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中读后感650字

笔构网

2025-08-23读后感

请欣赏《秋》高中读后感650字(精选10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秋》高中读后感650字 篇1

通过学习《首义精神耀千秋》,与历史真正的“零”距离接触。我亲身感受了他革命的气息,

辛亥革命结束了在中国绵延两千年的封建帝制,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无数的仁人志士为了追求真理,不畏牺牲,我们当然不能忘记,要以此来激励我们担当起建设祖国的重任。未来,是属于我们的,未来的历史的乐章由我们去谱写。我忽然觉得自己是多么渺小,就像在沙漠中那一粒不起眼的细沙,微不足道。跟这些志士相比,我又为这个社会做了什么呢?回首过去的岁月,我是为了自己而生存,我所做的每一件事,又有哪件是有意义的呢?

而今天,将会成为我认识中新的一个也是最大的一个转折。我清楚地知道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而现在,我还等什么呢?从现在开始,从生活的每一滴做起,我们要学习革命烈士,把他们的精神深入到每一个人的心里!作为一名小学生,我能为贡献祖国出一份力的最好方法就是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能力,增强素质,适应社会需求,做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去报效祖国,投身社会。把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作为自己的责任,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虽然我们不能像他们那样,为了革命,为了人民,为了祖国,为我们民族的进步贡献自己的生命,但是,我们可以从小事做起,为人民,为社会,出一份力。虽然我们的力量很小,但是,我相信,如有千千万万个像我们的人站出来,国家能更加繁荣、更加昌盛!

《秋》高中读后感650字 篇2

《森林报》是一套科普读物。这套书像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森林之门,让我在有趣的森林王国里游历了一番,开阔了我的视野,收获了很多知识。

《森林报》这个题目看起来有点特别,你可别以为它是份报纸,它是一套描写动物一年四季是怎样生活的书,按春、夏、秋、冬的顺序分为四本书。普通报纸上,尽刊登人的消息,人的事情。可是孩子们也很喜欢知道飞禽走兽和昆虫是怎样生活的。森林里的新闻并不比城市里少。森林里也有愉快的事情和可悲的事件,也和人类社会一样有英雄和强盗。可是,这些事情,城市报纸很少报道,所以谁也不知道这森林中新闻。而《森林报》这本书以新闻报道的形式,生动地介绍了一年四季森林里的变化和情景。因此《森林报》也被称为“一部比故事书更有趣的科普读物”、“一部关于大自然四季变化的`百科全书”和“大自然的颂诗”。

读了《森林报》这本书,不仅让我获取了大量的科学知识,而且还让我了解很多的有关飞禽走兽和昆虫故事。如鸟的蛋是什么颜色的,植物怎样“躲避”自己的敌人。这本书让我学到了许多课本中学不到的东西。的确,森林中的趣闻不比城市少!这本书教会我们如何去探索和发现大自然的奥妙,还让我们懂得要保护好我们的生存环境,保护好我们身边的动物植物。

《秋》高中读后感650字 篇3

看完了《首义精神耀千秋》后,我感到无比的愤怒和震惊。

这本书写了三个部分,分别是:清政府因腐败无能不断向侵略者投降,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和古老的华夏大地走向共和这三部分,它讲述了中华人民坚定的中华魂!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这是吉鸿昌的心声,也是当时全国人民的愤怒!1911年10月13日,在武昌,熊秉坤终于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10月9日,先烈彭楚潘,刘复基,杨洪胜英勇就义,但他们的中华魂永垂不朽!

那腐败的清政府,为了保全自己,牺牲了多少儿女,割让了多少土地,赔偿了多少银元,签订了多少条约。那些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损失了多少?有志之士“有心杀贼,无力回天”,一切全是因为腐败的清政府!

后来,中国人民终于站了起来,推翻了无能的清政府,建立了新中国,为先烈报了仇,抗战胜利了。

那洒上了先烈热血的中华大地,直到今天还闪烁着灿烂的光芒。因为,虽然他们已经死去几十年甚至一百多年,但中华魂永远地留在了中华大地之上,泪可以洒,血可以流,头颅不能低下。多少荣辱,多少艰辛,多少牺牲,我们的先辈用血,用汗,用生命铸就了东方大地上的坚贞不屈的中华魂。浩浩中华魂,魂兮归来!

