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梦里花落知多少》读后感(精选7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梦里花落知多少》读后感 篇1
这本书还行。我觉得能让我在看完101页的时候继续翻页的书怎么也能用“还行”俩字形容了,否则我那儿没看过的书和盘堆起来跟小山似的,谁有时间在这上瞎耽误功夫呀?
这本书挺有意思的。想想我这人就够贫的了,这本书居然写得比我还贫,还能把我逗得前仰后合的,看来还是挺有意思的。(挺喜欢火柴用成语的)
我这个人平时就爱没事儿找事多愁善感一下,吭哧吭哧写出几百个字儿来还都酸不垃圾的,俗不可耐,所以我挺佩服那些能把各类复杂感情的结尾写得特洒脱的人,甭管是真洒脱,还是表现得洒脱,我都佩服,因为你就是逼着我让我装,我都装不出来。
作者的水平比我高。对于这个正常人用大脚趾头都能想出来的问题,我还是想简单形容一下:比方说我的水平要是象一个人窝在塔里木盆地里的话,那作者就是站在青藏高原上了。我站不到平地上,也不想站平了,因为那样他就蹬顶了。那上面气候不怎么好,风挺大,也挺冷的。别的作家就没有比他好的了?有,多着呢,地球待不下都去外太空了。
郭敬明用最轻松的笔调,描绘着最纯洁的心灵和最灿烂的笑脸,然后笑得越烂漫的人却隐藏着越深沉的落寞。生活把一张张单纯的`脸拉进了复杂的社会,榨干了他们烂漫的笑,只留下许多无奈和失望的表情。忍痛提起书中的林岚和闻婧,她们曾经在校园横冲直撞,耀武扬威,单纯得像两个稀里糊涂地降临人间的天使,可是也没有多大的理由,社会就能不允许她们我行我素,剥去了她们孩子气的层层伪装,时间让她们各自沉沦。更不能不说起一个自称是安徒生童话里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她就把自己叫做火柴,她过早地踏入了社会,早已是八面玲珑,圆滑世故。她笑靥如花地穿梭在人群中,却早已是冷眼看透人生,可是最后当她坐在牢狱里时,常常望着天空轻轻飘过的白云默默流泪,面容青春而苍老。还有那个曾经满身阳光的男孩白松,早已经不起社会的欺骗,最后他好不珍惜毁灭自己,失去了浑身的活力,可是再也换不回曾经的欢乐……时间毫无表情地远去,把他们浓于水的友情稀释得像纯净水一样。就像一树鲜花开到奢靡,不知受了什么惊吓,就纷纷飘零了,各有各的去处,一群牵着手微笑着走来的孩子,如花朵般飞舞,郭敬明的笔尖竟是如此的凄凉和残忍。
这本书里的女人很奇怪,男人更奇怪。不知道是我不了解女人,还是作者不了解女人?我怎么觉得这本书里的女人都那么不像女人呢?(听着都绕嘴)至于到底哪儿不像我又说不出来了,看过的朋友也帮我琢磨琢磨。至于男人,我真的怀疑这本书的主要角色里到底有没有男人。白松和李茉莉那么长时间居然连嘴都没亲过,听着我都晕。这还算好的呢,和林岚同居过的陆叙,同床共枕过的小北,居然可以什么事情都没发生?真的假的呀?忽然想起自己在D版装孙子那会儿老肖给我讲的那个书生在寡妇家借宿的故事,我自己都笑了。
《梦里花落知多少》读后感 篇2
