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枷锁读后感

笔构网

2025-08-23读后感

请欣赏人性的枷锁读后感(精选7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 篇1

继《月亮与六便士》后,阅读毛姆大叔的第二本巨作。这边长篇半自传体小说,讲述了主人公菲利普三十年“五彩斑斓”的生活。

人人生来便带着瑕疵,或是身体,或是灵魂。先天跛足的他,9岁失去双亲,从此寄居于牧师伯父家,因身体残缺,他生性敏感,然而生活从来就不会对谁仁慈,收起毒手,对可怜之人只会更甚;菲利普经历了被同伴轻视与欺凌的少年时期,寻求未来发展,迷茫的青年时期,成年后学习了会计、油画、医生等相关知识,后因股票投资失败破产,不得不放弃医学,做起了商场导购与服装设计。

小说大部分篇幅读起来很压抑,亦如真实的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毛姆素来喜欢毫不客气地揭露人性的弱点,复杂和矛盾。书中很多细腻的思想和表达让人不惊感叹与自己的想法如此一般。看着菲利普冲破身体缺陷、宗教、性欲、爱情、物质等层层枷锁得到自我救赎与不断成长(成长路上的苦无以言表,作为读者,对于这个主角会心疼,也会火冒三丈,有嘲笑,有同情,更多的是欣慰),最终活出自我,很开心,虽然只是他只是个小说人物。

如译者所说,成长本来就是一条不可逆的道路,更恐怖的是,它往往还是一条孤独的单行车道。愿我们能在别人的故事中,切身体味或已逝去,或未到来的岁月。

我们本应豁达,因为生命只有一次且微不足道,死亡更是无足轻重。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 篇2

这本书的阅读时间正好跨年,新年的第一天,在火车上面读完的,读完的时候天色已经完全黑了,我叹了口气,合上书,毛姆的那个时代,那些时间,空间,人物的故事,也都叹息着远去。

总体而言,我会给予这本书相当高的评价,部分可能是出于我对于成长小说的偏爱,部分是因为作者本身讲故事和刻画人物的能力实在是高超。我现在的年纪又恰好是故事结尾主人公的年纪,因而这种共鸣的感觉彷佛让我找到了指路明灯一般。我想,对任何一个年轻人,主人公的境遇或多或少都有参考之处。

小说的名字叫做“人性的枷锁”,我不知道如何进行准确的翻译,文章中提到的”HumanBondage”似乎是在说,人生无意义,摆脱意义的枷锁。可那是在主人公人生低谷时的所悟所想,对于人生的答案而言,无意义自然算的上是非常有诱惑力的一种,不过,对于年轻人来说,无意义的思考无异于深渊边漫步,稍不留神就会被无意义的深渊吞噬,这是思考的陷阱,意识到这一点只能满足开始时那种得到答案的幸福,稍后而来的后果却不一定时每个年轻人都可以承受的。无意义也会同样变为枷锁。

生活的起伏在年少时代看似平平无奇,可那些左右的决定将会影响接下来一辈子的时光。主人公的起伏看起来更具戏剧性,和自己的身体,和信仰,和学业,和爱好,和朋友,和职业选择,和恋人,和贫穷,和人生意义,每一项关于生命和生活的议题在书中的二十五年间都有讨论,作为读者,有时候情不自禁的会想,如果我处于这种情境,我该如何选择呢?那些和我们选择相近的部分,我们会感慨着微笑,和我们选择背离的部分,又会义愤填膺,“主人公真是个蠢蛋!”。不过作者巧妙的把自己的回答和解释留到了文章末尾的地方,既然人生无意义,每种选择自然也毫无意义可言。

举例子,我特别留意的有两处,一处是纠缠着不停出现的主人公的初恋,我本来觉得主人公是个好小伙子,可是这段的描写却让我觉得他是天字第一号大傻瓜,只想快点看完这部分,可是没想到这个人居然还反反复复出现,伦敦这么大,消失在人海中多少次总能听到消息或者巧合的碰到,主人公嘛,自然一如既往的让我觉得蠢。——这是选择不合己之处

另一处是文章结尾,主人公境遇变化,意外收获的芳心,似乎谈不上爱情,但是反倒让主人公反思自己的选择和更加现实的人生意义,此处作为结尾给了文章好的结局,也被迫着让所有读者接受“这是一个好故事“的现实。我很喜欢这样的结尾,对主人公的选择也感同身受——这是选择合己之处。

作者写作此书的时候,已经过了这个年纪,而我身在其中,境遇平平无奇,但是心境的变化却和书中的主角一样波澜壮阔,这是年轻人的疾病。如果真的有神明,那这个枷锁倒是非常有趣:最重要的,影响生命的那些选择和经历,在身处其中之时,往往很难看得清。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 篇3

