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读后感

笔构网

2025-08-25读后感

请欣赏目送读后感(精选12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目送读后感 篇1

《目送》是著名作家龙应台写的一篇闻明中外的文章,在语文学习中经常会遇到,但我每次阅读时都会产生不一样的感触,仿佛紧绷的心弦被轻轻叩响……

这篇文章中,作者记叙了两次刻骨铭心的目送。

华安是作者的儿子,刚上小学的他是那么得稚嫩而又透着丝丝胆怯。他那时对于妈妈是多么依恋,可能他一辈子都不会明白,但作者却永生难忘。正如她所写:“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21岁的华安有了自己独立的思想,这时的他好像与母亲不在同一个世界,甚至是——存在他人难以理解的代沟。母亲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站在路边,一会儿公交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这是一种心酸的目送。

对于我来说,同样身为一个女儿,也许感慨更多的是第二次目送。

作者读完博士后回到了台湾教书。一次父亲用一辆送饲料的小货车载她去上班,到了之后父亲把车侧门的窄巷边,对作者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直到父亲离开后,作者还愣在那儿,千头万绪涌上心头罢。

每当我读到这儿,总会对现实生活中那些嫌弃自己的父母贫穷、怕丢了自己的面子而在别人面前对父母只字不提又或是夸下海口的伪君子们感到羞耻。龙应台当时作为一名大学教授都没有嫌弃自己的父亲,那他们有什么资格?父母把能给我们的都给了,我们还能有什么要求呢?

人年纪大了总会被一些疾病缠身。年老的父亲身体十分不好,黄昏多半时光都是在医院度过的,作者只要一有时间就会去看望他。因为病情,父亲的大小便不能自理。有一次,作者发现父亲的排泄物淋湿了他的裤腿,她便毫不犹豫地用自己的手帕擦净,即便是再脏,她也毫不在意。

那天,天空中闪着细细的雨丝,被风吹斜,飘进了长廊内。作者的眼前是一口巨大而又沉重的棺木,缓缓地往炉门内滑行——她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我是家里的老二,有个姐姐比我大11岁。作为一名初中生,我的父母在同龄人的父母中年纪算是比较大的。他们总是对我说,要好好学习,将来找份好工作,让他们过上更幸福的日子。我总是一边微笑,一边点头答应着,但我明白——谁也不知道明天和意外谁来的更快。所以在一起的日子才是最幸福的时光,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来孝顺父母。当然,也要努力学习,因为只有考上理想的大学,他们的辛苦才没有白费,我才能对得起他们。

“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且行且珍惜。

目送读后感 篇2

有时,任何形式的爱都会感动人心。——题记

偶然,发现书架上静静地躺着一本淡绿色封面的书---《目送》,我在我的记忆中搜索着,想要寻找一点关于这本书的记忆。可是很不幸,我似乎并没有读过这本书。静静地坐下,拿起它,发现腰封上有这么一段话“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这是全书的主旨所在。读完,发现这本书讲的是父爱与母爱。可是这世间的爱又岂止父母对我们的爱呢?

我的思绪又被拉回了那个雨天,大雨倾盆,浇弯了树枝,浇折了小草,浇落了蝴蝶,浇湿了人群。因为雨势过大,所以我不得已,才急忙跑到一幢大楼底下,这才阻止了调皮的小雨滴再跑到我的衣服上来嬉戏玩耍。

不知是什么原因,楼下的通道内停放着多辆有大有小,有新有旧,有轻有重的自行车,可能是自行车也想进来躲躲雨吧!可是通道本来就狭窄,加上这些自行车以及来来往往的人群,把通道堵得水泄不通。人们进出都要侧着身,慢慢的挪出来,以免一个不小心,就碰到了这些“庞然大物”。

忽然,一个瘦削的身影出现在我的视线里,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他向四周张望了一会儿,皱着眉看着眼前的景象。他向通道左侧看去,发现那里还有一小片空地,便用右手托起一辆自行车的车头,左手握住三脚架,把它搬到左侧。然后把所有的自行车都搬到哪儿,一辆靠着一辆,排得整整齐齐。我看着这位气喘吁吁的老人,心想:他是看车的吗?不,不可能!那他是为了……

