新课:

首先,初读课文。采用配乐朗读的方法。意在培养学生朗读兴趣,营造课堂学习氛围。读前,用课件出示问题(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关于春的几幅图画?试用简短语言概括出来),提示学生带着问题边朗读边思考。

设计目的: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整体感知文本,初步了解文章内容。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使学生明白全文的结构思路:“盼春-----绘春(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颂春”。

其次,精读课文。

提出问题:以“春雨图”为例,想想作者是怎样观察春雨的?

设计目的:引导学生主动地品析重点语句,体会作者情感。也是突破本文难点的很重要的环节。这一环节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赏析散文景美的同时,教给学生写景散文的一般技巧。

第三,使用探究法。让学生依据教师分析“春雨图”的方法,试着分析理解“春风图”。

设计目的: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让学生更为主动的去探究知识。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讨论中来,以获取更多的情感体验。

环节3、反馈练习(以写促情)

提出要求:仿照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写一写眼前的秋天。

设计目的:这样既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又能以写促情,抒发自己对大自然的感情。

写完后让学生相互交流、评价,老师加以鼓励。

环节4、归纳小结

用简短的话语给本课做一小结:借用罗丹的名言(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鼓励同学们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美,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美,用自己的双手去描绘美!

环节5、

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直至背下来。

七年级《春》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单元目标及课文分析

本课是语文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第九课。本单元是继前两个单元的叙事、写人的记叙文之后的一个写景散文单元。

本课是本单元的开篇,正如俗话说的好:“一年之计在于春”。有了《春》的优美开篇,才有接下来《济南的冬天》的温情叙述,竹乡的美丽富饶、树林和草原独特的夏日风光。四季的景色千姿百态,美不胜收。

此课设计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认知性朗读,目的是读准字音,疏通字词。还有感知性朗读,目的是了解课文内容,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感知。下面是我对第二课时的设计详细说明。

2.教学目标

本单元的目标就是要善于从美的事物中发现美,并用美的语言表现美。而《春》是写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人们去欣赏大地回春的动人景象,并感受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春》在选材上,谋篇上紧紧扣住了春天的特征,而且在语言的技巧上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据此,我设计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A.掌握课文写景方法:

①抓住江南春天特点来描写景物;

②分层次写出春景画面。

B.理解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初步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在写作中的运用。

C.准确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经过朗读训练,要使学生能读出作者在文中要表达的感情。

(2)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写景散文的方法并运用于写作中。

(3)情感目标

深刻理解作者通过细致生动的描绘,来表现自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追求未来,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为建设人类美好的春天而发奋努力的崇高理想。

[说明]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

3.重点、难点:

初一学生虽已经学习过抒情散文,但具体的学习全篇都是写景的抒情散文还是第一次.因此要引导学生懂得写景散文的写法要求。所以知识目标1、2设为重点。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来探究文章的语言特色是文章教学中的难点。要解决好难点,一是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二是教师要有重点地选择实例帮助学生领会。

二、学情分析

1.春天是学生熟悉而喜爱的季节,他们都有切身的体验和感受。这篇文章语言口语化,平易好懂,节奏明快,形象生动,极富表现力,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初一的'学生,对于鉴赏理解美文的能力不是很强,教师要引导学生懂得写景的方法技巧,使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起来。

三、说教法与学法

1.自主学习享受美的愉悦,提高审美能力,应多读少讲,以读代讲为主。

这篇文章我主要采用朗读法、教师点拨法和合作探究法来授课。过去,不知多少人读过《春》,读了多少年,但读过后有些人只能隐隐约约的记住几个词句,而有些人读过,那一片春色再也无法从记忆中抹去。两种不同的阅读结果,主要取决于读的方法。《春》这样的名篇,如果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那么学生永远无法领略到《春》的意蕴悠长的美。所以,我本着注重创设教学情境,运用直觉领悟和心理体验的思维方法,带领学生进入艺术境界,自己阅读,让课堂成为感知美,欣赏美,品味美,探讨美的自由空间,提高审美能力,进而初步学会表达美和创造美。

2学法指导:

本文是抒情散文,要求学生从课文出发,采用边看,边问,边想,边读,边写.看:看课文,从中发现问题。问:指出问题;想:思考并回答教师精心设置的问题;读:读顺,读流畅,读出感情;写:通过本文的学习。教师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写片断。