《秋》高中读后感650字 篇4

能争汉上为先着,此得神州第一功,1911年的10月10日这一天,古城武昌城头的枪声震撼了全中国,震惊了全世界。孙中山领导下的湖北革命党人成功发动武昌起义,打响了推翻帝制的第一枪。武昌揭竿而起,各省云集响应,辛亥革命势如潮水,它一举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从而引发一场席卷中国大地的伟大变革。

岁月更迭,斗转星移。当我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意气风发地跨入新世纪的时候,回顾中国人在上个世纪走过的艰难而曲折的道路,怎能不对前人在那黑暗年代创立的不朽业绩肃然起敬?如今,红楼静静地矗立在长江边的蛇山脚下,彭浏阳路上来往行人如织,还有首义园、起义门、烈士祠、楚望台,他们承载了一段改写中华民族命运的辉煌历史,向人们无声诉说着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往事。

历史总能给我们以启迪,从硝烟散去的那一刻起,人们就一直在探究这段历史以期从中吸取有益的借鉴。首义的枪炮声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光荣与骄傲,更是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首义精神。

今天我们师生一起来重温这段历史,审视这个重大的历史事件留给我们的种种意义,对于同学们今后的学习乃至成长,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首义精神集中地体现为中华民族固有的世代传承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华民族向来就有爱国主义的传统,中国向来就不缺少为民请命、舍身成仁的豪杰志士。在近代深重的'民族危机面前,革命群体和个人英雄辈出,星光灿烂,革命党人抱着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怀,登上了历史舞台。他们不计较个人得失,舍小家顾大家,投身到革命洪流中去。今天,我们要完成祖的统一大业,也要高举这面大旗,把中华儿女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是需要以爱国主义为力量源泉。同学们不仅要回忆历史,缅怀先烈,更重要的是明白炎黄子孙肩上的责任,将振兴中华的精神传承下去,把它转化成不断完善和发展自我,不断振兴和强大祖国的精神动力,同心协力建设美好的未来。

《秋》高中读后感650字 篇5

刚看完正文的时候,觉得这本书最多只值1星,不能再多了。且极不推荐阅读。

读下来给人的感觉像是为了迎合一些妻子期待解放的心理而刻意挑选出来的一个又一个例子,进行刻意曲解的强化再现,有些地方抛弃了逻辑性,前后文都自相矛盾的地步。例如:前文说慎次选择了和篮子结婚,而并没有选择和母亲介绍的更体面的结婚对象结婚,让母亲不开心。后文就说他只是为了体面的工作,信用加分,生活方便等角度,敷衍了事的找了篮子结婚,而且后文还说了,慎次是个对母亲言听计从的人,就算从社会地位来说,相亲对象更能帮助慎次事业上的发展吧?敷衍结婚的话,相亲对象才是最优选择,而篮子家庭并不富裕。其他还有很多地方,感觉有许多关键点都没有讲诉明白。

除了逻辑问题,还有些不知是翻译问题还是其他什么原因造成的,身为女性阅读起来总萦绕的淡淡的不适感。如文章中:看到媳妇们穿的青春靓丽,她(文中的婆婆)也不甘示弱的装嫩。不知日语原文是否就用词如此带有贬低意味?还有些比较武断的定义:男女思维的.差异,男性生存多靠在工作上追求利益,而女性往往没有感情就活不下去。

当正文结束的时候,觉得这是一本凭借作者自己主观臆断就给本就懵懂受困寻求出路的妻子指导出路的书。

可往后读到采访笔记与后记,作者居然又站到了客观的立场,分析了一些思秋期与妻子们革命的原委与现状。

再看到了译后记,原来是第一次翻译,原来这是80年代的书了,原来斋藤茂男是个男性,且是个记者,恍然大悟,怪不得正文会是这么一种风格。

最后,给上三星做为最后的阅读体验并贴上文中觉得挺好的一句话:婚姻的前提是,两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在一起是为了更好。如果我们没有认真想清楚自己是谁,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可能很难找到让自己幸福的哪个人。

《秋》高中读后感650字 篇6

谈到总理,人们首先想到的必是周恩来。读了《千秋人物》第37—92页,我对家喻户晓的周总理了解了更多。

《千秋人物》中主要描写周总理的文章有6篇,共计五十多页,是作者梁衡描写的最多的人物。周恩来虽贵为总理,日理万机,但和蔼可亲的他似乎丝毫没有把自己当做总理。他勤劳节俭,即使衣服有破洞,依旧照穿;他关爱百姓,让长期蹲在田里的农民坐竹椅,自己却甘愿坐在小方凳上;他忍辱负重,虽然多次被毛主席错误地批评,但是为了国家大局,从来没有主动翻脸……周总理长期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他从未想过成为第一,却也从来没有丢失过第二。我非常喜欢一句话:“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认为这句话非常符合周总理。他不仅治国有方,还以他的`仁爱、牺牲、宽容,赢得生前身后名,成为一位让所有人都能接受、尊敬的人。