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断断续续的读完了毛姆大叔的第三本作品《人性的枷锁》。读毛姆的书,感觉仿佛是和故事的主人公一同去用心感受和揭露这世界的真面目,有痛苦,有悲哀,也有些许的对人生的彻悟。

故事讲述了主人公菲利普小时候到中年的人生经历,因为天生瘸腿收到皇家公学孩子们的讥笑和嘲讽,让他从小形成了自卑,敏感,内向的性格;现实就是如此残酷,在自己愈发想躲避的时候,愈是有一把刀戳向你的心,慢慢的折磨你;在没有得到上帝的回应,也看到教堂牧师们丑陋虚伪的面目,从小在基督教熏陶下的菲利普果断弃教,“何必一定要信教?”这是他挣脱的第一个枷锁,后来德国留学,去伦敦当会计,到巴黎求师学画,再回来学医,最终还是继承了父亲的工作,当一名医生。感觉命运真的在这里开了个不小的玩笑,我们努力挣扎的结果,最后还是回到了原点,很可恨却又在情理之中。

但是这本书最打动我的是菲利普在遇到人生种种问题时候的一种自我剖析和自省的能力,总是在纠结,挣扎,悔恨,反省,正视自己身上暴露的问题,不管是自尊心作祟,还是自己的卑微羞怯的性格,在不断的自我剖析和自我否定的道路上,他似乎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真谛。就在这种需要你去不断地作践自己,剖析自己,折腾自己的社会生活中,可能才会获得更深刻的生命体悟,正如毛姆大叔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才让他能够写出如此犀利却冷静的作品吧。在生活的不断摧残和折磨下,自己的眼睛会更加透亮,更加成熟,看透了世界的肮脏不堪,却依然能够保持”宠辱不惊,闲看窗外云卷云舒”心态,这就仿佛是在黑暗中粲然一笑,那种笑让人看了只有安心和平静。

这本书看的最虐心的部分是菲利普和米尔德丽德三番两次的相遇纠葛,米尔德丽德明明庸俗不堪,扁平的胸脯和苍白的脸色,2次轮为性行为工作者,菲利普仍然不能为之忘怀,明明认为自己也贱的不行,却仍然忍不住爱她,想要和她在一起。但是走过这段可悲的所谓“浪漫爱情之路”,他发现他只能为她做到在自己有限的范围内去帮助他,但不会和她有任何进一步的发展,这里我很佩服菲利普的自制,但很替他不值,明明心里清清楚楚的明白这个女人一点儿都不爱你,只是因为求生的本能在单纯的利用你,你何必还为她仁至义尽至此?

最后在米尔德丽德把他的家弄砸的不成样子的时候,菲利普一笑置之。在感受到爱情的痛苦煎熬,并经过多好些年后,菲利普也明白了自己的愚蠢和可笑,难道正如毛姆大叔给年轻人的那句忠告,“非要越过一大片干旱贫瘠,地形险恶的荒野,才能跨入活生生的现实世界”。毛叔叔,你可不可以不要这么一语中的?

关于人生的意义,克朗肖通过一个破烂不堪的红地毯让菲利普明白了”生活是毫无意义的“。看似这是个悲观的想法,但正如书中所说”既然生活毫无意义,尘世也就无残忍可言。不论是做过的还是没来的及做的,一概都无关宏旨。失败好不足奇,成功也等于零。他不过是暂时占据在地球表层的芸芸众生中间的一个最不起眼的动物而已;然而,他又无所不能,因为他能从一片混沌之中探出其奥秘来。“我们总是在追求这成功和幸福,殊不知,幸福和痛苦是一样的微不足道,不管是痛苦,还是失败,还是幸福、欢乐,它们的降临,跟生活中出现的其他细节一样,不过是使得地毯变得更加纷繁复杂,绚丽多彩罢了。

所以生活中,何必把自己闭塞在自己的世界里,而不去体验世界,体会社会,不管它们是残忍的,还是势力的?即使碰的头破血流,即使饱受饥寒交迫,即使被世界唾弃,那又怎样?生活既然是没有意义的,又有何惧?生活的毫无意义正是生活的意义所在,正因为生活毫无意义,我们才有勇气在社会中摸爬滚打也不怕,在折磨和摧残下,慢慢获得自己对于生活的体悟,而这对自己才是最具有意义的东西。不禁妄想,那些在别处过着自己不敢想象的生活的人们,是不是正是感悟到这一点,才有勇气在黑暗中翩翩起舞,灿烂的微笑着。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 篇4

