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研究透镜教学设计(精选8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研究透镜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光与色彩》单元的第三课,重点是认识光的折射现象。也就是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镜片的不同特点和作用,加深对光的折射现象的认识。五年级的学生对近视镜和放大镜有一定的了解,但很少知道近视镜和放大镜对光的偏折现象,更不了解望远镜的工作原理。
预期教学效果:
1、知道光线从一种透明物体进入另一种透明物体时,传播的方向会在交界面发生弯折。
2、能通过研究,概括出凸透镜和凹透镜镜片的.不同特点和不同作用。
3、通过制作简易望远镜,能提出更多可以自己研究的有关透镜的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无色透明杯子、放大镜、水。
学生准备:直的长彩条吸管、花镜、近视镜、玻璃片、餐巾纸、透明直尺。(注意:千万不要用花镜看太阳,以免灼伤眼睛,导致失明。)(学生好奇心强,拿着透镜一定会看这看那,一定在布置课前准备时强调注意事项。)教学重点:认识光的折射现象。
教学难点:自制简易望远镜。
教学过程设计:
一、认识光的折射现象
1、导入:把吸管插入水中,观察水面处吸管,有什么发现?是什么原因呢?
教师建议:
a、水要放大半杯。
b、把吸管斜插入水中。也可再选一些细长并直的物体反复实验观察。
c、要从多角度观察。(对学生提出建议,提示学生观察要细,要边观察边思考。防止学生只看热闹。)
2、学生小组合作完成观察探究。
(1)把看到的吸管样子用简单的线条画出来。
(2)试着解释看到的现象。
(3)自学教材第23页上半部内容,解释看到的现象。
(4)说说什么是光的折射?(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学生对折射现象有了印象,通过自学可以上升到对理论的理解。)
二、研究不同透镜的特点与作用。
1、教师引导探究,提出问题:
不同种类的透镜分别有什么特点?形状相同吗?作用一样吗?(调动学生探究欲望,引领学生探究要深入思考。)教师提示:a、透镜是光学仪器,不能直接用手触摸,可以隔着餐巾纸摸一摸。
b、注意不要把透镜弄坏,以免划伤手指。
2、学生自主探究
(1)参考教材第23页下半部和第24页的研究方法,小组合作完成探究。(不用担心学生不能完成探究,因为课前准备中有“花镜、近视镜、玻璃片、透明直尺”,学生看到物品自然会按书中提示去尝试探究,就会发现问题,得出结论。)
(2)把研究结果填写到教材第71页表格中。
(3)以小组为单位展示研究成果。提出小组没有解决的问题。小组间互相校正、补充。(相信学生的能力,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使自主探究落到实处。)
3、小结。教师提出问题:凸透镜的特点和作用:____________。凹透镜的特点和作用:____________。学生组内小结并完成板书。(让学生认识到:探究重过程,更要重结论,不能只看表面现象。)
4、教师提问:通过以上实验研究,解释为什么不要用放大镜看太阳?学生解释原因。(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三、制作简易望远镜。
1、教师引导:把两个透镜组合起来使用会出现什么现象?
2、学生个人独立完成教材第25页中
1、2两项的操作。
3、小组内交流,说说两个透镜组合起来使用看远处的物体有什么效果?
4、小结:_____就是简易的_____。
5、参考教材第25页的制作方法。制作一个简易的望远镜。(课后完成)(给学生创造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制作的过程中,体会搞科学的艰辛和创造的乐趣,提高动手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让学生意识到探究并不是只在课堂。)教师建议:制作望远镜时,筒的顶端卷回,做成双层筒,用卷回部分固定一个透镜。用两个双层筒分别固定两个透镜,完成制作。
四、达标反馈
1、透镜会产生许多奇妙的现象,是由于光线经过透镜时发生______的缘故。
2、下列镜片中()属于凸透镜,()属于凹透镜。
研究透镜教学设计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研究透镜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研究透镜教学设计 篇2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用比较法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不同特点
2、尝试了解望远镜的结构原理
科学知识:
1、知道光通过两种不同的透明体时会改变行进的方向。
2、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3、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的镜片特点。
4、初步了解望远镜的构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到人类对光学规律的认识与利用会给我们带来许多方便。
2、乐于用所学的知识融入生活。
3、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给人类的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4、养成理性的探究意识,在探究和试验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二、讲授新课:
一、导入新课
1、谈话:上课前老师带来了一杯水,我们来观察一下水中的铅笔等有怎样的现象发生?