我正想着,就听见老人“哎呦”了一声,我望过去,就看见老人一手扶着腰,眉头紧皱,脸色惨白,我连忙跑过去,扶着老爷爷,关切地问他:“老爷爷,你咋么了,没事吧?”爷爷头上布满了汗珠,虚弱地说:“年纪大了,不中用了,想当年一手就能提一辆呢!”我说:“爷爷,要不我扶您过去坐坐吧,我来搬这些“大块头”。老爷爷也点头了。

我正要搬时,才发现那些自行车凭我一个人根本就搬不动。也许是老爷爷的感染,大家你一辆,我一辆地搬自行车,通道也渐渐宽敞通畅了。搬完,大家都默默离开了,我目送着大家的背影,眼眶也渐渐湿润了,心里感到一阵阵的暖意。

也许,这就是爱带来的感动吧!

目送读后感 篇3

在成长的路上,我们总会跌倒或胜利,我们或喜或悲,或苦或甜。正如书中所说的“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虽然在路上,总会人来,也有些人离开。就像父母,但他们会不停支持我们,鼓励我们正确的向前走,如雪中送炭,也如锦上添花。

时间如白马过隙。时间荏苒,我不禁回首,发现正如龙应台说的一样“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我想到了我与我的母亲,从小她就对我严格,因为她总是给我布置一些看上去绝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果我没有完成,她就会打我。用一句话囊括就是“我天不怕,地不怕,就只怕我老妈。”

读完龙应台的《目送》后,我却想起了母亲头发上沾染的丝丝霜华,这其中也有我一半不听话而长出来的吧?总会想起在每次我妈打完我以后,总会自己先消气来和我说抱歉;会想起我小学多调皮,总惹得我妈恼怒;会想起我妈总为我学习操心,对我语重心长的说一番,我却总没听进去的时候。

我明白,将有那么一天,我也会如亲爱的安德烈一般伸展出知识与思想的翅膀,驾着长风,乘着飞云,开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这途中,也许会有彷徨,也许会迷失前进的方向,也许会被狂风暴雨折断翅膀。但,人生是一条不归路,时光只是一个匆匆过客,注定了再疲乏,也不能停滞步伐;再困顿,也不能丧失希望。有些时候,只能一个人流浪,一个人天涯。只是一个人。

但是我却想说,能在人生这条漫漫长河中能遇见你们,真的是我一生中莫大的幸运。若说在佛前一千次回眸才能换来今生一次擦肩而过,那么我愿意在佛前回眸一万次,一亿次再让我来世做你们的女儿。

一生目送——我的理解也许并不够深刻,并不够成熟,还没有经历深思熟虑的锤炼。但我知道,无论有多大的风风雨雨,总有两双热切的眼睛跟随着我,他们会无言的支持我,鼓励我。他们是我一生雪中的碳,锦上的花,无论是祸是福,他们都会欣然与我共担。谢谢你们,老爸老妈!

目送读后感 篇4

暑假期间,我阅读了龙应台的《目送》。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段话是“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这是作者的儿子准备离开台湾,去国外念书时,送儿子离开时,儿子的背影。随着丈夫的离去,剩下的只有龙应台自己一个人。通过儿子的背影,我感受到了与儿子之间亲情的纽带,尽管只是背影,但也表现出儿子离开时独立坚强,不希望父母担心的背影。或许这是亲情,在与不在,不强求,只求能目送你远离。

这本书最感动我的故事是描写母子之间亲情的故事,从年少时的懵懵懂懂到青春期的叛逆、再到长大后的追求独立,这些成长的故事,与我们又是如此相似呢。而应台也详细写道,她与在国外念书的儿子的通信方式之一是互相写信,这样漫长又略显浪漫用心的交流方式,确实是很真挚的交流,而我现在似乎已经很难愿意拿起笔写下一封信交给朋友了。“从前时间过得慢”,却与现在的快节奏生活格格不入,但也不是未曾没有想过拿起笔和纸,写下一纸情书,贴上用心挑选的邮票,投递到附近的邮箱里,让这封信漂洋过海随风而去,去到父母、朋友的身旁。