菲利普是个等爱的孩子啊。他从小父母双亡,由冷酷的伯伯和不知如何表达情感的伯母带大。

由于天生残疾,性格敏感内向,没有同龄的朋友,菲利普的人生没有爱,他渴望爱与被爱。

童年的孤独,青春期的迷茫,青年时期的情欲,终生寻找的关于人生的意义,他遇到的问题可能我们每一个人都遇到过,可是由于他的敏感,由于他的缺爱,这些问题才伤他至深。所幸他还有理智,虽然理智在情欲面前也退避三舍;所幸他还有远大的梦想,能让他掉入泥潭中还能不致堕落。虽然我知道毛姆并不想赚取读者的同情心,可能他还痛恨这个,看到菲利普一个人苦苦挣扎,在生活中,在思想上,真想走近他,哪怕只是无声的陪伴。

毛姆通过菲利普的苦苦追寻,向世人道出人生的意义:人生无意义。多么丧!还好毛姆又说,尽管如此,也要在人生这块挂毯上织出美丽的图案。

可是马上他又抛出问题,究竟如何生活才算织出美丽的图案?也许写这本书时的毛姆也没有答案吧。

关于爱情,毛姆用大量的篇幅描绘情欲所引发的激情,虽然极其不可理喻,可是感人至深。

而书到最后,菲利普与萨利之间的感情,真挚,默契,美好,菲利普甚至为了这段情,甚至放弃了鼓励他一直从泥潭中走过来的美好理想,但是读下来,放佛能看到毛姆撇撇嘴漫不经心的样子。想来,毛姆认为的爱情是前一种吧。

只不过作者也知道那种轰轰烈烈的由情欲引发的爱情,并不能在生活这块挂毯上织出美丽的图案,还有可能烧毁挂毯。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 篇5

看了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面纱,刀锋,继人性的枷锁是放在最后来阅读的。因为喜欢这么一本厚厚的大部头书,你会不知不觉跟着作者游历主人公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所爱所恨,所悯所怨。而后知后觉的将自己融入其中,来思索自身所活着的意义,追求的自由,渴望的爱情,心底的欲望。像一场洗涤心灵的救赎,久久不能释然抒发。

人类可贵之处就在于每每跌跌撞撞疼痛前行的路上,哪怕世俗再残酷,我们仍在不断追求向往那美好的生活。而思想一定是自由的真,善,美作为衡量人性的标准,显得重中之重,不可或缺。

爱情,我们将其倾尽心力去追求的,也终将会失去,因为我们谁也不曾真的属于谁,我们甚至都不属于自己。妙的是,它所带给你那种幸福愉悦的感受,真实又幸福,但你最后又不得不为失去后的苦痛来买曾体会快乐的单!爱情会死亡,而温情和习惯会取胜,就像爱有尽头一样,恨也有尽头。然而不能确信的是,我们究竟是仍在爱着呢?还是只在痛惜失去的爱情呢?

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道枷锁,牢牢被牵制住,动弹不得。想要逃脱枷锁便要一一寻求答案。菲利普已然跃过枷锁勾勒出一幅精美绝伦,美不胜收的人生图案。那么你呢?

生命没有意义,这是菲利普在经历了众多人间冷暖,世态炎凉后得出的结论。但是如果生命没有意义,那我们又何尝计较失败,成功。我们也只是在这大千世界活出一个小小的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把能做的事做到更好,心之所向,我想这便是活着的意义,生存的希望。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 篇6

用几天的时间看完了毛姆的经典作品《人性的枷锁》,之前以为这本书的主题是爱情,看过才发现,他不仅仅是关于爱情,还有亲情,友情,职业选择,生活方向等等我们人生中都会遇到的各种迷茫和反思。

故事围绕着主人公菲利普·凯利展开,刚开始,他还是一个敏感脆弱的小男生,一路跌跌撞撞,在感情的枷锁中挣扎,在生活的汪洋中迷茫,慢慢的他找到了人生方向,挣脱了青春迷茫的枷锁,蜕变成熟,步入三十岁的人生阶段。

菲尔普斯,他不是一个完美的人,天生畸形足让本就孤独的小男孩,变的更加敏感脆弱,自卑感让他既想融入集体,又不敢向他们敞开心扉,努力讨好却始终得不到同龄孩子的尊重,就这样,他一路磕磕绊绊,努力逃离童年的孤苦,以为长大了,就自由了,却发现,生活永远都不会让你好过。