2、活动:教师把铅笔放进烧杯。
3、学生观察
4、提问:水中的铅笔看起来怎么样了(弯折了)?在什么地方弯了?(边缘处)为什么会这样?(水的关系)
5、提问:我们用别的水也会形成这样的现象么?!
6、学生猜想。
7、教师实验(醋,酱油,牛奶,米,沙)
8、学生总结:只有透明的才能看到弯折。
二、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形状特点
1、谈话:透镜是光的折射现象的典型代表,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透镜,现在老师不告诉你们方法,请你们给这些透镜分类,然后请几位同学告诉我你们用的'什么方法来分类的。
2、学生分组观察并记录。
3、教师小结:凸透镜的镜片中间厚,边缘薄;凹透镜的镜片中间薄,边缘厚。它们的共同点是透明。
三、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
1、提问:我们知道了两种透镜的外部特征,那么它们还有什么作用呢?我们用实验来看看。
2、学生讨论。汇报。
3、学生分组实验,并画图记录。实验1:用透镜观察物体。
实验2:尝试用透镜在纸屏上成像。(并尝试用纸蒙住再试一次)实验3:尝试用透镜聚光。
提醒学生:千万不能用凸透镜对着太阳看,以防灼伤眼睛导致失明。
4、学生交流实验结果。
5、讨论:为什么透镜会产生这些奇妙的现象?(注意认知:由于光线经过透镜时发生了偏折的缘故)
四、了解望远镜的结构
1、我们知道透镜的特征,你知道在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到透镜吗?
2、学生交流回答:眼睛,放大镜、望远镜。
3、引导提问:猜猜看如果将两种不同的透镜方在一起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自己动手试试看?
4、总结:望远镜就是利用凸透镜在前凹透镜在后的原理制作出来的。三:总结理论:
我们今天看到的水,醋,透镜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透明!那么当光从一种透明物体进入到另一种透明物体时,传播的方向会在交界面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我们今天研究的透镜就是光的折射现象的典型代表。所以今天我们的课题就是——光的折射。出示课题。
研究透镜教学设计 篇3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光与色彩》单元的第三课,重点是认识光的折射现象。也就是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镜片的不同特点和作用,加深对光的折射现象的认识。五年级的学生对近视镜和放大镜有一定的了解,但很少知道近视镜和放大镜对光的偏折现象,更不了解望远镜的工作原理。
预期教学效果:
1、知道光线从一种透明物体进入另一种透明物体时,传播的方向会在交界面发生弯折。
2、能通过研究,概括出凸透镜和凹透镜镜片的不同特点和不同作用。
3、通过制作简易望远镜,能提出更多可以自己研究的有关透镜的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无色透明杯子、放大镜、水。
学生准备:直的长彩条吸管、花镜、近视镜、玻璃片、餐巾纸、透明直尺。(注意:千万不要用花镜看太阳,以免灼伤眼睛,导致失明。)(学生好奇心强,拿着透镜一定会看这看那,一定在布置课前准备时强调注意事项。)教学重点:认识光的折射现象。
教学难点:自制简易望远镜。
教学过程设计:
一、认识光的折射现象
1、导入:把吸管插入水中,观察水面处吸管,有什么发现?是什么原因呢?
