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学生《远方》读后感

笔构网

2025-08-24读后感

请欣赏三年级学生《远方》读后感(精选10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年级学生《远方》读后感 篇1

这本书中有一篇小说,叫做,“我是白痴”。

这一篇小说以第一人称来讲述一个被人们称为“白痴”的智障孩子的故事。透过“我”的眼睛,我们看到了一个智障孩子艰难而又快乐的生活。

我觉得智障孩子没什么不好的,智障孩子也有他的长处。

这篇小说里有一个叫“ 跛脚”说的好!“跛脚”说:“难道聪明人就比较聪明吗?”对,聪明人就比较聪明吗?聪明人就没有错的时候吗?是啊,聪明人也有出错的时候,也有失败的时候。反过来,智障孩子也有对的时候,也有成功的时候。所以,我们不能小看智障孩子。我们应该帮助智障孩子,我们要帮助智障孩子,让他突破他的智商,让那些智障孩子也能像我们一样也有一个灵活的脑子。

所以,我希望大家不要歧视智障孩子,不要小看智障孩子。也不要像这篇小说中的那个同学嘲笑智障孩子。

三年级学生《远方》读后感 篇2

一本好书就像一个朋友,永远陪伴着你;一本好书就像一盏路灯,永远照着你的脸庞;一本好书就像一条小溪,永远在你身旁流淌。《远方的小星星》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

《远方的小星星》是由二十二篇朗朗上口的经典美文选编而成的,其中我最喜欢《永远爱你》这一篇,它讲述了一位母亲对儿子的爱,从小到大,孩子永远是她的宝贝。

是呀,没有什么,能比更伟大了。关于母爱,我也有一个故事。

那是一个冬天,我的一个同学过生日,她请我去她家玩,我去了以后,母亲时不时的给我打电话,催我回家,我知道她想我,但别的同学的家长都没有打电话,我便不以为然,给母亲说我没事,无须挂念。现在想起这件事,非常的感动。母爱可能体现在一件小事上,但她对你的关心和爱护却很多。

很多感悟,都是在看书时体会到的,这些感悟,一生都不会忘记,这就是好书的闪光点。

最后,希望大家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从中感悟到人生的真谛。

三年级学生《远方》读后感 篇3

歌德说:“读一本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在对话”,在寒假里,我读了很多本书,每一本书都让我视眼开阔,但我最喜欢的是《远方的渡桥》这本书。

这本书中有一章叫《题王孙威武》孙威武是一个年龄较大的老师,他是全市最优秀的物理老师。每一届他教过的学生物理都非常棒,而且他好像什么题都见过,似乎他的大脑就是一个题库。很多同学问他的题,他都能精确地说出这道题在哪本书中的多少页。而在这其中,还有一个引人注目的人物,他就是一代天才宿小雨。宿小雨出奇的聪明,他即使在课上睡觉,老师提问他时他也能说出来。他平时不怎么努力,但他样样精通是名副其实的“高材生”。别的老师看他学习好,无论他干什么,最多说两句,从不骂他,课堂上也从不点他,他也非常骄傲,有点目中无人的傲气。但是孙威武却从不让他在课上睡觉,经常批评他,就是有一点小错。也要严厉的批评他。学校要举行物理竞赛,宿小雨听信其他班的小混混的谗言,想去看卷儿,但却阴差阳错的被孙威武抓住。孙威武对宿小雨的个性了如指掌,就故意拿出了卷给他看。宿小雨也很倔强,别的孩子如果在这时早就吓得跑了。但他不一样,他就拿起卷儿看了起来。就这样,他在第二天考试时交了白卷,孙威武郑重的写了零分。我觉得这次对宿小雨不仅仅是一次物理考试,更是对他人生的一次考验,这次零分应该是他全新的开始。

孙威武是一个多么有才能的老师,对学生因材施教,不仅教知识还教做人,这样的老师真是太优秀了,今后我也要做更优秀的学生。

三年级学生《远方》读后感 篇4

寒假里,我去图书馆借了一本书,书名叫作《有梦就有远方》。当我一看到这个书名就认为这书中内容一定是十分令人寻味的,果真,当我津津有味读书的同时,我也从中得到了不少的收获,自己明白了不少的人生道理,学到了不少有用的知识。首先,这本书分为了7个部分,每个部分的中心思想都不同,在每个不同地方,都有几篇文章,这些文章的情感丰富、文字细腻、用词优美。

如:《信念》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两个事例:

一、有一个病人想当一棵萧瑟的树,最后一片叶子掉下的时候,便是他生命的结束,可那片叶子不落,直到他完全康复。

二、在一片沙漠中,一支探险队正在跋涉,而口渴如焚的队员们没有了水,这时队长说,这还有一壶水,但在穿越出沙漠之前,谁也不能喝,终于,探险队员们挣脱了死亡,穿越了沙漠,他们喜极而泣,这时想到了那壶水救了他们的命,可当拧开壶盖时,却是一壶沙。我读完了这个故事明白了,树叶给了病人活下来的信念,水给了探险队员们穿越沙漠的信念。原来一个人做事信念是如此的重要。联系到我自己,我刚开始学游泳时,自己很怕水,每次下水后多多少少会被水呛着,可是我对自己说一定要学会游泳,通过这种信念我终于学会了游泳。

这篇文章给了我启发,让我明白了信念的重要性。然而,还有许多的文章诸如此类,出现在这本书中。

这本书给了我不小的收获,这缤纷的文字散发着馨香的人文气息,蕴藏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实在是引人入胜,发人深省。

三年级学生《远方》读后感 篇5

今年暑假期间,我读了一本书,叫《童年的远方》。这本书里面有着动人的故事﹑诗歌、文章,讲的大都是童年时期的事情,那些生动的小故事给了我很深的感触。

在这本书中,《绿猫》这篇文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文中讲了一个小男孩,他叫苏苏。他在一条水泥方砖铺的便路上看见了一只绿猫,当时他非常兴奋。他撞着胆子告诉了老师。可是,还是白忙活了一趟。老师根本不相信他,还批评他不认真学习,整天搞些古怪的东西。苏苏很伤心,但是他还是坚信有绿猫。于是,他又告诉了爸爸妈妈。爸爸哈哈大笑,说不可能,就算有,也是一个调皮的小孩把它染成的。苏苏听了更加伤心、难过。他决定把那只绿猫抓回来,即使旷课也要抓回来。

看到这里,我就想到了自己。我是否有这种姿态呢?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是不计其数的。通过这篇文章,我也学习到了运用意味深长的比喻,来反映出一种态度,折射出一种对比,让自己的作文水平更上一层楼!

三年级学生《远方》读后感 篇6

《远方》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梦想就有希望,坚定自己的步伐,就能去到远方。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株寒芒。在她破土而出的那一瞬间,便深深得被周围的景色所吸引。“真美”成了她问候这个世界的第一句话。好奇于远处的风景,她和一列火车成了朋友。蓝得更胜天空的大海,巍峨得连鸟都飞不上去的高峰……火车大哥的世界坚定了小小寒芒“我想去远方!”的决心。于是他们约定一起出发。

她是说到做到的,荒坡到铁轨,不过十数米的距离,但对一株寒芒而言,却不次于天堂向地狱的跋涉。她完全违背了一株植物的属性,她义无反顾地将脚从深深植根的土壤里拔出,那滴滴答答留下的沙土,就像淋漓的鲜血。而在她而言,应该是重塑生命的历程。只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那列火车却没有出现。最终,她在枕木与枕木之间倒了下去,再没起来。

有那么一天,太阳正在下山。在她倒下的地方,长出了幼小的同胞,她身披金色的阳光。然后,久违的汽笛声也远远传来。这是另一列年轻的火车,因为之前的火车在山体滑坡中殉职了。年轻的他们又成了朋友。似曾相似的画面,只是这一次,她终于上了车,进入了他的一个花盆中,疲倦而满足,去远方看更多的风景了。

这个故事,我看了一遍又一遍,读了一遍又一遍。伤感却又幸福,流着泪却笑着。追梦不怕失败,坚定自己的步伐,就能去到远方。

三年级学生《远方》读后感 篇7

前一段时间,我读了一本令我感触很深的书。是获得冰心文学奖的“红军哥哥”张品成写的——远处的星星。这本书还原了红军历经千辛万苦过草地的故事,但这可不是一般的草地,而是被藏族人民称为“死亡之地”的草地。有许多战士都是被累死、冻死、饿死、被沼泽吞没。这些还不算什么,草地上最重要的是粮食,当粮食吃完了的话,他们就只能吃树皮、树根、皮带、老鼠、鹰鹫……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当粮食吃完之后,红军士兵们准备挖野菜吃的时候。医官皮文勋为了防止大家吃野菜中毒,亲自为大家尝野菜看看哪个有毒那个没毒。

他慢慢地尝着那些野菜,叨叨说着它们的味道。没过一会儿医官皮文勋就昏迷了过去,鼻子嘴角都溢出来了鲜血。医官皮文勋为了保护大家的生命,不惜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我深深地被震撼了,多么无私伟大的人啊!以后我也要向他学习多多帮助别人,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伸出双手去帮助他们,也要有大公无私的精神。