我给四星而不给五星的原因就是,它确实很煽情,甚至读的时候我一度泪流满面。但是无法给五星了,因为文字本身太浅显,也没有探究生命的意义,基本停留在情绪表面,以及一些流水账。其实三毛本人也是承认自己的文字比较浅显,她也无意探究什么复杂的东西,也无意去虚构什么。这一点她自己都在书里点出来过,承认过。她说自己更热爱生活,写作对她来说不过是蛋糕上面的樱桃。她无疑是诚实的。
写作在我生活中是最不重要的一部分,它是蛋糕上面的樱桃。这是她的原话。
三毛略一沉思,然后说:"我吗?我写的就是我。"我认为作家有两种:一种是完全凭想像的,譬如写武侠小说的金庸先生,我非常钦佩他。我通常没有多馀的'时间看武侠小说,但金庸的作品每一部都看。在创作上,他和我是完全不同的。他写的东西都是无中生有,却又非常真实动人,形式上是武侠小说。
三毛也承认自己无意去编造什么故事,她自己生命里的就是故事。
她绝对是一个非常热爱生命的人。热爱到什么程度呢,她连去专心写作的心思都没有。有些艺术家认为自己从事的艺术比生命更重要,他们讴歌音乐、绘画、雕塑胜过他们的生命。有些作家致力于编造故事,编造了许多动人的故事,当然这也是一种成功。
三毛并没有谴责他人的写作方式,或者他人的生活方式。她只是静静地过自己的生活,与世无争地,竭尽全力地,去爱,去感受。她对生活的爱,就如她对荷西的爱,是百分百的,毫无杂质的。
但是正是这样的人,才会令人担忧。因为心思太过纯净,一旦她所爱的都被上天夺去,那么剩下的就是纯净的哀痛和寂寞。像她这样的人无疑是讨人喜欢的,如果再婚或是什么并不是难事,也未必找不到比不上荷西的人。只不过她不打算给自己这个机会了。这个就是死心眼。
我想她首先是一个生活家。不知道有没有这个家?她说自己只是一个家庭主妇。我想是的。我也不想称呼她为作家。因为她在文章上所付出的心力还不如她在生活上所付出的。文字与她,只不过是一种记录,在她笔尖宣泄而出,并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一种点缀生活之物。她说到底还是一个生活家,一个给爱者,一个享受者。她爱生活有如鱼儿拥抱大海。然而大海给她确实一个悲伤的答案。
其实生活之广袤正如海洋。你觉得上天夺走了你的爱人,便是一个悲伤的故事了。其实故事的后面还可以有别的故事。或者是一个人坚忍地走下去,亦是故事;或者是另外爱上了别人,也不能说是一种背叛。毕竟人一生中,不一定只爱一个人,也不能轻易地否定后面的爱,就不是爱。
但是她似乎要选择前一种。一个人坚忍地活下去。但是后来为什么又选择了自杀。一般情况下,一位虔诚基督教徒是不会自杀的。但是她这样做了。也许没有荷西的日子实在难以忍受。但是她着实一个人过了一些时日,也不见得没有快乐。毕竟她是一个爱阳光、大海、花朵、房子、书籍、写作、邻居的生活家。
如果丈夫死了,自己也难以活下去的话,我不知道该如何评论。毕竟她没有孩子,也缺少对世界不可推卸的责任。至于父母,因为不是独女,自然还有推卸的余地。我想她肯定是给自己找了各样的借口,可以逃脱这个世界。
然而,如果她没有死,这些剩下的光年,也是可以美丽的过的。我感到惋惜。
她是这样一个集美貌与智慧于一身的女子,那个笑得开心、爱得痴情的女子,她走了。
《梦里花落知多少》读后感 篇3