教师建议:
a、水要放大半杯。
b、把吸管斜插入水中。也可再选一些细长并直的物体反复实验观察。
c、要从多角度观察。(对学生提出建议,提示学生观察要细,要边观察边思考。防止学生只看热闹。)
2、学生小组合作完成观察探究。
(1)把看到的吸管样子用简单的线条画出来。
(2)试着解释看到的现象。
(3)自学教材第23页上半部内容,解释看到的现象。
(4)说说什么是光的折射?(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学生对折射现象有了印象,通过自学可以上升到对理论的理解。)
二、研究不同透镜的特点与作用。
1、教师引导探究,提出问题:
不同种类的透镜分别有什么特点?形状相同吗?作用一样吗?(调动学生探究欲望,引领学生探究要深入思考。)教师提示:a、透镜是光学仪器,不能直接用手触摸,可以隔着餐巾纸摸一摸。
b、注意不要把透镜弄坏,以免划伤手指。
2、学生自主探究
(1)参考教材第23页下半部和第24页的研究方法,小组合作完成探究。(不用担心学生不能完成探究,因为课前准备中有“花镜、近视镜、玻璃片、透明直尺”,学生看到物品自然会按书中提示去尝试探究,就会发现问题,得出结论。)
(2)把研究结果填写到教材第71页表格中。
(3)以小组为单位展示研究成果。提出小组没有解决的问题。小组间互相校正、补充。(相信学生的能力,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使自主探究落到实处。)
3、小结。教师提出问题:凸透镜的特点和作用:____________。凹透镜的特点和作用:____________。学生组内小结并完成板书。(让学生认识到:探究重过程,更要重结论,不能只看表面现象。)
4、教师提问:通过以上实验研究,解释为什么不要用放大镜看太阳?学生解释原因。(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三、制作简易望远镜。
1、教师引导:把两个透镜组合起来使用会出现什么现象?
2、学生个人独立完成教材第25页中
1、2两项的操作。
3、小组内交流,说说两个透镜组合起来使用看远处的物体有什么效果?
4、小结:_____就是简易的_____。
5、参考教材第25页的制作方法。制作一个简易的望远镜。(课后完成)(给学生创造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制作的过程中,体会搞科学的艰辛和创造的乐趣,提高动手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让学生意识到探究并不是只在课堂。)教师建议:制作望远镜时,筒的顶端卷回,做成双层筒,用卷回部分固定一个透镜。用两个双层筒分别固定两个透镜,完成制作。
四、达标反馈
1、透镜会产生许多奇妙的现象,是由于光线经过透镜时发生______的缘故。
2、下列镜片中()属于凸透镜,()属于凹透镜。
研究透镜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研究透镜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研究透镜教学设计 篇4
说教学目标
1、学会做凸透镜成像实验。
2、尝试制作望远镜。
科学知识:
1、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2、了解凸透镜的应用。
3、初步了解望远镜的构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到人类对光学规律的认识与利用会为我们带来许多方便。
2、乐于用所学的知识改善生活。
3、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说教学重点
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说教学方法
目标教学法
说教学准备
教师——有关凸透镜和凹透镜应用的图片;凸透镜,凹透镜,蜡烛,打火机
学生——凸透镜,水杯,白纸,尺子
说教学时间
2课时
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喜欢玩吗?会玩吗?其实会玩的同学在玩中也会有许多收获。今天,就请你们玩一滴水,有兴趣吗?
二、利用水,形成放大镜
1、活动一:
用滴管(或吸管)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水,把载玻片放在字上,透过水滴看字,有什么变化?并观察水滴的形状。
学生活动,汇报现象、交流。
2、活动二:
把书放在盛水的烧杯后,透过烧杯看书上的字有什么变化?学生活动,汇报现象,交流。
3、活动三:
往培养皿(或烧杯中)放一些水,再把培养皿放在有字的书上,从上向下看,观察字有什么变化?
学生活动,汇报现象,交流。
4、提问:这三个实验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5、学生讨论交流。
6、谈话:你知道什么工具会把物体放大?对,是放大镜,今天,我们一起来玩放大镜。(板书课题)
三、研究放大镜的作用
1、了解放大镜的镜片特点。
(1)谈话:同学们都知道放大镜有放大作用,那放大镜的镜片有什么特点?
(2)学生感知,交流。(可请学生画出放大镜镜片的侧面图)
(3)、小结:像放大镜镜片这种中间厚,边缘薄的镜片叫凸透镜。
2、指导学生探究凸透镜具有聚光的作用。
(1)提问:凸透镜除了具有放大的'作用,还有什么作用?