四、说教学过程

总的来说就是:由表及里,循序渐进。探究合作,构建新课堂。

第一课时

主要是读课文,包括老师泛读和学生齐读,在阅读中了解文章内容,介绍文章及作者的背景,然后由学生完成学案上的习题。教师帮助出现自学困难的学生解决疑难。下课前检测生词和文学常识。

自读并讨论,体会景物特点,体会春色美。

在初一阶段,学生往往只能直觉意会“美”而不能言传“美”,所以我准备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文中所描写的景物及其特点,理解"春"

究竟是怎样美的,作者是如何构思的,讲究层次的。

此时教师作示范如:山——朗润,水——涨,太阳——红,小草——钻,要求学生轻声读,边读,边想,边用笔勾画,自读,自悟,自得,自问。然后小组互动学习,分析,整理.所得及所问,然后小组共同完成学案。视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也可设一些质疑,

[说明]设计这一步骤旨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能力,同时再从独立转向合作、探究,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启发,这样就形成了多维态势的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让学生用心读,用心赏,读出美,增强审美能力,每个人都会有收获,教师的设问与及同学的质疑,落实了教学重点,完成知识目标1。

第二课时

(一)导语设计,激发美,然后出示学习目标。

1、提问作者、作品,出示作者图片。

2、先播放一组春光图,在优美旋律的中,教师激情导入: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春景,会让你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本堂课我们继续走入朱自清的春,细细赏读作者的生花妙笔奇在何处。然后出示学习目标。

[说明]此设计帮助学生回忆春天美好的感受,为课文教学作情感铺垫。导语通过音乐、图画、诗般的语言把学生引入春天的佳境,引入激发对文质优美,简洁明快的散文学习兴趣。将学生由课前分散的注意力转换到集中的,急于求新知的心境上来,主动配合教师学。同时也交代了学习要点。

(二)根据学案,整体把握,跳读课文、理清思路。(分钟)

[说明]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理清思路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此环节要引导学生通过把握关键语句来提纲挈领,理清思路,,在教学处理上要简明扼要。这2个环节是。

(三)品读揣摩。(10分钟)

理清思路之后,就要抓住重点品味、理解、赏析作品了,要注重对语言的品味。《春》的语言非常精美,准确生动,朴实鲜活,意味隽永,可品味的地方很多,如文中动词的运用、句式的变化、口语的穿插……都是很有味道的。这一个步骤,要注意突出重点,抓住精彩的地方深入体会。

此时利用学案

在学生回答差不多时,教师可依据回答情况挑选下面的问题给以点拨、提示。

用“同义替换”法指导学生品味、咀嚼课文的语言。

①调换词语。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改为“小草一下子从土里钻出来”。

②增删词语。如“舒活舒活筋骨”句改为“舒活筋骨,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事去”。

③改变语序。如“野花遍地是”句忙改为“遍地的各种各样的有名字没名字的野花,散在草丛百像眼睛,像星星”。

④改用平实说法。如“不错的”句改为“不错的,春风是十分柔和的”。

提问:文章地地段中的“闹”改为“飞”字好不好?

不好,“闹”中不仅有声响,而且隐含了一片喧闹沸腾的景象。

[说明]此环节的设计落实了知识目标B和能力目标。设计的依据是新课程所倡导的:阅读是学生的个体行为,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老师要巧妙设计,创造性地拓展延伸,引导学生积累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创设心灵的自由,行动的自由.学生就可以展开联想,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里邀游。

(四)细处研读,感悟写法美,(提高题)。(10分钟)

(1)引导学生讨论:你认为草、花、风、雨这四段哪段最难写?(风景难写)

此环节可引导学生重点分析“春风”一段:

如,①特有的性格;②特有的气味;③特有的音响;④大自然特有的和煦。

(2)自学第七自然段,想一想引用俗语的目的是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激励人们把握时机,奋发向上,辛勤劳作,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进而要创造美好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

(3)《春》的艺术表现上的鲜明特色?

一、观察细致,描述生动真切,注意抓住富有特征的春天的景物进行具体生动的描写。

二、诗情画意相融合。没有直接写自己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而是用抒情的画笔,赋予各种景物鲜明的感情色彩,情融于景。

三、语言朴实清新,准确生动,句式富于变化,在散语中大量使用对称或排比的短语式短句,既流畅又整齐。再加上叠音词和口语词的使用,使文章活泼,自然,充满诗情画意。

此环节采用读、赏、析、说相结合的方式,有利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审美能力。有利全体学生的参与,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说是由扶到放的过程,这样也落实了教学重点及难点.