想最后写一篇文章,跟三毛的散文告别。读三毛的文章,我并不是按三毛写散文的时间顺序读的,因为知道《梦里花落之多少》是三毛在荷西死后写的,认为这本书一定很悲,凄凄惨惨戚戚的那种,所以一直不想去过早的涉猎,排在后期读,但是在读完之后想法完全改观了,如果说《撒哈拉沙漠》是三毛的成名作,那《梦里花落知多少》就是她的巅峰之作,她的情感在荷西死后,更加喷涌而出,她对人情世故的态度更加饱满浓烈了,她的艺术创作达到了高峰,她的文风从原来的清新明快转到了后期大多文章里渗透的对荷西略带伤感的怀念风格。
以前我读文章一般都是为了新鲜感,很少去重读几遍。但是读这本书的第一篇,我却反反复复读了好几遍。三毛小时候是叛逆的、与世俗格格不入的,所以跟父母的关系也经常剑拔弩张,长大以后她选择了国外留学、跟荷西浪迹天涯,所以跟父母的接触也少了,但是冥冥之中,在她父母第一次去北非探望他们的时候,荷西却在此时意外身亡了,在她人生最低谷悲痛、无以支撑的时期,恰好父母陪在她身旁,她憔悴不堪,开始无法顾及到父母亦是憔悴不堪的,他们还有异国的无依和语言不通。她看见和感受的一次又一次的背影,显明了父母对女儿的深爱,以及激发出自己深深的愧疚之情。父母默默陪在她身旁,纵使自己再苦再累,也想为女儿分担痛苦而不想給她增添一丝一毫的麻烦,这也是无数父母永远心疼孩子、为孩子默默付出的缩影。也是这种父母的陪伴,让她更意识到在这世上她不仅有和荷西刻骨的爱情,也有父母亲人对她无私的爱,让她能够坚强的继续活在世上,跟父母的情感得到了升华。“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她最后选择回到台湾,陪在父母的身旁。
精彩节选1是父母抵着烈日和长路一定要去给荷西上坟的背影:花被母亲紧紧地握在手里,父亲弯着身好似又在掏手帕揩汗,耀眼的阳光下,哀伤,那么明显地压垮了他们的两肩,那么沉重地拖住了他们的步伐。四周不断地有人在我面前经过,可是我的眼睛只看见父母渐渐远去的背影,那份肉体上实实在在的焦渴的感觉又使人晕眩起来。
精彩节选2是母亲在不懂语言不懂路的情况下双手提着重重的东西从超市出来在风里水雾里踽踽独行的背影:这个憔悴而沉默妇人的身体,不必说一句话,便河也似的奔流出来了她自己的灵魂,在她的里面,多么深的悲伤,委屈,顺命和眼泪像一本摊开的故事书,向人诉说了个明明白白。
所以,三毛的这篇背影更加深情,从此她要做一只〈不死鸟〉,护住父母的幸福和年岁。
还有就是与书同名的点睛之作,这篇文章写了她跟荷西你侬我侬的一些小的生活细节、情深不寿的种种焦虑和预感以及荷西死后对他痛侧心扉的怀念。“埋下去的,是你,也是我。走了的,是我们。”她的情真意切,令人动容。文章以卢冀野的诗结尾:记得当时年纪小我爱谈天你爱笑有一回并肩坐在桃树下风在树梢鸟儿在叫我们不知不觉困着了梦里花儿落多少。
因为荷西去世五年捡骨后,她对异国他乡就再无所留恋,决心回国陪伴父母,他们才是她永生的苦难和乡愁,要走时心中充满了离乡的疼痛与回乡的幸福,在她结婚生活的大西洋海岸的故乡有好友和邻居的情意深长,他们对三毛的`爱犹如洪水,他们真诚的关心与帮助、挽留与不舍,以及瑞士拉赫一家如亲人般的爱护深情,也使三毛和朋友邻里之间的友情得到了升华。