(2)学生交流,师了解学生原有知识。
(3)学生活动:拿放大镜在太阳下观察放大镜的聚光现象。(安全教育:不能用放大镜看阳光)
(4)师介绍焦点。对这一活动进行小结。
3、指导学生探究凸透镜具有成像的作用。
(1)凸透镜还有什么作用?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将放大镜对着白墙,观察有什么现象?
(2)学生汇报交流。(有倒立、缩小的像)
(3)讨论:为什么墙上有物体的像?这是怎么回事?
(4)阅读课文插图,讨论:这个实验需要哪些材料?怎么操作?要注意些什么?
(5)学生动手实验,观察记录。
(6)交流汇报:有什么发现?为什么会有像?
(7)师生小结。
第二课时
四、了解凸透镜的用途
(1)提问:你知道在日常生活中凸透镜的运用吗?
(2)看书,了解,交流。
五、比较凸透镜和凹透镜
1、(出示凹透镜)谈话:老师这里还有一块镜片,它和凸透镜有什么不同?
2、实验:用凹透镜看书上的字。
3、汇报:有什么发现?
4、摸一摸:这种镜片有什么特点?与凸透镜有什么不同?应该叫什么名字?
5、小结:这种中间薄,边缘厚的镜片,科学上叫凹透镜。
6、实验:将凸透镜与凹透镜组合起来看远处景物,有什么发现?
7、介绍:望远镜
六、巩固总结
提问:今天你们有什么收获?
研究透镜教学设计 篇5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用比较法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不同特点
2、尝试了解望远镜的结构原理
科学知识:
1、知道光通过两种不同的透明体时会改变行进的方向。
2、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3、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的镜片特点。
4、初步了解望远镜的构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到人类对光学规律的认识与利用会给我们带来许多方便。
2、乐于用所学的知识融入生活。
3、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给人类的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4、养成理性的探究意识,在探究和试验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二、讲授新课:
一、导入新课
1、谈话:上课前老师带来了一杯水,我们来观察一下水中的铅笔等有怎样的现象发生?
2、活动:教师把铅笔放进烧杯。
3、学生观察
4、提问:水中的铅笔看起来怎么样了(弯折了)?在什么地方弯了?(边缘处)为什么会这样?(水的关系)
5、提问:我们用别的.水也会形成这样的现象么?!
6、学生猜想。
7、教师实验(醋,酱油,牛奶,米,沙)
8、学生总结:只有透明的才能看到弯折。
二、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形状特点
1、谈话:透镜是光的折射现象的典型代表,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透镜,现在老师不告诉你们方法,请你们给这些透镜分类,然后请几位同学告诉我你们用的什么方法来分类的。
2、学生分组观察并记录。
3、教师小结:凸透镜的镜片中间厚,边缘薄;凹透镜的镜片中间薄,边缘厚。它们的共同点是透明。
三、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
1、提问:我们知道了两种透镜的外部特征,那么它们还有什么作用呢?我们用实验来看看。
2、学生讨论。汇报。
3、学生分组实验,并画图记录。实验1:用透镜观察物体。
实验2:尝试用透镜在纸屏上成像。(并尝试用纸蒙住再试一次)实验3:尝试用透镜聚光。
提醒学生:千万不能用凸透镜对着太阳看,以防灼伤眼睛导致失明。
4、学生交流实验结果。
5、讨论:为什么透镜会产生这些奇妙的现象?(注意认知:由于光线经过透镜时发生了偏折的缘故)
四、了解望远镜的结构
1、我们知道透镜的特征,你知道在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到透镜吗?
2、学生交流回答:眼睛,放大镜、望远镜。
3、引导提问:猜猜看如果将两种不同的透镜方在一起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自己动手试试看?