自从上了大学,与父母不在一个城市。每次只有寒暑假才能回家见到他们。与他们的交流几乎变成了在微信视频聊天。生日时,发一句生日祝福话。这样的交流方式与面对面聊天是存在很大差异的。这样我们的沟通是碎片化的,几乎只有在想起来了之后,我们才可能会想起电话另一端远在家乡的家人,而微信上经常聊天的的却是天天见面的舍友、同学、或者素未谋面的学习伙伴。而远在另一边的父母为了不打扰到学习,所以几乎不会主动发消息。所以,我每当我想起家人,首先必定会打开微信,点开家庭群,找到最近的照片,迫不及待地分享给他们。虽然他们少有回复,但是我知道他们有在认真看。

每次离家上学,都是父亲送我来高铁站。其实,我每次进去前都是和父亲提着行李箱和我一起等车,嘱咐我这个东西带了吗?那个东西带了么?然后在发车前5分钟,就让车站外的父亲先回去,于是就隔着玻璃看着父亲的背影渐渐远离,而我也不得不回头,走向即将驶往学校的高铁。这样,我希望以后都能一直看见父亲的背影,每一次都能来高铁站送我,让我安心的离开。

看了《目送》之后,我最大的希望就是可以每次回家,跟在他们身后,看见父母幸福快乐的背影。看着他们相亲相爱。

目送读后感 篇5

《目送》中有这样一句话:"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我们都在路上,父母却在不断的目送,而我们是否记得她们为我们付出的一切,是否记得要感恩,是否记得那停留在手心的温度。

鲜花感恩雨露,因为雨露滋润它成长;高山感恩大地,因为大地让它高耸;雄鹰感恩长空,因为长空让他飞翔,天使感恩上帝,因为上帝赐予他纯洁的心灵!而我们,感恩父母,因为她们赋予了我们生命,教会我们爱,教会我们成长!

从婴儿的"呱呱"坠地到哺育我们长大成人,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是最博大最无私的,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永远也诉说不完的:吮着母亲的乳汁离开襁褓;揪着父母的心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在甜甜的儿歌声中酣然入睡,在无微不至的关怀中茁壮成长。父母为我们不知花费了多少心血与汗水,编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才使我们在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里,体会着人生的冷暖,享受着生活的快乐。父母的爱柔柔如水,轻轻如烟,深沉如海,恩重如山。对这种比天高,比地厚的恩情,我们又能体会到多少呢?我们又报答了多少呢?只能将这些温暖,这些爱停留在手心,紧紧的,紧紧的,握着。

当我们用很酷的方式把吃剩的烟头弹出时,当我们用很轻松的口吻说自己蹉跎时光时,当我们用很浪漫的心情与朋友闲逛时,当我们用很自豪的态度逃课上网时,当我们用很潇洒的姿态应付生活时,而我们的父母呢?总是以很富裕的方式给我们掏钱,总是以很轻松的口气对我们说上班不累,总是以很奢侈的方式让我们吃顿饺子,总是以一种很幸福的口吻对我们说拥有我们这样的孩子,他高兴。这可能就是天下父母心吧!这样的温度,停留在手心,很暖很暖。

父母的一生可能是平凡的,平凡得让我们无法在别人面前谈起;父母的一生可能是清贫的,清贫得让我们不愿在众人面前夸赞炫耀;父母的一生可能是普通的,普通的就像一块随处可见的鹅卵石。可就是这样的双亲,在你跌倒的时候,扶你起来,教你站立,指引你一步步走向成功。

父母所给我们的,是无尽的爱,是温暖的港湾,是停留在手心挥之不去的温度!

目送读后感 篇6

“修行”是蒋勋说《红楼梦》时最常提到的一个词。大概就是,从不明白到明白,从不习惯于到疲于,从被人横刀夺爱的痛彻心扉到无动于衷、麻木不仁,从刚开始简简单单的对生的喜悦到日后对活的慎重。看龙应台的人生三书时,从《孩子你慢慢来》到《目送》皆是修行,龙应台一个人的修行。

初次看这三本书时,最喜欢的是《孩子你慢慢来》,“一个越是幸福的人对幸福就越容易体察”,这是《目送》中的一句话。这也大概是我喜欢《孩子你慢慢来》的原因,后来渐渐的对《亲爱的安德烈》越读越有感触。不知什么时候也会爱上目送呢?因此,这本书会被我埋在书堆里,等未来的某一天,一个阳光像往常一样落满肩头的午后,收拾东西的时候,我又再次寻找这本书,开始翻读,那时我会是目光深邃地品读呢,还是抱着它泣不成声呢?也想把这篇读书笔记打印在纸上,日后还能回忆当时的青涩想法。