三毛还是一个对金钱淡泊的人,她加纳利群岛的房子一定要出售给一个有缘喜欢相亲相爱的家庭,尽管出售的价格很低。临走时她把她的爱车送给了好友班琪,他们一家的确还需要一台车东奔西跑,但是他们却买不起,所以送给他们;荷西心爱的摩托车送给了憨厚的木匠拉蒙,尼日利亚大木琴和达荷美的羊皮鼓送给了知性又艺术的克里斯多巴夫妇,所有的中文书籍送给了中国妹妹书痴南施……还有其他的一些东西也分别送给了其他朋友,在异国他乡,是怎样情义无价啊,做三毛的朋友是幸福的。
还喜欢看三毛的四篇〈闹学记〉,讲的是荷西死后,她去美国度假无意间在一个学校学习的经历,她从痛苦忧伤又回到轻快明朗的日子,那里有充满爱心又幽默的美国女老师艾琳,有不会考试又轻松活泼的课堂,它是各种人种的融合、各种思想和文化的碰撞。她还喜欢给同学们修改小说结尾,即使是悲情的文学名著,她也能反转出喜剧结局,她还会把古老的中国文明传播给世界的朋友,在那里她结交了深厚的国际友谊,甚至可爱的阿雅拉要生一个孩子给她抱去养,这是怎样的深情。她是那么的灵动,那么的开朗,因着她的聪明活泼热情使全班同学更团结、更有温度,感情更深厚。这就是三毛,即使内心深处潜藏着无限痛苦,却也是要把阳光散满大地的人。
“繁华与寂寞,生与死,快乐与悲伤,阳光和雨水,一切都是自然,那么便将自己也交给它吧。”
《梦里花落知多少》读后感 篇4
三毛的一生都在找寻着属于自己的爱情。可终其一生,都没找到,最后自杀。关于她的作品《梦里花落知多少》,正是写的她的爱情的回忆。三毛的爱情像一场梦,童话一样的梦。在梦中诞生,又在梦中逝走。
《梦里花落知多少》写的是三毛生命中最浓黑的悲戚,破裂了童话,也破了她的生活。三毛一直不敢直面这里吸走她情感的回忆。盲目的悲哀,茫然的抬不起头来,闭着眼睛只是走,走,走。从瑞典到马德里再到那纳利岛,从那纳利岛又到……她已经完全忽视了自己的思考,在她独特的悲哀中带着点轻盈的调子,愈发显得那颗心不堪一击,久久不能风干。
《梦里花落知多少》写出在黑暗时期的不容理解,但这些恰恰是最坦诚的。三毛一生中的至爱不幸身亡,对于三毛无形中是一次多么重大的打击。他们俩走过了那么多风风雨雨,还有勇于同自然挑战的精神,在沙漠中举行的婚礼等,让她都难以忘怀。荷西的离开带走了她一半的生活,一半的希望。在生活的面前三毛也曾想过与荷西一同离去。可是最后她还是选择了“生”,她生下去的理由则是为了别人,为了父母亲人,她不想让父母再拥有失女之痛,所以她拼命想用时间来逃避。无数个夜晚中梦到与荷西在一起,犹是她的思考变乱。
一页页翻过了三毛的生活,点点滴滴都记叙了她热爱生命的旅程,仿佛看见她穿着长裙,在阳光下飞舞,以无比伦比的姿态晾晒着一串串回忆。
我喜欢她的个性,欣赏她的爱情,佩服她的勇气.她一生,自杀多次,为屈辱,为爱情.她最后一次自杀终于是成功了,她扑进了死神的怀抱.也许死是她最好的作品,也许荷西的死早已带走了她生的勇气。也许她撒哈拉那幸福的六年预支完了她的幸福。
《梦里花落知多少》我看几次,也哭几次.我被感动,彻彻底底的。她每个文字都渗着对荷西深切的怀念,眷恋,还有那深刻的爱意。在没有荷西的'恶梦了,她以为走的会是她,可是她不知道最后是荷西躺在她的怀里,让她泣不成声地叫着“荷西,安息。荷西,安息。”荷西死在了他另一个情人—大海的怀抱里,那一天是中秋节!