(五)小结

(1)内容小结。

这篇写景抒情的散文抓住春景的特点,描绘了大地春回、生计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激励人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

(2)写法小结。

全文构思精巧,情景交融。课文抓住春景的特点,有层次地进行描绘。

(3)写景的佳词妙句。

(4)思想上的启迪。

(六)拓展训练。从文学作品和记忆中总结美、寻找美,创造美。

引导学生从形式到内容进行总结归纳,主要是要培养自学能力,因为初一年级的学生还处于自觉的适应阶段,通过本文的总结归纳有利今后的自主学习。

读完《春》,同学们会受到了美的感染和熏陶,请同学们从文学作品或记忆中找出描写春的优美词句,并且试着运用它去说一段描述春天的话。

目的是将学生学语文的目光由课内导向课外,引向丰富多彩的更大空间,使课内外结合,教师可用多媒体投出有关诗词名句。

(七)分层作业,美的训练,美的迁移。

1.写一段描写家乡秋景的文字。

2.通过本文的文字把它变成一幅幅春景画。

3.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教师可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开阔视野,拓展思路。

可采用诗文朗诵(如《春之声》诗文朗诵会)等形式引导学生搞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说明]设计第一道主要是学习的迁移、听、说、读的最后落脚点是写,初一年的学生写作水平难以当堂完成,所以放在课外。另外,又因本文的教学时间是在秋季,所以只得由本文写“春季”的内容迁移到写“秋景”上。第二、三道是选做题,第二题学生完成之后贴于“作业栏”上,这样布置是根据学生的多样性,有利调动一切学生可调动的因素,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板书设计:

昐春宏观勾勒:山——朗润水——涨太阳——红教师示范完成

绘春(微观描绘)

特点层次

春草图钻鲜嫩

春花图繁茂艳丽树上-花下-遍地

春风图和煦轻盈触觉-嗅觉-听觉

春雨图细密平和植物-人

迎春图赶趟儿

赞春新、美、力

七年级《春》说课稿 篇4

老师们好!接下来和大家研讨的是《春》这篇课文的教学。我将从四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依据地位说教材

《春》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结构精巧、语言精致、笔触清晰,文辞优美。部编教材将此篇选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教读课文,对中学生学习语文、学习写作是一个引领。良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我们要帮助学生学好第一课,第一个单元,一方面要学好课文,增益知识,提高能力;另一方面又要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的热情和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建立学好初中语文的决心和信心。教学好《春》这一课,等于为学生架设好了小初衔接的桥梁,开启了初中语文快乐的学习之旅。

二、依据学情说目标

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的安排不仅由课文特点决定,也是由学生的特点决定的。刚升入初中的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易于接受形象生动的景物描写并在脑海中产生鲜明的印象,教学时应注重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学生在小学已经训练过朗读,现在升到初中,应该进一步提升朗读能力,变朗读为美读;语言积累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内容,不管是那个学段,都应该贯穿语文课堂的始终。基于学生特点和单元教学目标,我将《春》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

1、把握文章的内容层次;

2、感受文章传达的情感;

3、体会文章写景的妙处。

三、依据目标说创意

根据教学目标,我对《春》一课进行了教学创新设计,本课最大的创意是:朗读浸润整个课堂,以读带品,以读带赏:自读——读出层次;导读(重音)——读出感情;深读(停连)——读出自我。

四、依据创意说过程

本课的教学过程包括课前预习和课堂教学两部分。

课前预习要求:

1、查阅相关资料,初步了解朱自清的生平,了解他散文的特点;

2、自读课文,能发音吐字准确清晰,力求顺畅流利地朗读课文。

3、思考:作者是如何写春的?