“我们拼命地学习如何成功冲刺一百米,但是没有人教过我们:你跌倒时,怎么跌得有尊严;你的膝盖破得血肉模糊时,怎么清洗伤口、怎么包扎;你痛得无法忍受时,用什么样的表情去面对别人;你一头栽下时,怎么治疗内心淌血的创痛,怎么获得心灵深层的宁静;心像玻璃一样碎了一地时,怎么收拾?谁教过我们,在跌倒时,怎样的勇敢才真正有用?怎样的智慧才能度过?跌倒,怎样可以变成行远的力量?失败,为什么往往是人生的修行?何以跌倒过的人,更深刻、更真诚?”这是我最喜欢的一段话。我们总在被教育如何不跌到,跌倒有多可怕。但其实可怕的是跌倒后就以为失去了一切,再也没有了站起来的勇气。

书中的龙应台扮演着很多角色,两个离家求学的孩子忧心忡忡的母亲,两个迟暮老人的雨儿,台湾文坛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领袖,在生活中修行的懵懂孩子。

可修行的路必然是孤独的,因为智慧来源于孤独的启发。书的封面是一个略显驼背的中年女人推着一辆老旧的自行车,像是在回望着什么。单薄的背影,让人觉得有些心酸。看完全书,除了感动,也有对生命的无奈,总有几个人对你才是最重要的,以为过不去的坎忘不掉的人,多年后再提起也会愣一愣。“写出了失败与脆弱,失落与放手,写出了缠绵不绝和绝然的虚无”。这是书最后一页的读者评价,用优美的文字道出了我内心的想法。

华枝春满,悲欣交集。

目送读后感 篇7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在上小学时,父亲常骑着那破旧的单车来接送我,开始觉得还好,后来就变得反感了,但父亲还是一如既往的十分唠叨。每次上学都要问我要不要送?我说不用,真的不用?我说真的不用要迟到了,真的不用?我不耐烦了,不理睬他,出了门就走,父母又总在门口说路上要注意安全,早点回来,热了要把衣服脱了放在书包里、中午要把牛奶喝了、一定要把水喝完……我与普通的孩子一样这些唠叨左耳朵进右耳朵出。

等我又大了一些,父母可以感受到我对他们处处的排斥。父亲也渐渐明白,不再每天问我要不要送,但每天还是会唠叨,虽然没有以前那么多了,我对他们这样的表现十分“满意”。

读起《目送》时,突然发现所有父母的良苦用心,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个孩子都会如此。这让我明白了一些道理。

“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

某次快迟到时父亲再问我要不要坐单车时,我答应了,他显然有些惊奇,又有些暗喜。于是搬出那辆破旧的单车,解开锁让我做上后坐,一蹬一蹬,车发出了吱呀吱呀的声音,但车轮可以看出是打了气的。在刚升起的太阳的照耀与衬托下,父亲的背可以看出十分宽大、温暖,父亲的背渐渐弯了。青麻布的衬衣湿透了,穿了很多年的皮鞋上有着一层泥灰。有点花白的头发一部分被汗水打湿,贴在脸上,一部分头发飘在头顶上,脸色发黄发斑,日夜的操劳使父亲的皱纹越来越深。脚还在一个劲的蹬,看到此景象我忽然有些心酸。在内心里有些愧疚。

我开始反省着自己,我多少次冷漠了妈妈端来的热牛奶,我多少次错过了与妈妈共进晚餐的机会,我多少次无视了妈妈无微不至的爱啊!“宝贝,今晚妈妈弄了你爱喝的鱼汤噢。”“不要再叫我‘宝贝’了,我跟同学烧烤,不回家吃饭了。”现在想想,我有什么理由去拒绝?