为了三毛,荷西放弃大海,去了沙漠.他爱了她十三年.终于,三毛在恶梦醒来的深夜了,叫醒荷西,对他说出“我爱你”,说出了让他等了十三年的话.“我爱你,爱你胜于自己的生命”他们就那样在深夜里相拥,三毛的心绞痛又犯了,一直以为要走的是她。她哭着让荷西在她离去后定要去一个温柔的女子。放火也好,漂泊也好,只要他再娶。
可是她那痴心的丈夫还是离开了她,再他们结婚六年后离开了她,带走了她活下去的勇气,带走了她心灵的绿洲。“埋下去的,是你,也是我。走了的,是我们。”是呀,墓园了埋的不仅是荷西的躯体,更是他们的一段情。
“我爱的人,不忍心留下你一个人再黑暗里,再那个地方,又到了那儿去握住你的手安睡?”这是三毛内心最深的痛楚。“就算你已成白骨,仍是春闺梦里相思又相思的亲人啊!”谁能够忘记这涌自心底带泪的声音:
记得当时年纪小,
你爱谈天我爱笑
有一回,并肩做在桃树下,
风在林梢,鸟儿在叫,
我们不知怎样睡着了,
梦里花落知多少‥‥‥
生命中总有一些人或事,不用去追忆,因为它们早已深藏于我们的心底了,甚至润物细无声般的融入了我们的灵魂。感谢三毛陪我走过那漫长的岁月,感谢三毛陪我走出生命里最阴霾的天空!一丝心酸,一丝感动,这就是你,三毛,让我在梦里永远追随着你!
《梦里花落知多少》读后感 篇5
当“梦里花落知多少”这七个字第一次映入我眼帘的时候,是一种沧桑感,很浓,抑或说是苍凉。看了三毛的那篇同名的文章,这种感觉更被浓浓的哀伤所充塞。不知道这几个字是不是总和人的生死相连,有些无奈,有些惆怅。当我第一次用心读它的时候,我觉得很熟,想了半天,才想起: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不过这首诗始终让我有一种轻松的感觉,清新的雨,初春的晚风,我就如同一只欣喜的小鸟等待着带着露珠的清晨的到来,一切都带有希望。但是这七个字“梦里花落知多少”却让我有一种深深的怅然。
6个小时,从凌晨到清晨,我一直在郭敬明那温柔的有着淡淡忧伤的笔触所营造的气氛中徘徊,我看见了太阳的升起,我知道新的`一天已经到来,我知道我已经上岸,可没有想到他的明媚与忧伤着的感情一如挥之不去的带了海洋味道的香水,让我不得不用一天的时间回忆,眷恋,慨叹与解脱。我和所有的人物交织在一起,和作者交织在一起,就这样不能自拔。
渐渐感觉到郭敬明熟悉的味道和笔调,淡淡的忧伤与无奈,淡淡的惆怅与落寞总和浓浓的友情纠缠在一起。感动并不是因为那些稀奇古怪的事情带来的后果与灾难,成长与坚忍,而是一样的伤感。现在的我们,昔日的朋友也一如他们一样经历了离别,怀念着又不想见面,见面又不知说些什么,不见面却又翻出相片拼命的怀念。一直以来都非常喜欢朴树的《那些花儿》,无论他出了多少新歌,可我还是最喜欢这首,喜欢这句“散落在天涯”,我想原来朴树的花指的应该是蒲公英。为了学业,我们和朋友相隔两地,也许认识了很多新的人,却怎么也不能忘怀那些纯真的伙伴。
这一天我一直趴在书上,不愿意把头抬起来,我一次次的半睡半醒,在梦中和他们相遇,梦中总是会出现他们的身影。远远近近,深深浅浅。因为我的梦还没有结束,因为我还没有来得及数清梦中的落花究竟有多少。
《梦里花落知多少》读后感 篇6
最喜闲暇时,独坐在飘窗上,沐浴着午后的阳光,手里捧着一本三毛的书,将城市的喧嚣抛在脑后,什么也不想,只是走进三毛,走进她梦里的时代。也只有这样,才能配得上三毛,才能配得上那些散发着魔力的书了吧。
妈妈常对我说:“你还小,三毛的书总是看不懂的吧!”我却对她笑笑。其实,妈妈不明白,我现在看三毛,只是在追寻初看时,懵懂的那份感受。三毛是个单纯的人,也许只有在最纯净的'时光,我才能读懂她。我不为看,而是为读,这又何尝不是一份珍贵的财富呢?