【活动目的:预习为走入文本,进行课堂的'朗读指导、情感体验、语言品析、手法欣赏作了充分的铺设。】

五、课堂教学过程包括五个部分:

1、入课

2、第一个教学内容自读——读出层次

3、第二个教学内容导读(重音)——读出感情

4、第三个教学内容深读(停连)——读出自我

5、结课

(一)入课:

春夏秋冬,四季轮回,每个人心中都藏有一副迷人的画卷。对于春天,有的人吟出“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惆怅,有的人唱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悲伤,而朱自清却被春的活力所感动,谱写了一曲春的赞歌。

【活动目的:用诗意的语言走进课文,同时为课堂奠定情感基调】

(二)第一个教学内容:自读——读出层次

这个教学内容我设置了一个主问题:本文结构明晰,对春的赞美一气呵成:按照“盼春——绘春——赞春”的抒情线索行文。你能根据老师的提示,划出三个部分的起止点吗?

然后是学习活动:

1、学生自读课文,划分文章的层次。

2、用师生串读的方式,读出层次。

师读(1、2段盼春)——指名学生读(3—7段绘春)——师生全体读(8—10段赞春)

(朗读要求:声音响亮,身姿端正,仪态大方,感情充沛。)

3、学生再读“盼春”部分,试着分别用一个字概括各段内容。

【活动目的:通过串读和自读,梳理文章的结构层次和主体内容,明确作者写了悄然而至的春草,五彩缤纷的春花,“吹面不寒”的春风,“密密斜织”的春雨,喜迎春归的人们这五种图景。】

(三)第二个教学内容:导读(重音)——读出感情

语言片段三:这个教学内容分三个步骤

第一,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划出文章中最能表达作者感情的语句或段落,在相关的内容旁边做一点小小的批注。)

第二,学生交流,教师点拨,重点点拨盼春和赞春部分,体现对春天到来的急切、欣喜,对春天的热爱,对春天的赞美,对春天的珍惜。)

第三,指导学生用“重音”读出感情。

语言片段一: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指导:两个“盼望着”,语气应该递进,后一个要重读,表达一种急切而欣喜的“盼望”心情;“来、近”传达一种欢快而热烈的心情和气氛,所以要重读。

语言片段二: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指导:“一切”是这段要表达的对象,可以重读;后面排比句中的“朗润、涨、红”突出了山水太阳的不同特点,表现初春各种事物勃勃生机的景象,可以重读,重读之后,排比句强调语势的特点也就表现出来了,作者对春天到来的欣喜之情也在这重读中表达出来了。

语言片段三: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指导:结尾这三句话,赞美了春天新、美、力的特点。第一句话“春天、新、生长”要重读,着重赞美了春天是新的、生长着的;第二句话“春天、笑、走”要重读,着重赞美春天是漂亮的、欢快的;第三句话“春天、铁、向前去”要重读,着重赞美春天是强盛的、有力的。这三个排比句,应该读得一句比一句昂扬。但不要过于阳刚,要读出春天的柔美之感。

【活动目的:本单元的朗读重点之一是掌握重音,读出重音,就是强调课文中的某些内容,突出表达某些情感。实现这一个目标的前提是正确地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既明确文章作者表达的情感,也学会在朗读中通过重音传情达意。】

(四)第三个教学内容:深读(停连)——读出自我

这个教学内容我安排了四个步骤。

1、提出主问题:请大家默读下面文段,从写法角度说说你的发现。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2、学生交流,教师点评归纳。

学生能发现的:

①借用多种修辞手法描写:比喻突出色彩,拟人使景物更有灵性,排比增强气势,加强情感。

②发挥想象描写写春花想到了秋果。

③调动各种感官描写视觉、听觉、嗅觉,突出春天的五彩缤纷,生机盎然。

学生难发现的:

①句式富于变化,短句为主,生动活泼

②虚实结合,(花是实,果是虚)以想象拓展画面

③动静相宜,动态为主,写春花就写蜜蜂嗡闹、蝴蝶翻飞。烘托映衬春花的繁多、灿烂。表现出了春天的生机。

3、指导学生用“停连”读出画面、读出景物的特性。

例: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我是这样指导的:

“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用拟人手法描绘出百花争先恐后景象开放的情形,要连读,读出争先恐后的画面感。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再三设譬花色,强调花色的艳丽,增强画面的色彩美,要停顿。

“树上”领起后面的联想,“花下”领起后面蜜蜂酿蜜喧嚣沸腾的景象,要停顿。

“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是说杂样儿;“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是说散在草丛里。两个比喻写出野花的细小明艳,一个拟人用想象的笔法写出野花的情态,使画面呈现生机。要连读,读出野花的繁多,读出野花的明艳,读出野花的情态。