父母在你所不知道的地方一直注视着你,给你丝毫不亚于你给你的孩子一样沉甸甸的爱。不管他如何,过得怎样。他们目送着你,直到生命的终结。

目送读后感 篇8

“不是渐行渐远,而是总有一天会再重逢。”

——题记

放下书,天气很热,像是斜阳不断散发着热浪。风扇在头上呼呼的刮,我的视线却凝聚在眼前这本合着的页脚轻掀的《目送》上。

“所谓母女父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之所以对这段话记忆深刻,是因为它适合形容每一种心怀不舍下的离别。

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在即为人母又为人女的人生岔路口,看着深爱的人渐渐走远。

而令我感触颇深的,大概是母亲的老和儿子的离。

首先是母亲的老。

龙应台费了很多笔墨在写母亲老了这件事上,将岁月蹉跎,年华老去,时光匆匆的影子投在白发苍苍的母亲身上。“时间是一只藏在黑暗中的温柔的手,在你一出神一恍惚之间,物走星移。”看到这里,我顿时有些伤感,愁绪不知从何而起,却固执地萦绕在我的心头。

大概是想到在几千个日夜后,为我操劳无数的母亲也要芳华逝去,不再能窥探到任何年轻的影子,对于熟悉的孩子,色彩,文字,那些记忆在大脑皮层的褶皱里歇息,甚至如同龙应台的母亲一样——会忘记她的女儿是谁。但其实读完这一章,我也清楚的知道,老去,逝去,被遗忘,都是人生不可避免的,是完成这趟旅行的终点站,也是一本小说的尾声,最后的篇章。

其次是儿子的离。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离开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读到这里时我内心有一丝愧疚,我这个做女儿的是不是也一直在被目送着,从牙牙学语到识字读书,从稚嫩孩童到意气少年。我可曾回头留恋过?好像不曾,好像次数太少,我根本想不起来。也不知道我究竟为什么默认了那个心安之处的避风港一定会在原地等我,好像时间会停驻在那里。实际上青丝下掩藏着缕缕秋霜,滥觞于青春年华的活力早已黯然无光。原来我们两人之间也隔着一道门,我在门里头,她在门外。年少的我固执的认为这扇门隔开的是两个世界,或许她曾叩响这扇门,可我漠视,我淡然。

如今我的世界因为有了太多感触开始剧烈振翮,翻天覆宇中打开那扇门。意外发现母亲还在门口等我,想到这里鼻头一酸,被目送者竟一直是我,远行的是我,毫无波澜的也是我。想起儿时怪罪母亲“为什么不多陪陪我?”,如今母亲辞掉了工作回了老家,在家里操劳,总是拿着洋娃娃在过家家的小孩长大了,发现目送竟是一个轮回,年轻时父母目送孩子,年老时孩子目送父母。

读到最后,我发现这本书其实是龙应台对于自己的目送,是作者与文字间的一种离别,每写一行字,就是在目送自己的过往经历,与此情此景此人渐行渐远的距离。这些缘分,也在电脑文档最后点击“保存”的时候,就此别过。

人生就是在目送和被目送的交替中进行的,可目送是只有哀伤和寂寞吗?我想不是的。轻狂的少年总有一天会收敛锋芒,远去的旅人总有一天会魂归故里,而渐行渐远的自己总有一天会懂得珍惜,或早或晚,一直都来得及。

如果还是轻狂的少年,就请多看看家人的笑脸;如果是远去的旅人,就请寄回旅途中的明信片;如果是目送中的背影,就请回头,对目送你的人,回以一句“再见”。

再见自会重逢,重逢自会再见。

不是渐行渐远,而是总有一天会再重逢。

目送读后感 篇9

总有这么一天,你发现自己长大;总有这么一天,你不再需要父母的帮忙。可总有这么一天,你发现自己在慢慢变老;总有这么一天,你又从你后代中发现你年轻时的影子。

纵观全文,龙应台对母亲,对儿女的爱,流露在字里行间。对母亲,细致入微,纵使母亲失忆,可是,她依然想方设法令母亲开心。对儿女,关爱无微不至,成为儿女们坚强的后腰。岁月的冲刷,使她忘却了许多,改变了许多。从那一个厌恶母亲递过来的雨伞的十七岁年龄,到为自己十七岁的儿子递雨伞的母亲,不难看出从中的转变。今日的龙应台,是以一个母亲的身份,对待日益变化的.时代。