4、总结:望远镜就是利用凸透镜在前凹透镜在后的原理制作出来的。三:总结理论:
我们今天看到的水,醋,透镜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透明!那么当光从一种透明物体进入到另一种透明物体时,传播的方向会在交界面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我们今天研究的透镜就是光的折射现象的典型代表。所以今天我们的课题就是——光的折射。出示课题。
研究透镜教学设计 篇6
《研究透镜》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材第二单元《光与色彩》中的第三课。本课是在学生已了解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光的折射现象,认识透镜对光的折射。它的核心概念是光的折射,而透镜是光的折射现象的典型代表,所以教材设计意图是通过研究透镜来认识光的折射现象。
本课在认识两种透镜的基本特点及作用的基础上,通过研究透镜的聚焦和成像特点及制作望远镜等活动,让学生领略神奇的光的折射现象。本课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一系列既贴近生活,又引人入胜的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接触奇景般迷人的光学世界,感受光的奥秘,对光有一个较深层次的认识,从而使学生更多地关注生活中的现象,激发学生探索自然世界的兴趣,开展科学研究活动。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我把教学活动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观察水中铅笔的弯折现象,初步了解光的折射现象,从而为下面的探究埋好伏笔。
第二部分:研究透镜的形状特点及种类。通过观察、触摸透镜,了解它们构造的不同,由此区别认识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
第三部分:研究透镜对光的偏折现象。
包括三个活动:
1、用透镜观察物体。比较凸透镜和凹透镜下物体的放大和缩小情况。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凸透镜有放大作用,而凹透镜则有缩小作用。
2、让阳光穿过透镜。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到:凸透镜可以聚光,而凹透镜则不能。
3、观察透镜成像特点。凸透镜可以使物体在屏上成倒立的像,而凹透镜则不能。
第四部分:拓展应用,自制望远镜。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利用凸透镜做放大、成像、聚光等实验。
2、用比较的方法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不同特点。
3、尝试制作望远镜。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光线从一种透明物体进入另一种透明物体时,传播的方向会在交界面上发生弯折。
2、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3、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镜片的不同特点和不同作用。
4、了解透镜的应用。
5、初步了解望远镜的构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到人类对光学规律的认识与利用会为我们带来许多方便,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2、乐于用所学的知识改善生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认识光的折射现象。
2、制作简易望远镜。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烧杯、铅笔、凸透镜、凹透镜、纸板
学生准备:老花镜、近视镜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光是怎样行进的?光在行进的过程中,遇到物体会怎么样呢?可是同学们有没有想过,生活中有些物体是透明的,比如水,玻璃。光在行进的过程中遇到的物体是透明的,又会怎样呢?
2、教师演示:把一支铅笔(筷子也行),放入装了大半杯水的烧杯中,观察铅笔的变化,铅笔在什么地方弯曲了你能试着解释原因吗?推测一下。
3、学生尝试解释其中的原因,了解学生关于折射知识的已有水平。
4、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直线传播的,但当光通过两种不同的透明物体时(这里就是空气和水),传播的方向会在交界面即这里的水面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就叫光的折射。在这里,光的行进路线改变了,也就是发生光的折射现象,所以水中铅笔看着象变弯了。
5、透镜是光的折射现象的典型代表,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研究透镜。
(板书:研究透镜)
【评析】由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入手,通过观察和提问,让学生回忆光的行进和光的反射,自然地提出当光遇到透明的物体时会发生怎样的现象,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使学生初步认识光的折射现象,为下面的.探究埋下伏笔。学生的猜测,有利于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
(二)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形状特点。
1、学生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镜片。
2、老师给每个小组提供两块不同的透镜,再加上你们自己准备的放大镜、老花镜和近视镜,现在请同学们通过目测和手摸,仔细观察比较它们的镜片在外形上有什么特点?你能给它们分一分类吗?并试着画出它们的侧面图。
3、学生分组实验、交流、记录。
4、学生汇报,小结:透镜分为两大类,一种镜片中间厚、边缘薄,叫凸透镜;一种镜片中间薄、边缘厚,叫凹透镜。
5、教师总结:一般我们把中间厚、边缘薄的镜片叫凸透镜:把中间薄、边缘厚镜片叫凹透镜。根据生活的需要,透镜会做成不同的样子,只要是中间厚边缘薄的都是凸透镜,只要中间薄、边缘厚的都是凹透镜。
(师板书:凸透镜,凹透镜)
【评析】通过学生观察、触摸透镜,了解其构造,认识其区别,准确区分不同透镜类别,为学生进一步研究透镜做好铺垫。选择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比较紧密的内容进行学习,使学生明白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三、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
1、提问:你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各有什么作用吗?