4、方法学用。用所学的停顿和连读的方法,朗读下面三个语言片段。

语言片段一: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语言片段二:

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语言片段三: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活动目的:《春》中所描绘的景物充盈着跃动的活力与生命的灵气。文中的语言都是作者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生动活泼,节奏明快,语短意丰,表现力强,体现出了作者一定的写作个性。在这一教学环节,我主要通过引导学生掌握本单元的第二个朗读重点——停连,欣赏本文写景手法的独特之处,感受作者朱自清的写作个性与语言风格。】

(五)结课

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运用新学的朗读技巧,串联表演读文。

指名一生读盼春——指名五生读绘春——全体生读赞春,教师情不自禁加入

【活动目的:串联演读,既是对课堂朗读学习的检验,也是朗读的升华,同时课堂首尾照应,结构完整。】

七年级《春》说课稿 篇5

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春》。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方面阐述我的说课设计。

一、说教材和学情

1、教材

《春》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本单元主要是写景散文,

为我们展现了一年四季的不同图景。《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朱自清先生抓住春天的特征,用诗一般的语言来描绘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的景象,赋予它以感情和生命,而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油然而现。这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更是一曲春天的赞歌。《春》是本单元第一篇课文,学好这一篇课文,可以为后面三篇课文的学习打下良好的感情基础,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2、学情

对于刚刚跨入中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在我看来,大多数的学生应该都喜欢写景的'美文。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们应该

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情境,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二、说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学习重在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相互渗透和协调发展。因而我从三方面拟定了本文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画面美,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一切美好事物的感情。

2、重点难点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我将本文的重点放在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用鲜明、准确、生动的语言和多种修辞手法来写景状物上。并将学习作者的情景交融的写法作为难点。

三、说教学方法

1、教法

本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适于朗读。所以我将主要采用诵读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领悟文章描景绘物的美,从中领会文章所蕴含的丰富情感。

2、学法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因此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讨论探究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获得研读、精读、品读的学习方法,品味文中传神的语句。

四、说教学过程及策略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流程。

环节1、引入新课:

以古人写春的诗句引入新课。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并从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引入今人是如何赞美春的。

环节2、讲授新课:

首先,初读课文。采用配乐朗读的方法。意在培养学生朗读兴趣,营造课堂学习氛围。读前,用课件出示问题(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关于春的几幅图画?试用简短语言概括出来),提示学生带着问题边朗读边思考。

设计目的: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整体感知文本,初步了解文章内容。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使学生明白全文的结构思路:“盼春-----绘春(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颂春”。

其次,精读课文。

提出问题:以“春雨图”为例,想想作者是怎样观察春雨的?

设计目的:引导学生主动地品析重点语句,体会作者情感。也是突破本文难点的很重要的环节。这一环节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赏析散文景美的同时,教给学生写景散文的一般技巧。

第三,使用探究法。让学生依据教师分析“春雨图”的方法,试着分析理解“春风图”。

设计目的: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让学生更为主动的去探究知识。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讨论中来,以获取更多的情感体验。

环节3、反馈练习(以写促情)

提出要求:仿照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写一写眼前的秋天。

设计目的:这样既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又能以写促情,抒发自己对大自然的感情。

写完后让学生相互交流、评价,老师加以鼓励。

环节4、归纳小结

用简短的话语给本课做一小结:借用罗丹的名言(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鼓励同学们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美,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美,用自己的双手去描绘美!

环节5、

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直至背下来。

七年级《春》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朱自清的《春》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阅读课文。我们可以回顾一下,前两个单元,比如《在山的那边》《紫藤萝瀑布》《理想》等,主要是书写人生感悟,而本单元则是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领略自然风光。

本单元中的每篇课文《春》《济南的冬天》等,构思精巧,语言精湛,意境优美,富有诗情画意,为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学习这几篇课文既是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又可受到美的熏陶。

《春》是写景抒情散文的典范。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有着不同的特征,每个人对于四季都有自己切身的体验和感受。作者朱自清先生抓住春天的特征,用诗一般的语言来描绘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的景象,赋予它以感情和生命,而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油然而现。这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更是一曲春天的赞歌。