三毛的书多,每一本都带给我如梦一般,却真实的感受。每一本都喜欢的不得了。当然也有最喜欢的,不外是那本连书名都尽显诗意的《梦里花落知多少》了。
书里总是弥漫着一股淡淡的忧伤。但这也不以为奇,三毛是失去了她的丈夫的。可令人奇怪,不,是赞叹的,是她那份写书的勇气和重拾生活信心的勇敢,坚强。试问,有几人能如三毛这般洒脱?又有几人能够真正学会?
至今还记得书中的一句话:结在心中的冰天雪地顿时化作漫天杏花烟雨,寂寂,静静,茫茫的落了下来。这应该是三毛醒了吧。花落人去,那个梦里的世界还有什么意思呢?倒不如回到现实中去,那么多人需要她。梦,做的似乎太久了,好在,她已经醒来,她又变回原来的三毛了。虽然,荷西,是她永远的不能忘却的痛。
已经说不出我在做什么,写什么了。我是在感悟三毛,还是在感悟书?没有答案。但我明白,书中的三毛是真正的三毛,这二者,融为一体了。所以,我们不应该从三毛身上学会坚强,学会放下,学会真实吗?我们不应该读懂书,读懂书中寄托着的情,读懂书中寄托着的,一个女人,从迷失在梦中到终于梦醒之后的悟吗?
恍惚中,我来到一片墓园,看到一个长头发,穿着彩衣的女人。她跪坐在地上,将双手挂在刚涂完漆的十字架上,没有泪,脸上满是安详,但嘴角勾起一抹笑容,轻轻说着什么……
这个世界真的很奇怪,梦里梦外,总是让人搞不懂。有的人害怕梦,有的人一度沉迷在梦里的世界。可那个女人,她早已看透了梦,尽管——
梦里花落知多少。
《梦里花落知多少》读后感 篇7
在上一个刚刚过去的假期中我读了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颇有感触,再买的时候听书店的售货人员说这本书很畅销,在读完了之后,我终于明白了,它为什么那么畅销。
这本书并没像其他书写那些天荒地老的爱情,也没有感天感地的伟大亲情,写的仅仅只是一种友情,一种地久天长的友情,一种无私奉献的友情,一种被“爱”包围的友情。林岚和闻婧的友情真的很让人羡慕嫉妒恨啊!但是更多的还是感动。看完了这本书,我一直在问我自己,我是否也会像闻婧那样为了自己的好姐妹付出自己的一切?或者有没有人可以像她那样为了我可以不顾一切?回答是“不”我也不想要这样的`结果,可这事实,我羡慕她们,林岚和闻婧‘狠’幸福,我嫉妒他们,因为她们的友情我没有,我也恨,为什么我不是他们中的一个!!林岚和闻婧还有微微都是属于性格开朗,风风火火,说一不二的。但他们从没想过会发生这么多事情,原本陌生的人都闯进了他们的幸福生活,正因为有那陌生人闯进了,才会发生哪些本不该发生的事情。自从认识姚姗姗和李茉莉,他们的生活可谓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虽然她们两个性格开朗但是在这勾心斗角的社会中他们可怎么生活呀,这么单纯的的两个人在这个社会中可真是不知道他们应该怎么活下去,李茉莉在白松面前装出一副“清纯佳人”的样子……姚姗姗在顾小北和林岚之间挑拨……反正姚姗姗和李茉莉就是那种惟恐天下不乱的人,唉!无奈啊!世界上怎么会有这种人。还好有陆叙和武长城在闻婧和林岚,能让他们感到丝丝的温暖。可是为什么结局那么悲哀,好人死了坏人却还活在世上,对陆叙来说太不公平了,反倒便宜了姚姗姗和李茉莉了那两个无恶不作的人了。世上的人们都好单纯,怎么经得起她们这种人的折腾啊?直到现在,我依旧很感动,林岚和闻婧在面对她们的时候,还是愿意为了对方无私的奉献出一切,实在很另人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