2、学生讨论、汇报。
3、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并记录。
4、出示表格:研究现象、凸透镜、凹透镜、镜片形状、是否放大、能否聚光、成像特点
实验1:用透镜观察物体。
实验2:尝试用透镜聚光。
实验3:尝试用透镜在纸屏上成像。
提醒学生:千万不要用凸透镜对着太阳看,以防灼伤眼睛。
5、学生交流实验结果。
6、提问:现在,你知道透镜有哪些作用?大家想一想,为什么透镜会产生这些奇妙的现象呢?
7、师生共同总结:是由于光线经过透镜时发生了偏折的缘故。
8、师:通过以上实验,你能解释老师为什么不让你们用放大镜看太阳吗?戴老花镜呢?
【评析】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做法,是科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蕴含科学道理,要学以致用。
四、拓展活动:制作望远镜
1、谈话:大家见过望远镜吗?它为什么能够看到远处的物体? (引发学生思考)现在把凹透镜和凸透镜放在一起看远处的物体会有什么效果?由此你知道了什么?
2、学生操作实验,交流。
3、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如何制作望远镜。
4、学生制作望远镜。
5、学生作品交流。
【评析】望远镜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如果学生能够亲自制作一个望远镜,对它的工作原理可能会有更深刻的印象,这也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巩固应用,使他们切身体验到人类对光学规律的认识与利用给我们自己所带来的好处。另外,老师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使用望远镜时切忌朝着太阳看,以免灼伤眼睛!
板书设计:
研究透镜
特点、作用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放大、聚光、成像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缩小、散光、不成像
研究透镜教学设计 篇7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用比较法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不同特点
2、尝试了解望远镜的结构原理
科学知识:
1、知道光通过两种不同的透明体时会改变行进的方向。
2、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3、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的镜片特点。
4、初步了解望远镜的构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到人类对光学规律的认识与利用会给我们带来许多方便。
2、乐于用所学的知识融入生活。
3、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给人类的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4、养成理性的探究意识,在探究和试验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二、讲授新课:
一、导入新课
1、谈话:上课前老师带来了一杯水,我们来观察一下水中的铅笔等有怎样的现象发生?
2、活动:教师把铅笔放进烧杯。
3、学生观察
4、提问:水中的铅笔看起来怎么样了(弯折了)?在什么地方弯了?(边缘处)为什么会这样?(水的关系)
5、提问:我们用别的水也会形成这样的现象么?!
6、学生猜想。
7、教师实验(醋,酱油,牛奶,米,沙)
8、学生总结:只有透明的才能看到弯折。
二、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形状特点
1、谈话:透镜是光的折射现象的典型代表,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透镜,现在老师不告诉你们方法,请你们给这些透镜分类,然后请几位同学告诉我你们用的什么方法来分类的。
2、学生分组观察并记录。
3、教师小结:凸透镜的镜片中间厚,边缘薄;凹透镜的镜片中间薄,边缘厚。它们的共同点是透明。
三、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
1、提问:我们知道了两种透镜的外部特征,那么它们还有什么作用呢?我们用实验来看看。
2、学生讨论。汇报。
3、学生分组实验,并画图记录。实验1:用透镜观察物体。
实验2:尝试用透镜在纸屏上成像。(并尝试用纸蒙住再试一次)实验3:尝试用透镜聚光。
提醒学生:千万不能用凸透镜对着太阳看,以防灼伤眼睛导致失明。
4、学生交流实验结果。
5、讨论:为什么透镜会产生这些奇妙的现象?(注意认知:由于光线经过透镜时发生了偏折的缘故)
四、了解望远镜的结构
1、我们知道透镜的特征,你知道在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到透镜吗?
2、学生交流回答:眼睛,放大镜、望远镜。
3、引导提问:猜猜看如果将两种不同的.透镜方在一起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自己动手试试看?