二、说学情学法

初一的学生已经学习过抒情散文,但具体的学习全篇都是写景的抒情散文还是第一次。因此要引导学生懂得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还要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努力通过本课,做到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停顿的长短、读音的轻重、语速的快慢和语调的抑扬来传达内心感受。

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课前布置学生去搜集关于春的诗文,以开拓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知识积累。在上课时要求学生从课文出发,采用边看、边问、边想、边读。看:看课文,从中发现问题。问:提问指出问题。想:思考并回答教师设置的问题。读:读顺,读流畅,读出感情。

三、说教学方法

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篇好文章是读出来的,因此,将各种方式的读贯穿于整个课堂,让学生在读中学、学中悟。通过朗读自主学习享受美的愉悦,提高审美能力。过去,不知多少人读过《春》,读了多少年,但读过后有些人只能隐隐约约的记住几个词句,而有些人读过,那一片春色再也无法从记忆中抹去。两种不同的阅读结果,主要取决于读的方法。《春》这样的名篇,如果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那么学生永远无法领略到《春》的意蕴悠长的美。所以,我多次让学生朗读课文,读顺,读熟,并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感受欣赏春天的美。

四、说教学过程设定环节

环节1导入新课。首先问学生喜不喜欢春天。学生无非回答两种答案,喜欢或者不喜欢。喜欢春天的人占大多数。因为春天充满了生机活力,给人以努力的力量。每当春天到来人们总情不自禁的抒发自己内心的喜爱之情,特别是古人写下了许多赞美春天的诗文曲赋。课前布置学生去积累搜集有关春的古诗文,了解古人对春的感受。接下来看看今人是怎么赞美春天的,引导学生进入新课,朱自清的著名抒情散文《春》。

环节2走进作者。学习课文之前简单的介绍作者,让学生对朱自清有初步的了解。

环节3课题解说。解说作者写《春》的写作背景。知道作者为什么写下这篇精品散文。不仅仅是为了赞美春天,而赋予它新的内涵—————渴望一个新的社会的出现。也表现了他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

环节4研读课文

(1)教师示范朗读。由我示范朗读,读出感情,先带领学生从感官上感受春天,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熟悉字词,正音解字。并把生字词板书在黑板上,请学生上台标注读音,加深印象。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3)学生自由朗读。请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进一步把握作者的.热爱之情。并给学生提示这篇课文的感情基调是充满喜悦和希望的。语调是轻柔、缓慢、语句清晰、自然。要把握好重音、停顿、速度、抑扬等。

(4)理清文路。请学生站起来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来个朗读接龙,一段由一位同学朗读。学生读一段老师简单的讲解这一段的大意。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个简单的了解。讲解完之后根据大意给课文划分层次,分为三个部分。从盼春到绘春再到赞春。课文也描写了五副春景图,由学生在课文中找出。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边思考,在听读中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解决教学重点。

(5)再读,深入探究课文。请学生自由快速的朗读一遍课文,找出自己不懂的句子并举手发言。提问后老师一一给以解疑。老师在解答时学生也可思考问题。在解答完全部同学的疑问后老师反问学生问题,问学生作者把春天当作是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你最喜欢的是什么?并说说理由。学生可以根据课文的关键字词句来着重突出自己的感受和领悟。

(6)齐声朗读课文。最后请学生齐声朗读一遍课文。加深对文中形象而生动的句子的理解,同时要用明快的节奏,读出热爱赞美的感情。

七年级《春》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1.单元目标及课文分析

本课是语文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第九课。本单元是继前两个单元的叙事、写人的记叙文之后的一个写景散文单元。

本课是本单元的开篇,正如俗话说的好:“一年之计在于春”。有了《春》的优美开篇,才有接下来《济南的冬天》的温情叙述,竹乡的美丽富饶、树林和草原独特的夏日风光。四季的景色千姿百态,美不胜收。

此课设计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认知性朗读,目的是读准字音,疏通字词。还有感知性朗读,目的是了解课文内容,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感知。下面是我对第二课时的设计详细说明。

2.教学目标

本单元的目标就是要善于从美的事物中发现美,并用美的语言表现美。而《春》是写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人们去欣赏大地回春的动人景象,并感受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春》在选材上,谋篇上紧紧扣住了春天的特征,而且在语言的技巧上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据此,我设计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A.掌握课文写景方法:

①抓住江南春天特点来描写景物;