第一章节的标题是”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一个人走的路,使我们学会忍受孤独、寂寞,独自行走,独自成长。父母的目送,在他们的目光中,是对儿女的爱,可是,却无法阻止儿女的远去。儿女们在这一条独自走的路上,终有一天,也会体会到父母的良苦用心。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一句话,表现了天下父母们对儿女的深深切切的关爱。文章中,龙应台送别儿女,送别父亲。送别儿女时,儿女们那一种无需帮助的情形,似乎,和我们这一代人十分匹配。父母们为我们操心,时时刻刻关心我们,我们,似乎,大多人都觉得太烦,不理会自己的父母,认为他们多管闲事,鸡蛋里挑骨头。可是,从父母的角度呢?他们,无非就是想让我们过得好一些。但是,我们却误解一番好意。站在小路的这段的是父母,儿女们,渐渐消逝在小路拐弯。送别父亲时,已经长大,此时,流露出的是不舍。知道最后,在火葬场,在棺木前,对父亲的不舍,却已无法用言语告诉他,两人的距离,很近,也很远。这一刻,站在路口的是儿女,亲人,却渐渐消逝在拐弯。

无论是儿女,还是家人,都保留有对彼此之间的那一份深厚的爱。无需表达,相互已知。不要让这一份爱珍藏太久,让父母知道,你爱着他(她),这样,未来,至少不会后悔。

目送读后感 篇10

我在车站等车,身旁是一对等着过马路的母子。母亲在起步的一瞬间握住儿子的手,儿子却不动,转头看她,眉一皱,正要说什么,不料他此刻的神情被母亲尽收眼底,儿子转过头,撇撇嘴,轻轻把手从母亲手中挣脱,大步向前。母亲的身躯一怔,随即上前。我看到的是,她眸中掩不住的失落。

目送着他们的背影,思绪纷飞。

不知从何时起,自己也像那个儿子一样,不屑父母递过来的关心。一件外衣是"不冷,拿走拿走",一杯牛奶是"难喝,不要",一只关怀的手,也是不着痕迹地挣开。即使是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询问的话语,也总是以无所谓的视线,不耐烦的神情挡回。

也不知从何时起,那个捧着书跑来跑去问东问西的身影被时光冲淡,支离破碎,渐渐清晰的是一个人翻书上网寻求答案的背影。也不再是那个在商店里一手拿一个颜色的发夹,欢快地跑到母亲身旁询问哪个漂亮的孩子,在母亲给出建议后,仍然犹豫地左看看,右摸摸,狠不下心,抬起一张哭丧的脸请求"妈妈,我选不好,两个都要行不行?"而是习惯一个人作出抉择,再一个人承受。也不像儿时受了委屈跑到父亲怀中大声哭泣并且寻求安慰,而是一个人辩解,一个人反击。

《目送》中的孩子告别母亲,一个人踏上那条每个人必经的道路。在告别的时候,母亲目送着孩子渐行渐远的背影,站在斑驳小路的这一端,看着背影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眼睛里流露的风霜是岁月留下的痕迹。她舍不得孩子去受苦,去接受岁月的洗礼。母亲太懂得这条路上的艰辛,当年的她也向往过,义无反顾过,然而也跌倒过,流泪过,但,不后悔。如今她只能放手,让孩子自己走。

这条路上的艰辛,只有自己懂;这条路上的风景,也只有自己欣赏才能会心一笑,这条路上的果实,只有自己采摘才更觉得甘美,这条路的尽头,也只有在别人最后的目送中,自己走。

但是,倘若一个人在分岔路口徘徊,在泥泞的土地上摔倒时,有一个人为你指明方向,向你伸出援手,那是何其幸运啊。跟一个志同道合的人,在这条路最险峻的地段,互相扶持,互相勉励,并肩作战,时刻充满斗志;在越过高山,穿过森林,看到胜利曙光时,对酒当歌,一醉方休,分享喜悦。倘若真的遇到这样的人,就跟他结伴而行吧,毕竟一个人的旅途太过孤独寂寞,而这条路的尽头,又是那么遥不可及。

目送读后感 篇11

她有一双温柔的眼,为人母,慈爱地注视孩子,为人子女,关怀地注视父母;她有一颗细致的心,感受大千世界极致细微之处,寻找常人不曾想到的生活大道;她有一支淡如水的笔,却一针见血道破世事百态。

龙应台的文字就像上好的绿茶,初尝有其苦涩感,但回味浓醇,令口舌生津。第一次读她的书是在六年级,觉得内容着实生涩难懂,与我的生活相距甚远,于是便将它束之高阁,庋藏焉。直到这个寒假重新将它取出,细读后忽然觉得烟消云散,眼前豁然开朗,读至精彩处,还不住颔首以表赞同。所以,人对大义的理解能力与他的年龄、阅历成正比。