三年级学生《远方》读后感 篇8

远方在哪里?它在夜空中闪烁的星星上吗?不,还不够远。它在一望无际的海的尽头吗?不,还不够远。它在遥远的.宇宙中吗?不,还不够远。远方到底在哪儿?谁也不知道,因为它无法衡量。假如你在河的这边,你可以认为河的那边就是远方。假如你站在陆地上,你可以认为万里无云的天空就是远方。但是,我们永远都不会知道远方究竟在哪里。

既然如此,那我就做一只漂泊远方的船吧。在漂泊的过程中,我会看见繁华的城市,我会看见古老的小镇,我会看见高耸的大山,我会看见茂密的森林,我会看见在烈日下辛勤劳作的农民,我会看见在秋风中躺在藤椅上栖息的老人……每当我经过一个地方,我都会想:这个地方或许就是某个孩子的远方。原来,我已经经过了这么多的远方。但是,还不够。我要找到自己的远方。

做一只漂泊远方的船吧。在漂泊的过程中,我的世界不再只是一扇锁住了窗外那一成不变的风景的窗户,我的世界不再只是一扇关住了门外那清新空气的大门,我的世界不再只是一堵切断了与外界联系的土墙。我的世界——不再是一片灰白。

做一只漂泊远方的船吧。在漂泊的过程中,我会染上树叶的淡绿色,我会染上天空的浅蓝色,我会染上土地的暗红色,我会染上花朵的粉红色……

做一只漂泊远方的船吧。等我到达了我的远方,我便会停下来,倚靠在岸边,沉沉睡去。很久很久以后,我可以像讲故事一样对我的子孙后代这样说:看啊,我曾做过一只漂泊远方的船,我去过很多孩子梦中的远方。

三年级学生《远方》读后感 篇9

故事中的裴心瑜从北方到深圳的表姐家过寒假。她很爱较争,很爱生气。自从对面窗户的男孩周一扔了一包凉果 到她家以后就一直跟他较争。“为什么没有橘汁,为什么便利店叫士多,为什么,为什么……”到了后来,她车费不够,早餐没了,都是周一帮的忙。她渐渐觉得周一还是一个不错的人,觉得自己是不是太敏感了,然后慢慢的改掉自己的坏脾气,懊恼吞进肚子,微笑挂在嘴边。因为周一的包容和耐心,改变了 裴心瑜的心态和性格。

裴心瑜说的话让我记忆深刻:“为什么不记得?我还记得你们家的凉果店,还记得你帮我付过车费,还记得我们因为龙眼和桂圆发生过争执,我听不懂广东话,也不知道士多就是便利店……”

朋友之间要互相宽容,互相安慰,互相帮助,耐心的倾听,认真的回答,热心的帮助,用心的了解。

三年级学生《远方》读后感 篇10

这篇文章是林清玄的一篇散文,用时间顺序叙述了他小时候母亲爱她的几件事。

从三岁时喝“番仔油”到四岁时头撞在缝纫机的铁脚上,母亲都费了千辛万苦救回了他的命。对他十分疼爱后来由于大弟的死,母亲对作者又是一阵溺爱。因为得到了母亲的周到照顾,作者的学习非常好。直到作者15岁时到外地读书,母亲仍旧对作者在家一样的照顾,给他的食品经常多的吃不完。这几点作者详细的描述了母亲对她的爱。

然而作者在叙述的过程中没有提到一点与题目相呼应的“梦”这个字,直到文章的最后一个部分才写到母亲对我说的日本童话关于梦的一个故事。母亲后来说:“有很多梦是遥不可及的,但只要坚持,就可能实现。”这句话成为了贯穿全文的一句话,也正了这篇文章的点睛之笔。虽然前面叙述的母亲对我的爱没有任何一句话提到过“梦”,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故事、一句话就能把题目和文章结合在一起,我从中能够体会到作者对这篇文章中所下的功夫,从而也能够看出母亲对作者的爱已经湿润了作者的心田。

在全文中,作者在最后一段的描写在整篇文章中是最详细的。因为作者能成为作家与母亲对作者鼓励他要有梦想是分不开的,这也是题目“在梦的远方”的含义。文章的最后一个部分也使我认识到梦想和人生的结果是分不开的。只要有梦想并且肯付出,最后的结果肯定是你所期望的那样。

是啊,正如作者的母亲所说的,有很多梦是遥不可及的,但只要坚持,就可能实现。它不像三毛的《背影》那样整篇文章充满着哀伤,也不想大多其他文章那样充满悔恨。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