②分层次写出春景画面。

B.理解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初步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在写作中的运用。

C.准确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经过朗读训练,要使学生能读出作者在文中要表达的感情。

(2)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写景散文的方法并运用于写作中。

(3)情感目标

深刻理解作者通过细致生动的描绘,来表现自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追求未来,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为建设人类美好的春天而发奋努力的崇高理想。

[说明]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

3.重点、难点:

初一学生虽已经学习过抒情散文,但具体的学习全篇都是写景的抒情散文还是第一次.因此要引导学生懂得写景散文的写法要求。所以知识目标1、2设为重点。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来探究文章的语言特色是文章教学中的难点。要解决好难点,一是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二是教师要有重点地选择实例帮助学生领会。

二、学情分析

1.春天是学生熟悉而喜爱的季节,他们都有切身的体验和感受。这篇文章语言口语化,平易好懂,节奏明快,形象生动,极富表现力,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初一的学生,对于鉴赏理解美文的能力不是很强,教师要引导学生懂得写景的方法技巧,使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起来。

三、说教法与学法

1.自主学习享受美的愉悦,提高审美能力,应多读少讲,以读代讲为主。

这篇文章我主要采用朗读法、教师点拨法和合作探究法来授课。过去,不知多少人读过《春》,读了多少年,但读过后有些人只能隐隐约约的记住几个词句,而有些人读过,那一片春色再也无法从记忆中抹去。两种不同的阅读结果,主要取决于读的方法。《春》这样的名篇,如果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那么学生永远无法领略到《春》的意蕴悠长的美。所以,我本着注重创设教学情境,运用直觉领悟和心理体验的思维方法,带领学生进入艺术境界,自己阅读,让课堂成为感知美,欣赏美,品味美,探讨美的自由空间,提高审美能力,进而初步学会表达美和创造美。

2学法指导:

本文是抒情散文,要求学生从课文出发,采用边看,边问,边想,边读,边写.看:看课文,从中发现问题。问:指出问题;想:思考并回答教师精心设置的问题;读:读顺,读流畅,读出感情;写:通过本文的学习。教师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写片断。

四、说教学过程

总的来说就是:由表及里,循序渐进。探究合作,构建新课堂。

第一课时

主要是读课文,包括老师泛读和学生齐读,在阅读中了解文章内容,介绍文章及作者的背景,然后由学生完成学案上的习题。教师帮助出现自学困难的学生解决疑难。下课前检测生词和文学常识。

自读并讨论,体会景物特点,体会春色美。

在初一阶段,学生往往只能直觉意会“美”而不能言传“美”,所以我准备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文中所描写的景物及其特点,理解"春"

究竟是怎样美的,作者是如何构思的,讲究层次的。

此时教师作示范如:山——朗润,水——涨,太阳——红,小草——钻,要求学生轻声读,边读,边想,边用笔勾画,自读,自悟,自得,自问。然后小组互动学习,分析,整理.所得及所问,然后小组共同完成学案。视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也可设一些质疑,

[说明]设计这一步骤旨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能力,同时再从独立转向合作、探究,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启发,这样就形成了多维态势的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让学生用心读,用心赏,读出美,增强审美能力,每个人都会有收获,教师的设问与及同学的质疑,落实了教学重点,完成知识目标1。

第二课时

(一)导语设计,激发美,然后出示学习目标。

1、提问作者、作品,出示作者图片。

2、先播放一组春光图,在优美旋律的.中,教师激情导入: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春景,会让你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本堂课我们继续走入朱自清的春,细细赏读作者的生花妙笔奇在何处。然后出示学习目标。

[说明]此设计帮助学生回忆春天美好的感受,为课文教学作情感铺垫。导语通过音乐、图画、诗般的语言把学生引入春天的佳境,引入激发对文质优美,简洁明快的散文学习兴趣。将学生由课前分散的注意力转换到集中的,急于求新知的心境上来,主动配合教师学。同时也交代了学习要点。

(二)根据学案,整体把握,跳读课文、理清思路。(分钟)

[说明]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理清思路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此环节要引导学生通过把握关键语句来提纲挈领,理清思路,,在教学处理上要简明扼要。这2个环节是。

(三)品读揣摩。(10分钟)