全书里令人影响最深的一句恐怕就是"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著,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我对其的理解是,每一代人都有他不同的思想,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就好像一条从宽阔的大道走进岔路。在大道上父母与孩子相濡以沫,互相扶持;一旦走到路口,父母、孩子就不得不选择最合适自己的那条路。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那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在有限的时间里,多陪陪父母,多分一些爱给他们,不要远远地望着他们的背影而心存愧疚。

还有一篇令我感想较深的是《狼来了》。在很多人的传统观念里,狼是一种残忍而机警的动物,它们总是捕食温顺的小绵羊和可爱的小猪;在故事"狼来了"中,狼群引得全村人手持锅碗瓢盆扛着锄头扁担欲杀之;更有父母从小告诫孩子"你再不听话,大灰狼就把你叼了去吃掉"云云。然而事实上,狼并非如此可恶。它们团结合作、共同进退、知恩图报、坚强执着、锲而不舍、和谐共生…由此可见,人从小被教授的观念常常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不到特定的情况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想法,这也是为什么早教如此重要。

《目送》共散文七十三篇,道尽子女与父母的牵绊,兄弟的携手共形,朋友的牵挂,在脆弱的边缘迷失,在失落的低谷徘徊。以说读一本她的书,就是读一遍人生。

目送读后感 篇12

第一次接触《目送》还是高二那年,那时候与父母的关系几乎降到了冰点,叛逆、网瘾、成绩下滑、争吵不断。无心学习便看起了闲书,书里面的文字像有什么魔力似的,呆呆地望着书本,眼眶不禁湿润了起来,第一次因文字流泪。

那时候父母长年在外务工,只为提供我和我姐姐的学费,只有年底才能见上几天,初五六便得动身去工厂。小时候的周末或是暑假,爸妈总带着我和我姐干农活,插秧,打稻谷亦或是砍柴,采蕨菜。那时候总抱怨很累,却不知那便是家的滋味。而如今呢?似乎以及感受不到家的存在,每到放假时,看着校门口接学生的家长,总在想我的爸妈会不会出现呢?那时候有家长给同学送零食、衣服之类的,我总是一个人呆着角落。总是不断的问自己:我做错了什么?为什么我没有陪读的父母,似乎只有在游戏中我才能忘却一切,在那里都是公平的。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是你和她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的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而我似乎连目送他们离开的机会都没有,总是在睡梦中时,他们便背起行囊远赴他乡。而我也无数次被教育懂事、听话,理解父母,可谁又理解我呢?也正是目送让我感受到直击人心的文字力量,也让我对文学着了迷。

辗转匆匆,先前的那一本《目送》被我弄丢了,如今要毕业了,又买了本新的。父母仍在外务工,他们也依旧唠叨,让我存钱买房,娶媳妇...殊不知母亲的头发已经斑白,父亲总是腰疼。在他们眼中哪有什么“望着你的背影渐行渐远,用背影告诉他们不必追。”母亲总喜欢“出尔反尔”,高中那会儿就说等上大学就不管我了,进入大学时说毕业了就不管我了,如今毕业了还有管我找什么样的工作,买什么样的房子,就算这些都达成了,她也会想办法制造羁绊管我。

我多想告诉她:你只需要目送我长大,你才是自己人生的主角。可似乎他们也听不明白,做不到。因为他们一生都在追逐孩子的背影

去年年底,和姐商量给父母买养老保险,计划着有时间带他们去旅游一趟。记得过年给他们买了一双鞋,他们一边抱怨我乱花钱,一边不忘数落鞋子不好。总说他们的眼光才好,买的东西多么物美价廉,而我不过是个不懂事的孩子。倘若高中时期的我定会跟他们挣个高低。而如今我也学会了“出尔反尔”,嘴上应和着他们不再乱花钱,心里总想给他们带来更好的生活。

《目送》对父女母子关系总结诚然是对的,可真相是如此的直击人心。父母一直在追逐我成长的背影,而我也做不到只是目送他们老去的背影离开,用尽全力,去抓住那终将离去的背影。

大家都在看