4、总结:望远镜就是利用凸透镜在前凹透镜在后的原理制作出来的。三:总结理论:
我们今天看到的水,醋,透镜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透明!那么当光从一种透明物体进入到另一种透明物体时,传播的方向会在交界面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我们今天研究的透镜就是光的折射现象的典型代表。所以今天我们的课题就是——光的折射。出示课题。
研究透镜教学设计 篇8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光与色彩》单元的第三课,重点是认识光的折射现象。也就是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镜片的不同特点和作用,加深对光的折射现象的认识。五年级的学生对近视镜和放大镜有一定的了解,但很少知道近视镜和放大镜对光的偏折现象,更不了解望远镜的工作原理。
预期教学效果:
1、知道光线从一种透明物体进入另一种透明物体时,传播的`方向会在交界面发生弯折。
2、能通过研究,概括出凸透镜和凹透镜镜片的不同特点和不同作用。
3、通过制作简易望远镜,能提出更多可以自己研究的有关透镜的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无色透明杯子、放大镜、水。
学生准备:直的长彩条吸管、花镜、近视镜、玻璃片、餐巾纸、透明直尺。(注意:千万不要用花镜看太阳,以免灼伤眼睛,导致失明。)(学生好奇心强,拿着透镜一定会看这看那,一定在布置课前准备时强调注意事项。)教学重点:认识光的折射现象。
教学难点:自制简易望远镜。
教学过程设计:
一、认识光的折射现象
1、导入:把吸管插入水中,观察水面处吸管,有什么发现?是什么原因呢?
教师建议:
a、水要放大半杯。
b、把吸管斜插入水中。也可再选一些细长并直的物体反复实验观察。
c、要从多角度观察。(对学生提出建议,提示学生观察要细,要边观察边思考。防止学生只看热闹。)
2、学生小组合作完成观察探究。
(1)把看到的吸管样子用简单的线条画出来。
(2)试着解释看到的现象。
(3)自学教材第23页上半部内容,解释看到的现象。
(4)说说什么是光的折射?(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学生对折射现象有了印象,通过自学可以上升到对理论的理解。)
二、研究不同透镜的特点与作用。
1、教师引导探究,提出问题:
不同种类的透镜分别有什么特点?形状相同吗?作用一样吗?(调动学生探究欲望,引领学生探究要深入思考。)教师提示:a、透镜是光学仪器,不能直接用手触摸,可以隔着餐巾纸摸一摸。
b、注意不要把透镜弄坏,以免划伤手指。
2、学生自主探究
(1)参考教材第23页下半部和第24页的研究方法,小组合作完成探究。(不用担心学生不能完成探究,因为课前准备中有“花镜、近视镜、玻璃片、透明直尺”,学生看到物品自然会按书中提示去尝试探究,就会发现问题,得出结论。)
(2)把研究结果填写到教材第71页表格中。
(3)以小组为单位展示研究成果。提出小组没有解决的问题。小组间互相校正、补充。(相信学生的能力,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使自主探究落到实处。)
3、小结。教师提出问题:凸透镜的特点和作用:____________。凹透镜的特点和作用:____________。学生组内小结并完成板书。(让学生认识到:探究重过程,更要重结论,不能只看表面现象。)
4、教师提问:通过以上实验研究,解释为什么不要用放大镜看太阳?学生解释原因。(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三、制作简易望远镜。
1、教师引导:把两个透镜组合起来使用会出现什么现象?
2、学生个人独立完成教材第25页中
1、2两项的操作。
3、小组内交流,说说两个透镜组合起来使用看远处的物体有什么效果?
4、小结:_____就是简易的_____。
5、参考教材第25页的制作方法。制作一个简易的望远镜。(课后完成)(给学生创造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制作的过程中,体会搞科学的艰辛和创造的乐趣,提高动手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让学生意识到探究并不是只在课堂。)教师建议:制作望远镜时,筒的顶端卷回,做成双层筒,用卷回部分固定一个透镜。用两个双层筒分别固定两个透镜,完成制作。
四、达标反馈
1、透镜会产生许多奇妙的现象,是由于光线经过透镜时发生______的缘故。
2、下列镜片中()属于凸透镜,()属于凹透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