我们也可以像周总理那样,自己对现实的地位不在乎,但能在他人心中获得很高的地位。

我有一个同学,平时他都不愿过分展现自己,但是每次考试,他以他沉着冷静的头脑,以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理,经常问鼎全班。因此,他也以强大的实力赢得全班同学的钦佩与信赖。

我们有时并不需要去争什么位置。每个人在众人心里的位置是他德与能的总和。让自己感化他人,以柔克刚,会得到超乎想象的回报。

《秋》高中读后感650字 篇7

没有一个永久的秋天,秋天就要过去了。”这是《激流》三部曲中最后一本《秋》中的中心句。

在《秋》里,发生了几件大事,但是都是悲剧,这些悲剧也揭示了高家这个大家庭正在逐步走向灭亡——不仅仅是高家,每一个旧社会的封建大家庭都在渐渐地变得枯竭,不公平的制度使得整个家庭逐渐瓦解。

第一件事,是周家的枚少爷结了婚,新娘是最古板、卫道、残酷的老头在冯乐山的侄女,又是一个封建社会的包办婚姻!我发现了旧社会的婚姻与现代的婚姻的区别:

旧社会的婚姻完全是由长辈操控,真正结婚的幼辈却不得过问——那到底是谁结婚呀?于是,年轻人们就成为了傀儡。而现代的婚姻则不同,自由恋爱、结婚,完全是有年轻人的来争取,有更多的自由、幸福。2.旧社会的婚姻崇尚“先结婚后恋爱”,必须结了婚,剩下的事情,才能自己决定。这样,结了婚也一辈子夫妻不和睦的也大有人在。可现在好多了:只有相爱,才会结婚,一对夫妻会更加幸福美满,也就不存在“妻妾成群”了。

第二件大事,是四小姐淑贞跳井自杀。因为五爸克定公然把丫头收房、闹小旦、乱花钱,导致五婶沈氏总是跟可定吵架。但是,每当沈氏没有地方发泄怒气的`时候,就会打、骂、惩罚自己的亲生女儿淑贞。所以,淑贞才会在一次又一次的打骂之后跳井自杀。这是一声警钟,告示世人。

第三件大事,是三爸克明的死亡。克明一死,整个家里就乱了:卖公馆、分家,这些都是四爸克安和五爸克明的主意。这样一来,一个好端端的家就在老太爷和兄长死后,变得四分五裂。这也是封建大家庭最终的必然结果。每一个人都尔虞我诈,每一个人都勾心斗角,每一个人都贪得无厌,每一个人都笑里藏刀,这样的家庭,怎么能维持下去。

“没有一个永久的秋天。”,“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些都是在激励我们:不要灰心,不要丧气,大风大浪之后,必有属于我们的春天!

可是,很快,才过了不到一年,枚少爷就因为肺病死去,留下一个年轻、有孕的寡妇。这都是因为枚少爷的父亲周伯涛明知道自己的儿子非有问题,却死活不肯请医生,最后,害死了自己的儿子,还害了儿媳一生。真荒谬!

《秋》高中读后感650字 篇8

现代著名作家巴金的小说《秋》是他的"激流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读罢之后,一股革命的激流不禁涌上心头,这是一种社会的责任赋予我们青年人的历史使命。"激流三部曲"中那种火一样的激情,那种强烈的反封建的思想,那种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热情始终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

《秋》这部小说延续了《家》和《春》的主线,进一步写高家的没落与新生,使人看到希望的是,主人公觉新在血的教训面前,已变得更加成熟与冷静,他不再默默忍受着众人的欺负,不再逆来顺受,他也受到了觉民以及琴等人多的启发,脑海中已有了革命的思想,他试图以改良的方式去挽回这个濒于没落的家,事实证明已无法挽回,高家最后还是支离破碎。相比之下,二弟觉民就显得积极的多,他最后举行了新式婚礼这一点,就证明了他的思想已经彻底摆脱了旧式大家庭的束缚,而投身到更新的,更富有生命力的新世界!