在友情里,菲利普斯经历过同伴的背叛,也经历过挚友的不离不弃;在爱情里面,菲利普斯遇到了撕心裂肺的爱,也遇到了不屑一顾的被爱;在亲情里,父母的早逝,让他很少感受过家庭的温暖,寄养在大伯家,让他对家的概念更加模糊。

菲尔普斯不是一个完美的人,却是一个非常真实的人,是你,也是我。时而善解人意,时而尖酸刻薄,时而慷慨大方,时而吝啬小气,时而慈悲,时而冷漠……月有阴晴圆缺,菲尔普斯就像那轮月,阴晴有时,时而明亮,时而黑暗。

也许这就是人性,十恶不赦的魔鬼极少,尽善尽美的圣人鲜有,大部分都是介乎于黑与白的凡夫俗子,快乐有时,悲伤有时,自私有时,牺牲有时,挣扎有时,解脱有时……尽管如此,我们明知道会受伤,还是会去爱,明知道总会被生活打败,还是会努力生活,明知道有一天会死,还是会好好活着,也许到头来,我们还是会被人性禁锢,但却从不放弃挣扎。

最后,借用高晓松的一段话,也许无法解答你我生活中的难题,至少可以缓解一下心中的疑惑。

我们早晚被生活打败,只是你能坚持到下半场的什么时候,换人名额用完,体力用光,最终还是会被生活打败,所以当你有能力的时候一定要狠踹生活,因为生活绝对不会因为你胆小怯懦什么都没干而饶了你。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 篇7

上帝在赋予人类自由的同时,又给我们套上了无形的枷锁。人类最大的优势就是拥有了感情,最大的困扰也是拥有了感情,爱、恨、情、仇都无疑是人生的枷锁。

“不知不觉间,菲利普养成了世上给人以最大乐趣的习惯——博览群书的习惯;他自己并没有认识到,这一来却给自己找到了一个逃避人生忧患苦难的庇护所;他也没有意识到,他正在为自己臆造一个虚无缥缈的幻境,转而又使得日常的现实世界变成了痛苦失望的源泉。”(摘抄于书中第98页)

因为孤儿和机缘巧合而过早地投入到书本的虚拟世界中,对儿童来说,是幸运还是不幸呢?不过感觉这一点倒与自己有点相像。从小就缺乏同龄的玩伴,于是跟着邻家的打哥哥满山跑,老爸在忍无可忍之下把我毒打了几顿。儿时的童真又怎能忍受得了这般摧残!内向的我只能把自己埋没于书海中,我把那里当做自己的乐园,当做避难所,所有的不快都可以在那里得到发泄和弥补。有得必有失,书毕竟是书,纵然里面的世界描绘得再好,也不过是一个虚无缥缈的幻境,是与现实相脱节的。久而久之,我们便会把自己关在那个小牢笼里,对身边的环境产生不适,甚至是对身边的人、事、物进行排斥。

菲利普自幼父母双亡,天生坡脚,自幼由当郊区牧师的伯父威廉抚养。刚开始翻读,还以为菲利普会受到伯父、伯母的虐待,饱尝孤儿的痛苦,没想到他的伯母居然把他当自己的孩子一样疼爱。尽管在菲利普的眼里,他的伯母被描述得如此的令人反感,但她的爱是如此的真挚,她是真的心疼这个孩子。

菲利普是在浸透着宗教气息的环境里长大的,很早就切身体会到了宗教的虚伪。曾经,他对上帝具有回天的神力这一点深信不疑,他热烈而虔诚地祈求上帝在新学年开始前治愈他的残疾。然而,时间证明那不过是一个谎言,是欺骗。菲利普热爱生活,对未来充满憧憬,不愿为了“侍奉上帝”而虚度自己宝贵的一生。于是,他不等毕业就毅然离开了死气沉沉的皇家公学,辗转于学画,学医。菲利普拥有着青年人的热血,好高骛远,不惜穷其一生去追寻人生的目标。同时,他的理想又都是迷茫的,都不能坚持到最后,只能在迷茫中追逐。但他至少勇于反抗,反抗他伯父的安排,反抗现实,反抗命运的安排,这是值得深思的。

小说着重描写菲利普如何挣脱宗教和小市民习俗这两条禁锢人类精神的锁链,力图在混沌、纷扰的生活旋流中,寻求到人生的真谛。他饱尝人间艰辛,历尽世态炎凉,最后得出结论:生活就像一条波斯地毯,虽说色彩斑斓,令人眼花缭乱,实质上却毫无意义。

菲利普的人生枷锁是社会的产物,那我们的呢?又时,我们的人生的枷锁是我们自己给套上的,战胜自己便是打开它钥匙。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