理清思路之后,就要抓住重点品味、理解、赏析作品了,要注重对语言的品味。《春》的语言非常精美,准确生动,朴实鲜活,意味隽永,可品味的地方很多,如文中动词的运用、句式的变化、口语的穿插……都是很有味道的。这一个步骤,要注意突出重点,抓住精彩的地方深入体会。

此时利用学案

在学生回答差不多时,教师可依据回答情况挑选下面的问题给以点拨、提示。

用“同义替换”法指导学生品味、咀嚼课文的语言。

①调换词语。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改为“小草一下子从土里钻出来”。

②增删词语。如“舒活舒活筋骨”句改为“舒活筋骨,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事去”。

③改变语序。如“野花遍地是”句忙改为“遍地的各种各样的有名字没名字的野花,散在草丛百像眼睛,像星星”。

④改用平实说法。如“不错的”句改为“不错的,春风是十分柔和的”。

提问:文章地地段中的“闹”改为“飞”字好不好?

不好,“闹”中不仅有声响,而且隐含了一片喧闹沸腾的景象。

[说明]此环节的设计落实了知识目标B和能力目标。设计的依据是新课程所倡导的:阅读是学生的个体行为,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老师要巧妙设计,创造性地拓展延伸,引导学生积累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创设心灵的自由,行动的自由.学生就可以展开联想,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里邀游。

(四)细处研读,感悟写法美,(提高题)。(10分钟)

(1)引导学生讨论:你认为草、花、风、雨这四段哪段最难写?(风景难写)

此环节可引导学生重点分析“春风”一段:

如,①特有的性格;②特有的气味;③特有的音响;④大自然特有的和煦。

(2)自学第七自然段,想一想引用俗语的目的是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激励人们把握时机,奋发向上,辛勤劳作,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进而要创造美好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

(3)《春》的艺术表现上的鲜明特色?

一、观察细致,描述生动真切,注意抓住富有特征的春天的景物进行具体生动的描写。

二、诗情画意相融合。没有直接写自己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而是用抒情的画笔,赋予各种景物鲜明的感情色彩,情融于景。

三、语言朴实清新,准确生动,句式富于变化,在散语中大量使用对称或排比的短语式短句,既流畅又整齐。再加上叠音词和口语词的使用,使文章活泼,自然,充满诗情画意。

此环节采用读、赏、析、说相结合的方式,有利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审美能力。有利全体学生的参与,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说是由扶到放的过程,这样也落实了教学重点及难点.

(五)小结

(1)内容小结。

这篇写景抒情的散文抓住春景的特点,描绘了大地春回、生计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激励人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

(2)写法小结。

全文构思精巧,情景交融。课文抓住春景的特点,有层次地进行描绘。

(3)写景的佳词妙句。

(4)思想上的启迪。

(六)拓展训练。从文学作品和记忆中总结美、寻找美,创造美。

引导学生从形式到内容进行总结归纳,主要是要培养自学能力,因为初一年级的学生还处于自觉的适应阶段,通过本文的总结归纳有利今后的自主学习。

读完《春》,同学们会受到了美的感染和熏陶,请同学们从文学作品或记忆中找出描写春的优美词句,并且试着运用它去说一段描述春天的话。

目的是将学生学语文的目光由课内导向课外,引向丰富多彩的更大空间,使课内外结合,教师可用多媒体投出有关诗词名句。

(七)分层作业,美的训练,美的迁移。

1.写一段描写家乡秋景的文字。

2.通过本文的文字把它变成一幅幅春景画。

3.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教师可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开阔视野,拓展思路。

可采用诗文朗诵(如《春之声》诗文朗诵会)等形式引导学生搞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说明]设计第一道主要是学习的迁移、听、说、读的最后落脚点是写,初一年的学生写作水平难以当堂完成,所以放在课外。另外,又因本文的教学时间是在秋季,所以只得由本文写“春季”的内容迁移到写“秋景”上。第二、三道是选做题,第二题学生完成之后贴于“作业栏”上,这样布置是根据学生的多样性,有利调动一切学生可调动的因素,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板书设计:

昐春宏观勾勒:山——朗润水——涨太阳——红教师示范完成

绘春(微观描绘)

特点层次

春草图钻鲜嫩

春花图繁茂艳丽树上-花下-遍地

春风图和煦轻盈触觉-嗅觉-听觉

春雨图细密平和植物-人

迎春图赶趟儿

赞春新、美、力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