我想,《秋》从季节上来看是凄凉的,它往往能给人一种悲凉的感觉,它常常代表事物的衰亡,这是诗歌散文中是经常见到的。那么,本小说在写一个封建大家庭的秋天,是不是也意味着它的衰亡呢?我想,答案是肯定的。这种衰亡,尽管身在其中的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不情愿,但历史的.潮流是势不可挡的,革命的激流是永远向前的,这一点任何人也无法改变!旧世界的衰落,意味着一个新世界的到来,让那个没落的家随着秋天的落叶一起随风而逝吧!迎接我们的,必将是一个崭新的未来。

"西风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秋冬一过,我们一定会迎来灿烂的生机盎然的春天,我们的国家正是在这样的新旧交替中走向强大的,我们的生活也将越来越美好。

《秋》高中读后感650字 篇9

在《森林报》冬季篇里,12月、1月和2月分别被称为银路出现月、饥饿难熬月和忍受残冬月。

在冬之书上,动物们的脚掌就是写字的工具、灰鼠的前脚印像两个并排的小圆点,后脚印像小朋友的手掌、老鼠写字时总是打冒号、鸟类的笔迹比较好辨认、鼩鼱的脚印和老鼠很相似、獾的脚印很可怕、雷鸟在晚上总是钻到雪底下休息、伶鼬在雪底下钻来钻去,一有食物就赶紧钻出来、在严寒的冬季,吃上一顿饱餐对热血动物来说非常重要,冷血动物却只需呼呼大睡、交嘴鸟和交嘴鸟的.雏鸟一点儿也不怕严寒和饥饿、2月,甲虫、蜗牛和蜘蛛等动物很有可能冻死、青蛙甚至变脆了、蝙蝠的体温只有5°C多一点、小熊在2月份出生了、河乌这种鸟儿喜欢冬泳。,雪底下也会有草地、款冬一点儿也不怕冷、繁缕在积雪下仍然能存活。猎狼要带上小旗子,查看脚印尤为重要、冬天钓鲈鱼要用金属假鱼、钓山鲶鱼要放好鱼饵,第二天早上提起棍子、猎熊时非常危险,需要猎人很好地配合、用陷阱捕捉野兽时要注意摆放位置、通过精致的捕兽器还能捉活的小野兽、捉狼时可以设陷阱,也能用机关。

《森林报》的冬季篇充满了有趣的知识,让我最感到有趣的是动物们的脚印,最新奇的是用捕兽器捕小野兽,捕猞猁时还要用松柏的叶汁将捕兽器煮一下,最惊险的就是猎人们冒险猎熊的情景了。这本书趣味丛生,真是一位知识丰富的自然老师啊!

《秋》高中读后感650字 篇10

《庆历四年秋》上个月读得零零碎碎,断断续续,虽然读完了,但几乎读了后面忘了前面,这个月又前后翻了翻。

庆历四年秋的写法比较有意思,选了一个特殊的节点,一个特殊的事件——进奏院聚餐,铺展开一幅长长的画卷,将涉事人员和事件前后种种相关人事一点一点勾画出来,慢慢描绘出一幅仁宗庆历年间表面上太平治世,实际上内忧外患不断,朝廷内错综复杂各种人情利益相互牵制宦海沉浮的众生画卷。

我对宋史几乎没什么了解,所以虽然是看这种通晓畅白且有点强行幽默(叶大师说文字趣味不高)的作品,也并不是很容易,总觉得各种事情人物关系纷至沓来,很难理个头绪出来。我只是弄明白,在这个节点上,借着这件事的由头,参与人员全部被重罚(成语“一网打尽”的出处),庆历新政以失败告终,而与新政有关的几位重臣范仲淹,欧阳修,韩崎,富弼等也受到牵连,后继经历了不同程度的打压。与此同时,一位二十四岁的年轻人,王安石,踌躇满志,崭露头角,将在二十四年之后,出演属于他的那场人生大戏。

北宋的年号中,我唯一知道的大概就是“庆历”,唯一知道的年份就是“庆历四年”了,因为范仲淹那篇我们中学时代背得烂熟的《岳阳楼记》。这位不仅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让当时的我肃然起敬,更因为后来看到他年幼读书时居然能做到“划粥割齑”,让我瞪目结舌。一个人能少年立志,并对自己严苛到这种程度,真的让人觉得强大到可怕。政坛衰落,文坛兴起,北宋年间的.这些大名士,个个在官场跌宕起伏,他们首先是政治家,怀着治国平天下的信念,政治生涯受阻后,才更多地寄情于诗词文章。我能读出味来的,就只有一个感慨,治理这样一个泱泱大国,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看到制度的不合理,想尽办法调整,改革,哪怕是才高且自律如上述诸位,也有太多的不能得志。

历史没有如果,总在按着它既有的脚步讲述一个个令人扼腕的故事。二十四年后,王安石的变法不仅重蹈覆辙,而且留下了一个新旧党争的混乱局面,北宋由此走向覆灭的下坡路,我的偶像苏东坡也因为一肚子的不合时宜而被一贬,再贬。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从庆历新政,到靖康之难,不过八十来年。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